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道部件、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71998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墨等的流体所流动的流道部件以及该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和具备该流道部件的喷墨式打印机等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制造被安装于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的打印机上的墨盒的过程中,存在如下技术,即,向由吸收激光的材料构成的容器壳照射透过了由使激光透过的材料构成的盖部件的激光,从而对容器壳和盖部件进行激光熔敷(例如,专利文献1)。

另外,如果在以上述的方式进行激光熔敷的情况下,激光未被照射至适当位置,则会产生不应该熔融的部分被熔融从而该熔融物形成无用的突出部、或者应该熔敷的部分未被充分熔敷这样的熔敷不良的情况。

尤其在使反射光的镜转动等从而在使激光进行扫描的同时进行熔敷的情况下,如果激光相对于盖部件而倾斜射入,则朝向容器壳的照射位置会与射入位置发生偏移,从而容易产生熔敷不良的情况。此外,在制造流道部件时由于照射位置的偏移而产生了熔敷不良的情况下,存在流体从熔敷不足的位置泄漏、或者流道中突出的熔融物阻碍流动的可能性。

另外,这样的课题并不限于油墨所流动的流道,在液体所流动的流道部件以及具备这样的流道部件的液体喷射装置和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大致相同。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2025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当地熔敷多个流道形成部件的流道部件、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课题的流道部件为由多个流道形成部件而形成流道的流道部件,其具备: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其由能够吸收激光的材料构成;第二流道形成部件,其由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相比所述激光的吸收率较低的材料构成,并且在形成所述流道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熔敷的熔敷部,在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件中,在所述内表面的相反侧的外表面侧上,以边界相接的方式而设置有能够遮挡所述激光的遮光部和能够使所述激光透过且位于所述熔敷部的相反侧上的透过部,所述熔敷部的外缘位于相对于所述边界而向朝向所述边界的入射角度为小于90度的所述激光所前进的方向偏移了的位置处。

在通过透过了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的激光而对第二流道形成部件和第一流道形成部件进行熔敷的情况下,会在穿过遮光部与透过部的边界的激光所到达的位置处形成熔敷部的外缘。并且,如果朝向该边界的激光的射入角为90度,则边界和外缘的位置在与外表面正交的方向上相一致,但是在朝向边界的入射角度为小于90的情况下,熔敷部的外缘的位置将会相对于边界而向激光所前进方向偏移。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熔敷部的外缘的位置被设定为与激光的入射角度相对应的位置,因此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将被适当地熔敷。由此,能够提供一种适当地熔敷多个流道形成部件的流道部件。

在上述流道部件中,在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的所述外表面上存在有与连结着位于相互远离的位置处的第一基准位置与第二基准位置的直线交叉的多个所述边界,与多个所述边界分别对应的所述熔敷部的外缘的偏移从所述第一基准位置起越接近于所述第二基准位置而越变大。

根据该结构,由于熔敷部的外缘相对于边界的偏移从第一基准位置起越接近于第二基准位置而越变大,因此在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的外表面相接的空间中,即使从配置于与第二基准位置相比更接近第一基准位置较近的位置处的光源装置起使激光在转动的同时进行照射,也能够实施适当的熔敷。因此,在以此方式被适当地熔敷了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所形成的流道部件的流道中,不存在因无用的熔融物而扰乱流动、或者因熔敷不足而使流体泄漏的情况。

在上述流道部件中,所述遮光部包括内侧遮光部和外侧遮光部,所述内侧遮光部对应于一个所述熔敷部的更靠近所述第一基准位置的内侧外缘,并以从所述内侧外缘远离的方式而偏移配置,所述外侧遮光部对应于所述一个所述熔敷部的更靠近所述第二基准位置的外侧外缘相对应,并以与所述外侧外缘重叠的方式而偏移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的一个熔敷部中,通过以从内侧外缘远离的方式而偏移配置的内侧遮光部而设定了内侧外缘的位置,并且通过以与外侧外缘重叠的方式而偏移配置的外侧遮光部而设定了外侧外缘的位置,因此不易产生熔敷不良的情况。

