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3329发布日期:2019-08-13 19:0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显示装置。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显示装置具备:岛状的第1遮光层;第2遮光层,其与上述第1遮光层分离且形状与上述第1遮光层不同;第1半导体层,其与上述第1遮光层交叉;第2半导体层,其与上述第2遮光层交叉;栅极配线,其在第1方向上延伸,与上述第1遮光层相对而与上述第1半导体层交叉,并且与上述第2遮光层相对而与上述第2半导体层交叉;第1源极配线,其在第2方向上延伸,与上述第1遮光层相对;第2源极配线,其在第2方向上延伸,与上述第2遮光层相对;开关元件,其电连接到上述栅极配线和上述第1源极配线;以及像素电极,其与上述开关元件电连接,与上述第1遮光层和上述第2遮光层相对,上述第1遮光层和上述像素电极相对的面积与上述第2遮光层和上述像素电极相对的面积相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5-11119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显示装置中,用于保持一对基板间的单元间隙的柱状间隔物配置在与遮光层重叠的区域。因此,柱状间隔物配置为与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的交叉部位重叠。该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的交叉部位与周边相比稍高。因此,例如若在使一对基板贴合时产生了位置偏离,则有如下可能:柱状间隔物未抵接到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的交叉部位而落入周边,不能适当地保持单元间隙。除此以外,例如若在柱状间隔物抵接到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的交叉部位的状态下作用了外力,则有时柱状间隔物也会相对于上述交叉部位滑动,其结果是落入周边。伴随着该柱状间隔物的滑动,配置在上述交叉部位的取向膜的表面状态有可能恶化,于是就有可能发生液晶的取向不良,并因此而产生亮点缺陷。特别是,随着显示装置的小型化、高清晰化的推进,柱状间隔物和上述交叉部位均有变小的趋势,更易于产生柱状间隔物落入交叉部位的周边的情况。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的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间隔物的位置偏离。另外,本发明的目的也在于确保对外力作用的高耐性,确保由于外力而发生了变形的一对基板的高复原性,确保显示质量等。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一对基板,彼此空开间隔配置为相对状;配线,其设置于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一个基板;间隔物,其以介于上述一对基板之间的方式设置于另一个基板;以及环状配线部,其包括上述配线的一部分,以在中央侧具有接纳上述间隔物的凹状部的方式呈环状。

这样,设置于另一个基板的间隔物介于一对基板间,从而一对基板间的间隔得以保持。设置于一个基板的配线的一部分构成以在中央侧具有接纳间隔物的凹状部的方式呈环状的环状配线部,因此,即使在一对基板发生来位置偏离的情况下或作用了外力的情况下,间隔物也被接纳到在环状配线部的中央侧具有的凹状部内,从而不易向凹状部的外侧发生位置偏离。由此,由间隔物保持一对基板间的间隔的可靠性变高,从而在良好地确保显示质量方面是优选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抑制间隔物的位置偏离。另外,根据本发明,能确保对外力作用的高耐性,确保由于外力而发生了变形的一对基板的高复原性,确保显示质量等。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柔性基板以及控制电路基板的连接构成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概略性示出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图3是液晶面板的图2的a-a线截面图。

图4是将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tft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图5是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图4的b-b线截面图。

图6是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图4的c-c线截面图。

图7是液晶面板的图4的d-d线截面图。

图8是液晶面板的图4的e-e线截面图。

图9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tft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图10是液晶面板的图9的f-f线截面图。

图11是液晶面板的图9的g-g线截面图。

图12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tft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图13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tft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图14是液晶面板的图13的h-h线截面图。

图1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tft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图16是液晶面板的图15的i-i线截面图。

图17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tft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图18是液晶面板的图17的j-j线截面图。

图19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tft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图20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tft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图2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tft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图22是将另一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tft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图23是将另一实施方式(2)的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tft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a、111a、311a、411a、511a…cf基板(基板、另一个基板);11b、111b、411b、511b…阵列基板(基板、一个基板);11c、111c、411c、511c…液晶层(介质);18、118、318、418、518…栅极配线(配线、第1配线);19、119、319、419、519…源极配线(配线、第2配线);18a、19a…配线主体;22、322…彩色滤光片;23…遮光部;29…第2绝缘膜(绝缘膜);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环状配线部;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凹状部;37、137、237、337、537、637、737、837…间隔物;38、38-1、38-2、138、338、438…开口;39、39-1…干配线部;40、40-1、40-2…支配线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中示出x轴、y轴以及z轴,以各轴方向成为在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的方式进行描绘。另外,关于上下方向,以图3、图5至图8为基准,并且将该图上侧作为表侧且将该图下侧作为里侧。

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具有:液晶面板11,其能显示图像;以及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未图示),其相对于液晶面板11配置在里侧并向液晶面板11照射用于显示的光。用于进行显示驱动的驱动器12和柔性基板(外部连接部件)14经由acf(anisotropicconductivefilm:各向异性导电膜)安装到液晶面板11。柔性基板14连接着从外部对驱动器12供应各种输入信号的控制电路基板(外部的信号供应源)13。

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11整体上呈长方形(矩形状)。液晶面板11的板面(显示面)中的中央侧为能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有源区域)aa,其外周侧为俯视时呈框状(边框状)的非显示区域(非有源区域)naa。此外,在图1中,单点划线表示显示区域aa的外形,比该单点划线靠外侧的区域为非显示区域naa。液晶面板11至少具有由玻璃制成的一对基板11a、11b,其中表侧(正面侧)为cf基板(相对基板)11a,里侧(背面侧)为阵列基板(薄膜晶体管基板、有源矩阵基板、tft基板)11b。此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外面侧分别贴附有未图示的偏振板。

