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14215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例如喷墨式的打印机等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了将设置于壳体的外部的液体收纳体内的墨水供给至设置于壳体内的记录头的记录装置的一例。该记录装置具有位于壳体的外部且安装于该壳体的侧壁上的箱体。在该箱体内收纳有液体收纳体,连接于该液体收纳体的供给管通过设置于箱体的侧壁上的贯通孔和设置于壳体的侧壁上的贯通孔而被引导至壳体内,并连接于记录头。进而,记录头将从液体收纳体供给的墨水向用纸等介质进行喷射,从而在该介质上实施记录。

另外,作为记录装置,已知如下装置:在壳体内设置中继器,将该中继器与液体收纳体通过供给管连接起来,并将中继器与记录头通过其他的供给管连接起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29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有时以将箱体从壳体上取下等的方式使箱体相对于壳体相对移位后进行维护。此时,如果从液体收纳体取下供给管,或者从记录头或中继器等的连接对象上取下供给管,则会在箱体内或壳体内发生墨水的漏出等,可能招致施加于维护的负荷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其在维持设置于壳体的外部的液体收纳体与设置于壳体内的连接对象通过供给管连接的状态下,使箱体相对于壳体进行相对移位,从而能够提高维护的容易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达成上述目的的记录装置的前提在于,该记录装置具有:壳体;记录头,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向介质喷射液体以进行记录;箱体,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以能够取下的状态安装于该壳体的侧壁上;以及供给管,其将收纳于所述箱体的液体收纳体内的液体供给至所述记录头,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上设置有供所述供给管通过的第1贯通孔,在所述箱体中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对置的侧壁上设置有供所述供给管通过的第2贯通孔。该记录装置中,所述第1贯通孔和第2贯通孔中的一方比所述第1贯通孔和第2贯通孔中的另一方扩张。

根据上述结构,使得第1贯通孔和第2贯通孔中的一方比第1贯通孔和第2贯通孔中的另一方扩张。这里,将被扩张的贯通孔也称作“扩张贯通孔”。因此,在使箱体相对于壳体相对移位的情况下,供给管不易勾挂到扩张贯通孔的周缘。其结果是,能够使得在维持液体收纳体与壳体内的连接对象通过供给管的连接状态下的箱体相对于壳体的相对移位量变大。由此,易于在箱体与壳体之间形成大的作业空间,易于进行记录装置的维护。因此,通过在维持设置于壳体的外部的液体收纳体与设置于壳体内的连接对象通过供给管连接的状态下使箱体相对于壳体进行相对移位,从而能够提高维护的容易性。

上述记录装置优选构成为,所述第1贯通孔在沿着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的一个方向上位于比该侧壁的中心靠一侧的位置,所述第2贯通孔与所述第1贯通孔相比,向所述一个方向上的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的中心扩张。

根据上述结构,如果使箱体相对于壳体向一个方向的一侧进行相对滑动移动,则在作为扩张贯通孔的第2贯通孔内,供给管向一个方向的另一侧移位。此时,由于第2贯通孔向一个方向的另一侧扩张,因此供给管不易勾挂到第2贯通孔的周缘。因此,能够使得维持液体收纳体与壳体内的连接对象通过供给管的连接的状态下的箱体相对于壳体的相对移位量变大。

上述记录装置优选构成为,在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将所述供给管约束为弯曲状态的约束件。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解除约束件对供给管的约束,从而能够将箱体内的供给管引出到箱体外。其结果是,能够易于使箱体向离开壳体的方向移位。

上述记录装置可以具有:中继器,其配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供给管连接于该中继器;以及其他的供给管,其将所述中继器与所述记录头连接起来。根据这种结构,即便使箱体相对于壳体进行相对移位,也能够维持中继器与液体收纳体通过供给管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记录装置中使用的液体收纳体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打开盖体的状态下的第1液体收纳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液体收纳单元内的管和线缆的布设方式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第2液体收纳单元内的管和线缆的布设方式的平面图。

图7的(a)是表示取下装饰罩后的记录单元的立体图,(b)是表示构成壳体的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对在罩部件上安装第1液体收纳单元的侧壁部的一部分进行放大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取下了罩部件后的记录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取下了罩部件和封闭部件后的记录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将在罩部件上安装第2液体收纳单元的侧壁部的一部分放大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壳体内的第1供给管的布设方式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壳体内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1供给管所处的区域和第2供给管所处的区域被分隔开的状态的图。

