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3900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形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打印机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打印机的使用者(用户)对打印机使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不仅体现在对功能的要求越高,对操作方便、视觉感官等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

随着打印机种类的越来越多,用户对打印机也提出了轻量化、小型化的要求;为了满足客户对打印机占用空间体积最小化的要求,打印机内部各模块的空间布局就要求很紧凑。例如将定影单元(加热加压使碳粉固定在纸张上)与纸张排出单元之间的距离设计很小。此时会带来一个问题,打印一些放置时间较长、含水量较高的纸张时,经过定影加热后,纸张上的水分被蒸发成水蒸气并沿着纸路随纸张经过纸张排出单元排出到打印机的外部,这些热蒸汽遇到出纸口外部的冷空气后迅速冷凝成雾状的水珠,看起来像出纸口处在冒“白烟”,造成用户误以为是打印机着火烧坏了。这一现象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降低用户的体验。为了克服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降低用户的体验的问题,在先技术CN201310036362.1中提出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将定影排出的热气导流到后方的排气口。

然而,上述方案同样存在定影热辊和压辊啮合点到排气口的导流通道短、温度高的问题,热蒸汽排到排气口处,会形成“白烟”。另一方面,经过高温加热后的潮湿纸张上的水分并不是马上全部变成水蒸气,而是在定影到纸张排出口这段纸路上逐渐蒸发,并随着纸张运动的方向被带出到纸张排出口,最终还是形成“白烟”,综上可知,上述所提出的技术方案难以解决或改善纸张排出口冒“白烟”现象,进而会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降低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利用打印机打印潮湿纸张时,纸张排出口出现冒“白烟”现象,进而会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降低用户体验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体壳体、形成于所述主体壳体内用于纸张搬送的纸张运动路径、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内的定影单元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上的排气口,所述定影单元与所述排气口之间形成一用于将在所述定影单元中所产生的热蒸汽排出到所述主体壳体外部的导流通道;

所述主体壳体上还设置有摆动部件,所述摆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纸张运动路径的竖直上方,所述摆动部件的一端与所述主体壳体连接,另一端可与经过所述定影单元加热后的打印纸张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摆动部件沿所述打印纸张宽度方向上延伸。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摆动部件在所述打印纸张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可支持的打印纸张的最大宽度。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摆动部件未与所述打印纸张相接触时,所述摆动部件的最下端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所述纸张运动路径与所述摆动部件所在平面形成交点处的高度。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摆动部件相对于所述打印纸张的上表面倾斜设置;

在所述摆动部件未与所述打印纸张相接触时,所述摆动部件与所述纸张运动路径或所述纸张运动路径的延长线形成第一锐角角度;

在所述摆动部件与所述打印纸张相接触时,所述摆动部件与所述打印纸张的上表面形成第二锐角角度,所述第二锐角角度小于第一锐角角度。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主体壳体包括上盖以及与上盖相连接的纸张排出口,所述摆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纸张排出口处。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主体壳体还包括与所述上盖相连接的后盖,所述排气口设置于所述后盖上。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单元包括加热辊和与所述加热辊相 啮合的加压辊,所述主体壳体内还设置有排出辊对,所述摆动部件设置于所述加热辊与所述加压辊的啮合点到所述排出辊对之间。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主体壳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加压辊上端的定影排纸导向,所述摆动部件与所述定影排纸导向的下表面连接。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排气口包括: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内,且设置于所述定影排纸导向远离所述摆动部件一侧的下表面处,用于使得在打印纸张时所产生的热蒸汽经过所述定影排纸导向的下表面向上流入到所述定影排纸导向的上表面与上盖之间。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排气口还包括: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上,且设置于所述排出辊对与所述上盖之间,用于使得流经所述定影排纸导向上表面与上盖之间的热蒸汽排出到所述主体壳体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设置于主体壳体上的摆动部件,在打印潮湿的打印纸张时,可以阻挡所产生的热蒸汽随着打印纸张的运动一起排出,而被阻止下来的热蒸汽会沿着上述摆动部件的表面慢慢导流至主体壳体上的排气口,在此过程中,逐渐冷却凝固在导流通道的部件表面上,多余的未来得及进行冷凝的部分热蒸汽(少量)会从排气口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此时,由于从排气口排出的热蒸汽较少,因此不会形成“白烟”,保证了用户的使用感受,提高了用户的良好体验,进而提高了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实用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

