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吐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吐头的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6752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液体喷吐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吐头的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吐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吐头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印刷用头,已知有例如通过将液体喷吐到记录介质上而进行各种印刷的液体喷吐头。关于液体喷吐头,例如已知有如下液体喷吐头,其具备喷吐液体的喷吐孔、对液体进行加压而使得从喷吐孔喷吐液体的加压室、对加压室供给液体的第一共用流路、以及从加压室回收液体的第二共用流路。已知,在不进行喷吐时,液体也从第一共用流路通过加压室流到第二共用流路,包括外部在内使液体循环,使得难以产生由于液体滞留而造成流路的堵塞等。此外,已知在这种液体喷吐头中,将多个第一共用流路和多个第二共用流路设为在液体喷吐头的短边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且交替地配置在液体喷吐头的长边方向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316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像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的液体喷吐头中,与位于液体喷吐头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的第一共用流路或第二共用流路相连的加压室与位于液体喷吐头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等的加压室相比,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温度的影响。液体的特性(例如,粘度)基本上具有温度特性,因此当加压室内的液体存在温度差时,从加压室喷吐的液体的喷吐特性(喷吐量、喷吐速度)会产生差异,因此存在记录精度变差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液体喷吐头内的温度差的液体喷吐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吐头的记录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液体喷吐头包括:流路构件,具有多个喷吐孔、分别与该多个喷吐孔相连的多个加压室以及多个共用流路;以及多个加压部,分别对所述多个加压室进行加压,所述液体喷吐头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共用流路分别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构成在作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排列的共用流路组,所述共用流路与所述多个加压室中的沿着该共用流路配置的多个加压室相连,所述流路构件还具有相对于所述共用流路组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外侧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端部流路,该第一端部流路的流路阻力比所述共用流路的流路阻力低。

此外,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液体喷吐头;传送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吐头传送记录介质;以及控制部,对所述液体喷吐头进行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喷吐头,流过第一端部流路的液体的量增多,因此外部的温度变动难以传递到加压室内的液体,能够提高记录精度。

附图说明

图1(a)是包括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吐头的记录装置的侧视图,图1(b)是俯视图。

图2(a)是作为图1的液体喷吐头的主要部分的头主体的俯视图,图2(b)是从图2(a)除去了第二流路构件的俯视图。

图3是图2(b)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图2(b)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5(a)是沿着图4的V-V线的部分纵剖视图,图5(b)是与图5(a)不同的位置的图4的部分纵剖视图。

图6是图2(a)的头主体的部分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包括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吐头2的作为记录装置的彩色喷墨打印机1(以下,有时简称为打印机)的概略性侧视图,图1(b)是概略性俯视图。打印机1从导向辊82A向传送辊82B传送作为记录介质的印刷纸张P,从而使印刷纸张P相对于液体喷吐头2相对地进行移动。控制部88基于图像、文字的数据对液体喷吐头2进行控制,使其朝向记录介质P喷吐液体,使液滴落到印刷纸张P上,从而对印刷纸张P进行印刷等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吐头2相对于打印机1固定,打印机1为所谓的行式打印机。作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可举出所谓的串行打印机,该串行打印机交替地进行使液体喷吐头2在与印刷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进行往返等移动的动作和印刷纸张P的传送。

在打印机1固定有平板状的头搭载框70(以下,有时简称为框),使其与印刷纸张P大致平行。在框70设置有未图示的20个孔,20个液体喷吐头2搭载于各孔的部分,液体喷吐头2的喷吐液体的部位面向印刷纸张P。液体喷吐头2与印刷纸张P之间的距离例如为0.5~20mm左右。5个液体喷吐头2构成一个头组72,打印机1具有4个头组72。

液体喷吐头2具有在图1(a)的从跟前朝里的方向、图1(b)的上下方向上细长的长条形状。有时将该长的方向称为长边方向。在一个头组72内,3个液体喷吐头2沿着与印刷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排列,另外两个液体喷吐头2在沿着传送方向错开的位置在3个液体喷吐头2之间分别各排列有一个。液体喷吐头2配置为,能够用各液体喷吐头2印刷的范围在印刷纸张P的宽度方向(与印刷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相连,或者端部重叠,从而能够进行在印刷纸张P的宽度方向上没有间隙的印刷。

4个头组72沿着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配置。从未图示的液体罐对各液体喷吐头2供给液体,例如,墨水。对属于一个头组72的液体喷吐头2供给颜色相同的墨水,用4个头组72能够印刷4种颜色的墨水。从各头组72喷吐的墨水的颜色例如为品红色(M)、黄色(Y)、蓝绿色(C)以及黑色(K)。如果用控制部88进行控制而印刷这样的墨水,则能够印刷彩色图像。

关于搭载于打印机1的液体喷吐头2的个数,如果是以单色印刷能够用一个液体喷吐头2进行印刷的范围,则也可以是一个。头组72包括的液体喷吐头2的个数、头组72的个数能够根据印刷的对象、印刷条件而适宜地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为了进行更多颜色的印刷而增加头组72的个数。此外,如果配置多个用相同颜色进行印刷的头组72并在传送方向上交替地进行印刷,则即使使用性能相同的液体喷吐头2也能够加快传送速度。由此,能够增大单位时间的印刷面积。此外,也可以准备多个用相同颜色进行印刷的头组72,在与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错开配置,从而提高印刷纸张P的宽度方向上的分辨率。

进而,除了印刷带颜色的墨水以外,也可以为了进行印刷纸张P的表面处理而印刷涂层剂等液体。

打印机1对作为记录介质的印刷纸张P进行印刷。印刷纸张P为收卷于供纸辊80A的状态,在通过两个导向辊82A之间之后,通过搭载在框70的液体喷吐头2的下侧,此后通过两个传送辊82B之间,最终被回收辊80B回收。在进行印刷时,通过使传送辊82B旋转,从而印刷纸张P以恒定速度被传送,并由液体喷吐头2进行印刷。回收辊80B对从传送辊82B送出的印刷纸张P进行收卷。传送速度例如设为50m/分钟。各辊可以由控制部88进行控制,也可以由人以手动方式进行操作。

