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补偿功能的振动车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8579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补偿功能的振动车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刀,具体是一种带补偿功能的振动车刀。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行业,细长杆的车削加工一直是个难题,通常都是有经验丰富的 高级技师来加工。即使这样也很难保证加工的成品率,生产效率很低。细长杆 因为其刚性差,车削是容易产生振刀和崩刃,无法保证加工后的尺寸精度和表 面质量。
大量实践证明,在车削时在刀尖处施加沿切向方向的振动使传统的连续切 削变为断续切削,可减少切削力2/3,防止积削瘤的产生,可大副提高加工后表 面的粗糙度。但由于细长杆的加工时间较长,刀具在车削过程中会有磨损,车 削后的工件尺寸一致性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用于精密车削细长杆的振动 车刀,其车削力小,加工精度高,此外其还具用径向补偿功能。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补偿功能的振动车刀,包括外部的控制器、振动刀具、 超磁致伸縮棒、直流偏磁线圈、预压力螺栓和高频线圈,在振动刀具的刀杆上 与上表面呈45度角处设有一缺口 ,在缺口与刀杆上表面的最小处设置一弹性凹 槽,缺口内两侧平面上各设置有一个凹台,凹台内设有直流偏磁线圈,超磁致 伸縮棒穿过直流偏磁线圈安装在两凹台的中央,超磁致伸縮棒下端的凹台中央 还设有一螺纹孔,预压力螺栓与螺纹孔配合压紧超磁致伸缩棒以为其提供预压 力,超磁致伸縮棒外设有为其提供高频交变磁场的高频线圈,高频线圈及直流 偏磁线圈通过电缆与外部的控制器相连。
在振动刀具位于刀尖的左侧刀杆上设置了用于实时测量车削后工件表面与 刀架相对位置的测距传感器,其与控制器间通过数据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补偿功能的振动车刀,其外形和大小与普通车刀一样, 既可是焊接车刀,也可是机夹车刀,修磨方便。仅在车刀后端多一个七芯接口 , 使用也非常简单,与普通车刀互换性非常好。本实用新型的车削力小,加工精 度高,并且可大幅提高加工后工件的表面粗糙度。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削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带补偿功能的振动车刀由控制器10和振动刀具构成,控制器 为现有技术,通过调整振动刀具内高频线圈的电流和频率的变化实现对磁致伸 縮棒4振动频率及幅度的控制,振动刀具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在振动刀杆1 上与上表面呈45度角设置一缺口 ,在缺口与刀杆上表面的最小处设置一弹性凹 槽2,缺口内相对的两平面上各设置有一个凹台,凹台内设置有直流偏磁线圈3, 超磁致伸縮棒4穿过直流偏磁线圈3安装在凹台的中央,靠近刀杆下表面的的凹 台中央还设置有一螺纹孔,螺纹孔与预压力螺栓5配合,压紧超磁致伸縮棒4, 并为其提供预压力。超磁致伸縮棒4外面设置有高频线圈6,为超磁致伸缩棒提 供高频交变磁场,使超磁致伸縮棒4产生高频振动。高频线圈6及直流偏磁线圈3 通过电缆11与外部的控制器10相连。由于该结构是一杠杆放大机构,产生的振 动被放大几倍后输出到刀尖7上。如图3,在刀尖7的左侧刀杆上设置了测距传感 器8,它将车削后工件12的表面与刀架9的相对位置进行即时测量,并反馈给控 制器IO,控制器10根据操作设定控制直流偏磁线圈3的磁场大小,进行动态补偿 。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和使用方便,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1、一种带补偿功能的振动车刀,其特征是它包括外部的控制器、振动刀具、超磁致伸缩棒、直流偏磁线圈、预压力螺栓和高频线圈,在振动刀具的刀杆上与上表面呈45度角处设有一缺口,在缺口与刀杆上表面的最小处设置一弹性凹槽,缺口内两侧平面上各设置有一个凹台,凹台内设有直流偏磁线圈,超磁致伸缩棒穿过直流偏磁线圈安装在两凹台的中央,超磁致伸缩棒下端的凹台中央还设有一螺纹孔,预压力螺栓与螺纹孔配合压紧超磁致伸缩棒以为其提供预压力,超磁致伸缩棒外设有为其提供高频交变磁场的高频线圈,高频线圈及直流偏磁线圈通过电缆与外部的控制器相连。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带补偿功能的振动车刀,其特征是在振动刀具 位于刀尖的左侧刀杆上设置了用于实时测量车削后工件表面与刀架相对位置的 测距传感器,其与控制器间通过数据线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补偿功能的振动车刀,在振动刀具的刀杆上与上表面呈45度角处设有一缺口,在缺口与刀杆上表面的最小处设置一弹性凹槽,缺口内两侧平面上各设置有一个凹台,凹台内设有直流偏磁线圈,超磁致伸缩棒穿过直流偏磁线圈安装在两凹台的中央,超磁致伸缩棒下端的凹台中央还设有一螺纹孔,预压力螺栓与螺纹孔配合压紧超磁致伸缩棒,超磁致伸缩棒外设有高频线圈,高频线圈及直流偏磁线圈通过电缆与外部的控制器相连。本实用新型外形和大小与普通车刀一样,既可是焊接车刀,也可是机夹车刀,修磨、使用非常简单,与普通车刀互换性非常好。其车削力小,加工精度高,并且可大幅提高加工后工件的表面粗糙度。
文档编号B23B27/00GK201143566SQ20082003124
公开日2008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18日
发明者郝俊山 申请人:郝俊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