1、左盖; 2、进纸托盘;

3、右盖; 4、排纸延长托盘;

5、操作面板; 6、上盖;

6a、排纸托盘; 6b、上盖内表面;

7、摆动部件; 7a、通纸面;

7b、导向部; 7c、实线位置;

7d、虚线位置; 8、定影排纸导向;

8a、定影排纸导向上表面; 8b、定影排纸导向下表面;

9、排气口; 9a、第一排气口;

9b、第二排气口; 10、后盖;

11、加压辊; 12、加热辊;

13、粉盒; 14、激光器;

15、搬送辊对; 16、给纸辊;

17、打印纸张; 18、纸张容器;

19、排出辊对; 20、感光鼓;

21、转印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技术方案中,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并且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像原理进行简单说明,参见附图1-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包括:送纸部件(例如:给纸辊16、搬送辊对15等)、显影单元、曝光单元14以及定影单元等。显影单元包括容纳碳粉的粉盒13、感光鼓20以及转印辊21等。曝光单元14可以是利用激光进行曝光的LSU(Laser Scanning Unit)元件也可以是利用LED曝光的LPH(LED print head)元件。定影单元包括加压辊11和加热辊12等,同时,定影单元的另一实施例还可以包括柔性带和陶瓷加热片等。待打印的打印纸张17容纳在纸张容器18中,纸张容器18位于主体壳体的下部,在给纸辊16和搬送辊对15的作用下,待打印的打印纸张17可以按照预设的纸张运动路径进行运动,到达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的夹持区域进行转印,之后经过定影单元进行定影,以完成打印操作。

下面对打印纸张17的运动过程进行简要说明,如图2所示,待打印的打印纸张17可以被放置于纸张容器18中,在给纸辊16的转动作用下被送至搬送辊对15中,搬送辊对15再将打印纸张17搬送至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感光鼓20上的碳粉(图中未表示)被转印至打印纸张17的表面,之后打印纸张17进入定影单元的加热辊12与加压辊11之间,经过加热、加压使碳粉固定在打印纸张17上,而后经过排出辊对19排出,并与摆动部件7的通纸面7a接触,最后落入到排纸托盘6a或者排纸延长托盘4上。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上述陈述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2可知,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或者是具有打印功能的扫描仪等等,具体的,该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包括:主体壳体、形成于主体壳体内用于纸张搬送的纸张运动路径、设置于主体壳体内的定影单元以及设置于主体壳体上的排气口9,定影单元与排气口9之间形成一用于将在定影单元中所产生的热蒸汽排出到主体壳体外部的导流通道,主体壳体上还设置有摆动部件7,摆动部件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纸张运动路径的竖直上方,摆动部件7的一端与主体壳体连接,另一端可与经过定影单元加热后的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相接触,以阻挡在打印纸张17时所产生的热蒸汽随打印纸张17的运动 一起排出,其中,摆动部件7沿打印纸张17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其中,对于主体壳体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一般情况下,参考附图2-3可知,主体壳体可以呈长方体结构,此时,主体壳体可以包括:上盖6、与上盖6相连接的左盖1和右盖3、设置于左盖1和右盖3之间的前盖(图中未示出)和后盖10,进一步的,前盖侧处可以设置有进纸托盘2,以便供用户进行添加打印纸张17的操作,在主体壳体内位于进纸托盘2的内侧还可以设置有纸张容器18,以容纳用户所添加的、待打印的打印纸张17;此外,在上盖6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操作面板5,用户可以通过操作面板5对打印操作进行设置或者调整。当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将主体壳体设置为其他形状结构,只要能够使得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实现打印纸张17操作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该摆动部件7可以用于延长导流通道,对于摆动部件7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实现的功能作用对其进行任意设置,例如,可以将摆动部件7设置为矩形板结构、方形板结构或者弓形结构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摆动部件7用于延长导流通道,因此,可以将摆动部件7设置于所形成的导流通道中的任意一个位置处或者导流通道的端部,只要能够实现延长导流通道的功能作用即可;并且,在摆动部件7与主体壳体相连接时,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摆动部件7的一端可以与主体壳体活动连接,此时,摆动部件7可以由硬质材料构成,具体的,摆动部件7可以与主体壳体铰接,从而使得摆动部件7可相对于主体壳体进行转动;或者,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摆动部件7的一端与主体壳体固定连接,此时,摆动部件7可以由软质材料构成,该摆动部件7可以在打印纸张的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使得摆动部件7可相对于主体壳体进行转动;而摆动部件7的另一端可以与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相接触,进而可以实现,在打印潮湿的打印纸张17时,可以阻挡所产生的热蒸汽随打印纸张17的运动一起排出,进一步的,被阻止下来的热蒸汽会沿着上述摆动部件7的表面慢慢导流至主体壳体上的排气口9处,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冷却凝固在导流通道的部件表面上,多余的未来得及冷凝的部分热蒸汽(少量)会从排气口9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侧,此时,由于从排气口9排出的热蒸汽较少,因此不会形成“白烟”。

