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投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8184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投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像进行投射的车辆用投射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公告第202382141号说明书中记载的图形投影灯具中,在灯具外壳内设置有图形膜,将图形膜的像投射至灯具外壳外。

此处,这样的图形投影灯具优选可将图形膜拆卸至灯具外壳的外侧。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将像构件拆卸至收纳体的外侧的车辆用投射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案的车辆用投射装置包含:收纳体,其设置在车辆中,设置有拆卸部;像构件,其设置在所述收纳体内,设置有像,而且可经由所述拆卸部拆卸至所述收纳体的外侧;以及投射机构,其将所述像投射至所述收纳体的外侧。

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车辆用投射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所述的车辆用投射装置,其具备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限制水经由所述拆卸部浸入至所述收纳体内。

本发明的第3方案的车辆用投射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或第2方案所述的车辆用投射装置,其具备卡止机构,所述卡止机构将所述像构件卡止在所述收纳体内。

本发明的第4方案的车辆用投射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第3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投射装置,其包含:

供给体,其构成所述投射机构,在一侧配置有所述拆卸部;以及

连接器,其经由所述拆卸部而设置在所述收纳体内且配置在所述供给体的一侧,并且与所述供给体连接,对所述供给体供给电力。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第1方案的车辆用投射装置中,在车辆中设置的收纳体内设置有像构件,投射机构将像构件中设置的像投射至收纳体的外侧。

此处,在收纳体中设置有拆卸部,像构件可经由拆卸部拆卸至收纳体的外侧。因此,能够将像构件拆卸至收纳体的外侧。

在本发明第2方案的车辆用投射装置中,限制机构限制水经由拆卸部浸入收纳体内。因此,能够抑制水浸入至收纳体内。

在本发明第3方案的车辆用投射装置中,卡止机构将像构件卡止在收纳体内。因此,能够抑制像构件不必要地向收纳体的外侧脱离。

在本发明第4方案的车辆用投射装置中,供给体构成投射机构,连接器与供给体连接,对供给体供给电力。

此处,在供给体的一侧配置有拆卸部,连接器经由拆卸部而设置在收纳体内且配置在供给体的一侧。因此,不同于在供给体的另一侧配置连接器的情况,在供给体的另一侧,能够将车辆用投射装置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门镜装置的前视图。

图2是从车辆右斜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车辆右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从车辆右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的剖视图(图4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从车辆右斜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中的薄膜体的卡止爪的立体图。

图7a是从车辆右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4的5-5线剖视图)。

图7b是从车辆右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4的5-5线剖视图)。

图8是从车辆右斜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从车辆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的前视图。

图10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的仰视图。

图11是从车辆前方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的剖视图(图10的11-11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中,以从车辆后方进行观察的的前视图展示了作为设置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10的设置体的车辆用门镜装置12。再者,附图中,以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以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右方),以箭头up表示上方。

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门镜装置12设置在作为车门的侧门(尤其是前侧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且车辆前侧端的车辆外侧。

如图1所示,车辆用门镜装置12具备作为固定构件的支柱14,支柱1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固定在侧门上(车体侧),由此,车辆用门镜装置12得以固定在侧门上。

在支柱14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支承有作为设置构件的大致长方体形容器状的遮阳板16。遮阳板16配置在支柱14的车宽方向外侧。在遮阳板16的车辆后侧壁上贯穿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开口18,开口18使得遮阳板16内部朝车辆后侧敞开。在遮阳板16的下壁上贯穿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通孔20,通孔20使得遮阳板16内部朝下侧敞开。

在遮阳板16内固定有安装机构(图示省略),在安装机构上安装有作为视觉确认机构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反射镜22。反射镜22配置在遮阳板16内的开口18附近,将开口18大致封闭。反射镜22的镜面22a朝向车辆后侧,由此,反射镜22使得车辆的乘坐人员(尤其是驾驶员)可对车辆后侧进行视觉确认,从而对乘坐人员的视觉确认进行辅助。另外,反射镜22可从安装机构上卸下,在反射镜22已从安装机构上卸下时,遮阳板16内经由开口18朝车辆后侧敞开。

在遮阳板16内,在通孔20的上侧收纳有车辆用投射装置10。

如图2~图5所示,车辆用投射装置10设置有作为收纳体(外构件)的大致长方体形容器状的罩壳24,罩壳24的下表面是开口的。罩壳24固定在遮阳板16内,由此,车辆用投射装置10设置在遮阳板16内。

