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7249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平面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平面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为现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之一,其由早期的阴极射线管 (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装置发展至现今的平面显示装置(flat paneldisplay,FPD) 例如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 IXD)装置,并广泛应用于通信、信息及消费性电子等广品上。请参照图1所示,其为已知平面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平面显示装置1包括一壳体 11、一显示面板12及一底座13。壳体11包覆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外露于壳体11。底座13设置于壳体11及显示面板12的下方,以承载平面显示装置1,使平面显示装置1可站立或设置于一平面(例如桌面)上,以利于使用者观看。然而,已知平面显示装置1的底座13具有较大的体积,当包装平面显示装置1时, 需耗费较多的包材包装底座13,也需以额外的空间容纳底座13,故需较大的纸箱容纳平面显示装置1,因此也耗费较多的运输成本及人力。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平面显示装置,可节省包装平面显示装置的底座的包材成本及空间需求,还可降低运输费用,并提高使用平面显示装置的便利性及稳定性。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平面显示装置,底座结合于平面显示装置的壳体,维持整体性设计。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平面显示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至少一个底座。壳体底侧具有至少一个凹陷部。底座具有互相连接的连接件及脚座。连接件可移动且可旋转地连接于壳体,且脚座则收纳于凹陷部。连接件可相对壳体沿轴线移动,使脚座平移以脱离凹陷部。其后,脚座沿轴线相对壳体旋转一个角度,且接触壳体的底侧。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连接件枢接于壳体,脚座利用连接件转动方式同时平移以脱离凹陷部并相对壳体旋转上述角度。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脚座平移以脱离凹陷部后,沿轴线相对壳体旋转上述角度。较佳地,脚座枢接于连接件。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脚座具有第一卡合部,壳体具有第二卡合部,第一卡合部卡合于第二卡合部。较佳地,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可分别为凹部与凸部、楔形块与楔形块、粗糙面与粗糙面或其组合。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底座还具有弹性件,套设于连接件,而使脚座可回复收纳于凹陷部。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连接件与脚座可为独立构件,或一体成型为单一构件。
综上所述,因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平面显示装置于壳体邻近底侧设置凹陷部,且可以通过连接件沿轴线的移动,将收纳于凹陷部内的脚座平移脱离出来,最后旋转完成设置准备。当未使用或运送平面显示装置时,可将底座的脚座部分收纳于凹陷部内,以减少占据空间并维持整体设计。若欲摆放平面显示装置时,则可利用上述方式将脚座脱离凹陷部,从而通过连接件以支撑壳体,而达到承载平面显示装置的目的,使平面显示装置得以站立或设置于平面(例如桌面)。与已知的平面显示装置相较,本发明可节省包装平面显示装置的脚座的包材成本,无需额外预留容纳脚座的空间,更可降低运输费用,且当预备使用时,仅需利用先移动后旋转或直接旋转脚座的方式,即可快速完成设置,提高使用平面显示装置的便利性及稳定性。


图1为已知平面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A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平面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平面显示装置的底座的局部放大图;图3A为图2A所示的平面显示装置的脚座脱离凹陷部且通过连接件连接及支撑壳体时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所示的平面显示装置的底座的局部放大图3C为图3A所示的平面显示装置的底座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显示装置的示意图;以及图5为图4所示的平面显示装置的脚座脱离凹陷部且通过连接件连接及支撑壳体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平面显示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图2A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平面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平面显示装置的底座的局部放大图。