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992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微波的等离子照明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该冷却结构能够很容易地冷却该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内部发热部件。
背景技术
一般地,使用微波的等离子照明系统是一种通过将微波加入到无电极照明灯泡中以获得可见光或紫外线的装置。该照明系统与常规白炽灯或荧光灯相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并具有出色的照明效果。
图1是常规等离子照明系统的纵向剖视图。
该常规等离子照明系统包括外壳1;安装在外壳1中用于产生微波的磁控管3;安装在外壳1中用于传送由磁控管3产生的微波的波导管5;使用照明材料并且在外壳1的前部突出的用于发光的照明灯泡7;固定到波导管5的出口用于屏蔽微波并使光通过的网筛9;以及固定于网筛9的圆周上的外壳前表面上用于向前反射灯泡7所发出的光的反射镜11。
用于向磁控管3供给高电压的高压发生器13安装在该外壳1的内部。
波导管5在其中央设置有轴孔5a,用于转动照明灯泡7的旋转轴10通过该轴孔5a。同时,与旋转轴10连接的灯泡电机8安装在波导管5的后侧上,以转动并冷却照明灯泡7。
特别的是,用于冷却磁控管3、高压发生器13和灯泡电机8的鼓风装置14安装在外壳1的后侧上。该鼓风装置14包括与将外部空气导入外壳中的通道相对应的风扇罩壳15,设置在该风扇罩壳15中的风扇16,以及用于转动风扇16的风扇电机17。
在所述等离子照明系统中,当驱动信号输入高压发生器13时,高压发生器13将来自外部的交流电源放大,并将放大的高电压供给磁控管3。
该磁控管3通过由高压发生器13所供给的高电压而进行谐振,并产生高频微波。所产生的微波通过波导管5传送到筛网9的内部,以使密封在照明灯泡7中的照明材料放电,因而产生具有单一发射光谱的光。
灯泡7产生的光通过反射镜11向前反射,并照亮照明空间。
同时,当等离子照明系统工作时,风扇电机17也一起工作。此时,通过由风扇电机17带动的风扇16,外壳1的外部空气通过风扇罩壳15的进气口15a以及两个排放口15b和15b’对磁控管3和高压发生器13进行冷却,并经过形成在外壳1前面的出口1a排出。
然而,在常规等离子照明系统中,由于风扇罩壳15上设置的两个排放口15b和15b’形成有相同的面积,所以不能有效冷却比其它任何部件产生的热量都相对较高的磁控管3。
因此,当如磁控管3之类的高发热部件没有充分冷却时,持久使用寿命被缩短,或性能产生极大地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提高风扇和风扇电机的功率,以充分冷却高发热部件。
同时,常规等离子照明系统具有从外壳1后侧吸入外部空气并排放到外壳1前侧的结构,从而使已经冷却各种部件的热空气排放到照明空间中,造成用户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从外壳1的前侧将空气排放到另一侧,需要使用辅助排放管。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用于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该结构能够有效冷却如磁控管之类的高温发热部件,在不必增大风扇功率的情况下,通过使排放流速根据部件的发热量和设计情况而有所不同,从而延长这些部件的使用寿命,并且改善系统的性能。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本发明提供了用于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该冷却结构包括具有至少两个排放口的风扇罩壳,这两个排放口具有不同的排放流速,用于通过将外部空气导入外壳中,冷却外壳中的发热部件。
在该风扇罩壳的排放口中,设置有用于将排放空气导向到每个发热部件的延长管。
为了集中冷却发热部件的至少两个具体部件,至少一个延长管由具有至少两个排放口的分配管组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该外壳在其后侧设置有风扇罩壳,以导入外部空气,并在其前侧设置有用于排放已冷却发热部件的空气的外壳出口。在该外壳出口处,排放导向构件形成为圆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该外壳形成有具有内部壳和外部壳的双筒结构。通过风扇罩壳循环的外部空气导入到内部壳的后表面中,流经内部壳的内部,流到外部壳的内部,并排放到外部壳的后表面排放口。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用于排放流过外壳内部的空气的多个排放管通过连接于外壳上而设置在外壳的外表面上。
此处,排放管包括连接到排放管前部的第一排放口,和连接到排放管中间部分的第二排放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该排放管在其后部具有第一排放管,在其侧部具有第二排放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该外壳具有多个朝排放管内侧突出的散热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外壳的外表面上形成多个散热片。
由于排放流速根据部件的发热量和设计情况而有所不同,所以本发明所述系统能够有效地冷却如磁控管之类的高温发热部件,因而在不必增大风扇功率的情况下,延长部件的使用寿命,改善系统的性能。
同时,在本发明中,由于已经冷却外壳中发热部件的空气被排放到外壳的后侧,所以热空气没有排放到照明空间中,因而不会使用户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提高了方便性。


