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2755823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实时取景(Live View)显示功能的数码相机,详细地说,涉及具有 将摄像元件所取得的图像显示在显示装置上的所谓的实时取景显示功能(也称为电子取 景器功能)、并能利用该实时取景显示中的图像信号进行摄影镜头的焦点调节的摄影装置 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数码相机中,通过光学式取景器进行被摄体图像的观察。然而,最近在市 场上销售了一种具有实时取景显示功能的数码相机,该数码相机不使用光学式取景器,或 者与光学式取景器一起将摄像元件所取得的图像通过液晶监视器等显示装置来显示以用 于观察被摄体图像。这种具有实时取景显示功能的数码相机由于直接显示摄像元件所取得的被摄体 图像,因而容易观察且便利。然而,在数码单反相机(数码单眼反射相机)中,为了进行实时 取景显示,使配置在摄影光路内的可动反射镜暂时后退到光路外,因而在实时取景显示中, 不能使用下面的现有的相位差方式的AF(Autc) focus 自动聚焦)机构,即使用由附设在 可动反射镜上的副反射镜所反射的被摄体光束来检测摄影镜头的散焦量。例如,在日本公开特许2001-281530号公报(2001年10月10日公开)中公开了 一种并用对比度AF和相位差方式AF的数码单反相机,其中该对比度AF根据来自摄像元件 的图像信号检测对比度信息来进行AF。该数码单反相机在进行实时取景显示时,仅通过对 比度AF进行摄影镜头的对焦。这样,在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的数码单反相机中,当利用通常的对比度AF进行焦点 调节时,具有如下问题。即,对比度AF也称为登山方式,由于需要搜索图像输出的对比度值 为最大的点来使摄影镜头前后移动,因而对焦费时间。并且,在镜头更换式的单反相机中, 需要针对每一帧将图像信号的对比度信息通知给摄影镜头侧,因此要提高对焦精度则会使 通信次数增加,而且对焦费时间。并且,在摄影镜头中,有微距镜头那样从无限端的送出量 大的摄影镜头,在该情况下也使对焦时间延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从实时取景显示状 态进行摄影的情况下,可进行延时少而且高精度的焦点调节的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 方法。本发明的摄影装置具有摄像装置,其在摄像面上接收经由摄影镜头入射的被摄 体光束,将成像在该摄像面上的被摄体图像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被摄体图像数据;显示装
3置,其使用由上述摄像装置所取得的上述被摄体图像数据来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第1 对比度AF装置,其根据上述被摄体图像数据求出上述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根据该对 比度信息将上述摄影镜头导入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相位差AF装置,其接收由该反射镜 部件所反射的上述被摄体光束来以相位差方式检测上述摄影镜头的散焦量,根据该检测结 果将上述摄影镜头导入到第3对焦容许范围内,其中,上述反射镜部件进入或配置在上述 摄影镜头的光路中;释放按钮,其具有半按下操作和全按下操作的2阶段的操作方式;以及 控制装置,其进行如下控制,在上述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执行中进行了释放按钮的半按下 操作的情况下,使上述第1对比度AF装置执行焦点调节动作,之后,在进行了上述释放按钮 的全按下操作的情况下,使上述相位差AF装置执行焦点调节动作。并且,在本发明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中拍摄被摄体;对所拍摄的被摄体图像 进行实时取景显示;按照摄影准备操作,根据上述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将摄影镜头导 入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以及按照摄影操作,根据上述摄影镜头的散焦信息将上述摄影 镜头导入到第3对焦容许范围内。而且,在本发明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中拍摄被摄体;对所拍摄的被摄体图像 进行实时取景显示;按照摄影准备操作,根据上述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将摄影镜头导 入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以及在继续进行摄影准备操作而不进行摄影操作的情况下,根 据上述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将上述摄影镜头导入到第2对焦容许范围内。


图1是从背面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数码单反相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应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数码单反相机的整体结构的框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相机主体侧的上电复位动作的流程图。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摄影动作A的动作的流程图。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摄影动作B的动作的流程图。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相位差AF控制动作的流程图。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AF控制动作的流程图。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AF控制动作的流程图。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更换镜头侧的上电复位动作的流程图。图13A 图13E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放大显示模式下的液晶监视器 上的显示状态的图,图13A是示出全画面显示状态的图,图13B是示出放大显示状态的图, 图13C是示出放大范围移动后的状态的图,图13D是示出图13B中的放大部分的图,图13E 是示出图13C中的放大部分的图。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AF模式设定的菜单显示画面的图。图15A 图15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完成对焦时的显示的图,图15A 是示出第1对焦显示的图,图15B是示出第2对焦显示的图。图16A 图16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信息和聚焦镜头的驱动关系的图,图16A是示出高速对比度AF的情况的图,图16B是示出高精度对比度AF的情况 的图。图17A 图17B是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摄像元件和液晶监视器的容许 弥散圆直径的图,图17A示出摄像元件的容许弥散圆直径,图17B示出液晶监视器的容许弥
散圆直径。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容许弥散圆直径和散焦量的关系的图。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相位差AF控制动作的流程图。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AF控制动作的流程图。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AF控制动作的流程图。图23是概念性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焦点检测点和放大范围的关系的 图。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相机主体侧的上电复位动作的流程图。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图2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AF控制动作的流程图。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AF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并使用采用本发明的数码单反相机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 1是从背面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单反相机的外观立体图。在相机主体200的上表面设置有释放按钮21、摄影模式转盘22、信息设定转盘24、 以及闪光灯50等。释放按钮21具有当摄影者半按下时接通的第1释放开关和当全按下时 接通的第2释放开关。通过该第1释放开关(以下称为1R)的接通(摄影准备操作),相 机进行焦点检测、摄影镜头的对焦、被摄体亮度的测光等摄影准备动作,通过第2释放开关 (以下称为2R)的接通(摄影操作),根据摄像元件221(参照图2)的输出来执行被摄体图 像的图像数据获取的摄影动作。摄影模式转盘22是构成为可旋转的操作部件,通过使设置在摄影模式转盘22上 的表示摄影模式的图画显示或记号与指针一致,可选择全自动摄影模式(AUT0)、程序摄影 模式(P)、光圈优先摄影模式(A)、快门摄影优先模式(S)、手动摄影模式(M)、肖像摄影模 式、风景摄影模式、近拍摄影模式、运动摄影模式、夜景摄影模式等各种摄影模式。信息设定转盘24是构成为可旋转的操作部件,在信息显示画面等上,可通过信息 设定转盘24的旋转操作来选择期望的设定值和模式等。闪光灯50是弹出式的辅助照明装 置,通过操作未作图示的操作按钮,可使闪光灯50弹出以对被摄体进行照射。在相机主体200的背面配置有液晶监视器26、连拍/单拍按钮27、AF锁定按钮28、 向上用十字按钮30U、向下用十字按钮30D、向右用十字按钮30R、向左用十字按钮30L(在 统称这些各十字按钮30U、30D、30R、30L时,称为十字按钮30)、0K按钮31、实时取景显示按 钮33、放大按钮34、菜单按钮37、以及再现按钮38。液晶监视器26是用于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并且再现显示已拍摄的被摄体图像以及显示摄影条件和菜单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只 要能进行这些显示,就不限于液晶显示器。连拍/单拍按钮27是连拍模式和单拍模式的模式切换用的操作部件,连拍模式是 在释放按钮21被全按下期间连续拍摄的模式,单拍模式是在释放按钮21被全按下时拍摄 1张的模式。AF锁定按钮28是用于对被摄体的对焦加以固定的操作部件。由此,在使摄影 对象的被摄体对焦,在该状态下操作AF锁定按钮28,并使对焦加以固定之后,即使变更构 图,也能进行使摄影对象对焦的摄影。十字按钮30是用于在液晶监视器26上指示光标向X方向和Y方向的二维方向移 动的操作部件,并且在再现显示记录在记录介质277 (参照图2)内的被摄体图像时,该十字 按钮30也使用于被摄体图像的选择指示。另外,除了设置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用的4个 按钮以外,该十字按钮30还能被置换为触摸开关。OK按钮31是用于确定使用十字按钮30 和控制转盘24等所选择的各种项目的操作部件。实时取景显示按钮33是用于从信息显示等的显示画面切换到实时取景显示、以 及从实时取景显示切换到信息显示等的显示画面的操作按钮。另外,实时取景显示是根据 被摄体图像记录用的摄像元件221的输出在液晶监视器26上显示被摄体图像以用于观察 的模式,信息显示是在液晶监视器26上显示数码相机的摄影信息的模式。放大按钮34是 用于在液晶监视器26上放大显示被摄体图像的一部分的操作部件,通过操作所述的十字 按钮30,可变更放大位置。