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移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2003阅读:7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柔性印刷设备,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应用于可凹胶头印刷的新型移印机。



背景技术:

移印机是一种印刷设备,其适用于塑胶、玩具、电子等领域中,移印是一种间接的可凹胶头印刷技术,目前已成为种物体表面印刷和装饰的一种主要方法,例如当产品空间比较小或结构复杂不容易使用传统印刷方式在其表面印刷,而移印机则能在小面积、凹凸面的产品上进行印刷。因此使用移印机印刷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移印机主要组成部分为:工作架、胶头印刷装置、供墨刮墨装置及控制系统。在移印机印刷产品时,首先将油墨喷涂在蚀刻板上,然后用一把可伸缩刮墨刀将多余的油墨刮掉,留在被蚀区域的油墨中的溶剂挥发并形成胶状的表面,而后胶头下降到蚀刻板上,吸上油墨,并将油墨印刷在产品上。然而,在油墨喷涂时常常会带有多余的油墨浪费,及其造成的工作环境的破坏;还有就是油墨在非工作状态时的结痂现象造成第二移印的不方便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应用 于可凹胶头印刷的新型移印机,它包括机座、移印头、第一气缸、供墨刮墨装置和承印平板,机座为框架结构,机座的底座为操作平台,第一气缸固定连接于机座横梁的第一支架上,第一气缸的伸缩杆与移印头连接,供墨刮墨装置置于机座底座的一侧,承印平板设置于机座底座的另一侧,机座还包括有第二支架和连接杆,连接杆的端头分别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连接杆的端尾与第二气缸的连接轴连接,第二气缸的缸体固定设置于机座框架的横梁上,第二气缸通过连接杆传动给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做直线的左右运动。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承印平板的下方设置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与第一气缸连接,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均与传感控制器连接。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连接杆的尾端部还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设置有传感控制器。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供墨刮墨装置的墨室上加盖有磁性吸盘,所述供墨刮墨装置的油墨采用磁性油墨。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供墨刮墨装置的蚀刻板采用具有磁吸性材料制成,所述墨室夹持在磁性吸盘和蚀刻板之间。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供墨刮墨装置的刮墨刀围绕墨室的四周设置,形成一个边与蚀刻板的宽度相等的正方形的刮墨刀架。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承印平板上设置有与待印产品的外形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中心位置为待印产品的待印位置。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在非工作状态时,所述凹印版模位于移印头纵向位置的正下方。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凹槽的中心位置与凹印版模的间距与凹印版模与送墨孔中心位置(在非工作状态时)的间距相等。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第二气缸的连接轴左、右运动的间距与所述凹槽的中心位置与凹印版模的间距相等。

有益效果:

1、本发明是从机械与电气的结合控制来实现移印任务,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气缸连接于机座横梁的第一支架上,第一气缸的伸缩杆与移印头连接,第一气缸的伸缩杆带动移印头上下运动,再在机座上设有第二支架和连接杆,且连接杆的端尾与第二气缸的连接轴连接,第二气缸通过连接杆传动给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做直线的左右运动,并且本发明的机械位置控制的关键体现在:凹印版模35位于移印头2纵向位置的正下方,且待印产品的待印位置(即凹槽611中心位置)与凹印版模35的间距=凹印版模35与送墨孔311中心位置(非工作状态时)的间距=第二气缸5的连接轴左、右运动的间距。这样的机械结构让供墨刮墨的操作和移印的操作同时进行,即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又确保待印工艺的精准性。

2、本发明在供墨刮墨装置的墨室上加盖有磁性吸盘,供墨刮墨装置的油墨采用磁性油墨,且供墨刮墨装置的蚀刻板采用具有磁吸性材料制成,把墨室夹持在磁性吸盘和蚀刻板之间,以致墨室31在间接的接受第二气缸的左右传动力时不易侧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本具体实施的方向以图1方向为标准。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新型移印机,它包括:机座1、移印头2、供墨刮墨装置3、第一气缸4、第二气缸5、承印平台6、传感控制器7和控制阀8,因为本发明是从机械与电气的结合控制来实现本发明的移印任务,所以本实施例分别从机械和电气的角度来阐述其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其中:

本发明的机械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如下:本发明的机座1为框架结构,它包括底座11和机架12,底座11为操作的工作平台,底座11水平设置于机座框架的底板上,机架12包括第一支架121、第二支架122和连接杆123,使用气缸支架和类似螺栓那样的部件配合将第一气缸4的缸体固定于第一支架121的端部,第一气缸4的伸缩杆与移印头2螺纹连接,以便保证第一气缸4可以传动给移印头2做直线的上下运动,为了防止供墨刮墨装置3的墨室移动时侧翻引起漏墨,第二支架122与供墨刮墨装置3的连接是采用两个“L”型的固件124,通过类似螺栓那样的部件将两固定,两个“L”型的固件124横向并列设置,并分别与墨室的前、后的左侧端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这样两个“L”型的固件与墨室连接后就可以推动墨室沿着水平线平稳地横向滑移,不会侧翻漏墨。连接 杆123呈“Y”字型设计,连接杆123的端头分别与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两者的支头连接,连接杆123的端尾与第二气缸5的连接轴螺纹连接,然后使用气缸支架和类似螺栓那样的部件将第二气缸5的缸体固定安装于机座1框架的横梁上,第二气缸5通过连接杆123传动给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做直线的左右运动,在连接杆123的尾端的侧面通过类似螺栓那样的部件还连接有固定架,传感控制器7内置于固定架内。

