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片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054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学片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两片透光膜的光学片以及包括该光学片 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为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诸如电耗低、节约空间特征和 成本低的优点,所以过去作为主流显示装置的阴极射线管(CRT) 逐渐;波液晶显示装置所取代。例如,当通过显示图^f象时的照射方法进行分类时,存在集中类 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作为典型实例,引用了通过利用放置在液晶面 板后的光源来显示图像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在这样的显示装置中,相当重要的是降低电耗以及增加显示亮 度,从而增加显示装置的市场价值。因此,迫切需要的是增加置于 液晶面板和光源之间的光学系统的增益,同时使光源的电耗尽可能 保持低。例如,已4皮露了一项在液晶面板和光源之间;改置棱4竟片来作为 增亮膜的技术。在该棱镜片中,例如,在树脂膜上平行排列了具有 90度顶角的等腰三角形柱形状的多个棱镜。通过利用棱镜的聚光作 用改善了正面亮度。此夕卜,在第WO2006/071616号国际7>开中, 已4皮露了一项在液晶面板和光源之间;改置具有偏光分离功能的棱 镜片的技术。在这种棱镜片中,除了棱镜的聚光作用外,还通过利 用由于临界角的不同而带来的倾斜面反射,在棱镜的倾斜面上执行了偏光分离,乂人而改善了正面亮度。 发明内容然而,在前述棱镜片中,虽然改善了正面亮度,但是被称作暗 带、截止等的亮度视野角快速降低。因此,为了避免亮度视野角的 快速降低,例如,可以在液晶面4反与偏光分离装置之间_没置7>知的 各种扩散片之一。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存在正面亮度由于扩散片 的插入而降低的问题。鉴于此,在本发明中,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在尽可能最小化正面 亮度的降低量或不降低正面亮度的同时消除亮度视野角的快速降 低的光学片,以及一种包括该光学片的显示装置。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 一种包括彼此彼此层叠的第 一透 光膜和第二透光膜的光学片。第一透光膜在第二透光膜侧上的面内第一凸部。此外,第二透光膜在第一透光膜侧上的面内具有沿一个 方向平行排列并沿与 一个方向相交的方向平4于排列的多个第二凸 部,并且第二凸部具有面内形状各向异性和面内折射率各向异性。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基于图像 信号驱动的面斧反;中间夹入了显示面才反的一对偏光4竟;用于照亮面 才反的光源;以及置于偏光4竟和光源之间的光学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片以及显示装置,在第一透光膜 中,沿预定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 一凸部一维排列在第二透光膜侧的 面内。从而,各个第一凸部使从第一透光膜的背面侧进入的光在各 个第一凸部的排列方向上的成分折射并透射向第一透光膜的法线 方向,并提高了指向性。因此,增强了正面亮度。同时,在第二透 光膜中,多个第二凸部二维排列在第一透光膜的另一侧的面内,并 具有形状各向异性。因此,由于形状的各向异性,也产生了模糊度 (haze degree)的各向异性。此外,各个第二凸部具有折射率各向 异性。因此,进入第二透光膜的光中与各个第二凸部的透光轴相交 的偏光成分^皮第二透光力莫反射。反射后的光变成非偏光,乂人而再次 进入了第二透光膜。重复这种循环,从而提高了光提取率并增强了 正面亮度。冲艮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片和显示装置,在第一透光膜中,沿 预定方向延伸的多个第 一 凸部 一 维排列在第二透光膜侧上的面内。 另外,在第二透光膜中,具有形状各向异性和折射率各向异性的多 个第二凸部二维排列在第一透光膜的另一侧上的面内。从而,通过适当调节由各个第二凸部的形状各向异性带来的模糊度的各向异 性轴的取向和模糊度的大小,可以放置在第一透光膜中得以提高的 正面亮度在第二透光膜中被降至最小,或可以消除这样的降低。此 外,亮度视野角的快速降低由于各个第二凸部的形状各向异性带来 的模糊度的各向异性而得以抑制。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 光学片和显示装置,能够在最小化正面亮度的降低量或防止正面亮 度降低时消除亮度视野角的快速降低。根据以下描述将更加充分裂解本发明的其他和另外的目的、特 征和优点。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实例的展开透视图;图2是示出了图1的亮度增强膜的结构实例的截面图;图3A和图3B分别是示出了图1的各向异性扩散片的结构实 例的截面图和正面图;图4是示出了图1的亮度增强膜的透射特性的特性图;图5是示出了图1的各向异性扩散片的透射特性的特性图;图6是用于阐述图1的亮度增强膜的形成方法的实例的截面图;图7A和图7B分别是用于阐述图6之后的步艰《的透^L图和截 面图;图8是用于阐述图1的亮度增强膜的形成方法的另一个实例的 截面图;图9A和图9B分别是用于阐述图8之后的步骤的透视图和截 面图;图IOA和图IOB分别是用于阐述图1的各向异性扩散片的形 成方法的实例的截面图和正面图;图IIA和图IIB分别是用于阐述图IOA和图IOB之后的步骤 的透4见图和截面图;图12是用于阐述图1的显示装置的操作的示意结构图;图13是用于阐述在实例和比较实例中亮度增强膜和各向异性 扩散片的组合的对比图;图14是用于阐述用于测量双折射的方法的实例的扭无念图;图15是用于阐述双折射的偏光轴的相克念图;图16是用于示出在亮度增强膜的出射角和光量之间的关系的 关系图;图17A和图17B是用于阐述各向异性扩散片在被拉伸之前和 之后的正面形状的平面图;图18是用于阐述各向异性扩散片在被拉伸之前和之后的模糊 度的对比图;图19A和图19B是用于阐述各向异性扩散片在净皮4立伸之后的 扩散分布的分布图;图20A和图20B是用于阐述各向异性扩散片在^皮拉伸之前的 扩散分布的分布图;图21是用于阐述在比较实例1和4中的正面亮度等的对比图;图22是用于阐述在实例1和比较实例2~3中的正面亮度等的 只于比图;图23是用于示出在实例1和比较实例2~3中的视野角和亮度 之间的关系的关系图;图24是用于阐述在实例2和比较实例5~6中的正面亮度等的 只于比图;以及图25是示出了在实例2和比较实例5 ~ 6中的视野角与亮度之 间的关系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4妄下来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示出了才艮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示意结构。显示 装置1包括液晶显示面板IO、夹入了液晶显示面才反10的第一偏光 镜20A和第二偏光镜20B、配置在第一偏光镜20A后的照明装置 30、和用于通过驱动液晶显示面板10来显示图4象的驱动电路(未 示出)。第二偏光4竟20B的正面朝向^L测者侧(未示出)。