菜单按钮37是用于切换到菜单模式的操作部件,该菜单模式用于设定该数码相 机的各种模式,当通过操作该菜单按钮37选择了菜单模式时,在液晶监视器26上显示菜单 画面。菜单画面为多层级结构,借助十字按钮30来选择各种项目,通过操作OK按钮31来 决定选择。再现按钮38是用于在摄影后指示将所记录的被摄体图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 上的操作按钮。当进行了再现显示的指示时,将以JPEG等压缩模式存储在后述的SDRAM(同 步动态存储器)267和记录介质277内的被摄体的图像数据解压缩后进行显示。在相机主体200的侧面可自由开闭地安装有记录介质收纳盖40。在该记录介质收 纳盖40的内部设置有在打开该记录介质收纳盖40时装填记录介质277用的槽,记录介质 277可相对于相机主体200装填/取出。下面,使用图2说明数码单反相机的以电气系统为主的整体结构。本实施方式的 数码单反相机由更换镜头100和相机主体200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更换镜头100和相机 主体200分开构成,并通过通信接点300电连接,然而也能将更换镜头100和相机主体200 构成为一体。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内置式闪光灯50的电路框图。在更换镜头100的内部配置有焦点调节和焦距调节用的摄影光学系统101以及用 于调节数值孔径的光圈103。摄影光学系统101连接成由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驱动,光 圈103由光圈驱动机构109驱动。由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驱动的摄影光学系统101的焦 距和焦点位置由光学系统位置检测机构105检测。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光圈驱动机构109以及光学系统位置检测机构105分别与 镜头CPU 111连接,该镜头CPU 111经由通信接点300与相机主体200连接。镜头CPU 111 进行更换镜头100内的控制,通过控制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来进行对焦和变焦驱动,并通 过控制光圈驱动机构109来进行光圈值控制。并且,镜头CPU 111将由光学系统位置检测机构105所检测的焦距和焦点位置信息发送到相机主体200。在相机主体200内设置有可动反射镜201,该可动反射镜201可在为了将被摄体图 像反射到观察光学系统而相对于镜头光轴倾斜45度的位置(下降位置、被摄体图像观察位 置)和为了将被摄体图像导入到摄像元件221而抬起的位置(上升位置、后退位置)之间 转动。在该可动反射镜201的上方配置有用于使被摄体图像成像的聚焦屏205,在该聚焦屏 205的上方配置有用于使被摄体图像左右反转的五棱镜207。在该五棱镜207的出射侧(图2的右侧)配置有被摄体图像观察用的目镜(未作 图示),在其侧面且不妨碍观察被摄体图像的位置处配置有测光传感器211。该测光传感器 211与测光处理电路241连接,测光传感器211的输出由该测光处理电路241进行放大处理 和模拟_数字转换等的处理。上述可动反射镜201的中央附近由半反射镜构成,在该可动反射镜201的背面设 置有副反射镜203,该副反射镜203用于使在半反射镜部透射出的被摄体光反射到相机主 体200的下部。该副反射镜203相对于可动反射镜201可转动,当可动反射镜201抬起时 (图2中的虚线位置),副反射镜203转动到覆盖半反射镜部的位置,当可动反射镜201位 于观察被摄体图像的位置(下降位置)时,副反射镜203按照图示那样位于相对于可动反 射镜201呈开放的位置。该可动反射镜201由可动反射镜驱动机构239驱动。并且,在副反射镜203的下 方配置有相位差AF传感器243,该相位差AF传感器243的输出与相位差AF处理电路245 连接。相位差AF传感器243为了测定通过摄影光学系统101成像的被摄体图像的散焦量, 而由将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周边光束分离为2光束的公知的相位差AF光学系统和1对传 感器构成。并且,相位差AF传感器243可针对摄影画面内的多个点分别进行焦点检测。在可动反射镜201的后方配置有曝光时间控制用的焦面式快门213,该快门213由 快门驱动机构237进行驱动控制。在快门213的后方配置有摄像元件221,该摄像元件221 将通过摄影光学系统101成像的被摄体图像光电转换成电信号。另外,作为摄像元件211, 当然可以使用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 电荷耦合装置)或 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二维摄像元件。摄像元件221与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连接,通过该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从摄 像元件221进行图像信号的读出等。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与预处理电路225连接,预处 理电路225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用的像素间断处理、放大显示用的切出处理等图像处理用的 预处理。在所述快门213和摄像元件221之间配置有防尘过滤器215、压电元件216以及红 外截止滤光器/低通滤光器217。在防尘过滤器215的周围固定有压电元件216,该压电元 件216由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235以超声波方式振动。附着在防尘过滤器215上的尘埃通 过压电元件216上产生的振动波进行除尘。红外截止滤光器/低通滤光器217是用于从被摄体光束中去除红外光分量和高频 分量的滤光器。防尘过滤器215、压电元件216、红外截止滤光器/低通滤光器217以及摄 像元件221气密构成为一体,使得尘埃等不会侵入。该一体化后的摄像元件221等可通过 移动机构233沿着摄像元件221的摄像面上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分别移动。手抖传感器227是检测施加在相机主体200上的手抖等振动的传感器,手抖传感
7器227的输出与手抖校正电路229连接。手抖校正电路229生成用于去除手抖等振动的手 抖校正信号,手抖校正电路229的输出与移动机构驱动电路231连接。移动机构驱动电路 231输入手抖校正信号,并根据该信号驱动移动机构233。通过该移动机构233使摄像元件 221等移动,进行防抖,以消除施加在相机主体200上的手抖等振动。预处理电路225 与 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特定用途 集成电路)250内的数据总线252连接。在该数据总线252上连接有顺序控制器(以下称 为“主体CPU”)251、图像处理电路257、压缩解压缩电路259、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61、SDRAM 控制电路265、输入输出电路271、通信电路273、记录介质控制电路275、闪存控制电路279、 以及开关检测电路283。与数据总线252连接的主体CPU 251控制该数码单反相机的动作。在所述的预处 理电路225和主体CPU 251之间并联有对比度AF电路253和AE电路255。对比度AF电 路253根据从预处理电路225输出的图像信号提取高频分量,并将基于该高频分量的对比 度信息输出到主体CPU251。AE电路255根据从预处理电路225输出的图像信号,将与被摄 体亮度对应的测光信息输出到主体CPU 251。与数据总线252连接的图像处理电路257进行数字图像数据的数字放大(数字增 益调整处理)、颜色校正、伽马(Y)校正、对比度校正、实时取景显示用图像生成等各种图 像处理。并且,压缩解压缩电路259是用于将存储在SDRAM 267内的图像数据以JPEG和 TIFF等压缩方式压缩的电路。另外,图像压缩不限于JPEG和TIFF,也可以应用其他压缩方 式。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61经由液晶监视器驱动电路263与液晶监视器26连接。视 频信号输出电路261是用于将存储在SDRAM 267和记录介质277内的图像数据转换成用于 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的视频信号的电路。如图1所示,液晶监视器26配置在相机主体 200的背面,然而只要是摄影者能观察的位置,就不限于背面,并且不限于液晶显示器,也可 以是其他显示装置。SDRAM 267经由SDRAM控制电路265与数据总线261连接,该SDRAM 267是用于暂 时存储由图像处理电路257进行了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或者由压缩解压缩电路259压缩 后的图像数据的缓冲存储器。与上述的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预处理电路225、手抖校正电路229、移动机构驱 动电路231、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235、快门驱动机构237、可动反射镜驱动机构239、测光处 理电路241以及相位差AF处理电路245连接的输入输出电路271,经由数据总线252控制 与主体CPU251等各电路之间的数据输入输出。经由通信接点300与镜头CPU 111连接的通信电路273与数据总线252连接,并 进行与主体CPU 251等的数据交换和控制命令的通信。与数据总线252连接的记录介质控 制电路275与记录介质277连接,并控制在该记录介质277内的图像数据等的记录和图像 数据等的读出。记录介质277构成为可装填XD图像卡(xD Picture Card,注册商标)、闪存卡 (Compact Flash,注册商标)、SD存储卡(SD Memory Card,注册商标)或记忆棒(Memory Stick,注册商标)等可改写记录介质中的任一个,并相对于相机主体200可自由拆装。此 外,也可以构成为经由通信接点与硬盘连接。
闪存控制电路279与闪存(Flash Memory) 281连接,该闪存281存储有用于控制 数码单反相机的动作的程序,主体CPU 251根据存储在该闪存281内的程序进行数码单反 相机的控制。另外,闪存281是可电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包含检测快门释放按钮21的第1行程(半按下)的IR开关、检测第2行程(全 按下)的2R开关、以及通过实时取景显示按钮33的操作而接通的实时取景显示开关的各 种开关285经由开关检测电路283与数据总线252连接。并且,作为各种开关285,包含与 放大按钮34联动的放大开关、电源开关、与菜单按钮37联动的菜单开关、与AF锁定按钮28 联动的AF锁定开关、与连拍/单拍按钮27联动的连拍/单拍开关、以及与其他操作部件联 动的其他各种开关等。下面,使用图3至图12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数码相机 的动作。图3是相机主体200侧的主体CPU 251的上电复位动作。当相机主体200内装填 了电池时,该流程开始,最初判定相机主体200的电源开关是否接通(#1)。当判定结果是电源开关断开的情况下,处于低消耗电力的状态即休眠状态(#3)。 在该休眠状态下,只有在电源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才进行中断处理,在步骤#5以下进行电源 开关接通用的处理。在电源开关接通之前,停止电源开关中断处理以外的动作,防止电源电 池的消耗。在步骤#1中,电源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或者脱离了步骤#3中的休眠状态的情况 下,开始供电(#5)。然后,进行防尘过滤器215中的尘埃去除动作(#7)。这是从防尘过滤 器驱动电路235将驱动电压施加给固定在防尘过滤器215上的压电元件216,并利用超声波 振动波去除尘埃等的动作。然后,当具有利用摄影模式转盘22等设定的程序摄影模式和近拍摄影模式等摄 影模式、ISO感光度、手动设定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等信息时,读入这些摄影条件和镜头信 息(#9)。镜头信息的读入是从镜头CPU 111经由通信电路273读入更换镜头100的开放光 圈、焦距信息、镜头识别编号、微距镜头等更换镜头的类别等镜头特性信息。接下来,进行测光和曝光量运算(#11)。