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写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35530发布日期:2020-04-17 22:0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笔写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笔写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从crt(cathoderaytube,阴极射线管)时代到液晶时代,再到现在到来的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时代,显示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得日新月异。显示产业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传统的手机、平板、电视和pc,再到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和vr等等都离不开显示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产业也慢慢拓展到类似于电子黑板的笔写显示领域。但是现有技术中类似于电子黑板的笔写显示技术并不成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笔迹写入,因此导致笔写显示装置的推广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笔写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引入了与笔写显示面板中的感光单元对应的透光单元,光线可以通过透光单元射向感光单元,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笔迹写入,有利于笔写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大范围推广及应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笔写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开口区和非开口区;所述笔写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衬底;

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布的栅极线和多条沿第一方向排布并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线,所述栅极线和所述数据线均位于所述非开口区,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遮光层,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和所述非开口区;

光电识别单元,位于所述第一衬底朝向所述笔写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光电识别单元位于所述非开口区,所述光电识别单元包括光感单元;

与所述光感单元对应的透光单元,所述透光单元位于所述遮光层且位于所述非开口区;各所述透光单元向所述第一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光感单元向所述第一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体用的笔写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在第一衬底的朝向笔写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光电识别单元,该光电识别单元在接收到光信号时,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笔写显示装置能够根据该电信号确认在哪些位置进行笔写显示,进而进行相应的笔写显示。特别是,本申请在笔写显示面板上引入了与光电识别单元中的光感单元对应的透光单元,透光单元向第一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光感单元向第一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如此,当有发光部件的光线照射至笔写显示面板上时,光线将通过对应位置的透光单元传递至与该透光单元对应的感光单元上,感光单元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而在接收到光信号的感光单元对应的显示区形成笔迹,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笔迹写入,而且笔迹写入的位置更加精准,因而有利于实现笔写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大范围推广及应用。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中开口区和非开口区的一种位置关系图;

图3所示为图2中笔写显示面板的一种aa’截面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中开口区和非开口区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图;

图5所示为图4中笔写显示面板的一种bb’截面图;

图6所示为图4中笔写显示面板的另一种bb’截面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中开口区和非开口区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图;

图8所示为图4中笔写显示面板的另一种bb’截面图;

图9所示为彩膜基板上黑矩阵层与透光孔和色阻孔的一种俯视图;

图10所示为在图9的基础上在色阻层中添加色阻层后的一种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中开口区和非开口区的一种位置关系图,图3所示为图2中笔写显示面板的一种aa’截面图,请参见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笔写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10和围绕显示区10的非显示区11,显示区10包括开口区14和非开口区13;笔写显示面板100包括:

第一衬底61;

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布的栅极线17和多条沿第一方向排布并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线18,栅极线17和数据线18均位于非开口区13,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

遮光层30,位于非显示区11和非开口区13;

光电识别单元40,位于第一衬底61朝向笔写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的一侧,光电识别单元40位于非开口区13,光电识别单元40包括光感单元41;

与光感单元41对应的透光单元20,透光单元20位于遮光层30且位于非开口区13;各透光单元20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光感单元4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具体地,继续参见图1至图3,本申请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0中包括开口区14和非开口区13,在笔写显示面板发光时,光线可以直接通过开口区14射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非开口区13中通常设置有上述栅极线17、数据线18等信号走线以及一些晶体管和电容等部件,由于经过非开口区13的光线不受电压控制而无法显示正确的灰阶,所以通常需要利用遮光层30加以遮蔽,以免干扰开口区14的透光效果,显示区10中处开口区14之外的其他区域均为非开口区13,非开口区13中设置有遮光层30,透光单元20也设置在非开口区13。本申请将透光单元20设置在显示区10中的非开口区13时,不会占用开口区14的面积,因而避免对笔写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造成影响。