记录介质除了印刷纸张P以外还可以是卷状的布等。此外,代替直接传送印刷纸张P,打印机1也可以直接传送传送带,并将记录介质放在传送带上进行传送。这样,就能够将标准纸张、裁剪的布、木材、瓷砖等作为记录介质。进而,也可以使得从液体喷吐头2喷吐包含导电性的粒子的液体,从而印刷电子设备的布线图案等。进而,也可以从液体喷吐头2向反应容器等喷吐给定量的液体的化学药剂、包含化学药剂的液体,并进行反应等而制作化学药品。

此外,也可以在打印机1安装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并由控制部88根据通过来自各传感器的信息得知的打印机1各部分的状态,对打印机1的各部分进行控制。例如,在液体喷吐头2的温度、液体罐的液体的温度、液体罐的液体对液体喷吐头2施加的压力等对喷吐的液体的喷吐特性(喷吐量、喷吐速度等)造成影响的情况下等,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改变喷吐液体的驱动信号

接着,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吐头2进行说明。图2(a)是示出作为图1所示的液体喷吐头2的主要部分的头主体2a的俯视图。图2(b)是从头主体2a除去了第二流路构件6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和图4是图2(b)的放大俯视图。图5(a)是沿着图4的V-V线的部分纵剖视图。图5(b)是头主体2a的第一端部流路30附近的部分纵剖视图。虽然未图示,但是是沿着像V-V线那样弯曲的线的部分纵剖视图。图6是头主体2a的第一共用流路20的开口20a附近处的、沿着第一共用流路20的部分纵剖视图。

为了容易理解附图,各图描绘如下。在图2~4中,用实线来描绘位于其它部件的下方而应使用虚线描绘的流路等。在图2(a)中,对于第一流路构件4内的流路进行省略,对于压电致动器基板40,也只示出其外形和单独电极主体44a的配置。

液体喷吐头2除了头主体2a以外还可以包括金属制的框体、驱动器IC、布线基板等。此外,头主体2a包括第一流路构件4、对第一流路构件4供给液体的第二流路构件6、以及形成有作为加压部的位移元件50的压电致动器基板40。头主体2a具有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平板形状,有时将该方向称为长边方向。此外,第二流路构件6发挥支承构件的作用,头主体2a在第二流路构件6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固定于框70。

构成头主体2a的第一流路构件4具有平板状的形状,其厚度为0.5~2mm左右。在第一流路构件4的第一主面、即加压室面4-1,许多加压室10配置为排列在平面方向上。在第一流路构件4的第二主面、即作为加压室面4-1的相反侧的面的喷吐孔面4-2,许多喷吐液体的喷吐孔8配置为排列在平面方向上。喷吐孔8分别与加压室10相连。以下,设加压室面4-1相对于喷吐孔面4-2位于上方而进行说明。

在第一流路构件4配置有多个第一共用流路20和多个第二共用流路24,并配置为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此外,第一共用流路20和第二共用流路24交替地排列在作为与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另外,第二方向是与头主体2a的长边方向相同的方向。

沿着第一共用流路20的两侧排列有加压室10,在单侧一列,合计构成两列加压室列11A。第一共用流路20与排列在其两侧的加压室10经由第一单独流路12相连。另外,以下有时将第一共用流路20和第二共用流路24统称为共用流路。此外,多个共用流路排列在第二方向上,构成共用流路组。

沿着第二共用流路24的两侧排列有加压室10,在单侧一列,合计构成两列加压室列11A。第二共用流路24与排列在其两侧的加压室10经由作为单独排出流路的第二单独流路14相连。

换句话说,加压室10配置为排列在假想线上,第一共用流路20沿着假想线的一侧延伸,第二共用流路24沿着假想线的另一侧延伸。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列有加压室10的假想线为直线状,但是也可以是曲线状、折线状。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在第一流路构件4中,供给到第二共用流路24的液体流入到沿着第二共用流路24排列的加压室10,一部分液体从喷吐孔8喷吐,另一部分液体流入到相对于加压室10位于第二共用流路24的相反侧的第一共用流路20,并排出到第一流路构件4之外。

在第一共用流路20的两侧配置有第二共用流路24,并在第二共用流路24的两侧配置有第一共用流路20,从而与对一个加压室列11A连接有一个第一共用流路20和一个第二共用流路24且对其他加压室列11A连接有其他第一共用流路20和其他第二共用流路24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共用流路20和第二共用流路24的数目为大约一半,因此是优选的。第一共用流路20和第二共用流路24的数目较少即可,与之相应地,能够增加加压室10的数目而进行高分辨率化,或者能够将第一共用流路20、第二共用流路24加粗而减小喷吐孔8的喷吐特性之差,或者能够减小头主体2a的平面方向上的大小。

施加在与第一共用流路20相连的第一单独流路12的第一共用流路20侧的部分的压力会由于压力损失的影响而根据第一单独流路12连接到第一共用流路20的位置(主要是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而改变。施加在与第二共用流路24相连的第二单独流路14侧的部分的压力会由于压力损失的影响而根据第二单独流路14连接到第二共用流路24的位置(主要是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而改变。如果将第一共用流路20的朝向外部的开口20a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并将第二共用流路24的朝向外部的开口24a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则能够作用为使由各第一单独流路12和各第二单独流路14的配置造成的压力之差抵消,从而能够减小施加在各喷吐孔8的压力之差。另外,第一共用流路20的开口20a和第二共用流路24的开口24a均在加压室面4-1开口。

在不进行喷吐的状态下,在喷吐孔8保持液体的弯液面。由于在喷吐孔8中液体的压力成为负压(欲将液体引入到第一流路构件4的状态),所以与液体的表面张力相平衡而能够保持弯液面。液体的表面张力欲使液体的表面积减小,因此即使是正压,只要压力小,也能够保持弯液面。如果正压增大,液体会溢出,如果负压增大,液体会被引入到第一流路构件4内,不能维持能够喷吐液体的状态。因此,需要使得液体从第二共用流路24流到第一共用流路20时的、喷吐孔8中的液体的压力在每个喷吐孔8的差异不会过大。

