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5416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光学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光学影像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影镜头的蓬勃发展,微型取像模组的需求日渐提高,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影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

由于近年来高阶智慧型手机、穿戴式装置与平板计算机等高规格行动装置朝向轻薄化的方向发展,更带动摄像镜头在小型化上的要求提升,传统透镜配置的光学系统已经难以同时满足大光圈与短总长的需求。此外,传统透镜配置的小型化光学系统因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过短而容易造成工艺上的困难。因此,提供具有大光圈、短总长、同时能兼顾降低工艺困难度的小型化光学系统,实为目前业界欲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其中光学影像镜片组的透镜为六片。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有助于提供兼具大光圈以及短总长特性的光学影像镜片组。此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且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可使透镜形状较为平缓,有助于取得适合透镜成型与组装的配置。当满足特定条件时,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皆具像侧面凹的配置,有利于缩短后焦距以维持光学影像镜片组的小型化。此外,有利于在短总长的配置下使得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各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较为 适当,进而有利于透镜的组装。另外,可确保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于光轴上具有足够的间隔距离,避免因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彼此过于靠近而产生透镜组装与成型上的困难。再者,藉由适当配置第二透镜表面的面形,有助于光学影像镜片组像差的修正。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光学影像镜片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隙。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

0≦f/r8;

0≦f/r10;

0<(ct4/t34)+(ct4/t45)<5.0;以及

0.90<t45/t23。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组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影像镜片组的一成像面上。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光学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 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光学影像镜片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隙。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

0≦f/r8;

0≦f/r10;

0<(ct4/t34)+(ct4/t45)<5.0;以及

0.90<t45/t23;以及

0<(r3+r4)/(r3-r4)。

当f/r8与f/r10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缩短后焦距以维持光学影像镜片组的小型化。

当(ct4/t34)+(ct4/t45)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在短总长的配置下使得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各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较为适当,进而有利于透镜的组装。

当t45/t23满足上述条件时,可确保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于光轴上具有足够的间隔距离,避免因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彼此过于靠近而产生透镜组装与成型上的困难。

当0<(r3+r4)/(r3-r4)满足上述条件时,藉由适当配置第二透镜表面的面形,有助于光学影像镜片组像差的修正。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8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再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取像装置︰10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光阑:201、301、401、601、701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

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

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

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

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

物侧表面︰151、251、351、451、551、651、751、851

像侧表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

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860

物侧表面︰161、261、361、461、561、661、761、861

像侧表面︰162、262、362、462、562、662、762、862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70、270、370、470、570、670、770、870

成像面︰180、280、380、480、580、680、780、880

电子感光元件︰190、290、390、490、590、690、790、890

ct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6︰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f: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f5:第五透镜的焦距

f6:第六透镜的焦距

fno︰光学影像镜片组的光圈值

hfov︰光学影像镜片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imgh:光学影像镜片组的最大成像高度

r3: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8: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10︰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12: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光学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其中,光学影像镜片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

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各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隙,亦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可以为六片单一非接合(非黏合)透镜。由于接合透镜的工艺较非接合透镜复杂,特别是在两透镜的接合面需拥有高准度的曲面,以便达到两透镜接合时的高密合度,且在接合的过程中,更可能因偏位而造成移轴缺陷,影响整体光学成像品质。因此,光学影像镜片组中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可为六片单一非接合透镜,进而有效改善接合透镜所产生的问题。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可提供光学影像镜片组所需的正屈折力,有利于缩短光学总长度。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借此,可修正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

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借此,可避免第一透镜屈折力强度过大,有助于降低光学影像镜片组的敏感度。

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借此,可缩短后焦,使透镜形状较为平缓,可缩短光学总长度,并同时提供较佳的组装配置。

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其像侧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借此,可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使感光元件的响应效率提升,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此外,第四透镜表面和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均具有反曲点,可使透镜形状较为平缓,有助于取得适合透镜成型与组装的配置。

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借此,可使光学影像镜片组的主点(principalpoint)远离像侧端,有利于缩短光学总长度,以 利于光学影像镜片组的小型化。

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0≦f/r8以及0≦f/r10。借此,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和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面形有利于缩短后焦距,以维持光学影像镜片组的小型化。

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0<(ct4/t34)+(ct4/t45)<5.0。借此,有利于在短总长的配置下使得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各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较为适当,进而有利于透镜的组装。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75<(ct4/t34)+(ct4/t45)<4.30。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0.90<t45/t23。借此,可确保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于光轴上具有足够的间隔距离,避免因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彼此过于靠近而产生透镜组装与成型上的困难。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95<t45/t23。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r3+r4)/(r3-r4)。借此,可适当配置第二透镜表面的面形,有助于光学影像镜片组像差的修正。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80<(t45/t23)+(t45/t34)。借此,可在光学影像镜片组的中心位置配置足够的组装空间,以避免透镜在组装时彼此产生干涉。

