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4015发布日期:2019-02-26 20:18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8月2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098067号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如同在本文中完全阐述的那样。

本公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切角区域的显示面板。尽管本公开适合用于广泛的应用范围,但是其特别适合用于在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中使圆化的角或切角处的缺陷最小化。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各种需求增加。各种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器(lcd)和使用oled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装置得到使用。

在这些显示装置中,lcd包括:显示图像的包括复数条栅极线和复数条数据线的液晶显示面板,和用于驱动液晶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

驱动电路包括:用于驱动复数条栅极线的栅极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复数条数据线的数据驱动电路,以及用于将图像数据和各种各样的控制信号提供给栅极驱动电路和数据驱动电路的定时控制器。

lcd显示面板包括: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其通过在玻璃基板上形成薄膜晶体管阵列而实现;滤色器阵列基板,其通过在另一玻璃基板上形成滤色器阵列而实现;以及填充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和滤色器阵列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电压被施加至电场产生电极(即,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以在液晶层中产生电场,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排列可以通过电场来调整以控制入射光的偏振,从而显示图像。

用于lcd的显示面板通过将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与滤色器阵列基板接合来实现,并且由向用户提供图像的有源区域(aa)和对应于有源区域aa的外围对应的非有源区域(na)限定。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复数条栅极线gl;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复数条数据线dl;以及由每条栅极线和每条数据线限定的子像素(p)。

薄膜晶体管形成在子像素p处,每个薄膜晶体管的栅电极和源电极分别连接至栅极线和数据线。

此外,栅极驱动器和数据驱动器设置在非有源区域中或者设置在显示面板外部,以向复数条栅极线和复数条数据线的子像素提供扫描脉冲和数据信号。

当显示面板的复数条信号线(栅极线和数据线)和子像素形成时,栅极驱动器可以同时形成在显示面板的非有源区域中。因此,栅极驱动器被包含在显示面板中。这通常被称为板内栅极(gip)。

上述栅极驱动器包括比栅极线的数量更多的级(stages,下文中称为“栅极驱动电路”),以便顺序地将栅极驱动信号提供给栅极线。

同时,最近,满足顾客各种各样的需求的具有改进的美观性的显示装置广受关注,因此,提出了具有切角或圆化的角的显示面板。

对于这种具有切角或圆化的角的显示面板,会遇到关于内部部件布置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地,由当角被切角或圆化时产生的静电引起的缺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在制造过程中在圆化的角处产生的缺陷最小化的显示面板。

此外,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角部边框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公开的用以实现上述目的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其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和围绕有源区域的非有源区域;布置在基板的非有源区域中的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其中非有源区域包括直的部分和拐角部分,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仅布置在非有源区域的直的部分中。

这里,基板还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复数条栅极线;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布置的复数条数据线,栅极线分别电连接至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

栅极线可以通过连接线(linklines)分别电连接至栅极驱动电路。

连接线可以由与复数条数据线相同的材料形成。

连接线可以将栅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子电连接至栅极线。

连接线可以包括:连接至栅极线的第一连接线;连接至栅极驱动电路的第三连接线,以及将第一连接线与第三连接线连接的第二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可以布置在相对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斜的方向上,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由与复数条数据线相同的材料形成。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用以实现上述目的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沿第一方向以预定间距布置在基板的有源区域中的第一栅极线至第n栅极线;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布置在基板的有源区域中的复数条数据线;布置在第一栅极线至第n栅极线与复数条数据线的交叉处的子像素;第一栅极驱动电路至第n栅极驱动电路形成在基板的非有源区中,并分别连接到第一栅极线至第n栅极线,其中第一栅极驱动电路沿第二方向相对于第一栅极线发生移位。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用以实现上述目的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其包括有源区域和非有源区域;复数条栅极线,其沿第一方向布置在基板的有源区域中;复数条数据线,其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布置在基板的有源区域中;子像素,其布置在复数条栅极线与复数条数据线的交叉处;以及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其布置在基板的非有源区域中,并分别被连接到复数条栅极线,其中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的间隔比复数条栅极线的间隔窄。

根据具有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前述特征的显示面板,角部边框的尺寸可以通过调整栅极驱动器的结构来减小。

