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0848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特别涉及具有反射显示区域和透过显示区域的液晶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已知半透过反射型的液晶装置,其构成为可以实现以下两种显示,即能够使用基于外光等的反射光视觉辨认显示的反射显示,和能够使用背光等的透过光视觉辨认显示的透过显示。作为这种液晶装置,例如,可以列举在纵横排列成矩阵状的多个像素的各个上形成有反射显示区域和透过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体(例如参照下述的专利文献1)。
在上述的液晶显示体中,在由一对的玻璃等构成的基板间封入液晶,在一个基板上设置反射层,将各像素内形成了反射层的区域设为上述反射显示区域,而将没有形成反射层的区域设为上述透过显示区域。此外,在反射显示区域,在基板上设置有层间绝缘膜地形成反射层,而在透过显示区域设置成没有形成上述层间绝缘膜的构造,由此使得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的厚度为透过显示区域的厚度的一半左右。通过如此设置,可以减小对于构成反射显示的反射光和构成透过显示的透过光的光调制程度(延迟值,retardation)的差,使得各自的显示状态最佳化。
专利文献1特开2000-180881号公报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具有上述反射显示区域和透过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体中,由于在形成于反射显示区域的层间绝缘膜的外缘形成了高度差(台阶),存在由于该高度差造成的液晶取向不良而导致容易产生漏光及对比度降低的问题。
特别地,由于一般的情况是在一个基板上形成反射层,而在另一基板上形成进行像素间区域的遮光的遮光层的结构,由于一对基板间的偏移而可能造成由于遮光层进行的像素间区域的遮光不充分,从而上述漏光造成的影响变大,而且,由于为了防止该现象而需要扩大遮光层的遮光范围,所以存在设计上不能将像素的面积(开口率)设定为较大的问题。
例如,考虑具有上述那样构成的液晶装置的一个构成例(比较例)。图6是示出该构成例的像素构造的局部放大平面图。如图6所示,在一个像素SP内(子像素)内,设置有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显示区域T。在一个基板上形成布线11及与其连接的开关元件12,在开关元件12上设置有导电接触部13。在该布线11及开关元件12上形成绝缘膜14。该绝缘膜14形成于反射显示区域R,而基本上不形成于透过显示区域T内。在绝缘膜14上形成有由Al等金属膜构成的反射层15。该反射层15形成于反射显示区域R,而不形成于透过显示区域T。从而,在该反射层15和上述导电接触部13上形成ITO等的透明导电体构成的像素电极16。像素电极16形成于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显示区域T这双方上。
在上述构成中,在相邻的两个像素SP之间的像素间区域,形成有在另一基板上形成的遮光层21X,从而由该遮光层21X防止像素间区域的漏光。而且,上述布线11通过像素间区域而与该遮光层21X相重合。在这种构造中,由于特别是在绝缘膜14的外缘部分存在高度差而产生由液晶的取向紊乱造成的漏光。由于形成了绝缘膜14的基板与形成了遮光层21X的基板不相同,氢存在由于基板间的偏移而产生漏光的问题。
而且,由于如上所述遮光层21X覆盖像素SP的整个外周,如果考虑上述的偏移(組ずれ)的影响,则存在难以将像素SP的面积(开口率)设定为较大的问题。因此,特别是不能充分确保反射显示区域的面积,由此存在反射显示变暗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反射显示区域和透过显示区域的液晶装置,可以实现通过减少漏光谋求提高对比度同时能够充分确保像素面积的构造。
鉴于这种情况,本发明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基板、与该第1基板相对的第2基板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有布线及反射层,在该液晶装置上排列有包括由该反射层构成的反射显示区域和不具有所述反射层的透过显示区域的多个像素,其中,所述布线被配置于上述透过显示区域的上述像素间及上述反射显示区域。
根据本发明,在反射显示区域中,布线不会减小反射显示区域的面积,在透过显示区域,由于布线配置于像素间而不会降低开口率,所以能够使得可用于显示的面积增多。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基板、与该第1基板相对向的第2基板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有布线及反射层;在该液晶装置上排列有包括由该反射层构成的反射显示区域和不具有所述反射层的透过显示区域的多个像素;其中,在被设置于相邻的所述像素间的像素间区域中,包括与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相邻的反射相邻范围和与所述透过显示区域相邻的透过相邻范围;所述布线,在所述反射显示区域通过所述反射层的背后,并通过所述透过相邻范围;在所述反射相邻范围中,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有第1遮光层。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第1基板上的布线通过反射显示区域以及像素间区域的透过相邻范围,可以形成布线基本上不对反射显示区域和透过显示区域中的任一区域造成光学影响的结构。而且,通过在反射相邻范围中在第1基板上形成第1遮光层,而不必像在第2基板上设置遮光层那样担心发生偏移的情况,所以能够维持遮光性、并且可以确保反射显示区域的面积大,从而可以提高反射显示的亮度。