请参见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100中,在第一衬底61的朝向笔写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光电识别单元40,该光电识别单元40在接收到光信号时,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笔写显示装置能够根据该电信号确认在哪些位置进行笔写显示,进而进行相应的笔迹写入。特别是,本申请在笔写显示面板100上引入了与光电识别单元40中的光感单元41对应的透光单元20,透光单元20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光电识别单元40中的光感单元4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如此,当有发光部件的光线照射至笔写显示面板100上时,光线将通过对应位置的透光单元20传递至与该透光单元20对应的光感单元41上,光感单元41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而在接收到光信号的光感单元41对应的显示区10形成笔迹,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笔迹写入,而且笔迹写入的位置更加精准,因而有利于实现笔写显示面板100及显示装置的大范围推广及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激发本申请中的笔写显示面板100进行笔迹写入的部件可以是任何可以发光的发光部件,包括但不限于激光笔。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100中开口区14和非开口区13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图,图5所示为图4中笔写显示面板100的一种bb’截面图,各透光单元20分别包括至少一个透光孔21,沿垂直于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方向,透光孔21贯穿遮光层30,且各透光单元20中的至少一个透光孔2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光感单元4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继续参见图4和图5,本申请中同一透光单元20中设置了多个透光孔21(此处体现为6个),透光孔21沿垂直于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方向贯穿遮光层30,且各透光单元20中的至少一个透光孔2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光感单元4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如此,当发光部件的光线射向显示面板时,光线能够通过该透光孔21照射至与其对应的光感单元41上供光感单元41识别,进而触发笔写显示面板100中对应的像素单元进行显示,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笔迹写入功能。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4和图5,各透光单元20分别包括多个透光孔21,各透光单元20中,各透光孔2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与光感单元4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具体地,将各透光单元20中的每个透光孔2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设置为与光感单元4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时,当发光部件发出的光线朝向笔写显示面板100的某一区域发射时,该区域中各透光单元20中的多个透光孔21均能够将光线传导至与其对应的光感单元41中,如此,有利于提升各个透光单元20中光感元件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接收到的光线的量,有利于提升笔写显示面板100对笔迹写入效果的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实施例示出了一个透光单元20包括一个透光孔21的情形,图4所示实施例示出了一个透光单元20包括多个(此处体现为6个)透光孔21的情形。需要说明的是,透光孔21的数量可根据笔写显示面板100的尺寸大小进行灵活设置,相同尺寸的笔写显示面板100中,在透光孔21尺寸直径相同的前提下,沿垂直于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方向,与同一光感单元41交叠的透光孔21的数量越多,通过透光孔21到达光感单元41的光线的量越大,越有利于实现笔迹写入的功能。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6所示为图4中笔写显示面板100的另一种bb’截面图,各透光单元20中,各透光孔2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位于光感单元4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范围内。

继续参见图6,本申请将各透光单元20中的各透光孔2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设置在同一对应的透光单元20中光感单元4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范围内,当发光部件照射到笔写显示面板100上的某些透光单元20所在位置时,光线能够通过同一透光单元20中的各透光孔21射向与该透光单元20对应的同一光感单元41,从而有利于增加光感单元41所接收到的光线的量,因而更加有利于提升笔写显示面板100对笔迹写入效果的灵敏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透光孔2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形状包括椭圆形、圆角矩形、圆形。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4仅示出了透光孔2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的情形,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透光孔2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形状还可以为椭圆形、圆角矩形或其他的不规则的形状,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当透光孔21向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圆形时,透光孔21的直径为d1,0<d1≤10μm。

具体地,以图2和图4所示实施方式为例,透光孔21的直径范围设置为大于10μm时,可能会导致透光孔21的准直性降低,不利于提升通过透光孔21所传输至光感单元41的光线的量,进而导致笔迹写入过程的灵敏度降低。而本申请将透光孔21的直径设置为小于等于10μm时,能够有效提升透光孔21的准直性能,使得射入透光孔21的光线能够最大程度地传输至光感单元41中,从而有利于增加光感单元41所能接收到的光线的量,更加有利于提升笔写显示面板100对笔迹写入效果的灵敏度。需要说明的是,透光孔21的直径在工艺能力允许范围内设置的越小越好,越有利于提升透光孔21的准直性能。当透光孔21的直径减小时,可通过增加同一透光单元20中所包含的透光孔21的数量的方式进一步增加通过透光孔21射向光感单元41的光线的量,以进一步提升笔迹写入的灵敏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100中开口区14和非开口区13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图,透光单元20在笔写显示面板100上重复排列;任意相邻两个透光单元20中,位于相同位置的透光孔21之间的中心距为d2,d2≥30μm。

具体地,本申请所提及的透光单元20在显示面板上重复排列指的是,各个透光单元20中所包含的透光孔21的尺寸、数量、排布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各个透光单元20可以理解为是对同一个透光单元20的复制。本申请所提及的任意相邻的两个透光单元20,例如可以是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透光单元20,也可是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透光单元20。特别是,本申请将任意相邻两个透光单元20中位于相同位置的透光孔21之间的中心距设置为30μm或略大于30μm时,有利于增加相同单位面积内所包含的透光单元20的数量,当发光部件朝向笔写显示面板100照射时,有利于实现发光部件中的光线在显示区10所照射的位置均有透光单元20的设置,避免了笔写显示面板100中单位面积内透光单元20数量较少而可能导致的笔迹写入失效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若将任意相邻两个透光单元20中位于相同位置的透光孔21之间的中心距设置为小于30μm时,已难以进一步提升笔迹写入的精度,而且还会增加制作工序。因此,本申请将任意相邻两个透光单元20中,位于相同位置的透光孔21之间的中心距为d2≥30μm时,在有利于提升笔迹写入的精度的同时,还不会大幅度增加笔写显示面板100的制作工序。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7,位于相同位置的透光孔21之间的中心距d2为第一间距;沿第一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透光单元20之间的第一间距相等;沿第二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透光单元20之间第一间距相等。

