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实现数字喷墨双面印刷的新型机械平台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61277阅读:来源:国知局
浮动辊设有弹簧或者气缸。
[0051 ] 所述牵弓I辊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设有速度控制器。
[0052]所述干燥装置包括全封闭空间,所述全封闭空间内设有三个干燥箱,所述干燥箱设有外罩,所述外罩设有隔温防护层,所述全封闭空间设有排风管。
[0053]本实用新型的可实现数字喷墨双面印刷的新型机械平,解决了正背双面喷墨印刷时,承印材料翻转前后张力差异大造成的喷印质量问题;兼顾正背面喷墨区域的承印材料行进速度稳定和张力适度;解决了干燥装置散热造成的喷墨嘴易堵塞的问题;考虑到喷墨印刷的后道工序,可能配套设备的左右走向不同,因此喷墨平台布局兼顾了通用性问题;整个设计方案经济、成本低。
[0054]具体实施例:
[0055]如图3所示,包括给纸机组、喷墨平台、干燥装置、牵引装置等。
[0056]以操作侧从右向左为例:
[0057]纸路方案:
[0058]现有技术中的连续材料喷墨印刷机械平台方案,多沿袭了传统的轮转式印刷机结构和原理。
[0059]传统的轮转印刷过程中,张力控制是关键技术。其原理是:卷筒印刷材料由磁粉制动器或气动抱闸制动机构输出放卷一次张力,如果添加张力传感器输出反馈,可形成放卷张力的闭环控制。随后,材料经过纠偏装置导辊、牵引辊一、印刷机组、牵引辊二,其中牵引辊一与牵引辊二的速度差,形成二次张力,保证了连续材料的适度张紧,从而保证印刷的稳定及多色套准精度。因为传统印刷是接触转印方式,印刷材料与印刷滚筒之间的印刷压力会对材料张力产生影响,因此通过牵引辊的速度跟随参数调整,保证印刷区域的材料张力适度,是至关重要的。
[0060]喷墨技术采用位置控制方式进行喷墨印刷,喷墨区域的材料行进时所发出的速度脉冲信号,经过数据处理后,成为喷墨控制的输入信号。材料行进速度的是否稳定一致,直接关系到喷墨质量的优劣;同时,喷墨印刷是非接触方式,这种印刷方式不会对材料产生张力的附加影响。
[0061]二者比较不难发现,喷墨印刷要实现高质量,对机械平台的要求,除了需要连续材料的适度张紧以外,材料行进速度的稳定一致性也非常关键,而这一点,是以往被忽视了的问题。由此,如果通过翻转装置实现材料的翻转进行正背面印刷,翻转装置对材料产生的阻力,会导致材料正面印刷区域与背面印刷区域的张力差异大,同时两个牵引辊的速度差值增大,也会影响到材料正面印刷区域与背面印刷区域的行进速度差异增大,进而影响到喷墨印刷质量。
[0062]基于上述分析,本实用新型采用回转走纸路径的方法实现正背双面印刷的方案,是更符合喷墨技术特点,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的喷墨机械平台技术方案。
[0063]本实用新型的走纸路径如图4所示:
[0064]卷筒印刷材料依次经过导纸棍1、2 浮动棍导纸棍3、4、5、6、7、8 纠偏装置导棍导纸棍9、10 正面测速棍导纸棍11 正面喷墨区域导纸棍12、13--干燥装置--导纸棍14、15--张力检测棍--导纸棍16、17--背面测速棍导纸棍18、19 背面喷墨区域导纸棍20 干燥装置导纸棍21、22
干燥装置——导纸辊23——牵引辊——导纸辊24、25、26、27、28、29、30、31。
[0065]牵引控制方案:
[0066]采用放卷磁粉制动器制动力矩控制喷墨印刷区域的材料张力,预先在张力控制器设定张力参数,通过张力传感器检测材料张力变化,输出信号经过张力控制器处理后,张力控制器输出调整磁粉制动力矩,以保证喷墨印刷区域的张力稳定;
[0067]为减小卷筒印刷材料开卷时,因有些料卷变形不圆造成的材料松紧不一,对张力稳定性的影响。在开卷后布置浮动辊I根,由弹簧或者气缸维持浮动辊平衡位置,当料卷在开卷时,通过浮动辊的浮动,可以缓解张力冲击对喷印质量的影响。
[0068]在正背双面喷墨装置后端,布置一根牵引辊,牵引速度通过伺服控制器设定,以速度控制模式控制伺服电机,驱动牵引辊运转,牵引印刷材料平稳行进。
[0069]干燥装置方案:
[0070]喷墨装置多使用UV或者水性墨水,墨水喷射到印刷材料表面以后,材料通过UV干燥装置或者红外热风干燥装置进行干燥固化。为了提高喷印效果,喷印后进入干燥装置的距离应越近越好,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干燥装置散发的热量,导致喷墨装置周围环境温度升高,喷墨嘴干燥阻塞,影响到喷墨质量。
[0071]因此,干燥装置外罩应增加隔温防护层,减低热量从外罩散失,同时在纸路设计布局中,将干燥装置集中布置后,进行二次封闭,并增设一个排风管,将封闭空间内热风排出。从而降低干燥热量对喷墨装置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0072]干燥装置布局如图5所示。
[0073]喷墨装置布局方案:
[0074]考虑到喷墨印刷的后道工序,可能配套包括复卷、裁切、或者折页设备,其左右走向不尽一致,因此喷墨平台布局兼顾通用性问题。即喷墨平台采用对称布局方式,适合左右走纸方向。
[0075]喷墨装置布局如图6所示。