特别地,通过将第1遮光层配置在反射层的背后,不会由第1遮光层覆盖反射层,所以可以进一步增加反射显示区域的面积。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所述透过相邻范围中,在所述第2基板上配置有第2遮光层。由此,通过在透过相邻范围在第2基板上形成第2遮光层,不必在第1基板上形成遮光层,所以在透过相邻范围,不必在形成于第1基板上的布线层与遮光层之间用层间绝缘膜绝缘等而使得结构复杂化,而且,也可以避免由形成遮光层而产生的高度差而造成的在与透过相邻范围相邻的缘部产生液晶的取向不良。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所述布线与所述反射层之间配置有层间绝缘膜;该层间绝缘膜形成于所述反射显示区域,而不形成于所述透过显示区域。通过在布线与反射层之间形成层间绝缘膜,可以确保两者的绝缘,并且,通过在透过显示区域不形成层间绝缘膜,可以将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的厚度设置成比透过显示区域的更薄,所以可以降低两区域间的延迟值的差。
在本发明中,可在所述布线与所述反射层之间配置层间绝缘膜;该层间绝缘膜形成于所述反射显示区域,并且在所述透过显示区域形成得比在所述反射显示区域薄。即使是层间绝缘膜在反射显示区域设置得较厚,而在透过显示区域设置得较薄的情况下,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地降低两区域间的延迟值的差。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所述反射相邻范围,包括由相邻的两个所述像素的各自的所述反射显示区域所夹着的反射边界部,在该反射边界部形成有所述第1遮光层。由此,通过在反射边界部设置第1遮光层,可以可靠地对反射边界部遮光,并可以避免基板间偏移的影响,所以可以充分地确保两侧的反射显示区域的面积。
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反射边界部也设置层间绝缘膜,可以减少由于层间绝缘膜的高度差而造成的反射边界部附近的液晶的取向不良。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所述透过相邻范围,包括由相邻的两个所述像素的各自的所述透过显示区域所夹着的透过边界部,在该透过边界部配置有所述布线。由此,通过也在透过边界部设置布线,可以减小布线与反射层的重叠范围,所以可以降低在布线与反射层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由此可以降低电平移动,可以谋求驱动电压的低电压化。
此外,在通过将布线在反射显示区域配置于反射层的背后,并配置于透过边界部,由此改变反射显示区域和透过显示区域的面积比时,可以构成为布线通过反射显示区域的长度与通过透过边界部的长度随着上述面积比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即使是在液晶的平均厚度相应于上述面积比的变化而变化从而造成液晶电容变化时,通过该面积比的变化使得布线与像素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也发生变化,由此可以降低对像素的电光特性的影响。特别地,在按像素设置开关元件时,由于开关元件的元件电容与上述寄生电容并联连接,所以可以降低液晶电容相对于元件电容与寄生电容的和的比(容量比)。因此,即使是变更面积比,也难以产生电平移动的变化,所以可以降低装置设计时的烦杂度等从而使得液晶装置的设计变更变得容易。
而且在该情况下,通过在透过边界部也不形成层间绝缘膜,可以降低由于层间绝缘膜的高度差而造成的透过边界部附近的液晶的取向不良。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像素内的所碠反射显示区域和所述透过显示区域的边界线与所述布线的延长方向交叉。由此,可以配置成沿布线的延长方向使布线依次通过反射显示区域和透过相邻范围,并通过使该边界线沿布线的延长方向移动,从而可以抑制在使反射显示区域和透过显示区域的面积比变化时的容量比的变化。
