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4750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定影装置。定影装置通过对被转印到纸张上的颜料(调色剂)进行加热、按压而使其定影。定影装置例如具有由两个辊担载的定影带、 以及隔着定影带设置在与担载该定影带的辊中的一方的辊对置的位置的辊(定影辊),且设置成使转印有调色剂的纸张通过定影带与定影辊之间的抵接部(夹持部)之间。此外, 定影带或者定影辊被加热。由于纸张通过定影带与定影辊的抵接部之间,因此纸张上的调色剂通过被加热、按压而被施以定影处理。一直以来,如日本特许365495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7-139541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在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各个辊的外周面具备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等)的层(弹性层)。并且,定影装置谋求使实施定影处理后的纸张顺利地从定影辊脱离。因此,在各个辊的弹性层的外周面设置利用具有比弹性层的硬度高的硬度的材料(例如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等树脂)覆盖该弹性层的层(脱离层),从而构成容易使纸张从定影辊脱离的定影装置。并且,为了增大夹持宽度,存在使与定影辊对置的辊的外周面的硬度比定影辊的外周面的硬度小的定影装置。然而,在以往的定影装置中,存在外周面的硬度较大的辊(定影辊)使外周面硬度相对较小的辊(与定影辊对置的辊)破损的情况。例如,如图7所示,在沿着各个辊的旋转轴的方向上的、定影辊的端部与对置的辊的外周面抵接的位置,存在对置的辊的外周面被定影辊的端部削掉的情况(例如图7所示的破损部分H)。假设在沿着各个辊的旋转轴方向的方向上,使一方的辊的宽度至少比另一方的辊的弹性层的宽度大,由此使一方的辊的在沿着旋转轴方向的方向上的端部不与另一方的辊的外周面抵接的情况下,不会产生如图7所示那样的另一方的辊的破损。然而在该情况下, 例如,如图8所示,在被另一方的辊的芯轴与一方的辊所夹持的另一方的辊的弹性层的端部,该弹性层沿旋转轴方向伸出,在该弹性层与芯轴的界面端部产生应力集中,在该界面端部,该弹性层产生因按压力导致的破坏。以该界面端部处的破坏为契机,该破坏发展到该弹性层的中央部附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定影装置的辊的破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目的,反映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定影装置具有定影带,该定影带至少由一个以上的辊担载;以及定影辊,该定影辊隔着上述定影带压接于上述辊,
上述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定影辊具有芯部,该芯部设置为能够旋转;弹性部,该弹性部以形成为以上述芯部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筒状的方式包覆上述芯部;以及脱离部,该脱离部包覆上述弹性部的圆筒状的外周面,上述弹性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以及上述脱离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相对于上述芯部中的、该芯部与上述弹性部所抵接的部分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在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突出O 在上述定影装置中,优选上述芯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设置为其端部侧向上述旋转轴侧倾斜,且倾斜面与上述弹性部粘合。在上述定影装置中,优选上述脱离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的外周面向圆筒的外周侧突出。在上述定影装置中,优选上述弹性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设置为随着趋向端部侧而厚度变薄。在上述定影装置中,优选上述辊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比上述定影辊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大,上述定影辊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比上述定影带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大。在上述定影装置中,优选上述脱离部呈无接缝的圆筒状。


本发明可通过以下示出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来更加完全地理解。但是,这些详细说明和附图并不限定本发明。在此,图1是示出具备基于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构成的图。图2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主要构成的图。图3是示出定影辊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辊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辊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辊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在以往的定影装置中,定影辊使与定影辊对置的辊破损的例子的说明图。图8是示出在以往的定影装置中,一方的辊使另一方的辊的弹性层的端部破损的例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示出具备基于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要构成。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00是被称为串列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利用4组图像形成部进行彩色图像的形成。