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0735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加热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使用所述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用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的定影设备通过在加热调色剂图像的同时向其施加压力将形成在一张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这张记录介质。作为各种定影设备中的一种,有所谓的辊-基定影设备,所述辊-基定影设备由定影辊和压力施加辊(在下文中将简称之为压力辊)构成。所述定影辊和压力辊相互抵压以形成定影夹压部。辊-基定影设备已长期用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的领域中。为了提升图像形成设备形成图像的光泽度水平,或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速度,期望通过延长一张记录介质通过定影夹压部所花费的时间而使得调色剂充分熔化。为了延长一张记录介质通过现有技术所涉及的辊-基定影设备的定影夹压部所花费的时间,必须增加其定影辊和压力辊的直径,因此,必须增加定影设备的尺寸。作为这种难题的一个解决办法,日本未审定公开专利申请2004-341346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带-基定影方法。该方法可提供一种夹压部宽度(沿纸张输送方向)更大的定影设备,从而满足充分熔化调色剂的要求,并且与现有技术所涉及的辊-基定影设备相比较尺寸更小以及定影速度更高。诸如以上所述的那种定影带-基定影方法(在下文中将简称之为带-基定影方法)使用定影带和压力施加带以形成定影夹压部,所述定影夹压部足够长(沿记录介质纸张输送方向)以充分熔化调色剂。然而,日本未审定公开专利申请2004-341346中披露的定影设备存在以下问题。也就是说,在两个带之间形成的定影夹压部具有高压部分、低压部分、以及基本上没有压力的部分。高压部分对应于其中一个带以及另一个带中由这两个带中的一个悬挂的一对辊中的一个和另一个带悬挂的另一对辊中的一个在其上施加压力的部分。低压部分对应于其中一个带以及另一个带中仅由定影垫施加压力的部分。基本上没有压力的部分对应于其中一个带以及另一个带中没有施加压力的部分。因此,定影夹压部的高压部分和定影夹压部的低压部分在记录介质输送速度方面是不同的。另外,带是略微挠性的。因此,当带转动时,它们响应于上述记录介质输送速度的变化而拉伸和收缩。当带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被输送通过定影夹压部时,记录介质输送速度的这种变化导致该张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位置偏离。另一方面,定影夹压部中基本上没有压力的部分不能限制在加热时产生的蒸汽。因此,基本上没有压力的部分在蒸汽量方面变得不均匀(沿着垂直于纸张输送方向的方向);基本上没有压力的部分的一些区域比其他区域具有更多的空气和蒸汽,并且一些区域没有空气和蒸汽。在调色剂图像和带之间接触的状态下,这使得基本上没有压力的部分不均匀。在调色剂图像和带接触状态下的不均勻性使得定影设备产生光泽度不均匀的图像,特别是当透气性差的诸如铜版纸的一张记录介质用作记录介质时。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第一和第二带形成夹压部的图像加热设备,并且所述图像加热设备不存在图像不能被令人满意地加热的问题。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第一和第二带形成夹压部的图像加热设备,并且所述图像加热设备形成没有压力远低于相邻区域的区域的定影夹压部。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其包括用于形成对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加热的夹压部的第一和第二带;用于在所述夹压部对所述第一带加压的刚性垫;与所述刚性垫分隔设置的弹性辊,在所述刚性垫和所述弹性辊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弹性辊相对于记录材料的供给方向设置在所述刚性垫的下游,所述弹性辊用于在所述夹压部对所述第一带加压;与所述刚性垫相对设置的弹性垫,所述弹性垫用于在所述夹压部对所述第二带加压;与所述弹性辊相对设置并且与所述弹性垫的下游部分接触的刚性辊,所述刚性辊用于在所述夹压部对所述第二带加压。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图l是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定影设备的截面图。