例如,液晶显示面板10是其中根据图像信号来驱动每个像素 的透射型显示面才反。液晶显示面4反10具有以下结构,其中,将液 晶层夹在了一对透明基板之间。具体地,液晶显示面板10从观测 者侧开始顺序具有透明基板、滤色片、透明电极、配向膜、液晶层、 配向膜、透明像素电极和透明基板。通常,透明基板是可透过可见光的基板。在照明装置30侧的 透明基板上,形成了包括TFT (薄膜晶体管)的作为电连接至透明 像素电极、配线等的驱动装置的有源驱动电路。在滤色片中,配置 了用于分别将从照明装置30发出的光分别分离成红(R)、绿(G) 和蓝(B)三原色的若干滤色片。例如,透明电极由ITO (氧化铟锡)制成,并用作共用反电极。例如,配向膜由诸如聚酰亚胺的聚合物材料制成,并4丸行液晶的配向。例如,液晶层由VA(垂直配 向)型液晶、TN "丑转向歹ij )型液晶或STN (超4丑转向歹'J )型液 晶制成。液晶层具有通过从未示出的驱动电路施加的电压对每个像 素透射或阻断乂人照明装置30发出的光的作用。例如,透明^象素电 极由ITO制成,并用作每个l象素的电才及。第一偏光4竟20A是排列在液晶显示面板10的光入射侧的偏光 镜。第二偏光镜20B是排列在液晶显示面板10的光射出侧的偏光 4竟。第 一偏光4竟20A和第二偏光4竟20B是一种光学快门,并且只透 射指定才展动方向(oscillation direction)的光(偏光)。第一偏光4竟 20A和第二偏光镜20B被分别配置为使它们的偏光轴指向相互之间 有90度的不同。从而,从照明装置30发出的光被液晶层透射或被 液晶层阻断。通过各向异性扩散片34在稍后描述的凸部34a的延伸方向上 的折射率和各向异性扩散片34在垂直于凸部34a的延伸方向的方 向上的折射率之间的大小关系来确定第一偏光镜20A的偏光轴的 方向。具体地,第一偏光镜20A的偏光轴的取向被设置为使各向异 性扩散片34在平行于偏光轴a的方向上的折射率小于各向异性扩 散片34在垂直于偏光轴a的方向上的折射率。例如,如在图1中所示,在各向异性扩散片34在垂直于凸部 34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折射率小于各向异性扩散片34在凸部 34a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的情况下,第一偏光镜20A的偏光轴的 取向优选地与垂直于凸部34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对齐。然而,如果 因为诸如获得适当角连读分布以及进一步缩小液晶显示面板10的 一些其他目的而导致很难使偏光轴a与垂直于凸部34a的延伸方向 的方向》于齐,那么偏光轴a与垂直于凸部34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形 成的角可能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正面亮度,必需将该角度设在从大于0度-小于45度的范围内,更优选,从大于0度-小于20度的范围内。同时,在各向异性扩散片34在凸部34a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 率小于各向异性扩散片34在垂直于凸部34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 的折射率的情况下,第一偏光镜20A的偏光轴的方向优选地与凸部 34a的延伸方向对齐。然而,如果因为前述原因而4艮难使偏光轴a 与凸部34a的延伸方向对齐,那么偏光轴a与凸部34a的延伸方向 形成的角可能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正面亮度,必需将角 度设在从大于0度~小于45度的范围内,更优选,从大于0度 小于20度的范围内。照明装置30具有光源31。例如,在光源31的液晶显示面4反 10侧上,从光源31侧开始顺序排列扩散片32、亮度增强膜33和 各向异性扩散片34。同时,在光源31后配置反射板35。如上所述, 在本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30位于液晶显示面^反的正下方,例如, 可能具有利用导光板的边缘光结构。由亮度增强膜33和各向异性 扩散片34构成的光学片对应本发明中的"光学片"的具体实例。在光源31中,多个线性光源31a以等距(例如,20mm )平行 排列。作为线性光源31a,例如,引用了热阴级灯管(HCFL)、冷 阴极灯管(CCFL)等。例如,光源31可以是其中二维排列诸如发 光二极管(LED)的点光源的光源、或诸如有机电致发光装置(EL) 的面光源。例如,反射片35是泡沫PET (聚乙二醇对苯二曱酸酯)、蒸镀 4艮膜、多层反射膜等。从光源31发出的部分光被反射在液晶显示 面板10的方向。从而,有效利用了从光源31发出的光。例如,扩散片32是通过在相对较厚的板状透明树脂上分布扩 散材料(填料)形成的扩散板;通过用包含扩散材料的透明树脂(粘 合剂)涂覆相对薄的膜状透明树脂形成的扩散膜;或它们的组合。 作为板状或膜状透明树脂,例如,使用了诸如PET、丙烯醛基、聚 碳酸酯等。作为扩散材料,例如,使用了诸如Si02的无机填料、诸 如丙烯的有机填料等。例如,亮度增强膜33由半透明的树脂材料制成。亮度增强膜 33被配置为使包括亮度增强膜33的面平行于液晶显示面板10的正 面。如图2所示,在亮度增强膜33的光射出侧的面(正面)上, 多个柱状凸部33a光射出侧上的面内沿 一个方向延伸,并且沿垂直 于延伸方向的方向顺序排列。同时,例如,在亮度增强膜33的光 入射侧上的面(背面)是平面。图2是示出了亮度增强膜33的放 大截面实例的截面图。例如,如图2所示,每个凸部33a是具有接触具有顶角 的顶 点33c的斜面33d和33e的三角柱的形状。与包括亮度增强膜33 的面相反地以、和、的底角对角配置斜面33d和33e。例如,在每 个凸部33a的排列方向的宽度(间距P1)在从IO |am~350 的 范围内。每个凸部33a并不限于如图2所示的三角4主的形状。例^口, 每个凸部33a可以是诸如五角柱的多角柱的形状。另外,在垂直于 每个凸部33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每个凸部33a可以具有^者如椭 圓形和非j求面形的曲面形状(例如,圓柱形的形状)。此外,每个凸部33a并不必需具有与其4也凸部33a相同的形状 和大小。例如,由具有相同形状的两个相邻凸部33a (其中, 一个 凸部33a高(大)而另一个凸部33a^氐(小))组成的一对空间结 构可以以等间距配置在排列方向上。另外,例如,由具有相同高度 和不同形状的两个相邻凸部33a组成的 一对空间结构可以以等间距 配置在排列方向上。另外,例如,由具有不同形状和不同尺寸(高度)的两个相邻凸部33a组成的一对空间结构可以以等间距配置在 4非列方向上。还可以沿凸部33a的延伸方向i殳置多个凸部和凹部。从而,每个凸部33a将从亮度增强膜33的背面侧入射的光在 每个凸部33a的4非列方向上的成分4斤射并透射向垂直于液晶显示面 才反10的方向,从而^是高了指向性。在每个凸部33a中,对于从亮 度增强膜33的背面侧入射的光在每个凸部33a的延伸方向上的成 分,由于每个凸部33a的折射作用带来的聚光作用4艮小。例如,各向异性扩散片34由半透明的树脂材料制成。各向异 性扩散片34被配置为使包括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面与液晶显示面 才反10的正面平4亍。例如,如图3A所示,亮度增强膜34在光射出 侧上的面(正面)上,在平行于包括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面的平 面上,多个凸部34a延伸并沿一个方向平4亍4非列。同时,例力口,各 向异性扩散片34在光入射侧上的面(背面)是平面。还可以在各 向异性扩散片34在光入射侧的面(背面)上形成前述的多个凸部 34a,并且在光射出侧上的面(正面)是平面。