具体地,当沿第一方向将任意相邻两个透光单元20之间的第一间距设置为相等时,代表沿第一方向、透光单元20在笔写显示面板100上均匀排布;当沿第二方向将任意相邻的两个透光单元20之间的第一间距设置为相等时,代表沿第二方向、透光单元20在笔写显示面板100上均匀排布。如此,使得各所述透光单元20在笔写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0均匀排布,无论发光部件朝向显示区10中的哪个位置发射光线,各个位置对于光线的接收和识别的基础是相同的,从而使得显示区10中的每个区域对于笔迹写入的灵敏度也是趋向于一致的,因此有利于提升笔写显示面板100不同显示区10域对于笔迹写入灵敏度的均匀性,此外,将透光单元20均匀排布的方式也有利于简化透光单元20的生产工序,因而有利于提升笔写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

以上实施例中,透光孔21为沿垂直于第一衬底61所在平面的方向贯穿遮光层30,且透光孔21为空心结构,未填充其它材料,如此各种光线均可以通过透光孔21到达光感单元41。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透光孔21中还可填充oc胶等透光材料,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可以通过设置单个光感单元41在单位时间内所接收到的光照强度的方式来限定是否激发对应的光感单元41,例如,可设置一个激发强度,当光感单元41在单位时间内所接收的光照强度大于等于该激发强度时,光感单元41方能够被激发,方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实现笔迹的写入,而光照强度小于该激发强度时,光感单元41将不会被激发,从而有效避免了自然光对笔迹写入造成影响。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8所示为图4中笔写显示面板100的另一种bb’截面图,透光孔21中填充有滤光材料22。

具体地,继续参见图8,当在透光孔21中填充滤光材料22时,当有光线照向透光孔21时,透光孔21中的滤光材料22将会过滤掉一部分光线,使得符合要求的光线进入透光孔21。例如,可利用滤光材料22将自然光进行过滤,避免自然光通过透光孔21射向光感单元41中而对光感单元41造成误触发,因此有利于提升笔写显示面板100笔迹写入的准确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8,笔写显示面板100为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70和彩膜基板60,光电识别单元40位于阵列基板70,透光单元20位于彩膜基板60。

具体地,继续参见图8,当本申请中的笔写显示面板100为液晶显示面板时,由于光电识别单元40中除包括光感单元41外,还会包括处理电路,本申请将光电识别单元40设置在阵列基板70时,可将处理电路中的至少部分结构(例如tft器件等)集成于阵列基板70中的阵列层,从而无需为光电识别单元40中的处理电路单独设置膜层结构,在制作阵列层的同时即可完成处理电路中至少部分电路构造的制作,因而有利于简化笔写显示面板100在引入笔迹写入功能后的制作工序,提高笔写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8和图9,图9所示为彩膜基板60上黑矩阵层62与透光孔21和色阻孔80的一种俯视图,彩膜基板60包括第二衬底和位于第二衬底朝向阵列基板70一侧的黑矩阵层62,黑矩阵层62限定多个色阻孔80,黑矩阵层62复用为遮光层30;透光孔21和色阻孔80在同一制作工序中形成。

具体地,继续参见图8和图9,当本申请中的笔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时,彩膜基板60中的黑矩阵层62即可复用为笔写显示面板100的遮光层30,因此,无需再在笔写显示面板100中单独引入另外的遮光层30来设置透光孔21,复用现有的黑矩阵层62即可,因而有利于简化笔写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此外,当将黑矩阵层62复用为笔写显示面板100的遮光层30时,由于在彩膜基板60的制作过程中,会通过去除彩膜基板60的部分黑矩阵层62的方式来形成色阻孔80,本申请将透光孔21和色阻孔80的制作在同一制作工序中完成时,无需为色阻孔80的形成引入单独的制作流程,因而有利于简化笔写显示面板100的生产工序,提高笔写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0所示为在图9的基础上在色阻层88中添加色阻层88后的一种示意图,彩膜基板60还包括色阻层88,色阻层88位于色阻孔80中;色阻层88包括交替排布的红色色阻81、绿色色阻82和蓝色色阻83;透光孔21中填充的滤光材料22与红色色阻81、绿色色阻82和蓝色色阻83中的任意一种相同。