图1是示出常规等离子照明系统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等离子照明系统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所述等离子照明系统的纵向剖视图;图4是外壳沿着图3的线A-A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所述等离子照明系统的纵向剖视图;图6是外壳沿着图5的线B-B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所述外壳的横截面剖视图;图8是示出本发明第五优选实施例所述等离子照明系统的纵向剖视图;图9是外壳沿着图8的线C-C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本发明第六优选实施例所述外壳的横截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述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等离子照明系统的纵向剖视图。
参照图2,在外壳50中设置有用于产生微波的磁控管61;波导管63,用于传送由磁控管61所产生的微波;高压发生器65,用于向磁控管61提供高电压;和灯泡电机66,用于转动并冷却照明灯泡68。
此处,波导管63位于外壳50的内部中央部分。磁控管61和高压发生器65分别位于该波导管63的两侧,灯泡电机66位于波导管63的后侧。
在外壳50的前面,设置有用于通过微波发光的照明灯泡68,用于屏蔽微波并使光通过的网筛70,和用于向前反射灯泡68产生的光的反射镜72。
鼓风装置80用于冷却如磁控管61、高压发生器65的部件所产生的热量,灯泡电机66安装在外壳50的后侧。
鼓风装置80包括与外部空气导入外壳50的通道相对应的风扇罩壳81,设置在该风扇罩壳81中的风扇83,和用于转动该风扇83的风扇电机85。
风扇罩壳81在风扇罩壳81的前部中央部分设置有进气口81a。该风扇83位于进气口81a的内侧。尤其是,该风扇罩壳81具有第一排气口81b和第二排气口81c,用于分别朝磁控管61和高压发生器65排放空气。
此处,由于磁控管61产生比高压发生器65更高温度的热量,所以必须在磁控管61和灯泡电机66所处位置处形成较大的排放流速。根据这一点,第一排放口81b的横截面积S1形成得比第二排放口81c的横截面积S2更大。
该第一排放口81b和第二排放口81c的横截面积之比可为6∶4。
在该风扇罩壳81的第一和第二排放口81b和81c处,分别形成延长管90和91,该延长管用于将排放空气导向到如磁控管61和高压发生器65的发热部件上。
为了分别集中冷却磁控管61和灯泡电机66,从第一排放口81b连接到磁控管61上的延长管90由具有第一分排放口96a和第二分排放口97a的分配管95组成。
为了更加集中地冷却磁控管61,向磁控管61集中排放空气的该分配管95的第一分排放口96a也形成得比向灯泡电机66集中排放空气的第二分排放口97a更大。
也就是说,分配管95由主管96和分支管97组成,该主管具有用于使排放流速增大的第一分排放口96a,该分支管从主管96上分出并具有第二分排放口97a。
同时,在外壳50前面形成有外壳排放口50a,该外壳排放口用于排放已经冷却如磁控管61之类的发热部件的空气。该外壳排放口50a形成为圆形,该外壳排放口设置有排放导向构件55,用于将所排放的空气导向到外壳50的侧面方向。
同时,可以根据设计情况安装设置在风扇罩壳80中的各种风扇83,如西罗科风扇、轴向风扇等等。同时,延长管90和91甚至也作为单体或分离体形成在风扇罩壳80上。
也可以根据发热部件在外壳50中的设置位置,将风扇罩壳81的排放口81b和81c、延长管90和91、及分配管95的数量和方向可进行不同的构造。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
当从高压发生器65放大的高压供给于磁控管61时,磁控管61产生微波,并通过波导管63将其辐射到网筛70的内部。同时,灯泡68中的照明材料由于微波而通过电场形成等离子状态,因而发光并照亮照明空间。
由于灯泡电机66和风扇电机85与高压发生器65同时工作,所以灯泡电机66通过转动灯泡68而对其进行冷却,并且风扇电机85使得外壳50的外部空气流入外壳50,以冷却磁控管61、高压发生器65、灯泡电机66和风扇电机85。
同时,在风扇83的作用下,通过风扇罩壳81的进气口81a导入的外部空气经过相应延长管90和91由第一和第二排放口81b和81c集中冷却磁控管61、灯泡电机66和高压发生器65。
此处,由于第一排放口81b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排放口81c的横截面积,所以更大量的外部空气提供给通向磁控管61和灯泡电机66的分配管95。同时,由于分配管95分成第一和第二两个分排放口96a和97a,所以外部空气集中供给到磁控管61和灯泡电机66。
与此类似,通过向产生较多热量的磁控管61提供更多外部空气,并形成将外部空气集中供给到如磁控管61和灯泡电机66的特殊部件的分配结构,可以更加有效地集中冷却外壳50中的发热部件。
因此,在本发明中,更多的外部空气提供给过热的发热部件,从而有效地进行冷却,因而延长使用寿命并增强装置的可靠性。
已经冷却外壳50的内部部件的空气经过形成在外壳50前面的外壳排放口50a排放出去。此时,排放空气利用形成在外壳排放口50a前面的排放导向构件55朝外壳50的外侧排放。
下文中,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部件相同构造的部件将采用相同附图标记,并且为了简化起见,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图3是示出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所述等离子照明系统的纵向剖视图,图4是外壳沿着图3的线A-A的剖视图。
在前述第一优选实施例中,该外壳构造成将空气排放到其前侧。然而,在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中,外壳50构造成将空气排放到其后侧。
也就是,在第二优选实施例中,外壳50形成有双筒结构,该双筒形结构具有内部壳51和外部壳52。在内部壳51的前面形成有连接到外部壳52上的排放通道50b,在外部壳52的后表面上形成有用于将空气排放到外侧的排放口56a。
因此,利用风扇83导入内部壳51中的外部空气对外壳51中的如磁控管61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通过排放通道50b流向外部壳50的内部,并通过外部壳50的排放口56a排放出去。