优选i也,凸部34a的延伸方向和每个凸部33a的延伸方向沿同 一方向取向。即,优选地,凸部34a的形状各向异性的轴平行于(或 大致平行于)凸部33a的形状各向异性的轴。图3A是示出了各向 异性扩散片34的放大截面实例的截面图,图3B是图解示出了各向 异'性扩_軟片34的正面的平面图。例如,如图3A和图3B所示,每个凸部34a沿与凸部34a的 延伸方向大致平4亍的方向延伸。凸部34a成柱形形状,其中,在每 个凸部34a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在凸部33a的延伸方向上的长 度。根据特定目的,适当设置在垂直于凸部34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 上的宽度(间距P2 )、在每个凸部34a的延伸方向上的宽度(间距P3)、每个凸部34a的形状、凸部34a的数量、每个凸部34a的才莫 糊值等。每个凸部34a并不必需按规律排列,而是可以随机排列。如图3A和图3B所示,每个凸部34a可以在垂直于每个凸部 33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具有i^"如椭圆形和非3求面形的曲面形4犬 (例如,圓4主形的形状)。每个凸部34a可以成在垂直于每个凸部 33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具有至少一个平面的多边^主的形状。此外,每个凸部34a并不必需具有与其他凸部34a相同的形状 和相同的尺寸。例如,由具有相同形状的两个相邻凸部34a (其中, 一个凸部34a高(大)而另一个凸部34a <氐(小))组成的一乂于空 间结构可以沿垂直于每个凸部34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等距离地排 列。另外,例如,由具有相同高度和不同形状的两个相邻凸部34a 组成的一对空间结构可以沿垂直于每个凸部34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 等距离地排列。另外,例如,由具有不同形状和不同尺寸(高度) 的两个相邻凸部34a l且成的一只于空间结构可以沿垂直于每个凸部 34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等距离地排列。还可以沿每个凸部34a的延 伸方向i殳置多个凸部和凹部。从而,每个凸部34a沿平4亍于、液晶显示面才反10的方向4斤射并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成分,从而提高了指向性。在每个凸部34a 中,对从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背面侧射入的光在每个凸部34a的 延伸方向上的成分,由于每个凸部34a的折射作用带来的扩散作用 很小。即,在每个凸部34a中,由于每个凸部34a的形状各向异性, 导致产生模糊度的各向异性。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凸起33a和每个凸起34a中至少每个凸起 34a具有面内折射率各向异性。例如,在每个凸部34a具有面内浙-射率各向异性的情况下,在每个凸部34a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不同于在每个凸部34a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此外,例如,在每个 凸部33a具有在平面内折射率各向异性的情况下,在每个凸部33a 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不同于在每个凸部33a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然而,在每个凸部33a和凸部34a都具有面内折射率各向异性 的情况下,在每个凸部33a中每个凸部33a在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 与在每个凸部33a中每个凸部33a在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之间的大 小关系等于在每个凸部34中每个凸部34a在延伸方向上的4斤射率 与在每个凸部34a中每个凸部34a在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之间的大 小关系。即,在每个凸起33a与每个凸起34a中至少每个凸起34a 具有面内折射率各向异性,使得在平行于偏光轴a的方向上的折射 率小于在垂直于偏光轴a的方向上的折射率。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个凸起33a与每个凸起34a中 至少每个凸起34a具有在平面内折射率各向异性,使得在平行于偏 光轴a的方向上的折射率小于在垂直于偏光轴a的方向上的折射率。 因此,更多的光被沿垂直于偏光轴a的方向反射,返回光被再循环, 从而可以增加在平行于偏光轴a的方向上的光。因此,可以才艮据偏 光状态来改变进入亮度增强膜33和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光的透射 特性。在每个凸部34a均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情况下,在将每个 凸部34a设置在光射出侧(正面)的情况下的再循环效率高于在将 每个凸部34ai殳置在光入射侧(背面)的情况下的再循环效率。面内折射率各向异性可以通过沿一个方向拉伸包含半结晶或 结晶树脂的片来表示。半结晶或结晶树脂包括在拉伸方向上的折射 率大于在垂直于拉伸方向的方向上的折射率的树脂、在拉伸方向上的折射率小于在垂直于拉伸方向的方向上的折射率的树脂等。作为 示出了在拉伸方向上的折射率变大的正双折射的材料,例如,引用 了 PET (聚乙二醇对苯二曱酸酯)、PEN (聚萘乙烯)及其混合物、或诸如PET-PEN共聚物、聚石灰酸酯、聚乙烯醇、聚酯、聚偏二氟 乙烯、聚丙烯、聚酰胺等共聚物。同时,作为显示了在拉伸方向上 的折射率变小的负双折射的材料,引用了例如曱基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异丁烯酸曱脂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例如,还可以通过利用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结晶材料来得到 面内折射率各向异性。此外,为了简化制造过程,整个亮度增强膜 33或整个各向异性扩散片34优选地由同一材料制成。然而,每个 凸部33a或凸部34a可以由与亮度增强膜33或各向异性扩散片34 的其他区域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接下来,将描述在整个亮度增强膜33中,在每个亮度增强膜 33a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不同于在每个亮度增强膜33a的排列方 向上的折射率的情况下,亮度增强膜33的功能。图4示出了在整个亮度增强膜33均由在每个凸部33a的延伸 方向上的折射率nx大于在每个凸部33a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ny (nx>ny )的材料制成的情况下,当照明装置30的光从亮度增强膜 33的背面进入时的光^各的实例。在图4中,Lx表示照明装置30的 光中在每个凸部33a的延伸方向(X方向)振动的偏光成分。Ly表 示照明装置30的光中在每个凸部33a的排列方向(Y方向)上振 动的偏光成分。