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3028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透镜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过对悬架支撑在一盒体上的透镜支架施加偏置力来进行对焦的透镜驱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防尘效果好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装载于移动电话或平板型终端等中的摄像头不仅具有高像素,而且大多还具有自动对焦装置。具有自动对焦装置的摄像头的驱动装置多使用音圈马达(Voil Coil Motor,VCM)。

例如图5和图6所示,使用了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包括:中央位置形成有用于保持透镜(未图示)的螺纹部3d的透镜支架3;安装于透镜支架3上的驱动线圈4;方形的外架9,其安装于透镜支架3的周围,由软铁等磁性体构成而作为外侧金属盖;上侧固定架8,其设置在外架9内侧上部;下侧固定架1,设置在透镜支架3下方,与上侧固定架8相对设置;多个磁铁6,其安装于外架9上,并且外周形状形成为顺应(匹配)外架9内壁的形状,内周形状形成为顺应驱动线圈4外周的形状;上弹簧7,其内径侧7e形成为与透镜支架3上表面相对应的形状,与透镜支架3的上端相连,其外径侧7d形成为与安装于外架9上的上侧固定架8中的板弹簧轮廓保持部8d相对应的形状,与上侧固定架8固定连接;以及下弹簧2,其外径侧2d形成为与下侧固定架1中的板弹簧轮廓保持部1d相对应的形状,安装于下侧固定架1上。上弹簧7和下弹簧2用于从下方侧和上方侧悬架支承着透镜支架3。

驱动线圈4设置在由外架9和磁铁6产生的、呈放射状分布于该驱动线圈4周围的磁场中。因此,随着通电,驱动线圈4产生朝向被摄体方向(上方、下方)的洛伦兹力。驱动线圈4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使透镜支架3移动到与下弹簧2和上弹簧7的复原力相平衡的预定位置。

下侧固定架1中央部形成有圆形开口,成像装置位于下侧固定架1的圆形开口的下方。下侧固定架1的围成所述圆形开口的边缘部朝向透镜支架一体延伸而出一圆筒状的间壁1f。当透镜支架位于初始位置(未通电)时,间壁1f插入在透镜支架内侧,从而起到一定的防尘效果。然而,我们生活的环境空间中,处处存在灰尘,由于VCM驱动的特点,间壁1f、下侧固定架1底部及透镜支架下端之间形成有L形间隙,灰尘仍然容易进入圆形开口,从而落在成像装置上,影响摄像头的摄像和拍照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尘效果更好的透镜驱动装置。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包括用于装载透镜的透镜支架、上侧固定架、下侧固定架、用于将透镜支架悬架支撑于上侧固定架与下侧固定架之间的弹簧组件、以及用于驱动透镜支架沿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以实现对焦的电磁驱动机构。其中,下侧固定架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围成所述通孔的内周边朝向透镜支架延伸出一挡墙。所述下侧固定架的朝向透镜支架一面上形成有粘尘区,粘尘区表面设有用于粘结灰尘和微粒的粘性物质,并位于所述挡墙的外周侧。所述粘尘区内还形成有多个凹陷的捕尘坑,所述多个捕尘坑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不同的深度和大小。

优选的,所述多个捕尘坑相对所述透镜的光轴呈旋转对称分布。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弹簧组件包括上侧板弹簧和下侧板弹簧,所述上侧板弹簧的内周侧连接透镜支架上部,其外周侧连接上侧固定架,所述下侧板弹簧的内周侧连接透镜支架下部,其外周侧连接下侧固定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下侧固定架的靠近其外周边的位置还形成有朝向透镜支架延伸的环形限位墙。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还包括扣合在下侧固定架上的筒状的磁性体外架,所述上侧固定架固定在外架内部上方,所述外架的下端部设置在所述限位墙的外周侧,并与限位墙的外侧壁紧密相贴。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挡墙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粘结灰尘和微粒的粘性物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架的内侧壁至少靠近下侧固定架的部分设有用于粘结灰尘和微粒的粘性物质。

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下侧固定架表面设置有粘尘区,粘尘区内还形成有多个具有不同深度和大小的凹陷的捕尘坑,从而增加粘尘区表面积,增加捕尘机率。此外具有不同深度和大小的凹陷的捕尘坑可捕捉尺寸不同的粉尘,在捕尘坑内,粉尘被粘结的点相对粘尘区表面有所增加,从而可增加捕尘后的粘著强度,捕获大颗粒粉尘的效果更好,确保摄像头拍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下侧固定架与透镜支架的沿透镜光轴方向的剖面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下侧固定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下侧固定架的一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现有使用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6为图5中透镜驱动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透镜驱动装置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图2和图3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下侧固定架20和透镜支架10。本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也使用音圈马达,为简化说明,本实施例中与图5和图6中的透镜驱动装置类似的部件不再示出和详细描述。透镜驱动装置主要包括用于装载透镜80的透镜支架10、上侧固定架、下侧固定架20、用于将透镜支架10悬架支撑于上侧固定架与下侧固定架20之间的弹簧组件、用于驱动透镜支架10沿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以实现对焦的电磁驱动机构、以及罩在透镜驱动装置外侧的磁性体外架。

