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4177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定影装置、和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复印机或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等记录介质上的定影装置。

例如,已知一种定影装置,其中,与加压辊(加压体)直接接触而形成定影夹持部的定影辊(加热体)作为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加热的加热部件而构成。在该定影装置中,在定影辊上设置有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发热的加热层,定影辊被直接加热,并且,热电堆(红外线检测元件)与线圈引导件设置为一体。另外,在线圈引导件上设置形成有安装用的通孔的筒部,热电堆嵌入该筒部的孔中堵住该孔。

在加压体与加热体直接接触而形成定影夹持部的定影装置中,存在这样一种装置,其能够通过使支承加热体的第1支承架(frame)相对于支承加压体的第2支承架接近/远离,来切换加压体与加热体之间的加压/减压。

在筒部嵌入有热电堆(红外线检测元件)的结构的定影装置中,只要热电堆的安装位置发生些许偏移,加热体产生的红外线到达热电堆的路径就会被筒部的内壁阻断,即,有时会遮挡热电堆的检测范围(视野)。

另外,当为了缩小定影装置、节省空间而缩小装置结构时,需要如上所述那样将热电堆设置在加热体的上部。然而,设置在上部的热电堆易于受到来自加热体的对流热的影响,可能会错误地检测温度。尤其是在上述结构的定影装置中,由于热电堆堵住筒部的孔,因此,从加热体产生的对流热(或者辐射热)滞留在筒部内,由热电堆检测到的温度与实际温度可能存在偏差。

另外,如上所述,在使支承加热体的第1支承架相对于支承加压体的第2支承架接近/远离的结构的定影装置中,当在可动的第1支承架上固定热电堆时,可能会发生热电堆的配线断裂等故障。另外,当使嵌入有热电堆的线圈引导件独立于可动的第1支承架时,由于加热体可随着第1支承架移动,因此,可能造成热电堆的检测位置发生偏移,无法准确地检测加热体的热量。

另外,为了防止来自加热体的对流热影响热电堆,有时将第1支承架作为加热体与热电堆之间的隔热部件而构成。此时,在第1支承架上设置用于使从加热体放射出的红外线通过的开口部,热电堆隔着开口部与加热体相向配置。然而,由于为了切换加压体与加热体之间的加压/减压而使第1支承架可动,因此,相对于热电堆,开口部的位置可能会发生偏移,热电堆可能无法准确地检测加热体的热量。

这样,当无法准确地检测加热体的热量时,可能无法检测加热体变为高温的情况,因而可能会过度地加热加热体,还可能会着火。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无论加热体或隔热部件是否可动,均能够防止遮挡红外线检测元件的检测范围,提高温度检测精度。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具有加热体、加压体、温度检测部、第1支承架、第2支承架和移动机构。加热体的表面被热源加热。加压体压接于所述加热体而形成定影夹持部。温度检测部相对于所述加热体以非接触的方式设置,具有红外线检测元件,该红外线检测元件检测从所述加热体的表面放射出的红外线,所述温度检测部根据该红外线检测元件的检测结果来检测所述加热体的表面温度。第1支承架以使所述加热体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加热体,并且具有隔热部件,该隔热部件以覆盖所述加热体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加热体与所述温度检测部之间。第2支承架以使所述加压体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加压体。移动机构通过使所述第1支承架相对于所述第2支承架向接近方向移动,来使所述加热体和所述加压体为加压状态,另一方面,移动机构通过使所述第1支承架相对于所述第2支承架向远离方向移动,来使所述加热体和所述加压体为减压状态。所述隔热部件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具有在所述第1支承架的移动方向上较长的形状,从所述加热体放射出的红外线通过该开口部向所述红外线检测元件放射。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的定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大致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加压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减压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温度检测部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隔热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加压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减压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隔热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说明打印机1(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的结构。在各图中适当地添加的箭头Fr、Rr、L、R、U、Lo分别表示打印机1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和下侧。