图15是对第1供给管所处的区域与第2供给管所处的区域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及其周边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各第1供给管连接于中继器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17是将捆束各第1供给管的约束部件及其周边放大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约束部件的平面图。

图19是表示壳体内的内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20是表示第1液体收纳单元相对于壳体相对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中取下了装饰罩的状态的记录单元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中,壳体内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中,来自第1液体收纳单元的第1供给管在壳体内布设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中,来自第1液体收纳单元的第1供给管在壳体内布设的状态的图。

图25是表示在另一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中,来自第1液体收纳单元的第1供给管在壳体内布设的状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20对将记录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的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具有:记录单元20,其对作为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用纸P实施记录;以及2个液体收纳单元40、60,它们用于向记录单元20供给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在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内设置有:中继器22;滑架23,其在作为记录对象的用纸P的宽度方向亦即扫描方向X上往复移动;以及记录头24,其支承于滑架23上。

中继器22与各液体收纳单元40、60内的液体收纳体30(参照图3和图6)通过第1供给管48、68(参照图5和图6)而连接,并且与记录头24通过第2供给管102(参照图14)而连接。因此,收纳于液体收纳体30中的墨水通过第1供给管48、68、中继器22和第2供给管102而被供给至记录头24。

如图1所示,中继器22具有缓存室,该缓存室在壳体21内配置于图中左上,将从各液体收纳单元40、60供给的墨水暂时贮存。该中继器22的缓存室内的墨水通过第2供给管102(参照图14)而被供给至记录头24。进而,记录头24将从中继器22供给的墨水向用纸P喷射,从而在用纸P上实施记录(印刷)。此后,记录完毕的用纸P从设置于壳体21的前部中央的排出口25排出而载置于排出托盘26上。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前后方向”与利用记录头24实施记录的用纸P的输送方向一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被记录头24喷射墨水的用纸P的被记录面垂直(交叉)的方向称作“上下方向”。

此外,在壳体21中的排出托盘26的下侧,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上下二层的给纸盒27A、27B,在这些给纸盒27A、27B内以层叠状态收纳有多张用纸P。此外,在壳体21的上部设置有供用户操作的操作部28、以及读取在设定于设定位置处的原稿上记录的图像的扫描装置29。

各液体收纳单元40、60中的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安装于壳体21的扫描方向X上的两侧的侧壁中的离开中继器22的侧壁(图中右侧的侧壁)上。此外,第2液体收纳单元60安装于壳体21的扫描方向X上的两侧的侧壁中的接近中继器22的侧壁(图中左侧的侧壁)上。

下面,参照图2,对在液体收纳单元40、60内收纳的液体收纳体3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液体收纳体30具有由挠性材料构成的袋状的墨水包31,在该墨水包31内收纳有墨水。此外,在墨水包31的图中上端设置有矩形环状的把手部32,在墨水包31与把手部32的连接部分设置有IC芯片33。该IC芯片33中,作为与收纳于墨水包31内的墨水有关的信息,存储有所收纳的墨水的种类(颜色等)和墨水余量等。进而,液体收纳体30通过把手部32而安装于液体收纳单元40、60,从而能够将液体收纳体30内的墨水供给至中继器22。

下面,参照图3~图5,对第1液体收纳单元4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具有:箱体41,其以能够取下的状态安装于壳体21的侧壁上;以及封闭箱体41的开口的盖体42。箱体41具有有底箱状的液体容纳部43、以及连结于液体容纳部43中与壳体21对置的侧壁的上部的侧壁形成部件44。这样利用有底箱状的液体容纳部43构成箱体41的底部,从而即便在箱体41内发生墨水泄漏,也能抑制该墨水漏出到箱体41外。另外,图5中,示出了用于将液体收纳体30引导至箱体41内的规定位置的导向部件(省略图示)和去除了盖体42后的第1液体收纳单元40。

在侧壁形成部件44的上部设置有向斜前方突出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支承机构46,这些各支承机构46在前后方向上以大致等间隔排列。用于收纳彼此不同种类(颜色)的墨水的多个(这里为3个)液体收纳体30在前后方向上并排收纳在通过箱体41和盖体42形成的收纳空间内,液体收纳体30通过该把手部32而被支承机构46支承。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侧壁形成部件44的外侧设置有安转板45,箱体41通过安转板45安装于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进而,在将第1液体收纳单元40从记录单元20取下时,安转板45与箱体41一起离开壳体21。