请参照图2A所示,平面显示装置2可例如但不限于液晶显示装置(LCD)、电激发光(EL)显示装置、发光二极管(LED)显示装置、等离子体显示 (PDP)装置、场发射显示装置(FED)或电子纸(e-paper)显示装置。平面显示装置2包括一壳体21以及至少一底座22。其中,底座22的数量可依据平面显示装置2应用设计或摆放位置而选择,并没有特殊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为顾及平面显示装置2架设后的稳定性,平面显示装置2包括两个底座22。当然,除壳体21及底座22外,平面显示装置2可还包括一显示面板23及一背光单元(图未显示)。显示面板23设置并外露于壳体21。背光单元则设置于壳体21内,且邻设于显示面板23。然而,由于显示面板23及背光单元非为本发明的重点,于此不再赘述。请同时参照图2A及图2B所示,壳体21的底侧211具有至少一凹陷部212。需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壳体的“底侧”一词,其意义实质上可包含壳体的底侧、与底侧相连接的侧边部分或其组合,而不可单以壳体底部作为限制解释。然而,为与平面显示装置2 的外型配合,凹陷部较佳是位于壳体21的底侧211,且沿底侧211的长轴方向X设置(如图
42A所示)。凹陷部212的形状需与底座22构件的形状相互配合,以便于收纳底座22及其构件,可例如为长方形、两端圆滑的长方形或长椭圆形,以下将进一步说明。请参考图2B所示,底座22具有互相连接的一连接件221及一脚座222,且连接件 221可移动且可旋转地连接于壳体21,而脚座222则收纳于凹陷部212。其中,脚座222的形状尺寸较佳是与凹陷部212的形状及尺寸对应,但不以此为限,而可依据实际使用调整其形状大小,原则上只要能稳定承载且分摊平面显示装置2的重量者即可。另外,就外型上来看,请参考图2A所示,本实施例的凹陷部212及脚座222较佳分别为可互相配合的两端圆滑的长方形(如图2A所示),因此当平面显示装置2的底座22为收纳状态时,脚座222 可平整地收纳于凹陷部212内,并且同样沿长轴方向X排列。需特别强调的是,当底座22处于收纳状态时,其脚座222当然可平整地收纳于凹陷部212内,以使底座22与壳体21共同形成平面显示装置2外观的一部分。据此,将脚座 222收纳于凹陷部212后,可使平面显示装置2的底侧211为完全的平面,或是脚座222略微深入于凹陷部212内而呈凹陷状,也或是如图2A所示,脚座222因更具有止滑件S,而部分地外露于凹陷部212外,又或是其它实现相同目的的方式,都为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在此并没有特别限制。请又参考图2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本发明的连接件221是可移动且可旋转地连接于壳体21,并且通过连接件221可相对壳体21沿一轴线Y移动,得以使脚座222平移以脱离凹陷部212,因此连接件221较佳可还具有一底部221a及一轴部221b,且凹陷部 212内设置有至少一通孔213。依据这些结构设计,得以使脚座222可以枢接于连接件221, 且连接件221又可通过其底部221a及轴部221b枢接于壳体21,且于脱离壳体21的凹陷部 212时,仍可连接并支撑壳体21。以下将针对连接及支撑关系进一步叙明。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21的底部221a是以类似套设的方式设置于壳体21内,因而可移动且可旋转地连接于壳体21,且底部221a的内径大于通孔213的内径。此外,轴部 221b的一端连接脚座222,另一端则连接底部221a,并且穿设于通孔213。由此,整体底座 22可于脚座222脱离凹陷部212后,至少部分(连接件221的底部221a和/或轴部221b) 仍能保持在壳体21内,使平面显示装置2的主要元件不致分离。另外,需特别强调的是,连接件221的底部221a及轴部221b与脚座222可各自为独立的构件,再以例如螺锁或卡合的方式相连接,也或其中任三者或任两者为一体成型的单一构件。底部221a及轴部221b的水平剖面以圆形为佳,但实际应用上并无特别限制,其它剖面形状,例如正方形或四方形,也可使用。请参考图2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将脚座222自凹陷部212中脱离,连接件221还可具有一弹性件221c,设置于底部221a与壳体21的通孔213之间,且套设于轴部221b。当然,为维持弹性件221c的位置,弹性件221c的内径也可大于通孔213的内径。 本实施例的弹性件221c可为一弹簧,其可利用弹性恢复力,使脚座222回复收纳于凹陷部 212,详细作用方式将在以下叙明。图3A为图2A所示的平面显示装置的脚座脱离凹陷部且通过连接件连接及支撑壳体时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所示的平面显示装置的底座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A及图;3B 所示,欲将平面显示装置2架设于一位置(例如桌面),而利用底座22及其脚座222使平面显示装置2站立时,应先将连接件221相对壳体21沿轴线Y移动,使脚座222平移以脱离凹陷部212,且转换为使用状态。脱离凹陷部212的方式可例如利用按压弹出或直接在脚座 222部分施力下拉,造成连接件221沿轴线Y移动的方式实现。此时,由于以外力造成底座 22整体向下移动,必然挤压设置于底部221a与通孔213之间的弹性件221c。接续,再将脚座222沿轴线Y相对壳体21旋转一角度θ,让脚座222运动至与壳体21底侧211的长轴方向X垂直的位置(如图所示与长轴垂直的方向Ζ),使脚座222能支撑壳体21,而完成架设平面显示装置2的准备。于此同时,脚座222会因弹性件221c的弹性回复力作用而接触于壳体21的底侧211,故当要再次收纳脚座222时,仅需要将脚座222旋转回到长轴方向 X,便可轻易回收脚座222。当然,除利用弹性件221c的设置外,准确的设计轴部221b的高度,也可以使脚座222在旋转时,维持接触于壳体21的底侧211,避免因轴部221b突出壳体 21外过多,容易因意外碰撞或平面显示装置2本身重量而断裂。