在该步骤中,通过测光传感器211对被摄 体亮度进行测光,运算曝光量,使用该曝光量按照摄影模式/摄影条件进行快门速度和光 圈值等曝光控制值的运算。之后,将摄影信息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13)。摄影信息是 在步骤#9中所读入的摄影模式/摄影条件等和在步骤#11中所运算出的快门速度和光圈 值的曝光控制值等。然后,判定实时取景显示开关是否接通(#15)。如上所述,在摄影者借助实时取景 显示来观察被摄体图像的情况下,操作实时取景显示按钮33。在判定结果是实时取景显示 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执行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子程序(#31)。关于该实时取景显示动作,使 用图4至图6在后面描述。在步骤#15中的判定结果是实时取景显示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再现开关是 否接通(#17)。再现模式是在操作了再现按钮38时,读出记录在记录介质277内的静态图 像数据并将其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的模式。当判定结果是再现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执行 再现动作(#33)。在步骤#17中的判定结果是再现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菜单开关是否接通 (#19)。在该步骤中,判定是否操作了菜单按钮37并设定了菜单模式。在判定结果是菜单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在液晶监视器26上进行菜单显示,并进行菜单设定动作(#35)。通过菜 单设定动作,可进行AF模式、白平衡、ISO感光度设定、驱动模式的设定等各种设定动作。
在步骤#19中的判定结果是菜单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半按下了释放按 钮21 (摄影准备操作),即IR开关是否接通(#21)。在判定结果是I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 执行进行摄影准备和摄影的摄影动作A的子程序(#37)。该子程序的详情使用图7在后面 描述。 在步骤#21中的判定结果是I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与步骤#1 一样,判定电源开 关是否接通(#23)。在判定结果是电源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回到步骤#9,重复上述动作。另 一方面,在电源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停止供电(#25),回到步骤#3,处于上述的休眠状态。下面,使用图4至图6说明步骤#31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当进入该子程序时,首 先,断开摄影信息显示(#41)。在步骤#13中,摄影信息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而在该步 骤中,为了在液晶监视器26上显示实时取景,停止该摄影信息的显示。接下来,与步骤#11 一样,进行测光和曝光量运算(#43)。然后,使可动反射镜201从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光轴后退(#45),打开快门 213(#47)。通过这些动作,摄影光学系统101的被摄体图像成像在摄像元件221上。接下 来,进行实时取景条件的初始设定(#49)。在该步骤中,为了在摄像元件221驱动时进行电 子快门速度和感光度的条件设定,使用在步骤#43中求出的测光和曝光量的运算结果,进 行用于在液晶监视器26上显示适当亮度(明亮度)的图像的运算和设定。然后,指示实时取景显示的开始(#51)。即,对摄像元件221和图像处理电路257 等进行指示,将摄像元件221所取得的图像数据以动态图像形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 摄影者可根据该实时取景显示来决定摄影构图。另外,在实时取景显示中进行电子快门速 度和ISO感光度等的控制,以使液晶监视器26的画面亮度为恒定。当开始了实时取景显示时,接下来判定是否半按下了释放按钮21,即IR开关是否 接通(#53)。在判定结果是I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操作了放大按钮34,即放大 开关是否接通(#55)。在判定结果是放大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跳到步骤#71(图5),另一 方面,在放大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处于放大显示中(#57)。如上所述,放大按钮34是用于在实时取景显示模式中放大显示被摄体图像的操 作按钮,当操作一次时,成为放大显示模式,当再次操作时,放大显示模式被解除。因此,在 步骤#57中,判定是继续执行还是结束放大显示模式。在步骤#57中的判定结果不是处于放大显示中的情况下,即在从非放大显示(通 常的实时取景显示)变为放大显示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切出范围的指示(#59),指示放大显 示的开始(#61)。放大显示是这样来执行,即对预处理电路225进行指示,从摄像元件221 所读出的图像数据中切出与放大范围对应的图像数据。在步骤#57中的判定结果是处于放大显示中的情况下,进行用于结束放大显示模 式并返回到通常的实时取景显示的处理。即,对预处理电路225进行全画面输出的指示 (#63),对图像处理电路257进行放大显示停止的指示(#65)。当步骤#61或#65的处理结 束时,进到步骤#71,判定是否进行了十字按钮30的操作。在步骤#71中的判定结果是操作了十字按钮30的情况下,接下来判定是否处于放 大显示中(#73)。在步骤#71或步骤#73中的判定结果均是“否”的情况下,跳到步骤#77,
10而在两步骤中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即是放大显示中而且操作了十字开关的情况下,指 示与十字按钮30对应的放大区域的移动(#75)。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进入实时取景显示模式时,如图13(A)所示,在液晶监 视器26上全画面显示被摄体图像(#51)。在该状态下,当操作了放大按钮34时(#55),如 图13(B)所示,放大显示被摄体图像(#61)。如图13(D)所示,该放大显示是全画面显示的 一部分。之后,当操作了十字按钮30时(#71),针对与该十字按钮30的操作对应的位置进 行放大显示(#75)。此时的放大显示如图13(E)所示,在全画面显示的一部分对应于与十字 按钮30的操作相对应的位置。然后,判定与实时取景显示按钮33联动的实时取景显示开关是否接通(#77)。当 实时取景显示按钮33被操作一次时,成为实时取景显示模式,当被再次操作时,实时取景 显示模式被解除。在步骤#77中的判定结果是接通的情况下,在步骤#85以下结束实时取 景显示模式。在步骤#77中的判定结果是实时取景显示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与再现按钮 38联动的再现开关是否接通(#79)。由于在液晶监视器26上进行记录在记录介质277内 的图像数据的再现显示,因而需要结束实时取景显示模式。在步骤#79中的判定结果是接 通的情况下,在步骤#85以下结束实时取景显示模式。在步骤#79中的判定结果是再现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与菜单按钮37联动的 菜单开关是否接通(#81)。由于在液晶监视器26上进行菜单显示,因而需要结束实时取景 显示模式。在步骤#81中的判定结果是接通的情况下,在步骤#85以下结束实时取景显示 模式。在步骤#81中的判定结果是菜单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电源开关是否接通 (#83)。在判定结果是电源开关断开的情况下,由于进行电源断开处理,因而首先在步骤#85 以下结束实时取景显示。在步骤#83中的判定结果是接通的情况下,回到步骤#53,重复上 述动作。为了结束实时取景显示,当转移到步骤#85时,首先进行对焦显示的灭灯(#85)。 如后所述,在被摄体对焦后,如图15A、图15B所示,由于显示第1对焦显示311和第2对焦 显示312,因而当进行了该对焦显示时,使该显示灭灯。接下来,对预处理电路225和图像处 理电路257等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的停止指示(#87)。之后,对快门213指示快门关闭动作 (#89),使可动反射镜201进行复原动作(移动到下降位置)(#91),回到原来的程序。在步骤#53(图4)中的判定结果是I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进行AE信息的读入 (#101,图6)。由于可动反射镜201位于下降位置,因而步骤#43中的测光可使用测光传感 器211进行测光,然而在该步骤中,可动反射镜201位于后退位置(上升位置),不能使用测 光传感器211进行测光。因此,根据AE电路255的输出来取得AE信息。然后,判定是否为仅相位差AF的模式(#103)。在步骤#35中的菜单设定动作中的 AF模式选择画面(参照图14)上,可进行AF模式的选择。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选择仅进 行基于摄像元件221的输出的对比度AF的i-AF模式、仅进行基于相位差AF传感器243的 输出的相位差AF的PD-AF模式、以及进行对比度AF和相位差AF两者的i_AF+PD_AF模式 中的任一模式。在步骤#103中的判定结果是仅相位差AF的模式时,跳到步骤#107,另一方面,当
11不是仅相位差AF的模式时,进行对比度AF控制(#105)。在该对比度AF控制中,根据来自 对比度AF电路253的对比度信息进行控制,使得摄影光学系统101处于对焦状态。该对比 度AF控制的详情使用图10和图11在后面描述。然后,判定是否全按下了释放按钮21 (摄影操作),即2R开关是否接通(#107)。当 判定结果是未接通时,回到步骤#53,重复上述的对比度AF控制等的动作。另一方面,当接 通时,在步骤#109以下执行摄影动作。当进入摄影动作时,首先,停止实时取景显示(#109)。接下来,关闭快门 213(#111)。在实时取景显示中,打开快门213,根据摄像元件221的输出,使被摄体图像显 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然而为了进入摄影动作,暂时关闭快门213。然后,判定是否处于第2对焦显示中(#113)。在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中,可执 行将摄影镜头导入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的第1对比度AF控制和将摄影镜头导入到比第1 对焦容许范围窄的第2对焦容许范围内的第2对比度AF控制,在结束第2对比度AF控制 的情况下,进行第2对焦显示(图11的#277和图15B)。在该步骤#113中,判定是否是该 高精度的第2对焦状态。在步骤#113中不是处于第2对焦显示中时,判定是否符合不需要相位差AF的条 件(#115)。不需要相位差AF的条件是根据如下(1)至(3)等的理由,被摄场景深度比第1 对焦容许范围大的情况,即(1)摄影镜头的焦距与规定值相比在广角侧,(2)光圈值为规 定值以上(光圈孔径小),(3)被摄体距离是比规定距离远的远距离侧。S卩,在满足这些条 件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只要是第1对比度AF控制,就能获得充分的对焦精度,因而无需进一 步进行高精度的相位差AF。在步骤#115中,在不满足不需要相位差AF的条件的情况下,判定与AF锁定按钮 28联动的AF锁定开关是否接通(#117)。在判定结果是AF锁定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在步 骤#119以下执行相位差AF。S卩,在步骤#113、#115、#117中的判定结果均是未通过的情况 下,利用相位差AF执行高精度的AF。为了执行相位差AF,首先,使可动反射镜201复原,并将其插入摄影光学系统101 的光路中(#119)。由此,相位差AF用的被摄体光束被导入到相位差AF传感器243。接下 来,进行相位差AF控制(#121)。在该步骤中,通过公知的相位差AF来检测摄影光学系统 101的焦点散焦方向和焦点散焦量,根据该散焦方向和散焦量进行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 的驱动控制,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对焦。详情使用图9在后面描述。当结束相位差AF控制时,使可动反射镜201移动到上升位置,即,使可动反射镜 201后退(#123)。由此,通过了摄影光学系统101的被摄体光束被再次导入到摄像元件221, 并在摄像元件221上成像。在上述的步骤#113、#115中的判定结果均以“是”通过的情况下,无需通过相位差 AF进行高精度的AF,并且,在步骤#117中的判定结果是AF锁定开关接通的情况下,由于摄 影者已确定了对焦位置,因而直接进入摄影动作,使得不会由于相位差AF而使对焦位置变 化,然而在此之前使对焦显示灭灯(#127)。当步骤#123或步骤#127结束时,接着执行进行基于被摄体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取 得和记录的摄影动作B (#125)。关于该摄影动作B,使用图8在后面描述。当摄影动作B结 束时,回到步骤#43,再次开始实时取景显示,重复上述的动作。