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侧壁形成部件44上设置有使箱体41的内外连通的作为第2贯通孔的一例的贯通孔47。该贯通孔47位于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各支承机构46中的配置于最前方的支承机构46的下方。即,如图5所示,贯通孔47在沿着安装有箱体41的壳体21的侧壁的一个方向的一例即前后方向上位于比箱体41的中央L靠前侧的位置。此外,该贯通孔47向箱体4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L、即向箱体41的后方扩张。即,贯通孔47是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另外,本说明书中,将贯通孔47的前部称作“贯通孔的前部47F”,将从该前部47F向后方扩张的部分称作“贯通孔的后部47B”。

在被支承机构46支承的液体收纳体30上连接有用于将墨水包31内的墨水供给至记录单元20的第1供给管48的一端。这些各第1供给管48通过贯通孔的前部47F伸出到箱体41外,并被引导至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内。进而,各第1供给管48连接于壳体21内的中继器22。

在箱体41内,各第1供给管48并非朝向贯通孔的前部47F沿一条直线延伸,而是被支承于侧壁形成部件44上的多个约束件49约束为弯曲状态。特别地,与各液体收纳体30中的位于最前方位置的液体收纳体30连接的第1供给管48以沿着侧壁形成部件44绕一圈后朝向贯通孔的前部47F的方式被布设。另外,作业者使约束件49发生变形而能够解除各约束件49对各第1供给管48的约束。进而,在解除了约束件49对各第1供给管48的约束时,能够将各第1供给管48通过贯通孔47引出到箱体41外。

此外,在支承于各支承机构46的图3所示的液体收纳体30的IC芯片33(参照图2)上电连接有作为挠性扁平线缆的独立线缆50的一端。与箱体41内的各液体收纳体30中的位于最后方的液体收纳体30和位于正中的液体收纳体30电连接的各独立线缆50被支承于侧壁形成部件44上的线缆用约束件53而约束。另外,与位于最前方的液体收纳体30电连接的独立线缆50既可以与其他的独立线缆50同样地利用线缆用约束件进行约束,也可以不由线缆用约束件约束。

此外,在侧壁形成部件44中,在配置于最前方的支承机构46与贯通孔47之间,设置有供各独立线缆50的另一端电连接的中继基板51。此外,在中继基板51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接有通过中继基板51而与各独立线缆50电连接的作为挠性扁平线缆的1根综合线缆52。该综合线缆52通过贯通孔的前部47F伸出到箱体41外。进而,在箱体41外,综合线缆52被引导至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内,并且与设置于壳体21内的中继器22附近的综合电路基板121(参照图19)连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综合线缆52相当于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连接的“电线”的一例。

另外,从收纳多个液体收纳体30的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箱体41内仅伸出一根线缆(即,综合线缆52)。因此,相比各独立线缆50都伸出到箱体41外的情况而言,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相对于记录单元20的组装变得容易。

下面,参照图4和图6,对第2液体收纳单元60进行说明。

如图4和图6所示,第2液体收纳单元60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同样地,具有作为另一箱体的一例的箱体61以及封闭箱体61的开口的盖体62。箱体61具有有底箱状的液体容纳部63、以及连结于液体容纳部63中与壳体21对置的侧壁的上部的侧壁形成部件64。这样,利用有底箱状的液体容纳部63构成箱体61的底部,从而即便在箱体61内发生了墨水泄漏,也能抑制该墨水漏出到箱体61外。进而,在侧壁形成部件64的外侧,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同样地设置有安转板,通过该安转板在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上安装第2液体收纳单元60。另外,图6中,示出了用于将液体收纳体30引导至箱体61内的规定位置的导向部件(省略图示)和去除了盖体62后的第2液体收纳单元60。

此外,在侧壁形成部件64的上部设置有支承机构66。进而,用于收纳墨水(例如黑墨水)的液体收纳体30被收纳在通过箱体61和盖体62形成的收纳空间内,液体收纳体30通过该把手部32被支承机构66支承。

在被支承机构66支承的液体收纳体30上连接有用于将墨水包31内的墨水供给至记录单元20的第1供给管68的一端。在侧壁形成部件64中比支承机构66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67,第1供给管68通过贯通孔67而伸出到箱体61外。在箱体61内,第1供给管68并非朝向贯通孔67在一条直线上延伸,而是被支承于侧壁形成部件64上的多个约束件69约束为弯曲状态。进而,在箱体61外,第1供给管68被引导至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内并连接于中继器22。另外,作业者通过使约束件69变形而能够解除约束件69对第1供给管68的约束。进而,在解除了约束件69对第1供给管68的约束时,能够将第1供给管68通过贯通孔67引出到箱体61外。