第一共用流路20的喷吐孔面4-2侧的壁面成为第一阻尼器28A。第一阻尼器28A的一面面向第一共用流路20,另一面面向阻尼器室29。由于有阻尼器室29,从而第一阻尼器28A能够变形,通过变形,从而能够改变第一共用流路20的体积。为了喷吐液体而对加压室10内的液体加压时,该压力的一部分会通过液体传递到第一共用流路20。由此,第一共用流路20内的液体会振动,有时该振动会传递到原来的加压室10、其它加压室10而产生使液体的喷吐特性变动的流体串扰。当存在第一阻尼器28A时,传递到第一共用流路20的液体的振动会使第一阻尼器28A振动而衰减,从而第一共用流路20内的液体的振动难以持续,因此能够减小流体串扰的影响。此外,第一阻尼器28A发挥使液体的供给/排出稳定化的作用。

第二共用流路24的加压室面4-1侧的壁面成为第二阻尼器28B。第二阻尼器28B的一面面向第二共用流路24,另一面面向阻尼器室29。与第一阻尼器28A同样地,第二阻尼器28B也能够减小流体串扰的影响。此外,第二阻尼器28B发挥使液体的供给/排出稳定化的作用。

加压室10是中空的区域,包括加压室主体10a和下降部10b,加压室主体10a面向加压室面4-1配置,接受来自位移元件50的压力,下降部10b是从加压室主体10a的下方通到朝向喷吐孔面4-2开口的喷吐孔8的部分流路。加压室主体10a为直圆柱形状,平面形状为圆形。由于平面形状为圆形,从而能够增大位移元件50以相同的力进行变形的情况下的位移量以及由位移产生的加压室10的体积变化。下降部10b是直径小于加压室主体10a的直圆柱形状,截面形状为圆形。此外,从加压室面4-1观察时,下降部10b配置在容纳到加压室主体10a内的位置。

多个加压室10在加压室面4-1配置为锯齿形。多个加压室10构成沿着第一方向的多个加压室列11A。在各加压室列11A中,加压室10配置为大致等间隔。属于相邻的加压室列11A的加压室10在第一方向上错开所述间隔的大约一半进行配置。换句话说,属于某个加压室列11A的加压室10相对于属于位于其旁边的加压室列11A的连续的两个加压室10而言位于第一方向上的大致中央。

由此,属于隔一个加压室列11A的加压室10沿着第二方向配置,并构成加压室行11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共用流路20为51个,第二共用流路24为50个,加压室列11A为100列。另外,在此,上述的加压室列11A的数目并不包括仅由后面说明的虚拟加压室10D构成的虚拟加压室列11D。此外,上述的第二共用流路24的数目并不包括直接相连的只有虚拟加压室10D的第二共用流路24。此外,各加压室列11A包括16个加压室10。但是,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加压室列11A包括8个加压室10和8个虚拟加压室10D。如上所述,加压室10配置为锯齿形,因此加压室行11B的行数为32行。

多个加压室10在喷吐孔面4-2配置为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格子状。多个喷吐孔8构成沿着第一方向的多个喷吐孔列9A。喷吐孔列9A和加压室列11A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

加压室10的面积重心和与加压室10相连的喷吐孔8在第一方向上错开配置。在一个加压室列11A内,错开的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在相邻的加压室列11A中,错开的方向是反方向。由此,与属于两行加压室行11B的加压室10相连的喷吐孔8构成沿着第二方向配置的一行喷吐孔行9B。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吐孔列9A为100列,喷吐孔行9B为16行。

加压室主体10a的面积重心和与加压室主体10a相连的喷吐孔8的位置在大致第一方向上错开。下降部10b相对于加压室主体10a配置在沿喷吐孔8的方向错开的位置。加压室主体10a的侧壁和下降部10b的侧壁配置为相接,由此,能够使加压室主体10a内难以产生液体的滞留。

喷吐孔8配置在下降部10b的中央部。在此,中央部是指,以下降部10b的面积重心为中心的、为下降部10b的直径的一半的圆内的区域。

第一单独流路12与加压室主体10a的连接部相对于加压室主体10a的面积重心配置在下降部10b的相反侧。由此,从下降部10b流入的液体在扩展到加压室主体10a整体之后,朝向第一单独流路12流动,因此在加压室主体10a内难以产生液体的滞留。

第二单独流路14从下降部10b的喷吐孔面4-2侧的面在平面方向上引出并与第二共用流路24相连。引出的方向与下降部10b相对于加压室主体10a错开的方向相同。

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成的角度偏离直角。因此,属于沿着第一方向配置的喷吐孔列9A的喷吐孔8彼此配置为与偏离直角的角度相应地向第二方向错开。而且,因为喷吐孔列9A配置为排列在第二方向上,所以属于不同的喷吐孔列9A的喷吐孔8配置为与其相应地向第二方向错开。由此,第一流路构件4的喷吐孔8配置为以恒定间隔排列在第二方向上,由此,能够进行印刷,使得通过由喷吐的液体形成的像素填补给定的范围。

关于属于一个喷吐孔列9A的喷吐孔8的配置,如果沿着第一方向完全配置在一条直线上,则能够向上述那样进行印刷,使得完全填补给定范围。但是,在像这样配置的情况下,在将液体喷吐头2设置到打印机1时产生的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与传送方向的错开对印刷精度造成的影响会增大。因此,优选从上述的一条直线上的喷吐孔8的配置,在相邻的喷吐孔列9A之间将喷吐孔8调换来进行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吐孔8的配置如下。在图3中,当将喷吐孔8向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投影时,32个喷吐孔8投影到假想直线R的范围,在假想直线R内各喷吐孔8以360dpi的间隔排列。由此,如果在与假想直线R正交的方向上传送印刷纸张P而进行印刷,则能够以360dpi的分辨率进行印刷。投影到假想直线R内的喷吐孔8是属于一列喷吐孔列9A的喷吐孔8的全部(16个)和属于位于该喷吐孔列9A的两旁的两个喷吐孔列9A的喷吐孔8的各一半(8个)。为了设为这样的结构,在各喷吐孔行9B中,喷吐孔8以22.5dpi的间隔排列。这是因为,360/16=22.5。

第一共用流路20和第二共用流路24在喷吐孔8呈直线状排列的范围成为直线,直线在错开的喷吐孔8之间平行地错开。在第一共用流路20和第二共用流路24中,该错开的地方少,因此流路阻力小。此外,该平行地错开的部分配置在不与加压室10重叠的位置,因此对于每个加压室10能够减小喷吐特性的变动。

