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27654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组件及其应用,特别是涉及一种导光板及其在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在传统的侧入光式背光模块中,通常会使用复数个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然而,由于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光场角度有限,导致导光板对应两相邻发光二极管之间的位置出现暗带与出光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一般作法会在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微结构,通过微结构可使入光光线均匀。然而,此种作法对于改变发光二极管的光场角度有限,当发光二极管的数量减少且其之间的间隔加大时,仍会产生导光板出现暗带以及亮度不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其中,导光板可增加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线的入光角度,进而可提升导光板应用于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设备时的外观品味与出光均匀度。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提出一种导光板。此导光板包括本体、复数个入光结构、复数个第一微结构以及复数个第二微结构。本体包括入光面。入光结构间隔地设置在入光面上。其中,每一个入光结构包括顶面以及分别连接于顶面的相对两个侧边的两个侧面。而且,入光结构的顶面与入光面之间有距离。第一微结构设置在每一个入光结构的顶面上。第二微结构设置在入光结构之间。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上述每一个入光结构为梯形结构,且每一个侧面为斜面。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上述每一个第一微结构与第二微结构为圆柱形(R-cu t)结构或角柱形(V-cu t)结构。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上述入光结构的其中一者的顶面上的第一微结构的数量比设置在其中的两个相邻的入光结构之间的第二微结构的数量多。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上述入光结构的其中一者的顶面上的第一微结构的数量与设置在其中的两个相邻的入光结构之间的第二微结构的数量比例为2:1。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种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包括前述导光板以及至少一个光源。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相邻设置。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再提出一种显示设备。此显示设备包括前述背光模块以及显示面板。其中,前述背光模块中的导光板的本体还包括出光面。显示面板与导光板的出光面相邻设置。
[0012]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上间隔设置凸出的入光结构,以使入光结构的顶面与入光面间形成高度差。藉此,可使充分的光线从入光结构的侧面进入导光板中,以提升入光量。另一方面,入光结构的侧面为斜面,故可增加折射光线的面积,并提高光线进入导光板的入光角度,进而可改善导光板出现暗带以及亮度不均的问题。
[0013]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的入光面以及入光结构的顶面分别设有微结构,故光线在进入导光板之前可先经过微结构的折射而形成较大的入光角,同样可使入光更均匀,进而提升导光板的出光均匀度以及外观品味。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完整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参照结合附图所做的下列描述,其中:
[0015]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0016]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0017]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0018]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架构与已知架构的导光板辉度与光源的光场角度的关系不意图;以及
[0019]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设备的局部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同时参照图1及图2所示,其是分别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立体示意图以及局部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100包括导光板120以及与导光板120相邻设置的光源140。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120包括本体121、复数个入光结构122、复数个第一微结构123以及复数个第二微结构124。
[0021]如图2所示,本体121包括入光面121a以及出光面121b。光源140与入光面121a相邻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入光结构122为凸出于入光面121a的凸状结构。在一些例子中,入光结构122可为梯形结构,且入光结构122间隔地设置在入光面122a上。也就是说,相邻两个入光结构122之间具有入光空间122c。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个入光结构122包括顶面122a以及分别连接于顶面122a的相对二个侧边的二个侧面122b。也就是说,入光结构122的顶面122a与入光面121a之间有一段距离Dl,且侧面122b的其中一个侧边连接于顶面122a的一个侧边,侧面122b的另一个侧边连接于入光面121a。在一些例子中,侧面122b可为斜面。藉此,通过入光空间122c的设计,可使足够的光线经由入光空间122c而从斜面122b进入本体121中,进而可提升导光板120整体的入光量。再者,斜面122b的设计可增加折射光线的面积,并提高光线进入本体121的入光角度,进而改善导光板120出现暗带以及亮度不均的问题。
[0022]继续参照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123设置在入光结构122的顶面122a上。第二微结构124设置在入光面121a上,并且位于入光结构122之间。也就是说,入光面121a的一部分设有入光结构122,而未设置入光结构122的部分则设有第二微结构12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123与第二微结构124均为条状结构。而且,第一微结构123与第二微结构124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入光面121a的长边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123与第二微结构124均为圆柱形结构。藉此,光源140所产生的光线在进入本体121之前可先经过第一微结构123与第二微结构124的折射而形成较大的入光角,故可使入光更均匀。
[0023]继续参照图1及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123与第二微结构124的数量可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而设计成相同或不相同。更好地,其中一个入光结构122的顶面122a上的第一微结构123的数量大于设置在其中二个相邻的入光结构122之间的第二微结构124的数量。在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入光结构122的顶面122a上的第一微结构123的数量与设置在其中二个相邻的入光结构122之间的第二微结构124的数量比例为2:1,其可达到较佳的光学效果。更清楚而言,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一微结构123与第二微结构124的数量比仅为示范说明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4]更清楚而言,图1及图2所示实施例的第一微结构123与第二微结构124为圆柱形(R-cut)结构,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与第二微结构可具有不同的设计。请参照图3,其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200的结构与前述背光模块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块200的导光板220的第一微结构223以及第二微结构224具有不同的形状设计,在图3中,第一微结构223以及第二微结构224为角柱形(V-cut)结构。
[0025]继续参照图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