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43303发布日期:2021-06-11 22:03阅读:92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持续地蓬勃发展。显示技术是现代电子装置和产品中备受注意的项目之一。显示面板通常可包括两个基板、夹在两个基板之间的显示介质层和设在两个基板之间用于密封显示介质层的框胶。可以在两个基板上形成多个膜层以实现所需的功能,例如驱动、对准、或保护等。然而,显示面板应用于各种用途时,将可能面临不同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提供具有改良的品质和可靠度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显示介质层和框胶。显示介质层可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框胶可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并且围绕显示介质层。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支撑板和取向层。取向层可设置支撑板上且位于支撑板和显示介质层之间。取向层的周边完全被框胶密封。其中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多个微结构。微结构位于取向层的周边以及支撑板的一边缘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框胶与微结构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框胶与取向层的顶面的一部分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微结构沿着取向层的周边排列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板和取向层之间的底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微结构包括凸起和在凸起之间的凹部,并且每个凸起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底层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凹部底层处的厚度小于凸起底层处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凹部穿过底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每个凸起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二部分的顶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部分的材料与取向层或底层的材料相同,第二部分的材料与底层或支撑板的材料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被取向层覆盖的底层的一部分的厚度实质上与凸起底层处的厚度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被取向层覆盖的底层的一部分的厚度小于凸起底层处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底层是导电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底层在微结构之间是连续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底层是绝缘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驱动层,设置在底层和支撑板之间的支撑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支撑板是晶圆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整个取向层设置在底层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外围层,设置在支撑板上,底层设置在支撑板和外围层之间,微结构位于取向层的周边与外围层之间。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其具有基板,该基板具有透过框胶完全密封的取向层,以及位于取向层的周边和基板边缘之间的微结构,可以防止水气穿过取向层的情形。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框胶可与微结构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因而能防止框胶的剥离。因此,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可具有改善的使用寿命和可靠度。

为了使上述内容更容易被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几种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提供附图以便于对本发明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且附图包含在本说明书中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和说明书一同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元件的一部分的俯视示意图。

图3至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显示面板的a-a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9至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显示面板的b-b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4a:驱动层