在上述流道部件中,所述外侧遮光部的偏移与所述内侧遮光部的偏移相比而较大。

虽然在第二流道形成部件中,通过在内侧遮光部与外侧遮光部之间的区域射入激光而形成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熔敷了的熔敷部,但是到达该熔敷部的更靠近第二基准位置的外侧外缘的激光的入射角度与到达更靠近第一基准位置的内侧外缘的激光的入射角度相比而较小。因此,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外侧遮光部与内侧遮光部相比而大幅度地偏移,从而能够根据入射角度而适当地配置两个遮光部,由此适当地设定熔敷部的外缘的位置。由此,能够对由使内侧遮光部过度偏移而导致的熔融物的产生或由内侧遮光部的偏移不足而导致的熔敷不足进行抑制。此外,能够对由使外侧遮光部过度偏移而导致的熔敷不足或由外侧遮光部的偏移不足而导致的熔融物的产生进行抑制。

在上述流道部件中,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具备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具有通过与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熔敷而成为所述熔敷部的照射面,所述突出部具有在与所述照射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而形成所述流道的内壁面,在所述突出部中,在将所述照射面和内壁面延伸设置了的情况下于两者所交叉的角的部分处设置有切口。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突出部在角的部分处具有切口,因此,即使由于流道形成部件的制造误差等而使激光被照射在偏离了照射面的位置处从而产生熔融物,也能够将熔融物收纳在切口内。其结果为,能够避免熔融物从内壁面向流道内突出而阻碍液体的流动。

在上述流道部件中,所述遮光部为与所述透过部相比表面粗糙度较粗糙的粗糙面。

根据该结构,由于入射至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的粗糙面上的激光通过向各个方向反射从而发生散射,因此到达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激光的光量减少。因此,通过由粗糙面构成的遮光部从而能够遮挡从外表面侧射入的激光。此外,通过将遮光部设为粗糙面,从而能够容易地实施第二流道形成部件中的遮光部的设置。

在上述流道部件中,所述遮光部为着色成能够反射或者能够吸收所述激光的颜色的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的所述外表面的一部分。

根据该结构,由于照射至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的被着色了部分处的激光被反射或者被吸收,因此到达熔融面的激光的光量减少。因此,通过由被着色了的外表面构成的遮光部,从而能够遮挡从外表面侧射入的激光。此外,通过利用着色而形成遮光部,从而能够容易地实施第二流道形成部件中的遮光部的设置。

解决上述课题的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部,其喷射液体;上述流道部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对由流道部件的熔敷不良而导致的喷出不良的产生进行抑制。

解决上述课题的一种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为通过对多个流道形成部件进行激光熔敷从而制造具有流道的流道部件的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配置工序,以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照射面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的熔敷面成为相接触的状态的方式进行配置,其中,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由能够吸收激光的材料构成,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由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相比所述激光的吸收率较低的材料构成;遮光工序,在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件中,通过在与设置有所述熔敷面的内表面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侧上设置能够遮挡所述激光的遮光部,从而对相对于所述熔敷面而使所述激光透过的透过部和所述遮光部以边界相接的方式进行配置;照射工序,在所述配置工序以及所述遮光工序之后,从配置在与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的所述外表面相接的空间中的光源装置射出激光,并将透过了所述透过部的所述激光向所述照射面照射,在将从所述光源装置起延伸的光路与包括所述外表面的假想平面交叉的位置设为第一基准位置,将所述激光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入射角度与所述第一基准位置处的入射角度相比而变小的位置设为第二基准位置时,在所述遮光工序中,以相对于所述照射面的外缘而使所述边界向接近于所述第一基准位置的方向偏移的方式而配置所述遮光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以相对于照射面的外缘而使边界向接近于第一基准位置的方向偏移的方式而配置遮光部,因此与遮光部间边界相接的透过部根据激光的入射角度而被设定在相对于照射面而偏移了的位置处。由此,由于即使在激光的入射角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该变化而使激光的照射位置与照射面一致,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适当地熔敷有多个流道形成部件的流道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式化地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为模式化地表示流道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3为在图2的流道部件的制造工序中,将设置有遮光部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配置在第一流道形成部件上时的俯视图。

图4为将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熔敷在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一面侧时的剖视图。

图5为将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熔敷在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另一面侧时的剖视图。

图6为在改变例的流道部件的制造工序中,将设置有遮光部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配置在第一流道形成部件上时的俯视图。

