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0133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打磨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打磨设备。
背景技术
上下分箱式的减速机在进行上下箱体装配前,需要对箱体进行打磨,以保证减速机的尺寸和减速机各结合面的平面度,其中,减速机箱体结合面的打磨是箱体加工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步骤。在对减速机进行打磨时,传统的打磨方式是采用长条形的锉刀进行打磨,锉刀打磨时,锉刀的打磨面倾斜着与减速机的箱体打磨面相接触,锉刀打磨的单次工作面积很小,使得工作人员在操作一段时间后容易造成受力不均,难以保证锉刀打磨过的每一处的打磨进给量保持一致,因此导致上下箱体合箱结合面形成缝隙,使得减速机在工作时易产生漏油。因此,如何保证减速机打磨过程中进给量的一致性,以提高减速机箱体打磨面的打磨质量,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打磨设备,以实现提高减速机箱体打磨面的打
磨质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打磨设备,包括板状的锉身,所述锉身厚度方向的一侧上设置有锉纹,另一侧设置有正把手;所述锉身的边缘设置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侧把手。优选地,在上述打磨设备中,所述锉纹为双齿纹。优选地,在上述打磨设备中,所述锉身为矩形结构的锉身。优选地,在上述打磨设备中,所述锉身为方形结构的锉身。优选地,在上述打磨设备中,所述正把手设置于所述锉身的中部。优选地,在上述打磨设备中,所述锉身的边缘设置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打磨柱。优选地,在上述打磨设备中,所述条形打磨柱为横截面具有矩形结构的条形打磨柱。优选地,在上述打磨设备中,所述条形打磨柱上的锉纹与所述锉身上的锉纹设置于同一侧。优选地,在上述打磨设备中,所述条形打磨柱的打磨面与所述锉身上的打磨面位
于同一平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打磨设备,包括板状的锉身,锉身厚度方向的一侧上设置有锉纹,另一侧设置有正把手。板状的锉身设计,使得在利用打磨设备对减速机打磨面进行打磨时,其板状锉身能够与打磨面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同时在板身的另一侧设置正把手,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正把手提供给打磨设备在整体上的作用力,使得锉身的每一次进给打磨,锉身均会使打磨面在整体上产生锉削;当锉身的锉削位置发生偏移时,由于其具有较大的锉削面积,从而使得相邻的打磨面相互重叠,在继续打磨的过程中,未被锉削的表面的锉削进给量大于已锉削的部分;且由于锉身的板状结构,使得其在锉削过程中避免了局部锉削量较大的问题,从而使得锉身的锉削过程中对减速机的打磨面打磨均匀,保证了每次锉削过程中进给量的一致性,进而保证了减速机打磨面的打磨质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打磨设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打磨设备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 一种打磨设备,提高了减速机箱体打磨面的打磨质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打磨设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打磨设备的背面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打磨设备,包括板状的锉身1,锉身I厚度方向的一侧上设置有锉纹,另一侧设置有正把手。板状的锉身结构,使得锉身I在与减速机的打磨面相接触时,其板状的具有锉纹的一面贴附在打磨面上,具有较大的锉削面积,同时在板身的另一侧设置正把手,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正把手提供给打磨设备在整体上的作用力。板状的锉身设计,使得在利用打磨设备对减速机打磨面进行打磨时,利用二者之间具有的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锉身的每一次进给打磨,锉身I均会使打磨面在整体上产生锉削;当锉身I的锉削位置发生偏移时,由于其具有较大的锉削面积,使得相邻的打磨面相互重叠时,锉削面的平面度易于控制。打磨设备在对机箱的打磨面进行打磨时,打磨方向与打磨面平行,锉身I在打磨时,设定锉身I的打磨平面为底部,则正把手2设置在锉身的顶部,工作人员在利用打磨设备对减速机的上下机箱进行打磨时,通过正把手2对打磨设备的打磨方向和打磨力度进行控制。在继续打磨的过程中,通过正把手提供给板身均匀的作用力,避免了板身单侧受力板身上作用力不均匀的问题,使得打磨面上未被锉削的表面的锉削进给量大于已锉削的部分;且由于锉身的板状结构,使得其在锉削过程中避免了局部锉削量较大的问题,从而使得锉身的锉削过程中对减速机的打磨面打磨均匀,保证了每次锉削过程中进给量的一致性,进而保证了减速机打磨面的打磨质量。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挫纹为双齿纹。