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51625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发光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揭露一种发光装置,包含壳体、可移动灯座、导光板与灯条。壳体包含第一底板及第一侧墙。第一底板与第一侧墙定义出容置槽,且第一底板上在靠近第一侧墙处具有多个镂空滑槽。镂空滑槽的长度方向彼此平行。可移动灯座位于第一底板上,且均与第一侧墙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可移动灯座是通过多个固定元件以可滑动的方式固定于镂空滑槽中,以相对第一侧墙滑动而改变第一间距。导光板设置于容置槽内且固定于可移动灯座上。灯条设置于可移动灯座上,具有多个光源。光源的发光方向是朝向导光板的入光面,且与导光板的入光面间具有固定的第二间距。
【专利说明】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发光装置,特别是一种可固定导光条与导光板的间距离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一般而言,已知显示装置的侧入式背光模块若采LED为背光源,则侧入式背光模块会包含具LED的灯条(light bar)与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其中,灯条位于导光板的一侧边,使LED可朝向导光板的入光面。当灯条的LED发光时,光线进入导光板中扩散,之后可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光。虽然导光板与LED之间的距离越小时,背光模块可具有越高的发光效率,但由于LED发光时会产生高温,且导光板的材质多为不耐高温的压克力(PMMA),因此导光板需与灯条的LED会相距一距离而不可接触。
[0003]也就是说,当考量发光效率时,导光板与灯条LED之间的距离应该要尽可能的小但不可彼此接触,但因导光板与灯条的位置皆是固定的,因此若预留的距离不足,在高温的环境下,受热膨胀的导光板可能会与灯条的LED接触。习知LED背光模块便往往因导光板与灯条LED之间的预留距离不足,使高温而膨胀的导光板接触到灯条的LED,造成导光板因高温而烧熔、翘曲,或产生亮度不均的情形(例如mura)。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发光装置,当导光板因为灯条发光产生高温而受热膨胀时,仍可固定导光板与灯条之间的距离。
[0005]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一种发光装置包含壳体、可移动灯座、导光板与灯条。壳体包含第一底板及垂直第一底板的第一侧墙。第一底板与第一侧墙定义出容置槽,且第一底板上在靠近第一侧墙处具有多个镂空滑槽。镂空滑槽的长度方向彼此平行。可移动灯座位于第一底板上,且可移动灯座均与第一侧墙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可移动灯座是通过多个固定元件以可滑动的方式固定于镂空滑槽中,以相对第一侧墙滑动而改变第一间距。导光板具有上、下表面与入光面。导光板平行于第一底板。导光板的入光面垂直且邻接于上、下表面。导光板设置于容置槽内且固定于可移动灯座上。下表面是面向第一底板。灯条设置于可移动灯座上,具有多个光源。光源的发光方向是朝向导光板的入光面,且与导光板的入光面间具有固定的第二间距。
[0006]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可移动灯座包含第二底板、第二侧墙与第一抵靠结构。第二底板位于第一底板上且用以承载导光板。第二底板在对应每一镂空滑槽处均具有螺孔。第二侧墙垂直于第二底板,用以承载灯条。第一抵靠结构垂直凸出于第二底板表面,且抵靠导光板的下表面边缘与入光面下缘。
[0007]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固定元件为螺丝,通过每一固定元件穿过每一镂空滑槽,并分别锁入可移动灯座的第二底板的螺孔内。
[0008]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可移动灯座还包含顶壁与第二抵靠结构。顶壁连接于第二侧墙,且平行第二底板。第二抵靠结构垂直凸出于顶壁且面向第一抵靠结构,且抵靠导光板的上表面边缘与入光面上缘。
[0009]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抵靠结构与第二抵靠结构彼此对齐。
[0010]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发光装置还包含粘胶。粘胶用以固定导光板于可移动灯座上。
[0011]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发光装置还包含弹性元件。弹性元件连接于可移动灯座与第一侧墙之间。弹性元件的伸缩方向平行于壳体的镂空滑槽的长度方向。
[0012]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弹性元件包含弹簧或橡胶。
[0013]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间距介于Imm至2mm。
[0014]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光源包含发光二极管。[0015]在本发明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可移动灯座通过多个固定元件以可滑动的方式固定于镂空滑槽中,因此可移动灯座可沿镂空滑槽的长度方向滑动。此外,灯条与导光板位于可移动灯座上,且灯条的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间具有固定的第二间距。当灯条的光源发光时,导光板虽然会受热膨胀,但承载导光板的可移动灯座会于镂空滑槽往第一侧墙的方向滑动。也就是说,当导光板热胀或冷缩时,可移动灯座会以相对第一侧墙滑动而改变可移动灯座与第一侧墙间的第一间距,但灯条的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间的第二间距则保持不变。