对于从相对于包括亮度增强膜33的面对角的方向进入的照明 装置30的光,在每个凸部33a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不同于在每 个凸部33a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在图4中,nx>ny)。因此,照 明装置30的光在X方向上的偏光成分Lx和在Y方向上的偏光成 分在亮度增强膜33的背面上被以互不相同的折射角rx和ry (在图 4中rx<ry )折射,并且以互不相同的出射角cpx和出射角cpy (在图4中,cpxxpy)从亮度增强膜33的正面(每个凸部33a的光出射面) 射出。在亮度增强膜33中,在每个凸部33a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 不同于在每个凸部33a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在图4中,nx>ny )。 因此,在各个方向振动的各个偏光成分被诸如亮度增强膜33的背 面和凸部33a的光出射面的界面以互不相同的反射比反射。因此, 如图4所示,在整个亮度增强膜33中,在每个凸部33a的延伸方 向上的4斤射率nx大于在每个凸部33a的4非列方向上的4斤射率ny的 情况下(情况A), Lx的反射量变得大于Ly的反射量。因此,在穿 过了亮度增强月莫33的光中,Ly的光量变4寻大于Lx的光量。相反, 在整个亮度增强膜33中,在每个凸部33a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 ny大于在每个凸部33a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nx的情况下(情况 B), Ly的反射量变得大于Lx的反射量。因此,在穿过了亮度增强 膜33的光中,Lx的光量变得大于Ly的光量。在亮度增强膜33中,在每个凸部33a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 不同于在每个凸部33a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在图4中,nx〉ny )。 因此,在各个方向上振动的各个偏光成分在诸如亮度增强膜33的 背面和凸部33a的光入射面的界面上具有互不相同的临界角。因此, 在情况A的情况下,如图4的中部所示,对于以某一入射角入射的 光,如果光进入出射面的角度在光出射面上大于临界角Lx而小于 临界角Ly, Lx是全反射而Ly是透射。因此,偏光成分Lx完全被 每个凸部33a的光射出面重复反射从而变成了返回光,而只有偏光 成分Ly穿过每个凸部33的光射出表面从而实现了完全偏光分离状 态。相反,在情况B的情况下,对于以某一入射角射入的光,如果 光进入出射面的角度在光在出射面上大于临界角Ly而小于临界角 Lx, Ly是全反射而Lx是透射。因此,偏光成分Ly完全被每个凸部33a的光出射面重复反射从而变成了返回光,而只有偏光成分Lx 穿过每个凸部33a的光出射面从而实现了完全偏光分离状态。此外,如果照明装置30的光相对于每个凸部33a的光出射面 的入射角非常大,那么在情况A和情况B中,如图4的右侧所示, 照明装置30的光完全被每个凸部33a的光出射面重复反射,从而 无论偏光状态如何,都变成了回到照明装置30侧的返回光。如上所述,在整个亮度增强膜33具有面内折射率各向异性的 情况下,除了照明装置30的聚光作用外,亮度增强膜33还可以获接下来,将描述在整个各向异性扩散片34中,在每个凸部34a 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不同于在每个凸部34a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 率的情况下,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功能。图5示出了在整个各向异性扩散片34由在每个凸部34a的延 伸方向上的折射率nx大于在每个凸部34a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 ny (nx>ny )的材料制成的情况下,当照明装置30的光从亮度增强 膜33的背面进入时的光路的实例。在图5中,Lx表示在照明装置 30的光中在每个凸部34a的延伸方向(X方向)上振动的偏光成分。 Ly表示在照明装置30的光中在每个凸部34a的排列方向(Y方向) 上才展动的偏光成分。对于从相对于包括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面的对角方向进入的 照明装置30的光,在每个凸部34a的延伸方向上的4斤射率不同于 在每个凸部34a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在图5中,nx〉ny)。因此, 照明装置30的光的在X方向上的偏光成分Lx和在Y方向上的偏 光成分在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背面(每个凸部34a的光入射面) 被以互不相同的折射角rx和折射角ry (在图5中,rx<ry )折射,并以互不相同的出射角cpx和出射角cpy (在图5中,cpx〉cpy)从各 向异性扩散片34的正面射出。在各向异性扩散片34中,在每个凸部34a的延伸方向上的4斤 射率不同于在每个凸部34a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在图5中, nx〉ny)。因此,在各个方向上振动的各个偏光成分^皮诸如各向异性 扩散片34的正面和背面的界面以互不相同的反射角反射。因此, 如图5所示,在整个各向异性扩散片34中,在每个凸部34a的延 伸方向上的折射率nx大于在每个凸部34a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 ny的情况下(情况C), Lx的反射量变得大于Ly的反射量。因此, 在穿过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光中,Ly的光量变得大于Lx的光量。 相反,在整个各向异性扩散片34中,在每个凸部34a的排列方向 上的折射率ny大于在每个凸部34a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nx的情 况下(情况D), Ly的反射量变得大于Lx的反射量。因此,在穿过 了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光中,Lx的光量变得大于Ly的光量。在情况C的情况下,从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正面射出的各个 偏光成分Lx和Ly的出射角具有(px>cpy的关系。因此,如果照明装 置30的光进入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入射角满足特定条件,如图5 的中部所示,偏光成分Lx完全被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表面反射从 而变成了返回光,而只有偏光成分Ly穿过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正 面从而实现了完全的偏光分离状态。相反,在情况D的情况下,乂人 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表面射出的各个偏光成分Lx、 Ly的出射角具 有(px<cpy的关系。因此,如果照明装置30的光进入各向异性扩散 片34的入射角满足特定条件,偏光成分Ly完全被各向异性扩散片 34的正面反射从而变成了返回光,而只有偏光成分Lx穿过各向异 性扩散片34的正面从而实现了完全的偏光分离状态。