打印机1具有箱形的打印机主体2,在打印机主体2的下部收装有收纳纸张(记录介质)的供纸盒3,在打印机主体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排纸托盘4。在打印机主体2的上表面上,上罩5被安装在排纸托盘4的侧方,并且该上罩5可开闭,在上罩5的下方收装有调色剂盒6。

在打印机主体2的上部,由激光扫描单元(LSU)构成的曝光器7被配置在排纸托盘4的下方,在曝光器7的下方设置有图像形成部8。在图像形成部8上设置有作为图像承载体的感光鼓10,并且该感光鼓10可旋转,在感光鼓10的周围,沿感光鼓10的旋转方向(参照图1的箭头X)配置有充电器11、显影器12、转印辊13和清洁装置14。

在打印机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纸张的输送路径15。在输送路径15的上游端设置有供纸部16,在输送路径15的中游部设置有由感光鼓10和转印辊13构成的转印部17,在输送路径15的下游部设置有定影装置18,在输送路径15的下游端设置有排纸部20。在输送路径15的下方形成有双面打印用的翻转路径21。

接着,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打印机1的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

在打印机1接通电源后,各种参数被初始化,执行定影装置18的温度设定等初始设定。并且,在从与打印机1连接的计算机等输入图像数据,发出开始打印的指示后,如以下那样执行图像形成动作。

首先,由充电器11使感光鼓10的表面带电之后,通过来自曝光器7的激光(参照图1的双点划线P)对感光鼓10进行与图像数据对应的曝光,在感光鼓10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接着,显影器12利用调色剂将该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另一方面,与上述的图像形成动作同步,由供纸部16从供纸盒3取出的纸张被向转印部17输送,在转印部17将感光鼓10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纸张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在输送路径15内被向下游侧输送而进入定影装置18,在该定影装置18中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上。调色剂图像被定影的纸张从排纸部20向排纸托盘4排出。另外,残留在感光鼓10上的调色剂由清洁装置14回收。

接着,使用图2~图9对定影装置18进行说明。

如图2、图3等所示,定影装置18具有隔着输送路径15分别配置在上侧和下侧的加热体23和加压体24。另外,定影装置18具有:第1支承架25,其支承加热体23;第2支承架26,其支承加压体24;2个移动机构27,其将第1支承架25(加热体23)相对于第2支承架26(加压体24)向接近方向/远离方向移动(参照图4、图5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架25(加热体23)的接近方向(以下,简称为接近方向)为左下方向,并且第1支承架25(加热体23)的远离方向(以下,简称为远离方向)为右上方向,即,第1支承架25(加热体23)至少沿纸张的输送方向(左右方向)移动。另外,定影装置18具有检测加热体23的表面温度的温度检测部28。

加热体23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定影带30;按压部件31,其沿定影带30的内周面的下侧配置;支承部件32,其在定影带30的内侧配置在按压部件31的上方;和热源33,其在定影带30的内侧配置在支承部件32的上方。

定影带30具有在与纸张的输送方向(左右方向)垂直(交叉)的纸张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形状,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1支承架25上。第1支承架25向第2支承架26接近,据此,定影带30(加热体23)向加压体24接近,加热体23和加压体24成为加压状态,形成定影夹持部N(参照图4)。另一方面,第1支承架25远离第2支承架26,据此,定影带30(加热体23)远离加压体24,加热体23和加压体24成为减压状态(参照图5)。

定影带30例如由基材层、环绕该基材层设置的弹性层和覆盖该弹性层的脱模层构成,并具有可挠性。定影带30的基材层例如通过电铸镍而形成。定影带30的弹性层例如由硅橡胶形成。定影带30的脱模层例如由PFA形成。另外,在各图中,定影带30的各层(基材层、弹性层、脱模层)没有特别地区别表示。

按压部件31具有前后方向较长的形状。按压部件31例如由LCP(液晶聚合物)等耐热性树脂形成。按压部件31配置为,其下表面向下方(加压体24一侧)按压定影带30的内周面下侧。