116a、116b、116c、116d、124a、124b、124c、124d:底层

a-a、b-b:部分

al、118a、126a:取向层

cv1、cv2、cv3、cv4、cv5、cv6、cv7、cv8、cv9、cv10:凹部

dc1、dc2、dc3、dc4:深度

dm:显示介质层

dp:显示面板

esl:外边缘

esp、e112a、e122a:边缘

ms、ms2、ms3、ms4、ms5、ms6、ms7、ms8、ms9、ms10:微结构

opl1、opl2:外围层

pal、p118a、p124a、p126a:周边

pp1、pp2、pp3、pp4、pp5、pp6、pp7、pp8、pp9、pp10:凸起

pp3a、pp5a、pp7a、pp8a、pp10a:第一部分

pp3b、pp5b、pp7b、pp8b、pp10b:第二部分

sl:框胶

sp、112a、122a、122b:支撑板

sub1、110a、110b、110c、110d、110e、110f:第一基板

sub2、120a、120b、120c、120d、120e、120f、120g:第二基板

t118a、t126a:顶面

tc1、tp1、tu1、tc2、tp2、tu2、tc3、tp3、tu3、tc4、tp4、tu4、tc5、tp5a、tp5b、tu5、tp6、tu6: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显示面板dp可包括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显示介质层dm和框胶sl。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彼此以上下堆叠的方式设置,并且从厚度的方向来看,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的形状基本上可以相同。然而,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中的一个可大于另一个。显示介质层dm和框胶sl可设置在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之间。框胶sl可围绕显示介质层dm,以密封在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显示介质层dm。显示介质层dm的材料可包括液晶材料,使得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显示介质层dm和框胶sl可作为液晶单元。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显示介质层dm的材料可包括有机发光材料、电润湿显示介质材料、电泳显示介质材料或能够实现影像显示功能的其他材料。框胶sl的材料可包括可固化材料,例如光可固化材料或热可固化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框胶sl的材料可包括可固化树脂或可固化聚合物等。在图1中,为了简化图示,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以长方形表示,但是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中的每一个可包括支撑板和多个膜层,这将在稍后描述。膜层可设置在支撑板的面向显示介质层dm和/或背离显示介质层dm的表面上。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一些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请参阅图1和图2,在显示面板dp中,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中的至少一个可具有多个微结构ms,并且包括支撑板sp和取向层al。支撑板sp可以是玻璃板、聚合物板、结晶板材或硅背板等。支撑板sp可提供一个基本上平坦的表面,用来形成设置在支撑板sp上的膜层。支撑板sp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或机械特性以支撑显示介质层dm。取向层al可设置在支撑板sp上且位于支撑板sp和显示介质层dm之间。也就是说,取向层al可设置在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中的至少一个的面向显示介质层dm的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向层al可与显示介质层dm接触。微结构ms可位于取向层al的周边pal和支撑板sp的边缘esp之间。微结构ms可沿着取向层al的周边pal设置。微结构ms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微结构ms可采规则的间距或不规则的间距排列成行和列。在俯视图中测量的每个微结构ms的面积可在1nm2至10mm2的范围内。此外,框胶sl可与微结构ms重叠并也与取向层al的一部分重叠。框胶sl完全密封取向层al的周边pal。在一些实施例中,微结构ms的一部分可位于框胶sl的外边缘esl与支撑板sp的边缘esp之间。取向层al的周边pal可以被框胶sl完全覆盖和密封,从而减少通过取向层al渗透到显示介质层dm的外部水气。因此,显示介质层dm将不容易因为外部水气的渗透而劣化,使得显示面板dp可具有更好的可靠度和寿命。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显示面板的a-a部分的剖面示意图,而为了简化图示,图3仅示出第一基板和框胶。在图3中,第一基板110a可应用于显示面板dp中,并作为实现图1中的第一基板sub1的示例性的范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a可作为驱动基板,其提供电场以驱动显示介质层dm(如图1所示)从而实现显示功能。第一基板110a可包括支撑板112a、驱动层114a、底层116a和取向层118a。支撑板112a可为玻璃板、聚合物板、晶圆板等。驱动层114a、底层116a和取向层118a可依序设置在支撑板112a上。驱动层114a可为晶体管阵列,例如薄膜晶体管阵列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阵列(未示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112a可以是硅晶片,使得具有第一基板110a的显示面板可以是硅上液晶(liquidcrystalonsilicon,lcos)面板。

驱动层114a可包括有源元件、信号传输线、电容器等,它们一起构成用于提供驱动显示介质层dm(如图1所示)的电场所需的电路结构。驱动层114a可包括多个图案化和/或非图案化导电膜层以及多个图案化和/或非图案化绝缘膜层,以定义有源元件、信号传输线、电容器等。

底层116a设置在支撑板112a上并且覆盖驱动层114a。底层116a是绝缘层,并且作为驱动层114a的保护层。底层116a的材料可包括例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的绝缘材料。底层116a和取向层118a可依序形成在支撑板112a上,并且整个取向层118a设置在底层116a上。底层116a可设置在取向层118a和支撑板112a之间并与取向层118a接触。底层116a可以是取向层118a下方的层。所谓的“下方”,可根据一个层相对于支撑板112a的相对位置来决定。具体而言,如果一个层较靠近支撑板112a且在另一层之前形成,则这一层可被视为设置在另一层之下。

取向层118a可设置在支撑板112a的面向显示介质层dm的一侧(如图1所示)。取向层118a可与显示介质层dm(如图1所示)接触并且被框胶sl部分地覆盖。框胶sl可与取向层118a的顶面t118a的一部分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向层118a的材料可包括例如聚酰亚胺等的聚合物。与显示介质层dm接触的取向层118a的顶面t118a可透过摩擦而具有取向结构,以便对准显示介质层dm的分子的取向。

第一基板110a可具有微结构ms1,其包括多个凸起pp1和凸起pp1之间的凹部cv1。第一基板110a可在微结构ms1区的表面粗糙度大于在取向层118a区的表面粗糙度。例如,第一基板110a在微结构ms1区的表面粗糙度可大于1nm。凸起pp1和凹部cv1可形成在例如底层116a中。凸起pp1和凹部cv1位于取向层118a的周边p118a和支撑板112a的边缘e112a之间。凹部cv1和凸起pp1可以交替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俯视图中,凹部cv1和凸起pp1的排列、形状、大小等可与图2中的微结构ms2的排列、形状、大小相似。