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f/f5|+|f/f6|<2.5。借此,使得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具有较强的屈折力,以提升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对像差的修正能力,且可进一步避免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因形状过于弯曲或镜面形状的变化过大而产生制造上的困难。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1.0<|f/f5|+|f/f6|<2.0。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光学影像镜片组的 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即电子感光元件之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总长的一半),其可满足下列条件:tl/imgh<1.60。借此,有利于维持光学影像镜片组的小型化,使其更适合搭载于轻薄的电子装置。

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f3|+|f/f4|<0.75。借此,有助于避免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因屈折力过强而过度修正周边像差,进而能提升成像品质。另外,还可进一步减缓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镜面形状的变化,而有利于消除鬼影。

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6/f2|<1.0。借此,有助于减缓第二透镜的屈折力强度,而能降低光学影像镜片组的敏感度,进一步提升制作良率。另外,还有助于提升第六透镜的屈折力强度,而有利于进一步维持光学影像镜片组的小型化。

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可满足下列条件:ct6/t45<1.70。借此,可减少靠近光学影像镜片组像侧端之各透镜所占的空间,进而使各透镜的配置更为紧密。

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r8/f|+|r10/f|+|r12/f|<5.0。借此,可避免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与第六透镜像侧表面过于平坦,有助于维持足够之修正像差的能力。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光圈之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影像镜片组的出射瞳(exit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是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影像镜片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影像镜片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可以增加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另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透镜表面上设置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所需使用透镜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光学总长度。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影像镜片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凸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凹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区域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可为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焦距。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光学影像镜片组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

本发明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阑,其位置可设置于第一透镜之前、各透镜之间或最后一透镜之后均可,该光阑的种类如耀光光阑(glarestop)或视场光阑(fieldstop)等,可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光学影像镜片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影像镜片组的成像面上。较佳地,该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支持装置(holdermember)或其组合。

请参照图17、18与19,取像装置10可多方面应用于智慧型手机(如图17所示)、平板计算机(如图18所示)、穿戴式装置(如图19所示)等电子装置。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显示单元、储存单元、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其组合。

本发明的光学影像镜片组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本发明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型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器、倒车显影装置、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取像装置的运用范围。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90。光学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光圈100、第二透镜120、第 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filter)170与成像面1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90设置于成像面180上。光学影像镜片组的透镜(110-160)为六片,且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隙。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41及像侧表面142均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1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1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160及成像面1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光学影像镜片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光学影像镜片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5.06毫米(mm),fno=2.28,hfov=37.7度(deg.)。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122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r3+r4)/(r3-r4)=1.94。

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42的曲率半径为r8,第 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的曲率半径为r10,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r8/f|+|r10/f|+|r12/f|=6.86。

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ct4/t34)+(ct4/t45)=4.01。

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ct6/t45=1.39。

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45/t23)+(t45/t34)=2.40。

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45/t23=0.96。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8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光学影像镜片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1.53。

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f/f3|+|f/f4|=0.34。

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五透镜150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f/f5|+|f/f6|=1.86。

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f6/f2|=0.48。

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42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f/r8=0.73。

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f/r10=0.19。

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毫米(mm),且表面0到16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到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到16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290。光学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2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光阑201、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filter)270与成像面2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290设置于成像面280上。光学影像镜片组的透镜(210-260)为六片,且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隙。此外,光阑201可以是耀光光阑或视场光阑。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于近光轴处 为平面,其像侧表面2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24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2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2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260及成像面2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390。光学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300、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光阑301、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filter)370与成像面3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390设置于成像面380上。光学影像镜片组的透镜(310-360)为六片,且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隙。此外,光阑301可以是耀光光阑或视场光阑。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41及像侧表面342均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 面3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3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3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360及成像面3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490。光学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400、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阑401、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filter)470与成像面4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490设置于成像面480上。光学影像镜片组的透镜(410-460)为六片,且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隙。此外,光阑401可以是耀光光阑或视场光阑。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41及像侧表面442均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4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4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4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4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460及成像面4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590。光学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 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filter)570与成像面5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590设置于成像面580上。光学影像镜片组的透镜(510-560)为六片,且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隙。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41及像侧表面542均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5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5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5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560及成像面5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及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690。光学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600、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光阑601、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第六透镜6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filter)670与成像面6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690设置于成像面680上。光学影像镜片组的透镜(610-660)为六片,且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隙。此外,光阑601可以是耀光光阑或视场光阑。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于近光轴处 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6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41及像侧表面642均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6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6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6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6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660及成像面6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及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790。光学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700、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光阑701、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第六透镜7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filter)770与成像面7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790设置于成像面780上。光学影像镜片组的透镜(710-760)为六片,且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隙。此外,光阑701可以是耀光光阑或视场光阑。

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7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74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7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 面7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7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7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760及成像面7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及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890。光学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800、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第六透镜8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filter)870与成像面8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890设置于成像面880上。光学影像镜片组的透镜(810-860)为六片,且光学影像镜片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隙。

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8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8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41及像侧表面842均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8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8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8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8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860及成像面8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