在罩壳24的车辆后侧壁的下部贯穿形成有作为拆卸部的长条矩形状的连通孔26,连通孔26沿车宽方向延伸。在罩壳24的上壁外侧一体形成有矩形筒状的连接筒28,连接筒28内与罩壳24内连通。

在罩壳24的下侧固定有作为漏光构件的矩形板状的外透镜30,外透镜30将罩壳24的下表面的开口封闭。罩壳24与外透镜30之间是密封的,限制水经由罩壳24与外透镜30之间浸入至罩壳24内。外透镜30配置在遮阳板16的通孔20内,将通孔20封闭。

在罩壳24内固定有作为内构件的倒圆锥台形容器状的盒体32,盒体32的上表面敞开,并且不透光。在盒体32的周壁的车辆后侧部分贯穿形成有作为内拆卸部的长条矩形状的敞开孔34,敞开孔34沿盒体32的周向延伸,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罩壳24的连通孔26相对。在盒体32的下壁贯通形成有圆状的漏光孔36,漏光孔36与盒体32同轴配置。

在盒体32上设置有作为投射手段的投射机构38。

在投射机构38中设置有作为供给体的矩形板状的电路基板40,电路基板40固定在盒体32的上侧。

在电路基板40的下表面固定有作为光源的led42,led42与电路基板40电性连接。led42收纳在盒体32的上端内,且配置在盒体32的中心轴线上。

在盒体32的上侧部分内同轴收纳有作为第1透镜的剖面大致h字形的准直透镜44,准直透镜44固定在盒体32内。

在盒体32的下侧部分内同轴收纳有作为第2透镜的剖面大致u字形的第1成像透镜46,第1成像透镜46固定在盒体32内。在准直透镜44与第1成像透镜46之间形成有间隙48,间隙4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盒体32的敞开孔34相对。

在盒体32的下侧部分内,在第1成像透镜46的下侧同轴收纳有作为第3透镜的剖面大致t字形的第2成像透镜50,第2成像透镜50固定在盒体32内。在第2成像透镜50上同轴形成有大致圆柱状的突出部50a,突出部50a朝下侧突出而嵌入在盒体32的漏光孔36内。

在电路基板40的上侧安装有矩形柱状的连接器52,连接器52与电路基板40电性连接。在连接器52上电性连接有电线54,电线54经由罩壳24的连接筒28内而布设至罩壳24外,与电源(图示省略)电性连接。

在罩壳24的连接筒28内嵌入有作为密封构件的垫圈56,在垫圈56内贯通有电线54。垫圈56具有弹性及密封性,经弹性收缩而将连接筒28内密封。由此,限制水从罩壳24外经由连接筒28内浸入至罩壳24内。

在罩壳24内及盒体32内安装有作为像构件的薄膜体58。

在薄膜体58上设置有大致矩形板状的插入板60,在插入板60的车辆后侧端一体形成有矩形柱状的抓握部62。插入板60经由罩壳24的连通孔26而插入至罩壳24内,并经由盒体32的敞开孔34而嵌入至盒体32内的间隙48,抓握部62配置在罩壳24外。

在插入板60的车辆前侧部分贯穿形成有圆状的透射孔64,透射孔64同轴配置于盒体32内。在插入板60的上侧固定有片状的图案薄膜66,图案薄膜66配置在透射孔64的上侧。在图案薄膜66上,在透射孔64的上侧部分设置有作为像的图案66a(例如标识),图案薄膜66能够透射光。

在插入板60上,在图案薄膜66的车辆后侧形成有作为卡止机构的卡止爪68(参考图6),卡止爪68的车辆前侧端(基端)与插入板60是一体的。在卡止爪68的车辆后侧端部(顶端部)形成有大致半圆柱状的卡止突起68a,卡止突起68a朝上侧(也可以是下侧)突出,而且外周面呈凸状弯曲。在经由罩壳24的连通孔26将插入板60插入至罩壳24内时,卡止突起68a抵接至连通孔26的周面,由此,卡止爪68的车辆后侧端部(包括卡止突起68a)以外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得卡止突起68a穿过连通孔26。因此,在插入板60已插入至罩壳24内时,卡止爪68的车辆后侧端部以外的部分发生弹性复原,使得卡止突起68a卡合至罩壳24的车辆后侧壁的车辆前侧面,由此,薄膜体58得以卡止在罩壳24内,限制薄膜体58脱离罩壳24及盒体32。