此外,如果照明装置30的光相对于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正面 的入射角非常大,那么在全部情况C和情况D中,如图5的右边所示,照明装置30的光完全被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正面反射,从而 无i仑偏光状态如〗可,都变成了回到照明装置30侧的返回光。如上所述,在整个各向异性扩散片34或其部分具有面内折射 率各向异性的情况下,除了扩散照明装置30的光的作用外,各向 异性扩散片34还可以获得偏光分离作用。被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正面或背面反射的光被反射镜片35 (图1)的正面和照明装置的扩散片32反射、去偏光、并再次进入 亮度增强膜33和各向异性扩散片34。从而,能够使一个偏光成分 (在图5中,Ly)的光量明显大于另一个偏光成分(在图5中,Lx) 的光量。因此,与每个凸部34a不具有偏光分离作用的情况相比, 光利用率被进一步提高并且正面亮度也被进一步增强。此外,在每个凸部34a的形状各向异性的轴(在延伸方向)平 行于每个凸部33a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的轴的情况下,由每个凸部34a 的形状各向异性引起的模糊度的各向异性的轴变得平行于每个凸 部33a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的轴。从而,当从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 背面侧进入的光穿过各向异性扩散片34时,这样的光不会被去偏 光,并从各向异性扩散片34射出。从而,通过适当调节模糊度的 大小,可以最小化由于每个凸部34a的扩散作用产生的每个凸部34a 的折射率各向异性而带来的正面亮度的降低量。此外,在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每个凸部34a具有折射率各向 异性的情况下,如果每个凸部34a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的轴平行于亮 度增强膜33的每个凸部33a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的轴,可以最小化 由根据每个凸部34a的扩散作用的每个凸部34a的折射率各向异性 引起的正面亮度的降低量。接下来,将参考图6、图7A和图7B描述亮度增强膜33的形 成方法的实例。图6是稍后描述的亮度增强膜133的截面结构图。 图7A是亮度增强膜133的透视图。图7B是凸部33a和凸部133a的截面图。首先,在树脂膜(图6)的一个(正面)面上形成具有间距P4 (>P1 )的多个凸部133a。从而,形成了在正面具有大量凸部133a 的亮度增强膜133。例如,亮度增强膜133可以通过热压法、熔体挤出处理法等形 成。此外,亮度增强膜133可以通过利用树脂平片作为基底并在树 脂平^反的正面上粘连多个凸部133a形成。接下来,沿凸部133a的延伸方向拉伸亮度增强膜133 (图7a)。 如果凸部133a包含半结晶或结晶树脂,那么通过拉伸凸部133a, 凸部33a具有了4斤射率各向异性。即,在凸部133a ^皮才立伸一次的 情况下,凸部33a就具有了形状各向异性和折射率各向异性。折射 率各向异性具有沿平行于延伸方向或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方向的轴。^ 口图7B所示,凸部33a的间3巨Pl小于凸部133a的间3巨P4。 然而,在垂直于凸部33a的4^伸方向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类似于净皮 4立伸前的凸部133a的截面形状。即,发现了如下几点。如果沿凸 部133a的延伸方向拉伸亮度增强膜133,那么在拉伸亮度增强膜 133之后从在垂直于亮度增强膜33的拉伸方向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 得到的光学特性很难从拉伸之前的亮度增强膜133的光学特性变 化。从而,可以精确控制亮度增强膜33在拉伸亮度增强膜133之 后的形状。例如,亮度增强膜33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形成。图8是亮度增强膜133的截面图。图9A是亮度增强膜133的 示意图。图9B是凸部33a和凸部133a的截面图。首先,在橡胶薄膜(图8)的一个面(正面)上形成具有间距 P5 (<P1 )的多个凸部133a。从而,形成了在正面上具有多个凸部 133a的亮度增强膜133。在这种情况下,亮度增强膜133还可以通 过利用与前述方法类似的方法形成。接下来,沿与凸部133a (图9A)的延伸方向相交(垂直于) 的方向4立伸亮度增强膜133。从而,凸部133a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 并且形成了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凸部33a。如图9B所示,凸部33a的间3巨Pl大于凸部133a的间3巨P5。 因此,凸部33a的截面形状是通过延伸凸部133a在^立伸方向(排 列方向)上的截面形状而获得的形状。即,发现了如下几点。如果 沿凸部133a的延伸方向拉伸亮度增强膜133,那么亮度增强膜33 在拉伸亮度增强膜133之后的光学特性与亮度增强膜133被拉伸之 前的光学特性稍后变化。从而,在这种情况下,必需基于拉伸亮度 增强膜133之后的亮度增强膜33的形状的假设来形成亮度增强膜 133祐j立伸之前的形状。接下来,将参考图IOA、图IOB、图IIA和图IIB描述根据本 实施例的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形成方法的实例。图IOA是稍后描 述的各向异性扩散片134的截面结构图。图IOB是各向异性扩散片 134的正面的平面图。图IIA是各向异性扩散片134的透视图。图 11B是凸部34a和凸部134a的截面图。首先,在树脂膜的一个面(正面)上,沿一个方向形成具有间 ]E巨P6 (>P2)的多个凸部134a,并且沿与这个方向相交(例如,垂 直)的方向形成具有间距P7 (<P3)的多个凸部134a (图IOA和图IOB)。从而,形成了具有二维排列在正面上的多个凸部134a的各 向异性扩散片134。各向异性扩散片134可以通过使用与前述亮度 增强膜133的形成方法类似的方法形成。接下来,沿一个方向4i伸各向异性扩散片134(图IIA)。从而, 凸部134a在拉伸方向上被j立伸从而变成了凸部34a。如果凸部134a 包含半结晶或结晶橡月交,那么凸部34a通过拉伸凸部134a而具有 了4斤射率各向异性。即,当凸部134a祐j立伸一次时,凸部34a就 具有了形状各向异性和折射率各向异性。然后,折射率各向异性具 有在与延伸方向平4于或垂直的方向的轴。如图IIB所示,在垂直于凸部34a的4^伸方向(延伸方向)上 的间-巨P2小于凸部134a的间距P6。同时,在凸部34a的4立伸方向 上的间距P3大于凸部134a的间距P7。然而,在垂直于凸部34a 的才立伸方向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类似于在4皮4立伸之前凸部134a的 截面形状。即,发现了以下几点。如果沿一个方向4立伸各向异性扩 散片134,那么在拉伸各向异性扩散片134之后从垂直于的各向异 性扩散片34的拉伸方向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得到的光学特性很难 与各向异性扩散片134被拉伸之前的光学特性有所变化。从而,可 以精确控制各向异性扩散片34在拉伸各向异性扩散片134之后的 形状。接下来,将参考图12描述当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上 显示图像时的基本操作。