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977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具有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图1为一已知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已知背光模组100通常利用背板102或胶框(未示出)定位导光板104,使导光板104与光源106间维持固定间隙。然而,利用背板102或胶框定位导光板104的方式,背光模组的侧边需占用一段距离而难以应用于侧边宽度极小的无边框显示装置。因此,针对无边框显示装置可利用分布于四个角落的橡胶元件(未示出)来定位导光板104,然而,橡胶元件本身的弹性变形特性容易使导光板104偏移,导致导光板104与光源106间的间隙值产生变化。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公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定位可靠度、抗撞击能力及光学品味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包含一导光板、一光源装置、一背板以及至少一弹性件。导光板具有一入光侧及相对入光侧的一入光对侧,且光源装置设置于邻近入光侧位置处。背板限位导光板且具有承置导光板的一基部及与基部夹一角 度的至少一侧部,侧部与导光板的入光对侧之间具有一间距,且侧部形成有朝入光对侧凸出的至少一凸起结构。弹性件设置于凸起结构与入光对侧之间,弹性件对应凸起结构形成一凹陷部,且凸起结构嵌入凹陷部。

于一实施例中,导光板的入光侧与入光对侧之间的距离具有一最大容许变异量,且凸起结构的顶点相对未胀缩前的导光板的入光对侧的距离与最大容许变异量实质相同。

于一实施例中,凹陷部相对入光对侧的最小距离与凸起结构相对入光对侧的最小距离实质相同。

于一实施例中,凸起结构与凹陷部可具有互补的外形,凸起结构可为一半球体且嵌入凹陷部,且凸起结构与凹陷部可分别具有一弧面。

于一实施例中,弹性件的材质可为橡胶,光源装置可为一灯条,且灯条具有一凸起物以抵顶导光板的入光侧。

于一实施例中,背板具有实质上为矩形的外形,且凸起结构邻近矩形的角部。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一背光模组、一胶框以及一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包含一导光板、一光源装置、一背板以及至少一弹性件。导光板具有一入光侧及相对入光侧的一入光对侧,且光源装置设置于邻近入光侧位置处。背板限位导光板且具有承置导光板的一基部及与基部夹一角度的至少一侧部,侧部与导光板的入光对侧之间具有一间距,且侧部形成有朝入光对侧凸出的至少一凸起结构。弹性件设置于凸起结构与入光对侧之间,弹性件对应凸起结构形成一凹陷部,且凸起结构嵌入凹陷部。胶框固定于背板上,且显示面板黏合于胶框。显示装置可为一无边框显示装置,且背板侧部与导光板入光对侧的间距可小于1mm。

于一实施例中,胶框可包含互成一角度的一顶部及一侧部,且显示面板黏合于胶框的顶部。

藉由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设计,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对侧与背板的侧部之间的弹性件,本身可弹性变形而吸收导光板因热胀冷缩产生的尺度变异量,避免导光板翘曲或变形,且可提供受到冲击时的缓冲效果。再者,透过弹性件的凹陷部与背板的凸起结构两者的对位搭配,可提供避免滑移的稳固定位效果,如此有助于确保导光板与光源装置的间隙保持定值,且凹 陷部与凸起结构的对位搭配方式较不占空间故适用于一无边框的显示装置。另外,透过凸起结构的设置可界定导光板因材质胀缩产生的最大容许变异量,限制导光板的位置,使其不会过度的膨胀延伸以维持导光板的光学品味。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已知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为一示意简图,显示图2的显示装置中的构件配置的一例。

图4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板凸起结构的示意图,图4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弹性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为一示意简图,显示图2的显示装置中的构件配置的一例。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3,显示装置10包含一背光模组20、一胶框30及一显示面板40,背光模组20包含一导光板22、一光源装置24、一背板26以及至少一光学膜片(未标号),导光板22具有一入光侧22a、相对入光侧22a的一入光对侧22b及一连接入光侧22a及入光对侧22b的出光面(未标号),光学膜片叠置于导光板22的出光面,光源装置24设置于邻近入光侧22a的位置,背板26限位导光板22且具有承置导光板22的一基部26a及与基部26a夹一角度的至少一侧部26b。侧部26b对应于导光板22的入光对侧22b且与导光板22的入光对 侧22b之间具有一间距d,侧部26b形成有朝导光板22的入光对侧22b凸出的至少一凸起结构26c,且至少一弹性件28设置于凸起结构26c与入光对侧22b之间。弹性件28对应凸起结构26c形成一凹陷部28a,且凸起结构26c的外形与凹陷部28a互补,使凸起结构26c嵌合于凹陷部28a内,凸起结构26c与凹陷部28a之间可紧密配合。胶框30固定于背板26上,一显示面板40配置于光学膜片的上方且可藉由例如双面胶32黏合于胶框30而可构成一无边框的显示装置10。于无边框的显示装置10中,背板26的侧部26b与入光对侧22b的间距d例如可小于1毫米(mm),且弹性件28的材质例如可为橡胶,而凸起结构26c可与背板26的材质相同。于本实施例中,胶框30可包含互成一角度的一顶部30a及一侧部30b,背板26的侧部26b与弹性件28配置于胶框30的侧部30b与导光板22的入光对侧22b之间,显示面板40可黏合于胶框30的顶部30a。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只要能构成无边框的显示装置,显示面板40可透过其他固定方式固定于胶框30的顶部30a上,本发明不限于此。胶框30的顶部30a于图2的水平方向上宽度可与显示面板40的非可视区的宽度实质相同,而背板26的侧部26b与导光板22的入光对侧22b的间距d可小于胶框30的顶部30a在图2的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再者,弹性件28的厚度及与导光板22的相对位置可视实际需求加以变化而不限定。如图3所示,光源装置24例如可为具有一基板24a及设置于基板24a的一表面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24b的一灯条,且灯条可具有至少一凸起物24c,即光源装置24的基板24a上设有朝向导光板22的入光侧22a凸出的凸起物24c,以抵顶导光板22的入光侧22a,藉以提供维持导光板22的入光侧22a与发光二极管24b间的固定间距的效果。再者,如图3所示,背板26可具有实质上为矩形的外形,且背板26的凸起结构26c可邻近矩形的角部,例如图3例示两个凸起结构26c及对应的两个弹性件28分别邻近背板26其右上方及右下方的两个角部。