此外,在支承于支承机构66的液体收纳体30的IC芯片33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电连接有作为挠性扁平线缆的独立线缆70的一端。该独立线缆70通过贯通孔67伸出到箱体61外。进而,在箱体61外,独立线缆70被引导至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内,并且与设置于壳体21内的中继器22附近的中继电路基板120(参照图19)电连接。

下面,参照图4和图7~图11,对记录单元20进行说明。

图7(a)中示出了从记录单元20上取下装饰罩(省略图示)的状态的记录单元20。如图7(a)所示,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具有用于收纳中继器22、记录头24和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等的壳体框架80。在该壳体框架80的下方设置有底壁部件81,并且壳体框架80被罩部件82覆盖。

如图7(b)所示,罩部件82具有覆盖壳体框架80的上部的主体部82A、以及从主体部82A的扫描方向X上的两端向下方延伸的侧壁部82B、82C,两侧壁部82B、82C的末端(下端)连接于底壁部件81。这两个侧壁部82B、82C在装饰罩安装于壳体21上的状态下也露出于外部。因此,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相当于安装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壳体21的侧壁,侧壁部82C相当于安装第2液体收纳单元60的壳体21的侧壁。

此外,图8示出了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对置的侧壁部82B的一部分。如图7(b)和图8所示,在该侧壁部82B上的与在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侧壁形成部件44上设置的贯通孔的前部47F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在下表面开口的切口部86。该切口部86位于比侧壁部82B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靠前方的位置。

这种切口部86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贯通孔47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在罩部件82安装于壳体框架80上的状态下,如图7(a)所示,切口部86的开口被底壁部件81封闭,从而形成有贯通孔87。进而,与各液体收纳体30连接的各第1供给管48和综合线缆52在该贯通孔87内通过。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该贯通孔87作为供连接于液体收纳体30的各第1供给管48通过的“第1贯通孔”的一例发挥功能。

这里,在进行记录单元20的维护时,罩部件82有时会从壳体框架80被取下。在这种维护结束时,罩部件82被组装于壳体框架80上。此时,在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上设置有在其下表面开口的切口部86,在该切口部86内通过其开口收纳各第1供给管48。因此,在将罩部件82组装于壳体框架80上时,各第1供给管48和综合线缆52被适当地保护。此外,能够在将各第1供给管48连接于中继器22的状态下进行作业。

此外,图11示出了与第2液体收纳单元60对置的侧壁部82C的一部分。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该侧壁部82C上的与在第2液体收纳单元60的侧壁形成部件64上设置的贯通孔67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在侧壁部82C的前端和上端开口的切口部96。切口部96如图9所示,被用于从前方封闭在壳体框架80内设置的中继器22的封闭部件12而封闭,从而形成贯通孔97。并且,与各液体收纳体30连接的第1供给管68和独立线缆70在该贯通孔97内通过。

下面,参照图12~图18,对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被导入壳体21内的各第1供给管48和综合线缆52的布设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通过贯通孔87被导入壳体框架80内的各第1供给管48由支承于壳体框架80的前方下部的夹紧部件101约束住。因此,各第1供给管48在形成于壳体21的侧壁上的贯通孔87内的下部通过(参照图7(a))。

这种夹紧部件101在扫描方向X上隔着排出口25配置于中继器22的相反侧。进而,比夹紧部件101靠下游侧的各第1供给管48从扫描方向X上的一侧向另一侧布设。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在连接中继器22和记录头24的第2供给管102与用纸P的排出口25之间,形成有用于使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延伸的各第1供给管48通过至中继器22的空间。

即,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在各第2供给管102与各第1供给管48之间设置有分隔部件103,该分隔部件103对各第2供给管102所处的区域与沿着扫描方向X的各第1供给管48所处的区域进行分隔。该分隔部件103配置为,位于比滑架23的移动路径靠前方的位置且沿着扫描方向X。即,在比分隔部件103靠上方的位置,确保了容许第2供给管102随着滑架23的移动而追随变形的区域。此外,位于壳体21内的各第1供给管48相当于“供给管的上游侧部分”的一例,各第2供给管102相当于“供给管的下游侧部分”的一例。进而,利用第1供给管48、以及通过中继器22而连接于第1供给管48的第2供给管102,构成将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供给的墨水供给至记录头24的“供给管”的一例。此外,利用第1供给管68和通过中继器22而连接于第1供给管68的第2供给管102,构成将从第2液体收纳单元60供给的墨水供给至记录头24的“另一供给管”的一例。