图12图解示出了显示装置1的基本操作 的实例。已从照明装置30射出并穿过扩散片31的非偏光L进入亮度增 强膜33的背面,并且提高了其在凸部33a中的指向性。此外,通 过凸部33a的动作,光L被分为平行进入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光L ^C扩散到凸部34a中,并通过 凸部34a的动作^皮分为平行于第一偏光4竟20A的偏光轴的偏光成分 (在图12中的Ly),然后进入第一偏光镜20A。进入第一偏光镜20A的光L中,与偏光轴a相交的偏光成分(在 图12中的Lx ) ^皮第一偏光4竟20A吸收,而与偏光轴a平行的偏光 成分(在图12中的Ly)穿过第一偏光4竟20A。以在液晶显面板10 中的像素为单位偏光控制穿过第一偏光镜20A的Ly,并且以进入 第二偏光4竟20B 。只有第二偏光4竟20B的偏光轴的偏光穿过第二偏 光镜20B以在面板正面形成图像。相应地,在显示装置l中显示图 像。在本实施例中,在亮度增强膜33中,如图2所示,多个凸部 33a在光入射侧的面内沿一个方向延伸,并有沿与延伸方向相交的 方向顺序排列(一维排列)。从而,每个凸部33a将从亮度增强膜 33的背面侧进入的光中在每个凸部33a的排列方向上的成分沿与液 晶显示面板10垂直的方向(亮度增强膜33的法线方向)折射并透 射,从而提高了指向性。因此,增强了正面亮度。此外,在各向异性扩散片34中,如图3A和图3B所示,多个 凸部34a延伸并在光入射侧的面内沿一个方向顺序平行排列,另外 沿与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平行排列(二维排列)。因此,在由于形 状各向异性带来的模糊度中产生了各向异性。从而,可以消除被称为暗带、截止等的亮度视野角的降低。在亮度增强膜33的每个凸部33a都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情 况下,如果每个凸部34a的形状各向异性的轴(延伸方向)平行于 每个凸部33a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的轴,那么由每个凸部34a的形状 各向异性带来的模糊度各向异性的轴变得平行于每个凸部33a的折 射率各向异性的轴。从而,从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背面侧进入的光(偏光)穿过各向异性扩散片34、没有被去偏光、并从各向异性 扩散片34射出。因此,模糊度的适当调节可以最小化每个凸部33a 由于每个凸部34a的扩散作用产生的折射率各向异性而带来的正面 亮度增强的降低量。此外,在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每个凸部34a均具有折射率各 向异性的情况下,如果每个凸部34a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的轴平行于 亮度增强膜33的每个凸部33a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的轴,那么每个 凸部33a的偏光分离作用不会由于每个凸部34a的偏光分离作用而 有所降低。从而,每个凸部33a的折射率各向异性增强了正面亮度, 并且每个凸部34a的折射率各向异性进一步增强了正面亮度。在亮度增强膜33的每个凸部33a不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而各 向异性扩散片34的每个凸部34a均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情况下, 每个凸部34a的模糊度和每个凸部34a的模糊度的各向异性的轴的 方向经过适当设置,使得由每个凸部34a的折射率各向异性带来的 正面亮度的增强量大于由每个凸部34a的模糊度带来的正面亮度的 降低量。从而,可以防止在亮度增强膜33中增强的正面亮度在各 向异性扩散片34中被降至最小,或者可以消除这种降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最小化正面亮度的降低量的同时, 或者在不降低正面亮度的同时,可以消除亮度视野角的快速降低。实例*接下来将多会出与比專交实例1~6形成对比的才艮据前述实施例的 显示装置1的实侈'J 1和2的4笛述。在实侈寸1和2以及比專交实侈寸1 ~ 6 中,亮度增强膜和各向异性扩散片的组合互不相同。具体地,组合 如图13所示。在图13中,"不拉伸(133),,表示在之前实施例中 所述的亮度增强膜133,以及"拉伸(33)"表示在之前实施例中所述的亮度增强膜33。"无4立伸(134)"表示在之前实施例中所述的 各向异性扩散片134,以及"拉伸(34),,表示在之前实施例中所述 的各向异性扩散片34。首先,分别描述亮度增强膜133、亮度增强膜33、各向异性扩 散片134和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形成方法。然后,分别描述亮度 增强膜133、亮度增强膜33、各向异性扩散片134和各向异性扩散 片34的光学特性。最后,描述实例1和2以及比4交实例1 ~6的结 果。[亮度增强膜133和亮度增强膜33的形成方法]准备关于用于将凸部133a转移到树脂膜上的热压的金属压印 原板。在原板的正面上,雕刻有凹凸形状,其中,以50jum的间距 顺序平行排列了具有90度顶角和45度底角的多个等边三角柱形形 状。作为树脂膜,可以使用作为 一种热塑树脂的200 pm厚的A-PEN (非结晶PEN )片(Tg:约120摄氏度)。A-PEN是显示了当A-PEN 被拉伸时在拉伸方向上的折射率大于在垂直于拉伸方向的方向上 的折射率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的材料。A-PEN本身并不具有折射率各项异性。此外,之前的树脂膜被夹在金属压印原板与金属平坦原板之 间,并在150才聂氏度、10分4中和100 kgf/cm2 ( 9.8 Mpa )的热压条 件下被挤压。紧接着,将生成物放入冰水中并被固化。因此,凸部 133a被转移到树脂膜的正面上。如上获得的亮度增强膜133在制造 过程中并没有被拉伸,因此不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接下来,将亮度增强膜133切成长(凸部133a的延伸方向)8 cm和宽(垂直于凸部133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5 cm的长方形。jt匕 后,纵向的两端被手动拉伸器械拉开,并且在140摄氏度的环境下,亮度增强膜133沿纵向以1 cm/sec的拉伸率被单轴拉伸,使得亮度 增强膜133的中部变为原始大小的3.5倍。从而,拉伸了凸部133a, 并且形成了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凸部33a。除了形状各向异性外, 如上获得的亮度增强膜33还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相似的截面形状]通过使用表面粗糙度测量手段(Kosaka Laboratory Ltd.制造的 Surfcorder ET4001A )来测量在亮度增强膜133和亮度增强膜33的 排列方向上的截面。因此,亮度增强膜133和亮度增强膜33的截 面分别是具有与金属压印原板的凹凸形状相同的90度顶角和相同 的45度底角的等边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并且它们彼此相似。此外, 当被拉伸前的亮度增强膜133的凸部133a具有与原板的间距相同 的约50 的间距时,在拉伸亮度增强膜133之后的亮度增强膜33 的凸部33a具有约26.7 |am的更窄间3巨。[双折射]4妄下来,测量亮度增强膜33的双折射。