利用图像读取装置SC的扫描曝光装置的光学系统对载置于原稿台上的原稿的图像进行扫描曝光,该图像被读入线成像传感器(line image sensor),经过光电变换后的图像信息信号在图像处理部(未图示)中进行模拟处理、A/D变换、阴影补偿(shading correction)、图像压缩处理等之后,被输入到图像形成部的光写入部。4组图像形成部分别是形成黄⑴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10Y、形成品红(M)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10M、形成青(C)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10C、以及形成黑⑷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10K,在共用的附图标记110后分别标注表示所形成的颜色的附图标记Y、M、C、K 来进行记载。图像形成部IlOY构成为具有配置在感光鼓IOlY及其周围的带电部102Y、光写入部103Y、显影装置104Y、以及鼓清扫器105Y。同样地,图像形成部IlOM构成为具有配置在感光鼓IOlM的周围的带电部102M、 光写入部103M、显影装置104M、以及鼓清扫器105M,图像形成部IlOC构成为具有配置在感光鼓IOlC的周围的带电部102C、光写入部103C、显影装置104C、以及鼓清扫器105C,图像形成部IlOK构成为具有配置在感光鼓IOlK的周围的带电部102K、光写入部103K、显影装置104K、以及鼓清扫器10阢。图像形成部110Y、110M、110C、110K 中的各个感光鼓 101Y、101M、101C、101K、带电部 102Y、102M、102C、102K、光写入部 103Y、103M、103C、103K、显影装置 104Y、104M、104C、 104K、以及鼓清扫器105Y、105M、105C、105K分别是具有相同内容的结构。以下,除了需要特别区分的情况之外,记载时不标注附图标记Y、M、C、K。图像形成部110利用光写入部103将图像信息信号写入感光鼓101,在感光鼓101 形成基于图像信息信号的潜像。进而,潜像由显影装置104显影,在感光鼓101上形成可视图像亦即调色剂像。在图像形成部110Y、110M、110C、110K 的各自的感光鼓 101Y、101M、101C、101K,分别形成黄⑴色、品红(M)色、青(C)色、黑⑷色的图像。中间转印带106卷绕于多个辊,且由这些辊支承而能够移动。利用图像形成部110Y、110M、110C、110K形成的各色的调色剂像由一次转印部 107Y、107M、107C、107K依次转印到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06上,形成Y (黄色)、M (品红色)、 C(青色)、K(黑色)的各个色层重叠的彩色图像。纸张输送部120输送纸张S。纸张S收纳于供纸盘四1、四2、四3,中间转印带106 上的彩色图像被转印到由第一供纸部121供给、并经过定位辊(registration roller) 122 被输送到二次转印部107A的纸张S上。转印有彩色图像后的纸张S在定影装置1中被加热、加压,由此纸张S上的调色剂像被定影,上述纸张S经过定影输送辊123以及排纸辊125 被排出到装置外。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纸张反转部124,能够将完成定影后的纸张从定影输送辊123引导到纸张反转部IM使表里反转而排出,或者也能够在纸张的两面进行图像形成。能够利用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上部的操作显示部180设定进行图像形成时的纸张S的尺寸、页数等。
图2示出基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的主要构成。定影装置1具有带机构10和定影辊20。带机构10具有两个辊11、12和由两个辊11、12担载的定影带13。两个辊11、12 设置于环状的定影带13的内侧,并担载定影带13。两个辊以及定影辊20由未图示的支承部支承为,能够在两个辊中的一方与定影辊20的相互的外周面压接的位置旋转。各个辊的旋转轴平行设置。并且,借助该支承部,两个辊中的一方(例如图2所示的辊11)以及定影辊20设置为隔着定影带13压接。并且, 各个辊由未图示的驱动部驱动而旋转。定影辊20的旋转方向、和设置于与定影辊20对置的位置并与定影辊20压接的辊11的旋转方向不同,纸张通过由辊11、辊12担载而运转的定影带13与定影辊20之间的抵接部(夹持部)之间。由此,对纸张实施定影处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辊11、12的直径(Φ)为90mm,定影辊20的直径(Φ)为80mm, 夹持部的压接力为2000N。辊11的沿着各辊的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比定影辊20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大,定影辊20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比定影带13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大。进而, 定影带13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两端设置为位于定影辊20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两端的内侧,定影辊20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两端设置为位于辊11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两端的内侧。与定影辊20对置的辊11是芯部件(例如金属制)的外周面由弹性部件(例如橡胶等)覆盖的辊。覆盖第一实施方式的辊11的弹性部件是利用由Jis K 6249所规定的A 型杜罗回跳式硬度计测定的硬度为5°的橡胶,该橡胶的厚度为20mm。辊12具有从内侧对辊12进行加热的加热器14。经由利用加热器14加热后的辊 12对定影带13进行加热。并且,辊12具有用于抑制定影带13从辊11、12脱落的引导部 15。定影带13将热传递至通过定影带13与定影辊20之间的抵接部之间的纸张。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影带13具有与两个辊11、12抵接而由这两个辊11、12担载的基部;以及设置于基部的外周面中的不与两个辊11、12所抵接的一侧的橡胶层。基部以聚酰亚胺(PI) 为原材料,其厚度为80 μ m。橡胶层的厚度为200 μ m。橡胶层的与定影辊20所抵接的一侧的外周面由PFA包覆,PFA层的厚度为20 μ m。图3示出定影辊20的局部的剖视图。定影辊20具有芯部21、弹性部22以及脱离部23。芯部21的两端由上述支承部支承,使得该芯部21能够旋转,并且该芯部21由上述驱动部驱动而旋转。虽然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芯部21为金属制,但只要是具有能够成为弹性部22以及脱离部23的芯部件的足够的强度的材料均可。弹性部22以覆盖作为辊的芯部件的芯部21的外周面的方式设置,且以形成为以芯部21的旋转轴的中心L为中心的圆筒状的方式包覆芯部21。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部22 由利用JIS K 6249中规定的A型杜罗回跳式硬度计测得的硬度为30°的橡胶构成,橡胶的厚度为1mm。脱离部23包覆弹性部22的圆筒状的外周面。第一实施方式的脱离部23是一体成型且无接缝的圆筒状的管,通过以该管的内表面与弹性部22的外周面紧贴的方式进行
