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71343发布日期:2019-07-13 09:51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器件的制造,具体涉及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提高显示屏的屏占比,一系列屏下内置元器件技术正在被开发。其中,对于屏下光线传感器技术的开发而言,如图1所示,光线传感器20置于显示器10下方,外界光需穿透显示器10才能被光线传感器20所接收,由于显示器10中的驱动电路层中的有源层和金属层对可见光的透过率极低,造成了显示器10中相对应于光线传感器20的区域30对外界光的透过率低,如图2所示,从而降低了光线传感器接收外界光的量。

综上所述,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光线传感器接收外界光的量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一种显示装置,通过将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驱动电路设置在非显示区,增加了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解决了现有的光线传感器接收外界光的量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区和围绕在所述显示区周围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

电路层,所述电路层设于所述基板上方,所述电路层包括多个驱动电路,所述多个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非显示区相对设置;

光线传感器,所述光线传感器设于所述基板远离所述电路层的一侧,所述光线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相对设置,用于接收穿透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外界光。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驱动电路包括:

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区相对设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显示情况;

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非显示区相对设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显示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层还包括:

多条扫描线,所述多条扫描线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所述多条扫描线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以及非显示区的m条扫描线以及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i条扫描线,其中m、i为正整数;

多条数据线,所述多条数据线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所述多条数据线与所述多条扫描线相互垂直设置,多条数据线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以及非显示区的n条数据线以及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j条数据线,其中n、j为正整数;

所述多条扫描线与所述多条数据线之间形成多个区域块,所述区域块用于承载所述驱动电路,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区域块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所述区域块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1-m条扫描线分别控制对应的所述第1-m行驱动电路,所述第(m+1)-(m+i)条扫描线分别控制对应的所述第(m+1)-(m+i)行驱动电路;

所述第1-n条数据线分别控制对应的所述第1-n列驱动电路,所述第(n+1)-(n+j)条数据线分别控制对应的所述第(n+1)-(n+j)列驱动电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层还包括:

多条复位线,所述多条复位线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所述复位线与对应的所述扫描线相对设置,所述复位线与对应的所述扫描线用于向对应的所述驱动电路传输控制电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层还包括:

多条电压线,所述多条电压线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所述电压线与对应的所述数据线相对设置,所述电压线用于向对应的所述驱动电路传输驱动电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发光层,所述发光层设于所述电路层上方,所述发光层包括:

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一显示区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

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出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之间设有延长线,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50%。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在所述显示区周围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

电路层,所述电路层设于所述基板上方,所述电路层包括多个驱动电路,所述多个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非显示区相对设置;

光线传感器,所述光线传感器设于所述基板远离所述电路层的一侧,所述光线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相对设置,用于接收穿透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外界光。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驱动电路包括:

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区相对设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显示情况;

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非显示区相对设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显示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层还包括:

多条扫描线,所述多条扫描线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所述多条扫描线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以及非显示区的m条扫描线以及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i条扫描线,其中m、i为正整数;

多条数据线,所述多条数据线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所述多条数据线与所述多条扫描线相互垂直设置,多条数据线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以及非显示区的n条数据线以及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j条数据线,其中n、j为正整数;

所述多条扫描线与所述多条数据线之间形成多个区域块,所述区域块用于承载所述驱动电路,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区域块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所述区域块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1-m条扫描线分别控制对应的所述第1-m行驱动电路,所述第(m+1)-(m+i)条扫描线分别控制对应的所述第(m+1)-(m+i)行驱动电路;

所述第1-n条数据线分别控制对应的所述第1-n列驱动电路,所述第(n+1)-(n+j)条数据线分别控制对应的所述第(n+1)-(n+j)列驱动电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层还包括:

多条复位线,所述多条复位线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所述复位线与对应的所述扫描线相对设置,所述复位线与对应的所述扫描线用于向对应的所述驱动电路传输控制电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层还包括:

多条电压线,所述多条电压线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所述电压线与对应的所述数据线相对设置,所述电压线用于向对应的所述驱动电路传输驱动电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发光层,所述发光层设于所述电路层上方,所述发光层包括:

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一显示区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

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出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之间设有延长线,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5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围绕在所述显示区周围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其中光线传感器与第二显示区相对设置,通过将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驱动电路设置在非显示区,使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增加,提高了光线传感器接收外界光的量。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用于解释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电路层的线路布局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电路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电路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电路层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表面”、“垂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中,“上”只是表面在物体上方,具体指代正上方、斜上方、上表面都可以,只要居于物体水平之上即可,而“表面”则是指代两个物体相互直接接触,以上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提供的仅仅是和本发明关系比较密切的结构和/或步骤,省略了一些与发明关系不大的细节,目的在于简化附图,使发明点一目了然,而不是表明实际中装置和/或方法就是和附图一模一样,不作为实际中装置和/或方法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图2-7所示的显示面板。