第二方向上的两端的一列(即,合起来为两列)加压室列11A包括通常的加压室10和第一虚拟加压室10D1(因此,有时将该加压室列11A称为虚拟加压室列11D1)。此外,在虚拟加压室列11D1的外侧配置有排列了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的一列(即,两端合起来为两列)第二虚拟加压室列11D2。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各有一个(即,合起来为两个)的流路具有与第二共用流路24相同的形状,但是不直接与加压室10相连,是只与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相连的虚拟第二共用流路24D。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样的虚拟第二共用流路24D称为第二端部流路。关于第一虚拟加压室10D1、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以及第二端部流路,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流路构件4具有第一端部流路30,第一端部流路30配置在由第一共用流路20和第二共用流路24构成的共用流路组的第二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端部流路30是对在排列在加压室面4-1的第一共用流路20的开口20a的外侧配置的开口30c和在排列在加压室面4-1的第二共用流路24的开口24a的外侧配置的开口30d进行连接的流路,第一端部流路30的流路阻力比第一共用流路20和第二共用流路24的流路阻力小。关于第一端部流路30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第二流路构件6与第一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接合。第二流路构件6具有对第二共用流路24供给液体的第二合并流路26和对第一共用流路20的液体进行回收的第一合并流路22。第二流路构件6的厚度比第一流路构件4厚,为5~30mm左右。

第二流路构件6接合在第一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的未连接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区域。更具体地,接合成包围压电致动器基板40。通过这样,从而能够抑制喷吐的液体的一部分成为雾沫而附着到压电致动器基板40。此外,因为是在外周对第一流路构件4进行固定,所以能够抑制第一流路构件4伴随着位移元件50的驱动而振动并产生共振等。

此外,贯通孔6c在第二流路构件6的中央部上下贯通。在贯通孔6c中,通过用于传递对压电致动器基板40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可挠性电路)等布线构件。另外,贯通孔6c的第一流路构件4侧成为短边方向上的宽度变宽的宽度扩展部6ca,从压电致动器基板40向短边方向上的两侧延伸的布线构件在宽度扩展部6ca弯曲而朝向上方并穿过贯通孔6c。另外,向宽度扩展部6ca扩展的部分的凸部有可能损伤布线构件,因此优选设为R形状。

通过将第一合并流路22配置在与第一流路构件4独立的、比第一流路构件4厚的第二流路构件6,从而能够增大第一合并流路22的截面积,由此,能够减小由第一合并流路22与第一共用流路20相连的位置之差造成的压力损失之差。第一合并流路22的流路阻力(更准确为第一合并流路22中的与第一共用流路20相连的范围的流路阻力)优选为第一共用流路20的1/100以下。

通过将第二合并流路26配置在与第一流路构件4独立的、比第一流路构件4厚的第二流路构件6,从而能够增大第二合并流路26的截面积,由此,能够减小由第二合并流路26与第二共用流路24相连的位置之差造成的压力损失之差。第二合并流路26的流路阻力(更准确为第二合并流路26中的与第一合并流路22相连的范围的流路阻力)优选为第二共用流路24的1/100以下。

设为如下构造,即,将第一合并流路22配置在第二流路构件6的短边方向上的一端,将第二合并流路26配置在第二流路构件6的短边方向上的另一端,使每个流路朝向第一流路构件4侧,并分别与第一共用流路20和第二共用流路24相连。通过这样,从而能够增大第一合并流路22和第二合并流路26的截面积(即,减小流路阻力),并且能够用第二流路构件6对第一流路构件4的外周进行固定而提高刚性,进而,能够设置通过布线构件的贯通孔6c。

第二流路构件6由第二流路构件的板6a和6b层叠而构成。在板6b的上表面配置有第一合并流路22中的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成为作为流路阻力低的部分的第一合并流路主体22a的槽、以及第二合并流路26中的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成为作为流路阻力低的部分的第二合并流路主体26a的槽。

多个第一连接流路22b从成为第一合并流路主体22a的槽朝向下方(第一流路构件4的方向)延伸,并与在加压室面4-1上开口的第一共用流路的开口20a相连。各第一连接流路22b之间用隔板6ba隔开(即,第一连接流路22b的第一共用流路20侧分岔)。由此,能够提高第二流路构件6与第一流路构件4的连接的刚性。进而,在第二方向上,隔板6ba的长度比第一连接流路22b的长度长,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流路构件6与第一流路构件4的连接的刚性。

多个第二连接流路26b从成为第二合并流路主体26a的槽朝向下方(第一流路构件4的方向)延伸,并与在加压室面4-1上开口的第二共用流路的开口24a相连。各第二连接流路26b之间用隔板6bb隔开(即,第二连接流路26b的第二共用流路24侧分岔)。由此,能够提高第二流路构件6与第一流路构件4的连接的刚性。进而,在第二方向上,隔板6bb的长度比第二连接流路26b的长度长,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流路构件6与第一流路构件4的连接的刚性。

在板6a,在第一合并流路22的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开口22c、22d。在板6a,在第二合并流路26的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开口26c、26d。在对未放入液体的液体喷吐头2供给液体时,从一个开口(例如,开口26c)供给液体而对第一流路构件4供给液体,并且将空气和溢出的液体从其他开口(例如,26d)排出,从而能够使气体难以进入到第一流路构件4,使得第二合并流路26内的液体容易排出到外部。同样地,对于第一合并流路22,也只要从一个开口(例如,开口22c)进行供给并从另一个开口(例如,开口22d)进行排出即可。

关于进行印刷的情况下的液体的供给和回收,有几种方法。一种是,供给到第二合并流路26的液体全部进入到第一流路构件4,进而进入到第一合并流路22并排出到外部。此时,不从外部向第一合并流路22供给液体。进而,在该情况下,有从两个开口26c、26d供给液体并从两个开口22c、22d进行回收的方法、以及从开口26c、26d中的任一个供给液体并使另一个关闭且从开口22c、22d中的任一个回收液体并使另一个关闭的方法。关于使用哪个开口,能够进行组合,因此有共计4种方法。为了减小压力损失造成的压力之差,优选从两个开口进行供给并从两个开口进行回收,但是对液体进行供给/排出的管子的连接、压力的控制会变得繁杂。当从一个开口进行供给并从一个开口进行回收时,连接、压力的控制变得简单。在该情况下,如果将关于第二方向位于相反侧的位置的开口作为一组来进行供给和回收,则能够抵消压力损失的影响,因此是优选的。具体地,只要从开口26c进行供给并从开口22d进行回收或者从开口26d进行供给并从开口22c进行回收即可。