此外,可以防止栅极驱动器的内部电路由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受到损坏。

此外,可以解决由将栅极线连接到栅极驱动器的金属层产生的电荷量的差异引发的问题。

本发明至少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方案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在基板处限定的有源区域和非有源区域,所述有源区域用于显示图像,所述非有源区域围绕所述有源区域;以及

布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非有源区域中的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

其中所述非有源区域包括直的部分和拐角部分,所述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仅布置在所述直的部分处。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复数条栅极线,以及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布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复数条数据线,所述复数条栅极线分别电连接至所述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复数条栅极线通过复数条连接线分别电连接至所述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复数条连接线由与所述复数条数据线相同的材料形成。

方案5.根据方案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复数条连接线将所述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子电连接至所述复数条栅极线。

方案6.根据方案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复数条连接线包括:复数条第一连接线,所述复数条第一连接线连接至所述复数条栅极线;复数条第三连接线,所述复数条第三连接线连接至所述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以及复数条第二连接线,所述复数条第二连接线将所述复数条第一连接线与所述复数条第三连接线连接,所述复数条第二连接线布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斜的方向上。

方案7.根据方案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复数条连接线包括:复数条第一连接线,所述复数条第一连接线连接至所述复数条栅极线;复数条第三连接线,所述复数条第三连接线连接至所述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以及复数条第二连接线,所述复数条第二连接线将所述复数条第一连接线与所述复数条第三连接线连接。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复数条第二连接线由与所述复数条数据线相同的材料形成。

方案9.根据方案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复数条第一连接线和所述复数条第二连接线由与所述复数条数据线相同的材料形成。

方案10.根据方案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复数条第二连接线通过层间绝缘层中的接触孔而连接至所述复数条第一连接线和所述复数条第三连接线二者。

方案1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栅极线至第n栅极线,沿第一方向以预定间距布置在限定于基板上的有源区域处;

复数条数据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布置在所述有源区域处;

复数个子像素,布置在所述第一栅极线至所述第n栅极线与所述复数条数据线的交叉处;以及

第一栅极驱动电路至第n栅极驱动电路,形成在限定于所述基板上的非有源区域处,并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栅极线至所述第n栅极线,

其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相对所述第一栅极线发生移位。

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复数条栅极线通过复数条连接线电连接至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

方案13.根据方案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复数条连接线包括:复数条第一连接线,所述复数条第一连接线连接至所述复数条栅极线;复数条第三连接线,所述复数条第三连接线连接至所述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以及复数条第二连接线,所述复数条第二连接线将所述复数条第一连接线与所述复数条第三连接线连接,所述复数条第二连接线布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斜的方向上。

方案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复数条第二连接线由与所述复数条数据线相同的材料形成。

方案15.根据方案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基板具有直的部分和拐角部分,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至所述第n栅极驱动电路仅布置在所述直的部分中。

方案16.根据方案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复数条第一连接线和所述复数条第二连接线由与所述复数条数据线相同的材料形成。

方案17.根据方案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复数条第二连接线通过层间绝缘层中的接触孔连接至所述复数条第一连接线和所述复数条第三连接线二者。

方案18.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在基板上限定的有源区域和非有源区域;

复数条栅极线,沿第一方向布置在所述有源区域处;

复数条数据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布置在所述有源区域处;

复数个子像素,布置在所述复数条栅极线与所述复数条数据线的交叉处;以及

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布置在所述非有源区域中并分别连接至所述复数条栅极线,其中所述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以比所述复数条栅极线的距离窄的距离彼此分开。

附图说明

包括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附图被并入且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各方面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原理。

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平板显示器的构造的图;

图2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公开的显示面板的图;

图3是图2的a部的放大图,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显示面板的栅极驱动器(或栅极驱动电路)的布局;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位于图3中栅极驱动电路和栅极线之间的连接线的放大的截面图;以及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的位于图3中栅极驱动电路和栅极线之间的连接线的放大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具有上述特征的显示面板。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平板显示器的构造的图,图2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公开的显示面板的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平板显示器包括显示面板10、栅极驱动器20、数据驱动器30以及定时控制器40。

显示面板10包括:沿第一方向以规则间隔布置在基板上的复数条栅极线gl1至gln;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以规则间隔布置的复数条数据线dl1至dlm;以及布置在复数条栅极线gl1至gln与复数条数据线dl1至dlm交叉处的复数个子像素p。复数个子像素p响应于从栅极线gl1至gln提供的扫描脉冲信号,根据从复数条数据线dl1至dlm提供的图像信号(数据电压)显示图像。