同时,在外部壳52的排放口56a处,用于防止包括昆虫在内的杂质的过滤构件最好安装在外部壳52的排放口56a处。
在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中,通过向外壳50的后侧排放已冷却空气,可以提高用户的方便性,并且通过设置连接到外部壳52上的排放通道,使得空气排放顺利进行。
图5是示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所述等离子照明系统的纵向剖视图,图6是外壳沿着图5的线B-B的剖视图。
在前述第二优选实施例中,该外壳由双结构组成,并且空气排放到外壳的后侧。然而,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空气通过排放管56的排放口56a排放到外壳50的后侧,该排放口在外壳50的外表面处延长。
也就是,所述两个排放管56设置在外壳50的两侧上,并且沿着外壳50延长,用于将已经通过外壳50内部的空气通过排放管的排放口排放到外壳50的后侧。
外壳50包括排放通道50b和排放开口50c,该排放通道连接到排放管56的前部,该排放开口连接到排放管56的中间部分。
此处,虽然外壳50的排放通道50b形成为完全开放的结构,但是通过从外壳50的一部分上切割、弯曲并开口,排放开口50c形成为由多个孔组成的栅格结构。此时,外壳50的排放口50c的排放方向最好朝向排放管56的排放口56a形成。
在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所述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中,由于外壳50的结构简化并且通过外壳50的排放通道50b和排放开口50c的流阻最小化,所以在这一状态下通过外壳50内部的空气很容易排出。
图7是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所述外壳的横截面剖视图。
除了在排放管56的侧面上形成有用于将空气排出外侧的辅助排放口50d之外,本发明的第四优选实施例与第三优选实施例相同。
该辅助排放口50d也最好形成为类似于第三优选实施例中外壳50的排放开口50c的栅格结构。
在本发明的第四优选实施例中,通过放大排放管56的排放通道并因而使流阻最小化,空气更易于被排出。
图8是示出本发明第五优选实施例所述等离子照明系统的纵向剖视图,图9是外壳沿着图8的线C-C的剖视图。
在本发明第五优选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三实施例,空气通过延伸到外壳50外表面的排放管56排放到外壳50的后面。
其中一个区别在于,从外壳50的外表面突出的散热片58设置在该排放管56的内部。该散热片58可以朝着排放空气的流动方向形成,或者正交于排放空气的流动方向形成。同时,该散热片58的形状和排列可以根据设计情况或需要而有所不同。
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在外壳50中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散热片58朝外散发,并且通过排放管56排放的空气与散热片58接触,从而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因而提高了该系统的整体冷却效率。
图10是本发明第六优选实施例所述外壳的横断面剖视图。
在前述第三、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在外壳50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两个排放管56。然而,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在外壳50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四个排放管56。
排放管56以预定间隔位于外壳50的圆周表面上。同时,即使本发明构造为四个排放管,也可以根据设计情况以不同的方式构造排放管56的数量。
尤其是,在外壳50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用于很容易地散发外壳50中的热量的多个散热片59。所述散热片59最好形成在外壳50的外表面上没有形成排放管56的地方。
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构造有四个排放管56,因而减小了空气的排放流阻。同时,多个散热片59形成在外壳50的外表面上,从而提高了冷却效率。
实用性在本发明所述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中,由于排放流速根据部件的发热量和设计情况而有所不同,所以系统能够有效地冷却如磁控管的高温发热部件,因而在不需要增大风扇功率的情况下,延长了部件的使用寿命,改善了系统的性能。
在本发明中,由于已经冷却外壳中发热部件的空气排放到外壳的后侧,所以热空气不会排放到照明空间中,因而不会使用户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并提高方便性。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本发明中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化。因此,如果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的范围中,则本发明将其内容覆盖。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包括具有至少两个排放口的风扇罩壳,所述排放口具有不同的排放流速,以通过将外部空气导入外壳中而冷却外壳中的发热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用于将排放空气导向到每个发热部件的延长管设置在所述风扇罩壳的排放口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为了集中冷却至少两个特定发热部件,至少一个延长管由至少具有两个排放口的分配管组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连接到所述分配管上的排放口的排放流速大于所述风扇罩壳的其它排放口的排放流速。