作为供给/排出的其它方法,从第二合并流路26的一个开口(例如,26c)供给液体并从另一个开口(例如,26d)进行回收,从第一合并流路22的一个开口(例如,22d)供给液体并从另一个开口(例如,22c)进行回收。只要分别调节供给/排出的压力,使得第二合并流路26的压力比第一合并流路22的压力高,液体就会流到第一流路构件4。这样,在到此为止进行说明的方法之中,施加在各喷吐孔8的弯液面的压力之差将是最小的。

也可以对上述的方法进行组合,对第二合并流路26进行供给/排出,从第一合并流路22只进行回收。相反,也可以对第二合并流路26只进行供给,对第一合并流路22进行供给/排出。

进而,也可以使以上说明的供给和回收的关系相反。例如,可以关闭第一合并流路22的开口22d而从开口22c供给液体,并关闭第二合并流路26的开口26c而从开口26d回收液体。

也可以在第一合并流路22和第二合并流路26设置阻尼器,使得相对于液体的喷吐量的变动使液体的供给或排出稳定。此外,也可以在第一合并流路22和第二合并流路26内设置过滤器,从而使异物、气泡难以进入到第一流路构件4。

在第一流路构件4的作为上表面的加压室面4-1接合有包括位移元件50的压电致动器基板40,并配置为使各位移元件50位于加压室10上。压电致动器基板40占有与由加压室10形成的加压室组大致相同的形状的区域。此外,压电致动器基板40与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接合,从而各加压室10的开口被封闭。压电致动器基板40是在与头主体2a相同的方向上长的长方形。此外,在压电致动器基板40连接有用于对各位移元件50供给信号的FPC等信号传递部。在第二流路构件6中,在中央具有向上下贯通的贯通孔6c,信号传递部通过贯通孔6c与控制部88电连接。信号传递部设为在短边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使得从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一个长边的端部朝向另一个长边的端部,如果使配置在信号传递部的布线沿着短边方向延伸并排列在长边方向上,就容易确保布线间的距离,是优选的。

在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上表面的与各加压室10对置的位置分别配置有单独电极44。

流路构件4具有层叠了多个板的层叠构造。从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侧起依次层叠有板4a到板41这12个板。在这些板形成有许多的孔、槽。例如能够用金属制作各板,并通过蚀刻形成孔、槽。各板的厚度为10~300μm左右,从而能够提高形成的孔、槽的形成精度。板4f~4i是形状相同的板,它们也可以由一个板构成,但是为了以高精度形成孔,由4个板构成。各板进行位置对齐并层叠,使得这些孔彼此连通而构成第一共用流路20等流路。

在平板状的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加压室主体10a开口,且接合有压电致动器基板40。此外,对第二共用流路24供给液体的开口24a和从第一共用流路20回收液体的开口20a在加压室面4-1开口。喷吐孔8在流路构件4的作为与加压室面4-1相反侧的面的喷吐孔面4-2开口。另外,也可以在加压室面4-1进一步层叠板,封住加压室主体10a的开口,并在其上接合压电致动器基板40。这样,就能够降低喷吐的液体与压电致动器基板40接触的可能性,能够提高可靠性。

作为喷吐液体的构造,有加压室10和喷吐孔8。加压室10由面向位移元件50的加压室主体10a和截面积比加压室主体10a小的下降部10b构成。加压室主体10a形成在板4a,下降部10b通过将形成在板4b~4k的孔重叠并用喷嘴板41封住(喷吐孔8以外的部分)而构成。

在加压室主体10a连接有第一单独流路12,第一单独流路12与第一共用流路20相连。第一单独流路12包括贯通板4b的圆形的孔、在板4c中在平面方向上延伸的贯通槽、以及贯通板4d的圆形的孔。第一共用流路20通过将形成在板4f~4i的孔重叠进而用板4e封住上侧并用板4j封住下侧而构成。

在下降部10b连接有第二单独流路14,第二单独流路14与第二共用流路24相连。第二单独流路14是在板4j中在平面方向上延伸的贯通槽。第二共用流路24通过将形成在板4f~4i的孔重叠进而用板4e封住上侧并用板4j封住下侧而构成。

对液体的流动总结如下,供给到第二合并流路26的液体依次通过第二共用流路24和第二单独流路14而进入到加压室10,一部分液体从喷吐孔8喷吐。未喷吐的液体在通过第一单独流路12并进入到第一共用流路20之后进入第一合并流路22,并排出到头主体2a的外部。

压电致动器基板40具有由作为压电体的两个压电陶瓷层40a、40b构成的层叠构造。这些压电陶瓷层40a、40b分别具有20μm左右的厚度。即,从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压电陶瓷层40a的上表面到压电陶瓷层40b的下面的厚度为40μm左右。压电陶瓷层40a与压电陶瓷层40b的厚度之比为3∶7~7∶3,优选为4∶6~6∶4。压电陶瓷层40a、40b中的任一层均延伸为横跨多个加压室10。这些压电陶瓷层40a、40b例如由具有铁电性的锆钛酸铅(PZT)类、NaNbO3类、BaTiO3类、(BiNa)NbO3类、BiNaNb5O15类等陶瓷材料构成。

压电致动器基板40具有由Ag-Pd类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共用电极42和由Au类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单独电极44。共用电极42的厚度为2μm左右,单独电极44的厚度为1μm左右。

单独电极44分别配置在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上表面中的与各加压室10对置的位置。单独电极44包括平面形状比加压室主体10a小一圈且具有与加压室主体10a大致相似的形状的单独电极主体44a和从单独电极主体44a引出的引出电极44b。在引出电极44b的一端的引出到与加压室10对置的区域外的部分形成有连接电极46。连接电极46例如是包含银粒子等导电性粒子的导电性树脂,以5~200μm左右的厚度形成。此外,连接电极46与设置在信号传递部的电极进行电接合。

