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连接器的插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6439阅读:733来源:国知局
光纤连接器的插拔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拔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光纤连接器上的插拔装置。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一般的光纤连接器1包含一个主壳体11、一个连接于该主壳体11后方且宽度小于该主壳体11的后壳套12、一个凸设于该主壳体11顶面的凸垣13、一个连接于该后壳套12后方的衬套14,及一个连接该主壳体11且穿出该衬套14并向后延伸的光纤缆线15。一般在插拔该光纤连接器1时,是直接以手握持该主壳体11来进行插拔,以避免直接拉扯较为脆弱的光纤缆线15。但近来为了充分发挥该光纤缆线15体积小的优点,该主壳体11是渐趋向小型化设计,藉此能装设于狭小空间中或将多个光纤连接器1形成紧密配置,这使得用户不易握持该主壳体11并进行插拔的动作,造成装卸上的不便。

参阅图1、图2及图3,因此,目前市面上可见一种套设于该光纤连接器1上的插拔装置2,该插拔装置2包含一个围绕出一个限位槽20的限位壁21、两个由该限位壁21的左右相反两侧向下延伸的侧挡壁22,及一个由该限位壁21向后延伸的握柄23。当该插拔装置2安装于该光纤连接器1上时,该限位槽20是供该光纤连接器1的凸垣13伸置以达到前后方向的限位作用,且所述侧壁22是罩覆该主壳体11的左右两侧以达到左右方向的限位作用,每一个侧壁22的末端是向内弯折而位于该主壳体11的下方,使得该限位壁21与该侧壁22的末端分别位于该主壳体11的上下两端而达到上下方向的限位作用。使用时可直接握取该握柄23并向后拉引,以将该插拔装置2连同该光纤连接器1一起拔出。

如前所述,一般会将多个光纤连接器1密集且比邻地设置于狭小空间中,因此每一个光纤连接器1的宽度决定了每一列横列能放置多少光纤连接器1。该主壳体11是每一个光纤连接器1宽度最大的部分,且左右两侧的最外端是呈圆弧状地向外侧凸出,而该插拔装置2的所述侧壁22是围绕并覆设于该主壳体11的凸出处111,因此每一个设置了该插拔装置2的光纤连接器1的最大宽度,将会是该主壳体11的所述凸出处111间的距离再加上所述侧壁22的厚度,而所述侧壁22为了配合该主壳体11的圆弧形状,因此会如图3所示地也设计成圆弧外凸的形状,使得横向占用空间大幅增加而不利于密集设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额外增加光纤连接器最大厚度的插拔装置。

本实用新型光纤连接器的插拔装置,该光纤连接器包含一个主壳体、一个连接于该主壳体后方的后壳套、一个凸设于该主壳体顶面的凸垣、一个连接于该后壳套后方的衬套,及一个连接该主壳体且穿出该衬套而向后延伸的光纤缆线,该主壳体具有两个朝相反方向凸伸的圆弧段,所述圆弧段间的距离为该主壳体的最大宽度,其特征在于:该插拔装置的最大宽度不大于12.5毫米,并包含一个贴触该光纤连接器的顶面的限位座、两个分别由该限位座向前延伸至该主壳体下方的定位臂,及一个由该限位座向后延伸的握柄,该限位座包括一个围绕出一个供该凸垣穿伸的卡制槽的上壁部,及两个由该上壁部的左右相反两侧向下延伸,并贴触于该后壳套的左右相反两侧的侧壁部,所述定位臂是分别由所述侧壁部向前延伸,该握柄是由该上壁部向后延伸,每一个定位臂与该限位座沿高度方向相间隔设置,从而界定出一个缺槽,所述缺槽分别供该主壳体的所述圆弧段置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较佳地,前述光纤连接器的插拔装置,其中该限位座的每一个侧壁部具有一个连接该上壁部的承接段,及一个设置于该承接段底端且相对于该承接段弯折而位于该后壳套下方的弯折段。