凸起pp1可由底层116a的一部分来定义。底层116a可在凸起pp1处具有厚度tp1,在凹部cv1处具有厚度tc1,并且厚度tp1可大于厚度tc1。凹部cv1可具有深度dc1,并且深度dc1和厚度tc1的总和基本上可以等于厚度tp1,但是不限于此。深度dc1可在厚度tp1和厚度tc1之间变化,范围在1nm到100μm间。因此,在微结构ms1所在区域处的第一基板110a的表面粗糙度可大于1nm。底层116a可在与取向层118a接触的部分具有厚度tu1,并且可被取向层118a覆盖。在一些实施例中,厚度tp1与厚度tu1相近或相同,而厚度tc1可小于厚度tu1,但不限于此。凹部cv1可以不被取向层118a的材料覆盖。

微结构ms1可透过用于形成取向层118a的图案化工艺来形成。例如,可在支撑板112a上依序形成用于底层116a的材料层和用于取向层118a的材料层。形成用于底层116a的材料层和用于取向层118a的材料层的方法可包括沉积、涂覆和印刷等。例如,形成用于取向层118a的材料层的方法可以是旋转涂布。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旋转涂布形成的取向层118a可具有背向支撑板112a的平坦顶面。在透过使用例如apr印刷之类的印刷工艺形成取向层的情况下,印刷的取向层可能具有不平坦的顶面。例如,印刷的取向层在边缘部分的厚度可能会比在中央部分的厚度还厚,造成在边缘部分形成一个角状(horn-like)的表面结构。相较之下,旋转涂布形成的材料层(用于取向层118a)的厚度可为均匀的,使得取向层118a的顶面t118a的高度变化或表面粗糙度小于1nm。

接着,可以执行定义取向层118a的周边p118a的图案化工艺。图案化工艺可包括:激光工艺,其通过沿着预定的路径将激光脉冲照射在用于取向层118a的材料层上,借此用于形成取向层118a的材料层可以被图案化形成取向层118a,经激光图案化后的取向层118a具有需要的周边p118a。举例而言,周边p118a可围出一个封闭区域。激光脉冲可具有足够的能量以去除取向层118a的材料以定义取向层118a的周边p118a。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脉冲可以进一步移除底层116a的一部分,以便在底层116a中形成凹部cv1,并且激光脉冲不会移除底层116a的其他部分,因而定义凹部cv1之间的凸起pp1。根据激光脉冲的路径,底层116a中形成的凹部cv1可沿着取向层118a的周边p118a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向层118a的一些材料可保留在凸起pp1上但不与图案化后的取向层118a接触。

在形成取向层118a和微结构ms1之后,可在第一基板110a上形成框胶sl,以将第一基板110a与第二基板(例如图1所示的第二基板sub2)组装在一起。取向层118a的周边p118a可被框胶sl完全覆盖和密封。框胶sl可与取向层118a的一部分重叠并超过取向层118a的周边p118a,以覆盖底层116a的一部分。取向层118a材料的水气穿透率可大于框胶sl材料的水气穿透率。如此,通过框胶sl密封取向层118a的周边p118a,有助于减少通过取向层118a穿透到显示介质层dm(图1所示)的外部水气。框胶sl可覆盖包括凹部cv1和凸起pp1的微结构ms1的至少一部分。框胶sl可延伸到凹部cv1中,并与凸起pp1的至少一部分和凹部cv1的至少一部分接触,从而可增加框胶sl接触第一基板110a的接触面积,以提高框胶sl与底层116a之间的接合强度,可因此防止框胶sl的剥离。底层116a可以从取向层118a所在的区域连续地延伸到支撑板112a的边缘e112a。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框胶sl的外边缘esl与支撑板112a的边缘e112a之间的底层116a的一部分也可以被图案化,以定义更多微结构ms1。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微结构ms1可以不被框胶sl覆盖,但不限于此。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显示面板的a-a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在图4中,第一基板110b可应用于显示面板dp中,以作为实现图1中的第一基板sub1的示例。第一基板110b可包括支撑板112a、驱动层114a、底层116b和取向层118a。支撑板112a、驱动层114a和取向层118a可类似于图3的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在此不再赘述这些元件的细节。第一基板110b可具有微结构ms2,微结构ms2包括在底层116b中形成的凸起pp2和凸起pp2之间的凹部cv2。在本实施例中,底层116b的材料可在凹部cv2处被移除,因此凹部cv2可在厚度上穿透底层116b。凸起pp2处的底层116b的厚度tp2基本上可以等于凹部cv2的深度dc2。在一些实施例中,深度dc2可在1nm至100μm的范围内,但不限于此。驱动层114a的一部分可不被凹部cv2处的底层116b材料覆盖。框胶sl可延伸到凹部cv2中,并且可在凹部cv2处与驱动层114a的一部分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尽管在凹部cv2处去除了底层116b,但底层116b仍具有连续的俯视图案。也就是说,凹部cv2不会将底层116b划分成独立的多个图案。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显示面板的a-a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在图5中,第一基板110c可应用于显示面板dp中,以作为实现图1中的第一基板sub1的示例。第一基板110c可包括支撑板112a、驱动层114a、底层116a和取向层118a。支撑板112a、驱动层114a、底层116a和取向层118a可类似于图3的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在此不再赘述这些元件的细节。第一基板110c中的微结构ms3可包括凸起pp3和凹部cv3,并且每个凸起pp3可包括第一部分pp3a与第二部分pp3b,且第一部分pp3a形成在第二部分pp3b的顶部上。第一部分pp3a可具有与取向层118a相同的材料和厚度,但是不限于此。凹部cv3的深度大于第一部分pp3a的厚度,并且可在1nm到100μm的范围内变化。第一部分pp3a透过至少一个凹部cv3与取向层118a隔开。也就是说,取向层118a和第一部分pp3a彼此不接触。底层116a可被图案化,使得凹部cv3处的底层116a厚度可以比凸起pp3处的底层116a厚度还小。底层116a的较厚部分定义了每个凸起pp3的第二部分pp3b。底层116a的较薄部分定义了每个凹部cv3的一部分。第一部分pp3a设置在第二部分pp3b的顶部,以定义凸起pp3。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pp3的双层设计可应用于图4的实施例中,使得取向层118a的材料可在凸起pp2处保留在底层116b的顶部上。