其次,本发明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基板、与该第1基板相对向的第2基板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有布线及开关元件、绝缘层、以及夹着该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布线及开关元件的上层的反射层;在该液晶装置上排列有包括由该反射层构成的反射显示区域和不具有所述反射层的透过显示区域的多个像素;其中,在被设置于相邻的所述像素间的像素间区域中,包括与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相邻的反射相邻范围和与所述透过显示区域相邻的透过相邻范围;所述布线,在所述反射显示区域通过所述反射层的背后,并通过所述透过相邻范围;在所述反射相邻范围中,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有第1遮光层。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第1遮光层与所述布线或所述开关元件的至少一构成层由相同材料形成。由此,通过与所述布线或所述开关元件的至少一个构成层由相同材质形成,不必另外设置仅形成第1遮光层的工序,可以避免制造成本的升高。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安装有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作为电子设备并没有特别的限定,由于上述液晶装置作为半透过反射型的液晶装置构成的情况为优选的结构,所以从可节约电能方面以及在野外视觉辨认性能优异等的观点来看,特别优选地为便携式电话机、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装置、便携式信息终端、电子表等便携式电子设备。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像素结构的局部放大纵剖图;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像素结构的其它剖面的局部放大纵剖图;图4是示意性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像素的电极构造的说明图(a)和(b);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像素的等效电路图;图6是具有与该实施方式不同构造的比较例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7是安装该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电子设备的一例的概略透视图;图8是安装该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另一例的概略透视图。
标号说明100...液晶装置、110...第1基板、111...布线、112...开关元件、112X...第1遮光层、113...导电接触部、114...层间绝缘膜、115...反射层、116...像素电极、117...取向膜、120...第2基板、121X...第2遮光层、121R,121T...着色层、122...透明保护膜、123...相对电极、124...取向膜、130...液晶、131...隔离件、SP...像素、R...反射显示区域、T...透过显示区域、IP(IP1、IP2、IP3、IP4)...画素间区域、IP2...反射边界部、IP3...透过边界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00的像素结构的局部放大纵剖图(沿图2的I-I线的剖视图);图2是局部放大俯视图;图3是局部放大纵剖图(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液晶装置100,是通过未图示的密封件等粘合玻璃或塑料等构成的第1基板110和第2基板120,在第1基板110和第2基板120之间配置(封入)液晶130而构成的装置。第1基板110和第2基板120的间隔由间隔件131限定。
在图示例中,像素SP的平面形状构成为大致矩形,在该像素SP的一侧(图示左侧)配置反射显示区域R,在其相对侧(图示右侧)配置透过显示区域T。在图示例的情况下,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显示区域T中的任一个都具有大致矩形的平面形状。而且,在彩色显示体中,多个最小光控制单位(可独立地实现光的控制的最小的单位)形成为一组,构成确定显示形态的最小的显示单位(像素),在本说明书中,由于涉及驱动最小光控制单位的构造,所以将上述最小光控制单位(子像素)称为像素。
如图2所示,像素SP的周围设置有矩形框状的像素间区域IP。该像素间区域IP形成于多个像素SP之间。在像素间区域IP中,包括与图示中央的像素SP的反射显示区域R相邻的反射相邻范围IP1、IP2,和与图示中央的像素SP的透过显示区域T相邻的透过相邻范围IP3、IP4。从而,在上述的反射相邻范围中包含着也与邻接的另一像素的反射显示区域R相邻的反射边界部IP2,而且,在透过相邻范围中包含着也与邻接的另一像素的透过显示区域T相邻的透过边界部IP3。在图示例的情况下,IP1、IP2、IP3、IP4分别构成为直线状。
在第1基板110上,形成有布线111和开关元件11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布线111为数据布线,开关元件112是TFD(薄膜二极管)等的二端子型非线性元件。
在图示例中,例如,布线111具有由Ta等构成的第1层、Cr等构成的第2层的叠层结构,开关元件112由导电连接于布线111的Cr等构成的第1金属层112A、通过未示出的绝缘膜接合于该第1金属层112A的Ta等构成的第2金属层112B、通过未示出的绝缘膜接合于该第2金属层112B的Cr等构成的第3金属层112C构成,由第1金属层112A和第2金属层112B的接合构造构成第1二极管元件,通过第2金属层112B和第3金属层112C的接合构造,形成所谓背靠背构造,其中,第2二极管元件以朝向相反方向的姿势串联连接,优选地第1金属层112A和第3金属层112C由相同材料构成。而且,上述第3金属层112C连接于导电接触部13,该导电接触部13用于和后面所述的像素电极导电连接。而且,通过用上述那样的开关元件112的构成层的一个或多个构成布线111,可以使制造工序简化。