支承部件32形成为前后方向较长的大致方筒形。支承部件32例如由SUS等金属形成。支承部件32的下表面与按压部件31的上表面抵接。

热源33具有前后方向较长的形状,例如,由卤素灯或陶瓷加热器等构成。

加压体24形成为前后方向较长的大致圆柱状,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2支承架26上。加压体24例如由加压辊等构成。加压体22压接于定影带30,据此,在定影带30与加压体24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在加压体24的后端部,加压体驱动齿轮74(参照图10)与其同轴固定。

加压体24例如由圆柱形的芯材、环绕该芯材设置的弹性层和覆盖该弹性层的脱模层构成。加压体24的芯材例如由铝等金属形成。加压体24的弹性层由例如硅海棉橡胶形成。加压体24的脱模层例如由PFA管形成。另外,在各图中,加压体24的各层(芯材、弹性层、脱模层)没有被特别区别显示。

第1支承架25具有隔热部件34、2个加热体支承部35和2个第1连接部36,第1支承架25被配置在定影装置18的上部,并且其可移动(参照图4、图5)。

隔热部件34具有前后方向较长的形状,例如,形成为剖面呈倒U字形。隔热部件34以从上方覆盖加热体23的方式,配置在加热体23的上方。在隔热部件34上设置有开口部37,该开口部37具有在第1支承架25移动的方向上较长的形状,从加热体23放射出的红外线通过该开口部37向温度检测部28的热电堆60(红外线检测元件)放射。例如,第1支承架25相对于第2支承架26至少沿左右方向(纸张输送方向)移动,在该结构下,开口部37具有左右方向较长的形状,在隔热部件34的上表面上下贯穿而形成。

例如,开口部37涵盖从第1位置A1(参照图8)到第2位置A2(参照图9)的范围而形成,该第1位置A1是加热体23处于加压状态时隔热部件34上的与温度检测部28的视野B(红外线的检测范围,参照图8)对应的位置,该第2位置A2是加热体23处于减压状态时隔热部件34上的与温度检测部28的视野(红外线的检测范围,参照图9)对应的位置。开口部37可以形成为在第1位置A1一侧(输送路径15的纸张输送方向上的纸张进入侧)具有底部38的U字形状(参照图7)。另外,开口部37可以形成在尺寸最小的纸张通过定影装置18的位置,即,前后方向(纸张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

2个加热体支承部35具有从隔热部件34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向下方延伸的形状,与隔热部件34设置为一体。两个加热体支承部35分别设置在加热体23的两侧,支承可旋转的加热体23。

2个第1连接部36分别从2个加热体支承部35的右端(输送路径15的纸张输送方向上的纸张进入侧的端部)延续出,与2个加热体支承部35设置为一体。各第1连接部36具有沿第1支承架25的移动方向(以下,简称为移动方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从右上侧向左下方延伸的形状。各第1连接部36在远离方向侧的端部(右上端)具有连接轴紧固部40。连接轴紧固部40构成为,例如具有在移动方向上贯穿的通孔(未图示),通过该通孔由螺钉等紧固移动机构27的连接轴44。

第2支承架26具有2个加压体支承部41和2个第2连接部42,第2支承架26配置在定影装置18的下部,并且其无法移动(参照图4、图5)。

2个加压体支承部41分别设置在加压体24的两侧,支承可旋转的加压体24。2个加压体支承部41例如固定于在加压体24的下方设置的下板(未图示)的前后方向两端而设置为一体。

2个第2连接部42分别从2个加压体支承部41的右端(输送路径15的纸张输送方向上的纸张进入侧的端部)延续出,与2个加压体支承部41设置为一体。2个第2连接部42分别配置在比2个第1连接部36更靠近接近方向侧(左下侧)的位置。各第2连接部42具有凸轮轴支承孔43,凸轮轴支承孔43在前后方向上贯穿而形成。

各移动机构27具有连接轴44、第3支承架45、施力部件46、凸轮47和凸轮抵接部48。各移动机构27配置在第1支承架25的各第1连接部36与第2支承架26的各第2连接部42之间。