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所述分配管的排放口形成为具有彼此不同的排放流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微波发生器和灯泡电机位于所述外壳中的一侧上并且高压发生器位于其另一侧上,在这种情况下,朝向所述微波发生器和所述灯泡电机的排放口的排放流速大于朝向所述高压发生器的其它排放口的排放流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为了分别集中冷却微波发生器和灯泡电机,由两个排放口组成的分配管连接到朝向所述微波发生器和所述灯泡电机的排放口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所述外壳在其后表面设置有风扇罩壳,以导入外部空气,并在其前表面设置有外壳排放口,以排放冷却过发热部件的空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所述外壳排放口在所述外壳排放口处设置有形成为圆形的排放导向构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所述外壳形成有具有内部壳和外部壳的双筒结构,并且由所述风扇罩壳循环的外部空气导入到所述内部壳的后表面中,流经所述内部壳的内侧,流到所述外部壳的内侧,并排放到所述外部壳的后表面排放口。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通过连接到所述外壳上,用于排放流过所述外壳内部的空气的多个排放管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所述外壳包括连接到所述排放管前侧的第一排放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所述外壳包括连接到所述排放管中间部分的第二排放口。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所述排放管在其后部具有第一排放口,并在其侧部具有第二排放口。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所述外壳具有多个朝向所述排放管内侧突出的散热片。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多个散热片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
17.一种用于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包括风扇罩壳,所述风扇罩壳与将外部空气导入所述外壳中以冷却所述外壳中的发热部件的通道相对应,并具有至少两个排放口;以及分配管,为了分别集中冷却至少两个发热部件,所述分配管从所述风扇罩壳的所述一个排放口处延长,并具有多个排放口。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所述分配管由具有较大排放流速的主管和从所述主管分出的分支管组成。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位于所述微波发生器周围用于转动灯泡的微波发生器和灯泡电机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且所述主管朝向所述微波发生器形成,所述分支管朝向所述灯泡电机形成。
20.一种用于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中安装有内部部件;以及多个排放管,所述排放管位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用于排放流经所述外壳内部到达所述外壳外部的空气;其中,所述外壳包括连接到所述排放管前部的第一排放口和连接到所述排放管中间部分的第二排放口。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所述排放管在其后侧具有第一排放口,并在其一侧具有第二排放口。
22.一种用于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中安装有内部部件;以及多个出口管,所述出口管位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用于排放流过所述外壳内部的空气;其中,所述外壳包括多个突出于所述排放管内部的散热片。
23.一种用于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中安装有各种部件;以及多个出口管,所述出口管位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用于排放流过所述外壳内部的空气;多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用于散发所述外壳的内部热量。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冷却结构,其中,所述排放管以预定间隔均匀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圆周表面上,并且所述散热片形成于没有形成所述排放管的一侧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等离子照明系统的冷却结构,包括具有至少两个排放口的风扇罩壳,该排放口具有不同的排放流速,用于将外部空气导入外壳中并冷却外壳中的发热部件。该结构集中冷却如磁控管的高温发热部件,因而延长了部件的使用寿命,并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文档编号H01J61/52GK1720603SQ02830160
公开日2006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18日
发明者李成华, 孙永福, 李光元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