供墨刮墨装置3包括墨室、磁性吸盘31、磁性油墨、刮墨刀32、蚀刻板33、液压缸34和凹印版模35,墨室置于蚀刻板34上,磁性吸盘31向上盖住墨室口,磁性吸盘32即可对墨室里的可磁性油墨进行磁化,又可以依靠对具有磁吸性的蚀刻板34的强力吸附力,上下夹持墨室,以致墨室在间接的接受第二气缸的左右传动力进行横向位移时,墨室里的油墨不会因为位移运动产生向外飞溅;墨室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送墨孔36;刮墨刀32一般根据蚀刻板33上的凹印版模35选择尺寸大小,在本实施例中,刮墨刀32围绕墨室的四周设置,形成一个边与蚀刻板33的宽度相当的正方形的刮墨刀架,且其与墨室通过连接块采用类似螺栓那样的部件连接;刮墨刀32通过与液压缸34的配合,进行压力控制以确保刮墨的力度,蚀刻板33为一个长度=2×宽的长方形金属板,该蚀刻板33固定设置于液压缸34上方,在蚀刻板33右侧的上表面设置有待印产品的凹印版模35,且该凹印版模35位于移印头2纵向位置的正下方(在非工作状态时),液压缸34固定设置于底座11的台面上。

承印平板6用于定位待印产品,承印平板6固定设置于底座11的台 面上,且位于液压缸34的右侧,承印平板6上设置有与待印产品的外形相匹配的凹槽611,该凹槽611的开口朝上,待印产品从上容纳于凹槽61内进行固定,同时还需要保证待印产品的待印位置正好定位于凹槽611中心位置,承印平板6的高度设置是以确保待印产品的待印位置的高度与凹印版模35的上表面平齐为前提,控制阀8安装于承印平板61下方,以便于操作人员的省时操作。

为了确保待印工艺的精准性,本发明的机械位置控制的关键体现在:凹印版模35位于移印头2纵向位置的正下方,且待印产品的待印位置(即凹槽611中心位置)与凹印版模35的间距=凹印版模35与送墨孔36中心位置(非工作状态时)的间距=第二气缸5的连接轴左、右运动的间距。

本发明的电气系统包括第一气缸4、第二气缸5、传感控制器7和控制阀8,电气系统各部件通过电连接来实现操作控制,控制阀8与第一气缸4连接,第一气缸4和第二气缸5均与传感控制器7连接。传感控制器7用于第一气缸4与第二气缸5之间运动信息的传递和命令的下达。本发明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第二气缸5的连接轴停留在第二气缸5运动的最左侧,此时通过机械位置关系,与第二支架122固定连接的墨室31置于蚀刻板33的左侧,与第一支架121固定连接的移印头2置于凹印版模35纵向的正上方;当操作人员把待印产品容纳于承印平板61的凹槽611内,拨动承印平板61下方的控制阀8,启动第二气缸5,第二气缸5传动给连接杆123开始向右运动,连接杆123推动与第二支架122固定连接的墨室31和与第一支架121固定连接的移印头2一起向右运动;当第二气缸5的连接轴运动到最右边停靠时,传感控制器7把第二气缸5 的运动信息传递给第一气缸4,且下达第一气缸4的伸缩杆向下运动的命令,此时第一气缸4的伸缩杆开始向下伸出运动,把移印头2送至待印产品,同时墨室31的送墨孔36送墨给凹印版模35,以便第二次移印的使用;当移印头2完成第一次移印任务后,第一气缸4的伸缩杆向上缩回至初始位置,此时传感控制器7把第一气缸4的运动信息传递给第二气缸5且下达第二气缸4的连接轴向左运动的命令,此时第二气缸4的连接轴开始向左运动,并带动第二支架122固定连接的墨室31和与第一支架121固定连接的移印头2一起向左回走至初始位置;这时传感控制器7再次把第二气缸5的运动信息传递给第一气缸4,且下达第一气缸4的伸缩杆向下运动的命令,第一气缸4的伸缩杆向下伸出运动,把移印头2送至凹印版模35,吸取第二次移印使用的磁性油墨后第一气缸4的伸缩杆缩回至初始位置,此时传感控制器7把第一气缸4的运动信息传递给第二气缸5且下达给第二气缸4的连接轴开始向右进行第二次移印的运动命令。如此反复操作,实现本发明通过机械与电气的结合控制不断地顺利完成移印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局部微小的结构改动,如果对本发明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且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