再者,背板26的凸起结构26c与弹性件28的凹陷部28a的外形并不限定,于一实施例中,背板26的凸起结构26c与弹性件28的凹陷部28a具有互补的外形,且凸起结构26c可嵌入凹陷部28a,使弹性件28夹固于背板26的侧部26b及导光板22的入光对侧22b之间。如图4A及图4B所示,凸起结构26c例如可具有半球体的外形而弹性件28则具有对应半球体外形 的凹陷部28a,且凸起结构26c与凹陷部28a可分别具有一弧面。于一实施例中,当凸起结构26c嵌入弹性件28的凹陷部28a时,凹陷部28a相对入光对侧22b的最小距离与凸起结构26c相对入光对侧22b的最小距离可实质相同。

藉由上述实施例的设计,设置于导光板22的入光对侧22b与背板26的侧部26b之间的弹性件28,本身可弹性变形而吸收导光板22因热胀冷缩产生的尺度变异量,避免导光板22翘曲或变形,且可提供背光模组20例如受到冲击时的缓冲效果。再者,透过弹性件28的凹陷部28a与背板26的凸起结构26c两者的对位搭配,可提供避免弹性件28滑移的稳固定位效果,如此有助于确保导光板22与光源装置24的间隙保持定值,且凹陷部28a与凸起结构26c的对位搭配方式较不占空间,故适用于无边框的显示装置,因无边框的显示装置中背板26的侧部26b与入光对侧22b的间距通常小于1mm而容易有定位空间不足的问题。另外,如图5所示,当导光板22受热时可压缩弹性件28且沿箭头方向朝凸起结构26c膨胀延伸,因此导光板22最多仅能膨胀到抵靠背板26的侧部26b的凸起结构26c的程度即无法进一步延伸。因此,透过凸起结构26c可界定导光板22因材质胀缩产生的最大容许变异量,特别是高温下弹性件28可能因形变程度过大而不具限位效果,此时凸起结构26c可限制导光板22的位置,使其不会过度的膨胀延伸以维持导光板22的光学品味。换言之,导光板22的入光侧22a与入光对侧22b间的距离会因材质胀缩产生变异,且凸起结构26c的顶点P相对未胀缩前的导光板22的入光对侧22b的距离M可实质上等于一最大容许变异量,以限制导光板22于图5的箭头所指方向上的形变程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下列其中一个优点:藉由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设计,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对侧与背板的侧部之间的弹性件,本身可弹性变形而吸收导光板因热胀冷缩产生的尺度变异量,避免导光板翘曲或变形,且可提供受到冲击时的缓冲效果。再者,透过弹性件的凹陷部与背板的凸起结构两者的对位搭配,可提供避免滑移的稳固定位效果,如此有助于确保导光板与光源装置的间隙保持定值,且凹陷部与凸起结构的对位搭配方式较不占空间故适用于一无边框的显示装置。另外,透过凸起结构的设置可界定导光板因材质胀缩产生的最大容许变异量,限制导光 板的位置,使其不会过度的膨胀延伸以维持导光板的光学品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发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本说明书或申请专利范围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符号说明】

10 显示装置

20 背光模组

22 导光板

22a 入光侧

22b 入光对侧

24 光源装置

24a 基板

24b 发光二极管

24c 凸起物

26 背板

26a 基部

26b 侧部

26c 凸起结构

28 弹性件

28a 凹陷部

30 胶框

30a 顶部

30b 侧部

32 双面胶

40 显示面板

100 背光模组

102 背板

104 导光板

106 光源

d 间距

M 距离

P 顶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