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块以及包括该光源模块的平面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8000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光源模块以及包括该光源模块的平面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实施方式涉及光源模块和平面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元件的代表性示例是利用化合物半导体的特性将电信号转换为红外光、可见光等的发光二极管(LED)。LED用在例如家用电器、遥控器、电子显示板、显示装置和各种自动装置中。使用LED的领域逐渐变得越来越多。

配备有LED的平面光源装置是将从点光源形式的LED发射的光转换为平面光形式的装置。平面光源装置可用在诸如液晶显示设备的显示设备中,并且可用在各种其它照明设备中。

在传统导光结构中,将光从察看导光单元的横截面时位于一侧的光源引入导光单元中以被引导至光发射表面或者与光源相对的表面。光引导装置是基于折射率差异的全反射或光发射装置,这种装置使用图案或形状来使得光从光发射表面发射。

图9是沿着光源模块的纵向方向截取的传统平面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参照图9,传统光源模块被构造为使得封装1300被设置为围绕点光源1200。封装的点光源1200在电路板1100的纵向方向上按照恒定间距布置。

为了使从点光源1200生成的光聚集在期望的方向上,封装1300被配置为在其上侧点光源120的上方开放并且围绕点光源1200的侧表面。

尽管封装1300可将从点光源1200生成的光向上(朝着导光板1400)聚集,但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横向方向上发射的光的量减少,从而导致在点光源120之间出现热点。

因此,如果减小点光源1200之间的间距以便缩小热点,则存在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图10示出从光源模块引入的光的传播路径,其中通过导光件1500将光朝着导光板1400引导。

这里,导光件1500被配置为使得随着从点光源1200朝着导光板1400的距离增加,其宽度减小。

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从点光源1200引入的光在导光件1500中经历全反射,从而导致光的内部损耗。另外,当从导光件1500发射的光被引入导光板1400中时,一些光以超过可接受角度(从导光板1400发射的光可经历全反射的最大允许入射角)的角度被引入,从而导致导光板1400中的辐射损耗。

用于计算可接受角度的公式如下:

<mrow> <mi>s</mi> <mi>i</mi> <mi>n</mi> <mi>&alpha;</mi> <mo>=</mo> <msqrt> <mrow> <msup> <msub> <mi>n</mi> <mn>1</mn> </msub> <mn>2</mn> </msup> <mo>-</mo> <msup> <msub> <mi>n</mi> <mn>2</mn> </msub> <mn>2</mn> </msup> </mrow> </msqrt> </mrow>

其中,α是可接受角度,n1是导光板的折射率,n2是导光板的外部的折射率。



技术实现要素:

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实现增强的光引入效率的光源模块和平面光源装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一种光源模块包括:电路板;至少两个点光源,其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并且在所述电路板的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上;以及导光件,其用于在所述电路板的向上方向上引导从所述点光源引入的光,其中,所述导光件包括第一反射壁和第二反射壁,该第一反射壁被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上表面上,该第二反射壁被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上表面上,使得在所述第一反射壁与所述第二反射壁之间限定设置所述点光源的空间。

所述第一反射壁和所述第二反射壁中的一个可比所述第一反射壁和所述第二反射壁中的另一个高。

所述第一反射壁可在其一侧形成有第一反射表面以反射光,所述第二反射壁可在其一侧形成有第二反射表面以反射光,其中,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表面彼此面对,所述点光源被设置在它们之间。

所述第一反射表面与所述第二反射表面之间的距离可随着向上距离增大而增大。

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表面中的一个可垂直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表面可相对于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垂直的线倾斜。

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反射表面可限定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点光源的正上方的非球面或球面。

所述第一反射壁和所述第二反射壁可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

所述导光件还可包括耦合突起,该耦合突起被安装到形成在所述电路板中的耦合孔中。

该光源模块还可包括桥,该桥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反射壁,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反射壁。

所述桥可包括涂覆在其外表面的反射材料以反射光,并且其宽度可随着向上距离增大而减小。

该光源模块还可包括反射层,该反射层被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上以反射被引入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中的光。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平面光源装置包括所述光源模块。

附图说明

实施方式的细节将从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更清楚地理解,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平面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平面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3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的平面图;