[0016]如此一来,设计者在决定第二间距时,不需考虑导光板热胀冷缩的因素,因此可将灯条的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间的距离(即第二间距)设计成比已知背光模块还小,使此发光装置的发光效率得以提升。此外,因灯条的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间的第二间距不会因导光板热胀冷缩而改变,因此高温膨胀的导光板不会接触到灯条的光源,可避免导光板因高温而产生烧熔、翘曲,或亮度不均的情形(例如mura)。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上视图;
[0018]图2绘示图1的发光装置局部放大的上视图;
[0019]图3绘示图2的发光装置的下视图;
[0020]图4绘示图2的发光装置沿线段4-4的剖面图;
[0021]图5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
[0022]图6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
[0023]图7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
[0024]图8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
[0025]图9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
[002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7]100:发光装置IOOa:发光装置
[0028]IOOb:发光装置IOOc:发光装置
[0029]IOOd:发光装置IOOe:发光装置
[0030]110:壳体112:第一底板
[0031]114:第一侧墙116:容置槽[0032]118:镂空滑槽120:可移动灯座
[0033]121:固定元件122:第二底板
[0034]123:螺孔124:第二侧墙
[0035]125:粘胶126:第一抵靠结构
[0036]127:弹性元件128:顶壁
[0037]129:第二抵靠结构130:导光板
[0038]132:上表面134:下表面
[0039]136:入光面140:灯条
[0040]142:光源4-4:线段
[0041]Dl:第一间距D2:第二间距
[0042](1:方向(1’: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0044]图1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0的上视图。如图所示,发光装置100包含壳体110、可移动灯座120、导光板130与灯条140。其中,壳体110包含第一底板112与第一侧墙114,且第一侧墙114大致垂直第一底板112 (请同时参照图4)。在本文中的“大致”意指制造上的误差,例如10%的误差,但不以限制本发明。第一底板112与第一侧墙114可定义出容置槽116,供导光板130设置于其内。第一底板112上在靠近第一侧墙114处具有多个镂空滑槽118,且镂空滑槽118的长度方向彼此大致平行。灯条140具有多个光源142,且光源142的发光方向是朝向导光板130的入光面136 (请同时参照图4)。
[0045]图2绘示图1的发光装置100局部放大的上视图。图3绘示图2的发光装置100的下视图。同时参阅图2与图3,可移动灯座120位于第一底板112上,且可移动灯座120均与第一侧墙114之间具有第一间距D1。此外,可移动灯座120是通过多个固定元件121以可滑动的方式固定于镂空滑槽118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移动灯座120包含第二底板122、第二侧墙124与第一抵靠结构126。其中,第二底板122承载导光板130,且第二底板122在对应每一镂空滑槽118处均具有螺孔123。固定元件121可以为螺丝,镂空滑槽118延伸至第二底板122的下方,因此每一固定元件121可穿过每一镂空滑槽118,并分别锁入可移动灯座120的第二底板122的螺孔123内。
[0046]此外,螺丝通常具有螺纹部及用来与起子接触的头部。固定元件121的螺纹部直径小于镂空滑槽118的宽度,因此可穿过镂空滑槽118并啮合于螺孔123中。固定元件121的头部直径大于镂空滑槽118的宽度,因此固定元件121的头部不会进入镂空滑槽118。如此一来,固定元件12 1的头部与第二底板122会分别位于第一底板112的相反侧,如图3所示。固定元件121的头部与第二底板122之间的间距可通过旋转固定元件121来调整,当固定元件121的头部与第二底板122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底板112的厚度时,通过固定元件121与镂空滑槽118,可移动灯座120能以相对第一侧墙114滑动而改变第一间距D1。[0047]图4绘示图2的发光装置100沿线段4-4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导光板130具有上表面132与下表面134。下表面134是面向壳体110的第一底板112。导光板130的入光面136垂直且邻接于上、下表面132、134。此外,导光板130平行于壳体110的第一底板112,且导光板130固定于可移动灯座120上。具有光源142的灯条140设置于可移动灯座120上,且光源142与导光板130的入光面136间具有固定的第二间距D2。当光源142发光时,光线可由导光板130的入光面136进入,并从导光板130的上表面132发出光线。
