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性硬涂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17760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防眩性硬涂膜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性硬涂膜,其具有优异的防眩性,且即使在适用于高清晰度显示器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抑制眩光的发生。本发明为在塑料基材的表面具备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该防眩性硬涂层是由含有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及作为(D)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固化物所构成,且使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2.5μm的范围内的值,使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的添加量为规定范围内的值,且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为具有规定极性基的化合物,使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的添加量为规定范围内的值。
【专利说明】
防眩性硬涂膜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眩性硬涂膜。
[0002]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优异的防眩性、且即使在适用于高清晰度显示器的情况下也能 够有效抑制产生眩光的防眩性硬涂膜。
【背景技术】
[0003] 以往,布劳恩管(CRT)或液晶显示器(IXD)、等离子显示器(PDP)等的显示器,屏幕 会反射来自外部的入射光(以下有时称为"外光"),而发现会有不易辨认显示图像的问题。
[0004] 尤其近年来,随着显示器的大型化,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题。
[0005] 因此,作为解决这种外光反射问题的一个手段,实施使用具有防眩性硬涂层的构 件的技术。
[0006] 该防眩性硬涂层的形成方法可大致区分为三种:(1)在形成硬涂层时,通过物理方 法,使硬涂层的表面粗糙化的方法;(2)在硬涂层形成用的硬涂剂中混入填料的方法;(3)在 硬涂层形成用的硬涂剂中混入不相溶的两种成分,利用其相分离的方法。
[0007] 这些方法中的任一种皆通过在硬涂层的表面形成微细凹凸,抑制外光的镜面反 射,防止荧光灯等的外光的反射,而尤其以(2)在硬涂层中混入填料的方法为主流(参考例 如专利文献1~2)。
[0008] 即,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为,在透明塑料薄膜的表面具有 硬涂层,所述硬涂层由含有(A)含有(a)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及/或(甲基)丙烯 酸酯类预聚物与(b)反应性二氧化硅微粒的活性能量射线感应型组合物、(B)球状有机微 粒、及(C)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极性基的分散剂的硬涂层形成材料所形成,且该硬涂层的厚 度大于(B)球状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
[0009] 另外,文献中认为(B)球状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6~1 Ομπι的范围内的值。
[0010]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为,在透明塑料薄膜的表面具 有硬涂层,所述硬涂层由使用含有(Α)活性能量射线感应型组合物及(Β)球状有机微粒的硬 涂层形成材料所形成,且将该硬涂层的总雾度值定为20%以下,"总雾度值-内部雾度值"的 值定为-10~+1 %的范围。
[0011] 另外,文献中认为(Β)球状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1 Ομπι的范围内的值。
[0012] 现有技术文献 [0013]专利文献
[001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49052号公报(专利的权利要求)
[001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75081号公报(专利的权利要求)

【发明内容】

[0016]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7] 然而,发现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防眩性硬涂膜虽然可得到所规定的防眩性,然而 球状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大造成容易发生屏幕有眩光感(以下有时称为"眩光")的问题。
[0018] 发现了尤其在适用于高分辨率的高清晰度显示器的情况下,难以抑制眩光的发 生,存在识别屏幕时舒适性降低的问题。
[0019] 另外还发现了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防眩性硬涂膜不仅并未充分考虑球状有机微粒 的平均粒径的数值范围,而且在硬涂层形成材料中也并未添加分散剂,因此存在难以充分 控制球状有机微粒的沉降状况的问题。
[0020] 结果发现,不仅难以稳定地获得规定的防眩性,就算是在能够获得规定防眩性的 情况下,球状有机微粒也容易从硬涂层表面过度脱落,而无法得到充分的耐擦伤性,甚至防 眩性也容易降低。
[0021] 因此,本发明人等鉴于以上所述状况潜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用来形成防眩性 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以规定比例添加具有规定体积平均粒径的树脂微 粒,同时以规定比例添加规定的分散剂,可维持优异的防眩性,并且能够有效抑制眩光的发 生,进而完成了本发明。
[0022]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性硬涂膜,其具有优异的防眩性,并且即使在 适用于高清晰度显示器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抑制眩光的发生。
[0023]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24]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防眩性硬涂膜,其是在塑料基材的表面具备防眩性硬涂 层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为,防眩性硬涂层是由含有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 树脂、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与作为(D)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的防 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固化物所构成,并且使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 径为1~2.5μπι的范围内的值,使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A)成分的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0.1~2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且作为(C)成分的分 散剂为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极性基的化合物,且极性基为选自由羧基、羟基、磺酸基、伯胺 基、仲胺基、叔胺基、酰胺基、季铵盐基、吡啶鑰盐基、锍盐基及鱗盐基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 一种,使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Α)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 100重量份为0~2重量份(但是0重量份除外)的范围内的值,由此可解决上述问题。
