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9801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液体喷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喷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了如将墨水等液体喷吐到介质上而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那样的液体喷吐装置。在这样的液体喷吐装置中,存在液体的喷吐部和用于驱动该喷吐部的驱动基板发热而使容纳它们的容纳部升温的情况。因此,公开了能够抑制这种升温的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喷吐部等的容纳部(滑架)具备用于抑制其升温的风扇的液体喷吐装置。

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以不同的目的,公开了一种在喷吐部等的容纳部具备风扇等气流生成部的液体喷吐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151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9384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最近的液体喷吐装置已使用各种构成和尺寸的结构(具有许多喷吐部和驱动基板的结构等),在专利文献1以及2所公开的构成中,产生不能充分抑制喷吐部等的容纳部(驱动基板容纳部)升温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热蓄积在驱动基板容纳部。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液体喷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喷吐部,用于喷吐液体;驱动基板,用于驱动所述喷吐部;驱动基板容纳部,用于容纳所述驱动基板;多个第一气流生成部,设在所述驱动基板容纳部,生成气流;排气部,设在所述驱动基板容纳部,用于排出由所述多个第一气流生成部生成的气流的合成气流。

根据本方式,在驱动基板容纳部具备多个第一气流生成部和用于排出由多个第一气流生成部生成的气流的合成气流的排气部。因此,能够通过多个第一气流生成部有效地移动由驱动基板产生的热,由此能够将升温的气流从排气部有效地排放。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热蓄积在驱动基板容纳部。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液体喷吐装置,在所述第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部设在相对于所述驱动基板的所述喷吐部的方向的相反侧。

根据本方式,排气部设在相对于驱动基板的喷吐部的方向的相反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从排气部排出的合成气流而使喷吐部升温。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液体喷吐装置,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气流生成部设在对置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多个第一气流生成部设在对置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掌握气流的合成位置和合成气流的行进方向,能够将排气部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合成气流滞留在驱动基板容纳部内而热蓄积在驱动基板容纳部。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液体喷吐装置,在所述第三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气流生成部的各自的风量同等。

根据本方式,多个第一气流生成部的各自的风量同等。因此,能够更简单地掌握气流的合成位置和合成气流的行进方向,能够将排气部配置在更适当的位置,从而能够特别有效地抑制合成气流滞留在驱动基板容纳部内而热蓄积在驱动基板容纳部。

此外,“同等”并不意味着在严格意义上的相同,而意味着也包括多个第一气流生成部的各自的风量稍微不同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液体喷吐装置,在所述第一至第四中的任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喷吐部容纳部,与所述驱动基板容纳部分开,用于容纳所述喷吐部。

根据本方式,具备与驱动基板容纳部分开的用于容纳喷吐部的喷吐部容纳部。即,驱动基板和喷吐部被容纳在不同的容纳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由驱动基板产生的热被传递到喷吐部。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液体喷吐装置,在所述第五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气流生成部,其设在所述喷吐部容纳部,生成气流。

根据本方式,在喷吐部容纳部具备生成气流的第二气流生成部。因此,能够抑制热蓄积在喷吐部容纳部。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液体喷吐装置在所述第一至第六中的任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基板以不面对所述喷吐部的配置方式设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基板以不面对喷吐部的配置方式设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由驱动基板产生的热被传递到喷吐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简要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简要俯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简要主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简要侧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简要后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简要主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简要侧面透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框图。

符号说明:

1:记录装置(介质运送装置)、2:粘性带、3:运送机构、

4:记录机构、5:副滑架、6:滑架、7:记录头(喷吐部)、

8:驱动辊、9:从动辊、10a、10b:轨道、

11a、11b:管道、12:送风部、13:回收部、14:排风扇、

15:吸风扇、16:回收口、17:排风扇马达、

18:吸风扇马达、19:驱动基板容纳部、20:喷吐部容纳部、

21:风扇(第一气流生成部)、22:风扇(第二气流生成部)、23:控制部、

24:CPU、25:系统总线、26:ROM、27:RAM、

28:头驱动部、29:马达驱动部、30:滑架马达、

31:运送马达、32:抽出马达、33:卷取马达、34:输入输出部、

35:PC、36:驱动基板容纳部风扇马达、

37:喷吐部容纳部风扇马达、38:驱动基板容纳部19侧的连接部、

39:喷吐部容纳部20侧的连接部、40:驱动基板、41:排气口(排气部)、

42:排气口(排气部)、43:FFC、44:FFC、45:辊子、

W1:合成气流、W2: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作为本发明的液体喷吐装置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的概要。

图1是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简要立体图。另外,图2是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简要俯视图。另外,图3是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简要主视图。另外,图4是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简要侧视图。另外,图5是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简要后视图。此外,图1至图5是示出从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取下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的状态,例如示出从滑架6取下副滑架5(参考图6以及图7)的状态。