各连接轴44形成为移动方向(右上方向和左下方向)较长的圆柱形。各连接轴44的右上端(远离方向侧的端部)紧固在第1支承架25的各第1连接部36的连接轴紧固部40。各连接轴44的左下端(接近方向侧的端部)通过各第3支承架45的上板50的穿插孔68而插入,并且通过穿过各第3支承架45的各侧板51的移动槽52的平行销69等来安装。

各第3支承架45由上板50和2个侧板51构成,具有移动方向较长的形状。上板50在第3支承架45上设置在远离方向侧(右上侧)。各侧板51具有从上板50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向接近方向(左下方向)延伸的形状,在各侧板51上形成有沿移动方向的移动槽52。移动槽52在接近方向侧(左下侧)具有可穿插凸轮轴53的宽度,在远离方向侧具有比凸轮轴53狭窄的宽度。

各施力部件46由具有移动方向较长的形状的弹簧等构成,被安装在各连接轴44的周围。各施力部件46的远离方向侧的端部被固定在第1支承架25的各第1连接部36的连接轴紧固部40的下表面上,各施力部件46的接近方向侧的端部被固定在各第3支承架45的上板50的上表面上,这样,各施力部件46以向各第3支承架45拉拽第1支承架25的方式施力。换言之,各施力部件46以向安装有各第3支承架45的第2支承架26拉拽第1支承架25的方式施力。

各凸轮47环绕凸轮轴53而设置。各凸轮47在外周面上具有:加压面54,其用于相对于加压体24使加热体23为加压状态;和减压面55,其用于相对于加压体24使加热体23为减压状态。凸轮轴53具有前后方向较长的形状,穿插安装在第2支承架26的各第2连接部42的凸轮轴支承孔43和各第3支承架45的2个侧板51的移动槽52中。在凸轮轴53的前端,凸轮驱动齿轮75(参照图10)被与其同轴安装,通过电机等凸轮驱动源73(参照图10)使该凸轮驱动齿轮75旋转,据此,设置在凸轮轴53上的各凸轮47旋转。

各凸轮抵接部48被配置为比各凸轮47更靠近接近方向侧,在与移动槽52相比更靠近接近方向侧的位置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各第3支承架45的2个侧板51上。各凸轮抵接部48的外周面与各凸轮47的外周面抵接。

温度检测部28被安装在保持部件56的内部,具有壳体57、基板58、热电堆60(红外线检测元件)、环境温度传感器61和透镜62(参照图6)。

保持部件56在隔热部件34的上方,被安装在打印机主体2的主体支承架(未图示)或定影装置18的主体支承架(未图示)等上,将温度检测部28相对于加热体23的定影带30以非接触的方式配置。保持部件56具有大致箱形形状,在下表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保持部件开口63。

壳体57具有大致筒形形状,在下表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壳体开口64。基板58被配置为不会堵住壳体57的上端,通过配线(未图示)与控制部70(参照图10)连接。

热电堆60在壳体57的内部被安装在基板58的下表面上。热电堆60由冷接点65、热接点66和多个热电偶67构成。冷接点65设置在热电堆60的上部,热接点66隔开规定间隔配置在冷接点65的下方。各热电偶67设置为,将冷接点65和热接点66电连接。从壳体开口64通过透镜62侵入的红外线、例如来自加热体23的定影带30的表面的红外线入射至热接点66,热电堆60根据由于冷接点65和热接点66的温度差而在热电偶67产生的电动势来检测定影带30的表面温度。

环境温度传感器61被安装在基板58的下表面,例如由带隙型的二极管传感器构成,用于检测热电堆60自身的温度。

透镜62配置为,在壳体57的内部设置在热电堆60的下方,使通过壳体开口64进入壳体57内的红外线向热电堆60的热接点66会聚。

另外,温度检测部28和保持部件56配置为,保持部件56的保持部件开口63和壳体57的壳体开口64与隔热部件34的开口部37对应。即,温度检测部28被配置在这样的位置:从加热体23的定影带30的表面通过隔热部件34的开口部37放射出的红外线可以通过保持部件开口63和壳体开口64入射至温度检测部28中的位置。温度检测部28根据由热电堆60检测到的温度和由环境温度传感器61检测到的温度,来检测定影带30的表面温度。