图2是第一比较例的定影设备的截面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设备的定影间隙的压力分布的图表。图4是表示第一比较例的定影设备的定影夹压部的压力分布的图表。图5是结构不同于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定影设备的定影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其中仅示出了其结枸。图6是常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其通用结构。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下列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换言之,本申请覆盖由在本发明的要点内进行的改进所产生的这样的变型和改进。(实施例1)图6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是一种使用电子照相成像方法的图像形成设备(所谓的打印机)。图像形成设备1可被粗略地分成用于在一张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装置以及作为图像加热设备的通过在调色剂图像上加热和加压而使得形成在该张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设备。成像装置装有作为图像承载元件的感光鼓2、作为充电设备的充电装置3、作为曝光设备的膝光装置、作为显影设备的显影装置6、记录介质供给盒9;供给输送辊IO、一对配准辊ll、作为转印装置的转印辊7和作为清洁设备的清洁装置8。充电元件3靠近感光鼓2的圆周表面设置,感光鼓2的圆周表面被充电装置3均匀充电。感光鼓2的圆周表面的均匀充电部分暴露在曝光装置4发出同时利用成像信息对其进行调制的光束5下。因此,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2的圓周表面上。利用显影装置6使得该静电潜像显影成为由调色剂形成的图像或者调色剂图像。多张记录介质S储放在记录介质供给盒9中。利用供给输送辊10将每一张记录介质S供给到图像形成设备的主組件中,并且以与调色剂图像的形成过程同步的方式利用配准辊对11进一步输送记录介质S。利用转印辊7将在感光鼓2的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静电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接着,带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S被输送到定影设备A。利用清洁设备8去除保留在感光鼓2的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利用定影设备A对由成像装置在记录介质S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使其定影在记录介质S的表面上。接着,调色剂图像刚定影在其上的记录介质S被进一步输送并且利用一对排出辊12将其排出到构成图像形成设备的顶部的输送托盘13中。图1是定影设备A的截面图,并且图2是比较例定影设备的截面图。如图中所示,定影设备A设有作为第一带的示例的定影带20(定影装置)和作为第二带的一个示例的加压带(加压装置)21。定影设备A的结构是这样的,即,在记录介质S被输送通过形成在定影带20和加压带21之间的定影夹压部(图像加热夹压部)时使其被夹在定影带20和加压带21之间,对在记录介质S上的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这样,当记录介质S被输送通过定影夹压部时,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记录介质S上;在记录介质S通过定影夹压部后,记录介质S带有定影后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带20的内径为40毫米。它是由基层和弹性层构成的,基层由聚酰亚胺形成并且厚度为75微米。弹性层形成在基层的外表面上(沿着定影带环)并且厚度为300微米。作为弹性层的材料,可使用一种已知的弹性物质,例如,硅橡胶、氟化橡胶等。在该实施例中,使用硬度为20(JIS-A标准),导热系数为0.8W/mK的硅橡胶。利用该弹性层的变形防止记录介质S缠绕定影带20;利用其有助于记录介质S与定影带20分离。定影带20还设有作为表面层的释放层,释放层形成在弹性层的外表面上,由氟化树脂形成(例如,PFA或者TFE)。释放层的厚度为30微米。加压带21的内径为40毫米。它是由基层和构成表面层的释放层组成的。基层的厚度为75微米并且由聚酰亚胺形成。释放层由氟化树脂形成,特别是,PFA管。释放层的厚度为30微米。定影带20由加热辊22和定影辊23悬挂,定影辊23还用作定影带悬挂辊。