下面,使用图7说明步骤#37中的摄影动作A的子程序。该摄影动作A是在通常 的光学取景器观察状态(即,非实时取景显示)下半按下释放按钮21的情况下执行的子程 序。当进入摄影动作A的子程序时,首先,关闭摄影信息显示(#131)。接下来,与步骤#121 —样,执行相位差AF控制的子程序(#133)。即,根据相位差 AF传感器243的输出来求出散焦方向和散焦量,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对焦。该子程序 的详情使用图9在后面说明。当相位差AF结束时,与步骤#11同样地进行测光和曝光量运算,求出快门速度和 光圈值等曝光控制值(#135)。接下来,判定是否全按下快门按钮21,即2R开关是否接通 (#137)。在判定结果是2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IR开关是否接通(#157)。在判定结 果是I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结束摄影动作A,回到原来的程序。另一方面,在判定结果是 I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回到步骤#137,处于等待交替检测IR开关和2R开关状态的状态。当步骤#137中的判定结果是2R开关接通时,转移到用于进行摄影的步骤。首先, 进行可动反射镜201的后退动作(移动到上升位置)(#139)。由此,摄影光学系统101的 被摄体光束被引导到摄像元件221上并成像。接下来,对镜头CPU 111指示光圈缩小动作 (#141),同时还指示光圈缩小量(#143)。这样,由于做好了进入摄像动作的准备,因而开始曝光动作(#145)。在曝光中,开 始使快门213的前帘移动,并开始摄像元件221的电荷蓄积。当经过了与在步骤#135中所 求出的快门速度或者由摄影者手动设定的快门速度相对应的时间时,开始使快门213的后 帘移动,并结束摄像元件221的电荷蓄积。当曝光动作结束时,将光圈开放的指示向镜头CPU 111输出(#147)。接下来, 进行使可动反射镜201复原至下降位置的动作(#149),从摄像元件221中读出图像信号 (#151)。所读出的图像信号的图像处理由图像处理电路257等进行(#153),将处理后的图 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277内(#155)。当图像记录结束时,回到原来的程序。下面,使用图8说明步骤#125(图6)中的摄影动作B的子程序。该摄影动作B是 在实时取景显示状态下全按下了释放按钮21的情况下执行的子程序。当进入摄影动作B 的子程序时,根据AE电路255的输出进行曝光量运算(#161)。接下来,与步骤#141、#143—样,进行光圈缩小的指示并进行光圈缩小量的指示 (#163、#165)。然后,与步骤#145—样,进行曝光动作(#167),由此,根据摄像元件221的 输出来取得被摄体图像的图像数据。之后,与步骤#147、#151、#153、#155 —样,指示光圈 开放(#169),读出图像信号(#171),进行图像处理(#173),记录在记录介质277内(#175)。 当图像记录结束时,返回原来的程序。下面,使用图9说明步骤#121(图6)和步骤#133(图7)中的相位差AF控制的子 程序。该相位差AF控制使用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周边的2光束,采用公知的相位差方式求 出摄影光学系统101的散焦方向和散焦量。可进行与对比度AF中的高精度AF为相同程度 的高精度的AF。当进入相位差AF控制的子程序时,首先,对所有点进行焦点检测(#181)。S卩,针对 可由相位差AF传感器243和相位差AF处理电路245进行检测的所有点,检测散焦方向和 散焦量。接下来,从所检测的所有点中选择距离最近的点(#183)。一般,主要被摄体最多的 是最近的被摄体,因而进行这种选择。
13
然后,根据所选择的最近点的散焦量判定是否进入对焦范围内(#185)。是否在对 焦范围内的判定基准是根据散焦量是否进入基于容许弥散圆的对焦判定值中来进行判定 的。当判定结果是在对焦范围内时,返回到原来的程序。另外,该容许弥散圆直径是根据摄 像元件221的摄像分辨率来设定的,换句话说,是根据摄像元件221的像素尺寸来设定的。另一方面,在判定结果是不在对焦范围内的情况下,根据所选择的焦点检测点的 散焦方向和散焦量,运算通过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驱动摄影光学系统101的驱动方向和 驱动量(#187)。然后,对镜头CPU 111指示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的镜头驱动控制(#189), 并指示此时的镜头驱动量和驱动方向(#191)。当主体CPU 251向镜头CPU 111输出了镜头驱动控制的指示时,等待从镜头CPU 111输入表示镜头驱动已完成的信号(#193)。当镜头驱动完成时,针对在步骤#183中所选 择的焦点检测点,进行焦点检测(#195)。当焦点检测结束时,返回到步骤#185,在进入对焦 范围之前,重复上述步骤。下面,使用图10和图11说明步骤#105 (图6)中的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在 该对比度AF控制中,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驱动,以使基于摄像元件221的输出的对比 度AF电路253中的对比度信息为最大。该对比度AF控制可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即可动 反射镜201位于后退位置(上升位置),不能基于相位差AF传感器243的输出进行相位差 AF控制。并且,在对比度AF控制中,有这样的两种模式,即以高速但对焦精度粗的第1对 焦精度进行AF控制的高速对比度AF(第1对比度AF),以及以低速但对焦精度高的第2对 焦精度进行AF控制的高精度对比度AF(第2对比度AF)。当进入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时开始第1对比度AF,首先,对寄存器DC设定 1(#201)。该寄存器DC是用于决定镜头驱动的驱动方向的寄存器。接下来,作为镜头驱动 方向,设定镜头送出方向(#203)。然后,作为镜头驱动量设定第1规定值(#205)。该第 1规定值在图16A中相当于摄影光学系统101内的聚焦镜头的送出量LD1,并且是与散焦 量AfLCD相关联的量,该散焦量AfLCD与图18中的液晶监视器面上的容许弥散圆直径 Φ LCD对应。然后,从对比度AF电路253取得对比度信息(#207)。然后,对镜头CPU 111指 示镜头驱动的控制(#209),并发送在步骤#203、#205中所设定的镜头驱动量和驱动方向 (#211)。当发送了这些信号时,镜头CPUlll通过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驱动摄影光学系统 101。当基于所设定的驱动方向和驱动量的驱动控制结束时,镜头CPU 111将镜头驱动已完 成的信号发送到主体CPU 251。主体CPU 251等待接收镜头驱动完成的信号(#213),当接收到时,从对比度AF电 路253取得最新的对比度信息(#215)。接下来,判定对比度是否比上次提高(#217)。在判 定结果是本次的对比度提高了的情况下,使寄存器DC加1 (#219),返回到步骤#209,重复上 述的步骤。在步骤#217的判定结果是对比度比上次下降的情况下,判定寄存器DC的值是否 是1(#221)。在判定结果是寄存器DC是1的情况下,使镜头驱动方向与上次相反(#223), 返回到步骤#209,重复上述的步骤。S卩,在进行第一次的镜头驱动时,由于应该驱动的方向不清楚,因而暂且向送出方
14向驱动镜头。当驱动的结果是对比度提高时,驱动方向为正(接近对焦位置),另一方面,当 对比度下降时,由于驱动方向是反方向(远离对焦位置),因而反转。因此,当寄存器DC是 1时,判断为第一次驱动,进入到步骤#223,使驱动方向反转,另一方面,当寄存器DC不是1 时,判定为对比度越过峰值位置,进入到步骤#225。在步骤#221中的判定结果是寄存器DC不是1的情况下,向对比度提高的方向驱 动镜头,然而由于这里是下降,因而判断为通过了对比度的峰值位置,使驱动方向成为与上 次相反的方向(#225)。然后,设定第2规定值作为镜头驱动量(#227)。作为镜头驱动量的第2规定值相当于图16A中的聚焦镜头的送出量LDl的一半。 由于超过了对比度的峰值,假定在上次和本次的中间具有峰值,并设定为第1规定值的一 半。接下来,对镜头CPU 111指示镜头驱动的控制(#229),发送在步骤#225、#227中所设 定的镜头驱动量和驱动方向(#231)。镜头CPU 111在接收到镜头驱动控制的指示等时,开始针对光学系统驱动机构 107进行驱动控制,当驱动了基于第2规定值的驱动量时,向主体CPU 251发送镜头驱动完 成的信号。主体CPU 251等待接收镜头驱动完成的信号(#233),当接收到该完成信号时,进 行第1对焦显示(#235)。其在液晶监视器26的显示面上如图15A所示那样显示为第1对 焦显示311。进行该第1对焦显示的状态是在即使不适合摄影但在液晶监视器26上可确认被 摄体图像的情况下,离散不显著的水平的对焦状态,其对焦容许范围是根据液晶监视器26 的显示分辨率、即基于液晶监视器26的显示点尺寸的容许弥散圆直径来设定的。因此,要 达到充分的对焦精度以便在液晶监视器26上观察被摄体图像。接下来,判定是否是处于放大显示中(#237)。在步骤#55中,判定是否设定了放大 显示。当判定结果不是处于放大显示中时,判定2R开关是否接通(#239)。在判定结果是 2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对镜头CPU 111指示镜头位置信息请求(#241)。镜头CPU 111从光 学系统位置检测机构105取得镜头位置信息,并将其发送到主体CPU 251。主体CPU 251取 得该所发送的镜头位置信息(#243)。在步骤#235中进行了第1对焦显示时,通过对比度AF控制而处于粗对焦状态。在 该状态下,在放大显示中的情况下,或者当未全按下释放按钮21时,通过对比度AF控制来 进行控制,使得处于更高精度的对焦状态。然而,在全按下释放按钮21并进入摄影动作的 情况下,返回到图6的步骤#107,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在步骤#121中通过相位差AF 控制进行对焦控制,之后进行步骤#125的摄影动作B。另外,在步骤#241、#243中取得镜 头位置信息是为了在步骤#115中判定是否符合不需要相位差AF的条件。在步骤#237中判定为处于放大显示中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239中判定为2R 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IR开关是否接通(#245)。在判定结果是IR开关未接通的情 况下,返回到原来的程序,然而在I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取得对比度信息用于第2对比度 AF(#251,图 11)。接下来,设定与上次相同的方向作为镜头驱动方向(#253),设定第3规定值作为 驱动量(#255)。该第3规定值在图16(B)中相当于聚焦镜头的送出量LD3,并且是与散焦 量Afimg相关联的量,该散焦量Afimg对应于图18中的摄像元件211的摄像面上的容许 弥散圆直径Φ img。