双齿纹具有两个方向排列的齿纹,包括起主要切削作用的主锉纹,起分屑作用的辅锉纹,适用于硬材料的锉削。同时,采用双齿纹的锉身在进行锉削动作时,能够使被锉削的材料表面锉痕不重叠,锉成的表面也比较光滑,适应减速机的打磨面的应用环境的需求。具体地,锉身I表面的锉纹具有一定交叉角多组条形锉纹。将锉纹设置为多组交叉布置的条形锉纹,使得锉身表面的锉纹加工容易,特别是对于板状结构的锉身I表面,多组条形锉纹的设计降低了锉身I表面锉纹的加工难度,且保证了锉纹的锉削性能。进一步的,条形锉纹的交叉角度设置为直角。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锉身I为矩形结构的锉身。在使用打磨设备对减速机进行打磨时,其打磨的工作面为减速机上下机箱的安装结合面,可知的是,上下机箱的结合面为环形安装面,且安装面具有一定的宽度。通过设置矩形结构的锉身1,将锉身I放置到机箱的打磨面上,矩形锉身I与打磨面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锉身I在打磨时在相邻的打磨面之间可实现具有相互重叠的打磨面,使得打磨面的平面度易于掌握,因此在打磨设备打磨时避免了出现由于锉削面积较小,使得相邻的锉削打磨面由于进给量难以控制而导致整个打磨面的平面度难以控制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例中,锉身I为方形结构的锉身。方形结构的锉身I能够满足使打磨设备具有与机箱的打磨面较大的接触面积,以保证打磨设备对打磨面均匀锉削的功能。而且,方形结构的锉身I打磨结构,使得打磨设备在打磨过程中避免了打磨方向对机箱打磨效果的影响,如在利用打磨设备对机箱的打磨面进行打磨时,当由于锉身I的自身转动时,锉身I与打磨面之间始终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工作人员无需调整锉身I的锉削方向,即可利用打磨设备的自身结构保证打磨面的锉削效果。当然,打磨设备的锉身I结构还可以设置为盘状结构,盘状结构可以使得锉身I在各个方向上均可与机箱的打磨面具有较大的锉削面积,且易保证打磨设备各方向的受力均匀性;同时,盘状结构的锉身结构也节约了打磨设备的材料,易于实现打磨设备的操作。把手2。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正把手2设置在锉身的中部,工作人员通过手持正把手控制打磨设备的锉削动作,为使打磨设备的锉身I在打磨过程中受力的均匀性,将正把手2设置在锉身的中部,因此当工作人员在通过锉身对打磨面进行锉削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作用力作用在锉身I的边缘而导致的锉身I在锉削过程中与机箱的打磨平面在不同位置受力不均匀,进而避免了锉削过程中每次的进给量不易控制,避免出现打磨面局部受力不均而影响打磨面表面的平面度。当然,正把手2可以设置为对称分布在锉身I上的两个,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持锉身I上的两个正把手2,将打磨设备的锉身I放置到机箱的打磨面上进行锉削工作。通过设置两个正把手2,使得工作人员在使用打磨设备时更加容易的实现对锉身的手持工作,同时也更加易于实现工作人员对机箱打磨面的锉削工作。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工作人员在对机箱的打磨面进行锉削时,需要不断的观察锉削平面的锉削情况,以方便对打磨设备的锉削情况进行调整,当只设置锉身I上的正把手时,工作人员在对锉身I的打磨平面进行观察时,不易实现对打磨设备打磨动作的控制。进一步的,锉身I的边缘设置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侧把手3,通过设置侧把手3,一方面易于实现对锉身的锉削方向上锉身平衡的控制,并可由侧把手3对锉身I的锉削方向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当工作人员需要对打磨设备的锉削状态进行观察时,也易于实现锉身I与机箱的打磨平面的贴合度的控制。具体地,侧把手3与锉身I的打磨平面相同的一面上,侧把手3的端面低于锉身I的打磨平面,即二者之间设置有一个由打磨平面向侧把手3方向逐渐降低的台阶。工作人员通过手持侧把手3控制锉身的打磨方向,通过设置二者之间的结合面为台阶结构,则在锉身I打磨过程中,当侧把手3的位置滑移至减速机的机箱打磨面上时,避免了侧把手3与机箱的被打磨平面的接触,避免了侧把手3对机箱被打磨平面的碰伤。由于工作人员在使用打磨设备进行打磨工作时,侧把手3的位置容易滑移至机箱上被打磨的位置,因此,若操作人员直接手持侧把手3时,容易发生机箱的箱壁与人手相碰撞的情况。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性,可以在侧把手3和锉身I之间设置连接在侧把手3与锉身I的连接位置上的挡板,使得侧把手3在滑移至机箱上的打磨面时,由挡板实现侧把手3和机箱箱壁之间的隔离功能,从而保证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一具体实施例中,锉身I的边缘设置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打磨柱4。减速机的机箱上需要被打磨的安装面除了上下箱体的结合面外,机箱上还有一些单独布置的面积相对较小的安装面或螺栓安装孔,该位置通常需要用到体积相对较小的打磨设备进行锉削工作。为了提高本实施例中打磨设备的应用范围,在打磨设备上设置条形打磨柱4,从而使得在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打磨设备进行上下箱体的结合面的打磨后,无需更换打磨设备,直接利用打磨设备上设置的条形打磨柱4即可进行减速机的箱体上较小位置安装面的打磨工作,扩大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打磨设备的使用范围,提高打磨设备的工作效率。