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接收件以及动力传递装置、感光元件、显影单元、鼓单元和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281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动力接收件以及动力传递装置、感光元件、显影单元、鼓单元和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接收件,以及动力传递装置、感光元件、显影单元、鼓单元和处理盒,所述动力接收件包括具有轴线L1的支撑杆、以及从支撑杆上突出的至少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第一突出部的突起高度大于第二突出部的突起高度,所述第一突出部包括用于接收动力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于与轴线L1垂直的任意平面垂直,因此,所述动力接收件在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和脱离过程中均不会偏摆,包括所述动力接收件的鼓单元或者处理盒均能够有效保证位于其中的感光鼓沿其轴线均匀旋转,还可以有效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所述动力接收件从感光鼓中脱落。
【专利说明】动力接收件以及动力传递装置、感光元件、显影单元、鼓单元和处理盒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接收件,以及动力传递装置、感光元件、显影单元、鼓单元和处理盒。

【背景技术】
[0002]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包括激光打印机、复印机等,处理盒被安装于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中,并由处理盒中的动力接收件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中接收动力,通过驱动处理盒中相应的装置运转,从而完成成像过程。
[0003]通常,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厂家会将感光元件以及与感光元件作用的处理装置例如显影装置、充电装置和清洁装置整体装配在处理盒中;或者事先将充电装置和清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与感光元件整体装配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中,将显影装置单独装配在处理盒中;在上述第一种处理盒中,所述动力接收件通常设置在感光元件的一个末端,在上述第二种处理盒中,所述动力接收件通常设置在显影装置的一个末端。此两种处理盒,以动力接收件设置在感光元件一个末端的处理盒居多,因此,以此种处理盒为例进行介绍,并在下文中将“感光元件”简称为“感光鼓”,“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简称为“主组件”。
[0004]现有技术中,所述动力接收件通常有三种,因此,感光鼓从主组件中接收驱动力的方式通常也有三种,分别为:
[0005]第一种动力接收件是驱动齿轮,即在感光鼓的一个末端设置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与主组件中的动力输出齿轮结合,以接收驱动力,然而,此种方式存在感光鼓旋转不均匀的缺陷;
[0006]第二种动力接收件是一种具有扭曲三角形突起的装置,在主组件中相应地设置有与所述扭曲三角形突起配合的凹槽,通过打开和关闭主组件的盖门,使所述凹槽水平移动,从而实现所述突起与凹槽的结合和分离,虽然此种方式可保证感光鼓沿其轴线均匀旋转,但需要在主组件上设置一种机构,以保证在打开和关闭主组件盖门时,所述凹槽能够沿着感光鼓的旋转轴线水平移动;
[0007]第三种动力接收件是一种具有万向节结构的装置,在主组件中相应地也设置有动力输出件,通过将此种动力接收件的一个末端设置成圆球形,并在感光鼓的相应位置设置接纳该圆球形的机构,使得该动力接收件能够在感光鼓的径向任意摆动,从而实现动力接收件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和分离,采用此种动力接收件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不需要在主组件上设置能使动力输出件沿感光鼓旋转轴线水平移动的机构,如上所述,由于该动力接收件的一个末端为圆球形,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着动力接收件从感光鼓中脱落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接收件以及动力传递装置、感光元件、显影单元、鼓单元和处理盒,不仅可保证感光鼓沿其轴线均匀旋转,还可以有效防止运输过程中动力接收件从感光鼓中脱落。
[0009]为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0]动力接收件,包括具有轴线LI的支撑杆、以及从支撑杆上突出的至少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突起高度大于第二突出部的突起高度,所述第一突出部包括用于接收动力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于与轴线LI垂直的任意平面垂直。
[0011]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还包括至少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邻接,为增强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强度,沿支撑杆的旋转方向,所述第二表面形成多段。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表面为平面,还可以为曲面。
[0013]具有所述动力接收件的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凸缘圆筒、顶盖、第二弹性件、动力传递件以及动力接收部,所述顶盖位于凸缘圆筒顶端,且顶盖上开有第五通孔;所述动力接收部从凸缘圆筒内壁上沿凸缘圆筒径向向内突出;所述动力接收件包括具有轴线LI的支撑杆、以及从支撑杆上突出的至少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支撑杆穿过第五通孔,并伸入凸缘圆筒内;所述动力传递件位于支撑杆上;所述第二弹性件套在支撑杆表面,且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挂接在顶盖上,另一端挂接在所述动力传递件上;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突起高度大于第二突出部的突起高度,所述第一突出部包括用于接收动力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于与轴线LI垂直的任意平面垂直。
[0014]优选的,所述顶盖与凸缘圆筒一体成型,所述凸缘圆筒侧面设置有允许所述动力传递件通过的至少一个第六通孔。
[0015]优选的,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还包括齿轮,所述齿轮设置在凸缘圆筒的外表面上。
[0016]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还包括感光圆筒,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设置在感光圆筒的一个纵向末端。
[0017]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还包括显影辊,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设置在显影辊的一个纵向末端。
[0018]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所述感光元件的鼓单元,所述鼓单元还包括鼓框架,所述感光元件可拆卸地安装在鼓框架上。
[0019]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所述鼓单元以及与所述鼓单元作用的处理装置。
[0020]如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接收件上的第一突出部的突起高度大于第二突出部的突起高度,因此,所述动力接收件在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和脱离过程中均不会偏摆,包括所述动力接收件的鼓单元或者处理盒均能够有效保证位于其中的感光鼓沿其轴线均匀旋转,还可以有效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所述动力接收件从感光鼓中脱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处理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鼓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所述动力接收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从另一个侧面看去的动力接收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所述动力接收件的侧视图。
[0026]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力传递装置的部件分解示意图.