具体地,继续参见图10,在色阻孔80中添加红色色阻81、绿色色阻82和蓝色色阻83,有利于实现笔写显示面板100的彩色显示功能。特别是,本申请中将透光孔21中的滤光材料22设置为与红色色阻81、绿色色阻82和蓝色色阻83中的任意一种时(图10中体现了在透光孔21中的滤光材料为红色色阻的情形),无需再在笔写显示面板100中引入新的材料膜层,利用现有的材料即可。例如,当滤光材料22为红色色阻81时,透光孔21将允许红色的光线通过而阻挡其他颜色的光线通过;当滤光材料22为绿色色阻82时,透光孔21将允许绿色的光线通过而阻挡其他颜色的光线通过;当滤光材料22为蓝色色阻83时,透光孔21将允许蓝色的光线通过而阻挡其他颜色的光线通过。如此,使得能够发出指定颜色光线的发光部件才能激活笔写显示面板100中的光感单元41,有利于避免其他颜色的光线对光感单元41造成误触发。

需要说明的是,当透光孔21中填充的滤光材料22为红色色阻时,透光孔21中的红色色阻和色阻孔80中的红色色阻81优选在同一道工序中制作;当透光孔21中填充的滤光材料22为绿色色阻时,透光孔21中的绿色色阻和色阻孔80中的绿色色阻82优选在同一道工序中制作;当透光孔21中填充的滤光材料22为蓝色色阻时,透光孔21中的蓝色色阻和色阻孔80中的蓝色色阻83优选在同一道工序中制作;如此,复用现有的制作工序即可完成透光孔21中滤光材料22的制作,因而同样有利于节约笔写显示面板100的生产工序,同样有利于提高笔写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

以上实施例示出了本申请中的笔写显示面板100为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形。本申请中的笔写显示面板100除可应用于液晶显示面板外,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笔写显示面板100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100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包括设置于第一衬底71的阵列层t1以及设置于阵列层t1远离第一衬底71一侧的发光层55,发光层55包括阳极层53、阴极层51以及位于阳极层53和阴极层51之间的有机发光材料层52,阴极层51位于有机发光材料层52远离第一衬底71的一侧。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阴极层51复用为遮光层30。

具体地,当本申请中的笔写显示面板100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时,本申请将阴极层51复用为遮光层30,在遮光层30上形成对应的透光孔21,如此,无需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上引入单独的膜层结构作为遮光层30,复用现有的阴极层51即可,如此有利于简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作为笔写显示面板100时的膜层结构,简化笔写显示面板100的生产工序。需要说明的是,当将阴极层51复用为遮光层30时,透光孔内可填充滤光材料,以实现特定颜色的光线识别功能;透光孔内亦可不填充滤光材料,直接在生产流程中在阴极层51远离第一衬底71的一侧制作对应的材料即可,例如像素定义层、阳极层53对应的ito层等,这些膜层均为透光材料,发光部件发出的光线能够透过这些膜层照射至透光孔中,不会影响笔迹写入功能。

当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发光时,继续参见图11,在通过外加电压的驱动下,空穴和电子分别从阳极层53和阴极层51注入到有机发光材料层52中,空穴和电子在有机发光材料层52中相遇、复合,释放出能量,然后将能量传递给有机发光材料中有机发光物质的分子,使其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很不稳定,受激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辐射跃迁产生发光现象,基于此发光现象,可借由有机发光二极管实现画面的显示。需要说明的是,图11仅示出了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部分膜层结构,并未示出所有膜层,例如,在阴极层51远离阳极层53的一侧通常还会设置有封装层,如需实现触控功能,在封装层远离发光层55的一侧还会设置有触控膜层等等。另外,图11中的膜层关系也仅为示意,并不代表实际的尺寸。

当笔写显示面板100体现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时,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遮光层30还可位于图11中阴极层51远离第一衬底61的一侧。也就是说,本申请还可利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中位于阴极层51远离第一衬底61一侧的其他膜层作为遮光层,该遮光层可以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中既有的膜层结构(例如在封装层远离发光层的一侧引入触控膜层时,触控膜层中对应的金属层也可复用为遮光层),亦可是在阴极层51远离第一衬底61的一侧新引入的膜层结构,图中未示出,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一种结构图,参见图12,该显示装置200包括笔写显示面板100,该笔写显示面板100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笔写显示面板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及笔写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尤其适用于大尺寸的具有笔写功能的显示器,例如电子黑板等。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笔写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在第一衬底的朝向笔写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光电识别单元,该光电识别单元在接收到光信号时,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笔写显示装置能够根据该电信号确认在哪些位置进行笔写显示,进而进行相应的笔写显示。特别是,本申请在笔写显示面板上引入了与光电识别单元中的光感单元对应的透光单元,透光单元向第一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光感单元向第一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如此,当有发光部件的光线照射至笔写显示面板上时,光线将通过对应位置的透光单元传递至与该透光单元对应的感光单元上,感光单元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而在接收到光信号的感光单元对应的显示区形成笔迹,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笔迹写入,而且笔迹写入的位置更加精准,因而有利于实现笔写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大范围推广及应用。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