接下来,对镜头CPU 111指示镜头驱动的控制(#257),并发送在步骤#253、#255中 所设定的镜头驱动量和驱动方向(#259)。镜头CPU 111控制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来进行 摄影光学系统101的驱动控制。当驱动控制结束时,由于将镜头驱动完成的信号发送到主 体CPU 251,因而主体CPU 251处于等待接收该镜头驱动完成的信号的状态(#261)。当主体CPU 251接收到镜头驱动完成的信号时,接着取得对比度信息(#263)。然 后,判定该对比度信息是否比上次提高(#265)。在判定结果是对比度提高的情况下,判定 是否是放大显示中(#283),并判定2R开关是否接通(#285)。在判定结果是处于放大显示 中的情况、或者不是处于放大显示中而且2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IR开关是否接通 (#287)。在步骤#283、#285、#287中的判定结果是处于放大显示中的情况,或者不是处于 放大显示中且2R开关断开、而且I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257,只要对比度提高, 就重复上述的步骤。另一方面,当不是放大显示中而且2R开关接通时,跳到步骤#279,进行 步骤#279、#281的处理,之后回到原来的程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了第1对焦显示之 后,在进行第2对比度AF的情况下,如果不是放大显示中,则当2R开关接通时中断第2对 比度AF,然而另一方面,在是处于放大显示中的情况下,由于不检测2R开关的接通,因而即 使2R开关接通,也不会中断第2对比度AF。在步骤#265中的判定结果是对比度下降时,设定与上次相反的方向作为驱动方 向(#267),设定第4规定值作为驱动量(#269)。作为镜头驱动量的第4规定值相当于图 16B中的聚焦镜头的送出量LD3的一半。由于超过了对比度的峰值,因此假定在上次和本次 的中间具有峰值位置,并设定为第3规定值的一半。接下来,对镜头CPU 111指示镜头驱动的控制(#271),发送在步骤#267、#269中 所设定的镜头驱动量和驱动方向(#273)。镜头CPU 111在接收到镜头驱动控制的指示等 时,通过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进行驱动控制,当驱动控制完成时,将驱动完成的信号发送 到主体CPU 251。主体CPU 251处于等待接收该镜头驱动完成的信号的状态(#275),当接 收到驱动完成的信号时,进行第2对焦显示(#277)。该显示如图15B所示,在液晶监视器26的显示面上与第1对焦显示311 —起进行 第2对焦显示312。显示第2对焦显示312的状态是与摄像元件221的像素的容许弥散圆 直径相同程度的高精度的对焦状态,并且与相位差AF中的对焦精度为相同程度。当进行了 第2对焦显示312时,接着与步骤#241 —样地指示镜头位置信息请求(#279),与步骤#243 一样地取得镜头信息(#281),返回到原来的程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了对比度的峰值位置的情况下,使驱动量为一半并向反 方向驱动(#225、#227、#267、#269),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3点插值法等插值运算, 移动到对比度的峰值位置。下面,使用图16至图18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AF的对焦精度。如图17A所 示,作为摄像元件221的摄像面的像素,使横向为3648像素,纵向为2738像素。另一方面, 假定液晶监视器26的液晶监视器表面如图17B所示,由横向640像素和纵向320像素构成, 则与摄像元件221相比较,容许弥散圆直径大体是1/7左右,即使考虑LPF系数,也是大体 为1/4左右,因而液晶监视器26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IXD为
并且,与液晶监视器26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ΙΧ 相当的液晶监视器用容许散焦量 AfL CD 为Δ fLCD = Φ LCD/F这里,F 镜头的光圈值(FNo.)F = D/f(D 孔径,f 焦距)因此,第1对焦显示(#235)中的对焦精度是以驱动量作为第1规定值,如图16A 所示,只要该第1规定值采用β * Δ fLCD,就能获得液晶监视器26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 LCD 左右的对焦精度。这里,β —5 15 (β是经验值)。另一方面,如图17Α所示,摄像元件221的摄像面(受光面)由横向3648像素和 纵向2838像素构成。该摄像元件221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 img为Φ img = a *X这里,a:LPF 系数(=1· 5 2)X 像素尺寸LPF系数是受到红外截止滤光器/低通滤光器217影响的系数,因而摄像元件221 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 img是通过将考虑了低通滤光器的系数乘以摄像元件的像素尺寸而 得到的。然后,与摄像元件221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 img相当的摄像用容许散焦量Afimg 为Δ f img = Φ img/F这里,F 镜头的光圈值(FNo.)F = D/f(D 孔径,f 焦距)因此,第2对焦显示(#277)中的对焦精度以驱动量作为第2规定值,如图16B所 示,只要该第2规定值采用Y * Δ fimg,就能获得摄像元件221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 img左 右的对焦精度。这里,γ —3 (Y是经验值)。另外,分别说明的像素数等是例示,只要可决定与这里的摄像装置的设计值对应 的容许弥散圆直径、散焦量、驱动量即可。另外,相位差AF中的对焦容许范围也是根据 Δ fimg来决定的。下面,使用图12说明更换镜头100的镜头CPU 111中的动作。首先,判定是否由 主体CPU 251进行了镜头信息请求的指示(#301)。在判定结果是进行了请求指示的情况 下,发送镜头信息(#311)。作为这里的镜头信息,是开放光圈值、最小光圈值、镜头的色平 衡信息、像差信息、AF用的信息等镜头固有信息,是存储在镜头CPU 111内或者未作图示的 EEPROM等可电改写的存储器内的信息。在步骤#301中的判定结果为不是镜头信息请求的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为镜 头位置信息请求(#303)。在判定结果为是位置信息请求的情况下,将镜头位置信息发送到 主体CPU 251 (#313)。由于镜头位置信息由光学系统位置检测机构105来检测,因而发送该 fn息ο
在步骤#303中的判定结果为不是位置信息请求的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为光 圈缩小的指示(#305)。在判定结果为是光圈缩小的指示的情况下,接下来接收从主体CPU 251发送来的光圈缩小量(#315)。当接收到光圈缩小量时,进行通过光圈驱动机构109进 行的光圈103的光圈缩小驱动的控制(#317)。在步骤#305中的判定结果不是光圈缩小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为光圈开放指 示(#307)。在判定结果为是光圈开放指示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光圈驱动机构109进行的光 圈103的光圈开放驱动的控制(#317)。在步骤#307中的判定结果不是光圈开放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为镜头驱动控 制的指示(#309)。在判定结果是镜头驱动控制的指示的情况下,接下来接收被发送来的镜 头驱动量和驱动方向(#321)。当接收到镜头驱动量和驱动方向时,镜头CPU 111控制光学 系统驱动机构107以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驱动控制(#323)。然后,当驱动了规定的驱 动量时,将镜头驱动完成的信号发送到主体CPU 251 (#325)。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105中进行了对比度AF之后,在步骤#121中进行 相位差AF。在对比度AF中至少进行高速且粗对焦精度的焦点调节,而且在步骤#121中进 行高精度的相位差AF。虽然对比度AF的对焦精度是粗精度(第1对焦精度),但是处于大 致的对焦状态,因而从该对焦状态到完成高精度的焦点调节不那么花时间,因此,可进行延 时少且高精度的焦点调节。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113的判定中,在进行了第2对焦显示的情况下,即 在高精度对比度AF中进行了对焦的情况下,省略步骤#121中的相位差AF。即,在本实施方 式中,具有通过高速对比度AF和相位差AF的组合进行焦点调节的第1焦点调节模式,以 及在高速对比度AF之后通过高精度对比度AF进行焦点调节的第2焦点调节模式。因此, 在第2焦点调节模式中,可省略相位差AF,可按照相位差AF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延时。并且, 在高精度对比度AF中,可进行与相位差AF相同程度的高精度的焦点调节,可确保充分的对 焦精度。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115中,对不需要相位差AF的条件进行判定,在符 合该不需要的条件的情况下,省略步骤#121中的相位差AF。因此,可按照相位差AF所需要 的时间缩短延时,可进行高精度的焦点调节。另外,作为不需要相位差AF的条件,在本实施 方式中,以3种条件进行了判定,然而不限于此,可以增加其他要件,并且可以省略任一要 件。不管怎样,即使不进行高精度的相位差AF,但只要是能获得充分的对焦精度的状态,就 能省略相位差AF。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步骤#117中,判定是否进行了 AF锁定,在进行了 AF锁定的 情况下,省略步骤#121中的相位差AF。因此,可按照相位差AF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延时。特 别是在进行AF锁定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是摄影者已确定了对焦位置而且想要迅速进行 摄影,并且,至少进行第1对焦显示,还可确保大致的对焦精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 操作了 AF锁定按钮28的情况下,省略了相位差AF,然而不限于AF锁定按钮28,也可以在 操作了其他操作部件的情况下省略相位差AF。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了放大显示的情况下,省略相位差AF。在进行第2 对焦显示之前的放大显示中,在步骤#237、#239和#283、#285中,禁止判定2R开关的状态。 因此,在进行放大显示的情况下,全按下释放按钮21,在进行摄影动作的情况下,不需要高精度的相位差AF。因此,可省略步骤#121中的相位差AF,可按照相位差AF所需要的时间 缩短延时,并可确保充分的对焦精度。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摄影装置具有摄像元件221,其用摄像面接 收经由摄影光学系统101入射的被摄体光束,将成像在该摄像面上的被摄体图像进行光电 转换并输出被摄体图像数据;液晶监视器26,其使用由该摄像元件221所取得的被摄体图 像数据来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对比度AF单元(对比度AF电路253等、#105对比度AF控 制),其在执行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同时,根据被摄体图像数据求出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 息,根据该对比度信息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导入到规定的对焦容许范围内;以及相位差AF 单元(相位差AF传感器243等、#121相位差AF控制),其使可动反射镜201进入摄影光学 系统101的光路内,接收由该可动反射镜201所反射的被摄体光束,以相位差方式检测摄影 光学系统101的散焦量,根据该检测结果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导入到比对比度AF单元的对 焦容许范围窄的对焦容许范围内,其中,在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执行中进行了释放按钮21 的半按下操作的情况下(#53—“是”),利用对比度AF单元执行焦点调节动作(#105),之 后,在进行了释放按钮21的全按下操作的情况下(#107),利用相位差AF单元执行焦点调节 动作(#12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实时取景显示状态进行摄影的情况下,在实时取景显 示中利用对比度AF单元进行在监视器上不能确认离散的程度的粗对焦动作,当进入摄影 动作时利用相位差AF单元进行能承担摄影的水平的高精度的焦点调节动作,因而可进行 延时少且高精度的焦点调节。