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216262阅读:来源:国知局
2. 5mm的情况下,当画素层13与背光单元3相距 1. 3386mm时,观测者眼睛至显示单元1的距离(D)为120mm ;当画素层13与背光单元3相 距3. 2036mm时,观测者眼睛至显示单元1的距离(D)为4155mm。或者,在观测者双眼相距 65mm的情况下,当画素层13与背光单元3相距1. 3386mm时,观测者眼睛至显示单元1的距 离(D)为242mm ;当画素层13与背光单元3相距3. 2036mm时,观测者眼睛至显示单元1的 距离⑶为8312mm。详细说明,代入方程式2中的各值列于下表2 :
[0078] [表 2]
[0080] [实施例4]
[0081] 请参见图4,其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显示调变单 元2与背光单元3结合而可省略设置一基板,详细说明,调变单元2依序包含:第三基板21、 第一导电层22、液晶层23、及第二导电层24,背光单元3与图2A所述相同;据此,调变单元 2具有入光面251及相对的出光面221,背光单元3附着于入光面251上。因此,实施例1 中包含于调变单元2中的第四基板25可被省略,共享背光单元3的导光板32,减少装置的 重量与基板成本。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单元1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重复叙述。
[0082] 其中,与实施例1相同,显示单元1的画素层13与背光单元3间的距离较佳为0. 5 至4mm ;当画素层13与背光单元3间的距离介于上述范围时,观测者可得到较佳的影像质 量。在此实施例中,观测者眼睛至显示单元1的距离(D)较佳亦如上方程序2所示。举例说 明:在观测者双眼相距32. 5mm的情况下,当画素层13与背光单元3相距1. 8386mm时,观测 者眼睛至显示单元1的距离(D)为164mm ;当画素层13与背光单元3相距3. 6036mm时,观 测者眼睛至显示单元1的距离(D)为4636mm。或者,在观测者双眼相距65mm的情况下,当画 素层13与背光单元3相距1. 8386mm时,观测者眼睛至显示单元1的距离(D)为329mm ;当 画素层13与背光单元3相距3. 6036mm时,观测者眼睛至显示单元1的距离(D)为9275mm。 详细说明,代入方程式2中的各值列于下表3 :
[0083] [表 3]
[0085] [实施例5]
[0086] 针对本发明显示设备中的背光单元与液晶层,详细说明如下。请参见图5A,其为导 光板32上设置有多个条纹图案5的示意图,且发光元件31设置于导光板32的两侧边;其 中,如图5B所不,每一条纹图案5具有第一端51及相对的第二端52,第一端51的宽度为 W1,第二端52的宽度为W2,且条纹图案5具有中央宽度W3。在此实施例中,W1小于W3且 W2亦小于W3。因此,本发明的导光板的条纹图案,于靠近发光元件31的第一端51及第二 端52有较小的宽度,而于远离发光元件31的中央区域具有较大的宽度W3,此种特殊设计的 导光板图案,可改善现有技术双侧边入光情况下,均等宽度图案所导致的中央区域出光效 率不佳,使整体出光强度均匀化。
[0087] 并且,请参见图5C,液晶层与导光板配合,可将液晶层23分为对应至第一端51的 宽度为W1的第一区231、对应至第二端52的宽度为W2的第二区232、及对应至中央宽度 W3的第三区233。据此,为了解决观看显示设备时视觉上的不均匀性,条纹图案5宽度较小 的Wl、W2所对应的第一区231、第二区232,因条纹图案5两端间距较大,液晶层23的第一 区231、第二区232可设计为雾值(haze value)较高的区域;相反地,条纹图案5中央宽度 W3较大,因条纹图案5中央间距较小,所对应液晶层23的第三区233可设计为雾值(haze value)较低的区域。
[0088] [实施例6]
