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6973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由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布N0.2004-109394披露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对图像承载体进行充电的充电辊。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用于清洁所述充电辊的清洁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降低可能对清洁部件的移动造成阻碍的可能性,所述清洁部件通过移动来清洁包括在充电装置中的放电丝、壳体和格栅电极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包括:放电电极,其面对可旋转图像承载体的表面并且对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所述表面进行充电,所述放电电极呈沿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延伸的大致长形;壳体,其沿所述放电电极的纵向延伸并且包围所述放电电极,所述壳体的最靠近所述图像承载体的一侧是敞开的;大致板形的格栅电极,其设置在所述图像承载体和所述放电电极之间;清洁部件,其通过被沿着所述壳体引导并且沿所述壳体的纵向移动来清洁所述放电电极、所述壳体和所述格栅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调节部,其设置在所述清洁部件和所述壳体之间并且通过与所述清洁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一个接触来对所述清洁部件和所述壳体之间的沿着与所述清洁部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距离进行调节;以及支撑部,其支撑所述调节部并且允许所述调节部沿着远离所述清洁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与所述调节部接触的一个的方向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清洁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与所述调节部接触的一个挤压所述调节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所述调节部和所述支撑部包括在所述清洁部件中。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所述调节部和所述支撑部包括在所述壳体中。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根据本发明第一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充电装置,其对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所述表面进行充电;以及显影装置,其将形成在由所述充电装置充电的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所述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成色调剂图像。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充电装置,与调节部不能沿着远离待与调节部接触的清洁部件或壳体的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降低了可能阻碍清洁部件的移动的可能性,该清洁部件通过移动来清洁放电电极、壳体和格栅电极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充电装置,与调节部不朝向待与调节部接触的清洁部件或壳体挤压的情况相比,抑制了清洁部件相对于壳体的晃动。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充电装置,与调节部和支撑部独立于其它部件设置的情况相比,减少了部件数量。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充电装置,与调节部和支撑部独立于其它部件设置的情况相比,减少了部件数量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不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相比,提高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的质量。


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中包括的清洁部件的放大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另一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透视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另一透视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又一透视图;图7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中包括的清洁部件远离放电丝的状态;图7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中包括的清洁部件与放电丝相接触的状态;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中包括的充电器的透视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中包括的充电器的另一透视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中包括的充电器的又一透视图;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的充电装置和其它元件;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的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其它元件;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剖视图;以及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中包括的壳体的放大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参照图1至图13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整体构造参照图13,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沿竖直方向(箭头V的方向)从下到上包括:储存部12,其中储存有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部件P ;传送部18,其传送储存在储存部12中的各张片材部件P ;图像形成部14,其设置在储存部12的上方并且在通过传送部18从储存部12传送的片材部件P上形成图像;文档读取部16,其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4的上方并且读取文档G ;以及控制器20,其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4中并且对图像形成装置10中所包括的各部件的操作进行控制。下文中将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IOA的竖直方向(图13中所示的箭头V的方向)、水平方向(图13中所示的箭头H的方向)以及深度方向(图13中所示的箭头D的方向)分别简称为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和深度方向。储存部储存部12包括第一储存单元22、第二储存单元24和第三储存单元26,第一储存单元22、第二储存单元24和第三储存单元26沿竖直方向布置并且分别储存不同尺寸的片材部件P。第一储存单元22、第二储存单元24和第三储存单元26设置有相应的馈送辊32,馈送辊32将其中储存的任一片材部件P馈送到传送部18中所限定的传送路径28中。传送部传送部18包括沿传送片材部件P的方向设置在馈送辊32下游侧(下文中简称为沿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传送棍34和传送棍36。传送棍34和传送棍36逐张地传送片材部件P。配准辊38也设置在传送路径28中沿传送方向处于传送辊36下游侧的位置处。配准辊38暂时停止片材部件P并且然后在预定定时将片材部件P馈送至下面将要单独说明的二次转印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视图中,传送路径28的位于图像形成部14的下方以及沿传送方向处于下游侧的部分从图像形成部14的左下方延伸到设置于图像形成部14的右侧壁上的片材输出部15。传送路径28与双面传送路径29相连,片材部件P被传送到双面传送路径29中,并且片材部件P在双面传送路径29中反转以使得在片材部件P的双面上均形成图像。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视图中,双面传送路径29包括:第一切换部件31,其在传送路径28和双面传送路径29之间切换传送路径;反转部33,其从图像形成部14的右下方起延伸并且沿着储存部12的右侧在竖直方向上直线延伸;传送部37,传送到反转部33中的片材部件P的后端被导入传送部37中,并且片材部件P沿着传送部37在水平方向上传送;以及第二切换部件35,其在反转部33和传送部37之间切换传送路径。传送辊42间隔地设置在反转部33的多个位置处。传送辊44间隔地设置在传送部37的多个位置处。第一切换部件31的截面呈三棱柱形状,并且驱动单元(未示出)使第一切换部件31移动,以使第一切换部件31的末端朝向传送路径28或双面传送路径29取向,从而对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进行切换。同样,第二切换部件35的截面呈三棱柱形状,并且驱动单元(未示出)使第二切换部件35移动,以使第二切换部件35的末端朝向反转部33或传送部37取向,从而对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进行切换。传送部37的沿传送方向位于下游侧的端部借助引导部件(未示出)与传送路径28连接。可折叠手动馈送部46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4的左侧壁上。手动馈送部46与传送路径28的位于配准辊38之前的部分连接。文档读取部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顶部上的文档读取部16包括:文档传送装置52,其自动传送待由文档读取部16读取的每张文档G ;台板玻璃54,其设置在文档传送装置52的下方,并且一张文档G待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以及文档读取装置56,其读取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或者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的每张文档G。文档传送装置52具有自动传送路径55,传送辊53沿着自动传送路径55设置在多个位置处。自动传送路径55的一部分被限定为使得文档G在台板玻璃54上行进。当对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的文档G进行读取时,文档读取装置56静止于台板玻璃54的左端处,并且当对放置于台板玻璃54上的文档G进行读取时,文档读取装置56沿水平方向移动。图像形成部设置于文档读取部16下方的图像形成部14包括呈圆筒形状的图像承载体62。图像承载体62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IOA的中部并且构造为承载待形成于其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图像承载体62由驱动单元(未示出)沿箭头+R的方向(图13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构造为承载将要通过照射光而形成的静电潜像。用于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进行充电的格栅电晕管式充电装置64以面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的方式设置在图像承载体62的上方。下面将对充电装置64的细节进行单独说明。曝光装置66以面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的方式沿图像承载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充电装置64的下游侧。