并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摄影装置具有第1对比度AF单元(对比度AF电 路253、#201 #253对比度AF控制),其根据由摄像元件221所取得的被摄体图像数据求 出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根据该对比度信息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导入到第1对焦容许 范围内;第2对比度AF单元(对比度AF电路253、#201 #277对比度AF控制),其根据 对比度信息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导入到比第1对焦容许范围窄的第2对焦容许范围内;以 及相位差AF单元(相位差测距传感器243、#121相位差AF控制),其使可动反射镜201进 入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光路内,接收由该可动反射镜201所反射的被摄体光束,以相位差方 式检测摄影光学系统的散焦量,根据该检测结果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导入到比第1对比度 AF单元的对焦容许范围窄的对焦容许范围内,其中,摄影装置选择如下方式通过第1对比 度AF单元和相位差AF单元的组合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焦点调节的第1焦点调节模式, 以及仅利用第2对比度AF单元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焦点调节的第2焦点调节模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根据状况选择利用第1对比度AF单元和相位差AF单 元的组合的第1焦点调节模式以及仅利用第2对比度AF单元的第2焦点调节模式,因而可 进行延时少且高精度的焦点调节。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摄影装置具有用于进行放大实时取景显示的放大 操作单元(放大按钮34、#55 #75),该放大实时取景显示在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执行中 将所取得的图像数据的一部分范围切出并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并且,本实施方式中进行这 样的控制,即在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执行中进行了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的情况下 (#53 — “是”),利用对比度AF单元执行焦点调节动作(#105),之后,在进行了释放按钮21 的全按下操作的情况下(#107),利用相位差AF单元执行焦点调节动作(#121),在放大实时
19取景显示中进行了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的情况下(#53—“是”),执行对比度AF控制 的子程序(#105),在执行了将摄影镜头导入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的第1对比度AF控制之 后,执行将摄影镜头导入到比第1对焦容许范围窄的第2对焦容许范围内的第2对比度AF 控制,在进行了第2对焦显示的状态下进行了释放按钮21的全按下操作的情况下(#107), 不利用相位差AF单元执行焦点调节动作(#113、#127)。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进行了放大实时取景显示的情况下,在释放按钮21 的全按下操作后不利用相位差AF单元进行焦点调节动作,因而可进行延时少且高精度的 焦点调节。下面,使用图19至图23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实时 取景显示时进行了放大显示的情况下,即使在第1对比度AF中处于对焦状态,也继续通过 第2对比度AF进行高精度的焦点调节动作。在第2实施方式中,相位差AF可进行多点测 距,在实时取景显示时进行了放大显示的情况下,随着释放按钮21的全按下,针对进行了 放大显示的部分通过相位差AF进行高精度的焦点调节。第2实施方式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和图2所示的外观结构和电路相同,只是 将第1实施方式的图6、图9、图10、图11所示的流程图置换为图19 图22。因此,这里以 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进行相同处理的步骤附上相同标号而省略详 细说明。图19所示的流程图示出实时取景显示动作,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4的流程图的 步骤#53中半按下释放按钮21时,即IR开关接通时,跳到步骤#101。在步骤#101中,与第 1实施方式一样,进行AE信息的读入。接下来,判定是否处于第2对焦显示中(#102)。当通过高精度的对比度AF使摄影 光学系统101处于第2对焦状态时,进行第2对焦显示(图22的#277)。在达到第2对焦 状态后,在步骤#105中再次通过对比度AF驱动了摄影光学系统101时,操作感不良,因而 在达到第2对焦状态的情况下,跳过步骤#105。在步骤#102中的判定结果是不处于第2对焦显示中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的 #103 一样,判定是否为仅相位差AF的模式(#103)。在步骤#103中的判定结果是仅相位差AF的模式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102中的 判定结果是处于第2对焦显示中的情况下,跳到步骤#107,另一方面,在步骤#103中的判定 结果为不是仅相位差AF的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对比度AF控制(#105)。在该对比度AF控制 中,根据来自对比度AF电路253的对比度信息进行控制,使得摄影光学系统101处于对焦 状态。该对比度AF控制的详情使用图21和图22在后面描述。由于步骤#107以后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6的流程图相同,因而对进行相同处理的 步骤附上相同标号,省略详细说明。下面,使用图20说明步骤#121(图19)和步骤#133(图7)中的相位差AF控制的 子程序。该相位差AF控制是使用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周边2光束,采用公知的相位差方式 求出摄影光学系统101的散焦方向和散焦量。可进行与对比度AF中的高精度AF相同程度 的高精度的AF。当进入相位差AF控制的子程序时,首先,判定是否处于放大显示中(#180)。即, 在实时取景显示中,在步骤#55 (图4)中进入放大显示模式,在该状态下全按下释放按钮21 (#107,图19),判定是否进入了相位差AF控制的子程序。在判定结果不是处于放大显示 中的情况下,进行所有点的焦点检测(#181)。在该步骤#181中,针对可由相位差AF传感器243和相位差AF处理电路245检测 的所有点,检测散焦方向和散焦量。另一方面,在判定结果是处于放大显示中的情况下,针 对放大范围内的点,采用相位差方式检测散焦方向和散焦量。采用相位差AF方式的可测距 的点在图23A所示的摄影画面321中是实施了 “ + ”标记的位置(焦点检测点322),在该例 中全部是11点。在步骤#181中,针对这些所有焦点检测点322进行焦点检测。并且,在放大显示 模式下,针对在图23B中虚线表示的放大区域323,将实时取景显示进行放大显示,并且通 过操作十字按钮30,例如如图23C所示,移动虚线表示的放大区域323。伴随放大区域323 的移动,放大区域323内包含的焦点检测点322也变化。在步骤#182中,在全按下了释放 按钮21时,针对放大显示区域内包含的焦点检测点322,采用相位差AF方式进行焦点检测 (散焦方向和散焦量)。当进行了步骤#181或步骤#182中的处理后,接着进行最近点的选择(#183),由于 该步骤#183以后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9的流程图相同,因而对相同处理附上相同标 号,省略详细说明。下面,使用图21和图22说明步骤#105(图19)中的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该 对比度AF控制是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地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驱动,以使基于摄像元件 221的输出的对比度AF电路253中的对比度信息为最大。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在对 比度AF控制中,有这样的两种模式,即以高速但对焦精度粗的第1对焦精度进行AF控制 的高速对比度AF(第1对比度AF),以及以低速但对焦精度高的第2对焦精度进行AF控制 的高精度对比度AF(第2对比度AF)。当进入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时,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进行寄存器DC的设定以 及驱动方向和驱动量的设定(#201 #205)。接下来,从对比度AF电路253取得对比度信 息(#207)。在该情况下,在进行非放大的实时取景显示时,取得与摄影画面整体对应的图像 数据的对比度信息。并且,在进行放大显示时,在I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这里取得的对比度 信息是根据为了进行放大显示而切出的图像数据来进行的。在后述的步骤#215等中取得 的对比度信息也是一样。当取得了对比度信息时,执行步骤#209以下,然而在步骤#235之 前,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而省略详细说明。在步骤#235中进行了第1对焦显示时,接着判定是否全按下了释放按钮21,即判 定2R开关是否接通。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判定该2R开关之前,判定是否处于放大显示中 (图10的#237),在是处于放大显示中的情况下,执行第2对比度AF。与此相对,在第2实 施方式中,在是处于放大显示的情况下,通过多点相位差AF针对与放大显示部分对应的被 摄体进行高精度的焦点调节,因而省略是否处于放大显示中的判定。在步骤#245中的判定结果是I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进到图22所示的步骤#251。 该图22所示的流程图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11的流程图相比较,省略了步骤#283,除此以 外相同。即,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放大显示中,在通过高精度的第2对比度AF达到第2对 焦状态之前,不允许步骤#285中的2R开关的状态判定。相对之下,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 处于放大显示中而且2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转移到释放动作,在该释放动作中,通过多点相位差AF进行高精度的焦点调节。