当显示面板10为lcd面板时,每个子像素p包括:薄膜晶体管(tft),其响应于从相应栅极线提供的扫描脉冲将从相应数据线提供的图像信号(数据电压)提供给子像素;以及电容器,其对于一帧储存从相应数据线提供的图像信号(即,数据电压)。

当显示面板10为oled显示面板时,每个子像素p可以包括oled、驱动晶体管、电容器、以及至少一个开关晶体管。

也就是说,至少一个开关晶体管响应于从相应栅极线提供的扫描脉冲,在电容器中储存从相应数据线提供的数据电压,以及驱动晶体管根据储存在电容器中的数据电压控制流过oled的电流,以使oled发光。

栅极驱动器20被构造成栅极移位寄存器,其根据从定时控制器40提供的复数个栅极控制信号gcs将扫描脉冲信号(栅极驱动信号)顺序地提供给栅极线gl1至gln。

栅极驱动器20包括复数个级(stages,下文中通常称为“栅极驱动电路(gdc)”),其用于顺序地将扫描信号(即,栅极驱动信号vgout)提供给复数条栅极线gl1至gln。

当栅极驱动器20为gip型栅极驱动器时,栅极驱动器20布置在显示面板10的非有源区域中。

栅极驱动器20包括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栅极驱动电路与复数条栅极线一一对应,以使得一个栅极驱动电路向一条栅极线提供扫描信号。此外,栅极驱动器20还包括复数个虚拟栅极驱动电路。

数据驱动器30使用参考伽马电压将从定时控制器40输入的数字图像数据rgb转换成模拟数据电压,并将转换的模拟数据电压提供给复数条数据线dl1至dlm。数据驱动器30由定时控制器40提供的复数个数据控制信号dcs控制。

定时控制器40对从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数据rgb进行校准(align),以使图像数据rgb适应显示面板10的尺寸和分辨率,并将该图像数据提供给数据驱动器30。此外,定时控制器40使用从外部装置输入的信号(例如,点时钟信号、数据使能信号、水平同步信号和垂直同步信号)生成栅极控制信号gcs和数据控制信号dcs,并且分别将栅极控制信号gcs和数据控制信号dcs提供给栅极驱动器20和数据驱动器30。

尽管显示面板10通常具有矩形形状,但是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0的拐角可以被切割以满足客户的各种不同的需求。也就是说,具有四个直边的矩形形状的显示面板的拐角被切割。此外,包括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gdc的栅极驱动器20不形成在拐角处,而是仅布置在直的部分中。

将简要描述显示面板10为lcd面板时的制造过程。

复数个显示面板区域限定在第一母基板上,tft阵列被形成在每个显示面板区域中。此外,复数个显示面板区域限定在第二母基板上,滤色器阵列形成在每个显示面板区域中。

液晶被分配或密封材料被涂覆在第一母基板和第二母基板中的至少一个上。第一母基板和第二母基板彼此对准并彼此接合,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然后,通过切割或划线/破碎(braking)工艺将接合的基板切割成显示面板区域,从而制造显示面板。

为了通过上述工艺制造如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拐角通过切割或划线/破碎工艺被再切割。

还可以通过在母基板上形成复数个oled显示面板,然后将母基板切割成相应的显示面板来制造oled显示装置。

因此,在上述拐角被切割的显示面板中,需要考虑到内部部件的布置和由拐角被切割时产生的静电引起的缺陷。

图3是图2的a部的放大图,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显示面板的栅极驱动器(包括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gdc)的布局。

如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具有拐角被切割的结构。

因此,构成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的有源区域包括沿一个方向以预定间距布置的复数条栅极线的栅极线1,栅极线2,栅极线3,栅极线4,栅极线5,栅极线6,栅极线7,栅极线8...以及沿与栅极线的栅极线1,栅极线2,栅极线3,栅极线4,栅极线5,栅极线6,栅极线7,栅极线8...垂直的方向以预定间距布置的复数条数据线的数据线1,数据线2,数据线3,数据线4...,以用来限定复数个子像素。

