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文档序号:9199711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平板显示器,已经逐渐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数字相机、计算机等各种电子设备当中。随着液晶显示器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品质,外观设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成本和窄边框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0003]触控技术(Touch Technology)近些年发展迅猛,目前已有多种触控技术投入量产。In-cell touch (内嵌式触控)技术因其高度集成,生产成本低等特点受到各大面板厂商青睐。传统的In-cell touch技术,Touch (触控)使用的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与LCD驱动使用的IC是两个独立的1C,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更高集成度的考量,Touch驱动模块与IXD驱动模块集成到一颗IC中,既可以节省Bonding占用的空间,又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0004]目前,Touch驱动模块与IXD驱动模块集成到一颗IC后,Touch的驱动线路和IXD的驱动线路为独立的线路。具体而言,IC通过chip on Glass (芯片设置在基板上)方式设置在基板上,COG上既有Touch功能的输出引脚,又有LCD驱动的引脚,该种设计增加了 COG引脚的数目,增加了 BondingU^S)工艺难度。另外,从COG输出的Touch功能走线和从COG输出的LCD功能走线,在Fanout (扇形)区域大面积交叠,增大了两种走线间的親合电容,影响到IXD画面显示品质和Touch的灵敏度。走线经过Fanout区域后,进入DE-MUX (多工复用区)区域,在该区域,LCD的功能走线由一根分为三根,分时复用,TP的功能走线通过该区域后接入可显示区的TP传感器。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能够降低Bonding工艺难度,减小走线间的親合电容,从而提高触控面板的显示品质和触控灵敏度。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其中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像素电极和触控传感器,非显示区包括芯片区和扇形区,其中:在芯片区设置驱动芯片,驱动芯片包括多个引脚,多个引脚中的至少一部分引脚分时输出用于控制像素电极的第一驱动信号和用于控制触控传感器的第二驱动信号;在扇形区设置多根与引脚对应的走线,走线用于传输引脚输出的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
[0007]其中,多个引脚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其中第一引脚仅输出第一驱动信号,第二引脚分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
[0008]走线包括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分别电连接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以传输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输出的驱动信号。
[0009]其中,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的间隔密度根据触控面板的触控灵敏度设置,其中,触控面板的触控灵敏度越高,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的间隔密度越大。
[0010]其中,像素电极包括R、G以及B子像素电极,非显示区进一步在扇形区远离芯片区的一侧设置多工复用区,其中,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穿过扇形区并进入多工复用区,在多工复用区中:
[0011]每根第一走线分为三根子走线,三根子走线分别电连接R、G以及B子像素电极,以分别向R、G以及B子像素电极传输第一驱动信号;
[0012]每根第二走线分为四根子走线,四根子走线分别电连接R、G以及B子像素电极和触控传感器,以分别向R、G以及B子像素电极传输第一驱动信号和向触控传感器传输第二驱动信号。
[0013]其中,在多工复用区,进一步设置有四根控制线,包括R、G、B、TP控制线以及与子走线数量相等的开关管,R、G、B控制线分别控制传输到R、G以及B子像素电极的第一驱动信号的传输,TP控制线控制第二驱动信号的传输,其中:
[0014]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一子走线,控制端连接与其第一端所连接的子走线传输的驱动信号相对应的控制线,第二端电连接与其第一端所连接的子走线传输的驱动信号相对应的子像素电极或触控传感器。
[0015]其中,开关管的第一端为集电极,开关管的控制端为基极,开关管的第二端为发射极。
[0016]其中,显示区还设置有扫描线和数据线,其中,数据线设置在扫描线的上方,并且数据线与扫描线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数据线的上方设置有第二绝缘层;
[0017]向触控传感器传输第二驱动信号的子走线与扫描线同层设置,触控面板进一步包括与数据线同层设置的一连接线,连接线通过穿过第一绝缘层的第一通孔与向触控传感器传输第二驱动信号的子走线连接,并进一步通过穿过第二绝缘层的第二通孔与电连接触控传感器的触控驱动信号线电连接。
[0018]其中,显示区还设置有扫描线和数据线,其中,数据线设置在扫描线的上方,并且数据线与扫描线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数据线的上方设置有第二绝缘层;
[0019]向触控传感器传输第二驱动信号的子走线与数据线同层设置,其通过穿过第二绝缘层的第二通孔与电连接触控传感器的触控驱动信号线电连接。
[002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驱动方法,触控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区设置有扫描线、数据线、像素电极以及触控传感器,其中,每一像素电极包括R、G、B子像素电极,非显示区包括芯片区、扇形区和多工复用区,该方法包括:在芯片区设置驱动芯片,驱动芯片包括多个引脚,多个引脚中的至少一部分引脚分时输出用于控制像素电极的第一驱动信号和用于控制触控传感器的第二驱动信号;在扇形区设置与引脚一一对应的多根走线,且多根走线中的至少一部分在从扇形区延伸至多工复用区时由一根走线变为四根子走线,其中三根子走线用于传输第一驱动信号,另一根子走线用于传输第二驱动信号,在多工复用区进一步设置有四根控制线,包括R、G、B控制线以及TP控制线,其中:
[0021]在显示驱动时:R、G、B控制线输出控制信号,控制第一驱动信号的传输,TP控制线关闭,此时触控传感器维持特定电压,显示区中的扫描线依次输出扫描信号,数据线输出对应的灰阶信号,以控制R、G、B子像素电极进行亮度显示;
[0022]在触控驱动时:R、G、B控制线关闭,TP控制线输出控制信号,控制第二驱动信号的传输,以向触控传感器发送第二驱动信号。
[0023]其中,引脚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第一引脚仅输出第一驱动信号;第二引脚分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且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的间隔密度根据触控面板的触控灵敏度设置,其中,触控面板的触控灵敏度越高,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的间隔密度越大。
[002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通过将驱动芯片中的至少部分引脚供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分时复用,可以减小驱动芯片中的引脚的数量,降低了 bonding工艺难度。同时也减小了与引脚对应的设置在扇形区中的走线的数量,使得在扇形区中的走线无交叠,减小了走线间的耦合电容,从而改善触控面板的显示品质和触控灵敏度。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图2中的显示区沿虚线⑶的剖视图;
[0028]图4是图2中的显示区沿虚线EF的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0029]图5是图2中的显示区沿虚线EF的另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0030]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0031]图7是图6所示的触控面板的驱动方法对应的时序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请一起参阅图1-图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包括显示区11和非显示区12。
[0033]显示区11设置有多个像素电极110和触控传感器111。显示区11还设置有多条扫描线G0、数据线SO和触控驱动信号线Tl。为了便于画图及描述,本实施例只举例图示出8根扫描线Gl-G8、6根数据线S1-S6以及一根触控驱动信号线Tl。应理解,本实施例的图并不对本实施例的发明方案进行限制。每一像素电极110包括三个子像素电极112、113以及114,分别用于显示R(Red,红色)、G(Green,绿色)以及B (Blue,蓝色)三种颜色。每一个子像素电极由一扫描线GO和一数据线SO提供扫描信号和灰阶电压信号。触控传感器111由触控驱动信号线Tl提供驱动信号。
[0034]非显示区12包括芯片区120、扇形区121和多工复用区129。
[0035]在芯片区120设置驱动芯片122,驱动芯片122包括多根引脚123,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