图7为在图6的流道部件的制造工序中,对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进行熔敷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液体喷射装置为,例如通过向纸张等目标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实施记录(印刷)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如图1所示,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液体喷射部13,其从喷嘴12朝向目标S喷射液体;液体供给流道15,其对液体供给源14与液体喷射部13进行连接;压力调节机构16,其对被供给至液体喷射部13中的液体的压力进行调节。此外,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泵机构17,其从液体供给源14抽吸液体并朝向液体喷射部13喷出;维护机构21,其实施用于良好地保持液体喷射部13的液体喷射特性的维护动作。

液体喷射装置11既可以采用具有行式头的行式头型的打印机,也可以采用在使液体喷射部13于目标S的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同时实施印刷的串行型的打印机,其中,所述行式头作为结构要素而包括以印刷范围跨及目标S的整个宽度的方式而并列配置的多个液体喷射部13。

压力调节机构16具有压力调节阀16a,并且被构成为,伴随着液体的消耗而在与压力调节阀16a相比靠下游的压力低于预定的负压时使压力调节阀16a开阀,从而容许液体向下游侧的供给。此外,当与压力调节阀16a相比靠下游的压力通过液体的供给而上升至预定的负压时,使压力调节阀16a闭阀。因此,即使通过泵机构17而供给有加压至压力调节阀16a的上游的液体,也能够使处于从压力调节阀16a起至喷嘴12的区域的液体的压力被保持为预定的负压。

针对液体喷射部13所喷射的每一种液体而设置有液体供给源14、液体供给流道15以及压力调整机构16。例如,在液体喷射部13喷射四种液体(四种颜色的油墨)的情况下,液体供给源14、液体供给流道15以及压力调整机构16针对一个液体喷射部13而设置有四个。

在液体喷射部13中具备:共用液室18,其临时贮存有通过针对每种液体而设置的液体供给流道15而被供给的液体;多个压力室19,其以与多个喷嘴12一一对应的方式而设置并被配置在喷嘴12与共用液室18之间;多个致动器20,其以与各个压力室19相对应的方式而设置。并且,当压力室19的压力通过致动器20的驱动而发生变动时,液体从喷嘴12被喷射。

维护机构21具备:盖22,其覆盖液体喷射部13的喷嘴12;抽吸泵24,其通过抽吸流道23而与盖22连接;开闭阀25,其在抽吸流道23中被设置在盖22与抽吸泵24之间;废液收纳部26,其被导入抽吸流道23的下游端。

当在利用盖22而覆盖了喷嘴12的状态下对抽吸泵24进行驱动,并使通过该驱动而产生的负压作用在喷嘴12上时,液体从喷嘴12被抽吸排出。通过抽吸而从喷嘴12被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而被收纳在液体收纳部26内。

接下来,在液体喷射装置11中,对包括废液在内的液体等流体所流动的液体供给流道15、压力调整机构16、液体喷射部13或维护机构21等所使用的流道部件31进行说明。另外,流动在流道部件31中的流体并不限于液体,例如既可以是为了液体的抽吸或排出所使用的空气等气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的混合流体。

如图2所示,流体部件31通过多个流道形成部件41、51(51F、51S)而形成用于供流体流动的流道32(32F、32S)。例如,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在形成流道32的一面侧(在图2中为下表面侧)和其相反侧的另一面侧(在图2中为上表面侧)上具有凹部42,并且通过薄板状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F、51S分别覆盖这些凹部42,从而以包围流道32F、32S的方式而形成。

流道32F、32S既可以是相同流体所流动的流道,也可以是不同流体所流动的流道。此外,流道32的形状能够任意地进行改变,例如既可以在从一面侧或另一面侧对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的俯视观察时使流道32是延伸成直线状的流道,也可以在该俯视观察时使流道32是呈圆形或矩形形状的液体贮留部。

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由通过吸收激光而进行熔融的材料构成,并具有朝向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突出的多个突出部44。在突出部44的顶端处设置有吸收激光而进行熔融的照射面43。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的照射面43被设定为在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相接的突出部44的顶端面中的、除去外缘的内侧部分。