如图2所示,在阵列基板11b的显示区域aa的内面侧,作为开关元件的tft(薄膜晶体管)16和像素电极17按矩阵状(行列状)排列设置有多个。在tft16和像素电极17的周围,以包围的方式配设有呈格子状的栅极配线(第1配线、扫描配线)18和源极配线(第2配线、信号配线、数据线)19。栅极配线18相对地配置在下层侧并沿着x轴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而源极配线19相对地配置在上层侧并沿着y轴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此外,在图2中,以不同的网纹状图示出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tft16具有:栅极电极16a,其连接到栅极配线18;源极电极16b,其连接到源极配线19;漏极电极16c,其连接到像素电极17;以及沟道部16d,其连接到源极电极16b和漏极电极16c。并且,tft16基于供应到栅极配线18的扫描信号而被驱动。这样,供应到源极配线19的图像信号的电位经由沟道部16d被供应到漏极电极16c,从而像素电极17被充电到图像信号的电位。此外,后面详细说明tft16的详细构成。

如图2所示,像素电极17配置在由一对栅极配线18和一对源极配线19包围的纵长的大致方形的区域。在像素电极17中开口形成有沿着自身的长边部分延伸的多个(在图2中为3个)狭缝17a。在阵列基板11b中的比像素电极17靠下层侧,以与像素电极17重叠的形式形成有大致满面状的共用电极20。当在相互重叠的像素电极17与共用电极20之间产生了电位差时,会在像素电极17中的狭缝17a的端部与共用电极20之间产生横电场。

如图3所示,在液晶面板11中,在一对基板11a、11b之间夹持有液晶层(介质)11c。此外,图3是将液晶面板11中的像素部的中央部附近切断的截面图。液晶层11c中包含水平取向的液晶分子(介质)。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1为所谓的ips(in-planeswitching:面内开关)模式。因此,通过基于施加给像素电极17的电位来控制在像素电极17中的狭缝17a的端部与共用电极20之间产生的横电场,能控制液晶层11c中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从而,能单独控制像素电极17(像素部)的透射光量。另外,在阵列基板11b的最内面,设置有包括聚酰亚胺等取向材料的阵列侧取向膜21。对阵列侧取向膜21的表面实施了摩擦处理或光取向处理。

如图3所示,在cf基板11a的显示区域aa的内面侧,至少设置有彩色滤光片22和遮光部23。彩色滤光片22以呈现蓝色(b)、绿色(g)以及红色(r)这3色的方式设置。彩色滤光片22是呈相互不同的颜色的滤光片沿着栅极配线18(x轴方向)反复排列有多个并且它们沿着源极配线19(y轴方向)延伸从而整体上排列为条状的。这些彩色滤光片22配置为俯视时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各像素电极17重叠。在该液晶面板11中,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蓝色、绿色以及红色的彩色滤光片22以及与各彩色滤光片22相对的3个像素电极17分别构成3色的像素部。并且,由沿着x轴方向相邻的蓝色、绿色以及红色这3色的像素部构成能进行规定的灰度级的彩色显示的显示像素。另外,在彩色滤光片22的内面侧(上层侧),层叠形成有覆膜(平坦化膜)24,进一步在其内面侧,层叠形成有cf侧取向膜25。cf侧取向膜25与阵列侧取向膜21同样,包括聚酰亚胺等取向材料,对其表面实施了摩擦处理或光取向处理。

如图4所示,遮光部23以将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分别相邻的彩色滤光片22之间隔开的方式设置,呈与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分别并行的格子状。图4是将tft16附近放大的俯视图。此外,在图2和图4中,由双点划线图示出遮光部23。优选遮光部23的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宽度尺寸等于或小于源极配线19的线宽。另一方面,遮光部23的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宽度尺寸比栅极配线18的线宽大,并且其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心相对于栅极配线18的配线中心向图4所示的下侧(漏极电极16c侧)偏移。遮光部23配置为不仅与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重叠还与tft16的大致整个区域重叠。

接下来,使用图5详细说明通过已知的光刻法等层叠形成在阵列基板11b的内面侧的各种膜的具体的层叠顺序等。图5是沿着沟道部16d将tft16切断的截面图。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在阵列基板11b,从下层侧起按顺序至少层叠形成有半导体膜26、第1绝缘膜27、第1金属膜(栅极金属膜)28、第2绝缘膜29、第2金属膜(源极金属膜)30、第3绝缘膜31、第1透明电极膜32、第4绝缘膜33、第2透明电极膜34、阵列侧取向膜21。其中的半导体膜26在显示区域aa中根据tft16的配置被图案化为岛状,构成沟道部16d。半导体膜26包括作为多结晶化的硅薄膜(多晶硅薄膜)的一种的cg硅(continuousgrainsilicon:连续晶界硅)薄膜。cg硅薄膜是例如通过在非晶硅薄膜中添加金属材料并以550℃以下程度的低温进行短时间的热处理而形成的,由此硅晶体的晶粒边界的原子排列具有连续性。

如图5所示,第1绝缘膜27介于半导体膜26与第1金属膜28之间,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等无机材料。第1金属膜28为将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层叠而成的层叠膜或包括1种金属材料的单层膜,构成栅极配线18、tft16的栅极电极16a等。第2绝缘膜29介于第1金属膜28与第2金属膜30之间,与第1绝缘膜27同样包括无机材料。第2金属膜30与第1金属膜28同样,为层叠膜或单层膜,构成源极配线19、tft16的源极电极16b以及漏极电极16c等。包括第2金属膜30的源极配线19与包括第1金属膜28的栅极配线18的交叉部由介于之间的第2绝缘膜29确保为绝缘状态。第3绝缘膜31介于第2金属膜30与第1透明电极膜32之间,与第1绝缘膜27等同样包括无机材料。第1透明电极膜32例如包括ito等透明电极材料,构成共用电极20等。第4绝缘膜33介于第1透明电极膜32与第2透明电极膜34之间,与第1绝缘膜27等同样包括无机材料。第2透明电极膜34与第1透明电极膜32同样包括透明电极材料,构成像素电极17等。