在抓握部62的车辆前侧面一体形成有作为限制机构的剖面三角形状的密封体70,密封体70沿插入板60的全周配置。密封体70具有弹性及密封性,夹持在抓握部62与罩壳24的车辆后侧壁之间,被弹性压缩,由此将抓握部62与罩壳24的车辆后侧壁之间密封,从而限制水从罩壳24外经由连通孔26浸入至罩壳24内。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构成的车辆用门镜装置12中,在车辆用投射装置10中,来自电源的电力经由电线54、连接器52及电路基板40而供给至led42,使得led42朝下侧发光,由此,该光透过(穿透)准直透镜44、薄膜体58的图案薄膜66及透射孔64、第1成像透镜46、第2成像透镜50(盒体32的漏光孔36)以及外透镜30(遮阳板16的通孔20),将图案薄膜66的图案66a投射(投影)到车辆外侧的地面上。

此处,在反射镜22被从遮阳板16内的安装机构拆卸,遮阳板16内经由开口18而向车辆后侧敞开时,薄膜体58的抓握部62经由开口18而向车辆后侧露出。因此,通过抓握抓握部62,从而薄膜体58可经由罩壳24的连通孔26以及盒体32的敞开孔34在罩壳24的外侧拆卸。由此,能够在罩壳24的外侧拆卸薄膜体58,对在罩壳24内经由连通孔26插入的薄膜体58(也可以仅仅是图案薄膜66)进行更换,从而也能够对在盒体32内的间隙48经由敞开孔34插入的图案薄膜66进行变更,能够对投射到车辆外侧的地面的图案66a进行变更。

进而,薄膜体58的密封体70将抓握部62与罩壳24的车辆后侧壁之间密封,从而限制水从罩壳24外经由连通孔26浸入至罩壳24内。因此,能够抑制水经由连通孔26浸入至罩壳24内。

此外,薄膜体58上的卡止爪68的卡止突起68a卡合在罩壳24的车辆后侧壁的车辆前侧面,由此将薄膜体58卡止在罩壳24内,限制薄膜体58脱离罩壳24及盒体32。因此,能够抑制薄膜体58不必要地脱离罩壳24及盒体32。

进而,在经由罩壳24的连通孔26将薄膜体58拆卸至罩壳24的外侧时,卡止爪68的卡止突起68a抵接至连通孔26的周面,由此,卡止爪68的车辆后侧端部(包括卡止突起68a)以外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得卡止突起68a穿过连通孔26。因此,能够抑制薄膜体58朝罩壳24外侧的拆卸被卡止爪68阻碍。

(第1变形例)

在图7a中,以从车辆右方进行观察的剖视图(图4的5-5线位置剖视图)展示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10的第1变形例的主要部分。

如图7a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薄膜体58的抓握部62与罩壳24的车辆后侧壁之间夹持有作为限制机构的矩形环状的环72,环72沿薄膜体58的插入板60的全周配置。环72具有弹性及密封性,被弹性压缩,由此将抓握部62与罩壳24的车辆后侧壁之间密封,从而限制水从罩壳24外经由连通孔26浸入至罩壳24内。

(第2变形例)

在图7b中,以从车辆右方进行观察的剖视图(图4的5-5线位置剖视图)展示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10的第2变形例的主要部分。

如图7b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薄膜体58的抓握部62的车辆前侧面形成有构成限制机构的、前视矩形状的凸部74,凸部74设为剖面矩形状,并且沿薄膜体58的插入板60的全周配置。

在罩壳24的车辆后侧壁的车辆后侧面形成有构成限制机构的、前视矩形状的凹部76,凹部76设为剖面矩形状,并且沿罩壳24的连通孔26的全周配置。

凹部76内插入(嵌入)有凸部74,通过凹部76及凸部74来延长从罩壳24外到连通孔26的水的浸入路径,由此限制水从罩壳24外经由连通孔26浸入至罩壳24内。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薄膜体58的抓握部62的车辆前侧面形成有凸部74,而且在罩壳24的车辆后侧壁的车辆后侧面形成有凹部76。但也可在薄膜体58的抓握部62的车辆前侧面形成凹部76、并在罩壳24的车辆后侧壁的车辆后侧面形成凸部74。