[0048]更具体地说,可移动灯座120的第二底板122位于壳体110的第一底板112上。第二侧墙124大致垂直于第二底板122,且第二侧墙124承载灯条140。此外,可移动灯座120的第一抵靠结构126垂直凸出于第二底板122表面,且抵靠导光板130的下表面134的边缘与入光面136的下缘。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装置100包含位于第二底板122、第一抵靠结构126与导光板130间的粘胶125。粘胶125可将导光板130固定于可移动灯座120上。
[0049]在使用时,由于可移动灯座120通过固定元件121以可滑动的方式固定于镂空滑槽118中,因此可移动灯座120可沿镂空滑槽118的长度方向(即方向d或方向d’)滑动。由于灯条140与导光板130均位于可移动灯座120上,当灯条140的光源142发光时,导光板130会受热膨胀并产生方向d的推力,使承载导光板130的可移动灯座120会于镂空滑槽118往第一侧墙114的方向d滑动。当灯条140的光源142停止发光时,导光板130会因温度降低而收缩,并产生方向d’的拉力,使承载导光板130的可移动灯座120会于镂空滑槽118往第一侧墙114的反方向d’滑动。也就是说,当导光板130因温度变化而热胀或冷缩时,可移动灯座120会以相对第一侧墙114滑动而改变可移动灯座120与第一侧墙114间的第一间距D1,但灯条140的光源142与导光板130的入光面136间的第二间距D2则保持不变。
[0050]如此一来,设计者在决定第二间距D2时,不需考虑导光板130热胀冷缩的因素,因此可将灯条140的光源142与导光板130的入光面136间的距离(即第二间距D2)设计成比习知背光模块还小,使发光装置100的发光效率得以提升。此外,因灯条140的光源142与导光板130的入光面136间的第二间距D2不会因导光板130热胀冷缩而改变,因此高温膨胀的导光板130不会接触到灯条140的光源142,可避免导光板130因高温而产生烧熔、翘曲,或亮度不均的情形(例如mura)。
[005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间距D2可以介于Imm至2mm。光源142可以包含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灯条140可以包含电路板或铝基板。可移动灯座120的材质可以包含铜或铝,用以对灯条140散热。此外,壳体110的材质可以包含钢材,以提供足够的强度。上述材料并不以限制本发明。
[0052]应了解到,已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过的元件连接关系与材料将不再重复赘述,合先叙明。
[0053]图5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IOOa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如图所示,发光装置IOOa包含壳体110、可移动灯座120、导光板130与灯条140。与图4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发光装置IOOa包含弹性元件127,但不包含粘胶125 (见图4)。弹性元件127连接于可移动灯座120与壳体110的第一侧墙114之间,且弹性元件127的伸缩方向平行于壳体110的镂空滑槽118的长度方向(即方向d或方向d’)。导光板130抵靠于可移动灯座120的第一抵靠结构126。[0054]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元件127包含弹簧。当灯条140的光源142发光时,导光板130会受热膨胀并产生方向d的推力,使承载导光板130的可移动灯座120会于镂空滑槽118往第一侧墙114的方向d滑动。当灯条140的光源142停止发光时,导光板130会因温度降低而收缩,此时因设置有弹性元件127,弹性元件127可产生方向d’的推力,使可移动灯座120的第一抵靠结构126仍可抵靠导光板130。弹性元件127可避免因省略粘胶125 (见图4)而让导光板130在收缩时脱离可移动灯座120。
[0055]图6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IOOb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发光装置IOOb包含壳体110、可移动灯座120、导光板130与灯条140。与图5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弹性元件127的材质包含橡胶。弹性元件127连接于可移动灯座120与壳体110的第一侧墙114之间。由于橡胶弹性元件127的功效与图5弹簧弹性元件127的功效相似,因此不再重复赘述。
[0056]图7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IOOc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如图所示,发光装置IOOc包含壳体110、可移动灯座120、导光板130与灯条140。与图4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发光装置IOOc的可移动灯座120还包含顶壁128与第二抵靠结构129。顶壁128连接于第二侧墙124,且平行第二底板122。第二抵靠结构129垂直凸出于顶壁128且面向第一抵靠结构12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抵靠结构126与第二抵靠结构129彼此对齐。第二抵靠结构129抵靠导光板130的上表面132边缘与入光面136上缘。此外,粘胶125除了可位于第二底板122、第一抵靠结构126与导光板130之间,还可位于顶壁128、第二抵靠结构129与导光板130之间,使导光板130更稳固地固定于可移动灯座120上。
[0057]由于第一抵靠结构126与第二抵靠结构129为对称的结构,因此当导光板130因温度变化而热胀或冷缩时,导光板130与可移动灯座120间的受力状况较为平均,可避免导光板130因受力不均而变形或破裂。