为避免脚座222在脱离凹陷部212后与壳体21间的相对位置无法固定,请参考图 3C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脚座222具有一第一卡合部22加,而壳体21对应第一卡合部22 具有一第二卡合部214,且脚座222利用第一卡合部22 卡合于第二卡合部214而固定本身脱离凹陷部212时的位置,而不会使平面显示装置2架设完成后,还会发生底座22及其脚座222相对壳体21间的角度发生随意改变的情形,从而能增加稳定度。第一卡合部22 及第二卡合部214可分别为互相配合的凹部与凸部、楔形块与楔形块、粗糙面与粗糙面或其组合,本发明对此不加以限制。图4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5为图4平面显示装置的脚座脱离凹陷部且通过连接件连接及支撑壳体时的示意图。请参考图4及图5所示,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壳体41的凹陷部412不仅位于底侧411,而还包括部分的侧边413,且搭配设置收纳位置与尺寸大小都可与此凹陷部412配合的底座42及其脚座422。由外观上观之,依据本实施例而成四边形外型的平面显示装置4,其两侧边及底边都有部分是由收纳完成的脚座422所提供。据此,脚座422同样是以枢接的方式连接于连接件421。然而,当欲将平面显示装置4架设于一位置,例如桌面,而利用脚座422使平面显示装置4站立时,此时由于脚座422利用上述连接件421转动方式同时沿轴线Y平移脱离凹陷部,脚座422利用上述连接件421同时旋转一角度θ ’的方式,运动至与长轴方向X垂直的位置,如图所示与长轴垂直的方向Ζ,且接触壳体41的底侧411,快速完成设置。其中,连接件421的底部421a及轴部421b的技术特征都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底部221a及轴部221b 相同,且已详述于上,于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平面显示装置于壳体邻近底侧设置凹陷部,因而当未使用平面显示装置时,可将脚座收纳于凹陷部内,维持整体设计。若欲架设平面显示装置时, 可以通过移动和/或转动的方式将脚座脱离凹陷部,且在通过连接件保持与壳体连接的状态下,运动至与壳体底侧的长轴方向垂直的位置,以支撑平面显示装置,使平面显示装置得以站立或设置于平面(例如桌面)。因此,本发明可节省包装平面显示装置的脚座的包材成本,无需额外预留容纳脚座的空间,更可降低运输费用,且当预备站立使用时,仅需通过先平移再转动脚座或直接转动脚座的方式,即可快速完成设置,提高使用平面显示装置的便利性及稳定性。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权利要求所涵盖的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平面显示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壳体,其底侧具有至少一个凹陷部;以及至少一个底座,其具有互相连接的连接件及脚座,上述连接件可移动且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壳体,上述脚座则收纳于上述凹陷部,其中上述连接件可相对上述壳体沿轴线移动,使上述脚座平移以脱离上述凹陷部,上述脚座并沿上述轴线相对上述壳体旋转一个角度,且接触上述壳体的上述底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连接件枢接于上述壳体,上述脚座利用上述连接件转动方式同时平移以脱离上述凹陷部并相对上述壳体旋转上述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脚座平移以脱离上述凹陷部后,沿上述轴线相对上述壳体旋转上述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面显示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脚座枢接于上述连接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脚座具有第一卡合部,上述壳体具有第二卡合部,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于上述第二卡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面显示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第一卡合部及上述第二卡合部分别为凹部与凸部、楔形块与楔形块、粗糙面与粗糙面或其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连接件与上述脚座一体成型为单一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底座还具有弹性件,套设于上述连接件,而使上述脚座可回复收纳于上述凹陷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平面显示装置,其包括壳体以及至少一个底座。壳体底侧具有至少一个凹陷部。底座具有互相连接的连接件及脚座。连接件可移动且可旋转地连接于壳体,且脚座收纳于凹陷部。连接件可相对壳体沿轴线移动,使脚座平移以脱离凹陷部。其后,脚座可再沿轴线相对壳体旋转一个角度,且接触壳体的底侧。本发明可节省包装平面显示装置的脚座的包材成本,无需额外预留容纳脚座的空间,更可降低运输费用,且当预备使用时,仅需利用先移动后旋转或直接旋转脚座的方式,即可快速完成设置,提高使用平面显示装置的便利性及稳定性。
文档编号G09F9/30GK102280073SQ20101020315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1日
发明者吴佳宪 申请人:永硕联合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