在此,布线111,对应于沿图示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SP的列而形成,导电连接于属于这些像素列的多个像素SP内的开关元件112。布线111具有交替通过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边界部IP3延伸、以像素SP的排列间距为周期的曲折的平面图形。即,布线111形成为重复下述形状的图形在从反射显示区域R向透过边界部IP3前进的部分向外侧弯折,在从透过边界部IP3向下一个反射显示区域R前进的部分沿着像素间区域和下一个反射显示区域R的边界向内侧弯折的这种形状。从而,像素SP内的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显示区域T的边界线(沿图示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构成为与布线111整体的延长方向(图示左右方向)相交叉(在图示例中为垂直)。
在图示例中,布线111构成为从反射显示区域R向像素间区域IP3延伸出而弯折,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反射显示区域R弯折然后向像素间区域IP2或IP3伸出(延伸出后再弯折而向IP3延伸)。
在上述的反射边界部IP2上形成有第1遮光层112X。该第1遮光层112X由构成上述布线111和开关元件112的多个构成层中的至少一层(相同的材料)构成。由此,不必设置用于形成第1遮光层112X的单独的工序。而且,在同时形成布线111和开关元件112与导电接触部113的情况、形成布线111和开关元件112之后再形成导电接触部113的情况下,都可以将第1遮光层112X与导电接触部113用同一层形成。
第1遮光层112X形成为与布线111和开关元件112绝缘的状态。由此,可以构成得不会不必要地增加后面所述的寄生电容。在图示例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第1遮光层112X与布线111之间必要的绝缘,而具有充分的平面方向的间隔。第1遮光层112X形成为完全覆盖反射边界部IP2的整个宽度,即,为了使得和形成于反射边界部IP2的两侧的后面所述的反射层之间没有平面间隙,优选地与分别设置于两侧的反射层平面地部分重叠。
在上述布线111、开关元件112以及第1遮光层112X上形成有层间绝缘膜114。该层间绝缘膜114形成于反射显示区域R,而不形成于透过显示区域T。由此,在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显示区域T之间形成一个为层间绝缘膜114的厚度量的高度差。在图示例的情况下,层间绝缘膜114不仅形成于反射显示区域,还形成于邻接的反射边界部IP2。通过将层间绝缘膜114也形成于反射边界部IP2,层间绝缘膜114在邻接的像素SP间连续地形成,从而防止在反射边界部IP2和反射显示区域R之间形成层间绝缘膜114的厚度量的高度差。如此,可以减少反射显示区域R的外缘部的液晶的取向不良。而且,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地,在反射显示区域将层间绝缘膜114较厚地设置、而在透过显示区域较薄地设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地在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显示区域T之间设置一个为层间绝缘膜114的厚度量的高度差。
层间绝缘膜114以使上述导电接触部113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状态形成。即,导电接触部113形成于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显示区域T的边界附近,构成为导电接触部113从层间绝缘膜114的外缘部伸出。
层间绝缘膜114例如优选地由丙烯酸类树脂等的树脂材料形成,但是只要该材料为绝缘体就没有特别地限定。作为层间绝缘膜114的形成方法,例如优选地在基板上涂布感光性树脂,用曝光、成像的光刻法形成图案。
该层间绝缘膜114不仅是为了形成上述高度差,也是为了在后面所述的反射层上形成漫反射面而形成。即,在层间绝缘膜114的表面上,通过用使由上述的光刻法形成的微细的开口分散配置的曝光图案等,而形成微细的凹凸形状。通过在该微细的表面凹凸形状上用薄膜形成反射层115,使得该反射层115的表面成为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漫反射面。
反射层115由通过蒸镀法或溅射法将Al、Ag等其它高光反射率的金属材料成膜的薄膜而形成。反射层115形成为覆盖反射显示区域R。通过插置层间绝缘膜114,该反射层115与配置在下层的布线111和开关元件112电绝缘。从而,布线111和开关元件112被配置在该反射层115的背后(从视觉辨认侧看时的后方位置),使得布线111和开关元件112与反射层115平面重叠。因此,在反射显示区域R,布线111和开关元件112不会造成任何光学影响。