加热辊22是中空铁辊,其外径为20毫米,内径为18毫米,厚度为l毫米。在加热辊22的中空部分内,设有作为加热装置的卤素加热器22a。加热辊22用作张紧辊。定影辊23用作驱动定影带20的驱动辊。定影设备A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定影带20的外表面中位置对应于加热辊22的部分接触或者实质上接触设置。表示定影带20的温度的信号从该温度传感器输出并且被输入到控制器(CPU)中。该定影设备A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当控制器接收这些信号时,它响应于信号接通或者断开卣素加热器的电源以使得定影带20的温度保持在预设的定影温度(在该实施例中为190°C)。作为第一辊的定影辊23(高摩擦辊)的外径为20亳米。它由金属芯和构成表面层的弹性层构成。金属芯由铁合金构成,厚度为18毫米。弹性层由硅橡胶形成。换言之,定影辊23是高摩擦橡胶辊。弹性层的设置防止定影带20在定影辊23上滑动。因此,当驱动力从驱动力源(马达)通过齿轮系输入到定影辊23中时,它被有效地输送到定影带20。另外,使得加压辊26压靠在定影辊23上,并且定影带20和加压带21被夹在两个辊26和23之间,如下面描述的。因此,定影辊20的橡胶层的部分凹入预设量,形成确保记录介质S与定影带20分离的夹压部。另外,如下面描述的,该定影设备A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定影夹压部的压力在定影夹压部中对应于定影带20中被夹在两个辊26和23之间的部分的部分上最大。当硅橡胶用作定影辊23的材料时,使用硬度为15(JIS-A标准),导热系数为0.8W/mK的硅橡胶。因此,硅橡胶层减小定影辊23的向内传热,因此有效地减小升温时间。作为定影辊23的表面层的硅橡胶层的摩擦系数大。因此,当转动力通过齿轮系被输入到定影辊23中时,定影辊23的硅橡胶层防止定影带20的聚酰亚胺层或者内层在定影辊23上滑动。因此,当转动力被输入时,定影带20适当地转动。定影垫24是使得定影带20被压向加压带21的第一加压垫。它相对于定影辊23平行设置,并且被这样设置,即,使得定影辊23和定影垫24之间没有接触。在该实施例中,该定影设备A具有这样的结构,即,使得定影辊23和定影垫24之间的最短距离为3毫米。定影垫24是由耐热弹性材料制成,特别是,由耐热硅橡胶制成。其厚度为3毫米,宽度为12毫米。另夕卜,为了减小定影垫24与使得定影带20在定影垫24上滑动的定影带20内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定影垫24设有由低摩擦片材制成的覆盖层,它是通过利用氟化树脂涂覆玻璃纤维织物形成的。该覆盖层覆盖形成定影垫24的高摩擦硅橡胶的表面。因此,定影带20的内表面在该覆盖层上滑动。换言之,该覆盖层的设置减小驱动定影辊23所需的转矩量,无需使用较大的马达使得定影带20可靠转动。加压带21被张紧辊25和加压辊26悬挂,加压辊26还用作带悬挂辊。张紧辊25的外径为20毫米。它由金属芯和硅酮海绵层制成。金属芯直径为16毫米并且由铁合金形成。硅酮海绵层形成在金属芯的圆周表面上以减少热量从加压带21传到张紧辊25。作为第二辊的加压辊26(低摩擦辊)的外径为20毫米。它是由铁合金制成的金属辊。它的内径为16毫米,厚度为2亳米。它是低摩擦辊。加压辊26的表面的粗糙度被设定为使得加压辊26光滑。特别是,加压辊26的粗糙度被这样设定,即,使得加压辊26和加压带21之间的摩擦系数不小于0.005和不大于0.3。定影设备A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在定影夹压部形成并且定影设备A准备进行定影后,当转动驱动力从加压带21被传递到加压带21时利用加压带21使得张紧辊25和加压辊26转动。另外,为了使得包括加压带21的加压单元与包括定影带20的定影单元分离,当定影设备A不用于定影(而是处于备用状态)时,定影设备A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可利用使得加压单元与定影单元分离或者使得加压单元与定影单元接触的机构使得加压单元与定影单元分离。另外,具有上述结构的定影设备可提供附加的结构特征以便当使得加压带21与定影带20分离时使得加压辊26可用作驱动辊,即,可利用驱动力从驱动机构输入到其上的加压辊26转动驱动加压带21。加压垫27是第二加压垫(弹性垫)。它用于将加压带21压向定影带20(朝向定影垫24)。它平行于加压辊26设置,并且还与加压辊26接触。加压垫27是由耐热弹性材料制成的,更具体地说,是由耐热硅橡胶制成的。它的厚度为3亳米宽度为15毫米。另外,为了减小加压垫27在加压带21内表面和加压辊26圆周表面上的摩擦阻力,加压垫27装有由低摩擦片制成的盖,如同定影垫24那样。所述盖是通过用氟化树脂涂覆玻璃纤维织物而制成的。该盖覆盖用以制成加压垫27的耐热硅橡胶的表面。为了形成定影垫24和加压垫27之间的定影夹压部,在加压垫27的底板上施加预定量压力的压力施加机构沿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保持压制加压垫27,所述底板支撑加压垫27的硅橡胶部分。