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300和围绕在所述显示区300周围的非显示区200,所述显示区300包括第一显示区301和第二显示区302。其中,所述显示区300用于显示图像,所述非显示区200用于放置一些不透光的金属走线或者电子器件;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显示区302除了可以用来显示,在所述第二显示区302黑屏期间,所述第二显示区302还可以用于拍摄。

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01、设于所述基板上方的电路层102以及设于所述基板101远离所述电路层102的一侧的光线传感器103。其中,所述电路层102包括第一驱动区1021、第二驱动区1022,所述第一驱动区1021、第二驱动区1022用于承载多个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区1021与所述第一显示区30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驱动区1022与所述非显示区200相对设置;所述光线传感器103与所述第二显示区302相对设置,所述光线传感器103用于接收穿透所述第二显示区302的外界光。

特别的,所述光线传感器103通过接受外界的可见光或者接受被反射的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光线,可以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具体的,所述光线传感器103可以用于拍摄:例如可以配合成像物镜将外界照明光照射下的景物或自身发光的景物成像在物镜的像面上,形成二维空间的光强分布,即光学图像,能够将二维光强分布的光学图像转变成一维时序电信号;所述光线传感器103还可以用于指纹识别: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光从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内部光源射向所述光源的上方的膜层,并经所述膜层射出,射出的光线在手指表面指纹凹凸不平的线纹上折射的角度及反射回去的光线明暗就会不一样;所述光线传感器103可以用于自动调节屏幕亮度:在所述第二显示区302用于显示时,在光线较强的地方自动增强所述显示区300的亮度,在光线阴暗的地方自动调暗所述显示区300亮度,进一步的,在所述显示区300黑屏期间并且所述第二显示区302不用于拍摄期间,所述光线传感器103也可以用于自动调节所述第二显示区302的亮度,调节方式同上描述。

具体的,请参考如图6,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401、第二驱动电路402。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区1021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驱动电路401,所述第一驱动电路401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区301的显示情况;所述第二驱动区1022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驱动电路402,所述第二驱动电路402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显示区302的显示情况。

可以理解的,所述非显示区200虽然可以围绕所述显示区300四周而设置,但是所述第二驱动区1022的面积以及位置,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402设置的面积以及位置是根据所述第二驱动电路402所控制的所述第二显示区302的具体位置以及面积决定的。请参考图2,例如:如果所述第二显示区302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00的第一位置3021,那么所述第二驱动区1022可以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200内与所述第一位置3021最近的位置,例如第二位置201;如果所述第二显示区302的面积较大,可以理解的,即需要的所述第二驱动电路402的面积较大,那么此时可以将所述第二驱动区1022的面积适当设置稍大。

如图4所示,所述电路层102还包括:多条扫描线1023以及多条数据线1024。其中,所述多条扫描线1023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所述多条扫描线1023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300以及非显示区200的m条扫描线1023以及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200的i条扫描线1023,其中m、i为正整数;所述多条数据线1024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所述多条数据线1024与所述多条扫描线1023相互垂直设置,多条数据线1024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300以及非显示区200的n条数据线1024以及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200的j条数据线1024,其中n、j为正整数。

其中,所述多条扫描线1023与所述多条数据线1024之间形成多个区域块1025,每一所述区域块1025用于承载一个所述驱动电路。具体的,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301内的所述区域块1025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驱动电路401,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的所述区域块1025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驱动电路402;所述第1-m条扫描线1023分别控制对应的所述第1-m行驱动电路,所述第(m+1)-(m+i)条扫描线1023分别控制对应的所述第(m+1)-(m+i)行驱动电路;所述第1-n条数据线1024分别控制对应的所述第1-n列驱动电路,所述第(n+1)-(n+j)条数据线1024分别控制对应的所述第(n+1)-(n+j)列驱动电路。

具体的,所述扫描线1023用于控制对应的所述驱动电路的开关情况,所述数据线1024用于向对应的所述驱动电路传输画面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发光层104,所述发光层104设于所述电路层102的上方,结合图5,所述发光层包括104与所述第一显示区301相对设置的第一发光元件1041和与所述第二显示区302相对设置的第二发光元件1042。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m=2,i=1,n=2,j=0时,请参考图5,即所述电路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300以及非显示区200的2条扫描线1023以及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200的1条扫描线1023,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区300以及非显示区200的2条数据线1024,所述3条扫描线1023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所述2条数据线1024竖直设置,所述3条扫描线和所述2条数据线之间形成6个区域块1025。