[0058]图8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IOOd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发光装置IOOd包含壳体110、可移动灯座120、导光板130与灯条140。与图7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发光装置IOOd包含弹性元件127,但不包含粘胶125(见图7)。弹性元件127连接于可移动灯座120与壳体110的第一侧墙114之间。导光板130抵靠于可移动灯座120的第一抵靠结构126与第二抵靠结构129。
[0059]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元件127包含弹簧。当灯条140的光源142发光时,导光板130会受热膨胀并产生方向d的推力,使承载导光板130的可移动灯座120会于镂空滑槽118往第一侧墙114的方向d滑动。当灯条140的光源142停止发光时,导光板130会因温度降低而收缩,此时因设置有弹性元件127,弹性元件127可产生方向d’的推力,使可移动灯座120的第一抵靠结构126与第二抵靠结构129仍可抵靠导光板130。弹性兀件127可避免因省略粘胶125 (见图7)而让导光板130在收缩时脱离可移动灯座120。
[0060]图9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IOOe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发光装置IOOe包含壳体110、可移动灯座120、导光板130与灯条140。与图8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弹性元件127的材质包含橡胶。弹性元件127连接于可移动灯座120与壳体110的第一侧墙114之间。由于橡胶弹性元件127的功效与图8弹簧弹性元件127的功效相似,因此不再重复赘述。[0061]本发明上述实施方式与先前技术相较,由于灯条的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间的第二间距不会因导光板热胀冷缩而改变,因此高温膨胀的导光板不会接触到灯条的光源,可避免导光板因高温而产生烧熔、翘曲,或亮度不均的情形(例如mura)。此外,设计者在决定第二间距时,不需考虑导光板热胀冷缩的因素,因此可将灯条的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间的距离(即第二间距)设计成比已知背光模块还小,使此发光装置的发光效率得以提升。
[0062]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壳体,包含一第一底板及一垂直该第一底板的第一侧墙,其中该第一底板与该第一侧墙定义出一容置槽,且该第一底板上在靠近该第一侧墙处具有多个镂空滑槽,其中所述多个镂空滑槽的长度方向彼此平行; 一可移动灯座,位于该第一底板上且该可移动灯座均与该第一侧墙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且该可移动灯座是通过多个固定元件以可滑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镂空滑槽中,以相对该第一侧墙滑动而改变该第一间距; 一导光板,具有一上、下表面,平行于该第一底板,以及具有一入光面垂直且邻接于该上、下表面,该导光板设置于该容置槽内且固定于该可移动灯座上,其中该下表面是面向该第一底板;以及 一灯条,设置于该可移动灯座上,具有多个光源,其中所述多个光源的发光方向是朝向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且与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间具有一固定的第二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移动灯座包含: 一第二底板,位于该第一底板上且用以承载该导光板,且该第二底板在对应每一所述镂空滑槽处均具有一螺孔;` 一第二侧墙,垂直于该第二底板,用以承载该灯条;以及 一第一抵靠结构,垂直凸出于该第二底板表面,且抵靠该导光板的该下表面边缘与该入光面下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元件为螺丝,通过每一所述固定元件穿过每一所述镂空滑槽,并分别锁入该可移动灯座的该第二底板的所述螺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移动灯座还包含: 一顶壁,连接于该第二侧墙,且平行该第二底板;以及 一第二抵靠结构,垂直凸出于该顶壁且面向该第一抵靠结构,抵靠该导光板的该上表面边缘与该入光面上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抵靠结构与该第二抵靠结构彼此对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粘胶,用以固定该导光板于该可移动灯座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弹性元件,连接于该可移动灯座与该第一侧墙之间,其中该弹性元件的伸缩方向平行于该壳体的所述镂空滑槽的长度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元件包含弹簧或橡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间距介于1_至2_。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含发光二极管。
【文档编号】F21V21/34GK103836457SQ201210530656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2日
【发明者】徐凯轩 申请人: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