[0025] 即,如果是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则在用来形成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层 形成用组合物中以规定比例添加有具有较小体积平均粒径的树脂微粒,因此即使在适用于 高清晰度显示器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抑制眩光的发生。
[0026] 另外,由于以规定比例添加规定分散剂,因此能够有效地控制涂布于塑料基材表 面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涂膜中的树脂微粒的沉降情况,不仅能够稳定地形成防 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微细凹凸,将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限定在较小的范围,而且还可得 到优异的防眩性。
[0027] 因此,只要是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则具有优异的防眩性,而且即使在适用于高 清晰度显示器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抑制眩光的发生。
[0028] 另外,在构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优选为选自由 丙烯酸聚合物树脂微粒、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微粒、苯乙烯聚合物树脂微粒及聚硅氧 烷树脂微粒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0029]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能够在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更稳定地形成微细凹凸。
[0030] 另外,在构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时,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优选为含有 作为(E)成分的二氧化硅微粒,而且优选为使作为(E)成分的二氧化硅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 为2~500nm的范围内的值,并且使作为(E)成分的二氧化硅微粒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A) 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10~20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0031]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在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于塑料基材表面时, 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涂膜中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的沉降情况,在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更 稳定地形成微细凹凸。
[0032] 另外,在构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时,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优选为含有 作为(F)成分的增滑剂,而且优选为使作为(F)成分的增滑剂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A)成 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〇. 05~2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0033]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可提高防眩性硬涂膜的耐擦伤性。
[0034] 另外,在构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作为(F)成分的增滑剂优选为硅油及改性 硅油、或它们中的任一种。
[0035]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可进一步提高防眩性硬涂膜的耐擦伤性。
[0036]另外,在构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优选为使防眩性硬涂层的膜厚为0.5~6μ m的范围内的值。
[0037]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能够获得实际使用所须的硬度,并能够抑制活性能量射线 固化型树脂的固化收缩造成的卷曲,以及能够抑制弯曲防眩性硬涂膜时造成的防眩性硬涂 层的龟裂。
【附图说明】
[0038] 图1(a)~(b)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所提供的图。
[0039] 图2为用于说明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与防眩性硬涂膜的眩光及防眩性之间的 关系所提供的图。
[0040] 图3(a)~(e)为用于说明防眩性硬涂膜的眩光的评价方法所提供的图。
[0041]图4(a)~(b)为用于说明实施例1~2中的树脂微粒的粒度分布图所提供的图。
[0042] 图5为用于说明比较例1中的树脂微粒的粒度分布图所提供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a)所示,其为防眩性硬涂膜14,其是在塑料基材12的表 面具备防眩性硬涂层13的防眩性硬涂膜14,其特征为,防眩性硬涂层13是由含有作为(A)成 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及作为(D) 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固化物所构成,并且使作为(B)成分 的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2.5μπι的范围内的值,使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的添加 量为相对于作为(Α)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0.1~20重量份的范围内 的值,且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为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极性基的化合物,且极性基为选自由 羧基、羟基、磺酸基、伯胺基、仲胺基、叔胺基、酰胺基、季铵盐基、吡啶鑰盐基、锍盐基及鱗盐 基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使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Α)成分的活 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〇~2重量份(但是0重量份除外)的范围内的值。
[0044]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具体说明。
[0045] 1.防眩性硬涂层
[0046] (1)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