[0041 ] 条形打磨柱4可以设置为整体上具有打磨结构,也可以设置单面具有打磨结构的打磨柱,具体地,条形打磨柱4上的锉纹与锉身I上的锉纹设置于同一侧,在打磨设备上设置了用于手持动作的正把手2和侧把手3后,为了便于实现条形打磨柱4的锉削工作,将条形打磨柱4上的锉纹与锉身I上的锉纹设置为同一侧,从而利于实现对条形打磨柱4打磨方向的控制。当然,条形打磨柱4可以设置为整体上均具有锉削平面的结构,以适应条形打磨柱4不同打磨环境的需求。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条形打磨柱4的打磨面与锉身I上的打磨面位于同一平面。一方面,同一平面的设计能够满足条形打磨柱4自身的对较小的平面和减速箱上下箱体上需要打磨的螺栓孔的打磨要求;同时,同一平面的打磨面的设计,也易于实现对锉身I上和条形打磨柱4上锉纹的加工;并且,同一平面的设计,也使得打磨设备在对打磨平面进行打磨时,也利于实现对与箱体上的打磨平面相连的面积较小的平面的打磨工作。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打磨设备具有方形结构的锉身1,其上设置的侧把手3和条形打磨柱4位于锉身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侧。采用侧把手3和条形打磨柱4相对的结构设计,使得条形打磨柱4处于侧把手3的拉伸方向,从而易于实现条形打磨柱4的打磨工作。正把手2设置在锉身I的中部,操作人员通过手持正把手2和侧把手3实现对打磨设备的操作打磨工作。具体地,侧把手3的握持部与其安装面向平,对应地,正把手2的握持部与侧把手3的握持部平行布置。当然,正把手2的握持部可设置与侧把手3的握持部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以适应锉身在不同锉削方向上的作用力的方向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打磨设备用于实现对减速机上下箱体相结合部位的安装面的打磨需求,可知的是,在打磨具有一定宽度和长度要求的安装面时,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锉身的锉削平面设置为较其打磨面面积大的锉削平面,以适应对于较大打磨面积的产品表面的锉削工作。即,本实用新型可根据被打磨平面的大小响应的增加其锉削平面的大小,以适应对较长被打磨平面的锉削工作。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状的锉身(I),所述锉身(I)厚度方向的一侧上设置有锉纹,另一侧设置有正把手(2); 所述锉身(I)的边缘设置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侧把手(3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锉纹为双齿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锉身(I)为矩形结构的锉身。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锉身(I)为方形结构的锉身。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把手(2)设置于所述锉身(I)的中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锉身(I)的边缘设置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打磨柱(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打磨柱(4)为横截面具有矩形结构的条形打磨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打磨柱(4)上的锉纹与所述锉身(I)上的锉纹设置于同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打磨柱(4)的打磨面与所述锉身(I)上的打磨面位于同一平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打磨设备,包括板状的锉身,锉身厚度方向的一侧上设置有锉纹,另一侧设置有正把手。板状的锉身设计,使得在利用打磨设备对减速机打磨面进行打磨时,其板状锉身能够与打磨面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同时在板身的另一侧设置正把手,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正把手提供给打磨设备在整体上的作用力,使得锉身的每一次进给打磨,锉身均会使打磨面在整体上产生锉削;当锉身的锉削位置发生偏移时,由于其具有较大的锉削面积,也易于实现对被打磨面平面度的控制;且由于锉身的板状结构,使得其在锉削过程中避免了局部锉削量较大的问题,从而使得锉身的锉削过程中对减速机的打磨面打磨均匀,保证了减速机打磨面的打磨质量。
文档编号B23D71/04GK202894487SQ20122036911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7日
发明者胡炜 申请人:沃德(天津)传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