[0027]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力传递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8A-图8D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力接收件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过程示意图。
[0029]图9A-图9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力接收件与动力输出件的脱离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0031][处理盒的简单描述]
[0032]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处理盒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处理盒100包括显影单元10和鼓单元20,所述显影单元10和鼓单元20可拆卸地配合,定义如图1所示的X方向为纵向,与所述X方向垂直的y方向为横向,所述处理盒沿横向装入主组件(未示出)后,与主组件中的动力输出件30相对,所述动力输出件30与处理盒100的一个纵向末端相对。所述动力输出件30包括驱动轴31、位于驱动轴一个纵向末端的动力输出部32以及位于所述动力输出部32上的动力输出杆33,通常,所述动力输出杆33为穿过动力输出部32的一个销钉,该销钉的两端位于动力输出部32的外部,用于向外传递动力。
[0033]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鼓单元2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鼓单元20包括鼓框架21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鼓框架上的保护罩22、充电单元23和感光鼓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单元23为充电辊,在所述充电辊23的一个纵向末端设置有用于接收动力的齿轮231,且该充电辊23与所述感光鼓24的外表面接触,处理盒100工作时,通过电离所述充电辊23与感光鼓24接触区附近的空气,使感光鼓24的表面带上均匀的电荷,并使感光鼓24与所述显影单元10中的处理装置配合,从而完成成像过程。如图2所示,所述感光鼓24的一个纵向末端设置有动力传递装置26,在该动力传递装置26上设置有动力接收件25,当处理盒100装入主组件后,所述动力接收件25用于接收从所述动力输出杆33输出的动力,从而通过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6带动感光鼓24转动。
[0034][动力接收件]
[0035]图3-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接收件25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3是所述动力接收件25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动力接收件25包括支撑杆250、以及从所述支撑杆上突出的至少第一突出部251和第二突出部252,所述支撑杆250为具有旋转轴线LI的圆柱状,在图3所示的支撑杆250的E-E横截面上,所述支撑杆250的外接圆直径Dl不大于6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所述支撑杆250的旋转轴线LI,至少所述第一突出部251和第二突出部252其中之一从支撑杆250的侧面突出,也可以从所述支撑杆250的一个末端面上突出,如图3所示,所述动力接收件25还包括与支撑杆250连接的支撑台253,所述第一突出部251和第二突出部252从支撑台上突出,优选的,所述第一突出部251和第二突出部252从支撑台上突出,因此,以下以包括有支撑台253,且所述第一突出部251和第二突出部252从支撑台253上突出的动力接收件25为例进行描述。
[0037]图4是从另一个侧面看去的动力接收件25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所述动力接收件25的侧视图。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突出部251和第二突出部252位于支撑台253的圆周面上,且关于轴线LI对称,沿所述轴线LI,所述第一突出部251在支撑台253上的突起高度为hl,所述第二突出部252在支撑台253上的突起高度为h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出部251的突起高度hi大于第二突出部252的突起高度h2。
[0038]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突出部251包括用于与所述动力输出杆33结合并接收动力的第一表面2511,假定与所述轴线LI垂直的任意一个平面为SI,所述第一表面2511与平面SI垂直。所述第一表面2511可以为一个平面,也可以为一个曲面,不论所述第一表面2511的形状如何,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取第一表面2511的一个最高点A、一个最低点B,并如图所示,并假定最高点A与最低点B的连线AB所在的任意平面为S2,所述平面SI与平面S2垂直。