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为由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相比激光的吸收率较低的材料构成的板状或薄膜状的部件,并且在形成流道32的内表面的一部分上设置有与照射面43熔敷的熔敷面53。另外,优选为,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为,在对厚度为2.0mm的部件照射了激光的情况下的吸收率为90%以上的材料,例如能够将突出部44的高度设定为3mm左右。此外,优选为,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在对厚度为2.0mm的部件照射了激光的情况下的透过率为30%以上、例如能够将厚度设为1.5mm的部件。

熔敷面53和照射面43通过照射在照射面43上的激光而被实施激光熔敷,从而成为熔敷部33。由于当将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设为由弹性体而构成的薄膜状时,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根据流道32内的压力变动而扭曲位移,因此能够将该流道部件31利用于压力调节室或阀室等中。

彼此熔敷的多个流道形成部件41、51既可以通过由例如聚丙烯等结晶性树脂构成的同种的材料而构成,也可以通过ABS树脂、丙烯酸、改性PPE树脂等分子结构以及熔点较近的非结晶性的异种的材料而构成。

在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中,在设置有熔敷部33的内表面的相反侧的外表面侧上,以边界BD相接的方式而设置有透过部54和遮光部55,其中,所述透过部54能够使激光透过且位于熔敷部33(熔敷面53)的相反侧上,所述遮光部55能够遮挡激光。遮光部55为着色成能够反射或吸收激光的颜色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在此所谓的颜色或着色并不限于可辨识的颜色,即使看上去为透明,但只要能够反射或吸收熔敷所使用的波长的激光即可。另外,遮光部55也可以为通过喷砂加工等而形成的与透过部54相比表面粗糙度较粗糙的粗糙面。

在遮光部55位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端部处的情况下等,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将相对于由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平面构成的透过部54而倾斜或弯曲的面作为遮光部55,并通过激光被该倾斜或弯曲的面折射或反射,从而阻碍激光的行进。此外,在通过倾斜或弯曲的面而使激光折射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折射了的光照射在照射面43上,并作为用于熔敷的能量而利用。

在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上,设定为在沿着方向Y而相互远离的位置处存在有第一基准位置P1和第二基准位置P2,在熔敷部33在方向Y上远离第一基准位置P1的情况下,熔敷部33的外缘位于,相对于透过部54与遮光部55的边界BD而向朝向边界BD的入射角度为小于90度的激光所前进的方向偏移了的位置处。第一基准位置P1为,在从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相接的空间上的某一点射出了激光的情况下,该激光的入射角度成为90度或接近于90度的位置,第二基准位置P2为,在使从该同一点射出了的激光在方向Y上进行扫描的情况下,激光的入射角度与第一基准位置P1处的入射角度相比而变小的位置。

第一基准位置P1以及第二基准位置P2也可以不必位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上,只要在包括激光所射入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在内的假想平面PS上即可,并且第一基准位置P1处的激光的入射角度能够进行任意地变更。另外,当将包含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的假想平面PS设为与重力方向Z正交的水平面时,对第一基准位置P1和第二基准位置P2进行连结的直线在与重力方向Z正交的方向Y上延伸。此外,将方向X设为与重力方向Z以及方向Y的双方均正交的方向。

并且,优选为,在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上存在与连结着位于互相远离的位置处的第一基准位置P1与第二基准位置P2的直线交叉的多个边界BD的情况下,与多个边界BD分别对应的熔敷部33的外缘的偏移从基准位置P1起越接近于第二基准位置P2而越变大。例如,优选为,从更靠近第一基准位置P1的位置起依次排列的边界BD的、与各自所对应的熔敷部33的外缘间的偏移G1、G2、G3、G4根据距第一基准位置P1的距离而逐渐变大。即,优选为G1<G2<G3<G4。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上设置有与多个照射面43分别熔敷的多个熔敷面53。遮光部55包括内侧遮光部55C和外侧遮光部55F,其中,所述内侧遮光部55C对应于一个熔敷部33(熔敷面53)的更靠近第一基准位置P1的内侧外缘Ec,并以从内侧外缘Ec远离的方式而偏移配置,所述外侧遮光部55F对应于一个所述熔敷部33(熔敷面53)的更靠近第二基准位置P2的外侧外缘Ef,并以与外侧外缘Ef重叠的方式而偏移配置。另外,如图2所示的遮光部55D为内侧遮光部55C和外侧遮光部55F成为一体的遮光部。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外侧遮光部55F的偏移G2、G4分别大于内侧遮光部55C的偏移G1、G3。此外,优选为,对于多个边界BD的相对于其所对应的熔敷部33的外缘的偏移而言,更靠近第二基准位置P2的遮光部55与更靠近第一基准位置P1的遮光部55相比而较大。