本实施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设置于主体壳体上的摆动部件7,在打印潮湿的打印纸张17时,可以阻挡所产生的热蒸汽随打印纸张17的运动一起排出,而被阻止下来的热蒸汽会沿着上述摆动部件7的表面慢慢导流至主体壳体上的排气口9,在此过程中,逐渐冷却凝固在导流通道的部件表面上,多余的未来得及冷凝的部分热蒸汽(少量)会从排气口9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此时,由于从排气口9排出的热蒸汽较少,因此不会形成“白烟”,保证了用户的使用感受,提高了用户的良好体验,进而提高了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实用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2可知,本实施例中的摆动部件7在打印纸张17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图像形成装置可支持的打印纸张17的最大宽度,如此,摆动部件7可以在打印纸张17的整个宽度方向上阻挡热蒸汽随打印纸张17的运动一起排出。当然的,摆动部件7在打印纸张17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略微小于可支持的打印纸张17的最大宽度也是可以的。当然的,上述热蒸汽随打印纸张17的运动一起排出,既可以指热蒸汽随打印纸张17同时排出,也包括热蒸汽比打印纸张17提前预定的时间或稍微晚预定的时间排出。

其中,当摆动部件7在打印纸张17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打印纸张17的最大宽度时,摆动部件7可以覆盖在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而此时,摆动部件7的中心线与打印纸张17的中心线可以重合或者不重合;当摆动部件7在打印纸张17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等于打印纸张17的最大宽度时,摆动部件7可以覆盖在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而此时,摆动部件7的中心线与打印纸张17的中心线相重合。

进一步的,摆动部件7朝向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用于与上表面相接触的通纸面7a,通纸面7a为光滑表面,其中,光滑表面为表面粗糙程度小于预设表面粗糙阈值的表面,其中,表面粗糙阈值的具体数值范围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此时,光滑表面的通纸面7a可以有效地保证摆动部件7与打印纸张17接触的稳定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该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的稳定可靠性。

此外,在对潮湿的打印纸张17进行打印时,为了使得摆动部件7可以阻挡更多的热蒸汽随打印纸张17的运动一起排出,摆动部件7的宽度尺寸越大, 阻挡热蒸汽的效果越好,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通纸面7a在打印纸张17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大于或等于图像形成装置可支持的打印纸张17的最大宽度。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绝大部分的热蒸汽均不能随着打印纸张17的纸张运动路径一起排出,进一步避免了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打印潮湿的打印纸张17时,出现冒“白烟”的情况。

图3为图2的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摆动部件7未与打印纸张17相接触时,摆动部件7与打印纸张7的纸张运动路径相交;其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摆动部件7的最下端与打印纸张17的纸张运动路径相交;而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摆动部件7中部的任意一个位置与打印纸张17的纸张运动路径相交。

为了进一步保证摆动部件7对在打印纸张17时所产生的热蒸汽的阻挡效果,较为优选的,摆动部件7中部的任意一个位置与打印纸张17的纸张运动路径相交,此时,摆动部件7的最下端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打印纸张17的纸张运动路径与摆动部件7所在平面形成交点处的高度。

具体的,参考附图3可知,在摆动部件7未与打印纸张17相接触时,摆动部件7上通纸面7a的最下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为位置D,而通纸面7a与打印纸张17的纸张运动路径所形成交点处为位置C,此时,位置C的高度明显高于位置D的高度,也即:在摆动部件7未与打印纸张17相接触时,通纸面7a的最下端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打印纸张17的纸张运动路径与通纸面7a所在平面形成交点处的高度;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在打印纸张17按照上述纸张运动路径进行运动时,可以稳定、可靠地与通纸面7a相接触,进而保证了摆动部件7对在对潮湿的打印纸张17进行打印时所产生的热蒸汽的阻挡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3可知,为了保证摆动部件7与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接触的稳定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的摆动部件7可相对于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倾斜设置。