在此,参照图4说明tft16的详细构成。根据图4,构成tft16的沟道部16d在从被设为连接对象的包括源极配线19的一部分的源极电极16b到漏极电极16c之间以与栅极配线18交叉2次的方式总计弯曲4次。具体地说,沟道部16d具有以与源极电极16b重叠并且与源极配线19并行的形式延伸后弯曲而朝向成为连接对象的漏极电极16c侧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第1沟道构成部(源极区域)16d1。沟道部16d具有从第1沟道构成部16d1沿着y轴方向延伸而与栅极配线18交叉的第2沟道构成部16d2。沟道部16d具有从第2沟道构成部16d2弯曲而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第3沟道构成部16d3。沟道部16d具有从第3沟道构成部16d3弯曲而沿着y轴方向延伸并与栅极配线18交叉的第4沟道构成部16d4。栅极配线18中的与第2沟道构成部16d2交叉的部分被设为构成栅极电极16a的第1栅极电极16a1,与第4沟道构成部16d4交叉的部分被设为构成栅极电极16a的第2栅极电极16a2。即,该tft16为双栅结构。

如图4所示,沟道部16d的第4沟道构成部(漏极区域)16d4的从第3沟道构成部16d3延伸出的延伸端部与漏极电极16c重叠。另一方面,漏极电极16c配置为与成为连接对象的像素电极17和沟道部16d的第4沟道构成部16d4这两者重叠,呈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横长的方形。如图5所示,在第1绝缘膜27和第2绝缘膜29中的与第1沟道构成部16d1和源极电极16b这两者重叠的位置,开口形成有第1接触孔ch1。在第1绝缘膜27和第2绝缘膜29中的与第4沟道构成部16d4和漏极电极16c这两者重叠的位置,开口形成有第2接触孔ch2。另一方面,在第3绝缘膜31和第4绝缘膜33中的与漏极电极16c和像素电极17这两者重叠的位置,开口形成有第3接触孔ch3。沟道部16d的第1沟道构成部16d1通过第1接触孔ch1连接到源极电极16b,第4沟道构成部16d4通过第2接触孔ch2连接到漏极电极16c。如图6所示,漏极电极16c的一端侧通过第2接触孔ch2连接到沟道部16d的第4沟道构成部16d4,另一端侧通过第3接触孔ch3连接到像素电极17。

在此,参照图4、图7以及图8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如图4所示,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的作为相互交叉的部分的交叉部被分别设为俯视时呈环状的环状配线部35。在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的各环状配线部35的中央侧,具有呈凹状的凹状部36,在该凹状部36内能接纳后述的间隔物(感光间隔物)37。凹状部36的最表面(与间隔物37相对的面)比各环状配线部35的最表面低。如图7和图8所示,间隔物37介于一对基板11a、11b之间,由此能将液晶层11c的厚度(单元间隙、间隔)保持为固定的值(例如3μm程度)。间隔物37在cf基板11a的显示区域aa中从覆膜24的表面朝向阵列基板11b侧贯穿液晶层11c并突出,其突出顶端面与阵列基板11b的内面(阵列侧取向膜21)呈相对状。

如图4所示,间隔物37的平面形状为圆形,间隔物37整体上呈圆柱状。间隔物37在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的交叉部附近以俯视时与环状配线部35的凹状部36重叠的方式配置,并配置为俯视时也与遮光部23重叠。间隔物37被设为直径尺寸比凹状部36的直径尺寸小并且为始终插入凹状部36内的状态,其周围由环状配线部35包围。因此,即使在使一对基板11a、11b贴合时在沿着板面的方向上产生了位置偏离的情况下、在使用者按压液晶面板11的表面等而作用了外力的情况下,凹状部36内的间隔物37的周围也被环状配线部35包围,从而其不易向凹状部36的外侧产生位置偏离。由此,由间隔物37保持一对基板11a、11b间的间隔的可靠性变高,从而在良好地确保显示质量方面是优选的。如果间隔物37不易产生位置偏离,则能避免间隔物37相对于阵列侧取向膜21滑动,因此阵列侧取向膜21的表面状态不易恶化,从而能适当地发挥阵列侧取向膜21对液晶分子的取向限制功能。特别是,即使伴随着小型化、高清晰化的推进而间隔物37和凹状部36变小了,也能由环状配线部35适当地限制间隔物37的位置偏离,因此在实现小型化、高清晰化方面是优选的。而且,在栅极配线18中的与源极配线19交叉的部分和源极配线19中的与栅极配线18交叉的部分均设置有环状配线部35,因此凹状部36成为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均不会被配置的配线非配置区域。因此,与假设环状配线部仅设置在栅极配线18中的与源极配线19交叉的部分和源极配线19中的与栅极配线18交叉的部分中的一方的情况相比,凹状部36的深度确保得较大,因此其中接纳的间隔物37会由于环状配线部35而更不易产生位置偏离。另外,间隔物37与遮光部23重叠配置,由此间隔物37自身不易被使用者看到,并且使用者不易看到在间隔物37的周围产生的液晶层11c的取向紊乱所引起的显示不均。