接下来,对通过激光熔敷多个流道形成部件41、51从而制造具有流道32的流道部件3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在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中,通过在与设置有熔敷面53的内表面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侧上设置能够遮挡激光的遮光部55(55C、55D、55F),从而对相对于熔敷面53而使激光透过的透过部54和遮光部55以边界BD相接的方式进行配置(遮光工序)。

此外,如图4所示,在光源装置61的照射范围内,以第一流道部件41的照射面43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熔敷面53成为接触的状态的方式而配置流道形成部件41、51(51F)(配置工序)。此时,为了减少制造误差或扭曲等的影响而使照射面43与熔敷面53可靠地接触,优选为施加载荷。

例如,以照射面43成为上表面的方式而将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放置在支承台62上,并在其上以熔敷面53成为下表面的方式而放置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并且,通过在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上表面上配置按压部件63,并经由按压部件63而向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施加载荷,从而将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熔敷面53按压在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的照射面43上。当按压部件63由能够使激光透过的材料(例如,丙烯酸或玻璃等)构成时,能够使透过了按压部件63的激光照射在照射面43上。

此外,在例如在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中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承受载荷的部分的下方并未被支承从而部件的一部分承受载荷而发生扭曲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承受载荷的支承部64。该情况下的支承部64既可以是与支承台62单独设置的块,也可以是从支承台62突出的突出部。

照射激光的光源装置61被配置在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相接的空间内。光源装置61例如内置有未图示的激光源和两个电流镜(省略图示),并通过使对激光源所射出的光进行反射的一个电流镜转动而使激光在方向X上扫描,并同样通过使对激光进行反射的另一个电流镜转动而使激光在方向Y上扫描。虽然激光源能够使用任意的光源,但由于若采用长波长(1060至1070nm)的YAG激光则能够实施精密的熔敷,因此较为优选。

在此,将从激光的光源装置61起延伸的光路与包含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的假想平面PS交叉(例如,正交)的位置设为第一基准位置P1,将激光相对于假想平面PS的入射角度与第一基准位置P1处的入射角度(90度)相比而变小的位置设为第二基准位置P2。而且,在遮光工序中,相对于照射面43的外缘,以被配置在该照射面43的相反侧上的透过部54与遮光部55的边界BD向接近于第一基准位置P1的方向偏移的方式而配置各个遮光部55。

在遮光工序以及配置工序之后,光源装置61射出激光,并使激光在第一基准位置P1与第二基准位置P2之间扫描,从而将透过了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透过部54的激光向照射面43照射(照射工序)。由此,吸收了激光的照射面43会发热,并利用该发热而使照射面43以及熔敷面53熔融,通过相互融合从而在图5中以虚线而围成的部分成为熔敷部33。

如图4所示,在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的一面侧的照射面42上熔敷了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F的熔敷面53之后,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的另一面侧的照射面43上熔敷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S的熔敷面53。

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一基准位置P1的附近存在有照射面43以及熔敷面53的情况下,由于激光向位于该熔敷面53的相反侧的透过部54的入射角度接近90度,因此也可以不在与该熔敷面53对应的位置处配置遮光部55。或者,即使配置了遮光部55,也可以使该遮光部55与透过部54的边界BD的位置、和熔敷面53以及照射面43的外缘的位置不在方向Y上偏移。

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流道部件31以及液体喷射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相接的空间内,在从被配置在与第一基准位置P1正交的平面上的光源装置61起、使该光线转动而照射激光的情况下,激光的向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入射角度从第一基准位置P1起越接近于第二基准位置P2而越变小。并且,在激光的入射角度小于90度的情况下,该激光所到达内表面侧的位置从激光射入至外表面的位置起向激光所前进的方向偏移。