[0047]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的防眩性硬涂层,是由含有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 固化型树脂、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及作为(D)成分的光聚合引发 剂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固化物所构成。
[0048] 以下对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所含有的各成分进行说明。
[0049] (l)-l(A)成分: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
[0050] 本发明中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所含有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 化型树脂的种类并不受特别限制,可由以往公知的物质中选择,可列举能量射线固化型的 单体、寡聚物、树脂或它们的混合物。
[0051] 更具体而言,优选为使用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类单体或(甲基)丙烯酸酯类预聚 物。
[0052]另外,作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可列举例如1,4_ 丁二醇二(甲基)丙烯 酸酯、1,6_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 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 环戊烯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化环己基二(甲 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 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 酯、环氧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丙酸 改性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 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的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
[0053]另外,这些单体可使用一种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0054] 另外,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类预聚物,可列举例如聚酯丙烯酸酯类、环氧丙烯酸酯 类、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类、多元醇丙烯酸酯类等。
[0055] 其中,作为聚酯丙烯酸酯类预聚物,可通过例如以(甲基)丙烯酸使利用多元羧酸 与多元醇的缩合所得到的两末端具有羟基的聚酯寡聚物的羟基酯化,或者以(甲基)丙烯酸 使对多元羧酸加成环氧烷所得到的寡聚物的末端的羟基酯化而得到。
[0056] 另外,环氧丙烯酸酯类预聚物,可通过例如使较低分子量的双酚型环氧树脂或酚 醛型环氧树脂的环氧环与(甲基)丙烯酸发生反应使其酯化而得到。
[0057] 另外,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类预聚物,可通过例如以(甲基)丙烯酸使利用聚醚多 元醇或聚酯多元醇与聚异氰酸酯的反应所得到的聚氨基甲酸酯寡聚物酯化而得到。
[0058] 此外,多元醇丙烯酸酯类预聚物,可通过以(甲基)丙烯酸使聚醚多元醇的羟基酯 化而得到。这些预聚物可单独使用一种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另外还可与上述多官能性(甲 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并用。
[0059] (1)-2(B)成分:树脂微粒
[0060] (i)种类
[0061] 本发明中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所含的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的种类, 可列举例如聚硅氧烷树脂微粒、改性聚硅氧烷树脂微粒、三聚氰胺树脂微粒、丙烯酸聚合物 树脂微粒(可列举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微粒等)、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微粒、聚 碳酸酯树脂微粒、聚乙烯树脂微粒、苯乙烯聚合物树脂微粒、苯并胍胺树脂微粒等。
[0062] 其中优选为选自由丙烯酸聚合物树脂微粒、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微粒、苯乙 烯聚合物树脂微粒及聚硅氧烷树脂微粒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0063] 原因在于,如果使用这些树脂微粒,则可在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稳定地形成微细 凹凸。
[0064]此外,从使光的散射状态均质化,并且使防眩性稳定化的观点看来,优选为使树脂 微粒的形状为球状。
[0065] (ii)体积平均粒径
[0066]另外,本发明的特征为使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2.5μπι的范围内的值。 [0067]原因在于,通过使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该范围内的值,能够维持优异的防 眩性,并且还能够有效抑制眩光的发生。
[0068] 即,若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不足Ιμπι,则会有难以维持充分的防眩性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超过2.5μπι,则尤其在适用于高清晰度显示器的情况 下,会有难以有效抑制眩光发生的情况。
[0069] 因此,优选为使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2~2.3μηι的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为 1.3~2μπι的范围内的值。
[0070] 此外,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可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进行测 定。
[0071] 接着,使用图2说明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与防眩性硬涂膜的眩光及防眩性之 间的关系。
[0072] 即,图2表示横轴为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μπι),左纵轴为防眩性硬涂膜的眩光 (ppi)的特性曲线Α、及右纵轴为防眩性硬涂膜的60°镜面光泽度(%)的特性曲线Β。
[0073] 另外,关于防眩性硬涂膜的眩光(ppi)、及60°镜面光泽度(%)的具体的测定方法, 记载于实施例中。
[0074]此外,眩光的值(ppi)越大,表示越能够有效抑制眩光的发生。
[0075]首先,由特性曲线A可知,眩光的值有随着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变大而减小的 倾向。
[0076]此处确认了,在适用于280ppi以上的实际的高清晰度显示器的情况下,为了稳定 地抑制眩光的发生,只要使特性曲线A中的眩光的值为超过80pp i的值即可。
[0077]因此可以理解,为了使眩光的值为超过80ppi的值,有效抑制眩光,应该使树脂微 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2.5μηι以下的值。
[0078]其次,由特性曲线Β可知,60°镜面光泽度也具有随着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变 大而减小的倾向。