曝光装置66包括发光二极管(LED)并且构造为将光照射到由充电装置64预先充电的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上(进行曝光)。根据对应于不同色调剂颜色的图像信号来照射光。因此,在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66不限于LED类型,例如可构造为用多棱镜进行激光束扫描。旋转显影装置70沿图像承载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曝光装置66施加曝光的位置的下游侧。显影装置70利用预定颜色的色调剂对形成在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和可视化。参照图12,显影装置70包括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各种色调剂颜色对应并且沿圆周方向(逆时针方向)按此次序布置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通过作为旋转单元的电动机(未示出)使显影装置70—次旋转60度的中心角,从而在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中切换待用于显影的显影单元以使待用于显影的显影单元面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由于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均具有相同的构造,此处将对显影单元72Y进行说明,并且省去对其它显影单元72M、72C、72K、72E和72F的说明。显影单元72Y包括形成其主体的壳体部件76。壳体部件76填充有包含色调剂和载体的显影剂(未示出)。通过色调剂供给路径(未示出)从色调剂盒78Y (见图13)供给显影剂。壳体部件76具有面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的矩形开口 76A。显影辊74在开口 76A中设置为使显影辊74的表面面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在壳体部件76中靠近开口 76A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用于调节显影剂层厚度的板状调节部件79。调节部件79沿开口 76A的纵向延伸。显影辊74包括呈圆筒形状的可旋转显影套筒74A和固定地设置在显影套筒74A的内部并且具有多个磁极的磁性部件74B。当显影套筒74A旋转时,形成由显影剂(载体)形成的磁刷,并且调节部件79调节磁刷的厚度,由此在显影套筒74A的表面上形成显影剂层。显影套筒74A的表面上的显影剂层被传送至面对图像承载体62的位置,并且使得色调剂附着到形成于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上。因此,将静电潜像显影成色调剂图像。
分别呈螺旋形形状的两个传送螺旋推运器77可旋转地并排设置在壳体部件76中。当两个传送螺旋推运器77旋转时,壳体部件76中的显影剂沿显影辊74的轴向(沿显影单元72Y的纵向)循环传送。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具有共六个相应的显影棍74。显影棍74沿圆周方向布置为使每对相邻的显影棍74之间的距离对应于60度的中心角。通过在显影单元72中的单次切换动作,使得下一个显影辊74面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环形的中间转印带68沿图像承载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显影装置70的下游侧并处于图像承载体62的下方。形成在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中间转印带68张紧在如下的各个辊上:驱动辊61,其在控制器20(见图13)的控制下受到驱动而旋转;张力施加辊63,其向中间转印带68施加张力;多个传送辊65,其与中间转印带68的内表面相接触并且通过跟随中间转印带68的旋转而旋转;以及辅助棍69,其与中间转印带68的内表面相接触并且通过跟随中间转印带68的旋转而旋转。当驱动辊61旋转时,中间转印带68沿箭头-R的方向(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次转印棍67设置为隔着中间转印带68与图像承载体62相对。一次转印棍67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一次转印辊67在沿中间转印带68的旋转方向处于图像承载体62与中间转印带68相接触的位置下游侧的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68的内表面相接触。当从电源(未示出)向一次转印辊67供电时,一次转印辊67通过利用其与接地的图像承载体62之间的电位差而将图像承载体62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二次转印辊71设置为隔着中间转印带68与辅助辊69相对。二次转印辊71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将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的咬合部分限定为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表面相接触。二次转印辊71接地。通过电源(未示出)向辅助辊69的轴施加偏压。通过利用被施加偏压的辅助辊69和接地的二次转印辊71之间的电位差而将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包括刮板90A的清洁装置90设置为隔着中间转印带68与驱动辊61相对。刮板90A刮除在二次转印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残余物。位置检测传感器83设置在靠近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并且面对张力施加辊63的位置处。位置检测传感器83通过检测设置于中间转印带68的外表面上的标记(未示出)来检测中间转印带68上的预定基准位置,并且输出作为图像形成处理开始的基准的位置检测信号。格栅电晕管式调节充电器86沿图像承载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侧。调节充电器86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进行负充电,从而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上的带电电位进行调节。清洁装置73沿图像承载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调节充电器86的下游侧。清洁装置73去除未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且残留在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上的色调剂残余物以及其它不需要的物质。静电消除器75沿图像承载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清洁装置73的下游侧(充电装置64的上游侧)。静电消除器75通过向图像承载体62照射光来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消除静电。