图4是沿着线A-A截取的图3所示的光源模块的横截面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平面光源装置的光传播路径的示意图;

图6a至图6g是示出根据各种实施方式的导光件的示图;

图7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平面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8是示出包括平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平面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10是示出随着朝着导光板的距离增加而宽度减小的导光件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照实施方式,其示例示出于附图中。然而,本公开可按照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所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这些实施方式被提供以使得本公开将彻底和完整,并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仅由权利要求的类别限定。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领域熟知的装置构造或 工艺的详细描述可被省略,以避免模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公开的理解。只要可能,贯穿附图将使用相同的标号来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本文中可使用诸如“下方”、“下面”、“下”、“上面”或“上”的空间相对术语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将理解,除了附图中所描绘的取向以外,空间相对术语旨在涵盖装置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之一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下方”的元件将按照在其它元件“上面”取向。因此,示例性术语“下面”或“下方”可涵盖上面和下面这两种取向。由于装置可按照另一方向取向,所以空间相对术语可根据装置的取向来解释。

本公开中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方式,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如本公开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用,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外指示,否则单数形式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还将理解,术语“包括”和/或“包含”当用在本说明书中时指明存在所提及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的存在或添加。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还将理解,诸如常用的字典中所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和本公开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理想化地或者过于形式地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地如此定义。

在附图中,为了方便描述和清晰,各个层的厚度或尺寸被夸大、省略或者示意性地示出。另外,各个构成元件的尺寸或面积未完全反映其实际尺寸。

用于描述根据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结构的角度或方向基于图中所示的那些。除非在说明书中没有用于描述发光装置的结构中的角度位置关系的参考点的定义,否则可参考相关的附图。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平面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平面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1和图2,实施方式的平面光源装置10包括用于提供光的光源模块20以及导光板13,导光板13具有用于从光源模块20接收光的光引入表面131以及具有比光引入表面13大的面积并且发射光的光发射表面132。

首先,图中所示的Z轴可被称作“前面”。图中所示的X轴可被称作“水平方向”或“纵向方向”。图中所示的Y轴可被称作“向上方向”。

导光板13用于使从光源模块20的点光源引入的光漫射并传播。即,导光板13可使得所引入的点光具有均匀的亮度,并且可将所引入的点光转换为平面光,以使得该平面光通过光发射表面132向外发射。

例如,导光板13可由透明材料或者中空金属管制成,光向其中传播。具体地讲,导光板13可利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或者透明丙烯酸树脂按照平坦型或者楔型制造和使用,可由玻璃材料形成,或者可包括塑料透镜,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

具体地讲,参照图2,导光板13可采取板的形式,该板具有从其发射平面光的光发射表面132、与光发射表面132相对的光反射表面135以及将光发射表面132和光反射表面135彼此连接的四个侧表面。然而,导光板13的形式不限于此。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可从导光板13的前侧和后侧(Z轴方向上的两端)发射光。

构成导光板13的后表面的导光板13的光反射表面135执行从点光源22通过光引入表面131引入的光的全向前(Z轴)反射。

例如,光反射表面135可按照这样的方式形成:提供树脂材料,该树脂材料具有通过化学气相沉积赋予优异的反射性的铝层,该铝层设置有或者未设置有多个随机布置的突起。所述突起用于在各种方向上反射从点光源22引入的光。

导光板13的前表面(即,光发射表面132)向前与光反射表面135间隔开。光发射表面132与光反射表面135之间的空间可用空气填充。考虑光的有效传播,光发射表面132和光反射表面135彼此平行地布置。

具体地讲,光发射表面132可包括规则的反射器图案。光发射表面132可向下反射从点光源22通过光引入表面131引入的一些光,以在与光引入表面131相反的方向上透射光。从点光源22通过光引入表面131引入的剩余光可通过光发射表面132从导光板13向前发射。

光引入表面131是位于光反射表面135和光发射表面132之间的空间以从光源模块20的点光源22接收光。

例如,如图2所示,光引入表面131可被设置在导光板13的一个侧表面上,并且可由透明材料制成以开放。具体地讲,光引入表面131的面积小于光发射表面132的面积。

在另一示例中,导光板13可由光透射材料形成,并且可被配置为利用导光板13与外部之间的折射率差异来使通过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引入的光向内传播。