[0079] 此处,在适用于实际的显示器的情况下,为了稳定地得到规定的防眩性,需要使 60°镜面光泽度为120%以下的值。
[0080] 因此可以理解,为了使60°镜面光泽度为120%以下的值,稳定地得到规定的防眩 性,应该使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Μ1以上的值。
[0081] 如以上所述,由特性曲线Α及Β可知,为了有效抑制眩光的发生,且为了得到规定防 眩性,应该使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2.5μπι的范围内的值。
[0082]另外,优选为使树脂微粒的Cv值为50%以下的值。
[0083]原因在于,若该Cv值为超过50%的值,则粒径大于或小于体积平均粒径的颗粒的 存在量增加,在大粒径的存在量增加的情况下,会有难以抑制眩光的发生的情况,在小粒径 的存在量增加的情况下,会有难以得到所希望的防眩性的情况。
[0084]因此,更优选为使树脂微粒的Cv值为40 %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0 %以下的值。
[0085]此外,Cv值是指下述式(1)所示的粒径分布的变异系数。
[0086] Cv值(% )=(标准偏差粒径/体积平均粒径)X 100 (1)
[0087] 另外,该Cv值可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来测定。
[0088] (iii)添加量
[0089] 另外,本发明特征为,使树脂微粒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 固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〇. 1~2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0090] 原因在于,为了使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形成微细凹凸,而得到优异的防眩性。
[0091] 即是由于,若树脂微粒的添加量为不足0.1重量份的值,则无法在防眩性硬涂层的 表面充分形成微细凹凸,有难以得到所希望的防眩性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由于,若树脂微粒 的添加量为超过20重量份的值,则会有雾度值过大,显示器的显示图像的辨认性降低的情 况。
[0092] 因此,更优选为使树脂微粒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 型树脂100重量份为1~15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12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0093] (1)_3(C)成分:分散剂
[0094] 本发明中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其特征为含有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
[0095] 原因在于,通过含有分散剂,不仅在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于塑料基 材表面时,能够有效地控制涂膜中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的沉降情况,稳定地形成防眩性 硬涂层表面的微细凹凸,将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限定在较小的范围,而且还能够得到 优异的防眩性。
[0096] 即,使树脂微粒在合适的范围不均匀分布在防眩性硬涂层表面侧,能够稳定地形 成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微细凹凸,甚至可得到优异的防眩性。
[0097] (i)种类
[0098] 本发明中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所含的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其特征为 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极性基的化合物,且极性基为羧基、羟基、磺酸基、伯胺基、仲胺基、叔 胺基、醜胺基、季钱盐基、啦陡鐵盐基、疏盐基及鱗盐基。
[0099]原因在于,如果是具有这些极性基的分散剂,则能够有效控制涂布于塑料基材表 面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涂膜的树脂微粒的沉降情况。
[0100]该分散剂的作用机制尚未被明确地解释,但推测是因为分散剂中的极性基配位于 树脂微粒的表面,其结果,树脂微粒的表面极性改变,树脂微粒存在于涂膜表面附近的机率 变高。
[0101]另外,上述极性基之中,特别优选为羧基、磺酸基、伯胺基~叔胺基。
[0102] 原因在于,如果是这些极性基,则能够使分散剂更有效地配位于树脂微粒的表面。
[0103] 另外,可在分子内导入一个或导入多个上述极性基。
[0104] 另外,在分子内具有多个极性基的情况下,需要使具有各极性基的有机化合物彼 此键合的基本骨架,而这种基本骨架优选为由酯链、乙烯基链、丙烯酸链、醚链及氨基甲酸 酯链等所构成。
[0105] 另外,这些分子中一部分的氢原子可经卤素原子取代。
[0106] 另外,这些之中,优选为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酯树脂及醇酸树脂,特别 优选为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酯树脂。
[0107] 另外,上述极性基在树脂分子中可完全随机配置,但优选为通过嵌段结构或接枝 结构使极性基配置于分子的末端部分。
[0108] 原因在于,通过在末端部分配置极性基,对树脂微粒的吸附性能变高。
[0109] 另外,分散剂的分子量不受特别限定,可以从100~90万的广范围中选择。
[0110]此外,分散剂可单独使用一种,或可组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0111] (ii)添加量
[0112] 另外,本发明特征为,使分散剂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 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0~2重量份(但是0重量份除外)的范围内的值。
[0113] 原因在于,由此能够使树脂微粒在合适的范围不均匀分布在防眩性硬涂层表面。
[0114] 即,若分散剂的添加量为0重量份,则无法使树脂微粒在合适的范围不均匀分布在 防眩性硬涂层表面,会有难以得到所希望的防眩性的情况。另一方面,若分散剂的添加量为 超过2重量份的值,则会有耐擦伤性降低的情况。
[0115] 因此,更优选为使分散剂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 树脂100重量份为0.01~1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03~0.5重量份的范围内 的值。
[0116] (1)_4(E)成分:二氧化硅微粒
[0117] 本发明中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优选为含有作为(E)成分的二氧化硅微 粒。
[0118] 原因在于,由此能够在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于塑料基材表面时,更 有效地控制涂膜中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的沉降情况,能够在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较稳 定地形成微细凹凸。
[0119] 即,利用与树脂微粒的比重差,能够使树脂微粒以较合适的范围不均匀分布在防 眩性硬涂层表面侧,而能够更稳定地形成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微细凹凸,进而可得到优异 的防眩性。
[0120] (i)种类
[0121] 另外,作为二氧化硅微粒的种类,优选为采用胶体状二氧化硅微粒、或具有表面官 能基的二氧化娃微粒。
[0122] 另外,作为具有表面官能基的二氧化硅微粒,可列举例如具有含(甲基)丙烯酰基 的基团作为表面官能基的二氧化硅微粒(以下有时称为反应性二氧化硅微粒)。