[0039]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突出部252包括用于与所述动力输出杆33结合并接收动力的第四表面2524,在此不对该第四表面2524的形状作限制,只要该表面能够与所述动力输出杆33结合并接收动力即可;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突出部252还包括位于其中的至少第五表面2525,所述第五表面2525为沿支撑杆250旋转方向延伸的弧面。所述第一突出部251还包括位于其中的至少第二表面2512,所述第二表面2512与第一表面2511邻接。由于所述动力输出杆33与第一表面2511结合的瞬间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因此,为增强所述第一突出部251在支撑杆旋转方向上的强度,在沿支撑杆250旋转方向上,所述第二表面2512形成多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2512至少被分成两段,分别为第一段2512a和第二段2512b。
[0040][动力传递装置]
[0041]图6是本实施例中动力传递装置的部件分解示意图,图7是本实施例中动力传递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42]如图6和图7所示,动力传递装置26包括凸缘圆筒260、顶盖2611、第二弹性件262、动力接收件25、动力传递件263以及动力接收部264 ;所述顶盖2611位于凸缘圆筒260的顶端,且顶盖上开有第五通孔265 ;通常,所述动力传递件263为销钉,所述动力接收部264包括第一动力接收部264a和第二动力接收部264b,沿所述凸缘圆筒260的径向,所述第一动力接收部264a和第二动力接收部264b从凸缘圆筒内壁上向内突出,且所述第一动力接收部264a和第二动力接收部264b分别包括用于与所述动力传递件263结合的第一动力接收面264al和第二动力接收面264bl ;所述动力接收件25的支撑杆250穿过第五通孔265,并伸入凸缘圆筒260内;所述动力传递件位于支撑杆上;所述支撑杆250上设置有动力传递件支撑孔259,销钉263穿过该支撑孔259 ;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弹性件262套在支撑杆250表面,且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挂接在顶盖2611上,另一端挂接在销钉263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262为弹簧,在装配好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6后,弹簧262处于自然状态。
[0043]继续如图6所示,如上所述,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6被设置在感光鼓24的一个纵向末端,因此,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凸缘圆筒260可以被分成与感光鼓24配合的部分2601以及不与感光鼓24配合的部分2602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2611与凸缘圆筒260 —体成型,因此,为方便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6的组装以及拆解,在所述凸缘圆筒260的侧面设置有允许所述销钉263通过的至少一个第六通孔266,同时为了将所述动力接收件25接收的动力通过动力传递装置26传递出去,在所述凸缘圆筒260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齿轮267,所述齿轮267通过与充电辊齿轮231啮合,将动力传递给充电辊;本实施例优选的是,所述第六通孔266被设置在凸缘圆筒260与感光鼓24配合的部分2601上,所述齿轮267被设置在凸缘圆筒260不与感光鼓24配合的部分2602上,因此,当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6被设置在感光鼓24的一个纵向末端后,所述销钉263将完全不能从动力传递装置26中脱离出来,因而,有效保证了动力传递装置26的稳定性。
[0044][动力接收件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过程]
[0045]下面结合附图8A-图8D描述所述动力接收件25与动力输出件30的结合的过程,由于所述动力接收件25是通过动力传递装置26安装在感光鼓24上,为简便,在附图中未示出感光鼓24。
[0046]如上所述,所述第一突出部251和第二突出部252沿轴线LI从支撑台253上突出的高度分别为hi和h2,如图8A所示,通过调节所述弹簧262的弹力,从而间接调节所述动力接收件25的支撑杆250伸出凸缘圆筒260的高度,使得所述动力输出杆33的中点与支撑台253的距离为h3,且满足:h3 < h2 < hi。
[0047]如图8A所示,沿着图中箭头dl所示方向移动动力传递装置26,动力接收件的第二突出部252位于移动方向的下游,且所述第二突出部正对动力输出件30。
[0048]如图8B所示,所述第二突出部252最先与动力输出件30接触,如上所述,由于存在着上述关系:h3 < h2,因此,所述第二突出部252的第五表面2525将与动力输出部32或动力输出杆33接触;当继续推动动力传递装置26沿dl方向运动时,所述动力输出部32或动力输出杆33将会给第二突出部的第五表面2525 —个反作用力,不论是第五表面2525与动力输出部32接触还是与动力输出杆33接触,动力接收件25的运动过程均相同,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选择以第五表面2525与动力输出部32接触为例进行描述。如图8B中局部Rl的放大示意图,所述动力输出部32反作用在第五表面2525上的力为F1,将该力Fl沿平行于dl的方向以及垂直于dl的方向分别分解为F3和F2 ;如上所述,由于所述顶盖2611与凸缘圆筒260 —体成型,且所述第五表面2525为沿支撑杆250旋转方向延伸的弧面,因此,所述分力F3将被顶盖2611抵消或者推动动力接收件25沿支撑杆250的旋转方向旋转,所述分力F2将迫使动力接收件25沿轴线LI向靠近感光鼓的方向运动,同时,位于凸缘圆筒260中的弹簧262将被拉伸变形。
[0049]如图8C所示,所述动力接收件25向靠近感光鼓的方向的运动量为h4,动力输出件30正好位于第二突出部252的正上方,此时,动力接收件25可顺利通过动力输出部32,从而使得所述动力输出部32进入动力接收件25中。