具体的,在摆动部件7相对于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倾斜设置时,沿打印纸张17的纸张运动路径方向上看,摆动部件7可以与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呈锐角夹角;或者,摆动部件7也可以与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呈钝角夹角,此时,为了保证打印纸张17可以顺利按照纸张运动路径进行运动,在摆动部 件7与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相接触的端部可以设置有导向部7b,该导向部7b可以为设置于摆动部件7端部、且沿纸张运动路径方向倾斜的斜面结构;为了方便对摆动部件7进行设置,较为优选的,在沿打印纸张17的纸张运动路径上看,摆动部件7与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呈锐角夹角;此时,在摆动部件7未与打印纸张17相接触时,摆动部件7与打印纸张17的纸张运动路径或纸张运动路径的延长线形成第一锐角角度E;而在摆动部件7与打印纸张17相接触时,摆动部件7与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形成第二锐角角度F,第二锐角角度F小于第一锐角角度E。

进一步的,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3可知,本实施例对于摆动部件7设置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其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主体壳体包括上盖6以及与上盖6相连接的纸张排出口,摆动部件7设置于纸张排出口处。

进一步的,上盖6处还可以设置有用于接收打印完毕的打印纸张17的排纸托盘6a,摆动部件7由上盖6朝向排纸托盘6a倾斜设置。进一步的,在排纸托盘6a的延伸方向上还可以设置有排纸延长托盘4,从而可以避免排出的打印纸张17散落在地上。此时,主体壳体还可以包括与上盖6相连接的后盖10,排气口9设置于后盖10上。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摆动部件7上的通纸面7a从下往上朝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后盖10一侧倾斜,且该通纸面7a在打印纸张17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大于图像形成装置所能够支持的打印纸张17的最大宽度。在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打印操作时,打印纸张17可以与摆动部件7的通纸面7a进行接触,由于打印纸张17会沿纸张运动路径进行运动,从而运动的打印纸张17会使得摆动部件7摆动至其他位置,例如,摆动部件7由附图4-5中的实线位置7c处摆动至附图中的虚线位置7d处;此时,摆动部件7与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所形成的角度会发生变化,即从第一锐角角度E变化为第二锐角角度F,此时,第二锐角角度F小于第一锐角角度E。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3可知,在利用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打印操作时,潮湿的打印纸张17经过定影单元中的加热辊12与加压辊11的加热加压后,打印纸张17中的水分逐渐被蒸发出来变成热的水蒸气(图中黑色箭头表示,后面简称为热蒸汽),并且由于打印纸张17的快速运动会使热蒸 汽形成与打印纸张17相同运动方向的气流,并可以跟随打印纸张17通过排出辊对19之间的间隙排出到出纸口外。然而,由于摆动部件7的通纸面7a的最下端D点的高度要低于打印纸张17通过排出辊对19后的纸张运动路径与通纸面7a所在平面的交点C的高度,所以打印纸张17通过排出辊对19后会紧密贴着摆动部件7的通纸面7a(由于摆动部件7在与打印纸张17接触后是可以摆动的,所以打印纸张17不会被卡住),这样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与通纸面7a相接触,以阻止热蒸汽随着打印纸张继续运动,进而使热蒸汽不能顺利从出纸口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外而形成可见的“白烟”。另外,通纸面7a设计是往后倾斜的,也即通纸面7a是朝向背离出纸口的一侧倾斜,根据热蒸汽在自然条件下是向上运动的规律,所以上述热蒸汽会沿着通纸面7a往后上方流动,并可以通过上盖内表面6b与排出辊对19的之间的间隙(设计预留的,亦即导流通道的一部分)进入上盖内表面6b与定影排纸导向上表面8a之间的区域,由于该区域温度相对较低,所以热蒸汽会在此冷凝,来不及冷凝部分(很少部分)会通过后盖10与上盖6之间的排气口9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后方,由于从排气口9排出的热蒸汽量很少且温度相对低,所以不会形成可见的“白烟”。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一;图5为图4的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4-5所示,对于摆动部件7设置的具体位置而言,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定影单元包括加热辊12和与加热辊12相啮合的加压辊11,主体壳体内还设置有排出辊对19,摆动部件7设置于加热辊12与加压辊11的啮合点到排出辊对19之间。具体的,主体壳体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加压辊11上端的定影排纸导向8,摆动部件7与定影排纸导向8的下表面连接。