另外,平面光源装置10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光学片14,其被设置在导光板13的前面以将从导光板13引导的光聚集和漫射;以及至少一个反射器片12,其在导光板13的背后。

另外,平面光源装置10还可包括设置在导光板13下面的底盖11,该底盖11被配置为将导光板13和光源模块20接纳于其中。

尽管反射器片12可被设置在导光板13的背后,本公开不限于此。反射器片12可通过将从光源模块20生成的光从导光板13向前反射来增强光透射效率。

光学片14用于将从导光板13引入的平面光聚集和漫射。例如,光学片14可包括:漫射器膜14a,其包括漫射器颗粒(例如,珠)以将从导光板13引入的光朝着液晶显示面板(在向前方向上)漫射;棱镜膜14b,其具有棱镜图案以将光聚集在漫射器膜14a的前面;以及保护器膜14c,其覆盖棱镜膜14b的整个表面以保护棱镜膜14b。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光学片14可将从光源模块20发射并通过导光板13引导的光漫射并聚集,以实现所需的亮度和视角。

漫射器膜14a可通过散射并聚集来自光源模块20的光或者从棱镜膜14b返回的光来实现均匀的亮度。漫射器膜14a可具有薄片形状,并且可由透明树脂形成。例如,漫射器膜14a可通过利用光散射或光聚集树脂涂覆聚碳酸酯或聚酯膜来形成。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棱镜膜14b通过在光学膜的表面上形成垂直或水平棱镜图案来获取,并且用于聚集从漫射器膜14a输出的光。

棱镜膜14b的棱镜图案可被形成为具有三角形横截面以便改进其光聚集效率。当使用具有90度的顶角的直角棱镜时可实现最佳亮度。

保护器膜14c可覆盖棱镜膜14b的上表面以便保护棱镜膜14b。

只有当导光板13与光源模块20之间维持恒定距离时,从光源模块20生成的光才可被有效地引入导光板13中。具体地讲,响应于最近朝向具有减小的厚度的平面光源的趋势,光源模块20需要提供在导光板13的纵向方向上均匀的光。

图3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的平面图。

参照图1至图3,光源模块20用于生成光并且将所述光提供给导光板13。

例如,光源模块20包括:多个点光源22,其用于生成光;电路板21,其上安装 有点光源22;以及导光件,其用于引导从点光源22生成的光。

点光源22可包括能够生成光的各种组件中的任何组件。例如,点光源22是能够发射点形状的光的光源。点光源22可包括诸如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的半导体二极管。

具体地讲,如图3所示,点光源22可为发光二极管被安装在电路板21上的板上芯片类型。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尽管点光源22可以是发射具有诸如红色、绿色、蓝色、白色等的颜色的彩色发光二极管或者发射紫外光的紫外(UV)发光二极管,本公开不限于此。光源模块20还可包括用于将从点光源22生成的光的波长转换为具有白色波长的光的荧光体(未示出。该荧光体被设置为围绕点光源22。

另外,点光源22可按照单行或者按照多行布置。具体地讲,点光源22可由交替地布置的适于发射红色、绿色和蓝色光的发光元件组成。

更具体地讲,点光源22可在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的纵向方向上(在x轴方向上)按照恒定的间距重复地布置。点光源22优选在与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按照单行布置。

从点光源22生成的光围绕光投射方向以辐射方式发射。点光源22的光投射方向通常垂直于光引入表面131。

电路板21用于提供设置点光源22的空间并且支撑点光源22。例如,电路板21可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电极图案(未示出)以及围绕电极图案的绝缘体,并且具有暴露电极图案的一部分的开口部分(未示出)。点光源22电连接至电极图案。电路板21设置有连接器26,该连接器26电连接至外部电源。该连接器用于将电路板21和外部电源彼此电连接。

电路板21的主体可包括具有电绝缘性质的材料。例如,电路板21的主体可由FR-4形成,或者可包括聚酰亚胺、液晶聚合物、聚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液晶聚合物(LCP)中的至少一种,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电路板21可以是典型的印刷电路板(PCB)、金属芯PCB、柔性PCB、陶瓷PCB等。