详细说明环状配线部35的构成。如图4所示,环状配线部35是使栅极配线18中的与源极配线19交叉的部分和源极配线19中的与栅极配线18交叉的部分以绕过凹状部36的方式分别弯曲而成的,平面形状为大致圆环状(大致甜甜圈型)。因此,凹状部36的平面形状为大致圆形,与间隔物37的平面形状为相似形状。环状配线部35和凹状部36被平面配置为各自的中心不仅相互大致一致,还与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的各配线中心大致一致。而且,间隔物37被平面配置为其中心与环状配线部35和凹状部36的各中心大致一致。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的各环状配线部35以其大部分彼此俯视时重叠的方式配置,其间隔着第2绝缘膜29(参照图7和图8)。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的各环状配线部35被设为宽度尺寸大致相同,并且其内周侧端部(凹状部36侧的端部)和外周侧端部(与凹状部36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位置分别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对齐。此外,在以下将环状配线部35区别开来的情况下,将设置于栅极配线18的环状配线部作为“栅极侧环状配线部”并将其附图标记附上后缀g,将设置于源极配线19的环状配线部作为“源极侧环状配线部”并将其附图标记附上后缀s,在不进行区别而总称的情况下,附图标记不附上后缀。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设置在栅极配线18中的与多个源极配线19的各交叉部全部。同样地,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设置在源极配线19中的与多个栅极配线18的各交叉部全部。

如图4所示,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的各环状配线部35分别呈有端环状并且在周向上的两端部间具有开口38。详细地说,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中的除了环状配线部35以外的部分被设为沿着x轴方向、y轴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配线主体18a、19a,该配线主体18a、19a是与呈有端环状的环状配线部35相连的。呈有端环状的环状配线部35包括:干配线部39,其两端部与配线主体18a、19a相连;以及支配线部40,其一个端部与配线主体18a、19a中的与干配线部39相同的部位相连。因此,可以说呈有端环状的环状配线部35以180°以上的角度范围(具体地说约270°的角度范围)包围凹状部36和间隔物37。干配线部39的一个端部与配线主体18a、19a中的不与支配线部40相连的部位相连,而另一个端部与配线主体18a、19a中的与支配线部40相连的部位相连。支配线部40的处于与配线主体18a、19a相连的一个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个端部相对于干配线部39的一个端部在其间隔着开口38配置为相对状,不与配线主体18a、19a相连。

如图7和图8所示,阵列基板11b中的俯视时与开口38重叠的部分相比于俯视时与环状配线部35重叠的部分,其最表面(面向液晶层11c的面)的高度相对地变低。即,凹状部36的周面中的由环状配线部35包围的部分的最表面成为高位部位,但是与开口38重叠的部分的最表面成为低位部位。在此,当在伴随着外力作用于液晶面板11而一对基板11a、11b中的至少一方发生变形后复原时,间隔物37会沿着z轴方向(两基板11a、11b的板面的法线方向)相对于阵列基板11b进行相对移位。在该过程中,间隔物37抵接到阵列基板11b的表面,由此,两基板11a、11b间的间隔得以保持而不再变窄。伴随着间隔物37如上所述相对于阵列基板11b进行移位,存在于凹状部36内的液晶层11c的液晶分子的容积发生变动。此时,液晶层11c的液晶分子经过上述的开口38所致的低位部位,从而易于流入凹状部36内或流出到凹状部36外。由此,能缩短一对基板11a、11b从变形到复原所需要的时间。即,能确保由于外力而发生了变形的一对基板11a、11b的高复原性。

如图4所示,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的各环状配线部35以开口38相互不重叠的方式配置。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的各环状配线部35以各自的开口38在y轴方向上偏置于一侧(图4所示的下侧)并且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形式错开位置。即,凹状部36的周面的在周向上约一半的范围(约180°的角度范围)成为高位部位,而剩余的约一半的范围成为低位部位。详细地说,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配置为:其干配线部39在大致整个区域内与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重叠,而其支配线部40除了一部分(从干配线部39突出的突出顶端部)以外的大部分与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不重叠。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中的与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不重叠的支配线部40的大部分配置为与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的开口38重叠。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配置为:其干配线部39的约一半与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重叠而剩余部分与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不重叠,而其支配线部40在大致整个区域内与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重叠。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中的与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不重叠的干配线部39的一部分(约一半)配置为与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的开口38重叠。这样,成为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与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的开口38重叠而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与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的开口38重叠的互补的关系。因此,凹状部36会在整周上由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的各环状配线部35包围,因此被凹状部36接纳的间隔物37由于各环状配线部35而更不易发生位置偏离。

如图4所示,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的各环状配线部35以各自的开口38在y轴方向上朝向tft16的漏极电极16c侧(与第3沟道构成部16d3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如前所述,遮光部23的沿着栅极配线18延伸的部分的中心相对于栅极配线18的配线中心而在y轴方向上向tft16的漏极电极16c侧偏移。因此,可以说各环状配线部35的开口38均是以指向遮光部23的中心侧的方式配置的。在此,在由于已叙述的开口38而在凹状部36的周面产生的低位部位,对间隔物37的位置偏离限制功能局部较低,因此凹状部36内的间隔物37有可能经过低位部位而向外部发生位置偏离。关于这一点,如上所述,环状配线部35是以开口38指向遮光部23的中心侧、即遮光部23的遮光范围大的一侧的方式配置的,因此,即使在凹状部36内的间隔物37经过开口38所引起的低位部位而向外部发生了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位置偏离后的间隔物37与遮光部23重叠配置的可靠性也变高。由此,不易发生位置偏离后的间隔物37被使用者看到的情况。

如以上说明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一对基板11a、11b,彼此空开间隔配置为相对状;配线18、19,其设置于一对基板11a、11b中的阵列基板(一个基板)11b;间隔物37,其以介于一对基板11a、11b之间的方式设置于cf基板(另一个基板)11a;以及环状配线部35,其包括配线18、19的一部分,以在中央侧具有接纳间隔物37的凹状部36的方式呈环状。