参照图13,通过二次转印辊71进行色调剂图像的二次转印的二次转印位置限定在传送路径28的中途位置处。定影装置80设置在传送路径28上的下述位置处:该位置沿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由箭头A所示)处于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侧。定影装置80将通过二次转印辊71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定影装置80包括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加热辊82设置在片材部件P的具有色调剂图像的一面(朝上面)上并且包括有在通电时产生热量的热源。加压辊84设置在加热辊82的下方并且使片材部件P挤压加热辊82的表面。传送辊39设置在传送路径28的下述位置处:该位置沿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处于定影装置80的下游侧。传送辊39朝向片材输出部15或反转部33传送片材部件P。可单独更换的色调剂盒78Y、78M、78C、78K、78E和78F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在文档读取装置56的下方以及显影装置70的上方。色调剂盒78Y、78M、78C、78K、78E和78F收容具有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各种颜色的色调剂。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选自除了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以外的专色(包括透明色),或者可不选择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如果任何颜色被选为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则显影装置70使用Y、M、C、K、E和F这六种颜色来进行图像形成。如果没有颜色被选为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则显影装置70使用Y、M、C和K这四种颜色来进行图像形成。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涉及这样的情况:即,使用Y、M、C和K这四种颜色而不使用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来进行图像形成。可选地,可利用如下共五种颜色来进行图像形成:Y、M、C和K这四种颜色以及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中的一种。在上述构造中,当图像形成装置10被启动时,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各种颜色的各项图像数据从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或任何外部装置依次输出到曝光装置66。此时,显影装置70旋转且被保持以使例如显影单元72Y (见图12)面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此外,在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被多重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之前,清洁装置90的刮板90A和二次转印辊71被保持为远离中间转印带68的外表面。随后,根据各项图像数据而从曝光装置66发射光,并且对已由充电装置64充电的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进行曝光。因此,在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上形成与例如黄色的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单元72Y将如此形成在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成黄色色调剂图像。然后,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随后,显影装置70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60度,因此显影单元72M开始面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通过充电、曝光和显影的处理,品红色色调剂图像形成在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上并且以叠加于黄色色调剂图像之上的方式由一次转印辊67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同样,蓝绿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依次地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当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操作结束时,清洁装置90的刮板90A和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表面接触。