另外,为了防止定影垫24竖直移动,定影垫24被固定于定影设备A的框架。至于用于悬挂加压带21的加压辊26,压力施加机构所传输的预定量的压力使得其旋转轴的长度方向端部保持朝向定影辊23,即,沿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受压制。至于定影辊23,它被连接于定影设备A的框架以防止其竖直移动。显然,用布置在定影辊23和框架之间的一对轴承将定影辊23连接于定影设备A的框架以使得定影辊23转动。在使用上述结构布置的情况下,可形成沿记录纸张输送方向具有令人满意的长度的定影夹压部。为了防止形成具有其压力明显低于相邻区域的这样区域的定影夹压部,加压垫27的下游端部分(在记录纸张的输送方向上)保持楔在处于加压带21和加压辊26之间的楔形空间Z(图l)中。换句话说,为了确保实现上述布置,加压垫27(稍后将描述的垫27的盖)被设置得使得它与加压带21和加压辊26两者相接触。另外,为了确保将被布置在楔形空间Z中的加压垫27的部分使得加压带21朝向定影带20受压,可使得用作辅助压力施加元件的一段配线从加压垫27的一端到另一端(在垂直于记录纸张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穿过加压垫27的该部分。更具体地说,这段配线被固定于用以制成加压垫27的上述耐热硅橡胶。为加压垫27装以用作辅助压力施加元件的这段配线补偿了与空间Z相对应的定影夹压部的部分中的压力衰减。所述配线连同上述硅橡胶一起由低摩擦盖覆盖。稍后将描述低摩擦盖。再参照图1,上述结构布置的使用使得可形成更宽的定影夹压部,所述定影夹压部从点P(在记录纸张的输送方向上,与两个压力垫相对应的部分的上游端)延伸到点Q(在记录纸张的输送方向上,与定影辊23和加压辊26相对应的部分的下游端)。另外,将加压垫27布置得与摩擦载荷(摩擦系数)较小的加压辊26相接触。还将摩擦垫24布置得靠近于摩擦载荷(摩擦系数)较大的定影辊23,也就是说,在定影垫24与定影辊23之间存在微隙。显然,加压辊26的摩擦系数小于定影辊23的摩擦系数。可使用稍后将描述的方法测量加压辊26和定影辊23的摩擦系数(动力系数)。在该实施例中,当测量加压辊26和定影辊23的摩擦系数时,通过将加压辊26和定影辊23布置得与公共介质片(在该实施例中,为稍后将描述的试验片)相接触而确定加压辊26或定影辊23哪一个的摩擦系数较大。换句话说,在该实施例中,用于定影设备的结构布置的使用导致不仅可在定影辊23和加压辊26之间形成出色的定影夹压部,而且还可在定影垫24和加压垫27之间形成出色的定影夹压部,同时使得用于驱动定影带20所需的扭矩量的增加最小化。另外,还可使得在记录紙张的输送方向上其压力明显小于相邻区域的定影夹压部的区域的尺寸最小化。可使用以下方法测量加压辊26和加压垫27(由上述盖覆盖)的前述摩擦系数。在该实施例中,加压辊26是由SUS制成的。因此,首先,用与制成加压辊26的SUS相同的SUS制成试验片(3厘米x4厘米)。之后,制备加压垫27的单独垫盖(可制备与用于垫盖的材料相同的物质)。之后,由SUS制成的试验片被放置在单独垫盖上,并且预定量的载荷(在该实施例中为210克)被放置在试验片上。然后,在垫盖保持静止的情况下,在预定速度(在该实施例中为200mm/秒)下拉动由SUS制成的试验片。之后,用数字式测力计若干次测量试验片开始移动之后在恒速(200毫米/秒)下使得试验片移动所需作用力的量。对若干次测量的结果进行平均以获得拉动由SUS制成的试验片所需作用力的量。之后,从"拉动试验片所需作用力的量(F)"与"载荷(N)"之间的关系(F=nN)中计算出由SUS制成的试验片的摩擦系数(|i)。在其中测量加压辊26的摩擦系数的环境温度为23°C。通过上述程序获得的加压辊26相对于加压垫27(加压垫27的垫盖)的摩擦系数为0.15。如上所述的减小加压辊26的摩擦系数有助于不具有其压力小于相邻区域的区域的定影夹压部的形成,同时防止移动加压带21所需作用力的量变得过大。另一方面,为了使得定影辊23履行其作为驱动辊的功能,可使用摩擦系数较大的弹性辊作为定影辊23,如上所述的。因此,定影垫24未被布置得与定影辊23相接触,尽管它被布置得靠近于定影垫24。因此,在定影带转动时,定影垫24有助于定影带20的稳定,而不存在用于驱动定影辊23以使得定影带20移动所需的扭矩量过度增加的情况如上所述的,定影垫24、定影辊23、加压垫27和加压辊26(它们是用于形成定影夹压部的装置)的使用导致可形成连续的定影夹压部,所述定影夹压部沿记录纸张的输送方向在定影带20和加压带21之间延伸。更具体地说,定影垫24朝向加压带21压制沿记录纸张的输送方向处于定影垫24上游端与定影辊23之间的定影带20的部分,并且加压垫27朝向定影带20压制处于加压垫27上游端与加压辊26之间的加压带21的部分。另外,上述结构布置防止形成这样的定影夹压部,即,所述定影夹压部中处于定影辊23与加压辊26之间的部分和定影垫24与加压垫27之间的部分之间的区域具有其压力明显低于相邻区域的区域。因此,该实施例可形成在记录纸张的输送方向上具有令人满意的长度的定影夹压部,并且在记录纸张的输送方向上不具有其压力明显低于相邻区域的区域。在该实施例中,在记录纸张的输送方向上,定影带20与加压带21之间的定影夹压部的宽度大约为18毫米。