6设置来包覆弹性部22的外周面。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脱离部23以PFA为原材料,形成圆筒的层的厚度为30 μ m。定影辊20借助其弹性部22的厚度以及脱离部23设置成,该定影辊20的硬度比辊11的硬度高。芯部21的外周面与弹性部22的内周面粘合,弹性部22的外周面与脱离部23的内周面粘合。弹性部22以及脱离部23的沿着定影辊20的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相对于芯部21 中的、芯部21与上述弹性部22所抵接的部分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例如图3所示的端部21a),在沿着定影辊20的旋转轴的方向突出。在图3中示出了相对于端部21a突出的弹性部22的端部(端部22a)以及脱离部23的端部(端部23a)。弹性部22以及脱离部23承受因定影辊20与辊11相互压接而产生的按压力。此时,由于在弹性部22的端部22a的内侧没有芯部21,因此端部22a以及端部23a根据按压力而向定影辊20的旋转轴的中心L侧弯曲。因此,越是趋向定影辊20的端部,定影辊20 与辊11的压接部处的应力越是降低。因此,不会发生脱离部23的端部23a将辊11的外周面削掉的情况。弹性部22的端部22a以及脱离部23的端部23a相对于芯部21的端部21a在沿着定影辊20的旋转轴的方向突出的宽度Dl可以根据定影辊20的外径尺寸、弹性部22的厚度、弹性部22的杨氏模量适当地选择,但是如果宽度Dl过小,则抑制脱离部23的端部23a 相对于辊11的外周面产生应力集中的效果降低,发生脱离部23的端部23a将辊11的外周面削掉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宽度Dl过大,则弯曲的端部22a以及端部23a承受因定影辊20旋转导致的振动而产生大幅振动,由此,存在产生异响,或者对端部22a以及端部23a 以及上述端部22a、23a的周边的构成产生破坏的情况。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宽度Dl优选为 3 IOmm之间。以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即使弹性部22以及脱离部23承受因定影辊20与辊11 相互压接而产生的按压力,由于弹性部22的端部22a以及脱离部23的端部23a相对于芯部21的端部21a突出,因此端部22a以及端部23a能够根据按压力而弯曲,其弯曲不会由芯部21阻碍。由此,越是靠近端部23a,定影辊20与辊11的压接部处的应力越是降低。因此,不会发生端部23a将辊11的外周面削掉的情况。因此,能够消除在以往的定影装置中因定影辊的外周面的端部与对置的辊的外周面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将对置的辊的外周面削掉的问题点,由此能够适当地抑制定影装置的辊的破损。并且,定影辊20的外周面的硬度比辊11的外周面的硬度高。进而,定影辊20的沿着各个辊的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比辊11的沿着各个辊的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小,定影辊20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两端设置为位于辊11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两端的内侧。因此,能够消除在以往的定影装置中外周面的硬度较大的一方的辊的在沿着旋转轴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比外周面的硬度相对较小的另一方的辊的弹性层的在沿着旋转轴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大、且一方的辊的在沿着旋转轴方向的方向上的端部不与另一方的辊的外周面抵接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问题点。即,不会产生因在由另一方的辊的芯轴和一方的辊所夹持的另一方的辊的弹性层与芯轴的界面端部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的、该弹性层的界面端部处的因按压力而导致的破坏。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恰当地抑制定影装置的辊11的破损。此外,辊11的沿着各个辊的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以及定影辊20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比定影带13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大,定影带13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两端设置为位于辊11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两端以及定影辊20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两端的内侧。因此,定影带13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两端不会从辊11与定影辊20的抵接部伸出。即,能够抑制定影带13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两端从辊11与定影辊20的抵接部伸出而变形。(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对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辊20A进行说明。 