因此,例如,在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正交的方向上,透过部54与熔敷面53的位置对齐的情况下,激光不会到达照射面43的更靠近第一基准位置P1的内侧外缘Ec,从而存在有应该熔融的部分未被熔融而产生熔敷不足的可能。并且,当产生这样的熔敷不足时,流道形成部件41、51未被充分熔敷,从而流体从流道32泄漏,或在流道32内混入了气泡。

此外,如超出照射面43的更靠近第二基准位置P2的外侧外缘Ef而照射激光,则不应该熔融的部分被加热而产生气体,或者由于碳化而发生变质,或者进行熔融从而熔融物突出。

而且,在将流道部件31用于液体喷射装置11中的情况下,存在有与已变质的流道32的内壁发生反应而使液体(油墨)变质、或者所产生的无用的熔融物到达液体喷射部13而使喷嘴12堵塞、或者由于混入了的气泡而产生漏点的可能。或者,存在有在流道32中所产生的熔融物构成的突出上卡有气泡而妨碍了气泡的排出、或者在卡住的气泡变大之后到达喷嘴12从而产生了漏点的可能。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流道部件31中,通过以与使激光透过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透过部54的边界BD相接的方式而配置遮光部55,从而能够使激光不会照射到照射面43的外侧。此外,通过根据激光的入射角度而使该边界BD从照射面43的外缘偏移,从而能够在适当范围内照射激光。由此,能够适当地对流道形成部件41、51进行熔敷,从而形成没有熔敷不良的流道部件31。此外,由于未产生由无用的熔融而引起的气体,因此在照射工序中,无需设置用于实施气体的排气的排气装置。

另外,当由透明的部件来构成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时,由于能够从透明的部分辨识流道32的周围,因此能够容易地辨别由无用的熔融而导致的突出物的有无或由熔敷不足而导致的流体的泄漏的有无等。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在通过透过了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激光而对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和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进行熔敷的情况下,在穿过遮光部55与透过部54的边界BD的激光所到达的位置处形成有熔敷部33的外缘。并且,虽然只要朝向该边界BD的激光的入射角度为90度,则边界BD和外缘的位置在与外表面正交的方向上一致,但是在朝向边界BD的入射角度为小于90的情况下,熔敷部33的外缘的位置相对于边界BD而向激光所前进方向偏移。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熔敷部33的外缘的位置被设定为与激光的入射角度相对应的位置,因此在流道部件31中,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被适当地熔敷。由此,能够提供一种适当地熔敷有多个流道形成部件41、51的流道部件31。

(2)由于对于熔敷部33的外缘的边界BD的偏移从第一基准位置P1起越接近于第二基准位置P2而越变大,因此在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相接的空间中,即使从配置于与第二基准位置P2相比更靠近第一基准位置P1较近的位置处的光源装置61起使激光转动的同时进行照射,也能够实施适当的熔敷。因此,在以此方式被适当地熔敷了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所形成的流道部件31的流道32中,不存在因无用的熔融物而扰乱流动、或者因熔敷不足而使流体泄漏的情况。

(3)由于在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一个熔敷部33中,通过以从内侧外缘Ec远离的方式而偏移配置的内侧遮光部55C而设定了内侧外缘Ec的位置,并且通过以与外侧外缘Ef重叠的方式而偏移配置的外侧遮光部55F而设定了外侧外缘Ef的位置,因此不易产生熔敷不良的情况。

(4)虽然在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中,形成有通过在内侧遮光部55C与外侧遮光部55F之间的区域射入激光而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熔敷了的熔敷部33,但是到达该熔敷部33的更靠近第二基准位置P2的外侧外缘Ef的激光的入射角度与到达更靠近第一基准位置P1的内侧外缘Ec的激光的入射角度相比而较小。因此,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通过使外侧遮光部55F与内侧遮光部55C相比而大幅度地偏移,从而能够根据入射角度而适当地配置两个遮光部55,由此适当地设定熔敷部33的外缘的位置。由此,能够对由使内侧遮光部55C过度偏移而导致的熔融物的产生或由内侧遮光部55C的偏移不足而导致的熔敷不足进行抑制。此外,能够对由使外侧遮光55F部过度偏移而导致的熔敷不足或由外侧遮光部55F的偏移不足而导致的熔融物的产生进行抑制。