因此,省略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283中的是否处于放 大显示中的判定。这样,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实时取景显示模式中进行了放大显示时(图 4的#55 —#75),对释放按钮进行全按下操作(#53 “是” 一#107 “是”),在转移到摄影动 作的情况下,针对放大区域内包含的焦点检测点(图20的#182)采用相位差AF方式检测 散焦量。因此,可针对摄影者进行了放大显示的区域,即摄影者想要对焦的被摄体进行自动 焦点调节。并且,由于不针对全部的焦点检测点进行相位差AF就结束,因而可缩短测距时 间,并可通过相位差AF确保高精度的对焦精度。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113的判定中,在进行了第2对焦显示的情况下,即 在以高精度对比度AF进行了对焦的情况下,省略步骤#121中的相位差AF。S卩,在本实施方 式中,具有通过高速对比度AF和相位差AF的组合进行焦点调节的第1焦点调节模式,以 及在高速对比度AF之后通过高精度对比度AF进行焦点调节的第2焦点调节模式,而通过 省略相位差AF,可对应相位差AF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延时。并且,在高精度对比度AF中,可 进行与相位差AF相同程度的高精度的焦点调节,可确保充分的对焦精度。另外,由于在放 大显示中进行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以及采用对比度AF的自动焦点调节,在进行了第2对 焦显示的情况下,得到了充分的对焦精度,因而省略相位差AF,缩短了自动焦点调节所需要 的时间。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摄影装置具有对比度AF单元(对比度AF电 路253等、#105对比度AF控制),其根据被摄体图像数据求出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根 据该对比度信息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导入到规定的对焦容许范围内(第1对焦范围);相 位差AF单元(相位差AF传感器243、相位差AF处理电路245等),其包含针对摄影画面内 的多个点采用相位差方式检测摄影光学系统101的散焦量的相位差AF传感器243,根据由 该相位差AF传感器243所检测的多个散焦量信息中的任一信息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导入 到比对比度AF单元的对焦容许范围窄的对焦容许范围内;以及控制单元(主体CPU 251), 其进行如下控制,在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执行中进行了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的情况 下(#53 “是”),利用对比度AF单元执行焦点调节动作(#105),之后,在进行了释放按钮21 的全按下操作的情况下(#107),利用相位差AF单元执行焦点调节动作(#121)。而且,液晶 监视器26可放大显示摄影画面的一部分(放大显示模式,参照图13),相位差AF单元在进 行了放大实时取景显示的状态下,针对放大区域内包含的焦点检测点(图23(B)、(C))检测 散焦量(#182)。并且,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摄影装置具有放大显示单元(预处理电路 225,#55 #75),其根据放大按钮34的操作,切出被摄体图像数据的一部分并在液晶监视 器26上进行放大显示;以及相位差AF单元(相位差AF传感器243、相位差AF处理电路 245等),其包含针对摄影画面内的多个点采用相位差方式检测摄影光学系统101的散焦量 的相位差AF传感器243,根据由该传感器243所检测的多个散焦量信息中的任一信息将摄 影光学系统101导入到对焦容许范围内。而且,在操作了释放按钮21的情况下,针对由放 大显示单元进行了放大显示的范围内所存在的焦点检测点(参照图23B、图23C),通过相位 差AF单元检测散焦量(#182),根据该检测结果进行上述摄影镜头的焦点调节动作(#185 #195)。
22
这样,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针对进行了放大显示的区域内所包含的焦点 检测点,采用相位差AF方式检测散焦量,可针对摄影者期望的被摄体进行对焦。并且,比起 针对全部焦点检测点进行测距可缩短测距时间。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相位差AF控制的子程序中,在焦点检测点中 选择了最近的点(#183),然而不限于此,可以选择多个焦点检测结果的中间值等,并且可以 通过评价运算适当处理多个焦点检测结果。下面,使用图24至图29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第1和第2实 施方式中,安装微距镜头等,在被摄场景深度变浅的情况下,不另外进行变更焦点调节的方 法。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高精度的对比度AF进行焦点调节。第3实施方式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和图2所示的外观结构和电路相同,只是 将第1实施方式的图3至图6、图10和图11所示的流程图置换为图24至图29。因此,这 里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进行相同处理的步骤附上相同标号。另 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说明,省略了放大显示模式。图24所示的流程图示出上电复位动作,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4的上电复位 大致相同的处理。然而,在步骤#21中的判定结果是I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进行对焦显 示的灭灯(#22)。如后所述,当通过对比度AF达到对焦状态、并且焦点对准被摄体时,如图 14A、图14B所示,由于显示第1对焦显示311和第2对焦显示312 (图10的#235、图11的 #277),因而当进行了该对焦显示时,使该对焦显示灭灯。另外,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 在步骤#85中进行了对焦显示的灭灯,然而除了该步骤以外,当然还可以与第3实施方式一 样增加步骤#22,并在该步骤中也进行对焦显示的灭灯。下面,使用图25至图27说明步骤#31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子程序。该实时 取景显示动作仅有以下不同点,即在第1实施方式中,省略了放大显示模式,以及与第2实 施方式一样地在步骤#102中增加了是否是第2对焦中的判定,因而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 明。进入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子程序,在步骤#53中的判定结果是IR开关断开的情况 下,与步骤#22 —样,使对焦显示灭灯(#54)。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步骤#55至步骤#77中 进行了放大显示模式用的处理,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放大显示模式。并且,在步骤#53中的判定结果是I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当在步骤#101中读入了 AE信息时,接着与第2实施方式一样,判定是否处于第2对焦显示中(图27的#102)。如 后所述,当通过高精度的第2对比度AF控制而使摄影光学系统101处于对焦状态时,进行 第2对焦显示(图29的#277)。在达到高精度对焦状态后,在步骤#105中再次通过对比度 AF驱动摄影光学系统101时,操作感不良,因而在达到对焦状态的情况下,跳过步骤#105。下面,使用图28和图29说明步骤#105(参照图27)中的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 当进入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时,从步骤#201开始以第1对焦精度执行对比度AF,当达到 第1对焦状态时进行第1对焦显示(#235),然而这些步骤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而 对进行与图10相同处理的步骤附上相同标号,省略详细说明。当进行了第1对焦显示时,接下来对近距离标志设定0 (#1236)。该近距离标志是 在摄影光学系统101的焦点位置与规定摄影倍率或规定距离相比处于近距离侧的情况下 被设定1的标志。然后,对镜头CPU 111进行镜头信息请求的指示(#1237),取得微距镜头等更换镜头的类别、最大摄影倍率和其他镜头信息(#1238)。然后,对镜头CPU 11进行镜头位置信息的请求(#1239),取得镜头位置信息、即摄 影光学系统101的焦点位置信息(#1240),进行摄影倍率计算(#1241)。摄影倍率是根据镜 头位置信息和镜头信息来计算的。然后,根据所取得的镜头信息,判定所安装的更换镜头100是否是微距镜头 (#1242)。在判定结果为更换镜头100不是微距镜头的情况下,判定在步骤#9中(图24) 所读入的摄影模式是否是微距模式(#1243)。微距模式是适合于拍摄处于近距离的被摄体 的摄影模式。在步骤#1242中的判定结果是微距镜头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1243中的判定结 果是微距模式的情况下,判定摄影倍率是否为最大摄影倍率的1/4以上(#1245)。在步骤 #1245中的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对近距离标志设定1 (#1246)。在步骤#1245中的判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1243中的判定结果不 是微距模式的情况下,判定2R开关是否接通(#1247)。在判定结果是2R开关接通的情况 下,应转移到摄影状态,返回到原来的程序。另一方面,在2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或者在 步骤#1246中对近距离标志设定了 1的情况下,判定IR开关是否接通(#1248)。在判定结果 是IR开关断开的情况下,返回到原来的程序,在I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进到步骤#1251 (图 29)以下,进行高精度的第2对比度AF。在步骤#1246中,近距离标志被设定为1,这是由于在安装了微距镜头或者设定了 微距模式的状态下,摄影倍率是最大摄影倍率的1/4以上,因而是摄影者想要针对近距离 侧的被摄体进行对焦的状态。在焦点位置处于近距离侧的情况下,由于被摄场景深度浅,因 而期望的是,在高精度的第2对比度AF控制结束之前,不转移到摄影动作。因此,在对近距 离标志设定了 1的情况下,在步骤#1247中不判定2R开关是否接通。在步骤#1248中的判定结果是I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取得对比度信息(图29的 #251)。在步骤#251至步骤#281中,进行高精度的第2对比度AF控制,然而由于这些步骤 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而对进行与图11相同处理的步骤附上相同标号,省略详细 说明。在步骤#265中,判定对比度信息是否比上次提高,在该判定结果是对比度提高的 情况下,判定近距离标志是否为1 (#1283),判定2R开关是否接通(#285)。在这些判定结果 为近距离标志是1的情况下,或者在近距离标志不是1而且2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 IR开关是否接通(#287)。在步骤#1283、#285、#287中的判定结果为近距离标志是1或者近距离标志不是1 且2R开关断开、而且I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回到步骤#257,只要对比度提高,就重复上述 步骤。另一方面,当近距离标志不是1而且2R开关接通时,跳到步骤#279,在进行了步骤 #279,#281的处理之后,返回到原来的程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了第1对焦显示之后, 在进行第2对比度AF的情况下,当近距离标志不是1而且2R开关接通时,中断第2对比度 AF ;另一方面,当近距离标志是1时,由于不检测2R开关的状态,因而即使2R开关接通,也 不会中断第2对比度AF。根据步骤#285或步骤#287中的判定结果进入到步骤#257或步骤#279,以后的动 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对进行与图11相同处理的步骤附上相同标号,省略详细说明。