此外,如图14所示,在分隔部件103的下部安装有与分隔部件103一起形成沿着扫描方向X的各第1供给管48的收纳空间104的空间形成部件105。空间形成部件105位于比夹紧部件101靠上方的位置。因此,通过形成于壳体21的侧壁上的贯通孔87而被导入壳体21内的各第1供给管48在挠曲后成为进入收纳空间104内的形态。进而,收纳空间104内的各第1供给管48由空间形成部件105支承。

如图14和图15所示,分隔部件103具有第1分隔部件106、以及配置于比第1分隔部件106靠下方的位置的第2分隔部件107。第1分隔部件106和第2分隔部件107通过金属的板材构成。第1分隔部件106上设置有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分隔板部106A、以及从分隔板部106A的前端向上方立起设置的支承部106B。该支承部106B上设置有约束各第2供给管102的夹紧部件108。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各第2供给管102中的比夹紧部件108靠记录头24侧的部分相当于随着滑架23在扫描方向X上的移动而发生追随变形的部分。此外,各第1供给管48和各第2供给管102中的比夹紧部件108靠中继器22侧的部分相当于即便滑架23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也不会发生追随变形的部分。

第2分隔部件107被支承于第1分隔部件106上,在第1分隔部件106的分隔板部106A与第2分隔部件107之间介入有微小的间隙。进而,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向设置于中继器22附近的综合电路基板121(参照图19)延伸的综合线缆52位于该间隙内。

进而,如图16所示,在上述的收纳空间104内通过的各第1供给管48向上方弯曲而连接于中继器22。各第1供给管48、68与中继器22的连接部分位于比中继器22与各第2供给管102的连接部分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收纳空间104内通过而向上方弯曲的各第1供给管48在比各第2供给管102靠上方的区域由约束部件110约束。该约束部件110具有:约束各第1供给管48的管约束部111;对从第2液体收纳单元60导入壳体21内的独立线缆70进行支承的线缆支承部112;以及缠绕有从第2液体收纳单元60侧延伸的电线71的绕线部113。另外,该电线71例如可以是与用于在第2液体收纳单元60中检测盖体62是否打开的传感器连接的电线。

此外,如图18所示,管约束部111可成为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即,各第1供给管48在管约束部111成为打开状态时安装于该管约束部111上。进而,在该状态下使管约束部111成为关闭状态,从而使得各第1供给管48被约束部件110约束。

此外,在约束部件110中的管约束部111的下侧设置有脚部114。并且,约束部件110通过脚部114以能够滑动移动的状态支承于壳体框架80上。

这里,参照图15,对壳体21内的各第1供给管48的组装步骤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在布设于壳体21内的各第1供给管48的下方配置有空间形成部件105,在该空间形成部件105上支承各第1供给管48。进而,在各第1供给管48的上方配置第2分隔部件107,对各第1供给管48进行支承的空间形成部件105固定于第2分隔部件107上。此外,在该第2分隔部件107的上表面固定有综合线缆52。接着,在第2分隔部件107的上方配置第1分隔部件106,以利用分隔板部106A和第2分隔部件107夹入综合线缆52的方式,将第2分隔部件107固定于第1分隔部件106。

另外,如图19所示,在比中继器22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与从第2液体收纳单元60延伸的独立线缆70电连接的中继电路基板120。此外,在中继器22的后部上表面设置有与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延伸的综合线缆52电连接的综合电路基板121。该综合电路基板121通过联络线缆122电连接于中继电路基板120。进而,综合电路基板121通过未图示的线缆电连接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即,通过该线缆,在综合电路基板121上集中的各种信息被传递至控制装置。

下面,参照图20,对将第1液体收纳单元40从壳体21取下而进行记录装置11的维护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内,约束件49对各第1供给管48的约束被解除,将综合线缆52从中继基板51取下。此外,用于将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安装于壳体21上的螺栓脱开。在这种状态下,例如,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向前方滑动移动。这种情况下,由于箱体41的贯通孔47是向后方扩张的长孔,因此,即便在贯通孔47内各第1供给管48向后方移位,各第1供给管48也不易抵接于贯通孔47的后侧的缘部。即,能够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大幅向前方滑动移动。