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辊20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除了将定影辊20调换为定影辊20A之外,其余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的构成相同。图4中示出基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辊20A的局部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定影辊20A的芯部21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2Ia被倒角,且设置成端部侧向旋转轴侧倾斜。进而,弹性部22的内周面与被倒角的端部21a的倾斜面粘合。第二实施方式的弹性部22的外周面以与定影辊20的旋转轴大致平行的方式设置,而和是与被倒角的芯部21的端部21a抵接的部分的外周面、还是与未被倒角的芯部21 抵接的部分的外周面无关。因此,如图4所示,与被倒角的芯部21的端部21a抵接的部分的弹性部设置为,与被倒角的芯部21的端部21a的倾斜对应而厚度增加。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通过设置于芯部21的端部21a的倾斜,弹性部22的端部2 以及脱离部23的端部23a能够向芯部21侧弯曲的余地扩大。并且,由于弹性部22的与芯部21的端部21a的倾斜抵接的部分的弯曲、比没有该倾斜的情况下的弹性部22的端部2 以及脱离部23的端部23a的弯曲的程度平缓,因此与倾斜抵接的部分的外周面的弯曲也变得平缓。因此,进一步缓和了位于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夹持部的端部的应力集中,由此能够进一步良好地抑制定影辊的端部将对置的辊的外周面削掉这个一直存在的问题点。(第三实施方式)接下来,对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辊20B进行说明。 对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辊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除了将定影辊20调换为定影辊20B之外,其余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的构成相同。在图5中示出基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辊20B的局部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定影辊20B的弹性部22的端部22a以及脱离部23的端部23a的外周面具有向圆筒的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M。图5所示的突出部M是截面形状呈山状的突出部,该突出部M以突出部M的顶点 Ml为基准、具备比顶点Ml靠近端部侧的倾斜部M2和位于与上述倾斜部M2相反一侧的倾斜部M3,且以在定影辊20B的外周面环绕一周的方式设置。根据第三实施方式,通过突出部M与辊11的外周面抵接,定影辊20B的弹性部22 的端部22a以及脱离部23的端部23a被向定影辊20B的旋转轴侧推压。因此,端部22a以及端部23a在承受因定影辊20B与辊11相互压接而产生的按压力时更加可靠地向芯部21侧弯曲。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抑制端部23a将辊11的外周面削掉的情况。图5所示的定影辊20B的顶点Ml相对于定影辊20B的端部以外的外周面向外周侧突出约Imm多。并且,在沿着定影辊20B的旋转轴的方向,倾斜部M2的宽度设置为2mm, 倾斜部M3的宽度设置为3mm。虽然这些数值设计只是一例,能够任意设定,但优选是弹性部 22的端部22a以及脱离部23的端部23a良好地向芯部21侧弯曲、并且端部22a以及端部 23a不会被过度地向定影辊20B的旋转轴侧推压的程度。另外,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辊20B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辊20A相同, 芯部21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21a被倒角,且设置为端部侧向旋转轴侧倾斜。进而, 弹性部22的内周面设置为与被倒角的端部21a的倾斜面抵接。也可以在如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辊20那样的、芯部21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21a没有倾斜的定影辊设置突出部Μ。(第四实施方式)接下来,对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辊20C进行说明。 对与第一 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辊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除了将定影辊20调换为定影辊20C之外,其余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的构成相同。在图6中示出基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辊20C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定影辊20C的弹性部22的端部2 设置为随着趋向端部侧而厚度变薄。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由于定影辊20C的弹性部22的端部2 设置为随着趋向端部侧而厚度变薄,因此端部22a以及脱离部23的端部23a更加容易弯曲。因此,端部22a以及端部23a在承受因定影辊20C与辊11相互压接而产生的按压力时更加可靠地向芯部21 侧弯曲。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抑制端部23a将辊11的外周面削掉的情况。此外,图6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辊20C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辊20B相同, 弹性部22的端部22a以及脱离部23的端部23a的外周面具有向圆筒的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M。