此外,在图5中,第一基板110c还可包括外围层opl1,外围层opl1设置在框胶sl的外缘esl和支撑板112a的边缘e112a之间的支撑板112a上。底层116a的一部分设置在支撑板112a和外围层opl1之间,并且微结构ms3位于取向层118a的外围p118a和外围层opl1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对外围层opl1和外围层opl1下方的底层116a进行图案化,以定义不被框胶sl覆盖的微结构。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显示面板的a-a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在图6中,第一基板110d可应用于显示面板dp中,以作为实现图1中的第一基板sub1的另一个示例。第一基板110d可包括支撑板112a、驱动层114a、底层116a和取向层118a。支撑板112a、驱动层114a、底层116a和取向层118a可类似于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这些元件的细节。第一基板110d可具有由底层116a中的凸起pp1和凹部cv1形成的微结构ms1。第一基板110d还可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支撑板112a上的外围层opl1。底层116a的一部分设置在支撑板112a与外围层opl1之间。微结构ms1位于取向层118a的周边p118a与外围层opl1之间,而框胶sl与微结构ms1接触并且框胶sl不覆盖外围层opl1的至少一部分。外围层opl1可与底层116a接触,并且可由与取向层118a相同的材料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围层opl1可应用于图4的实施例,并且形成在微结构ms2和支撑板112a的边缘之间,而不与取向层118a接触(如图4所示)。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显示面板的a-a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在图7中,第一基板110e可应用于显示面板dp中,以作为实现图1中的第一基板sub1的另一个示例。第一基板110e可包括支撑板112a、驱动层114a、底层116c和取向层118a。底层116c可具有凸起pp4,并且在凸起pp4之间定义凹部cv4,以在第一基板110e中形成微结构ms4。框胶sl可覆盖微结构ms4并与微结构ms4接触。凸起pp4处的底层116c的厚度tp3可大于凹部cv4处的底层116c的厚度tc2。此外,被取向层118a覆盖的底层116c的部分所具有的厚度tu2可以相近或等同于凹部cv4处的底层116c的厚度tc2。凸起pp4处的底层116c的厚度tp3可大于底层116c中被取向层118a覆盖部分的底层116c的厚度tu2。底层116c可在框胶sl和支撑板112a的边缘e112a之间的区域处具有平坦的表面,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底层116c位于框胶sl的外边缘esl和支撑板112a的边缘e112a之间的部分可以被图案化,以形成未被框胶sl覆盖的其他凸起(未示出)。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图5所示的微结构ms3和/或外围层opl1的双层设计也可适用于第一基板110e。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显示面板的a-a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在图8中,第一基板110f可应用于显示面板dp中,以作为实现图1中的第一基板sub1的另一个示例。第一基板110f可包括支撑板112a、驱动层114a、底层116d和取向层118a。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f可具有微结构ms5,微结构ms5包括凸起pp5和在凸起pp5之间的凹部cv5,并且每个凸起pp5可包括第一部分pp5a和第二部分pp5b。第一部分pp5a可具有与取向层118a相同的材料和厚度,但是不限于此。凹部cv5的深度大于第一部分pp5a的厚度并且可在1nm至100μm的范围内。可以对底层116d进行图案化,以使凹部cv5处的底层116d的厚度可小于凸起pp5处的底层116d的厚度。底层116d的较厚部分定义了每个凸起pp5的第二部分pp5b。底层116d的较薄部分定义了每个凹部cv5的一部分。