此外,在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上表面形成有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未图示)。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和共用电极42通过配置在压电陶瓷层40a的未图示的贯通导体进行电连接。

从控制部88通过信号传递部对单独电极44供给驱动信号,这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驱动信号与印刷介质P的传送速度同步地以恒定的周期进行供给。

共用电极42在压电陶瓷层40a与压电陶瓷层40b之间的区域遍及面方向上的大致整个面而形成。即,共用电极42延伸为覆盖与压电致动器基板40对置的区域内的全部加压室10。共用电极42经由贯通压电陶瓷层40a而形成的过孔,与在压电陶瓷层40a上形成在避开由单独电极44构成的电极组的位置的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相连,并被接地而保持接地电位。与多个单独电极44同样地,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与控制部88直接或间接连接。

压电陶瓷层40a的被单独电极44和共用电极42夹着的部分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被极化而在对单独电极44施加电压时进行位移的、单压电晶片构造的位移元件50。更具体地,在使单独电极44为与共用电极42不同的电位并对压电陶瓷层40a在其极化方向上施加电场时,被施加了该电场的部分作为由于压电效应而变形的活性部发挥作用。在该结构中,当通过控制部88使单独电极44相对于共用电极42为正或负的给定电位而使得电场与极化的方向相同时,压电陶瓷层40a的被电极夹着的部分(活性部)在面方向上收缩。另一方面,非活性层的压电陶瓷层40b不受电场的影响,因此不会自发地进行收缩,而要限制活性部的变形。其结果是,在压电陶瓷层40a与压电陶瓷层40b之间,向极化方向的变形产生差异,从而压电陶瓷层40b变形(单压电晶片变形),向加压室10侧凸出。

接下来,对液体的喷吐动作进行说明。根据通过来自控制部88的控制而经由驱动器IC等供给到单独电极44的驱动信号,使位移元件50被驱动(产生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各种驱动信号使液体喷吐,但是,在此对所谓的推拉驱动方法进行说明。

预先将单独电极44设为比共用电极42高的电位(以下,称为高电位),每当有喷吐要求时暂时使单独电极44为与共用电极42相同的电位(以下,称为低电位),此后,在给定的定时再次设为高电位。由此,在单独电极44成为低电位的定时,压电陶瓷层40a、40b(开始)恢复为原来的(平的)形状,加压室10的容积与初始状态(两电极的电位不同的状态)相比增加。由此,对加压室10内的液体提供负压。这样,加压室10内的液体以固有振动周期开始振动。具体地,最初加压室10的体积开始增加,负压逐渐减小。接下来,加压室10的体积成为最大,压力大致为零。接下来,加压室10的体积开始减小,压力逐渐增高。此后,在压力大致成为最大的定时,使单独电极44为高电位。这样,最初施加的振动和接着施加的振动会叠加,从而对液体施加更大的压力。该压力在下降部内传播,使液体从喷吐孔8喷吐。

即,通过对单独电极44供给以高电位为基准在恒定期间为低电位的脉冲驱动信号,从而能够喷吐液滴。当将该脉冲宽度设为作为加压室10的液体的固有振动周期的一半的时间的AL(Acoustic Length)时,原理上,能够使液体的喷吐速度和喷吐量最大。关于加压室10的液体的固有振动周期,液体的物性、加压室10的形状的影响大,但是除此以外,还受到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物性、与加压室10相连的流路的特性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共用流路20和第二共用流路24沿着作为头主体2a的大致短边方向的第一方向延伸,并排列在作为头主体2a的长边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共用流路全体构成一个共用流路组。头主体2a在第二方向上延伸至共用流路组的外侧,并设置有与外部进行液体的供给/排出的开口22c、22d、26c、26d。此外,头主体2a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固定于打印机1。

为了使液体的喷吐特性稳定,控制头主体2a,使得温度恒定。此外,当液体的粘度低时,喷吐、液体的循环更稳定,因此温度基本上设为常温以上。因此,基本上要进行加热,但是在环境温度高的情况下,有时也进行冷却。以下对相对于环境温度进行加热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进行冷却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为了将温度保持为恒定,在液体喷吐头2设置加热器,对供给的液体进行温度调节。总之,在环境温度与作为目标的温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来自头主体2a的长边方向(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散热将增多,因此在共用流路组中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共用流路中的液体的温度容易降低。由于该影响,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加压室10的喷吐特性与其它加压室10的喷吐特性会产生差异,因此有时印刷精度下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头主体2a中,在流路构件(第一流路构件4和第二流路构件6的统称)的、共用流路组的第二方向上的外侧设置有第一端部流路30。第一端部流路30的流路阻力比共用流路低。因为第一端部流路30的流路阻力低,所以流过第一端部流路30的液体的单位时间的流量比流过共用流路的液体的单位时间的流量多。因此,即使来自头主体2a的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散热大,温度也难以横穿第一端部流路30而进行传递,因此能够减小共用流路组内的温度差。第一端部流路30的流路阻力优选为共用流路的流路阻力的两倍以上,特别优选为3倍以上。

此外,优选第一端部流路30的流路的深度为共用流路的深度以上。由此,能够使热难以通过第一端部流路30的上侧或下侧传递到共用流路。此外,第一端部流路30的上侧优选配置在共用流路以上的位置,第一端部流路30的下侧优选配置在共用流路以下的位置。进而,第一端部流路30的流路的深度优选比共用流路的深度深。在通过对板进行层叠而构成第一流路构件4且热容易在板的面内传递的情况下,设为这样的配置将更有效。

此外,第一端部流路30的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优选为共用流路的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以上。由此,能够使热难以通过第一端部流路30的第一方向上的两端传递到共用流路。