(5)由于只要将遮光部55设为与透过部54相比表面粗糙度较粗糙的粗糙面,则射入至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粗糙面上的激光通过向各个方向反射从而进行散射,因此到达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的激光的光量减少。因此,通过由粗糙面构成的遮光部55从而能够遮挡从外表面侧射入的激光。此外,通过将遮光部55设为粗糙面,从而能够容易地实施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中的遮光部55的设置。

(6)由于只要将遮光部55设为着色成能够反射或者吸收激光的颜色后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则照射至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被着色了部分处的激光被反射或者被吸收,因此到达熔融面的激光的光量减少。因此,通过由被着色了的外表面构成的遮光部55,从而能够遮挡从外面侧所射入的激光。此外,通过利用着色而形成遮光部55,从而能够容易地实施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中的遮光部55的设置。

(7)只要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流道部件31用于液体喷射装置11中,则能够抑制由流道部件31的熔敷不良而导致的喷嘴12的堵塞或漏点等的排出不良的产生。

(8)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流道部件31的制造方法,由于以相对于照射面43的外缘而使边界BD向接近于第一基准位置P1的方向偏移的方式而配置遮光部55,因此与遮光部55间边界BD相接的透过部54根据激光的入射角度而被设定在相对于照射面43而偏移了的位置处。由此,由于即使在激光的入射角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该变化而使激光的照射位置与照射面43一致,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适当地熔敷有多个流道形成部件41、51的流道部件31。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下文所示的改变例的方式而变更。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下述改变例能够任意组合。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的改变例所述,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的突出部44具有内壁面45,所述内壁部45在与顶端面(照射面43)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形成流道32,在突出部44中,在将内壁面45与顶端面延伸设置的情况下,在两者相交叉的角的部分处设置切口46。另外,切口46也可以通过与内壁面45以及照射面43倾斜交叉的倾斜面而构成。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1的突出部44在角的部分处具有切口46,因此即使由流道形成部件41、51的制造误差等而导致在偏离了照射面43的位置处照射激光而产生熔融物,也能够将熔融物收纳在切口46内。其结果为,避免了熔融物从内壁面45起向流道32内突出而阻碍液体的流动。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的改变例所述,在从外表面侧对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的俯视观察时,流道32也可以为圆形形状的液体贮留部。此外,如图7所示,在遮光部55包括内侧遮光部55C和外侧遮光部55F的情况下,以夹着第一基准位置P1的方式而形成的外侧遮光部55F也可以如图6所示而被连续地形成。

·在遮光工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在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1的外表面上粘贴具有遮光效果的密封纸、或安装薄片状的遮光材料,从而配置遮光部55。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配置工序之后实施遮光工序。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将拆除了在制造工序中所配置的遮光部55的流道部件31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11。

·液体喷射部13所喷射的液体并不限于油墨,例如也可以是将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等。例如,也可以是将如下的液状体喷射而实施记录的结构,该液状体为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而包括了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等的电极材料或色材(像素材料)等的材料的液状体。

·流体部件31并不限于使用在液体喷射装置11中,也能够被用于液体等的流体所流动的任意的装置中。

·目标S并不限于纸张,既可以是塑料薄膜或较薄的板材等,也可以是被用于印染装置等的布帛。

符号说明

11:液体喷射装置;12:喷嘴;13:液体喷射部;14:液体供给源;15:液体供给流道;16:压力调节机构;16a:压力调节阀;17:泵机构;18:共用液室;19:压力室;20:致动器;21:维护机构;22:盖;23:抽吸流道;24:抽吸泵;25:开闭阀;26:废液收纳部;31:流道部件;32、32F、32S:流道;33:熔敷部;41: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2:凹部;43:照射面;44:突出部;45:内壁面;46:切口;51、51F、51S:第二流道形成部件;53:熔敷面;54:透过部;55、55D:遮光部;55C:内侧遮光部;55F:外侧遮光部;61:光源装置;62:支承台;63:按压部;64:支承部;S:对象;X:方向;Y:方向;Z:重心方向;BD:边界;Ec:内侧外缘;Ef:外侧外缘;P1:第一基准位置;P2:第二基准位置;PS:假想平面。

2015年12月4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5-237714的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被合并于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