[0123] 该反应性二氧化硅微粒,可通过例如使二氧化硅微粒的表面的硅醇基和具有可与 该硅醇基反应的官能基的含聚合性不饱和基的有机物发生反应而得到。
[0124] 另外,聚合性不饱和基可列举例如自由基聚合性的(甲基)丙烯酰基等。
[0125] 另外,作为具有可与硅醇基反应的官能基的含聚合性不饱和基的有机化合物,适 合使用例如丙烯酸、丙烯酰氯、丙烯酸2-异氰酸基乙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3_亚 氨基丙酯、丙烯酸2-羟乙酯、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及这些丙烯酸衍生物所对应 的甲基丙烯酸衍生物。
[0126] 此外,这些丙烯酸衍生物或甲基丙烯酸衍生物可单独使用一种或组合两种以上来 使用。
[0127] (ii)体积平均粒径
[0128] 另外,优选为使二氧化娃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2~500nm的范围内的值。
[0129] 原因在于,若二氧化硅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不足2nm的值,则会有二氧化硅微粒 的分散稳定性降低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由于,若二氧化硅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超过500nm 的值,则会有二氧化硅微粒造成雾度值过度增加的情况。
[0130] 因此,更优选为使二氧化娃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300nm的范围内的值,进一 步优选为6~50nm的范围内的值。
[0131]此外,二氧化硅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可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进 行测定。
[0132] (iii)添加量
[0133] 另外,优选为使二氧化硅微粒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 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10~20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0134] 原因在于,若二氧化硅微粒的添加量为不足10重量份的值,则会有难以使树脂微 粒在合适的范围不均匀分布在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由于,若二氧化硅微 粒的添加量为超过200重量份的值,则由于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添加比例降低,会有 耐擦伤性降低的情况。
[0135] 因此,更优选为使二氧化硅微粒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 固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12~175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150重量份的范 围内的值。
[0136] (1)-5(D)成分:光聚合引发剂
[0137] (i)种类
[0138] 本发明中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所含有的作为(D)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的 种类,可列举例如安息香、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异丙醚、安息香正丁醚、安息香 异丁酿、苯乙酬、二甲基氛基苯乙酬、2,2_二甲氧基_2_苯基苯乙酬、2,2_二乙氧基_2_苯基 苯乙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酮、2-甲基-1-[4-(甲硫基)苯 基]_2_吗琳基-丙烷_1 -酬、4_ (2_羟基乙氧基)苯基_2 (羟基_2_丙基)酬、二苯甲酬、对苯基 二苯甲酮、4,4'_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 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吨酮、2-乙基噻吨酮、2-氯噻吨酮、2,4_二甲基噻吨酮、2,4_二 乙基噻吨酮、苄基二甲基缩酮、苯乙酮二甲基缩酮、对二甲基氨基安息香酸酯等。
[0139] 此外,这些可单独使用一种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0140] (ii)添加量
[0141]另外,优选为使光聚合引发剂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 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0.2~1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0142]原因在于,若光聚合引发剂的添加量为不足0.2重量份的值,则会有难以得到充分 的固化性的情况。另一方面,若光聚合引发剂的添加量为超过10重量份的值,则会有耐擦伤 性降低的情况。
[0143] 因此,更优选为使光聚合引发剂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 固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0.5~7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重量份的范围内 的值。
[0144] (1)-6(F)成分:增滑剂
[0145] 另外,本发明中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优选为含有作为(F)成分的增滑剂。
[0146] 原因在于,通过含有增滑剂,可提高防眩性硬涂膜的耐擦伤性。
[0147] 即,在本发明中,由于将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限定在较小的范 围,因此会有不均匀分布在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树脂微粒容易因为摩擦等而脱落的情况。
[0148] 在这方面,通过利用增滑剂来提高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光滑性,不仅树脂微粒的 体积平均粒径被限定于较小的范围,还可得到规定的耐擦伤性。
[0149] (i)种类
[0150] 另外,增滑剂的种类,优选为硅油及改性硅油、或它们中的任一种。
[0151] 原因在于,如果是这样的增滑剂,则与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其他成分 的相溶性优异,还可进一步提高防眩性硬涂膜的耐擦伤性。
[0152] 更具体而言,可列举聚硅氧烷改性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及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的 混合物、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等。
[0153] (ii)添加量
[0154] 另外,优选为使增滑剂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 月旨100重量份为0.05~2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0155] 原因在于,若增滑剂的添加量为不足0.05重量份的值,则会有无法得到充分的光 滑性,甚至难以得到充分的耐擦伤性的情况。另一方面,若增滑剂的添加量为超过20重量份 的值,则会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添加比例降低,因此耐擦伤性降低的情况。