并且,图6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辊20C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辊20A相同,芯部21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21a被倒角,且设置为端部侧向旋转轴侧倾斜。进而,弹性部22的内周面设置为与被倒角的端部21a的倾斜面抵接。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辊20、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辊20A的弹性部22的端部2 设置为随着趋向端部侧而厚度变薄。此外,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仅仅是示例,而不应当认为是限制性的描述。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 并且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例如,脱离部23不限定于一体形成的管状。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在弹性部22的外周面涂敷PFA涂层材料并进行烧结而形成的脱离部23。这种基于PFA涂层材料的脱离部 23的层的厚度设置为例如15 20 μ m。并且,担载定影带的辊只要是至少包含1个与定影辊对置的辊的构成即可,例如, 也可以利用三个以上的辊来担载定影带,也可以是利用1个以上的辊与固定部件来担载定影带。并且,对定影带进行加热的热源可以是与定影辊对置的辊,也可以是固定部件。
并且,各个辊的直径(Φ)、夹持部的压接力、覆盖各个辊的层的原材料、厚度等具体设计事项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并且,虽然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定影辊是不直接接受基于加热器等加热装置的加热的辊,但也可以对基于本发明的定影辊进行加热。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定影装置具有定影带,该定影带至少由一个以上的辊担载;以及定影辊,该定影辊隔着上述定影带压接于上述辊,上述定影辊具有芯部,该芯部设置为能够旋转;弹性部,该弹性部以形成为以上述芯部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筒状的方式包覆上述芯部;以及脱离部,该脱离部包覆上述弹性部的圆筒状的外周面, 上述弹性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以及上述脱离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相对于上述芯部中的、该芯部与上述弹性部所抵接的部分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在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突出。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弹性部承受因定影辊和与该定影辊对置的辊相互压接而产生的按压力,由于弹性部的端部相对于芯部的端部突出,因此端部能够根据按压力而弯曲, 其弯曲不会由芯部阻碍。由此,离端部越近,定影辊与辊的压接部的应力越是降低,不会发生端部将辊的外周面削掉的情况。因此,能够消除在以往的定影装置中因定影辊的外周面的端部与对置的辊的外周面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将对置的辊的外周面削掉的问题点,由此能够适当地抑制定影装置的辊的破损。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上述芯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设置为其端部侧向上述旋转轴侧倾斜,且倾斜面与上述弹性部粘合。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于芯部的端部的倾斜,弹性部的端部能够向芯部侧弯曲的余地扩大。并且,由于弹性部的与芯部的端部的倾斜抵接的部分的弯曲、比没有该倾斜的情况下的弹性部的端部的弯曲的程度平缓,因此与倾斜抵接的部分的外周面的弯曲也变得平缓。因此,进一步缓和了位于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夹持部的端部的应力集中,能够进一步良好地抑制定影辊的端部将对置的辊的外周面削掉这个一直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上述脱离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的外周面向圆筒的外周侧突出。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突出部与辊的外周面抵接,定影辊的弹性部的端部被向定影辊的旋转轴侧推压。因此,弹性部的端部以及脱离部的端部在承受因定影辊与辊相互压接而产生的按压力时更加可靠地向芯部侧弯曲。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抑制端部将辊的外周面削掉的情况。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上述弹性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设置为随着趋向端部侧而厚度变薄。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定影辊的弹性部的端部设置为随着趋向端部侧而厚度变薄,因此弹性部的端部以及脱离部的端部更加容易弯曲。因此,弹性部的端部以及脱离部的端部在承受因定影辊与辊相互压接而产生的按压力时更加可靠地向芯部侧弯曲。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抑制端部将辊的外周面削掉的情况。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上述辊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比上述定影辊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大,上述定影辊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比上述定影带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会产生因在由辊的芯轴和定影辊所夹持的辊的弹性层与芯轴的界面端部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的、该弹性层的界面端部处的因按压力而导致的破坏。