进而,在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向前方滑动移动某种程度后,如图20所示,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相对转动,使得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后端离开壳体21。此时,由于解除了约束件49的约束,因而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内的各第1供给管48在连接于液体收纳体30的状态下随着第1液体收纳单元40从壳体21的相对移位而被引出到箱体41外。因此,能够扩大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转动量。其结果是,在壳体21的侧方形成大的作业空间。

而且,在第1液体收纳单元40转动之前,使该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向前方滑动移动。即,在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转动轴接近设置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箱体41上的贯通孔47的状态下,第1液体收纳单元40进行转动。因此,相比上述的转动轴离开贯通孔47的情况而言,伴随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转动而从箱体41内被引出的各第1供给管48的量即引出量变短。即,可以不使箱体41内的各第1供给管48的弯曲程度变得过大。

此外,从上述的转动轴到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后端的距离变短,因此,即便记录装置11的设置位置周边的作业空间狭窄,也能够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适当地转动。因此,作业者易于进行维护。

另外,在壳体21内,利用夹紧部件101将各第1供给管48约束住。进而,在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转动的情况下,通过从这种夹紧部件101上取下各第1供给管48,从而能够从壳体21内将各第1供给管48引出到壳体21外。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转动量。

以上,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获得以下的效果。

(1)设置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箱体41上的贯通孔47比设置于构成壳体21的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上的贯通孔87扩张。因此,即便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相对转动或向前方滑动移动,各第1供给管48也不易勾挂到贯通孔47的周缘。其结果是,能够使得在维持收纳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内的液体收纳体30与壳体21内的中继器22通过第1供给管48连接的状态下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的相对移位量变大。由此,易于在第1液体收纳单元40与壳体21之间确保大的作业空间,易于进行记录装置11的维护。因此,在维持设置于壳体21的外部的液体收纳体30与设置于壳体21内的中继器22通过第1供给管48连接的状态下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相对移位,从而能够提高维护的容易性。

(2)设置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箱体41上的贯通孔47设置于侧壁形成部件44的前方,并且向后方扩张。因此,在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向前方相对地滑动移动后,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后部向离开壳体21的方向转动,从而即便记录装置11的设置位置的周边的空间狭窄,也能够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适当地转动。因此,能够使得在维持液体收纳体30与中继器22通过第1供给管48连接的状态下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的相对移位量变大。

(3)此外,在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内,各第1供给管48被约束件49约束为弯曲状态。因此,通过解除约束件49对各第1供给管48的约束,就能够将在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内挠曲的各第1供给管48引出到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外。其结果是,能够易于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向离开壳体21的方向移位。

(4)此外,在壳体21内,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延伸的各第1供给管48所处的区域与连接中继器22和记录头24的各第2供给管102所处的区域被分隔部件103分隔开。由此,能够在不被各第2供给管102妨碍的情况下,将各第1供给管48在壳体21内进行布设。因此,能够将用于把设置于壳体21的外部的液体收纳体30内的墨水提供给记录头24的各第1供给管48和各第2供给管102在壳体21内适当地布设。此外,在随着滑架23的移动而各第2供给管102发生追随变形时,能够避免追随变形的各第2供给管102与各第1供给管48的干涉。

(5)此外,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被导入壳体21内的综合线缆52连接于在中继器22的附近配置的综合电路基板121。此时,该综合线缆52配置于分隔部件103中。因此,能够抑制壳体21内的综合线缆52与第1供给管48或第2供给管102的干涉。

(6)具体而言,利用第1分隔部件106和第2分隔部件107构成分隔部件103,在第1分隔部件106与第2分隔部件107之间配置综合线缆52。这样,利用第1分隔部件106和第2分隔部件107构成分隔部件103,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将综合线缆52配置于分隔部件103中的结构。

(7)此外,利用金属构成第1分隔部件106和第2分隔部件107双方。因此,能够抑制在流过综合线缆52的信号上的电噪声的重叠。

(8)此外,在壳体21内,第2供给管102所处的区域与综合线缆52所处的区域被第1分隔部件106分隔开。因此,即便随着滑架23在扫描方向X上的移动而第2供给管102发生追随变形,也能够利用第1分隔部件106避免第2供给管102与综合线缆52的干涉。

(第2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21~图24对将记录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的记录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的记录单元20比第1实施方式中的大型化,以便能够对比第1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中更大号的用纸P实施记录。于是,在以下的描述中,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结构赋予同一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同样地,在记录单元20的扫描方向X上的两侧安装有液体收纳单元40、60。进而,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延伸的各第1供给管48和从第2液体收纳单元60延伸的第1供给管68连接于壳体21内的中继器22。同样地,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延伸的综合线缆52与在壳体21内配置于中继器22附近的综合电路基板121连接。此外,从第2液体收纳单元60延伸的独立线缆70与在壳体21内配置于中继器22附近的中继电路基板120连接。