在上述反射层115上形成有由ITO(氧化铟锡)等的透明导电体制成的像素电极116。该像素电极116可由蒸镀法或溅射法形成。像素电极116可以形成得同时覆盖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显示区域T。而且,虽然反射层115和像素电极116也可以在通过绝缘层相互绝缘的状态下层叠,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形成为两者直接触接而电连接的状态。像素电极116通过上述的导电接触部113导电连接于开关元件112。在此,导电接触部113也可以通过反射层115导电连接于像素电极116,也可以导电连接于反射层115和像素电极116双方。而且,像素电极116具有与从反射显示区域R引出后的透过边界部IP3内的布线111不重叠的平面图案,在布线111与像素电极116之间设置有充分的间隔,确保电绝缘。
在如上述那样地各层层叠的第1基板110上,形成由聚酰亚胺树脂等形成的取向膜117。该取向膜117用于对液晶130赋予初期取向状态,相应于液晶130用适当的材料形成。例如,在构成使用了TN(扭曲向列)液晶的TN方式的液晶显示体的情况下,在涂布了聚酰亚胺树脂后焙烧,然后通过使用摩擦布等朝向预定的方向实施摩擦处理而形成。
另一方面,在第2基板120上,形成了构成第2遮光层121X以及滤色片的着色层121R、121T。着色层121R是形成于反射显示区域R的反射显示用着色层,着色层121T是形成于透过显示区域T的透过显示用着色层。由于反射显示和透过显示中光的路径不同,所以通过在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显示区域T分别设置不同的着色层,可以提高两方显示的视觉辨认性以及色再现性。但是,也可以在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显示区域T双方上形成共同的着色层。而且,在图示例中虽然是只示出了一个像素SP内的着色层121R、121T,但是,通常滤色片是按像素将多色的着色层以适当的图案排列,所以在其它的像素SP中配置不同色的着色层。例如,通过按像素改变R(红)、G(绿)、B(蓝)三色的着色层进行排列,可以获得由三个像素(子像素)构成的最小显示单位(像素)中的适当的色再现性。
第2遮光层121X可以为将上述多色的着色层重叠而形成、用Cr等的金属薄膜形成、用黑色树脂(黑色矩阵)形成等。第2遮光层121X形成为对图2所示的像素间区域IP1、IP3以及IP4进行遮光。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在像素间区域(反射相邻范围,更具体地为反射边界部)IP2处,在第1基板上形成有第1遮光层112X,所以通过在除了该像素间区域IP2以外的像素间区域形成第2遮光层121X,可以对像素间区域整体进行遮光。
上述的着色层121R、121T以及第2遮光层121X上形成透明保护膜122。该透明保护膜122用于防止杂质侵入到该着色层,并用于使表面平坦化。在透明保护膜122上,由ITO等的透明导电体形成相对电极123。相对电极123为在与布线111的延长方向垂直的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与图1及图3的纸面相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带状电极,整体上多个相对电极123排列成条纹状。在该相对电极123与像素电极116之间,施加用于按像素SP对液晶130进行控制的预定的电场。在该相对电极123上形成与上述同样的取向膜12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作为与像素间区域中的反射显示区域R邻接的反射相邻范围的反射边界部IP2中,通过在第1基板110上设置第1遮光层112X,与用设置在第2基板120上的遮光层对反射边界部IP2进行遮光的情况相比,由于消除了基板间偏移的影响,所以可以抑制由于遮光时的漏光造成的对比度的降低,并且,可以扩大反射显示区域R的面积,使反射显示更明亮。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遮光层112X设置在反射层115的背后,所以可以防止反射边界部IP2的遮光泄漏,并且,由于不必担心反射层115被第1遮光层112X覆盖,所以可以进一步扩大反射显示区域R,并且,可以提高反射显示的显示品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布线111配置于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边界部IP3,可避免由布线111造成的对反射显示和透过显示双方的光学影响,并且可以抑制布线111与像素电极116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由此可以谋求驱动电压的低电压化。即,尽管也可以将布线111仅配置于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边界部以外的像素间区域,但是在该情况下在布线与像素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变大,由于容量比(capacitance ratio)变低而使得驱动电压变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的那样,布线111配置成依次沿相同方向通过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边界部IP3。由此,在通过使反射显示区域R和透过显示区域T的边界线沿布线的通过方向偏移而变更两区域的面积比时,在布线111与像素电极116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与上述面积比的变化一起变化,由此可以抑制容量比的变化,所以即使是进行与面积比的变化相关的设计变更,电光学特性也不会较大地发生变化,所以不需要伴随着驱动电压特性的变化的各处的调整,具有设计变更变得容易的优点。