[0156] 因此,更优选为使增滑剂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 树脂100重量份为0.5~15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1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0157] (1)-7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制备
[0158] 本发明所使用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可根据需要在适当的溶剂中添加上 述作为必要成分的(A)~(D)成分、及作为任意成分的(E)~(F)成分,使其溶解或分散而制 备。
[0159] 此时,除了(A)~(F)成分之外,还可添加例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硅烷类偶 联剂、光稳定剂、流平剂、消泡剂等。
[0160] 另外,所使用的溶剂可列举例如己烷、庚烷等的脂肪族烃、甲苯、二甲苯等的芳香 族烃、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的卤代烃、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的醇类、丙酮、甲基乙基酮、 2_戊酮、异佛酮、环己酮等的酮类、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的酯类、乙基溶纤剂等的溶纤剂类 溶剂等。
[0161]此外,以这种方式所制备出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浓度及粘度,只要在 可涂布于塑料基材表面的数值范围即可,可根据情况适当地选定。
[0162] (2)膜厚
[0163] 另外,优选为使防眩性硬涂层的膜厚为0.5~6μηι的范围内的值。
[0164] 原因在于,若防眩性硬涂层的膜厚为不足0.5μπι的值,则会有难以得到实际使用所 须的铅笔硬度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由于,若防眩性硬涂层的膜厚为超过6μπι的值,则会有难 以抑制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的固化收缩造成的卷曲,以及难以抑制防眩性硬涂膜弯曲 时造成防眩性硬涂层龟裂的情况。
[0165] 因此,更优选为使防眩性硬涂层的膜厚为1~6μηι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 5μπι的范围内的值。
[0166] 2.塑料基材
[0167] 本发明中的塑料基材的种类,可从以往作为光学用硬涂膜基材的公知的塑料基材 中适当地选择使用,可列举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 酸乙二醇酯等的聚酯薄膜、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赛璐玢、二乙酰基纤维素、三乙酰基纤 维素、乙酰基纤维素丁酸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甲基戊烯、聚砜、聚醚醚酮、聚醚砜、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氟树脂、 聚酰胺、丙烯酸树脂、降冰片烯类树脂、环烯烃树脂等。
[0168] 此外,优选为使塑料基材的膜厚为15~300μπι的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为30~200μπι 的范围内的值。
[0169] 另外,例如图1(b)所示,也可将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贴合在偏振片上而制成偏 振板20。
[0170] 即,使用三乙酰基纤维素(TAC)薄膜这种不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薄膜12a作为塑料 基材,在其一面形成防眩性硬涂层13,而制成防眩性硬涂膜14。
[0171]接下来,使形成有防眩性硬涂层13的TAC薄膜12a通过粘着剂层15a层积在聚乙烯 醇类偏振片11的单面,并且使未形成防眩性硬涂层13的TAC薄膜12b通过粘着剂层15b层积 在聚乙烯醇类偏振片的相反面。
[0172]由此,可得到具有优异的防眩性、并且即使在适用于高清晰度显示器的情况下也 能够有效抑制眩光发生的偏振板20。
[0173]此外,在偏振板20上也可设置用来贴合于液晶元件等的光学部件的粘着剂层16、 剥离片17。
[0174] 3.防眩性硬涂膜的特性
[0175] (1)60°镜面光泽度
[0176]另外,优选为使依据JIS Z8741所测得的防眩性硬涂膜的60°镜面光泽度为130% 以下的值。
[0177] 原因在于,若60°镜面光泽度为超过130%的值,则会有难以得到优异的防眩性的 情况。
[0178] 因此,更优选为使依据JIS Z8741所测得的防眩性硬涂膜的60°镜面光泽度为 120 %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15 %以下的值。
[0179] (2)眩光
[0180] 另外,使用设置了透光部而成为如图3(a)~(e)所示的规定ppi(像素/英寸)的格 子状图形,优选为使在实施例中如后述实施的眩光评价的结果为超过80ppi的范围内的值。
[0181] 原因在于,若该眩光的评价结果为80ppi以下的值,则在适用于280ppi以上的实际 的高清晰度显示器的情况下,会有容易发生眩光的情况。
[0182] 因此,更优选为使在实施例中如后述实施的眩光评价的结果为90ppi以上的值,进 一步优选为lOOppi以上的值。
[0183] 此外,格子状图形的ppi越大,换言之,显示器越高清晰度,越容易发生防眩性硬涂 膜造成的眩光。
[0184] 因此,上述pp i的数值越大,说明越能够有效抑制眩光的发生。
[0185] (3)雾度值
[0186] 另外,优选为使依据JIS K7136所测得的防眩性硬涂膜的雾度值为3~40%的范围 内的值。
[0187] 原因在于,若雾度值为不足3%的值,则会有难以得到优异的防眩性的情况。另一 方面是由于,若雾度值为超过40%的值,则会有显示器的显示图像的辨认性降低的情形。
[0188] 因此,更优选为使依据JIS K7136所测得的防眩性硬涂膜的雾度值为3.5~35%的 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4~30 %的范围内的值。
[0189] (4)总透光率
[0190]另外,优选为使依据JIS K7361所测得的防眩性硬涂膜的总透光率为85%以上的 值。
[0191] 原因在于,若总透光率为不足85%的值,则会有显示器的显示图像的辨认性降低 的情况。
[0192] 因此,更优选为使依据JIS K7361所测得的防眩性硬涂膜的总透光率为88%以上 的值,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的值。
[0193] (5)硬度
[0194] 另外,防眩性硬涂膜优选为在使用钢丝绒的耐擦伤性评价中没有外观变化。
[0195] 原因在于,在该耐擦伤性的评价中,在观察到外观变化的情况下,会有难以得到作 为硬涂膜所需的充分的耐擦伤性的情况。
[0196] 此外,该耐擦伤性的评价细节如后述。
[0197] 4.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
[0198] 作为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首先,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例如棒式涂 布法、刮刀涂布法、辊式涂布法、刮板涂布法、模具涂布法、凹版涂布法等,将防眩性硬涂层 形成用组合物涂布在塑料基材表面,而形成涂膜。
[0199] 接下来,使涂膜干燥,然后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涂膜固化,而将涂膜制成防眩性硬 涂层,由此可得到防眩性硬涂膜。
[0200] 另外,使涂膜固化时的活性能量射线可列举紫外线,该紫外线可通过高压汞灯、无 电极灯、金属卤化物灯、氙灯等来照射。
[0201] 另外,优选为使紫外线的照射量为通常100~500mJ/cm2的范围内的值。
[0202]实施例
[0203] 以下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进一步详细说明。
[0204] [实施例1]
[0205] 1.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
[0206] (1)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准备步骤