这样,设置于cf基板11a的间隔物37介于一对基板11a、11b间,从而一对基板11a、11b间的间隔得以保持。设置于阵列基板11b的配线18、19的一部分构成以在中央侧具有接纳间隔物37的凹状部36的方式呈环状的环状配线部35,因此,即使在一对基板11a、11b发生了位置偏离的情况下或作用了外力的情况下,间隔物37也被接纳到在环状配线部35的中央侧具有的凹状部36内,从而不易向凹状部36的外侧发生位置偏离。由此,由间隔物37保持一对基板11a、11b间的间隔的可靠性变高,从而在良好地确保显示质量方面是优选的。

另外,配线18、19包含:栅极配线(第1配线)18;以及源极配线(第2配线)19,其隔着第2绝缘膜(绝缘膜)29配置在栅极配线18的上层侧且与栅极配线18交叉,环状配线部35设置于栅极配线18中的与源极配线19交叉的部分和源极配线19中的与栅极配线18交叉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与栅极配线18中的与源极配线19交叉的部分和源极配线19中的与栅极配线18交叉的部分同样,间隔物37本来就有易于成为暗部的趋势。因此,与假设环状配线部设置于栅极配线18、源极配线19的非交叉部的情况相比,能使间隔物37所引起的暗部的范围较小,从而能确保开口率较高。而且,栅极配线18中的与源极配线19交叉的部分和源极配线19中的与栅极配线18交叉的部分为隔着第2绝缘膜29重叠的关系,因此,通过在此处设置环状配线部35,被凹状部36接纳的间隔物37更不易发生位置偏离。

另外,环状配线部35设置于栅极配线18中的与源极配线19交叉的部分和源极配线19中的与栅极配线18交叉的部分这两者。这样,凹状部36成为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均不会被配置的配线非配置区域。因此,与假设环状配线部仅设置于栅极配线18中的与源极配线19交叉的部分和源极配线19中的与栅极配线18交叉的部分中的一方的情况相比,凹状部36的深度确保得较大,因此其中接纳的间隔物37会由于环状配线部35而更加不易发生位置偏离。

另外,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中的至少一方配线的环状配线部35呈有端环状且在两端部间具有开口38。这样,由于在呈有端环状的环状配线部35的两端部间具有开口38,因而会在凹状部36的周面上部分地产生低位部位。因此,例如当在一对基板11a、11b间存在液晶层(介质)11c的情况下伴随着外力的作用而一对基板11a、11b发生了变形时,液晶层11c的液晶分子易于从上述低位部位流入凹状部36内,因此能缩短一对基板11a、11b从变形到复原所需要的时间。

另外,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中的具有呈有端环状的环状配线部35的配线具有与呈有端环状的环状配线部35相连的配线主体18a、19a,呈有端环状的环状配线部35包括:干配线部39,其两端部与配线主体18a、19a相连;以及支配线部40,其一个端部与配线主体18a、19a中的与干配线部39相同的部位相连。这样,包括干配线部39和支配线部40的环状配线部35会以180°以上的角度范围包围凹状部36。由此,被凹状部36接纳的间隔物37更不易发生位置偏离。

另外,在cf基板11a设置有遮光部23,遮光部23与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中的至少一方配线重叠,且遮光部23的中心相对于成为重叠对象的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中的至少一方配线的配线中心而偏移,环状配线部35以开口38指向遮光部23的中心侧的方式配置。当由于开口38而在凹状部36的周面上部分地产生了低位部位时,凹状部36内的间隔物37有可能经过低位部位向外部发生位置偏离。关于这一点,由于环状配线部35是以开口38指向遮光部23的中心侧、即遮光部23的遮光范围大的一侧的方式配置的,因此,即使在凹状部36内的间隔物37经过低位部位向外部发生了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位置偏离后的间隔物37与遮光部23重叠配置的可靠性也变高。由此,不易发生位置偏离后的间隔物37被使用者看到的情况。

另外,栅极配线18的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和源极配线19的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均呈有端环状且开口38相互不重叠。这样,成为栅极配线18的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与源极配线19的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的开口38重叠而源极配线19的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与栅极配线18的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的开口38重叠的关系。因此,凹状部36会在整周上由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的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包围,因而被凹状部36接纳的间隔物37由于两个环状配线部35而更不易发生位置偏离。

另外,在栅极配线18和源极配线19中,环状配线部35的凹状部36侧的端部的位置相互对齐。这样,与假设环状配线部的凹状部36侧的端部的位置不对齐的情况相比,凹状部36的周面变得更陡峭。由此,被凹状部36接纳的间隔物37更不易发生位置偏离。

<实施方式2>

根据图9至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变更了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环状配线部135的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以相对于栅极侧环状配线部135g在凹状部136和间隔物137的径向上部分地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包含直径尺寸相对小的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1和直径尺寸相对大的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2这2种。其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1的外周侧部分与栅极侧环状配线部135g的内周侧部分重叠,而其内周侧部分配置在比栅极侧环状配线部135g靠内侧。即,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1相对于栅极侧环状配线部135g部分地重叠且向凹状部136侧偏移。与此相对,如图9和图11所示,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2的内周侧部分相对于栅极侧环状配线部135g的外周侧部分重叠,而其外周侧部分配置在比栅极侧环状配线部135g靠外侧。即,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2相对于栅极侧环状配线部135g部分地重叠且向与凹状部136侧相反的一侧偏移。

