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防水功能的LED驱动电源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5785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防水功能的LED驱动电源外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防水功能的LED驱动电源外壳,属于LED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LED灯飞速发展,要求LED驱动电源的样式也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之前的内置式,发展到现在的隔离式、安全独立式及外置式。而不管是哪种类型的LED驱动电源,LED驱动电源外壳的结构对LED电源本身的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的LED驱动电源外壳大多存在不具有防水性或者防水性不强的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防水功能的LED驱动电源外壳。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带防水功能的LED驱动电源外壳,其包括上盖、下盖和进出线壳,所述下盖内设有PCB板,所述PCB板的四周设有一圈接地铜片,所述上盖盖在所述下盖上,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设有一圈密封圈,所述上盖上设有一圈上盖边沿,所述下盖上设有一圈下盖边沿,所述上盖边沿和所述下盖边沿上均设有螺丝孔,螺栓穿过所述上盖边沿和所述下盖边沿上的螺丝孔固定连接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上盖边沿和所述下盖边沿之间,所述上盖的左端设有开口朝下的上进线槽,右端设有开口朝下的上出线槽,所述下盖的左端设有开口朝上的下进线槽,右端设有开口朝上的下出线槽,所述密封圈的左端设有上下均开口的进线通道,右端设有上下均开口的出线通道,所述进出线壳的中间呈环形,左端设有进线端,右端设有出线端,所述进出线壳套在所述上盖以及所述下盖上,所述上盖边沿和所述下盖边沿连接在所述进出线壳的环形内壁,所述上进线槽、所述上进线槽以及所述进线通道设置在所述进线端的内部并与所述进线端连通,所述上出线槽、所述下出线槽以及所述出线通道设置在所述出线端的内部并与所述出线端连通,所述进线端与所述出线端的外壁设有一层外包胶。

所述上进线槽与所述进线通道之间设有进线密封圈。

所述上出线槽与所述出线通道之间设有出线密封圈。

所述上进线槽和所述上出线槽与所述上盖的内部连通。

所述下进线槽和所述下出线槽与所述下盖的内部连通。

所述进线通道和所述出线通道与所述密封圈的内部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防水功能的LED驱动电源外壳通过结构的合理设计,配合密封圈和外包胶的应用,实现高等级的防水功能;

2、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防水功能的LED驱动电源的外壳进出线壳套在上盖以及下盖上,并盖住上盖边沿和下盖边沿,增加了LED驱动电源外壳的密封性,也增强了防水性;

3、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防水功能的LED驱动电源外壳的上盖和下盖之间设有一圈密封圈,上进线槽与进线通道之间设有进线密封圈,上出线槽与出线通道之间设有出线密封圈,增强了防水性;

4、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防水功能的LED驱动电源外壳的上盖和下盖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且外壳进出线壳套在上盖以及下盖上,方便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防水功能的LED驱动电源外壳的肢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防水功能的LED驱动电源外壳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上盖,2为下盖,3为进出线壳,4为PCB板,5为接地铜片,6为密封圈,7为上盖边沿,8为下盖边沿,9为螺栓,10为上进线槽,11为上出线槽,12为下进线槽,13为下出线槽,14为进线通道,15为出线通道,16为进线端,17为出线端,18为外包胶,19为进线密封圈,20为出线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2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发明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一种带防水功能的LED驱动电源外壳,其包括上盖1、下盖2和进出线壳3,下盖2内设有PCB板4,PCB板4的四周设有一圈接地铜片5,上盖1盖在下盖2上,上盖1和下盖2之间设有一圈密封圈6,上盖1上设有一圈上盖边沿7,下盖2上设有一圈下盖边沿8,上盖边沿7和下盖边沿8上均设有螺丝孔8,螺栓9穿过上盖边沿7和下盖边沿8上的螺丝孔8固定连接上盖1和下盖2,密封圈6设置在上盖边沿7和下盖边沿8之间,上盖1的左端设有开口朝下的上进线槽10,右端设有开口朝下的上出线槽11,下盖2的左端设有开口朝上的下进线槽12,右端设有开口朝上的下出线槽13,密封圈6的左端设有上下均开口的进线通道14,右端设有上下均开口的出线通道15,进出线壳3的中间呈环形,左端设有进线端16,右端设有出线端17,进出线壳3套在上盖1以及下盖2上,上盖边沿7和下盖边沿8连接在进出线壳3的环形内壁,上进线槽10、上进线槽10以及进线通道14设置在进线端16的内部并与进线端16连通,上出线槽11、下出线槽13以及出线通道15设置在出线端17的内部并与出线端17连通,进线端16与出线端17的外壁设有一层外包胶18。

上进线槽10与进线通道14之间设有进线密封圈19。

上出线槽11与出线通道15之间设有出线密封圈20。

上进线槽10和上出线槽11与上盖1的内部连通。

下进线槽12和下出线槽13与下盖2的内部连通。

进线通道14和出线通道15与密封圈6的内部连通。

尽管已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