其中,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301的4个所述区域块1025可以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驱动电路401,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的2个所述区域块1025可以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驱动电路402。可以理解的,结合图3,基于所述扫描线1023和所述数据线1024的排布方式,以至于所述第二驱动区1022与所述第一驱动区1021上下排布。可以理解的,由于所述发光层104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302相对的区域只设置了1个第二发光元件1042,因此在所述非显示区200的2个所述区域块1025只需要任意选取其中1个所述区域块1025用于设置一个所述第二驱动电路402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电路401包括第一输出端4011,所述第一输出端4011连接至对应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41;所述第二驱动电路402包括第二输出端4021,所述第二输出端402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1042之间设有延长线105,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402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1042。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m=2,i=0,n=1,j=1时,请参考图6,即所述电路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300以及非显示区200的2条扫描线,和设置在非显示区200的1条数据线1024,所述2条扫描线1023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所述1条数据线1024竖直设置,所述2条扫描线和所述1条数据线之间形成4个区域块1025。

图6的实施例与图5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基于所述扫描线1023和所述数据线1024的排布方式,以至于所述第二驱动区1022与所述第一驱动区1021左右排布。同样的,由于所述发光层104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302相对的区域只设置了1个第二发光元件1042,因此在所述非显示区200的2个所述区域块1025只需要任意选取其中1个所述区域块1025用于设置一个所述第二驱动电路402即可。

关于图6的实施例的其他描述请参考图5的实施例的描述。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m=2,i=1,n=2,j=1时,请参考图7,即所述电路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300以及非显示区200的2条扫描线、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200的1条扫描线,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区300以及非显示区200的2条扫描线、设置在非显示区200的1条数据线1024,所述3扫描线1023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所述3条数据线1024竖直设置,所述3扫描线和所述3条数据线之间形成9个区域块1025。

图7的实施例与图5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基于所述扫描线1023和所述数据线1024的排布方式,以至于所述第二驱动区1022可以围绕所述第一驱动区1021左右排布。同样的,由于所述发光层104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302相对的区域只设置了2个第二发光元件1042,因此在所述非显示区200的5个所述区域块1025只需要任意选取其中2个所述区域块1025用于设置一个所述第二驱动电路402即可。

关于图7的实施例的其他描述请参考图5的实施例的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图5-7的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其中三类情况,并不限制本发明只有这三个实施例。

例如:图5中的非显示区200也可以选择位于所述显示区300的下方而设置;所述第二显示区302中也可以设置多于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1042,当所述第二显示区302中设置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1042数目大于2时,对应的,可以仅在所述非显示区200中可以再设置几条所述扫描线1023或者设置几条同时竖直跨越所述显示区300以及非显示区200的数据线1024。

又例如:图6中的非显示区200也可以选择位于所述显示区300的左方而设置;所述第二显示区302中也可以设置多于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1042,当所述第二显示区302中设置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1042数目大于2时,对应的,可以仅在所述非显示区200中可以再设置几条所述数据线1024或者设置几条同时水平跨越所述显示区300以及非显示区200的扫描线1023。

再例如:图7中的非显示区200也可以选择围绕所述显示区300的左方和上方或者左方和下方或者右方和下方而设置;所述第二显示区302中也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于两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1042,当所述第二显示区302中设置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1042数目大于5时,对应的,可以仅在所述非显示区200中可以再设置几条所述扫描线1023和/或所述数据线1024或者设置几条同时水平跨越所述显示区300以及非显示区200的扫描线1023和/或同时竖直跨越所述显示区300以及非显示区200的数据线1024。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7所示,所述电路层102还包括多条复位线1026,所述多条复位线1026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所述复位线1026与对应的所述扫描线1023相对设置,所述复位线1026与对应的所述扫描线1023用于向对应的所述驱动电路传输控制电压。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7所示,所述电路层102还包括多条副扫描线1027,所述副扫描线1027与对应的所述复位线1026相对设置,所述副扫描线1027与上一级的所述扫描线1023相连接,用于传输上一级的所述扫描线1023中的信号,所述副扫描线1027与其同级的所述复位线1026以及所述扫描线1023共同向对应的所述驱动电路传输控制电压。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7所示,所述电路层102还包括多条电压线1028,所述多条电压线1028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所述电压线1028与对应的所述数据线1024相对设置,所述电压线1028用于向对应的所述驱动电路传输驱动电流。

可以理解的,本发明中所述第二显示区302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一显示区301的透光率。

其中,本发明中所述第二显示区302的透光率大于5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围绕在所述显示区周围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其中光线传感器与第二显示区相对设置,通过将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驱动电路设置在非显示区,使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增加,提高了光线传感器接收外界光的量。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以及包含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