根据以上的构成,如图10所示,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1与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2相比,其凹状部136相对于间隔物137的开口范围(直径尺寸)变窄(小)。因此,在使用者按压液晶面板111的表面等而作用了外力的情况下,进入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1的凹状部136内的间隔物137在比较早的阶段抵接到阵列基板111b的表面(凹状部136的周面)而发挥基板间隔保持功能。相反地,如图11所示,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2与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1相比,其凹状部136相对于间隔物137的开口范围(直径尺寸)变广(大)。因此,在使用者按压液晶面板111的表面等而作用了外力的情况下,进入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2的凹状部136内的间隔物137在比较迟的阶段抵接到阵列基板111b的表面而发挥基板间隔保持功能。这样,在作用了外力时,进入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1的凹状部136内的间隔物137和进入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2的凹状部136内的间隔物137在前后不同的定时发挥基板间隔保持功能,因此足以得到对大的外力作用的耐性。而且,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1和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2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呈有端环状且具有开口138,因此在上述的外力被除去时,液晶层111c的液晶材料易于流入凹状部136内。由此,能缩短一对基板111a、111b从变形到复原所需要的时间。另外,关于间隔物137,能使其高度全部相同地对齐,因此与假设使高度不同的情况相比,能将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另外,通过作为阵列基板111b侧的结构物的栅极配线118和源极配线119的图案化,能使高度均匀的间隔物137发挥基板间隔保持功能的定时前后不同,没有必要将cf基板111a的设计设为特殊的而能实现低成本化。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栅极配线118和源极配线119中,源极配线119的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相对于栅极配线118的栅极侧环状配线部135g部分地重叠并且配置在凹状部136侧。这样,与假设源极配线119的源极侧环状配线部相对于栅极配线118的栅极侧环状配线部配置在与凹状部136侧相反的一侧的情况相比,凹状部136相对于间隔物137的开口范围变窄。因此,在作用了外力的情况下,能在比较早的阶段发挥间隔物137的基板间隔保持功能。

另外,在栅极配线118和源极配线119中,源极配线119的源极侧环状配线部135s也可以相对于栅极配线118的栅极侧环状配线部135g部分地重叠并且配置在与凹状部136侧相反的一侧。这样,与假设源极配线119的源极侧环状配线部相对于栅极配线118的栅极侧环状配线部配置在凹状部136侧的情况相比,凹状部136相对于间隔物137的开口范围变大。因此,在作用了外力的情况下,能在比较迟的阶段发挥间隔物137的基板间隔保持功能。

<实施方式3>

根据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2变更了环状配线部235和间隔物237的平面形状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环状配线部235包含俯视时呈菱形的环状的环状配线部和俯视时呈方形(四边形)的环状的环状配线部。作为源极侧环状配线部235s的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235s1在俯视时呈菱形的环状,与其重叠的作为栅极侧环状配线部235g的第1栅极侧环状配线部235g1在俯视时也呈菱形的环状。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235s2在俯视时呈方形的环状,与其重叠的作为栅极侧环状配线部235g的第2栅极侧环状配线部235g2在俯视时也呈方形的环状。与此相对,间隔物237均在俯视时呈方形。因此,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235s1和第1栅极侧环状配线部235g1的凹状部236的平面形状被设为与间隔物237的平面形状不相似的形状。另一方面,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235s2和第2栅极侧环状配线部235g2的凹状部236的平面形状被设为与间隔物237的平面形状相似的形状。

根据以上的构成,在作用了外力的情况下,进入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235s1的凹状部236内的方形的间隔物237在比较早的阶段相对于菱形的凹状部236的周面在俯视时进行点接触。因此,在作用的外力是瞬间性外力的情况下,一对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图示)的变形以短的时间复原。另一方面,在持续作用外力的情况下,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间隔物237相对于凹状部236的周面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加从而基板间隔保持功能逐渐加强,因此能适当地抑制伴随着外力作用的一对基板的变形。另一方面,在作用了外力的情况下,进入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235s2的凹状部236内的方形的间隔物237在比较迟的阶段相对于方形的凹状部236的周面在俯视时进行线接触。由此,间隔物237从抵接到凹状部236的周面的初始阶段起就能发挥高的基板间隔保持功能,从而能适当地抑制伴随着外力作用的一对基板的变形。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环状配线部235的凹状部236的平面形状被设为与间隔物237的平面形状不相似的形状。这样,在外力作用于一对基板的情况下,首先,间隔物237会相对于凹状部236的周面在俯视时进行点接触。因此,在外力是瞬间性外力的情况下,一对基板的变形以短的时间复原。另一方面,在持续作用外力的情况下,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能使间隔物237相对于凹状部236的周面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加,因此能抑制伴随着外力作用的一对基板的变形。

另外,环状配线部235的凹状部236的平面形状也可以被设为与间隔物237的平面形状相似的形状。这样,在外力作用于一对基板的情况下,间隔物237会相对于凹状部236在周面上在俯视时进行线接触。该间隔物237在作用了外力的情况下在比较迟的阶段发挥基板间隔保持功能,因此能更适当地抑制伴随着外力作用的一对基板的变形。