另外,共用流路的流路阻力是指,从一个第二共用流路24的开口24b到一个第一共用流路20的开口20a为止的流路阻力。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到一个第二共用流路24的液体流入到两列加压室列11A的加压室,进而流入到两个第一共用流路20。相反,在一个第一共用流路20中流入来自两个第二共用流路24的液体。根据该关系,共用流路的流路阻力与供给到一个第二共用流路24的液体流入到两列加压室列11A的加压室进而流入到第一共用流路20的两倍的流路阻力的情况下的流路阻力相同。即,如果将第一共用流路20的流路阻力设为RA、将第二共用流路24的流路阻力设为RB、将单独流路的流路阻力设为RI,则共用流路的流路阻力可表示为RB+(RI/16+RA×2)/2。如果计算,这将成为RA+RB+RI/32。即,共用流路的流路阻力成为第一共用流路20的流路阻力、第二共用流路24的流路阻力、以及两列加压室列11A的单独流路并联的情况下的流路阻力的合计。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共用流路组的第二方向上的两端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端部流路30。为了温度的稳定化,设置在两侧为宜,但是即使只设置在单侧,也能够在该单侧使温度稳定化。

在头主体2a的第二方向上的端部进行头主体2a和打印机1的固定的情况下,从头主体2a的两端部向打印机1的热传导增大,因此在这样的头主体2a中,设置第一端部流路30的必要性提高。

在第一端部流路30设置有流路的宽度比共用流路的宽度宽的宽幅部30a。在此,流路的宽度宽是指,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在第一流路构件4扩展的平面方向上的宽度宽。此外,流路的宽度宽还指,在与液体流过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在第一流路构件4扩展的平面方向上的宽度宽。这意味着,对第一流路构件4进行俯视时,与液体流过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宽。在宽幅部30a的加压室侧4-1设置有第三阻尼器28C。在第三阻尼器28C中,一个面面向宽幅部30a,另一个面面向阻尼器室29,且能够变形。能够变形的区域的直径最窄的部分对阻尼器的阻尼能力的影响大。当加宽共用流路的宽度时,头主体2a的大小会增大,因此共用流路的宽度不能过大,仅靠设置在共用流路的第一阻尼器28A和第二阻尼器28B,阻尼能力可能不够充分。通过增大宽幅部30a的宽度,能够增大第三阻尼器28C的阻尼能力。宽幅部30a的宽度优选为共用流路的宽度的两倍以上,特别优选为3倍以上。

也可以在宽幅部30a的喷吐孔面4-2侧也设置阻尼器,从而进一步增大阻尼能力。

在第二合并流路26中,与第一端部流路30相连的开口30d配置在第二合并流路26从外部接受液体的供给的开口26c和与第二共用流路24相连的开口24b之间。另外,这里的位置关系表示相对于流过第二合并流路26的液体的流动是什么样的位置。

因为处于如上所述的位置关系,所以在来自外部的液体的供给变动时,变动被与第一端部流路30的开口30d相连的阻尼能力高的第三阻尼器28C所吸收,因此,影响难以传递到共用流路,其中,该第一端部流路30的开口30d与来自外部的液体的供给源相距的位置位于比与共用流路相连的开口24a更近的位置。相反,在喷吐量急剧变化时,变动也会被与第一端部流路30的开口30d相连的阻尼能力高的第三阻尼器28C所吸收,因此能够使液体的供给稳定化,其中,该第一端部流路30的开口30d与共用流路相距的位置位于比来自外部的液体的供给源更近的位置。

在第一合并流路22中,与第一端部流路30相连的开口30c位于从第一合并流路22向外部排出液体的开口22c和与第一共用流路20相连的开口20b之间。另外,这里的位置关系表示相对于流过第一合并流路22的液体的流动是什么样的位置。

通过这样,与上述的供给侧的情况同样地,在排出侧也能够使液体的排出稳定化。此外,通过在供给侧和排出侧分别设为如上所述的状态,从而能够用一个第一端部流路30在供给侧和排出侧这两方提高供给/排出的稳定性。

为了温度稳定化,优选第一端部流路30的流路阻力低,但是如果过低,则供给到共用流路的液体的量有可能不足,第一端部流路30的流路阻力优选为共用流路的流路阻力的0.05倍以上,特别优选为0.1倍以上。为了在设置宽幅部30a的同时增大流路阻力,优选设置截面积比宽幅部30a小的狭窄部30b。此外,如果设置两个宽幅部30a并将狭窄部30b配置在它们之间,则能够在供给侧和排出侧分别通过阻尼来实现稳定化,并且液体的振动难以在供给侧与排出侧之间传递,因此能够使供给侧的变动难以影响排出侧,且能够使排出侧的变动难以影响供给侧。

关于狭窄部30b,优选使流路的深度与宽幅部30a相同,只将宽度变窄。如果不改变流路的深度,则在该部分难以产生滞留,能够使气泡难以存积,还能够使液体中的固态成分等也难以沉淀。

此外,关于第一端部流路30的流路阻力,优选将共用流路整体的结构也考虑在内,使得流过流路整体的流量的80%以上流过共用流路。具体地,优选还包括后面说明的第二端部流路,使得像以下那样。设并联地连接有n0个流路阻力为R0的共用流路、n1个流路阻力为R1的第一端部流路30、n2个流路阻力为R2的第二端部流路,且设整体的流路阻力为R。此外,设流过一个共用流路的液体的流量为U0、流过一个第一端部流路30的液体的流量为U1、流过一个第二端部流路的液体的流量为U2,并设合计的流量为U。因为第一合并流路22和第二合并流路26的流路阻力小,所以忽略,此时根据上述的关系,1/R=n0/R0+n1/R1+n2/R2,U=n0×U0+n1×U1+n2×U2,U0×R0=U1×R1=U2×R2。此外,流过流路整体的流量的80%以上流过共用流路可表示为n0×U0≥0.8×U。对以上的关系进行整理可知,优选设为(n0×R1×R2)/(n0×R1×R2+n1×R2×R0+n2×R0×R1)≥0.8。在共用流路的个数多至10个以上的情况下,第一端部流路30的流路阻力优选设为共用流路的0.5~0.9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能够喷吐液体的加压室10的列的加压室列11A的第二方向上的外侧,配置有作为排列了第一虚拟加压室10D1和加压室10的列的第一虚拟加压室列11D1、和作为排列了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的列的第二虚拟加压室列11D2。第一虚拟加压室列11D1在全部由加压室10构成的加压室列11A的第二方向上的外侧各配置有一列,第二虚拟加压室列11D2在第一虚拟加压室列11D1的第二方向上的外侧各配置有一列。