下面参照图4及图5对该点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00的像素SP内的电极配置的概略说明图(a)和(b),图5是该像素SP的等效电路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像素SP中,存在着由像素电极116和相对电极124夹着厚度为dt或dr的液晶130的相对像素构造而构成的液晶电容CLC,而且,在反射显示区域R中,存在着由像素电极116和布线111夹着厚度为dg的层间绝缘膜114的相对的第1基板上的构造而构成的寄生电容CPR。由图可知,寄生电容CPR与液晶电容CLC串联连接。
由于在像素SP中设置有开关元件112,所以如图5所示,在等效电路中存在开关元件112的元件电容CSW。由于该元件电容CSW存在于布线111和像素电极116之间,如图所示与上述寄生电容CPR并联连接,与上述液晶电容CLC串联连接。在此,在开关元件112接通时驱动电压施加于液晶电容CLC,而在开关元件112断开时蓄积于液晶电容CLC的电荷再分配给元件电容CSW和寄生电容CPR,所以施加于液晶电容CLC的电压值降低,即发生电平移动(level shift)。该电平移动的量,即使是在驱动电压相同时,当容量比CR=CLC/(CSW+CPR)=CLC/CT发生变化时而也发生变化。通常考虑该电平移动而供给驱动电压,但是由于上述寄生电容CPR增加时电平移动的量也增加,所以可以通过降低寄生电容来降低驱动电压。
此外,上述的容量比CR也随着像素SP中的反射显示区域R与透过显示区域T的面积比变化而变化。即,当从图4(a)所示的状态向图4(b)所示的状态变化时,反射显示区域R的面积变小,而透过显示区域T的面积变大,所以反射显示区域R的像素电极116与相对电极123的电极间隔dr(液晶130的厚度)变得比透过显示区域T的电极间隔dt小,所以平均电极间隔从do向do’增加,结果,液晶电容CLC减小。另一方面,当反射显示区域R与透过显示区域T的边界线沿布线111的延长线方向移动、反射显示区域R的面积变小时,虽然像素电极116(及反射层115)与布线111的间隔dg(层间绝缘膜114的厚度)不变化,但是相对向面积减小,所以寄生电容CPR也减小。因此,容量比的分母与分子以共同增减状态变化,由此可以抑制容量比CR本身的变化。
但是,在半透过反射型液晶装置的情况下,反射显示区域R与透过显示区域T的面积比,在反射显示与透过显示的各自显示状态的最佳化及降低两显示状态的差异方面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设定反射显示的亮度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调整两区域的面积比的必要性非常高,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面积比变化,使两区域的边界线沿布线111的延长方向移动,从而可以如上所述那样抑制电平移动的变化,所以可以使驱动电压的设定等变得容易等,降低设计时的工时,可以容易地进行设计变更。
最后,参照图7及图8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图7是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装置200的概略透视图。该个人计算机装置200包括具有多个操作按钮201a及其它操作装置201b的本体部201、连接于该本体部201并具有显示画面202a的显示部202。在图示例的情况下,构成为本体部201和显示部202能够开闭。在显示部202的内部内置有上述液晶装置100,可以在显示画面202a上显示所希望的显示图像。在该情况下,在个人计算机装置200的内部,设置控制上述液晶装置100的显示控制电路。该显示控制电路构成为向液晶装置100的未图示的驱动电路发送图像信号及其它输入数据及预定的控制信号,从而决定液晶装置的动作方式。
图8是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其它电子设备的便携式电话机(手机)300的概略透视图。此处所示的便携式电话机300包括具有多个操作按钮301a,301b以及送话口等的操作部301,具有显示画面302a及受话口等的显示部302,在显示部302的内部组装有上述液晶装置100。从而在显示部302的显示画面302a中,可以视觉辨认由液晶装置100形成的显示图像。在该情况下,在便携式电话机300的内部,设置控制上述液晶装置100的显示控制电路。该显示控制电路构成为向液晶装置100的未图示的驱动电路发送图像信号及其它输入数据及预定的控制信号,从而决定液晶装置的动作方式。