由于定影夹压部较宽,因此即使增加了图像形成速度也可令人满意地使得图像定影。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定影侧(热量施加侧)和压力施加侧都使用了环形带作为与图像形成直接相关的元件。因此,与现有技术所涉及的定影设备相比较,可减小定影设备的热容量,从而减少预热时间(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主电源接通之后定影设备准备好图像定影所需的时间)。至少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马达使之转动的定影辊23的转动使得定影带20沿图1中箭头X所指示的方向转动。为了使得这张记录介质S弯成弓形,将定影带20的圆周速度设定为略低于这张记录介质S从图像形成部分被输送到定影带20的速度。随着定影带20的移动,加压带21沿箭头Y的方向转动。该实施例中的定影设备A被如此构成,即,使得定影带20随定影辊23转动,其中与定影夹压部的最下游部分(在压力分布上为压力最高的部分(在记录纸张的输送方向上))相对应的定影带20的部分和加压带21的部分由这对辊(定影辊23和加压辊26)夹持。因此,防止所述带滑脱。在该实施例中,定影带20的圆周速度被设定为300毫米/秒,从而每分钟可形成70张A4尺寸的全色图像。在诸如以上所述的那种定影设备的情况中,在定影带20的温度达到预定定影温度(该实施例中为190'C)后,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这张记录介质S被传输到定影夹压部中。之后,纸张S以其上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表面面向定影带20的方式被引入到定影夹压部中。之后,在纸张S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彻底保持与定影带20的外表面相接触的情况下,纸张S通过定影夹压部被输送。因此,热量和压力被施加于纸张S和其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因此,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于纸张S。热量主要从定影带20中被施加。另外,设置在定影带环中的定影辊23是具有橡胶层的弹性辊,而设置在压力带环中的加压辊26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刚性辊。因此,定影辊23的变形(凹入)基本靠近于定影夹压部的出口部分。因此,定影带20的变形也基本靠近于定影夹压部的出口部分。因此,通过定影辊23(定影带20)的曲率和纸张S本身的弹性将承载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从定影带20上分离下来。上述结构布置的使用防止形成具有其压力明显低于相邻区域的区域的定影夹压部,同时确保定影带令人满意地转动以及一张记录介质令人满意地从定影带上分离下来。图3是示出了在平行于记录介质纸张输送方向的方向上定影夹压部的压力分布的图表。在该图表中,纵轴表示压力,横轴表示在记录介质纸张输送方向上在定影夹压部中的位置。横轴的"上游"对应于定影夹压部的入口侧,并且横轴的"下游"对应于定影夹压部的出口13侧。如从图中可看出的,该实施例中的定影夹压部不具有其压力明显低于相邻区域的区域,并且定影夹压部的压力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增加,在纸张分离点处变为最高。因此,即使定影夹压部沿记录介质纸张输送方向较宽,但是既不会在纸张输送速度上不均匀,也不会导致图像偏差。另外,空气和蒸汽不会陷入定影夹压部中。因此,不会产生光泽度不均匀的图像。下面图表(图表1)中给出的是在记录介质纸张输送方向上定影辊23和设在定影辊23附近的定影垫24(定影垫24和定影辊23之间没有接触)之间的夹压部与图像缺陷的出现之间关系的评价结果。图表l<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G:没有图像缺陷N:看到了图像缺陷使用普通记录纸纸张和铜版纸纸张作为记录介质。铜版纸的透气性比普通纸低。因此,当使用铜版纸时,比使用普通纸时更易于产生有缺陷的图像。另外,已经确认通过将定影辊23和定影垫24之间的夹压部设定为不大于5毫米的数值可避免有缺陷图像(更具体地说,遭遇位置偏差、光泽度不均匀等问题的图像)的形成。另一方面,从防止定影辊23和定影垫24意外地相互接触的观点来看,定影辊23和定影垫24之间的微隙最好被设定为不小于0.1毫米的数值。本发明的发明人对上述结果的检查揭示出,只要将加压辊26相对于加压垫27的摩擦系数制定得不大于0.5,就不会出现加压辊26的旋转受到由于加压辊26与加压垫27的接触而导致的载荷增加的影响的情况。另外,当加压辊26相对于加压垫27的摩擦系数不小于0.5时,加压垫27的盖被拖入加压辊26与加压带21之间的边界中,从而被损坏。测量加压辊26相对于加压垫27的摩擦系数所使用的方法与前述所示的相同。