[0050]如图8D所示,动力输出部32完全进入动力接收件25中,如上所述,由于弹簧262处于拉伸状态,因此,动力接收件25将在弹簧262的作用下,沿着轴线LI向远离感光鼓的方向运动,且该运动量也为h4,之后,弹簧262复位;随着所述动力输出件30的旋转,动力输出杆33将与所述第一表面2511和第四表面2524结合,从而完成动力接收件25与动力输出件30的结合,所述动力接收件25在动力输出件30的旋转带动下旋转,并通过所述动力传递件263与动力接收部264将动力传递至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6。
[0051][动力接收件与动力输出件的脱离过程]
[0052]下面结合附图9A-图9B描述所述动力接收件25与动力输出件30的脱离过程,同样的,在图9A和图9B中也未示出感光鼓24。
[0053]如图9A所示,当需要将安装有所述动力接收件25的装置从主组件中取出时,沿图中d2所示方向移动动力传递装置26,如上所述,由于存在以下关系:h3 < hi,因此,沿d2所示方向移动动力传递装置26的过程中,动力输出杆33不会对所述动力接收件25造成干涉,如图9B所示,操作人员可轻松的沿d2所示方向实现动力接收件25与动力输出件30的脱离。
[0054]当然,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处理盒100还可以仅包括显影单元10,而所述鼓单元20被固定在主组件中,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6被设置在显影单元10中,通常,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6被设置在位于显影单元10中的显影辊的一个纵向末端上,或者被设置在显影单元10的一个纵向端盖上,再通过齿轮或其他部件将动力传递出去。
[0055]综上,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接收件25上的第一突出部251的突起高度大于第二突出部252的突起高度,因此,所述动力接收件25在与动力输出件30的结合和脱离过程中均不会偏摆,包括所述动力接收件25的鼓单元20或者处理盒100均能够有效保证位于其中的感光鼓24沿其轴线均匀旋转,还可以有效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所述动力接收件25从感光鼓24中脱落。
【权利要求】
1.动力接收件,包括具有轴线L1的支撑杆、以及从支撑杆上突出的至少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突起高度大于第二突出部的突起高度,所述第一突出部包括用于接收动力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于与轴线L1垂直的任意平面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还包括至少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邻接,沿支撑杆的旋转方向,所述第二表面形成多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为平面或曲面。
4.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凸缘圆筒、顶盖、第二弹性件、动力接收件、动力传递件以及动力接收部, 所述顶盖位于凸缘圆筒顶端,且顶盖上开有第五通孔; 所述动力接收部从凸缘圆筒内壁上沿凸缘圆筒径向向内突出; 所述动力接收件包括具有轴线L1的支撑杆、以及从支撑杆上突出的至少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 所述支撑杆穿过第五通孔,并伸入凸缘圆筒内; 所述动力传递件位于支撑杆上; 所述第二弹性件套在支撑杆表面,且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挂接在顶盖上,另一端挂接在所述动力传递件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突起高度大于第二突出部的突起高度,所述第一突出部包括用于接收动力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于与轴线L1垂直的任意平面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与凸缘圆筒一体成型,所述凸缘圆筒侧面设置有允许所述动力传递件通过的至少一个第六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还包括齿轮,所述齿轮设置在凸缘圆筒的外表面上。
7.感光元件,包括感光圆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元件还包括如权利要求4-6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设置在感光圆筒的一个纵向末端。
8.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单元还包括如权利要求4-6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设置在显影辊的一个纵向末端。
9.鼓单元,包括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鼓单元还包括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可拆卸地安装在鼓框架上。
10.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鼓单元以及与所述鼓单元作用的处理装置。
【文档编号】G03G15/08GK204203639SQ201420582412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9日
【发明者】刘均庆 申请人:中山鑫威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