[第2实施方式]

在图8中,以从车辆右斜后方进行观察的立体图展示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80,在图9中,以从车辆后方进行观察的前视图展示了车辆用投射装置80。进而,在图10中,以从下方进行观察的仰视图展示了车辆用投射装置80,在图11中,以从车辆前方进行观察的剖视图(图10的11-11线剖视图)展示了车辆用投射装置80。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80的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但在以下方面不一样。

如图8~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投射装置80中,未设置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罩壳24、外透镜30及垫圈56,盒体32作为收纳体而发挥功能。盒体32固定在遮阳板16内,由此,车辆用投射装置80得以固定在遮阳板16内。

盒体32设置有作为收纳部的长方体形盒状的收纳盒82,盒体32设为如下构成,即,在作为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盒体32的盒体本体84的下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外周一体设置有收纳盒82。在收纳盒82的车辆右侧壁外侧一体形成有作为拆卸部的矩形筒状的连接筒86,连接筒86的内部与收纳盒82内连通,并且内部的下表面与收纳盒82内的下表面设为同一面。在收纳盒82内的下表面形成有剖面半圆状的卡止凹部88,卡止凹部88的周面呈凹状弯曲。

盒体本体84的下端部配置在遮阳板16的圆状通孔20内,盒体本体84的下端部以及第2成像透镜50将通孔20封闭。盒体本体84与第2成像透镜50之间被密封,限制水经由盒体本体84与第2成像透镜50之间浸入至盒体32内。

盒体32的敞开孔34形成于盒体本体84的周壁的车辆右侧部分,敞开孔34在车宽方向上与收纳盒82的连接筒86内相对。

收纳盒82的上表面是开口的,在收纳盒82内,在盒体本体84的上侧收纳有电路基板40。在收纳盒82的上表面开口内配置有作为散热构件的长方体状的散热块90,散热块90载置于电路基板40的上侧。收纳盒82与散热块90之间例如通过所谓的灌封而加以密封,限制水经由收纳盒82与散热块90之间浸入至盒体32内。散热块90例如设为铝制,传热性能高,散热块90对led42发光时电路基板40及led42产生的热量进行传递而排出至盒体32外。

收纳盒82的连接筒86配置在电路基板40的下侧,连接器52经由连接筒86内而收纳在收纳盒82内,安装在电路基板40的下侧。此外,电线54经由连接筒86内而布设至盒体32外。

在收纳盒82的连接筒86内嵌入有作为限制机构(密封构件)的垫圈92,在垫圈92中贯穿有电线。垫圈92具有弹性及密封性,经弹性收缩而将连接筒86内密封,由此限制水从盒体32外经由连接筒86内浸入至盒体32内。

在薄膜体58中,在插入板60的车辆右侧端一体形成有抓握部62,抓握部62朝上侧突出。薄膜体58经由收纳盒82的连接筒86内而插入至盒体32内,插入板60配置在连接器52的下侧,而且抓握部62配置在连接器52的车辆右侧。插入板60经由盒体本体84的敞开孔34而嵌入至盒体本体84内的间隙48内,在插入板60的车辆左侧部分设置有透射孔64及图案薄膜66。

插入板60的卡止爪68形成于图案薄膜66的车辆右侧,卡止爪68的车辆右侧端(基端)与插入板60是一体的。卡止爪68的卡止突起68a形成于卡止爪68的车辆左侧端部(顶端部),卡止突起68a朝下侧突出。在薄膜体58经由收纳盒82的连接筒86内而插入至盒体32内时,卡止突起68a抵接至连接筒86内的下表面以及收纳盒82内的下表面,由此,卡止爪68的车辆左侧端部(包括卡止突起68a)以外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得卡止突起68a经由连接筒86内而插入至收纳盒82内。因此,在薄膜体58已插入至盒体32内时,卡止爪68的车辆左侧端部以外的部分发生弹性复原,使得卡止突起68a卡合(嵌合)至收纳盒82的卡止凹部88内,由此,薄膜体58得以卡止在盒体32内,限制薄膜体58脱离盒体32。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构成的车辆用车门镜装置12中,在车辆用投射装置80中,来自电源的电力经由电线54、连接器52及电路基板40而供给至led42,使得led42朝下侧发光,由此,该光透过(穿透)准直透镜44、薄膜体58的图案薄膜66及透射孔64、第1成像透镜46以及第2成像透镜50(盒体32的漏光孔36以及遮阳板16的通孔20),将图案薄膜66的图案66a投射(投影)到车辆外侧的地面上。

