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97998发布日期:2020-05-01 21:2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屏下指纹识别是一种新兴的指纹识别技术,其是在显示屏的预定显示区域设置指纹识别区域,指纹识别区域内设置感光元件,在进行指纹识别时,显示屏设置感光元件的显示区域的亮度增加,以提供足够的光亮照射使用者的手指,使感光元件接收到足量的经手指反射的光线,以进行指纹识别。在所需指纹识别时,由于设置感光元件的区域需要提高亮度,因此影响显示效果,另外,由于感光元件的区域时常工作于较高的亮度下,造成该区域较其余区域老化严重,导致显示亮度不均。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期望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显示区域设置指纹识别区域,影响显示效果,及造成局部老化严重而出现显示亮度不均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所述发光层的两侧形成相背的出光方向,其中一个出光方向上,沿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有导光层和传感层;

所述导光层用于将所述发光层出射至所述导光层的光,以预定角度向所述传感层出射;

所述传感层包括多个第一透光区和围绕各所述第一透光区的第一遮光区,各所述第一透光区均设置有感光元件。

作为可实现方式,还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位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导光层之间;

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用于在所述感光元件工作时,阻隔预定量的环境光透射至所述发光层。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位与所述导光层之间设置有扩散片。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传感层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致变色层;

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用于在所述感光元件工作时,处于透明状态。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导光层包括至少一层棱镜膜,所述棱镜膜的表面并排设置有多条三棱柱。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第二透光区和围绕各所述第二透光区的第二遮光区,各所述第二透光区一一对应设置有所述发光元件。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形成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具有多个贯通所述遮光层的开口区,各所述开口区一一对应设置有所述发光元件。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发光元件一一对应设置。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发光元件为micro-led或oled。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上述方案,发光层具有相背的两个出光方向,其中的一个出光方向作为显示面,另一个出光方向作为指纹识别的光源,在进行指纹识别时,无需对局部区域进行增亮显示,因此不会加剧特定区域的老化,不存在因局部老化而造成的亮度不均的问题。另外,指纹识别与画面显示分置在两侧,不会对显示造成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下文的各开关管均可以为晶体管,各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管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器件,其可以为n型晶体管,也可以为p型晶体管,采用不同类型的晶体管主要考虑其导通形式,对于n型晶体管采用低电平导通,p型晶体管采用高电平导通。为区分晶体管除控制极之外的两极,将其中一极称为第一极,另一极称为第二极。其中,控制极为栅极,第一极可以为漏极,第二极可以为源极;或者,控制极为栅极,第一极可以为源极,第二极可以为漏极。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发光层的两侧形成相背的出光方向,其中一个出光方向上,沿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有导光层6及传感层5;导光层6用于将发光层出射至导光层6的光,以预定角度向传感层5出射;传感层5包括多个第一透光区和围绕各第一透光区的第一遮光区26,各第一透光区均设置有感光元件22。

为便于描述,对该发光层做如下规定,其一个出光方向为正面和另一个出光方向为背面,正面用于进行图像的显示,背面提供指纹识别所需的光源,通过背面提供指纹识别所需的光源,可以降低光能浪费。导光层6及传感层5均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背面。相应地,发光层的正面亦对应于显示面板的正面,发光层的背面亦对应于显示面板的背面。

在进行指纹识别时,手指1按在该显示面板的背面,背面出光方向的光线经过导光层6后,以预定角度向传感层5出射,并穿过传感层5的第一透光区照射于使用者的手指1,手指1的指纹谷位置31,光是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当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反射进感光元件22的光多,则光强度高,感光元件22产生的电流大;手指1的指纹脊位置30,光的传播路径上介质折射率相差轻较小,发生折射和漫反射,反射进感光元件22的光少,则光强度低,感光元件22产生的电流小。感光元件22根据指纹谷和脊位置30的反射回来的光的强度产生的电流点小的变化进行指纹识别。

上述方案,发光层具有相背的两个出光方向,其中的一个出光方向作为显示面,另一个出光方向作为指纹识别的光源,在进行指纹识别时,无需对局部区域进行增亮显示,因此不会加剧特定区域的老化,不存在因局部老化而造成的亮度不均的问题。另外,指纹识别与画面显示分置在显示面板上下两侧,不会对显示造成不利影响。

作为可实现方式,为了防止在指纹识别时,背面的环境光大量的穿过发光层,造成显示不正常的问题,例如,若透过发光层的背面环境光过强,其会影响到正常显示画面的亮度,使得使用者无法清楚的观看显示画面,为解决此问题,还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8,第一电致变色层8位于发光层与导光层6之间;第一电致变色层8用于在感光元件22工作时,阻隔预定量的环境光透射至发光层。