微结构ms5可分布在取向层118a的周边p118a和支撑板112a的边缘e112a之间。微结构ms5的一部分与框胶sl重叠,并且微结构ms5的另一部分位于框胶sl的外边缘esl与支撑板112a的边缘之间,而不与框胶sl重叠。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显示面板的b-b部分的剖面示意图。为了简化图示,图9仅绘示了第二基板和显示面板的框胶。在图9中,第二基板120a可应用于显示面板dp中,以作为实现图1中的第二基板sub2的示例性范例。请参阅图9,第二基板120a可包括支撑板122a、底层124a和取向层126a。支撑板122a可包括玻璃基板、聚合物基板等。底层124a和取向层126a依序设置在支撑板122a上,并且整个取向层126a设置在底层124a上。底层124a可以是设置在支撑板122a和取向层126a之间并且与取向层126a接触的层。根据形成的顺序,在取向层126a之前形成底层124a,因此将其视为取向层126a的底层。底层124a可以是导电层,用于提供电场以驱动图1所示的显示介质层dm。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基板120a可进一步包括彩色滤光层(未示出),且彩色滤光层可以设置在支撑板122a上并位于支撑板122a与底层124a之间。

取向层126a可设置在支撑板122a面向显示介质层dm的一侧,并且取向层126a可与图1所示的显示介质层dm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向层126a的材料可包括例如聚酰亚胺等的聚合物。与显示介质层dm接触的取向层126a的顶面t126a可透过摩擦而具有取向结构,以便对准显示介质层dm的分子的取向。

第二基板120a可具有微结构ms6,微结构ms6包括凸起pp6和在凸起pp6之间的凹部cv6。凸起pp6和凹部cv6可在底层124a中形成。凸起pp6和凹部cv6位于取向层126a的周边p126a和支撑板122a的边缘e122a之间。凹部cv6和凸起pp6可以交替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俯视图中,凹部cv6和凸起pp6的排列、形状和面积等可与图2中描绘的微结构ms相似。

底层124a可在凸起pp6处具有厚度tp4,在凹部cv6处具有厚度tc3,并且厚度tp4可大于厚度tc3。凹部cv6可以具有深度dc3,并且深度dc3和厚度tc3的总和基本上可等于厚度tp4,但是不限于此。底层124a可在与取向层126a接触并被取向层126a覆盖的部分具有厚度tu3。在一些实施例中,厚度tp4与厚度tu3相近或相同,而厚度tc3可小于厚度tu3,但不限于此。凹部cv6可不被取向层126a的材料覆盖,并且可与框胶sl接触。

微结构ms6的形成方法可类似于微结构ms1的形成方法。例如,在图案化取向层126a以形成所要的周边p126a的过程中,可部分移除底层124a,使得微结构ms6由图案化的底层124a来形成。微结构ms6可沿着取向层126a的周边p126a设置。在形成取向层126a和微结构ms6之后,可在第二基板120a上形成框胶sl,以将第二基板120a与第一基板(例如图1所示的第一基板sub1)组装在一起。取向层126a的周边p126a可被框胶sl完全覆盖和密封。取向层126a的材料的水气穿透率可大于框胶sl材料的水气穿透率。借此,取向层126a的周边p126a被框胶sl完全覆盖和密封的设计可以减少通过取向层126a穿透到显示介质层dm(图1所示)的外部水气。