电路板21被设置为面对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具体地讲,电路板21的上表面被设置为在与光引入表面131平行的状态下面对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 电路板21具有至少比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大的尺寸。换言之,电路板21被设置为与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交叠。

电路板21还可在其上表面上设置反射层(未示出),该反射层用于反射被引入到电路板21的上表面中的光。例如,反射层可由被涂覆到电路板21的整个上表面的反射材料形成。

例如,反射层可包括银(Ag)、铝(Al)、银(Ag)合金和铝(Al)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在另一示例中,反射表面可被配置为使得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层被交替地并且重复地层叠。然而,反射层不限于此。

这里,点光源22在电路板21的纵向方向上(即,在x轴方向上或者在光引入表面131的纵向方向上)被布置在电路板21的上表面上。

导光件用于在电路板21的向上方向上引导从点光源22发射的光。另外,导光件用于从电路板21向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引导从点光源22发射的光。

导光件包括设置在电路板21的上表面上的第一反射壁23以及设置在电路板21的上表面上的第二反射壁24以在第一反射壁23与第二反射壁24之间限定点光源22所在的空间C。

具体地讲,当察看Y-Z横截面时,第一反射壁23、第二反射壁24、电路板21的上表面和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限定封闭空间,点光源22位于该封闭空间中。

更具体地讲,第一反射壁23和第二反射壁24被布置在电路板21的纵向方向上。第一反射壁23和第二反射壁24具有与光引入表面131的长度对应的长度并且彼此平行布置。

第一反射壁23和第二反射壁24支撑导光板13以防止导光板13与点光源22接触并且维持点光源22与导光板13之间的距离。另外,第一反射壁23和第二反射壁24反射从点光源22引入的光。反射壁可由树脂材料形成。

第一反射壁23和第二反射壁24使得点光源22和导光板13彼此间隔开,以便防止导光板13由于从点光源22生成的热而变形。因此,第一反射壁23和第二反射壁24的高度h1和h2中的至少一个大于点光源22的高度。换言之,第一反射壁23和第二反射壁24的高度h1和h2二者可大于点光源22的高度。

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由第一反射壁23的上部和第二反射壁24的上部中的至少一个支撑。具体地讲,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的前端由第一反射壁23 的上部支撑,光引入表面131的后端由第二反射壁24的上部支撑。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的由第一反射壁23或第二反射壁24支撑的部分的宽度d3优选超过0.01mm。

第一反射壁23和第二反射壁24设置有反射表面以反射从点光源22生成的光。反射表面可包括银(Ag)、铝(Al)、银(Ag)合金和铝(Al)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在另一示例中,反射表面可被配置为使得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层被交替地并且重复地层叠。

反射表面包括形成在第一反射壁23的一个表面上以反射光的第一反射表面23a以及形成在第二反射壁24的一个表面上以反射光的第二反射表面24a。

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被布置为隔着点光源22彼此面对。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被配置为彼此平行。由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限定的空间与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垂直地交叠。

当来自点光源22的光通过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被引入时,反射表面用于增加在导光板13的边界处经受全反射的光的量。因此,导光件必须使得光在与导光板13的光发射表面132平行的方向上被引入光引入表面131中,或者确保光发射表面132与引入光引入表面131中的光之间的角度较小。

因此,具体地参照图13,当察看Y-Z横截面时,随着距底部的距离增大,在至少一些区域中第一反射表面23a与第二反射表面24a之间的距离可增大。设置具有上述形状的反射表面可使得从点光源22生成的光在与导光板13的光发射表面132近似平行的方向上被引入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中,这可减小导光板13内的光的损耗。

具体地讲,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可被配置为使得二者之间的距离随着向上距底部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换言之,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可被配置为使得二者之间的距离在从电路板21朝着导光板13的方向上增大。

第一反射表面23a的上端与第二反射表面24a的上端之间的宽度d2可小于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的宽度d4。第一反射表面23a的上端与第二反射表面24a的上端之间的宽度d2可在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的宽度d4的90%至95%的范围内。如果第一反射表面23a的上端与第二反射表面24a的上端之间的宽度d2小于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的宽度d4的90%,则在光发射表面132上靠近光引入表面 131的位置处可生成热点。如果第一反射表面23a的上端与第二反射表面24a的上端之间的宽度d2超过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的宽度d4的95%,则反射壁23和24可能难以支撑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