[007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77]1、如图4,回转纸路可以实现连续材料正背双面喷墨印刷;
[0078]2、技术方案经实际验证,采用磁粉制动器闭环张力控制方式,材料张力波动可以控制在±0.2kg以内,能够满足喷墨印刷的要求;
[0079]3、通过在封闭空间测试,干燥装置集中布置、双层隔温防护及排风管排风措施,可以降低喷墨单元周围环境温度35°C以上;
[0080]4、根据技术方案示意,喷墨装置采用左右对称布局,只需要调整张力检测装置和纠偏装置安装位置,即可以满足卷筒印刷材料从左向右、或者从右向左的走纸方向。
[0081]5、经测算,本技术方案的机械平台制造成本,相当于市场上实现同等功能的平台成本的1/3或者更低。
[008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关键点和欲保护点是:
[0083]—是通过走纸路径回转,不需采用专用翻转装置,可实现正背双面喷墨印刷需要,同时保证张力一致性;
[0084]二是干燥装置集中布置,双层隔温防护及排风管排风,避免因喷墨环境温度上升,所导致喷墨孔堵塞;
[0085]三是采用磁粉制动器闭环张力控制方式,在喷墨印刷过程中,为纸张提供恒定张力,并且结构简单紧凑;
[0086]四是喷墨装置采用左右对称布局,只需要调整张力检测装置和纠偏装置安装位置,即可以满足卷筒印刷材料从左向右、或者从右向左的走纸方向。
[008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可实现数字喷墨双面印刷的新型机械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回转走纸路径,所述回转走纸路径包括: 卷筒印刷材料一次经过多个导纸辊、一次进入干燥装置、二次经过多个导纸辊、二次进入所述干燥装置、三次经过多个导纸辊、三次进入所述干燥装置、四次经过多个导纸辊后输出; 所述卷筒印刷材料在一次经过多个导纸辊的路径上设有浮动辊、纠偏装置导辊、正面测速辊和正面喷墨区域,所述正面喷墨区域的上方设有正面喷墨装置; 所述卷筒印刷材料在二次经过多个导纸辊的路径上设有张力检测辊、背面测速辊和背面喷墨区域,所述背面喷墨区域的上方设有背面喷墨装置; 所述卷筒印刷材料在四次经过多个导纸辊的路径上设有牵引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实现数字喷墨双面印刷的新型机械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喷墨装置和背面喷墨装置对称布置在所述干燥装置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实现数字喷墨双面印刷的新型机械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筒印刷材料的卷辊上设有放卷磁粉制动器,所述张力检测辊上设有张力传感器,所述放卷磁粉制动器和张力传感器与张力控制器通过信号线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实现数字喷墨双面印刷的新型机械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辊设有弹簧或者气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实现数字喷墨双面印刷的新型机械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弓I辊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设有速度控制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实现数字喷墨双面印刷的新型机械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装置包括全封闭空间,所述全封闭空间内设有三个干燥箱,所述干燥箱设有外罩,所述外罩设有隔温防护层,所述全封闭空间设有排风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实现数字喷墨双面印刷的新型机械平台,包括回转走纸路径:卷筒印刷材料一次经过多个导纸辊、一次进入干燥装置、二次经过多个导纸辊、二次进入干燥装置、三次经过多个导纸辊、三次进入干燥装置、四次经过多个导纸辊后输出;卷筒印刷材料在一次经过多个导纸辊的路径上设有浮动辊、纠偏装置导辊、正面测速辊和正面喷墨区域,正面喷墨区域的上方设有正面喷墨装置;卷筒印刷材料在二次经过多个导纸辊的路径上设有张力检测辊、背面测速辊和背面喷墨区域,背面喷墨区域的上方设有背面喷墨装置;卷筒印刷材料在四次经过多个导纸辊的路径上设有牵引辊。张力差异小、行进速度稳定、张力适度、喷印质量稳定、喷墨嘴不易堵塞、通用性强,整个设计方案经济、成本低。
【IPC分类】B41J3/60, B41J2/01
【公开号】CN204870068
【申请号】CN201520543424
【发明人】王世忠, 王晓智
【申请人】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