<实施方式4>

根据图13或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变更了环状配线部335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环状配线部335以开口338在x轴方向上偏置于一侧(图4所示的右侧或左侧)且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形式错开位置。并且,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夹着与在cf基板311a中呈现视觉灵敏度最低的蓝色的彩色滤光片322重叠的像素电极317的一对源极配线319与栅极配线318的各交叉部中设置的环状配线部335以开口338指向呈现蓝色的彩色滤光片322以及与其重叠的像素电极317的方式配置。具体地说,相对于呈现蓝色的彩色滤光片322在各图的左侧相邻的环状配线部335以开口338指向右侧的方式形成,而相对于呈现蓝色的彩色滤光片322在各图的右侧相邻的环状配线部335以开口338指向左侧的方式形成。插入到环状配线部335的凹状部336内的间隔物337有可能伴随着外力的作用而经过凹状部336的周面中的与开口338重叠的低位部位向凹状部336的外部发生位置偏离。即使在该情况下,向凹状部336的外部发生了位置偏离的间隔物337也会成为与呈现视觉灵敏度最低的蓝色的彩色滤光片322重叠的配置,且成为与视觉灵敏度比呈现蓝色的彩色滤光片322高的呈现绿色、红色的彩色滤光片322不重叠的配置。由此,间隔物337所引起的显示不均不易被看到,显示质量的降低得以抑制。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cf基板311a排列配置有呈现不同颜色的多个彩色滤光片322,栅极配线318和源极配线319中的任意一方配线被平面配置为将呈现不同颜色的多个彩色滤光片322之间隔开,环状配线部335以开口338指向相邻的彩色滤光片322中的视觉灵敏度相对低的彩色滤光片322侧的方式配置。当由于开口338而在凹状部336的周面上部分地产生了低位部位时,凹状部336内的间隔物337有可能经过低位部位而向外部发生位置偏离。关于这一点,环状配线部335是以开口338指向相邻的彩色滤光片322中的视觉灵敏度相对低的彩色滤光片322侧的方式配置的,因此,即使在凹状部336内的间隔物337经过低位部位而向外部发生了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位置偏离后的间隔物337与视觉灵敏度相对低的彩色滤光片322重叠配置的可靠性也变高。由此,位置偏离后的间隔物337不易被使用者看到。

<实施方式5>

根据图15或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变更了环状配线部435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5和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环状配线部435所包含的栅极侧环状配线部435g和源极侧环状配线部435s以开口438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即,栅极侧环状配线部435g和源极侧环状配线部435s配置为在大致整周上在俯视时相互重叠,且配置为各自的开口438在周向上一致。因此,凹状部436的周面的在周向上约3/4的范围(约270°的角度范围)成为高位部位,而约1/4的范围(约90°的角度范围)成为低位部位。其中的低位部位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记载的低位部位相比,台阶更缓和,因此不易由于台阶而在液晶层411c中产生气泡。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栅极配线418的环状配线部435和源极配线419的环状配线部435均呈有端环状且开口438相互重叠。这样,由于栅极配线418和源极配线419的环状配线部435的开口438相互重叠,从而在阵列基板411b中的与开口438重叠的位置上不易产生台阶。由此,例如在一对基板411a、411b间存在液晶层411c的情况下,不易由于台阶而在液晶层411c中产生气泡。

<实施方式6>

根据图17或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变更了环状配线部535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7和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环状配线部535所包含的栅极侧环状配线部535g和源极侧环状配线部535s呈无端圆环状,不具有上述的实施方式1记载的开口38。呈无端圆环状的栅极侧环状配线部535g和源极侧环状配线部535s在整周上包围插入到凹状部536内的间隔物537。由此,间隔物537在其周向上向所有方位都不易发生位置偏离。而且,在伴随着外力作用于液晶面板511而两基板511a、511b中的至少一方发生变形,间隔物537相对于阵列基板511b在z轴方向上进行了相对变位的情况下,凹状部536内的液晶分子不易被间隔物537压出到凹状部536的外部。由此,即使突然作用了大的外力,也不易使过大的应力作用于一对基板511a、511b。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栅极配线518和源极配线519中的至少一方配线的环状配线部535呈无端环状。这样,被凹状部536接纳的间隔物537会被呈无端环状的环状配线部535在整周上包围。因此,间隔物537在其周向上向所有方位都不易发生位置偏离。而且,例如在一对基板511a、511b间存在液晶层511c的情况下作用了外力时,呈无端环状的环状配线部535内的液晶层511c的液晶分子不易被间隔物537压出。由此,即使突然作用了大的外力,也不易使过大的应力作用于一对基板511a、511b。特别是,在使液晶面板511弯曲的情况下,cf基板511a和阵列基板511b容易伴随着弯曲而发生位置偏离,因此,即使在发生了这样的位置偏离的情况下,间隔物537发挥基板间隔保持功能的可靠性也变高,而是优选的。

<实施方式7>

根据图1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5变更了环状配线部635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5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环状配线部635在俯视时呈菱形的环状。伴随于此,环状配线部635的中央侧的凹状部636以及其中插入的间隔物637分别在俯视时呈菱形。即使是这种构成,也能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5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8>

根据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该实施方式8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5变更了环状配线部735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5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环状配线部735在俯视时呈方形(四边形)的环状。伴随于此,环状配线部735的中央侧的凹状部736和其中插入的间隔物737分别在俯视时呈方形。即使是这种构成,也能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5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9>

根据图2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在该实施方式9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5变更了环状配线部835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5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环状配线部835在俯视时呈三角形的环状。伴随于此,环状配线部835的中央侧的凹状部836和其中插入的间隔物837分别在俯视时呈三角形。即使是这种构成,也能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5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1)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如图22所示,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1和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1也可以配置为支配线部40-1彼此相互重叠,各自的开口38-1与干配线部39-1重叠。

(2)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如图23所示,栅极侧环状配线部35g-2和源极侧环状配线部35s-2也可以是,支配线部40-2的形成范围扩大,开口38-2的形成范围非常小。

(3)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均具有环状配线部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仅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中的任意一方配线具有环状配线部。在该情况下,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中的不具有环状配线部的配线也可以是以与凹状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形式延伸。

(4)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中的交叉部设置有环状配线部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在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中的交叉部以外的部分设置有环状配线部。

(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环状配线部均为有端环状的情况、环状配线部均为无端环状的情况,但是也能采用有端环状的环状配线部和无端环状的环状配线部混合存在的构成。