此时,排气口9可以包括:第一排气口9a,该第一排气口9a可以设置于主体壳体内,用于使得在打印纸张17时所产生的热蒸汽经过定影排纸导向下表面8b向上流入到定影排纸导向上表面8a与上盖6之间。具体的,第一排气口9a可以设置于定影排纸导向8远离摆动部件7一侧的下表面处。

此外,为了保证该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的稳定可靠性,排气口9还可以包括:第二排气口9b,该第二排气口9b可以与第一排气口9a相互配合,第二排气口9b可以设置于主体壳体上,用于使得流经定影排纸导向上表面8a与 上盖6之间的热蒸汽排出到主体壳体外。具体的,第二排气口9b设置于排出辊对19与上盖6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摆动部件7上的通纸面7a从下往上朝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后盖10一侧倾斜,且该通纸面7a在打印纸张17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大于图像形成装置所能够支持的打印纸张17的最大宽度。在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打印操作时,打印纸张17可以与摆动部件7的通纸面7a进行接触,由于打印纸张17会沿纸张运动路径进行运动,从而运动的打印纸张17会使得摆动部件7摆动至其他位置,例如,摆动部件7由附图5中的实线位置7c处摆动至附图中的虚线位置7d处;此时,摆动部件7与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所形成的角度会发生变化,即从第一锐角角度E(图中未示出)变化为第二锐角角度F(图中未示出),此时,第二锐角角度F小于第一锐角角度E。

本实施例中的打印纸张17的运动过程与上述实施例中附图2所对应的打印纸张17的运动过程相同,具体可参考上述陈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应用时,如图5所示,潮湿的打印纸张17经过定影单元中的加热辊12与加压辊11的加热加压后,打印纸张17中的水分逐渐被蒸发出来变成热的水蒸气(图中黑色箭头表示,后面简称为热蒸汽),并且由于打印纸张17的快速运动会使热蒸汽形成与打印纸张17相同运动方向的气流,并可以跟随打印纸张17通过排出辊对19之间的间隙排出到出纸口外。然而,由于摆动部件7的通纸面7a的最下端D点的高度要低于打印纸张17通过排出辊对19后的纸张运动路径与通纸面7a所在平面的交点C的高度,所以打印纸张17会紧密贴着摆动部件7的通纸面7a(由于摆动部件7在与打印纸张17接触后是可以摆动的,所以打印纸张17不会被卡住),这样打印纸张17的上表面与通纸面7a相接触,以阻止热蒸汽随着打印纸张17继续运动,进而使热蒸汽不能顺利从排出辊对19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外而形成可见“白烟”。另外,通纸面7a设计是往后倾斜的,根据热蒸汽在自然条件下是向上运动的规律,所以上述热蒸汽会沿着通纸面7a往后上方流动,之后继续沿着定影排纸导向下表面8b流入第一排气口9a,继续往上流入上盖内表面6b与定影排纸导向上表面8a之间的区域,由于该区域温度相对较低,所以热蒸汽会在此冷凝,来不及冷凝部分(很少部分)会通过排出辊对19与上盖6之间的第二排 气口9b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前方,由于从第二排气口9b排出的热蒸汽量很少且温度相对低,所以不会形成可见的“白烟”。

本实施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设置于主体壳体上的摆动部件7,其中,对于摆动部件7而言,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摆动部件7设置于纸张排出口处;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摆动部件7可以设置于加热辊12与加压辊11的啮合点到排出辊对19之间;无论摆动部件7设置于上述哪个位置处,均可以阻挡在打印纸张17时所产生的热蒸汽随打印纸张17的运动一起排出,而被阻止下来的热蒸汽会沿着上述摆动部件7的表面慢慢导流至主体壳体上的排气口9,在此过程中,逐渐冷却凝固在导流通道的部件表面上,多余的未来得及冷凝的部分热蒸汽(少量)会从排气口9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此时,由于从排气口9排出的热蒸汽较少,因此不会形成“白烟”,从而拓展了摆动部件7的设置方式,同时也保证了用户的使用感受,提高了用户的良好体验,进而提高了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实用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