例如,但不限于,在感光元件22工作时,也即进行指纹识别时,对第一电致变色层8施加一定的电压,使第一电致变色层8处于半透状态,并且通过改变电压的大小来改变其半透的状态,其半透状态例如可以是透过40%、45%、50%、55%等的背部环境光,而阻隔掉对应量的环境光,以降低背部环境光对正面显示的干扰。一般地,对第一电致变色层8施加的电压越高,其光的透过率越高。

第一电致变色层8所采用的电致变色材料例如但不限于为聚苯胺、紫罗碱、氧化钨等。

作为可实现方式,第一电致变色层8位与导光层6之间设置有扩散片7,通过扩散片7可以将背面出光方向出射的光线进行均匀的混合,使混合均匀的光进入到导光层6,避免不同区域光的亮度不同,造成指纹识别灵敏度的差异。

作为可实现方式,传感层5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致变色层4;第二电致变色层4用于在感光元件22工作时,即进行指纹识别时,处于透明状态。在进行指纹识别时,第二电致变色层4处于透明状态,导光层6出射的光可以顺利的到达手指1处。在指纹识别结束后,第二电致变色层4可以处于隔光状态,以使背面的环境光无法进入到发光层,彻底避免背部环境光对显示造成干扰的情况发生。

第二电致变色层4所采用的电致变色材料例如但不限于为聚苯胺、紫罗碱、氧化钨等。

作为可实现方式,导光层6包括至少一层棱镜膜,棱镜膜的表面并排设置有多条三棱柱,可以但不限于通过设置棱镜膜的层数及三棱柱夹角的度数等来调节上述的预定角度。

作为可实现方式,发光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9和第二透明基板13,第一透明基板9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13之间形成有多个开关管及与开关管一一对应连接的发光元件16。

作为可实现方式,发光层包括多个第二透光区和围绕各第二透光区的第二遮光区,例如,在第一透明基板9和第二透明基板13之间形成有遮光层10,遮光层10具有多个贯通遮光层10的开口区,开口区对应于第二透光区,开口区之外的区域对应于第二遮光区,各第二透光区,也即各开口区一一对应设置有发光元件16。通过设置遮光层10,以使各发光元件16设置在遮光层10的开口区内,防止相邻发光元件16之间发生串扰,影响显示效果。

作为可实现方式,感光元件22与发光元件16一一对应设置,实现了该显示面板背面的全屏指纹识别,无论使用者手指1触摸背面哪个区域,感光元件22均可进行指纹识别,提高了指纹识别的便利性及实用性。

作为可实现方式,发光元件16为micro-led或oled。

例如,该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6为micro-led,micro-led具有两个电极,其中一个电极与上述开关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连接,另一个电极与参考电压线14连接。

例如但不限于,该显示面板在制备时,可以先制备发光层,然后在发光层上在制备其余各功能层。

发光层的制备可以但不限于是,在第一透明基板9上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该薄膜晶体管可以采用背沟道保护型薄膜晶体管,背沟道保护型薄膜晶体管的结构可以包括栅极21、源极20、漏极18及有源层19。在薄膜晶体管上形成遮光层10,然后在遮光层10上形成多个贯通遮光层10的开口区,每个开口区作为一个子像素区域,每一开口区设置一个micro-led,可以设置红绿蓝三原色的micro-led,即同一行或同一列各开口区依次设置红色micro-led、绿色micro-led及蓝色micro-led。各micro-led的底部电极通过底部透明电极17与对应的薄膜晶体管的漏极18连接,顶部电极与顶部透明电极15连接,顶部透明电极15连接参考电压线14。顶部透明电极15的上方覆盖绝缘层11,绝缘层11上通过粘结层12粘接第二透明基板13。第一透明基板9、第二透明基板13均可以为玻璃基板。

在发光层形成后,在第一透明基板9上形成第一电致变色层8,在第一电致变色层8上形成扩散片7,在扩散片7上形成导光层6,在导光层6上形成传感层5,在传感层5上形成第二电致变色层4,在第二电致变色层4上通过粘结层3粘接第三透明基板2。第三透明基板2可以为玻璃基板。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例如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等。

如图2、图3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矩阵排布的多个发光元件16,发光元件16采用micro-led,每个micro-led链接一个薄膜晶体管25,每一行的薄膜晶体管25的栅极通过栅线链接至goa(gatedriveronarray,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24,每个micro-led的顶部电极通过顶部透明电极连接参考电压线14,每个micro-led的底部电极通过底部透明电极15连接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数据线,参考电压线14、goa电路24及数据线分别与驱动集成电路ic连接。每个透明区域的感光元件22分别通过与其连接的数据线23与驱动集成电路ic连接。

需要理解的是,上文如有涉及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