接着,使用图10对定影装置18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

在定影装置18上设置有由CPU等构成的控制部70。控制部70构成为,与由ROM、RAM等存储装置构成的存储部71相连接,根据存储在存储部71中的控制程序或控制用数据,控制部70控制定影装置18的各部。另外,对于定影装置18的控制系统,可以利用构成打印机1的控制系统的控制部(未图示)和存储部(未图示)来代替控制部70和存储部71。

控制部70与由电机等构成的加压体驱动源72连接,加压体驱动源72通过加压体驱动齿轮74与加压体24连接。并且,加压体驱动源72根据来自控制部70的信号使加压体24旋转。这样,当加压体24旋转时,压接于加压体24的加热体23的定影带30向与加压体24相反的方向从动旋转。此时,在加热体23与加压体24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

控制部70与热源33连接。并且,根据来自控制部70的信号向热源33供给电力,据此,热源33发热。

控制部70与温度检测部28的热电堆60连接。从加热体23的定影带30的表面放射出的红外线通过隔热部件34的开口部37、保持部件56的保持部件开口63和壳体57的壳体开口64入射至热电堆60。如上所述,温度检测部28的热电堆60根据从定影带30入射的红外线来检测定影带30的表面温度。

温度检测部28将检测到的定影带30的表面温度值向控制部70输出。或者,温度检测部28也可以将与定影带30的表面温度对应的电信号(电流值或电压值)向控制部70输出,控制部70根据该电信号计算定影带30的表面温度。

控制部70能够根据上述的温度检测部28的检测结果,控制热源33的加热,将加热体23设定为所希望的定影温度。此时,当形成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纸张通过定影夹持部N时,调色剂图像被加热而融化,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上。

另外,控制部70与由电机等构成的凸轮驱动源73连接,凸轮驱动源73通过凸轮驱动齿轮75与凸轮轴53连接。并且,凸轮驱动源73根据来自控制部70的信号使凸轮轴53旋转。

在上述结构中,当将加热体23设定为加压状态时,如图4所示,使凸轮轴53旋转而使各移动机构27的凸轮47的加压面54朝向接近方向侧。据此,各凸轮47的加压面54将各凸轮抵接部48向接近方向按压,安装有各凸轮抵接部48的各第3支承架45和各连接轴44向接近方向移动。

伴随着各连接轴44的移动,紧固于各连接轴44的第1支承架25的各第1连接部36也向接近方向移动,即,第1支承架25向接近方向移动。另外,伴随着第1支承架25的移动,安装于第1支承架25的加热体23也向接近方向移动。据此,加热体23的定影带30压接于加压体24,加热体23和加压体24成为加压状态。

这样,在加热体23处于加压状态时的第1支承架25中,隔热部件34的第1位置A1与温度检测部28进行红外线检测的检测范围B对应,在该隔热部件34的第1位置A1形成有开口部37(参照图8)。因此,通过开口部37来确保从加热体23的定影带30的表面到温度检测部28的热电堆60的红外线的直线状的路径。

另一方面,当将加压状态的加热体23向减压状态切换时,如图5所示,使凸轮轴53旋转,而使各移动机构27的凸轮47的减压面55朝向接近方向侧。据此,各凸轮47的加压面54向远离方向侧旋转,解除对各凸轮抵接部48的按压,各凸轮抵接部48通过弹簧等施力部件(未图示)与第2支承架26一起向远离方向移动。

于是,安装有各凸轮抵接部48的各第3支承架45和各连接轴44向远离方向移动。伴随着各连接轴44的移动,紧固于各连接轴44的第1支承架25的各第1连接部36也向远离方向移动,即,第1支承架25向远离方向移动。另外,伴随着第1支承架25的移动,安装于第1支承架25的加热体23也向远离方向移动。据此,加热体23的定影带30远离加压体24,加热体23和加压体24成为减压状态。