第一虚拟加压室10D1未与喷吐孔8相连。此外,在第一虚拟加压室10D1未形成对应的单独电极44。其它方面,第一虚拟加压室10D1与加压室10大致相同。在第一虚拟加压室列11D1中,在第一共用流路20的开口20a侧排列有8个第一虚拟加压室10D1,在第二共用流路24的开口24a侧排列有8个加压室10。

在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未配置对应的喷吐孔8。此外,在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未配置对应的单独电极44。进而,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的第二虚拟加压室主体10D2a配置在相对于形成有加压室主体10a的板4a位于喷吐孔面4-2面侧的板4b。即,与加压室主体10a相比,第二虚拟加压室主体10D2a配置在更靠近喷吐孔面4-2面侧,靠近的量与一个板相当。而且,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的上侧用板4a封住。因为是这样的构造,所以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能够配置在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外侧。而且,通过将一部分的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配置在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外侧,从而能够减小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大小。其它方面,例如平面的大小,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与加压室10大致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共用流路是对能够喷吐液体的加压室10直接供给/排出液体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共用流路构成的共用流路组的第二方向上的外侧分别配置有一个虚拟第二共用流路24D,称为第二端部流路。第一端部流路30配置在第二端部流路的外侧。

位于共用流路组的第二方向上的最端部的第一共用流路20只从一列加压室列11A(第一虚拟加压室列11D1)接受液体的排出。其它第一共用流路20从两列加压室列11A接受液体的排出,因此从位于最端部的第一共用流路20接受液体的供给的加压室10的液体流动的条件与其它加压室10不同,喷吐特性有可能改变。此外,配置在第一虚拟加压室列11D1的进行液体的喷吐的加压室10为8个。此个数比其它加压室列11A少,如果保持该状态,则液体的供给/排出的状态将与其它加压室列11A大不相同。

因此,在第一虚拟加压室列11D1配置8个第一虚拟加压室10D1,使得供给/排出的状态之差减小。由此,第一虚拟加压室列11D1包括的第一虚拟加压室10D1和加压室10的合计数目与其它加压室列11A的加压室10的数目相同。进而,在位于最端部的第一共用流路20的外侧配置虚拟第二共用流路24D,并在它们之间配置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包括第一虚拟加压室10D1的虚拟单独流路的流路特性和包括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的虚拟单独流路的流路特性与单独流路大致相同,位于最端部的第一共用流路20从一列第一虚拟加压室列11D1和第二虚拟加压室列11D2接受液体的排出,因此能够使位于最端部的第一虚拟加压室列11D1包括的加压室10的喷吐特性与其它相同。

第一端部流路30具有使在头主体2a的第二方向上的端部产生的温度变动难以传递到共用流路的效果,但是在供给到头主体2a的液体的温度变动的情况下,与其它部分相比,第一端部流路30的周围的温度变化更快,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加压室10容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当在第一共用流路20的第二方向上的外侧存在虚拟第二共用流路(第二端部流路)24D时,能够使第一端部流路30的温度变动难以传递到共用流路。

虚拟第二共用流路(第二端部流路)24D经由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与共用流路相连,因此优选使虚拟第二共用流路24D的流路阻力与第二共用流路24大致相同,使得不会破坏液体的流量的平衡。在此,流路阻力大致相同是指,在±30%以内,进而在±20%以内,特别是在±10%以内。

虽然也可以在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的位置设置构造与第一虚拟加压室10D1相同的虚拟加压室,但是,为此需要使压电致动器基板40为覆盖至第二虚拟加压室列11D2的大小。与包括第一虚拟加压室10D1的虚拟单独流路的流路阻力相比,使包括第二虚拟加压室10D2的虚拟单独流路的流路阻力为接近包括加压室10的单独流路的流路阻力的值的必要性低。因此,将第二虚拟加压室主体10D2a配置在下一层的板4b,并代替用压电致动器基板40封住,而用板4a封住。这样,就能够减小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大小。

另外,虽然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共用流路20未与第二合并流路26直接相连,且第二共用流路24未与第一合并流路22直接相连,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即,共用流路也可以直接连接第一合并流路22和第二合并流路26。

附图标记说明

1:彩色喷墨打印机;

2:液体喷吐头;

2a:头主体;

4:第一流路构件;

4a~41:板;

4-1:加压室面;

4-2:喷吐孔面;

6:第二流路构件;

6a、6b:(第二流路构件的)板;

6ba、6bb:隔板;

6c:(第二流路构件的)贯通孔;

6ca:贯通孔的宽度扩展部;

8:喷吐孔;

9A:喷吐孔列;

9B:喷吐孔行;

10:加压室;

10a:加压室主体;

10b:部分流路(下降部);

10D1:第一虚拟加压室;

10D2:第二虚拟加压室;

10D2a:第二虚拟加压室主体;

10D2b:第二虚拟部分流路(虚拟下降部);

11A:加压室列;

11B:加压室行;

12:第一单独流路;

12D:虚拟第一单独流路;

14:第二单独流路;

14D:虚拟第二单独流路;

20:第一共用流路;

20a:(第一共用流路的)开口;

22:第一合并流路;

22a:第一合并流路主体;

22b:第一连接流路;

22c、22d:(第一合并流路的)开口;

24:第二共用流路;

24a:(第二共用流路的)开口;

24D:虚拟第二共用流路(第二端部流路);

26:第二合并流路;

26a:第二合并流路主体;

26b:第二连接流路;

26c、26d:(第二合并流路的)开口;

28A:第一阻尼器(damper);

28B:第二阻尼器;

28C:第三阻尼器;

29:阻尼器室;

30:第一端部流路;

30a:宽幅部;

30b:狭窄部;

30c、30d:(第一端部流路的)开口;

40:压电致动器基板;

40a:压电陶瓷层;

40b:压电陶瓷层(振动板);

42:共用电极;

44:单独电极;

44a:单独电极主体;

44b:引出电极;

46:连接电极;

50:位移元件(加压部);

60:信号传递部;

70:头搭载框;

72:头组;

80A:供纸辊;

80B:回收辊;

82A:导向辊;

82B:传送辊;

88:控制部;

P:印刷纸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