因此,能够恰当地抑制辊的破损。此外,定影辊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两端不会从辊与定影辊的抵接部伸出。即,能够抑制定影带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两端从辊与定影辊的抵接部伸出而弯曲。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上述脱离部呈无接缝的圆筒状。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定影辊的外周面不会产生因接缝导致的阶梯差,能够使外周面圆滑。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用于在像担载体形成调色剂像;转印部,该转印部将形成于上述像担载体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以及上述的任一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对利用上述转印部转印后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弹性部承受因定影辊和与该定影辊对置的辊相互压接而产生的按压力,由于弹性部的端部相对于芯部的端部突出,因此端部能够根据按压力而弯曲, 其弯曲不会由芯部阻碍。由此,离端部越近,定影辊与辊的压接部的应力越是降低,不会发生端部将辊的外周面削掉的情况。因此,能够消除在以往的定影装置中因定影辊的外周面的端部与对置的辊的外周面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将对置的辊的外周面削掉的问题点,由此能够适当地抑制定影装置的辊的破损。本专利申请基于巴黎公约主张2010年9月10日向日本专利厅提交的日本特愿 2010-202538号的优先权,以该日本专利申请作为用于订正本专利申请的误译的依据。
权利要求
1.一种定影装置,具有定影带,该定影带至少由一个以上的辊担载;以及定影辊,该定影辊隔着上述定影带压接于上述辊, 上述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定影辊具有 芯部,该芯部设置为能够旋转;弹性部,该弹性部以形成为以上述芯部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筒状的方式包覆上述芯部;以及脱离部,该脱离部包覆上述弹性部的圆筒状的外周面,上述弹性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以及上述脱离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相对于上述芯部中的、该芯部与上述弹性部所抵接的部分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在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芯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设置为其端部侧向上述旋转轴侧倾斜,且倾斜面与上述弹性部粘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脱离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的外周面向圆筒的外周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设置为随着趋向端部侧而厚度变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辊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比上述定影辊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大,上述定影辊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比上述定影带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宽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脱离部呈无接缝的圆筒状。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用于在像担载体形成调色剂像; 转印部,该转印部将形成于上述像担载体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以及权利要求1 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对利用上述转印部转印后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
全文摘要
一种定影装置,具有定影带,该定影带至少由一个以上的辊担载;以及定影辊,该定影辊隔着上述定影带压接于上述辊,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影辊具有芯部,该芯部设置为能够旋转;弹性部,该弹性部以形成为以上述芯部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筒状的方式包覆上述芯部;以及脱离部,该脱离部覆盖上述弹性部的圆筒状的外周面,上述弹性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以及上述脱离部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相对于上述芯部中的、该芯部与上述弹性部所抵接的部分的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的端部,在沿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突出。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402165SQ20111026452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0日
发明者山本浩二, 村上正典, 船曳宏史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