(6)除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外,环状配线部呈有端环状的情况下的干配线部、支配线部以及开口的各平面配置也能适当变更。

(7)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环状配线部、凹状部以及间隔物的平面形状为圆形、方形、菱形、三角形的情况,但是除了这些以外,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长圆形、半圆形、弓形、梯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等。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4~9以及其它实施方式(1)、(2)中,示出了凹状部和间隔物的平面形状为相似形状的构成,但是如实施方式2、3记载的那样,凹状部和间隔物的平面形状也可以为不相似形状。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3中,示出了间隔物抵接到环状配线部的定时为前后2次的情况,但是间隔物抵接到环状配线部的定时也能设为前后3次以上。这能通过适当组合环状配线部和凹状部的直径尺寸、平面形状和间隔物的直径尺寸、平面形状来实现。

(1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使栅极侧环状配线部的直径尺寸固定而使源极侧环状配线部的直径尺寸大小不同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源极侧环状配线部的直径尺寸固定而使栅极侧环状配线部的直径尺寸大小不同。

(1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和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混合存在的情况,但是也能将全部的源极侧环状配线部作为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或者将全部的源极侧环状配线部作为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

(1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关于环状配线部的一部分记载了凹状部和间隔物的平面形状为不相似形状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关于全部的环状配线部而凹状部和间隔物的平面形状为相似形状。相反地,也可以是关于全部的环状配线部而凹状部和间隔物的平面形状为不相似形状。

(1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环状配线部的平面形状为菱形和方形这2种的情况,但是例如也能是菱形和圆形这2种,或是菱形和三角形这2种,或是方形和圆形这2种,或是方形和三角形这2种。除了这些以外,环状配线部的具体的平面形状等也能适当变更,例如也能使用实施方式4~9记载的环状配线部。另外,也能将环状配线部的平面形状设为不同的3种以上。相反地,也能将环状配线部的平面形状仅设为1种。

(1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使源极侧环状配线部和栅极侧环状配线部的内外周端部偏移的配置的情况,但是源极侧环状配线部和栅极侧环状配线部的内外周端部也能配置为大致相同地对齐。

(1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3中,示出了间隔物的平面形状全部相同的情况,但是也能使进入第1源极侧环状配线部的凹状部内的间隔物的平面形状与进入第2源极侧环状配线部的凹状部内的间隔物的平面形状不同。

(1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4中,示出了环状配线部的开口指向呈现蓝色的彩色滤光片侧的配置,但是也能采用环状配线部的开口指向呈现视觉灵敏度比绿色低的红色的彩色滤光片侧的配置。具体地说,例如优选与呈现绿色的彩色滤光片和呈现红色的彩色滤光片这两者相邻配置的环状配线部被配置为开口指向呈现红色的彩色滤光片侧。

(17)也能将上述的实施方式4~6、其它实施方式的(1)、(2)记载的环状配线部的平面形状变更为实施方式7~9记载的菱形、方形、三角形等。

(18)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具有环状配线部的构成,但是除了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以外例如电容配线也被设置于阵列基板的情况下,也能采用电容配线具有环状配线部的构成。除此以外,例如在液晶面板为将触摸面板图案内嵌化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采用设置于阵列基板的触摸面板配线具有环状配线部的构成。

(19)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于cf基板的遮光部为与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这两者重叠的格子状的情况,但是遮光部也可以为与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中的任意一方重叠的带状。

(20)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tft具有2个栅极电极的双栅结构的情况,但是tft也可以是仅具有1个栅极电极的单栅结构。另外,关于tft的具体构成(例如沟道部的布设路径等)能适当变更。

(2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半导体膜为硅薄膜的情况,但是半导体膜也可以设为非晶硅薄膜或设为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在该情况下,tft成为栅极电极配置在沟道部的下层侧的底栅型。另外,在半导体膜为非晶硅薄膜、氧化物半导体薄膜的情况下,优选第1透明电极膜构成像素电极,第2透明电极膜构成共用电极,但是并非一定要如此。

(2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晶面板的显示模式为ips模式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ffs模式、tn模式、va模式、rtn模式等。

(23)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栅极配线配置在源极配线的下层侧而源极配线配置在栅极配线的上层侧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栅极配线配置在源极配线的上层侧而源极配线配置在栅极配线的下层侧的构成。

(24)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像素电极的平面形状为纵长的方形的情况,但是像素电极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横长的方形等。另外,与呈现蓝色、绿色以及红色这3色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的3个像素电极可以是全部相同的大小,但是也可以是全部或一部分不同的大小。另外,形成于像素电极的狭缝的设置个数、狭缝的平面形状等除了图示以外也能适当变更。

(2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多个栅极配线与多个源极配线的交叉部均配置有间隔物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在多个栅极配线与多个源极配线的交叉部中的一部分未配置间隔物的构成。在该情况下,在未配置有间隔物的栅极配线与源极配线的交叉部,能选择性地不形成环状配线部。这样,在抑制间隔物所引起的气泡的产生方面是优选的。

(26)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晶面板的平面形状为横长的长方形的情况,但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纵长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长圆形、椭圆形、梯形等。

(27)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只要具有一对基板即可,也可以是具备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pdp(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有机el面板、epd(微封装型电泳方式的显示器面板)、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显示面板等)的显示装置。

(28)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上述的(27)中,以显示面板具有一对基板的构成为前提,但是例如在显示面板自身是在1个基板上形成tft等各种元件而成,将触摸面板、盖玻璃等基板贴合到该显示面板的基板的构成的显示装置中也能应用本发明。在该情况下,为了保持显示面板的基板与触摸面板、盖玻璃等基板之间的间隔而设置间隔物。此外,作为包括1个基板的显示面板的一例,可举出有机el面板,但是除此以外也能适当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