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运送机构3,该运送机构3通过由粘附有粘合剂的支承面来支承被记录介质(介质)的粘性带2(环形带)将被记录介质向运送方向A运送。另外,具备未图示的抽出部,该抽出部可安装卷状的被记录介质,能够将该被记录介质抽出至运送机构3。另外,具备记录机构4,该记录机构4在由运送机构3运送被记录介质的区域,使具备作为喷吐部的记录头7的滑架6在与被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A交叉的往复移动方向B上往复扫描而进行记录。进一步,具备未图示的卷取机构,该卷取机构能够卷取在记录机构4进行了记录的被记录介质。

本实施例的运送机构3具备:粘性带2,该粘性带2用于载放并运送从抽出部抽出的被记录介质;驱动辊8和从动辊9,该驱动辊8和从动辊9使粘性带2移动。被记录介质贴附载放在粘性带2的支承面上。

但是,作为运送带的环形带并不限定于粘性带。例如,也可以使用静电吸附式的环形带。

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如上的结构的运送机构3,但并不限定于这种结构的运送机构,也可以是由移动式支承托盘等来支承被记录介质而进行运送的结构或是由辊对等来运送被记录介质的结构等。进一步,也可以是所谓的平板型记录装置,该平板型记录装置使被记录介质固定于支承部,并且相对于被固定的被记录介质移动记录头7来进行记录。

记录机构4具有滑架马达30(参照图8),该滑架马达30使具备能够喷吐墨水(液体)的记录头7的滑架6在往复移动方向B上进行往复移动。

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在记录时使具备记录头7的滑架6进行往复扫描来进行记录,但是在记录扫描中(滑架6的移动中),运送机构3停止运送被记录介质。换言之,在记录时,滑架6的往复扫描和被记录介质的运送交替进行。即,在记录时,对应于滑架6的往复扫描,运送机构3间歇运送被记录介质(间歇移动粘性带2)。

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进行记录的记录头7,但是,也可以是具备在与运送方向A交叉的交叉方向上设有多个喷吐墨水的喷嘴的所谓行式头的记录装置。

这里,“行式头”是指用于如下记录装置的记录头,该记录装置被设置成在与被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A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形成的喷嘴的区域能够覆盖被记录介质的整个交叉方向,并且相对移动记录头或被记录介质而形成图像。此外,行式头的交叉方向的喷嘴的区域也可以不覆盖记录装置所对应的所有被记录介质的整个交叉方向。

此外,在构成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骨架部的管道11a上构成有在往复移动方向B上延伸设置的轨道10a,在构成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骨架部的管道11b上构成有在往复移动方向B上延伸设置的轨道10b。而且,通过在轨道10a以及轨道10b承接未图示的轴承部,本实施例的滑架6在往复移动方向B上的移动被轨道10a和轨道10b引导。

另外,在管道11b的下部位置设有送风部12,该送风部12在往复移动方向B上延伸设置,并且从未图示的多个送风口向与运送方向A的相反方向送风。而且,在管道11a的下部位置设有雾气回收部13,该雾气回收部13在往复移动方向B上延伸设置,能够回收从记录头7喷吐的墨雾。此外,在雾气回收部13设有回收口16,该回收口16在管道11a的下部位置沿往复移动方向B延伸设置。

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运送方向A的下游侧设有以使送风部12产生送风力的多个(三个)排风扇14。通过排风扇14产生的送风力,送风部12能够从回收部13的外部(在运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位置)向回收口16送风。而且,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运送方向A的上游侧设有从回收口16向回收部13的内部、进一步从回收部13的内部向记录装置1的外部产生气流的作为吸引部的多个(三个)吸风扇15。

接着,说明作为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滑架6以及搭载于该滑架6的副滑架5。

这里,图6是滑架6的简要主视图,图7是副滑架5的简要侧面透视图。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滑架6构成为能够搭载多个副滑架5并且在往复移动方向B上进行往复扫描。

另外,如图7所示,副滑架5具有:喷吐部容纳部20,容纳有记录头7;驱动基板容纳部19,容纳有用于驱动记录头7的驱动基板40。而且,驱动基板容纳部19和喷吐部容纳部20由驱动基板容纳部19侧的连接部38(连接器端子)和喷吐部容纳部20侧的连接部39(连接器端子)连接。进一步,驱动基板40和连接部38由FFC(柔性扁平电缆)43连接,记录头7和连接部39由FFC44连接。

另外,如图7所示,在驱动基板容纳部19的运送方向A的两端部各自对置地设有能够向驱动基板容纳部19的内部送出气流的作为第一气流生成部的风扇21。而且,在驱动基板容纳部19的垂直向上方向C的端部(记录头7的相反侧)设有用于排出由对置的两个风扇21生成的气流的合成气流W1的作为排气部的排气口41。

另一方面,在喷吐部容纳部20的运送方向A的下游侧端部设有能够向喷吐部容纳部20的内部送出气流的作为第二气流生成部的风扇22。而且,在喷吐部容纳部20的运送方向A的上游侧端部(与风扇22对置的位置)设有用于排出由风扇22生成的气流W2的作为排气部的排气口42。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电气结构。