此外,本发明的电光装置,不仅限定于上述的图示例,当然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增加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虽然作为具有构成二端子型非线性元件的开关元件的装置而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即使是将TFT(薄膜晶体管)等的三端子型非线性元件作为开关元件使用,也同样地适用。例如,连接于开关元件的两个布线(扫描布线及数据布线)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相当于上述布线111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基板、与该第1基板相对的第2基板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有布线及反射层,在该液晶装置上排列有包括由该反射层构成的反射显示区域和不具有所述反射层的透过显示区域的多个像素,其中,所述布线被配置于上述透过显示区域的上述像素间及上述反射显示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被设置于相邻的所述像素间的像素间区域中,包括与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相邻的反射相邻范围和与所述透过显示区域相邻的透过相邻范围;所述布线,在所述反射显示区域通过所述反射层与所述第1基板之间,并通过所述透过相邻范围;在所述反射相邻范围中,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有第1遮光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遮光层在所述反射显示区域中配置于所述反射层与所述第1基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过相邻范围中,在所述第2基板上配置有第2遮光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布线与所述反射层之间配置有层间绝缘膜;该层间绝缘膜形成于所述反射显示区域,而不形成于所述透过显示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布线与所述反射层之间配置有层间绝缘膜;该层间绝缘膜形成于所述反射显示区域,并且在所述透过显示区域形成得比在所述反射显示区域薄。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射相邻范围,包括由相邻的两个所述像素的各自的所述反射显示区域所夹着的反射边界部,在该反射边界部形成有所述第1遮光层。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或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过相邻范围,包括由相邻的两个所述像素的各自的所述透过显示区域所夹着的透过边界部,在该透过边界部配置有所述布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内的所述反射显示区域和所述透过显示区域的边界线与所述布线的延长方向交叉。
10.一种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基板、与该第1基板相对向的第2基板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有布线、与该布线电连接的开关元件、绝缘层、以及夹着该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布线及开关元件的上层的反射层;在该液晶装置上排列有包括由该反射层构成的反射显示区域和不具有所述反射层的透过显示区域的多个像素;其中,在被设置于相邻的所述像素间的像素间区域中,包括与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相邻的反射相邻范围和与所述透过显示区域相邻的透过相邻范围;所述布线,在所述反射显示区域通过所述反射层与所述第1基板之间,并通过所述透过相邻范围;在所述反射相邻范围中,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有第1遮光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遮光层与所述布线或所述开关元件的至少一构成层由相同材料形成;所述布线在所述反射显示区域与所述透过显示区域的边界附近曲折延伸而绕所述第1遮光层迂回。
12.安装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的电子设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反射显示区域和透过显示区域的液晶装置,通过减少漏光而实现了提高对比度同时可以充分确保像素面积的结构。本发明的液晶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在第1基板上形成布线(111)和反射层(115),排列有包括由反射层构成的反射显示区域(R)和不具有反射层的透过显示区域(T)的多个像素(SP),所述布线配置于上述透过显示区域的上述像素间及上述反射显示区域。
文档编号G02F1/136GK101038386SQ20071013597
公开日2007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4日
发明者松尾睦, 今井克浩, 儿岛知彦, 山口善夫 申请人:爱普生映像元器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