[0207] 如表1及以下所示,将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作为(B)成分的树 脂微粒、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作为(D)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作为(E)成分的二氧化硅微 粒、及作为(F)成分的增滑剂混合,并且以丙二醇单甲醚稀释,而制备出固体成分30重量% 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
[0208] 此外,表1中及下述的添加量是表示以固体成分换算所得到的值。
[0209] (A)成分:多官能性丙烯酸酯:100重量份
[0210] (B)成分:交联丙烯酸聚合物树脂微粒:10重量份
[0211]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制,Techpolymer XX_27LA,体积平均粒径:1 · δμπι,Cv值: 23%)
[0212] (C)成分:含羧基的聚合物改性物:0.1重量份
[0213](共荣社化学(株)制,Flowlen G7〇0)
[0214] (D)成分: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5重量份
[0215] (BSF(株)制,Irgacure 184)
[0216] (E)成分;导入丙烯酰基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150重量份
[0217] (体积平均粒径:5〇nm)
[0218] (F)成分:聚硅氧烷改性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7重量份 [0219](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制,紫光UV-AF100)
[0220]另外,(B)成分的Cv值是指下述式(1)所示的粒径分布的变异系数。
[0221] Cv值(% )=(标准偏差粒径/体积平均粒径)X 100 (1)
[0222] 另外,(B)成分的体积平均粒径及Cv值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堀 场制作所(株)制,LA-9 20)测定。
[0223]此时,分散溶剂使用甲基乙基酮。
[0224] 此外,将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B)成分的粒度分布图示于图4(a)。
[0225] (2)涂布步骤
[0226] 接下来,使用线棒#14,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于作为塑料基 材而且带有易粘着层的聚酯薄膜(东丽(株)制,Lumirror U48,膜厚:100μπι)的易粘着层上, 使固化后的膜厚为5μπι,而形成涂布层。
[0227] (3)干燥步骤
[0228]接下来,使用热风干燥装置,以70°C、1分钟的条件使所得到的涂布层干燥。
[0229] (4)固化步骤
[0230] 接下来,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GS Yuasa Corporation(株)制,光源:高压萊灯), 依照下述条件对干燥后的涂布层照射紫外线,使涂布层固化,制成防眩性硬涂层,而得到最 终的防眩性硬涂膜。
[0231] 照度:100mW/cm2
[0232] 光量:240mJ/cm2
[0233] 2.评价
[0234] (1)防眩性的评价1
[0235] 对于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防眩性进行评价。
[0236] 即,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载置于黑色的板子上,使防眩性硬涂层朝上。
[0237] 接下来,在防眩性硬涂膜的上方点亮三波长荧光灯,以防眩性硬涂膜使其反射,依 照下述标准进行评价。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2。
[0238] 〇:由防眩性硬涂膜的反射所辨识到的荧光灯轮廓模糊
[0239] X :由防眩性硬涂膜的反射所辨识到的荧光灯轮廓不模糊
[0240] (2)防眩性的评价2
[0241 ] 对于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防眩性通过镜面光泽度(% )进行评价。
[0242] 即,使用光泽计(日本电色工业(株)制,VG2000),依据JIS Z8741对于所得到的防 眩性硬涂膜的60°镜面光泽度(% )进行测定。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2。
[0243] (3)眩光的评价
[0244] 对于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眩光的产生进行评价。
[0245] 即,准备如图3(a)所示设置透光部而形成60ppi(像素/英寸)的格子状图形。
[0246] 该格子状图形是通过在玻璃板上设置金属蒸镀层,然后对金属蒸镀层实施抗蚀剂 处理,进行蚀刻,进一步除去抗蚀剂而制作的。
[0247] 接下来,将所准备的格子状图形载置于背光源上(King(株)制,BRIGHTB0X 5000)。 [0248]接下来,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载置于格子状图形上,并使防眩性硬涂层朝上, 观察发生眩光处。
[0249]接下来,使防眩性硬涂膜在格子状图形上在与其平行的方向移动,预先观察到的 眩光发生处与防眩性硬涂膜一起移动的情况下,判断为该眩光的发生是由防眩性硬涂膜所 造成的。
[0250]另外,在60ppi的格子状图形中并未观察到防眩性硬涂膜造成眩光发生的情况下, 依序使用以每l〇PPi增加PPi的格子状图形,重复同样的操作至观察到防眩性硬涂膜造成眩 光发生为止。
[0251]将没有观察到防眩性硬涂膜造成眩光发生的最大格子状图形(ppi)示于表2。
[0252]此外,格子状图形的ppi越大,换言之,显示器越高清晰度,防眩性硬涂膜造成的眩 光会越容易发生。
[0253]因此,表2所示的ppi的值越大,表示越能够有效抑制眩光的发生。
[0254]另外,图3 (b)表示80pp i的格子状图形的照片,图3 (c)表示1 OOpp i的格子状图形的 照片,图3(d)表示140ppi的格子状图形的照片,图3(e)表示180ppi的格子状图形的照片。
[0255] (4)雾度值的评价
[0256] 对于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雾度值(% )进行评价。
[0257] 即,使用雾度计(日本电色工业(株)制,NDH5000),依据JIS K7136对于所得到的防 眩性硬涂膜的雾度值(% )进行测定。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2。
[0258] (5)总透光率的评价
[0259] 对于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总透光率(% )进行评价。
[0260] 即,使用雾度计(日本电色工业(株)制,NDH5000),依据JIS K7361对于所得到的防 眩性硬涂膜的总透光率(% )进行测定。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2。
[0261] (6)耐擦伤性的评价
[0262 ]对于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耐擦伤性进行评价。
[0263] 即,使用#0000的钢丝绒,以250g/cm2的荷重、10cm的滑动距离,对于所得到的防眩 性硬涂膜的防眩性硬涂层实施10次往返磨擦测试。
[0264] 接下来,在三波长荧光灯下以目视观察防眩性硬涂层有无伤痕,依照下述标准进 行评价。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2。
[0265] 〇:没有观察到防眩性硬涂层的外观变化
[0266] X :观察到防眩性硬涂层的外观变化
[0267] [实施例2]
[0268] 在实施例2中,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A)~(B)及(E)成分如以下所述 改变,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出防眩性硬涂膜,并且进行评价。将所得到的结果示 于表2。
[0269] 另外,将实施例2所使用的(B)成分的粒度分布图示于图4(b)。
