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6114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照明装置内的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基于节能环保、高效率、小体积、长寿命等特点,应用于办公、生活等多种场合的LED照明装置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替代传统的白炽灯和荧光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现有的LED照明装置,如吸顶灯,一般包括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驱动电源组件及收容于壳体内且与驱动电源组件电性连接的LED光源模组,LED光源模组一般包括基板、设置于基板上的若干发光单元及设置于基板上方且覆盖发光单元的配光元件。为实现上述吸顶灯出光的均匀性,光源模组内的基板及配光元件的构型均可以为圆环形的单个元件,如基板为一整块的环形印刷电路板。然而,单个基板及光学元件不易制造且生产成本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吸顶灯内的光源模组也可以由若干发光组件拼接而成。然而光源模组内相邻发光组件的拼接处容易出现暗区的问题而使整个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并不均匀,从而导致照明装置不具有均匀出光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均匀出光的光源模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源模组,其包括:至少两个排布为呈非零夹角的发光组件及将所述至少两个发光组件结合的连接模块,所述连接模块位于相邻两个发光组件之间,每个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基板、设置于基板上的若干发光单元及设置于基板第一表面且覆盖所述若干发光单元的第一配光元件,所述基板设有延伸出第一配光元件端面的两个端部,所述连接模块包括设置于相邻端部第二表面的连接座、及覆盖相邻端部第一表面且与连接座连接的第二配光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座和第二配光元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配光元件包括外表面、内表面及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的壁面为第二配光元件的内表面,所述内表面为棱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配光元件为透镜,所述棱面包括若干条凸棱,所述若干条凸棱平行设置且均匀排布。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配光元件呈扇形状,所述凸棱呈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凸棱的两侧面的夹角在30-90°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座和第二配光元件卡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座和/或第二配光元件至少部分延伸进入所述端部并彼此卡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配光元件为透镜,所述第一配光元件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延伸结构,所述延伸结构插入所述第二配光元件之内。

进一步的,所述基板的端部上设有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射光经所述第二配光元件配光后出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内且如上所述的光源模组、设置于底座内且和光源模组电性连接的驱动电源组件、及遮蔽光源模组及驱动电源组件且与底座连接的灯罩。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模组通过所述连接模块固定于所述底座。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模块与底座之间卡扣连接。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中具有连接模块,通过将连接模块组装至光源模组内发光组件内基板的端部,从而为基板端部上的发光单元进行二次配光,解决了拼接型的光源模组在拼接处产生暗影的问题,使得整个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出光均匀。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照明装置的部分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照明装置的另一个部分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照明装置内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内的光源模组组合的立体视图。

图6为图5的部分分解图。

图7为图5的另一个部分分解图。

图8为图7内虚线框内所示图面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连接模块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连接模块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11为图7内沿A-A线的剖面图。

图12为图9内沿B-B线的剖面图。

图13为图12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至图3、及图7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100,其包括底座6、固定连接在底座6内表面上的光源模组5、固定连接在底座6内表面上且和光源模组5电性连接的驱动电源组件7、以及遮蔽光源模组5和驱动电源组件7且与底座6连接的灯罩8。其中,光源模组5包括相互拼接在一起的若干个发光组件52、及连接相邻的发光组件52的连接模块51,连接模块51位于相邻的两个发光组件52之间。每个发光组件52包括基板3、设置于基板3上的若干发光单元31及设置于基板3第一表面(未标示)且覆盖若干发光单元31的第一配光元件4。同时,基板3上设有延伸出第一配光元件4端面的两个端部32。连接模块51包括连接至相邻端部32第二表面(未标示)的连接座1及覆盖相邻端部32第一表面的第二配光元件2。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为基板3的正反面。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100可以为吸顶灯。

以下针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100内的各个元件及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作具体说明。

如图2至图4所示,底座6呈圆盘状,其内表面上设有用于定位驱动电源组件7的若干定位部61、用于定位光源模组5的若干凹陷部62、及用于与灯罩8连接的卡持部63、及第一通孔65。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61为凸块,设置在底座6的中心,若干定位部61可以对驱动电源组件7起到预定位的作用。若干个凹陷部62在底座6上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底座6上还设有分别位于凹陷部62的中心位置的若干定位孔64。若干卡持部63设置在底座6的边缘,且每个卡持部63均具有一个卡持槽631。灯罩8上设有若干凸块(未图示),凸块可通过旋转的方式插入卡持槽631内,实现灯罩8与底座6之间的连接。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底座6可为方形、多边形等其它形状。卡持槽631和凸块(未图示)的位置也可以在灯罩8和底座6之间互换。

如图2至图4所示,通过底座6上的若干定位部61,驱动电源组件7定位于底座6内表面,并通过螺丝(未图示)将驱动电源组件7固定在底座6内。驱动电源组件7与光源模组5之间电性连接。驱动电源组件7内包括但不限于LED驱动控制器芯片、整流芯片、电阻器、电容器、保险丝和线圈等。驱动电源组件7被光源模组5包围。