此外,框胶sl可以超出取向层126a,并接触凸起pp6的一部分和凹部cv6的一部分。如此,框胶sl接触第二基板120a的接触面积能够增大,以增强连接框胶sl和底层124a之间的密封强度,从而防止框胶sl从底层124a的剥离。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显示面板的b-b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在图10中,第二基板120b可应用于显示面板dp中,以作为实现图1中的第二基板sub2的另一示例。第二基板120b可包括支撑板122b、底层124b和取向层126a。取向层126a可类似于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在此不再赘述关于取向层126a的细节。第二基板120b可具有包括凸起pp7和凹部cv7的微结构ms7。在本实施例中,可在凹部cv7处去除底层124b的材料,并且还可在凹部cv7处部分地去除支撑板122b的材料。微结构ms7的每个凸起pp7可包括形成在支撑板122b中的第一部分pp7a和形成在底层124b中的第二部分pp7b。底层124b没有被凹部cv7分开成多个独立图案,因此在微结构ms7之间是连续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层124b是导电层,而在底层124b中形成的第二部分pp7b可直接电性连接到底层124b中与取向层126a接触并被取向层126a覆盖的部分。

支撑板122b可在凸起pp7处具有厚度tp5a,并在凹部cv7处具有厚度tc4,厚度tp5a大于厚度tc4,从而定义了凸起pp7的第一部分pp7a。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122b在与取向层126a重叠的部分处可具有厚度tu4。厚度tu4可以基本上与厚度tp5a相同,并且大于厚度tc4。取向层124b可以不存在于凹部cv7中。底层124b可在凸起pp7处具有厚度tp5b以定义凸起pp7的第二部分pp7b,并且在与取向层126a接触的部分处具有厚度tu5。在一些实施例中,厚度tp5b可基本上与厚度tu5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部cv7可穿过底层124b并延伸至支撑板122b中。凹部cv7的深度dc4可大于在凸起pp7处的底层124b的厚度tp5b。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部cv7的深度dc4可在1nm至100μm的范围内,但不限于此。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图10所示的结构。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支撑板122b可以不在凹部cv7处变薄,使得与图10所示的凹部cv7相比,凹部的深度可以减小。

框胶sl设置在第二基板120b上,并与凸起pp7接触,并且还接触支撑板122b和底层124b定义凹部cv7的部分。如此,可以增加框胶sl与第二基板120b接触的接触面积,以防止框胶sl从第二基板120b剥离。此外,框胶sl覆盖并密封了取向层124a的周边p124a,从而能减轻和/或防止穿过取向层124a到显示介质层(例如,图1所示的显示介质层dm)的水气,这改善了包括第二基板120b的显示面板的寿命和可靠度。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和框胶。在图11中,第二基板120c可应用于显示面板dp中,以作为实现图10中的第二基板sub2的示例性范例。第二基板120c可包括支撑板122a、底层124a和取向层126a。支撑板122a、底层124a和取向层126a可与在以上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相似,并且在此不再赘述这些元件的细节。第二基板120c可具有微结构ms8,微结构ms8包括凸起pp8和在凸起pp8之间的凹部cv8,并且每个凸起pp8可包括第一部分pp8a和第二部分pp8b。第一部分pp8a可具有与取向层126a相同的材料和厚度,但是不限于此。凹部cv8的深度大于第一部分pp8a的厚度,并且可在1nm至100μm的范围内。第一部分pp8a透过至少一个凹部cv8与取向层126a分开。也就是说,取向层126a和第一部分pp8a彼此不接触。可以对底层124a进行图案化,以使凹部cv8处的底层124a的厚度可小于凸起pp8处的底层124a的厚度。底层124a的较厚部分定义了每个凸起pp8的第二部分pp8b。底层124a的较薄部分定义每个凹部cv8的一部分。第一部分pp8a设置在第二部分pp8b的顶部上以定义凸起pp8。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pp8的双层设计可应用于图10的实施例中,使得取向层126a的材料可保留在凸起pp7处的底层124b的顶部上。