这样,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在第1对比度AF控制的第1对焦时的摄影倍 率大于所安装的更换镜头100的最大倍率的1/4的情况下(在#1245中为“是”),即,在被 摄体处于近距离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被摄场景深度浅的区域内对焦的情况下,执行到高 精度的第2对比度AF控制为止。即,在进行第1对比度AF控制时,在被摄体处于近距离侧 (被摄场景深度浅的区域)的情况下,设定近距离标志,在进行第2对比度AF控制时,在到 达高精度的对焦状态之前(#277),即使全按下释放按钮21而且2R接通,也不转移到摄影动 作(当在#1283中设定了近距离标志时,在#285中不进行2R开关的判定)。结果,在近距 离标志被设定为1的情况下,选择第2对比度AF。在被摄体位于近距离侧的情况下(在位于被摄场景深度浅的区域内的情况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进行高精度的对比度AF控制,因而可进行对焦的拍照。另外,在本实 施方式中,在步骤#1245中判定摄影倍率是否大于最大摄影倍率的1/4,然而该判定值可以 考虑摄影镜头的特性等进行适当变更。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步骤#245的判定时, 根据摄影倍率进行了判定,然而也可以根据被摄体距离进行判定。并且,由于被摄场景深度 也因更换镜头100的焦点距离和摄影时的光圈值等而改变,因而当然也可以考虑这些特性 值来进行判定。而且,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摄影模式进行了是否为微距模式的判定, 然而不限于此,如肖像模式那样在被摄场景深度浅的区域进行摄影的模式等也可以作为判 断对象。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判定是否为微距镜头,然而当然可以根据更换镜头100的 最近侧被摄体距离进行判定。而且,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摄影装置具有第1对比度AF单元(对比度AF 电路253等、#201 #235),其根据图像数据求出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根据该对比度 信息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导入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第2对比度AF单元(对比度AF电 路253等、#251 #287、#1283),其根据对比度信息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导入到比第1对焦 容许范围窄的第2对焦容许范围内;判断单元(#236 #246),其判断摄影光学系统101是 否在被摄场景深度浅的区域内对焦;以及控制单元(主体CPU 251、在#1283分出),其在实 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执行中进行了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的情况下,根据判断单元的判 断结果,选择是利用第1对比度AF单元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导入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 还是利用第2对比度AF单元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导入到第2对焦容许范围内。 而且,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摄影装置具有第1对比度AF单元(对比度AF 电路253等、#201 #235),其根据图像数据求出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根据该对比度 信息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导入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第2对比度AF单元(对比度AF电 路253等、#251 #287),其根据对比度信息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导入到比第1对焦容许范 围窄的第2对焦容许范围内;判断单元(#236 #246),其判断摄影光学系统101的类别或 摄影模式;以及控制单元(主体CPU 251、在#1283分出),其在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执行中 进行了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的情况下,根据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选择第1对比度AF 单元和第2对比度AF单元中的任意一个。 这样,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判断是否在被摄场景深度浅的区域(近距离 侧)进行摄影,并根据判断结果变更对比度AF控制单元的控制,因而可进行延时少且高精 度的焦点调节。
25
而且,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判断是否在近距离侧(被摄场景深度浅的区 域)进行摄影,并根据判断结果,在进行了释放按钮的全按下时,不执行利用相位差AF的焦 点调节动作,因而可进行延时少且高精度的焦点调节。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至第3实施方式中,随着可动反射镜201的升降,将被摄体 光束切换到取景器光学系统和摄像元件,然而不限于此,可以配置半反射镜来分配被摄体 光束。并且,利用相位差AF的对焦精度与利用高精度对比度AF的第2对焦显示时的精度 为相同程度,然而不限于此,任一对焦精度都可以是高精度。然而,利用相位差AF的对焦精 度采用比高速对比度AF中的第1对焦显示时的精度高的精度。并且,在本发明的第1至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数码相机说明了应用于单反型相机 的例子,然而本发明可应用于能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并能切换对比度AF和相位差AF来进行 焦点调节的数码相机等的电子摄像装置。以上,使用本发明的第1至第3实施方式作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 方式,在实施阶段可在不背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将构成要素变形后加以具体化。并且,通 过将上述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适当组合,可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删除实 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的若干构成要素。
2权利要求
一种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摄影装置用于拍摄被摄体,在该控制方法中,拍摄被摄体;对所拍摄的被摄体图像进行实时取景显示;按照摄影准备操作,根据上述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将摄影镜头导入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以及在继续进行摄影准备操作而不进行摄影操作的情况下,根据上述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将上述摄影镜头导入到第2对焦容许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在将上述摄影镜头导入到上述第2对 焦容许范围内的途中进行了上述摄影操作的情况下,中止将上述摄影镜头导入到上述第2 对焦容许范围内的动作,根据上述摄影镜头的散焦信息将上述摄影镜头导入到第3对焦容 许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上述第2对焦容许范围和上述第3对 焦容许范围大致相等,上述第1对焦容许范围比上述第3对焦容许范围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上述第1对焦容许范围是根据显示分 辨率或者显示点尺寸来决定的;上述第2对焦容许范围和上述第3对焦容许范围是根据摄像分辨率或者摄像尺寸来决 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在为被摄场景深度浅的区域的情况 下,按照摄影操作,根据上述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将上述摄影镜头导入到第2对焦容 许范围内;在为被摄场景深度深的区域的情况下,按照摄影操作,根据上述摄影镜头的散焦信息 将上述摄影镜头导入到第3对焦容许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上述第1对焦容许范围比上述第2对 焦容许范围宽。
7.一种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摄影装置用于拍摄被摄体,在该控制方法中,拍摄被摄体;将所拍摄的被摄体图像的一部分范围切出并进行放大实时取景显示;按照摄影准备操作,根据上述所切出的一部分范围的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将摄影 镜头导入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以及在继续进行上述摄影准备操作而不进行摄影操作的情况下,根据上述所切出的一部分 范围的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将上述摄影镜头导入到第2对焦容许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在将上述摄影镜头导入到第2对焦容 许范围内的途中进行了摄影操作的情况下,中止将上述摄影镜头导入到上述第2对焦容许 范围内的动作,根据上述所切出的一部分范围内所包含的点的散焦信息将上述摄影镜头导 入到第3对焦容许范围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从实时取景显示状态进行摄影的情况下,可进行延时少而且高精度的焦点调节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在该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中,摄影装置用于拍摄被摄体,该控制方法包括拍摄被摄体;对所拍摄的被摄体图像进行实时取景显示;按照摄影准备操作,根据上述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将摄影镜头导入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以及在继续进行摄影准备操作而不进行摄影操作的情况下,根据上述被摄体图像的对比度信息将上述摄影镜头导入到第2对焦容许范围内。
文档编号G03B13/36GK101893808SQ201010231388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1日
发明者国重惠二, 宫崎敏 申请人: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