同时,根据色调剂图像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定时,通过配准辊38将已从储存部12馈送且已沿着传送路径28传送的片材部件P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通过二次转印辊71将已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已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的片材部件P。此外,中间转印带68的表面上的色调剂残余物被刮板90A从中间转印带68上刮除并且收集在清洁装置90中。随后,已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朝向定影装置80沿箭头A的方向(图13中向右)传送。在定影装置80中,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向色调剂图像加热和加压,由此使得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此外,已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被输出到例如片材输出部15上。当要在片材部件P的双面上形成图像时,已通过定影装置80在其正面上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沿箭头-V的方向馈送至反转部33且然后沿箭头+V的方向从反转部33送出,由此使片材部件P的前端和后端反转。随后,片材部件P在箭头B的方向上(在图13中向左)沿着双面传送路径29传送且馈送到传送路径28中。然后,以与正面相同的方式在片材部件P的背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和定影。特征构造 现在将对充电装置64进行说明。参照图3和图11,充电装置64包括充电器100和支撑充电器100的装置主体102。充电器100面对图像承载体62并且沿着图像承载体62的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下文中将简称为旋转轴线方向,其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对应于深度方向)延伸。一对导轨部件114设置在装置主体102上。导轨部件114从沿水平方向的两个相应侧将充电器100保持在导轨部件114之间。这样支撑充电器100的导轨部件114能够移动而靠近或远离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沿图3中所示的箭头J的方向)。该对导轨部件114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开口侧朝向彼此的矩形U形截面形状。充电器100具有一对板状引导部120,这一对板状引导部120沿旋转轴线方向插入到具有矩形U形截面形状的相应的导轨部件114中。引导部120设有移动机构(未示出),该移动机构使各个导轨部件114沿着使充电器100移动而靠近或远离图像承载体62的方向移动。由于移动机构容许导轨部件114移动而靠近或远离图像承载体62,所以充电器100能够在充电器100靠近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并且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位置(见图3)和充电器100退避而远离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的退避位置(见图2)之间移动。在充电器100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将引导部20沿旋转轴线方向插入导轨部件114中或者从导轨部件114中抽出,使充电器100与装置主体102连接或分离。充电器参照图3、图9和图10,充电器100包括主体106,主体106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并且主体106的侧面中面对图像承载体62的一个侧面(见图3)是敞开的。板状引导部120沿水平方向从主体106的外表面伸出并且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参照图8和图10,对下文将要单独描述的放电丝104的端部进行支撑的放电丝支撑部件192和194分别沿旋转轴线方向设置在主体106的两个外侧面上。放电丝支撑部件192和194分别具有一对突起部107,该对突起部107沿水平方向相互间隔地设置并且朝向图像承载体62突出(见图3)。在充电器100处于如图3所示的充电位置的状态下,突起部107与设置在图像承载体62的两端处的位置基准部150相接触,由此确定充电器100相对于图像承载体62的位置。
充电器100包括作为示例性壳体的遮蔽壳体170、作为示例性放电电极的两个放电丝104以及由网状金属板制成的格栅电极108。由金属板制成的遮蔽壳体170设置在主体106的内部并且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遮蔽壳体170的面对图像承载体62的一个侧面是敞开的。放电丝104设置在遮蔽壳体170的内部并且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格栅电极108设置在图像承载体62和放电丝104之间并且沿着图像承载体62的外表面弯曲。格栅电极108分别在其四个角部处具有分别供突起部107延伸穿过的开口,由此通过放电丝支撑部件192和194来支撑格栅电极108 (见图8)。清洁装置参照图4,主体106容纳柱状引导轴156和可往复运动部件158。弓丨导轴156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当引导轴156接收到从位于充电器100外部的驱动源(未示出)传递的驱动力时,引导轴156沿其圆周方向旋转。引导轴156的旋转力传递到可往复运动部件158并且使得可往复运动部件158沿旋转轴线方向来回移动(往复移动)。在图4中,充电器100位于退避位置。在图6中,充电器100位于充电位置。如图4和图6所示,清洁部件160设置在遮蔽壳体170的内部。清洁部件160通过设置于遮蔽壳体170的顶部的开口 170A与可往复运动部件158连接,并且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可往复运动部件158沿清洁部件160的高度方向(沿图2中所示的箭头M的方向)移动。可往复运动部件158沿旋转轴线方向作用的移动力传递到清洁部件160。清洁部件160包括连接部168和与连接部168 —体设置的主体162。连接部168被支撑为能够移动而靠近或远离可往复运动部件158。可往复运动部件158沿旋转轴线方向作用的移动力传递到连接部168。主体162具有矩形U形截面形状,并且主体162的最靠近图像承载体62的一个侧面是敞开的。