栅极驱动器20形成在显示面板的非有源区域中。栅极驱动器20包括复数个栅极驱动电路gdc,并且通过形成有源区域的tft阵列的工艺来形成。栅极驱动电路gdc被布置成使得一条水平线(即,栅极线)的子像素由一个栅极驱动电路gdc(即,与栅极驱动电路gdc一对一地对应的栅极线)驱动。

栅极线的栅极线1,栅极线2,栅极线3,栅极线4,栅极线5,栅极线6,栅极线7,栅极线8...通过复数条连接线3a,3b以及3c电连接至栅极驱动电路gdc。

连接线3a、3b以及3c包括连接至栅极线的栅极线1,栅极线2,栅极线3,栅极线4,栅极线5,栅极线6,栅极线7,栅极线8...的第一连接线3a;连接至栅极驱动电路gdc的第三连接线3c;以及将第一连接线3a与第三连接线3c连接的第二连接线3b。

也就是说,第一连接线3a和第三连接线3c平行或者垂直于栅极线布置,而第二栅极线3b沿斜的方向布置。

这里,栅极驱动电路gdc不形成具有切角的斜的部分中,而仅布置在直的部分中。

因此,对应于显示面板的拐角的将栅极线(例如,栅极线1,栅极线2,栅极线3以及栅极线4)连接到栅极驱动电路gdc的连接线3a,3b和3c形成为比传统的连接线更长。

在将栅极线连接到栅极驱动电路gdc的连接线3a,3b和3c形成为比传统的连接线更长,并且连接线3a,3b和3c使用与栅极线相同的金属形成的情况下,产生电荷量的问题。

显示面板包括形成栅极线的第一金属层和形成数据线的第二金属层。这里,期望地,第一金属层的沉积量与第二金属层的沉积量相似。

然而,如前所述,栅极驱动电路gdc不形成在具有切角区域的斜的部分中,而是仅布置在直的部分中,因此,对应于拐角的各自将栅极线连接到栅极驱动电路gdc的连接线3a,3b和3c比传统的连接线更长。当连接线3a,3b和3c由与栅极线相同的金属形成时,第一金属层的沉积量大于第二金属层的沉积量,导致第一金属层的电荷量与第二金属层的电荷量之间产生差异。

因此,将栅极线连接到栅极驱动电路gdc的连接线3a,3b和3c或者连接线3a,3b和3c中的一些连接线由与数据线相同的材料(金属)形成。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位于图3中栅极驱动电路和栅极线之间的连接线的放大的截面图。

如图4所示,栅极绝缘层2形成在基板1上,从栅极线延伸的第一连接线3a和连接到栅极驱动电路gdc的第三连接线3c由与设置在栅极绝缘层2上的栅极线相同的材料(金属)形成。

也就是说,第一连接线3a和第三连接线3c通过用于形成栅极线的掩模工艺同时形成。因此,第一连接线3a和第三连接线3c由与栅极线相同的材料(金属)与栅极线形成在相同的层上。

层间绝缘层4形成在包括栅极线和第一连接线3a以及第三连接线3c的栅极绝缘层2的整个表面上,接触孔5形成在第一连接线3a和第三连接线3c上。

然后,第二连接线3b形成在层间绝缘层4上以通过接触孔5电连接至第一连接线3a和第三连接线3c。

第二连接线3b通过用于形成数据线的掩模工艺同时形成。因此,第二连接线3b由与数据线的数据线1,数据线2,数据线3,数据线4,...相同的材料(金属)与数据线的数据线1,数据线2,数据线3,数据线4...形成在相同的层上。

在图3和图4中,尽管只有沿斜的方向布置的第二连接线3b由与数据线的数据线1,数据线2,数据线3,数据线4,...相同的材料(金属)与数据线的数据线1,数据线2,数据线3,数据线4...形成在相同的水平处,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

另一方面,第一连接线3a和第二连接线3b可以由与数据线的数据线1,数据线2,数据线3,数据线4,...相同的材料(金属)与数据线数据线1,数据线2,数据线3,数据线4,...形成在相同层上。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的位于图3中栅极驱动电路和栅极线之间的连接线的放大的截面图。