如图5至图7所示,光源模组5呈环形,其包括相互拼接的若干发光组件52,在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52呈直条形。发光组件52可以互相电性串联,则驱动电源组件7可以与任一发光组件52电性连接,从而为光源模组5供电。驱动电源组件7还可以分别与发光组件52电性连接,并分控各个发光组件52。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源组件7与光源模组5分体设置,其它实施方式中,驱动电源组件7还可以和光源模组一体设置,并且通过一体式的透镜将驱动电源组件7和光源模组5收容于该透镜的收容腔内。

光源模组5还包括将若干发光组件52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模块51,每个连接模块51将相邻的发光组件52连接在一起。具体地,每个发光组件52包括基板3、设置于基板3上的若干发光单元31、及组装于基板3第一表面且覆盖发光单元31的第一配光元件4。需要说明的是,基板3的两个端部32分别延伸出第一配光元件4,且端部32上也设有发光单元31。

优选地,基板3可以为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上具有导电线路。基板3呈平板状,基板3上设有位于其中部的第二通孔311及分别位于其两个端部32上且与连接模块51配合的第三通孔312。相邻基板3的两个端部32的上方未被第一配光元件4所覆盖。

发光单元31为LED发光单元,其可以通过表面贴装工艺(Surface MountTechnology,SMT)或插入式封装技术(Through Hole Technology,THT)被安装在基板3上。若干发光单元31沿基板3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通过基板3上的导电线路,若干发光单元31之间相互电性连接。

如图7和图11所示,第一配光元件4为长条形透镜,其一体拉伸成型。第一配光元件4的外表面41为曲面,第一配光元件4的内表面42拱起并形成有第一收容腔43,用于收容基板3上的发光单元31,第一配光元件4两端均设有一段延伸结构44,基板3的端部32由第一配光元件4的端面延伸而出,此处所指的端面即为延伸结构44最外端的端面。第一配光元件4可以为发光单元31发出的光线进行配光。第一配光元件4上设有与第二通孔311相对应的第四通孔411。通过螺丝(未图示)可以将基板3、第一配光元件4、底座6固定连接在一起。具体地,螺丝穿过第二通孔311、第四通孔411、第一通孔65将基板3、第一配光元件4、底座6连接在一起。

如图8和图9所示,连接模块51组装至相邻发光组件52的拼接处。连接模块51包括设置于相邻基板3的端部32的第二表面的连接座1、及设置于相邻基板3的端部32的第一表面且位于两个相邻第一配光元件4之间的第二配光元件2。

连接座1为扁平状结构,连接座1的下表面11上设有一个弹性的凸起15,该凸起15固定在定位孔64内,以此将连接座1安装于底座6上的凹陷部62内,实现连接模块51与底座6之间的连接。连接座1的上表面12上凸出有两个定位柱121,定位柱121与基板3的第三通孔312配合。连接座1的内边缘上设有两个与端部32的内侧面配合的定位条13,外边缘上设有两个与第二配光元件2卡扣配合的第一卡持臂14。连接座1由绝缘材料(如PC、ABS等材料)制成。

第二配光元件2为透明的棱镜,呈扇形状,其内边缘处设有两个弹性的第二卡持臂21,外边缘处设有两个第五通孔22。第二配光元件2的第二卡持臂21卡持在连接座1的下表面11的内边缘,连接座1的第一卡持臂14卡持在第二配光元件2的第五通孔22,实现连接座1和第二配光元件2之间的连接。第一配光元件4的延伸结构44插入连接模块51,加强了发光组件52与连接模块5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将第五通孔22设置在连接座1上,将第一卡持臂14设置在第二配光元件2上,实现连接座1和第二配光元件2之间的连接。

如图10和图12、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配光元件2设有外表面24、内表面25和由内表面25向内凹陷形成的收容腔26。其中,外表面24为光滑面,内表面25为棱面。第二配光元件2的内表面25,即收容腔26的底面上包括若干呈弧形状且由内向外平行排布的凸棱251。在本实施例中,凸棱251的截面呈齿状,凸棱251的两侧面的夹角α优选在30-90°之间。基板3的端部32的发光单元31位于收容腔26,第二配光元件2为端部32上的发光单元31发出的光线进行二次配光。第二配光元件2的内表面25上的凸棱251可以将发光单元31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使得光源模组5发出的光线的亮度整体均匀。由第二配光元件2出射的光线角度小于由第一配光元件1出射的光线角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中具有连接模块,通过将连接模块组装至光源模组内发光组件内基板的端部,从而为基板端部上的发光单元进行二次配光,解决了拼接型的光源模组在拼接处产生暗影的问题,使得整个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出光均匀。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