为了测量双折射,如 图14所示,偏光从亮度增强膜33的凸部33a侧垂直进入,透射的 光被测量器40 4企测到,并且基于透射光的出射角cj)的差来计算在 凸部33a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nx与在凸部33a的排列方向上的 4斤射率ny之间的差△ ( =nx-ny )。如图15所示,在凸部33a的延伸 方向上振动的偏光成分是垂直偏光Lx,以及在凸部33a的排列方向 上振动的偏光成分是水平偏光Ly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垂直偏 光Lx的出射角(J)x大于水平偏光Ly的出射角(j)y。图16的竖轴的 单位(a.u.)表示任意单位,并且指的是"相对值"。作为测量的结果,在亮度增强膜33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nx 是1.79,而在亮度增强膜33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ny是1.56。.因此,折射率之间的差An是0.23。因此,通过热压A-PEN片以形 成凸部33a然后同轴地4立伸所得凸部33a,得到了在凸部33a的延 伸方向和凸部33a的排列方向上具有不同折射率的透光膜。此外, 如图16所示,确定水平偏光Ly的透射率大于垂直偏光Lx的透射 率。这是根据以下事实得到的。亮度增强膜33在凸部33a的延伸 方向上的折射率nx大于亮度增强膜33在凸部33a的排列方向上的 折射率ny。因此,平行于凸部33a的延伸方向的垂直偏光Lx在凸 部33a的光出射面和在的亮度增强膜33的光入射面上的全反射作 用变高,并且与水平偏光Ly相比,其透光量有所降低。[各向异性扩散片134和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形成方法]准备关于用于将凸部134a转移到树脂膜上的热压的金属压印 原4反。在原才反的正面,形成凹凸形4犬。凹凸部形状经过喷石少处理, 使Sra为2 |im以及模糊度在从50% ~ 60%的范围内。作为树脂膜, 与亮度增强膜133和亮度增强膜33的情况相同,使用了 200 (im厚 的A-PEN (非结晶PEN )片(Tg:约120摄氏度)。之前的树脂膜被夹在金属压印原板和金属平板之间,并且在 150才聂氏度、10分4中和100kgf/cm2(9.8Mpa)的热压条^f牛下4皮才齐压。 紧接着,将生成物放入冰水中并被固化。因此,凸部134a被转移 到树脂膜的正面上。在图17A中示出了树脂膜的正面转移了凸部 134a的状态。如上获得的各向异性扩散片134在制造过程中并不一皮 拉伸。因此,各向异性扩散片134具有形状各向异性而不具有折射 率各向异性。接下来,各向异性扩散片134被切成8 cm长和5 cm宽的矩形。 此后,纵向的两端被手工拉伸器械拉开。在140摄氏度的环境下, 各向异性扩散片134沿纵向以lcm/sce的拉伸率被单轴拉伸,使得 各向异性扩散片134的中部被拉伸为原始大小的3.5倍。从而,沿一定方向拉伸凸部134a,形成了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凸部34a。 除了形状各向异性外,如上获得的各向异性扩散片34还具有折射 率各向异性。图17B示出了树脂膜的正面在凸部134a ^皮沿一个方 向々立伸之后的状态。[形状各向异性]此夕卜,通过表面粗糙度测量手^殳(Kosaka Laboratory Ltd.制造 的Surfcorder ET4001A)测量如上获得的各向异性扩散片134和各 向异性扩散片34的正面。因此,当将被拉神之前的各向异性扩散 片134的凸部134a与拉伸各向异性扩散片134之后的各向异性扩 散片34的凸部34a进行比较时,凸部34a成通过拉伸凸部134a而 得到的形状。[模糊度各向异性]此夕卜,通过寸吏用HAZE METER HM-150 (Murakami Color Research Laboratory制造)来测量由于在各向异性扩散片134与各 向异性扩散片34之间的偏光轴带来的模糊度的差。因此,如图18 所示,各向异性扩散片134没有示出模糊度的各向异性,但是各向 异性扩散片34示出了模糊度的各向异性。[双折射]接下来,测量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双折射。因此,与亮度增 强膜33的情况相同,在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 nx为1.79,在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排列方向上的折射率ny为1.56。 因此,折射率之间的差An为0.23。此夕卜,确认水平偏光Ly的透光 率高于垂直偏光Lx的透光率。[扩散分布]接下来,测量各向异性扩散片134和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扩 散分布。具体地,光垂直进入各向异性扩散片134或各向异性扩散 片34。对于穿过各向异性扩散片134或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光中 的偏光A和偏光B,测量扩散分布。偏光A表示在凸部34a的延伸 方向上或在凸部134a的一个方向上的偏光。^扁光B表示在垂直于 偏光A的方向上偏光。图19A和图20A示出了在穿过各向异性扩 散片134或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光的扩散分布的平面a上的扩散 分布。图19B和图20B示出了在穿过各向异性扩散片134或各向异 性扩散片34的光的扩散分布的平面P上的扩散分布。在图19A和 图19B中示出了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结果,以及在图20A和图20B 中示出了各向异性扩散片134的结果。平面a表示平行于凸部34a 的延伸方向或凸部134a的一个方向的平面,并且平行于各向异性 扩散片的法线。平面P表示平4于于与凸部34a的延伸方向或凸部 134a的一个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平面,并且平行于各向异性扩散片的 法线。根据图19A和图19B,发现穿过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光具有 与由每个凸部34a的形状各向异性带来的模糊度的各向异性相对应 的扩散分布,并具有与每个凸部34a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相对应的亮 度级别。此外,才艮据图20A和图20B,发现穿过各向异性扩散片134 的光不具有形状各向异性(模糊度的各向异性)和折射率各向异性。接下来,描述实例1和2以及比较实例1 ~6的各种结果(正 面亮度、亮度、准直亮度和截止)。首先,在各向异性扩散片134(比较实例l)和各向异性扩散 片34(比较实例4)中,分别测量正面亮度和亮度。具体地,使用 了具有光源、反射板和导光板的边缘光型的背光装置。在导光板上,从边缘光装置侧顺序排列扩散片32、各向异性扩散片34或各向异 性扩散片134和第一偏光镜20A。通过使用亮度比色计(ELDIM Co. 制造的EZ-contrastXL88 )测量/人第一偏光4竟20A射出的光的正面 亮度和亮度。在图21中示出了结果。根据图21,发现各向异性扩 散片34的正面亮度和亮度均优于各向异性扩散片134的正面亮度 和亮度。接下来,在使用亮度增强膜133和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结合 的情况下(实例1 )、在只使用亮度增强膜133的情况下(比较实例 2 )、和使用亮度增强膜133和各向异性扩散片134的组合的情况下 (比较实例3),分别测量正面亮度、亮度和准直亮度。具体地,使 用了与之前的背光装置的背光装置。