图21示出取下了装饰罩后的记录单元20内的内部结构,图22示出从图20所示的记录单元20上取下罩部件82等的多个部件后的壳体框架80内的内部。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壳体框架80与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之间设置有通道部件150,该通道部件150用于将来自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各第1供给管48和综合线缆52引导至壳体框架80内。

通道部件150支承于壳体框架80,具有在扫描方向X上突出的檐部151、以及从檐部151向前方突出的间隔保持部152。檐部151呈下方开口的倒U字状,在由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和底壁部件81形成的贯通孔87内贯通(参照图21)。进而,各第1供给管48和综合线缆52在檐部151内通过。进而,在檐部151内通过的各第1供给管48和综合线缆52在与檐部151内连通的间隔保持部152内通过。

此外,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壳体框架80中的比通道部件150靠前方上部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将各第1供给管48向中继器22绕回的开口160。该开口160位于比容许滑架23移动时的第2供给管102的追随变形的区域靠前方的位置。在这种开口160内嵌入有用于保护各第1供给管48的保护部件170。

进而,如图23和图24所示,各第1供给管48和综合线缆52贯穿插入在该保护部件170内。这样,在保护部件170内(即,开口160)通过的各第1供给管48和综合线缆52沿着扫描方向X配置。

此外,如图24所示,在扫描方向X上比中继器22靠内侧(图23中为右侧)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使各第1供给管48向上方弯曲的弯曲辅助部件180。各第1供给管48以沿着上下方向的轴线为中心呈螺旋状缠绕在该弯曲辅助部件180上。进而,被弯曲辅助部件180向上方引导的各第1供给管48连接于中继器22。

以上,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除了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1)~(3)同等的效果之外,还可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9)在对记录装置11进行维护时,有时在维持收纳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中的液体收纳体30与中继器22通过第1供给管48连接的基础上将罩部件82从壳体框架80上取下。这种情况下,在维护结束时,在壳体框架80上再次安装罩部件82。本实施方式中,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箱体41伸出而朝向壳体框架80的各第1供给管48被通道部件150覆盖住上方和侧方。因此,能够利用通道部件150抑制罩部件82向壳体框架80组装时罩部件82与各第1供给管48的干涉。即,能够使得不易产生各第1供给管48的破损。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可如下进行变更。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与在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内位于最前方的液体收纳体30连接的第1供给管48以在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离开壳体21时从箱体41被大幅引出的方式绕一圈后伸出到箱体41外。然而,在记录装置11的维护时能够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从壳体21中大幅离开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与位于最前方的液体收纳体30连接的第1供给管48在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箱体41内绕一圈。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使第1液体收纳单元40从壳体21离开时,如果从壳体21内引出各第1供给管48,则在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箱体41内可以不将各第1供给管48约束为弯曲状态。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得设置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侧壁形成部件44上的贯通孔47比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的贯通孔87扩张,从而能够增大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的相对移位量,则可以使贯通孔47在任意的方向上扩张。例如,既可以使贯通孔47在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的比贯通孔87靠前方的位置扩张,也可以使其在上方和下方中的至少一方扩张。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的贯通孔87如果能够将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延伸的各第1供给管48引导至壳体21内,则可以设置于如侧壁部82B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等的侧壁部82B的前部以外的任意的位置上。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的贯通孔87比设置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侧壁形成部件44上的贯通孔47扩张。在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的重量大于记录单元20的重量时,有时会使记录单元20移位。这种情况下,由于贯通孔87被扩张,因而各第1供给管48不易勾挂到贯通孔87的周缘。因此,能够使记录单元20相对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相对移位。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设置于第2液体收纳单元60的侧壁形成部件64上的贯通孔67比设置于壳体21内与第2液体收纳单元60对置的侧壁上的贯通孔97扩张。根据这种结构,在维持收纳于第2液体收纳单元60的液体收纳体30与中继器22通过第1供给管68连接的基础上使第2液体收纳单元60相对于壳体21相对移位时能够增大该移位量。其结果是,能够变得易于进行将第2液体收纳单元60从壳体21取下后的维护。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壳体21内可以将中继器22配置于在扫描方向X上接近第2液体收纳单元60侧的端部以外的任意位置。例如,中继器22既可以配置于扫描方向X上的中央处,也可以配置于与该中央相比接近第1液体收纳单元40侧的位置。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1和第2各分隔部件106、107中的至少一方可通过金属以外的其他材料构成。这种情况下,能够得到与上述(5)、(6)同等的效果。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被导入壳体21内的综合线缆52可以不配置于各第1供给管48与各第2供给管102之间。例如,可以将综合线缆52配置于比各第1供给管48靠下方、即比空间形成部件105靠下方的位置。这种情况下,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能够抑制伴随滑架23的移动而发生变形的各第2供给管102与综合线缆52的干涉。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可以将与分隔部件103分体的其他分隔部件设置于比各第1供给管48靠下方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比该其他分隔部件靠下方的区域设置综合线缆52,在比其他分隔部件靠上方的区域设置各第1供给管48和各第2供给管102。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可以将与分隔部件103分体的其他分隔部件设置于比各第2供给管102靠上方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比该其他分隔部件靠上方的区域设置综合线缆52,并在比其他分隔部件靠下方的区域设置各第1供给管48和各第2供给管102。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隔着第1分隔部件106而位于与各第2供给管102所处的区域相反侧的电线可以是综合线缆52以外的电线。例如,作为该电线,既可以是与设置于壳体21内的各种传感器连接的电线,也可以是与设置于壳体21内的各种致动器(吸引泵的驱动源等)连接的电线。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各第2供给管102在向后方弯曲后连接于记录头24。然而,也可以在记录头24位于比各第2供给管102与中继器22的连接部分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下,使各第2供给管102向上方弯曲后连接于记录头24。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各第1供给管48配置于比分隔部件103靠上方的区域,使各第2供给管102位于比分隔部件103靠下方的区域。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从中继器22到记录头24之间,可以不设置用于将各第2供给管102支承于壳体框架80上的约束部件。这种情况下,各第2供给管102整体相当于随着滑架23在扫描方向X上的移动而进行追随变形的部分。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可以不设置中继器22。这种情况下,与液体收纳体30连接的第1供给管48、68直接连接于记录头24。并且,这种情况下,第1供给管48在壳体21内如下布设。