此处,在反射镜22已从遮阳板16内的安装机构上卸下而使得遮阳板16内经由开口18朝车辆后侧敞开时,盒体32的连接筒86经由开口18朝车辆后侧露出。因此,通过从连接筒86内卸下垫圈92并经由连接筒86内而抓握盒体32的收纳盒82内的薄膜体58的抓握部62,可经由连接筒86内将薄膜体58拆卸至盒体32的外侧。由此,能够将薄膜体58拆卸至盒体32的外侧,通过对经由连接筒86内而插入至盒体32内的薄膜体58(也可以只是图案薄膜66)进行更换,能够变更经由敞开孔34而插入至盒体本体84内的间隙48内的图案薄膜66,从而可变更投射至车辆外侧的地面的图案66a。

另外,垫圈92将连接筒86内密封,从而限制水从盒体32外经由连接筒86内浸入至盒体32内。因此,能够抑制水经由连接筒86内浸入至盒体32内。

而且,垫圈92不仅限制水朝盒体32内的薄膜体58部分的浸入,还限制水朝盒体32内的连接器52部分的浸入。因此,能够简化限制水朝盒体32内的浸入的构成。

此外,薄膜体58上的卡止爪68的卡止突起68a卡合在盒体32的卡止凹部88,由此将薄膜体58卡止在盒体32内,限制薄膜体58脱离盒体32。因此,能够抑制薄膜体58不必要地脱离盒体32。

进而,在经由盒体32的连接筒86内将薄膜体58拆卸至盒体32的外侧时,卡止爪68的卡止突起68a抵接至收纳盒82内的下表面以及连接筒86内的下表面,由此,卡止爪68的车辆左侧端部(包括卡止突起68a)以外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得卡止突起68a穿过收纳盒82内及连接筒86内。因此,能够抑制薄膜体58朝盒体32外侧的拆卸被卡止爪68阻碍。

此外,是在电路基板40的下侧配置盒体32的连接筒86,连接器52经由连接筒86内而设置在盒体32内,配置在电路基板40的下侧。因此,不同于在电路基板40的上侧配置连接器52的情况,在电路基板40的上侧,能够将车辆用投射装置80小型化。而且,能够增大电路基板40的上侧的散热块90的体积,使得散热块90能够有效地对led42发光时电路基板40及led42产生的热进行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地排出至盒体32外。

再者,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是将车辆用投射装置10、80设置在车辆用车门镜装置12中。但车辆用投射装置10、80只要能够将图案66a投射至车辆的外侧即可。例如,也可以将车辆用投射装置10、80设置在车辆的门(包括门把手)上,即使在将车辆用投射装置10、80设置在门的车室侧部分的情况下,只要在车门打开时车辆用投射装置10、80能够将图案66a投射至车辆外侧即可。

2015年1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8820号所公开的所有内容通过参考而并入至本说明书中。

符号说明

10车辆用投射装置

24罩壳(收纳体)

26连通孔(拆卸部)

32盒体(收纳体)

38投射机构(投射手段)

40电路基板(供给体)

52连接器

58薄膜体(像构件)

66a图案(像)

68卡止爪(卡止机构)

70密封部(限制机构)

72环(限制机构)

74凸部(限制机构)

76凹部(限制机构)

80车辆用投射装置

86连接筒(拆卸部)

92垫圈(限制机构)。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车辆用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收纳体,其设置在车辆中,设置有拆卸部;

像构件,其设置在所述收纳体内,而且设置有插入板及薄膜,在所述薄膜上设置有像,而且可经由所述拆卸部拆卸至所述收纳体的外侧;

投射机构,其将所述像投射至所述收纳体的外侧;以及

卡止机构,其设置在所述插入板中,将所述像构件卡止在所述收纳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限制水经由所述拆卸部浸入至所述收纳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供给体,其构成所述投射机构,在一侧配置有所述拆卸部;以及

连接器,其经由所述拆卸部而设置在所述收纳体内且配置在所述供给体的一侧,并且与所述供给体连接,对所述供给体供给电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散热构件,所述散热构件设置于所述供给体的另一侧,传递并排出所述供给体产生的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