另外,第一反射表面23a的上端与第二反射表面24a的上端之间的宽度d2大于第一反射表面23a的下端与第二反射表面24a的下端之间的宽度d1。

反射表面可为平坦的或弯曲的。另外,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的形状可被配置为彼此对称,或者可不同。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可按照相对于电路板21的上表面垂直或倾斜的角度来取向。这里,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可相对于电路板21的上表面具有相同的角度或不同的角度。

图2示出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中的每一个具有平坦表面,并且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相对于电路板21的上表面具有相同角度的示例。上述配置以外的反射表面的各种配置将稍后描述。

图4是沿着线A-A截取的图3所示的光源模块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4,光源模块20还包括桥25,该桥25被配置为将第一反射壁23和第二反射壁24彼此连接。

桥25用于防止当第一反射壁23和第二反射壁24较长时可能发生的弯曲,以维持第一反射壁23与第二反射壁24之间的恒定距离,从而允许第一反射壁23和第二反射壁24一体地耦合至电路板21。

各个桥25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反射壁23,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反射壁24。桥25可在电路板21的纵向方向上按照恒定的间距重复地布置。桥25位于布置在电路板21的纵向方向上的点光源22之间。

尽管桥25的高度h3不受限制,为了允许从点光源22生成的光不受限制地在光引入表面131的纵向方向上发射,桥25的高度h3优选低于第一反射壁23和第二反射壁24的高度。

为了反射被引入桥25中的光,用于反射光的反射材料可被涂覆到桥25的外表面。这里,反射材料是与上述反射器层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另外,尽管桥25的形状不受限制,各个桥25优选被配置为使得桥的宽度随着向上距底部的距离增大(即,在从电路板21朝着导光板13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桥25被设置在电路板21的上表面上。

导光件还可包括耦合突起29,所述耦合突起29被安装到形成在电路板21中的各个耦合孔21a中。耦合突起29用于对耦合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在导光件耦合至电路板21时提供保持力。导光件可通过粘结材料耦合至电路板21。

耦合突起29包括至少两个耦合突起以便防止导光件的旋转和位移。具体地讲,耦合突起29从导光件的底部突出。更具体地讲,耦合突起29可从桥25的底部突出。

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平面光源装置的光传播路径的示意图。

图5a是沿着Y-Z横截面截取的平面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参照图5a,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之间的距离在其至少一部分中随着向上距底部的距离增大而增大,从点光源22生成的光因此按照与导光板13的光发射表面132近似平行的角度被引入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中。因此,当从点光源22生成的光按照与导光板13的光发射表面132近似平行的角度被引入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中时,可减小导光板13中的光的损耗。

图5b是沿着X-Y横截面截取的平面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5b,由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限定的空间在光引入表面131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点光源22按照板上芯片的方式被布置在电路板21的上表面上,从而允许从点光源22生成的光在光引入表面131的纵向方向上有效地发射。因此,从多个点光源22生成的光按照类似于平面光源的方式在光引入表面131的纵向方向上发射。因此,可将光从多个点光源22均匀地引入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中。

图6a至图6g是示出根据各种实施方式的导光件的示图。图6a至图6g所示的导光件是图2所示的导光件的修改形式,与图2所示的那些配置相同的配置的描述被省略。

参照图6a,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导光件被配置为使得第一反射壁23的高度不同于第二反射壁24的高度。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壁23的高度和第二反射壁24的高度中的任一个也大于点光源22的高度。

导光板13的光引入表面131包括从其凹陷或突出的台阶部分131a。台阶部分131a与第一反射壁23或第二反射壁24的上部配合以将导光板13相对于光源模块20定位。

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二反射壁24的高度h2大于第一反射壁23的高度h1。

参照图6b,另一实施方式在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的形状方面不同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

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是弯曲的。具体地讲,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限定曲率中心位于点光源22的正上方的非球面或球面。