[0089] 针对调变单元2,请参见图6A~图6C,其为调变单元2依序包含第三基板21、第一 导电层22、液晶层23、第二导电层24、及第四基板25的示意图;其中,液晶层23包含多个 液晶单元234,第一导电层22、第二导电层24分别位于液晶层23的两表面,换句话说,液晶 层23介于第一导电层22及第二导电层24之间,第一导电层22作为整面电极,且第二导电 层24经图案化形成平面内切换型(IPS)图案,其包含多个条状单元241,每一条状单元241 的宽度A与所述条状单元241之间距B的总和小于导光板上条纹图案的最小宽度(即,实 施例5说明的第一宽度W1或第二宽度W2),即A+B < W1或A+B < W2。其中,COM表示电极 共同电压讯号,符号+或-表不电极电压讯号对应共同电压讯号为正极性或负极性。此外, 本技术领域的人可知:背光单元不一定要设置在邻近于第二导电层24的位置,背光单元亦 可设置在邻近于第一导电层22的位置。
[0090][实施例7]
[0091] 针对调变单元2的另一态样,请参见图7A~图7D,其为调变单元2依序包含第三 基板21、第一导电层22、液晶层23、第二导电层24、第一绝缘层252、第三导电层26、及第四 基板27的示意图;其中,液晶层23包含多个液晶单元234,第一导电层22、第二导电层24 分别位于液晶层23的两表面,换句话说,液晶层23介于第一导电层22及第二导电层24之 间,于第二导电层24侧还设置第三导电层26, 一绝缘层介于第二导电层24及第三导电层 26之间,第二导电层24及第三导电层26电性可分别独立控制。第一导电层22和第三导 电层26皆作为整面电极,且第二导电层24经图案化形成边缘电场切换型(FFS)图案,其包 含多个条状单元241,每一条状单元241的宽度A与所述条状单元241之间距B的总和小 于导光板上条纹图案的最小宽度(即,实施例5说明的第一宽度W1或第二宽度W2),即A+B < W1或A+B < W2。其中,COM表不电极共同电压讯号,符号+或-表不电极电压讯号对应 共同电压讯号为正极性或负极性。此外,本技术领域的人可知:背光单元不一定要设置在邻 近于第三导电层26的位置,背光单元亦可设置在邻近于第一导电层22的位置。
[0092] [实施例8]
[0093] 针对调变单元2的再一态样,请参见图8A~图8D,其为调变单元2依序包含第五 基板29、第四导电层28、第二绝缘层211、第一导电层22、液晶层23、第二导电层24、第一绝 缘层252、第三导电层26、及第四基板27的示意图;其中,液晶层23包含多个液晶单元234, 第一导电层22、第二导电层24分别位于液晶层23的两表面,换句话说,液晶层23介于第一 导电层22及第二导电层24之间,于第二导电层24侧还设置第三导电层26, 一绝缘层介于 第二导电层24及第三导电层26之间,第二导电层24及第三导电层26电性可分别独立控 制。于第一导电层22侧还设置第四导电层28,另一绝缘层介于第一导电层22及第四导电 层28之间,第一导电层22及第四导电层28电性可分别独立控制。第三导电层26和第四 导电层28皆作为整面电极,且第一导电层22和第二导电层24皆经图案化形成边缘电场切 换型(FFS)图案而分别包含多个条状单元,每一条状单元的宽度A与所述条状单元之间距 B的总和小于导光板上条纹图案的最小宽度(即,实施例5说明的第一宽度W1或第二宽度 W2),即A+B <W1或A+B <W2。其中,COM表示电极共同电压讯号,符号+或-表示电极电 压讯号对应共同电压讯号为正极性或负极性。此外,本技术领域的人可知:背光单元不一定 要设置在邻近于第三导电层26的位置,背光单元亦可设置在邻近于第四导电层28的位置。
[0094] 在上述实施例6~8中,如图6A、图7A、图8A所示,当显示设备维持等电位态(即, 呈现二维影像的省电模式)时,液晶单元234中的液晶分子方向任意分布,光(如箭头所 示)通过液晶层23呈散射状态,因此,发出的光散射性强,呈现出高雾值;如图6B、图7B、 图8B所示,当显示设备在垂直电场态(即,呈现三维影像)时,液晶单元234中的液晶分子 皆呈垂直分布,光(如箭头所示)通过液晶层23呈穿透状态,因此,发出的光散射性低,呈 现出低雾值;以及如图6C所示:当显示设备在水平与垂直电场态(即,呈现二维影像)时, 或如图7C、图8C所示:当显示设备在FFS水平与垂直电场态(即,呈现二维影像的一种态 样)时,抑或如图7D、图8D所示:当显示设备在边缘与平面内切换型(Fringe and in-plane switch,FIS)的水平与垂直电场态(即,呈现二维影像的另一种态样)时,液晶单元234中 的液晶分子部分呈垂直、部分呈水平、及部分呈倾斜分布,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