即,如图25所示,第1供给管48在比沿着扫描方向X配置的分隔部件103靠下方的区域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侧向第2液体收纳单元60侧延伸,并且从分隔部件103的靠第2液体收纳单元60侧的端部103A向上方弯曲。进而,该第1供给管48在比分隔部件103靠上方的区域被拉回至第1液体收纳单元40侧,并且连接于记录头24。

这种情况下,滑架23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时在第1供给管48中追随于滑架23的移动而变形的部分与第1供给管48的其他部分的干涉通过分隔部件103而被抑制。即,能够将用于把设置于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内的液体收纳体30内的墨水提供给记录头24的第1供给管48适当地在壳体21内布设,从而在滑架23移动时能够使第1供给管48的一部分适当地变形。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可以是如下的所谓的全线(full line)方式的记录装置:其沿着用纸P的宽度方向配置多个记录头24,或使用在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长条状的记录头。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1液体收纳单元40可以构成为在其内部收纳有3个以外的任意数量(例如,1个或4个)的液体收纳体30。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收纳于箱体41内的液体收纳体30可以是补充式的液体收纳体。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液体收纳体30可以不收纳于在壳体21上安装的箱体41、61内。这种情况下,液体收纳体30可以不是袋状而是箱状。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被记录介质可以不仅是用纸P,也可以是布或塑料膜等。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可以是喷射或排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以进行记录的液体喷射装置。例如,记录装置可以是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和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的、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色彩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来进行记录的液状体喷射装置。此外,记录装置还可以是喷射凝胶(例如物理胶)等流状体的流状体喷射装置。

标号说明

11:记录装置,21:壳体,22:中继器,23:滑架,24:记录头,30:液体收纳体,40:第1液体收纳单元(液体收纳单元的一例),41:箱体,44:侧壁形成部件(箱体的侧壁的一例),47:贯通孔(第2贯通孔的一例),48:第1供给管(供给管的一例),52:综合线缆,61:作为另一箱体的一例的箱体,68:第1供给管(另一供给管),69:约束件,82B:罩部件的侧壁部(壳体的侧壁的一例),87:贯通孔(第1贯通孔的一例),102:第2供给管(另一供给管的一例),103:分隔部件,106:第1分隔部件,107:第2分隔部件,P:作为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用纸。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