清洁部件160还包括底部164,底部164紧固至主体162的最靠近图像承载体62的一个侧面上。主体162和底部164相结合而限定闭合的截面。格栅清洁部172紧固至底部164沿水平方向的两端并且设置为隔着格栅电极108与底部164相对。格栅清洁部172通过与格栅电极108的外表面(面对图像承载体62的表面)接触来清洁格栅电极108。如图4和图6所示,底部164设有清洁垫174,清洁垫174从下方与放电丝104相接触并且清洁放电丝104。此外,清洁垫176设置在主体162的内部。当清洁部件160沿旋转轴线方向自一端移动并且到达开始对放电丝104的清洁的清洁开始位置时,清洁垫176从上方与放电丝104接触并且清洁放电丝104。具体地,参照图7A和图7B,清洁垫176分别连接在支撑部件178的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一端。支撑部件178绕其另一端旋转。在图4和图7A所示的清洁部件160正待机于充电器100的端部的状态下,清洁垫176保持远离放电丝104。如图5和图7B所示,当通过使引导轴156旋转而使处于退避位置的待机于充电器100的端部的清洁部件160沿旋转轴线方向移动到清洁起始位置时,支撑部件178旋转,并且清洁垫176从上方与放电丝104接触。因此,在充电器100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已接收到沿旋转轴线方向作用的可往复运动部件158的移动力的清洁部件160被遮蔽壳体170引导并且沿着遮蔽壳体170来回移动,遮蔽壳体170呈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形。因此,清洁部件160对放电丝104和格栅电极108进行清洁。具体地,当充电器100到达退避位置时,在图像承载体62和格栅电极108之间设置允许格栅清洁部172通过的间隙。格栅清洁部172在该间隙中来回移动。因此,格栅电极108得到清洁。引导机构现在将对有助于呈长形的遮蔽壳体170引导清洁部件160的引导机构200进行说明。参照图1和图2,引导机构200设置作为包括在清洁部件160的主体162中并且彼此面对的一对竖直壁162A的一部分。每个竖直壁162A分别具有沿旋转轴线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引导机构200。具体地,引导机构200分别包括设置在清洁部件160和遮蔽壳体170之间的作为示例性调节部的半圆形突起部202。突起部202面对遮蔽壳体170的竖直壁170B中的对应一个,突起部202与竖直壁170B之间的间隙为例如0.1mm至0.2mm。当清洁部件160沿着遮蔽壳体170移动时,突起部202与遮蔽壳体170的竖直壁170B接触。也就是说,通过突起部202与竖直壁170B接触,以对清洁部件160和遮蔽壳体170之间沿着与清洁部件160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图2中所示的箭头K的方向,对应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清洁部件160的宽度方向)的距离(图2中所示的距离L)进行调节。此外,引导机构200分别包括支撑部204,支撑部204支撑突起部202中的对应一个突起部,并且允许突起部202中的对应一个突起部能够沿着与遮蔽壳体170的竖直壁170B中的待与突起部202接触的对应一个竖直壁远离的方向移动。具体地,支撑部204设置为板簧,倒U形狭缝206设置在竖直壁162A中。支撑部204沿清洁部件160的高度方向(图2中所示的箭头M的方向)延伸,突起部202 —体地设置在支撑部204的末端处。当支撑部204绕其基端向内弹性弯曲时,突起部202移动而远离遮蔽壳体170的竖直壁170B。突起部202借助由已经弯曲的支撑部204施加的恢复力返回至其初始位置。特征构造的功能现在将对特征构造的功能进行说明。在图4中,充电器100处于退避位置。当引导轴165如图5和图7B所示沿正向旋转时,可往复运动部件158以及与可往复运动部件158连接的清洁部件160朝向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移动到清洁起始位置。当清洁部件160到达清洁起始位置时,支撑部件178旋转,由此使清洁垫176从上方与放电丝104接触(见图7A和图7B)。在此状态下,当引导轴156沿正向和反向旋转时,清洁部件160通过引导机构200被沿着遮蔽壳体170引导而移动到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来回移动)并且由此清洁放电丝104和格栅电极108。参照图2和图5,当清洁部件160沿着遮蔽壳体170移动时,被设置为竖直壁162A的一部分的引导机构200的突起部202与遮蔽壳体170的竖直壁170B接触。因此,对清洁部件160和遮蔽壳体170沿清洁部件160的宽度方向(图2中所示的箭头K的方向)的距离(图2中所示的距离L)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在沿清洁部件160的宽度方向在清洁部件160和遮蔽壳体170之间保持有间隙的状态下,清洁部件160沿着遮蔽壳体170沿旋转轴线方向来回移动。
当支撑相应突起部202的支撑部204绕其基端向内弹性弯曲时,突起部202沿与遮蔽壳体170的竖直壁170B远离的方向移动。此外,由弯曲的支撑部204施加的恢复力使得朝向遮蔽壳体170的竖直壁170B挤压突起部202。例如,如果通过来自放电丝104的放电产生的任何放电产物附着到遮蔽壳体170的竖直壁170B或者如果遮蔽壳体170的竖直壁170B变形,则会增加在竖直壁170B和沿该竖直壁滑动的突起部202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支撑部204将突起部202支撑为使得突起部202能够沿着与遮蔽壳体170的竖直壁170B远离的方向移动,所以支撑部204发生弯曲且因此抑制滑动阻力的增加(滑动阻力值落在特定范围内)。由于抑制了在突起部202和遮蔽壳体170的竖直壁170B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的增加,所以降低了可能对通过移动来清洁放电丝104和格栅电极108的清洁部件160的移动产生阻碍的可能性。由于降低了可能阻碍清洁部件160移动的可能性,所以抑制了对放电丝104和格栅电极108的清洁不良。由于抑制了对放电丝104和格栅电极108的清洁不良,所以抑制了图像承载体62的充电不良。由于抑制了图像承载体62的充电不良,所以抑制了输出图像的密度沿旋转轴线方向不均匀的发生。抑制了可能发生的清洁部件160相对于遮蔽壳体170的晃动。因此,抑制了放电丝104的扭曲。突起部202和支撑部204被设置为清洁部件160的主体162的一部分。因此,减少了部件的数量。由于突起部202和支撑部204被设置为清洁部件160的主体162的一部分,实现了低成本构造。