因此,从位于曲率中心下面的点光源22生成的大多数光在与导光板13的光发射表面132近似平行的方向上被引入,结果是导光板13的效率改进。

参照图6c,另一实施方式在第一反射表面23a的形状方面不同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换言之,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具有彼此不同的倾斜角度。具体地讲,第一反射表面23a与电路板21的上表面之间所限定的倾斜角度Θ1为直角,而第二反射表面24a与电路板21的上表面之间所限定的倾斜角度Θ2大于直角。

参照图6d,另一实施方式在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的形状方面不同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具有彼此对称的形状。

具体地讲,第一反射表面23a的下段231与第二反射表面24a的下段241之间的距离随着从电路板21朝着导光板13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并且第一反射表面23a的上段232与第二反射表面24a的上段242之间的距离恒定。

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的下段231和241的高度可等于或大于点光源22的高度。

参照图6e,另一实施方式在第一反射表面23a的形状方面不同于图6d所示的实施方式。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尽管此实施方式的第二反射表面24a与图6d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反射表面24a相同,但是与图6d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此实施方式的第一反射表面23a具有与电路板21的上表面垂直的倾斜角度。

参照图6f,另一实施方式在第二反射表面24a的形状方面不同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在此实施方式中,两个反射表面中的一个具有平坦表面,两个反射表面中的另一个具有弯曲表面。

第一反射表面23a与第二反射表面24a之间的距离随着从电路板21朝着导光板13的距离增大而增大。第一反射表面23a平坦,而第二反射表面24a弯曲。

参照图6g,另一实施方式在第一反射表面23a的形状方面不同于图6d所示的实 施方式。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表面23a和第二反射表面24a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尽管此实施方式的第二反射表面24a与图6d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反射表面24a相同,但是与图6d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此实施方式的第一反射表面23a具有大于直角的倾斜角度。第二反射表面24a的下段241的高度可等于或大于点光源22的高度。

图7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平面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参照图7,此实施方式的平面光源装置在光源模块20的配置方面不同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

当点光源22被设置在电路板21的上表面上时,由于连接器26的存在,点光源22可相对于中心偏心地向一侧偏离。在此实施方式中,两个反射壁中的一个的宽度大于两个反射壁中的另一个的宽度。增大两个反射壁中的一个的宽度可有助于增加导光件的刚度并且防止导光件的扭曲。

具体地讲,点光源22可在电路板21的宽度方向上(在z轴方向上)偏心地向一侧偏离。第一反射壁23具有比第二反射壁24大的宽度d5。当然,第一反射壁23的上端和下端的宽度大于第二反射壁24的上端和下端的宽度。

导光板13和光学片14可被设置在具有增大的宽度的第一反射壁23的上端上并且可由其稳定地支撑。

根据实施方式,由于光源模块的点光源之间发生的热点减少,所以具有增强将光从光源模块引入导光板中的效率的优点。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由于没有必要执行将点光源封装的附加处理,所以具有降低制造成本和制造时间的优点。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由于反射壁维持导光板与点光源之间的均匀距离,所以具有防止导光板由于从点光源生成的热而变形的优点。

图8是示出包括该平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8,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00可包括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面板110以及向液晶显示面板110供应光的平面光源装置10。

液晶显示面板110可利用从平面光源装置10提供的光来显示图像。液晶显示面板110可包括彼此相对的滤色器基板112和薄膜晶体管基板114,液晶设置在这二者间。

滤色器基板112可实现显示在液晶显示面板110上的图像的颜色。

薄膜晶体管基板114经由驱动膜117电连接至安装有多个电路组件的印刷电路板118。薄膜晶体管基板114可响应于从印刷电路板118提供的驱动信号来将从印刷电路板118提供的驱动电压施加到液晶。

薄膜晶体管基板114可包括形成在由例如玻璃或塑料形成的透明基板上的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

因此,通过使用实施方式的平面光源装置10,液晶显示设备100可实现良好的光均匀性并且可防止在其边缘部分处生成热点。

尽管参照其多个例示性实施方式描述了实施方式,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众多其它修改和应用,其将落入实施方式的本质方面内。更具体地讲,可在实施方式的具体构成元件中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另外,将理解,与所述变化和修改有关的差异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5年6月12日提交于韩国知识产权局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5-0083615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