[0270] (A1)成分: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类预聚物:70重量份
[0271 ] (A2)成分:多官能性丙烯酸酯:30重量份
[0272] (B)成分:交联丙烯酸-苯乙烯共聚合树脂微粒:5重量份
[0273]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制,Techpolymer XX16LA,体积平均粒径:2 · 5μπι,Cv值: 28%)
[0274] (E)成分:纳米二氧化硅溶胶:45重量份
[0275] (日产化学(株)制,MIBK-ST,体积平均粒径:10nm)
[0276] [实施例3]
[0277] 在实施例3中,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A)~(E)成分如以下所述改变,除 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出防眩性硬涂膜,并且进行评价。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2。
[0278] (A)成分:多官能性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100重量份
[0279]
[0280] (新中村工业(株)制,NK Ester A-DPH)
[0281 ] (B)成分:聚硅氧烷树脂微粒:5重量份
[0282] (Momentive(株)制,Tospearl 120,体积平均粒径:2ym,Cv 值:20%)
[0283] (C)成分:含羧基的聚合物改性物:0.05重量份
[0284] (共荣社化学(株)制,Flowlen G700)
[0285] (D)成分:卜羟基-环己基-苯基-酮:3重量份
[0286] (BSF(株)制,Irgacure 184)
[0287] (E)成分:反应性纳米二氧化硅溶胶:18重量份
[0288] (日产化学(株)制,MIBK-SD,体积平均粒径:10nm)
[0289] [实施例4]
[0290] 在实施例4中,在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之中并未添加(F)成分,除此之外,与 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出防眩性硬涂膜,并且进行评价。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2。
[0291] [比较例1]
[0292] 在比较例1中,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B)成分如以下所述改变,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出防眩性硬涂膜,并且进行评价。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2。
[0293] 另外,将比较例1所使用的(B)成分的粒度分布图表示于图5。
[0294] (B)成分:交联丙烯酸聚合物树脂微粒:10重量份
[0295] (综研化学(株)制,MX_80H3wt,体积平均粒径:0 · 8μπι,Cv值=10% )
[0296] [比较例2]
[0297] 在比较例2中,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B)成分如以下所述改变,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出防眩性硬涂膜,并且进行评价。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2。
[0298] (B)成分:交联丙烯酸聚合物树脂微粒:10重量份
[0299] (综研化学(株)制,Mx-300,体积平均粒径:3μπι,Cv值:10% )

[0303] 工业实用性
[0304] 如以上的详细叙述,依据本发明,通过在用于形成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层 形成用组合物中以规定比例添加具有规定体积平均粒径的树脂微粒,而且以规定比例添加 规定分散剂,可维持优异的防眩性,同时还可有效抑制眩光的发生。
[0305]结果,依据本发明可得到一种防眩性硬涂膜,其具有优异的防眩性,而且即使在适 用于高清晰度显示器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抑制眩光的发生。
[0306]因此,可期待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有助于显著提高高清晰度显示器的辨认性。 [0307] 附图标记说明
[0308] 12:塑料基材;12a、12b: TAC薄膜;13:防眩性硬涂层;14:防眩性硬涂膜;15a、15b: 粘着剂层;16:粘着剂层;17:剥尚片;20:偏振板。
【主权项】
1. 一种防眩性硬涂膜,其是在塑料基材的表面具备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其 特征在于, 所述防眩性硬涂层是由含有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作为(B)成分的 树脂微粒、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及作为(D)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 合物的固化物所构成,且 使所述作为(B)成分的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2.5μπι的范围内的值,使所述作 为(Β)成分的树脂微粒的添加量为相对于所述作为(Α)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100 重量份为〇. 1~2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且 所述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为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极性基的化合物,且所述极性基为 选自由羧基、羟基、磺酸基、伯胺基、仲胺基、叔胺基、酰胺基、季铵盐基、吡啶鑰盐基、锍盐基 及鱗盐基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使所述作为(C)成分的分散剂的添加量为相对于所述 作为(Α)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0~2重量份(但是0重量份除外)的范 围内的值。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为(Β)成分的树脂微粒为选 自由丙烯酸聚合物树脂微粒、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微粒、苯乙烯聚合物树脂微粒及聚 硅氧烷树脂微粒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组合 物含有作为(Ε)成分的二氧化硅微粒,且使所述作为(Ε)成分的二氧化硅微粒的体积平均粒 径为2~500nm的范围内的值,且使所述作为(Ε)成分的二氧化硅微粒的添加量为相对于所 述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10~20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形 成用组合物含有作为(F)成分的增滑剂,且使所述作为(F)成分的增滑剂的添加量为相对于 所述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100重量份为0.05~2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为(F)成分的增滑剂为硅油 及改性硅油、或它们中的任一种。6. 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使所述防眩性硬涂层 的膜厚为〇. 5~6μπι的范围内的值。
【文档编号】G02B5/02GK105874357SQ201480071029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4年3月26日
【发明人】仓本达己, 星野弘气, 大類知生, 所司悟
【申请人】琳得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