图8是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框图。

在控制部23设有执行控制记录装置1整体的CPU24。CPU24通过系统总线25与存储有CPU24执行的各种控制程序等的ROM26和能够暂时存储数据的RAM27连接。

另外,CPU24通过系统总线25与用于驱动记录头7的头驱动部28连接。

另外。CPU24通过系统总线25与用于驱动滑架马达30、运送马达31、抽出马达32、卷取马达33、排风扇马达17、吸风扇马达18、驱动基板容纳部风扇马达36以及喷吐部容纳部风扇马达37的马达驱动部29连接。

这里,滑架马达30是用于使具备记录头7的滑架6移动的马达。另外,运送马达31是用于驱动驱动辊8的马达。另外,抽出马达32是用于将安放于未图示的抽出部的被记录介质向运送机构3送出的抽出部的驱动马达。另外,卷取马达33是为了卷取进行了记录的被记录介质而驱动未图示的卷取机构的驱动马达。另外,排风扇马达17是用于驱动排风扇14的马达。另外,吸风扇马达18用于驱动吸风扇15的马达。另外,驱动基板容纳部风扇马达36是用于驱动设在驱动基板容纳部19的风扇21的马达。而且,喷吐部容纳部风扇马达37是用于驱动设在喷吐部容纳部20的风扇22的马达。

进一步,CPU24通过系统总线25与输入输出部34连接,输入输出部34与用于进行记录数据等数据和信号的发送或接收的PC35连接。

在此,概括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则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记录头7,用于喷吐墨水;驱动基板40,用于驱动记录头7;驱动基板容纳部19,用于容纳驱动基板40。而且,具备:多个风扇21,设在驱动基板容纳部19,生成气流;排气口41,设在驱动基板容纳部19,用于排出由多个风扇21生成的气流的合成气流W1。因此,构成为,能够由多个风扇21有效地向驱动基板40送出气流,使得由驱动基板40产生的热移动,由此能够使升温的气流从排气口41有效地排放。因此,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构成为,能够有效地抑制热蓄积在驱动基板容纳部19。

此外,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基板容纳部19形成有用于排出合成气流W1的排气口41,但是也可以代替排气口41而形成吸风扇(从驱动基板容纳部19内部向外部生成气流的风扇)作为排气部。通过这样的结构,进一步提高合成气流W1的排出效率。

另外,若记录头7升温,则墨水容易从未图示的喷嘴蒸发而有时会降低喷吐稳定性,但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排气口41设在相对于驱动基板40的记录头7的方向(下侧)的相反侧(垂直向上方向C侧)。因此,构成为,能够抑制由于从排气口41排出的合成气流W1(被驱动基板40的热加热的气流)而使记录头7升温。

另外,如图7所示,被设在驱动基板容纳部19的本实施例的多个风扇21设在各自对置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掌握气流的合成位置和合成气流W1的行进方向,能够将排气口41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合成气流W1滞留在驱动基板容纳部19内而热蓄积在驱动基板容纳部19。

这里,被设在驱动基板容纳部19的本实施例的多个风扇21每个都使用相同的风扇。即,使用多个风扇21各自的风量同等的风扇。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掌握气流的合成位置和合成气流W1的行进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在运送方向A上的驱动基板容纳部19的中央部),能够将排气口41配置在更适当的位置,从而能够特别有效地抑制合成气流W1滞留在驱动基板容纳部19内而热蓄积在驱动基板容纳部19。

此外,“同等”并不意味着在严格意义上的相同,而意味着也包括例如设计上的偏差引起的多个风扇21各自的风量稍微不同的情况。

另外,如图6以及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副滑架5将记录头7和驱动基板40作为独立体分开容纳。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副滑架5具备与驱动基板容纳部19分开的用于容纳记录头7的喷吐部容纳部20。如此,驱动基板40和记录头7被容纳在不同的容纳部,从而有效地抑制由驱动基板40产生的热被传递到记录头7。

然而,本发明当然也包括将记录头7和驱动基板40容纳在一个容纳部的结构(具备容纳记录头7和驱动基板40双方的驱动基板容纳部的结构)。

而且,在喷吐部容纳部20具备生成气流W2的风扇22,从而能够抑制热蓄积在喷吐部容纳部20。

此外,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喷吐部容纳部20在与风扇22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排气口42,但是也可以代替排气口42形成吸风扇(从喷吐部容纳部20内部向外部生成气流的风扇)作为排气部。通过这样的结构,进一步提高气流W2的排出效率。

另外,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基板40沿着相对于驱动基板40的记录头7的方向(沿垂直向上方向C的方向)设置。换言之,本实施例的驱动基板40以不面对记录头7的配置方式设置。因此,有效地抑制由驱动基板40产生的热被传递到记录头7。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当然这些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