这样,在加热体23处于减压状态时的第1支承架25中,隔热部件34的第2位置A2与温度检测部28进行红外线检测的检测范围B对应,在该隔热部件34的第2位置A2形成有开口部37(参照图9)。因此,通过开口部37来确保从加热体23的定影带30的表面到温度检测部28的热电堆60的红外线的直线状的路径。

采用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打印机1(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18具有加热体23、加压体24、温度检测部28、第1支承架25、第2支承架26和移动机构27。由热源33将加热体23的表面加热。加压体24压接于加热体23而形成定影夹持部N。温度检测部28相对于加热体23以非接触的方式设置,具有检测从加热体23的表面放射出的红外线的热电堆60(红外线检测元件),并根据该热电堆60的检测结果来检测加热体23的表面温度。第1支承架25支承可旋转的加热体23,并且具有隔热部件34,该隔热部件34以覆盖加热体23的方式设置在加热体23与温度检测部28之间。第2支承架26支承可旋转的加压体24。移动机构27使第1支承架25相对于第2支承架26向接近方向移动,据此,使加热体23和加压体24为加压状态,另一方面,移动机构27使第1支承架25相对于第2支承架26向远离方向移动,据此,使加热体23和加压体24为减压状态。隔热部件34具有开口部37,该开口部37具有在第1支承架25的移动方向上较长的形状,从加热体23放射出的红外线通过该开口部向热电堆60放射。

据此,由于隔热部件34的开口部37具有在第1支承架25的移动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因此,即使为了切换加热体23的加压/减压而移动第1支承架25,也能够使来自加热体23的红外线通过开口部37向热电堆60放射。因此,不会遮挡热电堆60的检测范围(视野),能够防止温度检测部28错误地检测加热体23的温度。因此,控制加热体23的温度的控制部70能够将加热体23设定为所希望的温度,不会过度地加热加热体23,能够避免加热体23或其他结构零件着火等危险。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开口部37涵盖从第1位置A1到第2位置A2的范围而形成,该第1位置A1是加热体23处于加压状态时,隔热部件34上的与温度检测部28进行红外线检测的检测范围B对应的位置,该第2位置A2是加热体23处于减压状态时,隔热部件34上的与温度检测部28进行红外线检测的检测范围B对应的位置。据此,能够使来自加热体23的红外线切实地通过开口部37向热电堆60放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开口部37形成为U字形状,该U字形状在隔热部件34的第1位置A1具有底部38。据此,能够通过简单的开口部37的结构,切实地避免由隔热部件34遮挡热电堆60的检测范围(视野)。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1支承架25的隔热部件34的开口部37形成为U字形状,并且该U字形状在隔热部件34的第1位置A1具有底部38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开口部3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开口部37也可以形成为从隔热部件34的第1位置A1延伸到第2位置A2的椭圆形状。据此,通过简单的开口部37的结构,能够切实地避免由隔热部件34遮挡热电堆60的检测范围(视野)。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这样一种结构:在第1支承架25相对于第2支承架26至少沿左右方向(纸张输送方向)移动的结构下,第1支承架25的隔热部件34的开口部37具有左右方向较长的形状,并且在隔热部件34的上表面上下贯穿形成,但开口部3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将温度检测部28配置在加热体的左侧或右侧,第1支承架25相对于第2支承架26至少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结构的情况下,开口部37具有上下方向较长的形状,在构成隔热部件34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上左右贯穿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由定影带30构成加热体23的情况,但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由加热辊构成加热体23。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打印机1应用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但在其他的不同的实施方式中,还能够对复印机、传真机、多功能一体机等其他的图像形成装置适用本发明的结构。

另外,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优选实施方式,有时附加有在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只要不存在特别地限定本发明的记载,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就不限定于这些方式。即,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当地置换为现有的结构要素等,并且能够进行包含与其他的现有的结构要素组合在内的各种变更,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记载,并不是对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内容的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