在导光板上,从背光装置侧顺序排列扩散片32、亮度增强膜133、各向异性扩散片34或各向异 性扩散片134、和第 一偏光镜20A。通过使用亮度比色计(ELDIM Co. 制造的EZ-contrastXL88 )测量从第一偏光镜20A射出的光的正面 亮度和亮度。在比较实例2的情况下,在亮度增强膜133与第一偏 光镜之间没有插入任何器件。在图22和图23中示出了结果。在图22中,在截止程度栏中的"不可识别,,表示^L觉上不能 确定或4艮难确定亮度视野角的强烈改变;以及在截止程度栏中的 "可识别"表示#见觉上能够确定或轻易确定的亮度#见野角的强烈改 变。在图23中,用大圈圏起来的区域对应于容易产生截止的区域。 在视觉检测过程中,主要确定在这个区域是否产生了截止。在图25 中用大圏圈起来的区域类似于图23的那个区i或。才艮据图22和图23,发现与比4交实例2和3相比,在实例1中 维持了较高的正面亮度和较高的亮度,并且还抑制了截止。接下来,在使用亮度增强膜33和各向异性扩散片34的组合的 情况下(实例2 )、只使用亮度增强膜33的情况下(比较实例5 )、和使用亮度增强膜33和各向异性扩散片134的组合的情况下(比 较实例6),分别测量正面亮度、亮度和准直亮度。具体地,使用与 之前背光装置相似的背光装置。在导光板上,从背光装置侧顺序排 列扩散片32、亮度增强膜33、各向异性扩散片34或各向异性扩散 片134、和第一偏光4竟20A。通过利用亮度比色计(ELDIM Co.制 造的EZ-contmstXL88 )测量从第一偏光镜20A射出的光的正面亮 度和亮度。在比较实例5的情况下,在亮度增强膜33与第一偏光 镜20A之间没有插入任何器件。在图24和图25中示出了结果。根据图24和图25,发现与比较实例5和比较实例6相比,在 实例2中维持了较高的正面亮度和较高的亮度,并且还抑制了截止。虽然已经参考实施例和实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 于这些实施例等,并且可以作出各种l奮改。例如,在前述实施例等中,使用了一块亮度增强膜33。然而, 可以使用由两块亮度增强膜33组成的层压结构。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经过配置^f吏上片的凸部33a的延伸方向垂直于下片的凸部的延 伸方向。需要一个亮度增强膜33能够使该亮度增强膜33在凸部33a 的延伸方向上具有更高的折射率,并且另一个亮度增强膜33能够 使这个亮度增强膜33在凸部33a的排列方向上具有更高的折射率。在前述实施例等中,已示例性描述了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然 而,并不必需i殳置所有层。另外,可以i殳置其它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根据设计需要和其它因素,可以有 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改进,均应在本发明的所附权利要求或 等同物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学片,包括第一透光膜;以及第二透光膜,其中所述第一透光膜和所述第二透光膜彼此层叠,所述第一透光膜在所述第二透光膜侧的平面内具有沿预定方向延伸并沿与所述预定方向相交的方向平行排列的多个第一凸部,以及所述第二透光膜在所述第一透光膜侧的平面内具有沿一个方向平行排列并沿与所述一个方向相交的方向平行排列的多个第二凸部,并且所述第二凸部具有面内形状各向异性和面内折射率各向异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中各个第二凸部是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的柱形形状,以及在所述各个第二凸部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大于在与所 述各个第二凸部的所述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折射率。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片,其中,所述各个第二凸部通过 沿所述一个方向4立伸而形成。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片,其中,所述各个第二凸部包含 半结晶或结晶树脂。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中,各个第一凸部具有面内 折射率各向异性。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片,其中,在所述各个第一凸部的 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大于在与所述各个第一凸部的所述延伸 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4斤射率。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片,其中各个第二凸部是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的柱形形状,以及在所述各个第二凸部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大于在与所 述各个第二凸部的所述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折射率。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片,其中,所述第二凸部的所述延 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凸部的所述延伸方向平;f于或大致平;f亍。
9.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基于图像信号驱动的面板;中间夹入了所述显示面板的一对偏光4fe;光源,用于照射所述面板;以及光学片,置于所述偏光^:和所述光源之间,其中,所述光学片是通过从所述光源侧按顺序层叠第一 透光膜和第二透光膜而形成的,所述第一透光膜在第二透光膜侧上的面内具有沿预定方 凸部,以及所述第二透光膜在所述第 一透光膜侧的平面内具有沿一 个方向平4于4非列并沿与所述一个方向相交的方向平^^非列的 多个第二凸部,并且所述第二凸部具有面内形状各向异性和面 内折射率各向异性。
10.才艮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二凸部中具 有最小折射率的方向平行于在所述光源侧上的所述偏光镜的 透光轴的方向,或在大于0度~小于45度的范围内与所述偏 光4竟的所述透光轴的方向相交。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片和显示装置,该光学片能够在最小化正面亮度的降低量或避免正面亮度降低的同时,消除亮度视野角的快速降低。该光学片包括第一透光膜和第二透光膜。所述第一透光膜和所述第二透光膜彼此层叠,第一透光膜在第二透光膜侧上的面内具有沿预定方向延伸并沿与预定方向相交的方向平行排列的多个第一凸部,以及第二透光膜在第一透光膜侧上的面内具有沿一个方向平行排列并沿与这一个方向相交的方向平行排列的多个第二凸部,并且第二透光膜在面内具有形状各向异性和折射率各向异性。
文档编号G02B5/00GK101281260SQ20081008913
公开日2008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2日
发明者堀井明宏, 小幡庆, 平井基介, 星光成, 水野裕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