如图5所示,栅极绝缘层2形成在基板1上。栅极线6形成在栅极绝缘层2上,第三连接线3c由与栅极线6相同的材料形成并被连接到栅极驱动电路gdc。

第三连接线3c通过用于形成栅极线6的掩模工艺形成。因此,第三连接线3c由与栅极线6相同的材料(金属)与栅极线6形成在相同的层上。

层间绝缘层4形成在包括栅极线6和第三连接线3c的栅极绝缘层2的整个表面上,接触孔5形成在栅极线6和第三连接线3c上。

然后,第一连接线3a和第二连接线3b形成在层间绝缘层4上以通过接触孔5被电连接至栅极线6和第三连接线3c。

第一连接线3a和第二连接线3b通过用于形成数据线的掩模工艺同时形成。因此,第一连接线3a和第二连接线3b由与数据线的数据线1,数据线2,数据线3,数据线4,...相同的材料(金属)与数据线的数据线1,数据线2,数据线3,数据线4,...形成在相同的层上。

尽管未示出,所有的第一连接线和第三连接线均可以由与数据线的数据线1,数据线2,数据线3,数据线4,...相同的材料形成。

如前所述,栅极驱动电路gdc在形成显示面板的复数条信号线(栅极线和数据线)和子像素的过程中形成在显示面板的非有源区域中,并且输出用于驱动栅极线的扫描信号。也就是说,栅极驱动电路gdc包括输出扫描信号的输出端子。

因此,栅极驱动电路gdc的输出端子可以由与栅极线相同的材料(金属)形成,如图3所示,用于将栅极驱动电路gdc的输出端子连接至栅极线6的第一连接线3a、第二连接线3b、和第三连接线3c可以由与数据线的数据线1,数据线2,数据线3,数据线4,...相同的材料(金属)形成。

在本公开的第一和第二方面,栅极线的栅极线1,栅极线2,栅极线3,栅极线4,栅极线5,栅极线6,栅极线7,栅极线8,...数据线的数据线1,数据线2,数据线3,数据线4,...以及第一连接线3a、第二连接线3b、和第三连接线3c可以由单个金属层或包括至少两个金属层的多个层形成。

尽管由于在图4中tft形成为低温多晶硅(ltps)结构栅极线形成在栅极绝缘层2上,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当形成底部栅极型tft时,栅极绝缘层可以形成在栅极线上。

如上所述,将栅极线连接至栅极驱动电路gdc的连接线中的一些由用于形成数据线的金属层形成,因此,用于栅极线的金属层的沉积量与用于数据线的金属层的沉积量类似,即使连接线比传统的连接线长亦如此。因此,两个金属层的电荷量可以彼此互相类似,因此,由电荷量之间的差异引发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同时,栅极驱动电路gdc不形成在具有切角区域的斜的部分中,而是仅布置在直的部分中。

如上所述,因为栅极驱动电路gdc不形成在显示面板的具有切角区域的斜的部分中,而是仅布置在显示面板的直的部分中,所以栅极驱动电路gdc需要沿数据线方向移位(shift)到直线部分。因此,栅极驱动电路gdc被集成为具有比栅极线的间隔窄的间隔。

采用这种方式,栅极驱动电路gdc不形成在具有切角区域的斜的部分中,而是仅布置在直的部分中,并且将栅极线连接至栅极驱动电路gdc的连接线中的一些由用于数据线的金属层形成,因此可以减少拐角的边框。

例如,在其中栅极驱动电路gdc形成在拐角处的传统显示面板中拐角的边框的尺寸为1.5mm,而在本公开的显示面板中拐角的边框的尺寸减小到1.0mm,这是因为栅极驱动电路gdc不形成在具有切角区域的斜的部分中,并且将栅极线连接至栅极驱动电路gdc的连接线中的一些由用于数据线的金属层形成。

为了生产具有切角区域的显示面板,需要进行两次划线/破碎工艺(brakingprocess)以将母基板分成单元显示面板并且切割角。

当栅极驱动电路gdc形成在进行两次划线/破碎工艺的拐角区域时,由于在进行两次划线/破碎工艺时产生的静电,很可能损坏栅极驱动电路gdc的内部组件。然而,本公开在显示面板的具有切角区域的斜的部分中不形成栅极驱动电路gdc,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在划线/破碎工艺中产生的静电使栅极驱动电路gdc的内部组件受到损坏。

尽管以上内容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方面,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公开的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