较佳地,前述光纤连接器的插拔装置,其中所述承接段分别位于该后壳套的左右两侧,且所述承接段间的距离是由前至后逐渐减少。

较佳地,前述光纤连接器的插拔装置,其中每一个定位臂包括一个由相对应侧壁部的承接段向前延伸的延伸部,及一个由该延伸部的前端朝另一个延伸部的方向凸伸的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对应该主壳体的所述圆弧段外侧的该插拔装置是形成该缺槽而未覆设有壁面,因此不会额外增加壁厚,使得该插拔装置的最大宽度不大于12.5毫米。故该光纤连接器在安装完该插拔装置后,最大宽度仍不大于12.5毫米,使得所述光纤连接器间不会相互干涉,从而可进行紧密排列。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不完整的立体图,说明一个习知的光纤连接器;

图2是一个立体图,说明一个习知的插拔装置;

图3是一个剖面图,说明该插拔装置与该光纤连接器结合后的剖视态样。

图4是一个不完整的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光纤连接器的插拔装置所适用的光纤连接器;

图5是一个不完整的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光纤连接器的插拔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图6及图7皆为立体图,进一步说明该插拔装置的态样;

图8是一个不完整的立体图,说明本实施例与该光纤连接器结合的态样;及

图9是一个剖面图,说明本实施例与该光纤连接器结合后的剖视态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4及图5,为本实用新型光纤连接器3的插拔装置4的一个实施例。该光纤连接器3包含一个主壳体31、一个连接于该主壳体31后方且宽度不大于该主壳体31的后壳套32、一个凸设于该主壳体31顶面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凸垣33、一个连接于该后壳套32后方且宽度不大于该后壳套32的衬套34,及一个连接该主壳体31且穿出该衬套34而向后延伸的光纤缆线35。该主壳体31具有两个分别朝左右两侧凸伸的圆弧段311,所述圆弧段311间的距离为该主壳体31的最大宽度,其大于该后壳套32及该衬套34的最大宽度。

参阅图5、图6及图7,该插拔装置4的最大宽度不大于12.5毫米,并包含一个限位座41、两个沿左右方向相间隔设置于该限位座41的定位臂42,及一个由该限位座41向后延伸的握柄43。该限位座41包括一个围绕出一个卡制槽410且连接该握柄43的上壁部411,及两个由该上壁部411的左右相反两侧向下延伸的侧壁部412。每一个侧壁部412具有一个连接该上壁部411及该握柄43的承接段413,及一个设置于该承接段413底端且相对于该承接段413弯折的弯折段414。所述承接段413间的距离是由前至后逐渐减少,且所述弯折段414是朝彼此的方向相对延伸。每一个定位臂42与该限位座41的上壁部411沿高度方向相间隔设置,从而界定出一个缺槽44,且该定位臂42包括一个由相对应侧壁部412的承接段413向前延伸的延伸部421,及一个由该延伸部421的前端朝另一个延伸部421的方向凸伸的限位部422。

参阅图4、图8及图9,当该插拔装置4安装于该光纤连接器3上后,该限位座41的上壁部411贴触于该主壳体31及该后壳套32的顶面,所述定位臂42贴触于该主壳体31的底面,而所述侧壁部412的弯折段414贴触该后壳套32的底面,前述组件上下夹制从而达到沿高度方向限位该光纤连接器3的功效。该卡制槽410是供该凸垣33伸置,并沿前后方向限位该凸垣33。所述侧壁部412的承接段413是分别位于该后壳套32的左右两侧并贴触该后壳套32,达到沿左右方向限位该后壳套32的功效。而所述缺槽44是分别供该主壳体31的所述圆弧段311置入,使所述圆弧段311是分别位于所述缺槽44内,且不凸出于该缺槽44。

参阅图4、图5及图9,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固定的稳定性,因此该上壁部411的左右两相反侧会向下略为延伸,所述定位臂42的延伸部421也会向上略为延伸,从而部分遮挡于该主壳体31的左右两侧,但不会遮覆该主壳体31的所述圆弧段311,加上所述上壁部411及所述延伸部421间的最大宽度仍不大于12.5毫米,因此插设安装了该插拔装置4的光纤连接器3时,不会对其他光纤连接器3造成干涉,从而可进行紧密排列。

综上所述,透过该握柄43可便利地插拔该光纤连接器3,且由于对应该主壳体31的所述圆弧段311外侧的该插拔装置4是形成该缺槽44而未覆设有壁面,因此不会再额外于该主壳体31的两侧增加壁厚,使得安装了该插拔装置4的光纤连接器3的最大宽度仍不大于12.5毫米,故不会另外占用横向空间,从而避免对其他光纤连接器3造成干涉,进而可实现紧密排列,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