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模块的散热装置及其应用的光模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7895发布日期:2019-09-12 09:07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光模块的散热装置及其应用的光模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模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模块的散热装置及其应用的光模块装置。



背景技术:

光模块是进行光电和电光转换的光电子器件。光模块的发送端把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接收端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光模块按照封装形式分类,常见的有SFP,SFP+,SFF,千兆以太网路界面转换器(GBIC)等。

光转发模块除了具有光电变换功能外,还集成了很多的信号处理功能,如:MUX/DEMUX、CDR、功能控制、性能量采集及监控等功能。常见的光转发模块有:200/300pin,XENPAK,以及X2/XPAK等。光收发一体模块,英文名称transceiver,简称光模块或者光纤模块,是光纤通信系统中重要的器件。

光模块是光电转换的电子件,功耗高时,经常采用安装散热器进行散热。但光模块与散热器之间属于硬接触,不能保证完全接触到,会导致接触热阻很大,影响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模块的散热装置及其应用的光模块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光模块与散热器之间由于反复插拔存在的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模块的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本体;石墨弹性接触模块,装设于所述散热器本体底部,通过弹性形变与光模块表面实现弹性接触。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包括弹性层和包裹于所述弹性层外部的环路石墨层。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层包括弹簧或弹性材料填充物。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层通过胶合或卡位方式与所述环路石墨层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为长方体状;所述环路石墨层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有用于与所述散热器本体接触的弯折接触端。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弯折接触端通过背胶或卡接的方式与所述散热器本体固定。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嵌入所述散热器本体底部一部分,另一部分突出于所述散热器本体的底部。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的长度小于所述散热器本体的长度,且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靠近所述散热器本体中位于所述光模块插入光模块装置中时插入方向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模块装置,所述光模块装置包括光模块笼子,可插拔安装于所述光模块笼子内的光模块、位于所述光模块笼子上端、用于对插入所述光模块笼子中的光模块进行散热的如上所述的光模块的散热装置。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模块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光模块的散热装置上方的导光柱。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光模块的散热装置及其应用的光模块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石墨弹性接触模块的设计解决了光模块与散热器之间接触不良的问题,让散热器很好的贴合光模块表面,从而达到减小接触热阻,提升传热能力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光模块反复插拔后存在的接触可靠性问题,石墨弹性接触模块中使用的变形是弹性变形,变形后可恢复,反复插拔光模块,变形量仍可以满足使用要求,大大提高了光模块插拔后的接触可靠性问题。

3)本实用新型使用石墨层还可以提高散热器导热性能,提高了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光模块的散热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光模块的散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显示为图2中A-A截面图。

图4和图5分别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光模块的散热装置中石墨弹性接触模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光模块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图6中C-C截面图。

图8显示为图6中B-B截面图。

图9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光模块装置中光模块插入光模块笼子时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0 光模块装置

100 散热装置

110 散热器本体

120 石墨弹性接触模块

121 弹性层

122 环路石墨层

123 第一弯折接触端

124 第二弯折接触端

200 光模块笼子

300 光模块

400 导光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9。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模块的散热装置及其应用的光模块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光模块与散热器之间由于反复插拔存在的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以下将详细阐述本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的散热装置及其应用的光模块装置原理及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创造性劳动即可理解本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的散热装置及其应用的光模块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模块的散热装置100,所述散热装置100包括:散热器本体110和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其中,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装设于所述散热器本体110底部,通过弹性形变与光模块表面实现弹性接触。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散热器本体110和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进行详细说明。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散热器本体110的上表面具有多个散热导体。所述散热器本体110为光模块常用的现有金属散热器,具体结构和样式在此不做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装设于所述散热器本体110底部,通过弹性形变与光模块表面实现弹性接触。

本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100通过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的设计解决了光模块与散热器之间接触不良的问题,让散热器很好的贴合光模块表面,从而达到减小接触热阻,提升传热能力的目的。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的长度优选小于所述散热器本体110的长度,且优选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靠近所述散热器本体110中位于所述光模块插入光模块装置中时插入方向一端。

本实施例中,上述仅是对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的长度和位置进行示例性说明,实际应用中,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的长度和位置并不限于上述描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嵌入所述散热器本体110底部一部分,另一部分突出于所述散热器本体110的底部。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包括弹性层121和包裹于所述弹性层121外部的环路石墨层122。

其中,所述弹性层121弹性变形后可恢复,所述弹性层121包括但不限于弹簧或弹性材料填充物。例如,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层121优选为金属弹簧。

所以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解决了光模块反复插拔后存在的接触可靠性问题,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中使用的变形是弹性变形,变形后可恢复,反复插拔光模块,变形量仍可以满足使用要求,大大提高了光模块插拔后的接触可靠性问题。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层121通过但不限于胶合或卡位方式与所述环路石墨层122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优选为长方体状。但并不限于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所述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的外观形状。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环路石墨层122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有用于与所述散热器本体110接触的弯折接触端:第一弯折接触端123和第二弯折接触端124。

其中,所述弯折接触端:第一弯折接触端123和第二弯折接触端124通过但不限于背胶或卡接的方式与所述散热器本体110固定。

所述环路石墨层122与散热器本体110相接触,还可以提高散热器导热性能,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整体散热能力。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模块装置10,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光模块装置10包括光模块笼子200,可插拔安装于所述光模块笼子200内的光模块300、位于所述光模块笼子200上端、用于对插入所述光模块笼子200中的光模块300进行散热的如上所述的光模块的散热装置100以及位于所述光模块的散热装置100上方的导光柱400。

其中,上述已经对光模块的散热装置100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9所示,光模块300插入装光模块笼子200后,所述光模块的散热装置100的石墨弹性接触模块120通过弹性层121的弹性变形实现金属散热本体与光模块300热源表面很好的接触。而且散热装置100使用石墨层还可以提高散热器导热性能,提高了散热能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石墨弹性接触模块的设计解决了光模块与散热器之间接触不良的问题,让散热器很好的贴合光模块表面,从而达到减小接触热阻,提升传热能力;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光模块反复插拔后存在的接触可靠性问题,石墨弹性接触模块中使用的变形是弹性变形,变形后可恢复,反复插拔光模块,变形量仍可以满足使用要求,大大提高了光模块插拔后的接触可靠性问题;本实用新型使用石墨层还可以提高散热器导热性能,提高了散热能力。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