框胶sl可以交错接面的方式接触微结构ms8,从而增加接触面积并确保框胶sl与第二基板120c之间的连接。此外,取向层126a的周边p126a被框胶sl密封并覆盖,这防止了水气穿过取向层126a,因此能够确保被框胶sl密封的显示介质层的寿命(例如图1中的dm)。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在图12中,第二基板120d可应用于显示面板dp中,以作为实现图1中的第二基板sub2进一步的示例性示例。第二基板120d可包括支撑板122a、底层124c和取向层126a。与图9中的底层124a相似,底层124c可具有凸起pp6和在凸起pp6之间的凹部cv6。凸起pp6和凹部cv6定义了第二基板120d中的微结构ms6。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ms6可分布在取向层126a的周边p126a和支撑板122a的边缘e122a之间的区域中。此外,框胶sl可与微结构ms6的一部分重叠,并且微结构ms6的另一部分位于框胶sl的外边缘esl和支撑板122a的边缘e122a之间,而不会被框胶sl覆盖。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在图13中,第二基板120e可应用于显示面板dp中,以作为实现图1中的第二基板sub2的示例。第二基板120e可包括支撑板122a、底层124d和取向层126a。底层124d可具有凸起pp9和在凸起pp9之间的凹部cv9,以定义第二基板120e中的微结构ms9。凸起pp9处的底层124d的厚度tp6可大于凹部cv9处的底层124d的厚度tc5。此外,底层124d被取向层126a覆盖的部分所具有的厚度tu6可以相近或等同于凹部cv9处的底层124d的厚度tc5。凸起pp9处的底层124d的厚度tp6可大于底层124d被取向层126a覆盖的部分的厚度tu6。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ms9可以分布在取向层126a的周边p126a和支撑板122a的边缘e122a之间的区域中。此外,框胶sl可与微结构ms9的一部分重叠,并且微结构ms9的另一部分位于框胶sl与支撑板122a的边缘e122a之间,而不会被框胶sl覆盖。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在图14中,第二基板120f可应用于显示面板dp中,以作为实现图1中的第二基板sub2的进一步的示例。第二基板120f与以上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二基板120e基本上相似,并且包括支撑板122a、底层124d和取向层126a。此外,第二基板120f与第二基板120e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基板120f具有微结构ms10,微结构ms10包括具有双层设计的凸起pp10和在凸起pp10之间的凹部cv10。每个凸起pp10包括由取向层126a的材料制成的第一部分pp10a和由底层124d的材料制成的第二部分pp10b。第一部分pp10a设置在第二部分pp10b的顶部。在本实施例中,底层124d在与取向层126a重叠的部分处的的厚度可小于在凸起pp10处的厚度。微结构ms10可以分布在取向层126a的周边p126a和支撑板122a的边缘e122a之间的区域中。此外,框胶sl可与微结构ms10的一部分重叠,并且微结构ms10的另一部分位于框胶sl的外边缘esl和支撑板122a的边缘e122a之间,而不会被框胶sl覆盖。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在图15中,第二基板120g可应用于显示面板dp中,以作为实现图1中的第二基板sub2的另一个示例。第二基板120g包括支撑板122a、底层124a和取向层126a。支撑板122a、底层124a和取向层126a可与以上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相似,并且在此不再赘述这些元件的细节。第二基板120g可具有由在底层124a中的凸起pp6和凹部cv6形成的微结构ms6。第二基板120g可以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支撑板122a上的外围层opl2。底层124a的一部分设置在支撑板122a和外围层opl2之间。微结构ms6位于取向层124a与外围层opl2之间,并且框胶sl与微结构ms6接触。外围层opl2可与底层124a接触,并且可由与取向层126a相同的材料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围层opl2可应用于图10的实施例,并在微结构ms7和支撑板122a边缘之间形成,而并不与图10中所示的取向层126a接触。

第一基板110a至110f和第二基板120a至120g可适用于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dp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a至110f中的其中一个可作为显示面板dp的第一基板sub1,然而第二基板sub2不采用第二基板120a至120g任何一个的结构。可替代地,第二基板120a至120g中的其中一个可作为显示面板dp的第二基板sub2,而第一基板sub1不采用第一基板110a至110f任何一个的结构。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的第一基板sub1可采用第一基板110a至110f其中之一的结构,而显示面板dp的第二基板sub2可采用第二基板120a至120g其中之一的结构。在以上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微结构ms1至ms10可具有与图2所示的微结构ms相似的排列,例如上述的微结构可沿着取向层的周边排列设置。此外,框胶sl可覆盖并完全密封取向层的周边,并且框胶sl与微结构ms1至ms10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可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取向层的基板。取向层的周边被框胶完全密封。水气透过取向层穿透到显示介质层的情况能减少或被防止。此外,显示面板的基板还具有微结构,并且框胶与微结构接触。框胶和微结构之间的界面是崎岖的,因而能增加框胶和微结构之间的接触面积,以防止框胶从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剥离。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条件下,应可作一定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随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