现在将参照图14和图15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由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参照图14和图15,有助于呈长形的遮蔽壳体170引导清洁部件160的引导机构250不包括在清洁部件160中,而是包括在遮蔽壳体170中。具体地,包括在相应的引导机构250中的支撑部254均设置为板簧,并且倒U形狭缝256设置在遮蔽壳体170的对应一个竖直壁170B中。支撑部254沿清洁部件160的高度方向(图14中所示的箭头M的方向)延伸。支撑部254在其末端处分别与突起部252 —体设置。突起部252与主体162的竖直壁162A接触。因此,当支撑部254绕其基端向外弹性弯曲时,突起部252移动而远离竖直壁162A。由弯曲的支撑部254施加的恢复力使得朝向竖直壁162A挤压突起部252。引导机构250的节距(突起部252的节距)设定为这样的值:在清洁部件160移动的同时,多个(例如两个)突起部252与包括在清洁部件160中的主体162的各个竖直壁162A相接触。因此,使得正在移动的清洁部件160的取向稳定。其它功能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功能相同。
尽管上述示例性实施例涉及到清洁部件160清洁放电104和格栅电极108的情况,但是清洁部件也可以清洁壳体。也可以清洁放电丝、壳体和格栅电极中的仅至少一个。尽管上述示例性实施例涉及突起部202或252对清洁部件160和遮蔽壳体170之间的沿清洁部件160的宽度方向(图2或图14中所示的箭头K的方向)的距离进行调节的情况,但是该距离仅需沿着与清洁部件160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突起部可以对清洁部件160和遮蔽壳体170之间的沿清洁部件160的高度方向(沿图2或图14中所示的箭头M的方向)的距离进行调节。尽管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涉及到在各侧设置两个引导机构200的情况,但是也可设置任何数量的弓I导机构(例如,一个或三个或更多个)。尽管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涉及到在突起部202和遮蔽壳体170的竖直壁170B之间设置间隙(例如,0.1mm至0.2mm)的情况,但是突起部和竖直壁起初可以相互接触。而且,支撑部可以起初弯曲以使突起部朝向竖直壁挤压。在这种情况下,由弯曲的支撑部施加的恢复力使得朝向遮蔽壳体的竖直壁挤压突起部。因此,抑制了可能发生的清洁部件对遮蔽壳体的晃动。尽管上述示例性实施例涉及到格栅电极108是弯曲的情况,但是格栅电极不限于弯曲的,而是可以为平坦的或类似形状。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面的说明。不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人能够为实现各种实施例理解本发明和各种适合于所构想的特定应用的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放电电极,其面对可旋转图像承载体的表面并且对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所述表面进行充电,所述放电电极呈沿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延伸的大致长形; 壳体,其沿所述放电电极的纵向延伸并且包围所述放电电极,所述壳体的最靠近所述图像承载体的一侧是敞开的; 大致板形的格栅电极,其设置在所述图像承载体和所述放电电极之间; 清洁部件,其通过被沿着所述壳体引导并且沿所述壳体的纵向移动来清洁所述放电电极、所述壳体和所述格栅电极中的至少一个; 调节部,其设置在所述清洁部件和所述壳体之间并且通过与所述清洁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一个接触来对所述清洁部件和所述壳体之间的沿着与所述清洁部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距离进行调节;以及 支撑部,其支撑所述调节部并且允许所述调节部沿着远离所述清洁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与所述调节部接触的一个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清洁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与所述调节部接触的一个挤压所述调节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调节部和所述支撑部包括在所述清洁部件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调节部和所述支撑部包括在所述壳体中。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体;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对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所述表面进行充电;以及 显影装置,其将形成在由所述充电装置充电的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所述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成色调剂图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充电装置包括放电电极,其对可旋转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并且沿着所述图像承载体延伸;壳体,其沿着放电电极延伸并且包围放电电极,其最靠近图像承载体的一侧是敞开的;格栅电极,其设置在所述图像承载体和放电电极之间;清洁部件,其通过沿着壳体移动来清洁放电电极、壳体和格栅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调节部,其设置在清洁部件和壳体之间并且通过与清洁部件或壳体接触来对所述清洁部件和壳体之间沿着与清洁部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距离进行;以及支撑部,其支撑调节部并且允许调节部移动而远离清洁部件或壳体。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3163757SQ20121023440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4日
发明者田中有周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