透镜支架10呈柱状,其中央部形成圆形开口,开口内壁形成有可与透镜外周配合的螺纹12。透镜支架10安装于上侧固定架和下侧固定架20之间,并通过上侧板弹簧和下侧板弹簧与上侧固定架和下侧固定架20连接,在上侧板弹簧和下侧板弹簧的支撑下悬架于上侧固定架和下侧固定架20之间。具体的,弹簧组件可包括上侧板弹簧和下侧板弹簧。上侧板弹簧的内周侧连接透镜支架10上部,其外周侧连接上侧固定架。下侧板弹簧的内周侧连接透镜支架10下部,其外周侧连接下侧固定架20。

磁性体外架呈筒状,其筒底部形成供透镜拍摄的通孔,其开口部朝向下侧固定架20扣在下侧固定架20上。对应的,下侧固定架20的靠近其外周边的位置形成有朝向透镜支架10延伸的环形限位墙26,外架的开口部的端部设置在限位墙26的外周侧,并与限位墙26的外侧壁紧密相贴,从而筒侧壁及下侧固定架20一起形成防尘屏障。上侧固定架固定在外架内部靠近或挨着筒底部(也即外架内上方)。

电磁驱动机构包括缠绕在透镜支架10外周壁上的驱动线圈(绕透镜的光轴方向卷绕)以及配置在线圈外周的多个磁铁。磁铁固定在上侧固定架上,外架同时作为磁铁的磁轭,从而驱动线圈处于由外架和磁铁产生的呈放射状分布的磁场中。通过向驱动线圈通电,该驱动线圈产生朝向被摄体的方向(上、下方向)的洛伦兹力。驱动线圈利用产生的洛伦兹力,使透镜支架10向与上侧板弹簧和下侧板弹簧的复原力平衡的预定位置移动。

下侧固定架20的中央部与透镜8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通孔28,通孔28下方设置摄像头传感器90,而围成通孔28的内周边朝向透镜支架10延伸出一环形的挡墙22。而透镜支架10的下端部14优选形成为圆柱状,从而在驱动线圈未通电的情况下,透镜支架10的下端部14插入在挡墙22内周侧或套在挡墙22的外周侧。如此,挡墙22形成了防止粉尘从挡墙22外侧进入通孔28的挡尘元件。

下侧固定架20的朝向透镜支架10的一面上形成有粘尘区24,本实施例中,位于挡墙22和限位墙26之间的区域为粘尘区24。粘尘区24表面设有用于粘结灰尘和微粒的粘性物质,例如合成树脂,或聚丁二烯,或聚丁二烯和苯乙烯的混合物等不干胶(优选2-10年都具有粘性的胶水)。粘尘区24内还形成有多个凹陷的捕尘坑242、244、246。其中,捕尘坑242、捕尘坑244、捕尘坑246的相对于下侧固定架20表面的深度和大小(即垂直于深度的平面内的尺寸/面积)不同。本实例中,捕尘坑244位于捕尘坑242的坑底,深度较捕尘坑242深,但尺寸更小,且分布在下侧固定架20的四角处,该处空间较大。捕尘坑246位于靠近下侧固定架20四边的中点处的位置,尺寸与捕尘坑242、244相比最小。从而捕尘坑244、242和246配合,增加粘尘区实际表面积,增加捕尘机率。此外具有不同深度和大小的凹陷的捕尘坑可捕捉尺寸不同的粉尘,在捕尘坑内,粉尘被粘结的点相对粘尘区表面有所增加,从而可增加捕尘后的粘著强度,捕获大颗粒粉尘的效果更好。

此外,本实施例中,多个捕尘坑244、242和246相对透镜的光轴呈旋转对称分布,从而使下侧固定架的重心维持在中心位置,设备运行更稳定。图3中仅适宜性示出了捕尘坑244、242和246,可以理解的,捕尘坑的形状和布置位置不限于此,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作为对粘尘区24的辅助和补充,罩在透镜驱动装置外侧的磁性体外架的内侧壁的至少靠近下侧固定架的部分设有用于粘结灰尘和微粒的粘性物质。在不影响透镜支架运动的前提下,挡墙22的外侧壁上也可设有用于粘结灰尘和微粒的粘性物质,从而有未被捕获的尘粒在通过透镜支架下端和挡墙22之间的缝隙时,可被捕获。

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下侧固定架20的位于挡墙22和限位墙26内侧的区域中,仅四角处、较为宽敞的区域设置有大体呈弧形条状的粘尘区24’。各粘尘区24’相互之间可无特定对称关系,以适应周围部件形状为宜,以使粘尘区域的面积尽可能得大。粘尘区24’内均设两个相互嵌套的捕尘坑242’和244’,用于增大粘尘面积、更有效地粘尘和捕获较大颗粒尘粒。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