图2中所示的是其中加压垫27被设置得在加压垫27与加压辊26之间没有接触的比较例定影设备。在如图2中所示那样构成的定影设备中,在记录介质纸张输送方向上,加压辊26与加压垫27之间的夹压部和定影辊23与定影垫24之间的夹压部在位置上相对应。与图3相似的图4是示出了上述比较例定影设备的定影夹压部的压力分布的图表。如从图4中可看出的,在记录介质纸张输送方向上,在位置上与加压辊26和加压垫27之间的夹压部以及定影辊23和定影垫24之间的夹压部相对应的该比较例定影设备的定影夹压部的部分的压力明显低于其相邻部分的压力。当使用其中加压辊26和加压垫27之间的夹压部被设定为3毫米的比较例定影设备将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普通纸纸张和铜版纸纸张上时,已确认铜版纸的使用导致产生光泽度不均匀的图像,但是普通纸的使用不会导致产生光泽度不均匀的图像。另外,对构成得使得定影垫24被设置得与定影辊23相接触的另一个比较例定影设备进行评价。在该比较例定影设备的情况中,定影辊23和定影垫24之间的摩擦增加了驱动定影设备所需的扭矩量。因此,当使得定影带20转动时,定影垫24的盖被拖入定影辊23与定影带20之间的边界中,从而被损坏。如上所述的,在该实施例中,定影垫24被设置得靠近于弹性定影辊23(但不与其相接触),而加压垫27被设置得与刚性加压辊26相接触。因此,可形成这样的定影夹压部,所述定影夹压部在平行于纸张输送方向的方向上具有令人满意的长度,并且不具有其压力明显低于相邻区域的区域。换句话说,该实施例中定影设备的定影夹压部不具有其压力明显低于相邻区域的区域,从而可避免诸如图像偏差、光泽度不均匀等图像缺陷的出现。(实施例2)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定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这些设备的截面图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将参照图l描述所述设备。该实施例中的定影垫24是由树脂,更具体地说,是由PPS(聚苯硫化物树脂)制成的。然而,用于定影垫24的材料无需局限于树脂,只要所制成的定影垫24是刚性的并且未装有弹性橡胶层就可以。例如,定影垫24可由金属材料制成。另外,该实施例中定影设备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在诸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使用由橡胶制成的定影垫的那种定影设备的情况下,存在这样一种担心,即,当形成定影夹压部时(当压力被施加时),定影垫的弹性变形可导致定影垫和定影辊之间的接触。另外,使用橡胶作为定影垫的材料限制了与图3中"夹压部"相对应的定影夹压部的部分在压力方面可增加的量。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定影垫是由高刚度的树脂或者金属材料制成的。换句话说,定影垫在硬度上变得比压力施加垫高。因此,当形成定影夹压部时(当压力被施加时),避免定影垫意外与定影辊相接触。另外,使用高刚度的树脂或者金属材料作为定影垫的材料导致可增加与图3中"夹压部"相对应的定影夹压部的部分的压力。具体地,使用金属材料作为定影垫的材料使得可更容易地精确控制定影辊23与定影垫24之间夹压部的尺寸。因此,该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是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在该实施例中,定影垫被设置得与定影辊平行,其中在垫与辊之间存在微隙。因此,确保了在定影辊23与定影垫24之间保持有微隙。另外,在该实施例中,该微隙被设定为3毫米。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在该设备使用时在施加于定影垫上的压力正常范围内出现的变形量较小的刚性垫用作定影垫,所述定影垫平行于定影辊设置,并且在所述垫和所述辊之间提供微小的间隙,并且弹性垫用作与压力辊接触设置的加压垫。因此,能够在定影夹压部中对应于图3中的"倾斜部分"的部分增大压力。显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设备类似,在该实施例中的定影设备可形成在纸张输送方向上足够长的定影夹压部,并且还没有压力明显低于相邻区域的压力的区域。因此,能够防止诸如图像偏差、光泽度不均匀等的图像缺陷的出现。(实施例3)图5是仅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定影设备的图。对于定影侧和加压侧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的定影设备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设备相反。特别是,在该实施例中,刚性辊用作定影辊23,它设置在定影带20的环内,并且弹性垫用作定影垫24。另外,定影垫24被设置得与定影辊23接触。另外,弹性辊用作加压辊26(它提供接收输入的驱动力和将其传递到加压带的功能),它设置在加压带21的环内,并且刚性垫用作加压垫27,在该实施例中,加压垫27靠近加压辊26设置,并且加压垫27和加压辊26之间不接触。在该实施例中的定影带20未设有弹性层;在该实施例中,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加压带21相同的带用作定影带20。利用马达驱动加压辊26使得加压带21转动,利用加压带21的转动使得定影带20转动。换言之,在该实施例中的定影设备的定影侧和加压侧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相反,卣素加热器22a的定位除外。以上所述的该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也可产生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所产生的那些相同的作用。也就是说,可形成不具有其压力明显低于相邻区域的区域的定影夹压部。因此,可避免诸如图像偏差、光泽度不均匀等图像缺陷的出现。另外,以上所述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可被并入该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中。在以上所述的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中,图像加热设备为定影设备。然而,本发明也可应用于除定影设备以外的图像加热设备。例如,本发明也可应用于用于对已通过定影设备被临时定影于一张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重新加热的光泽度改进设备,以便于改进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另外,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中,卣素加热器用作用于定影带的热源。然而,取代卣素加热器,也可使用以电磁感应为基础的其能量效率非常高的热源(例如,励磁线圏)。当使用以电磁感应为基础的热源时,定影带装有导电层,在所述导电层中通过励磁线圏产生的磁通量在其中电磁地诱发出的电流而产生热量。虽然已结合文中披露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所描述的细节,并且本申请趋向于覆盖可落在改进目的或以下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述变型或改变。权利要求1.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包括用于形成对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加热的夹压部的第一和第二带;用于在所述夹压部对所述第一带加压的刚性垫;与所述刚性垫分隔设置的弹性辊,在所述刚性垫和所述弹性辊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弹性辊相对于记录材料的供给方向设置在所述刚性垫的下游,所述弹性辊用于在所述夹压部对所述第一带加压;与所述刚性垫相对设置的弹性垫,所述弹性垫用于在所述夹压部对所述第二带加压;与所述弹性辊相对设置并且与所述弹性垫的下游部分接触的刚性辊,所述刚性辊用于在所述夹压部对所述第二带加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弹性辊驱动所述第一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中,压力在由所述弹性辊和所迷刚性辊压迫的区域中最大以使记录材料在该区域被分离。全文摘要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包括用于形成对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加热的夹压部的第一和第二带;用于在所述夹压部对所述第一带加压的刚性垫;与所述刚性垫分隔设置的弹性辊,在所述刚性垫和所述弹性辊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弹性辊相对于记录材料的供给方向设置在所述刚性垫的下游,所述弹性辊用于在所述夹压部对所述第一带加压;与所述刚性垫相对设置的弹性垫,所述弹性垫用于在所述夹压部对所述第二带加压;与所述弹性辊相对设置并且与所述弹性垫的下游部分接触的刚性辊,所述刚性辊用于在所述夹压部对所述第二带加压。文档编号G03G15/20GK101430530SQ200810182188公开日2009年5月13日申请日期2006年6月21日优先权日2005年6月21日发明者中本育生,松浦大悟,林康弘,长谷川和弘,高田成明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