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管件液压胀形模具的型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9182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多通管件液压胀形模具的型腔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通管件液压胀形模具的型腔结构,属于模具设计与加工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多通管件液压胀形模具型腔结构,包括上模型腔曲面和下模型腔曲面组成的主管与支管,主管与支管间的过渡区域采用圆角直接过渡,上下模型腔的背面均形成为平面区域。本实用新型模具型腔结构可以使成品管件流线完整且分布合理、壁厚均匀,支管胀形高度增高,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褶皱、直裂纹等缺陷的产生,提高成形产品的质量,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可广泛应用于正三通、斜三通、四通等多通管件的加工。
【专利说明】 多通管件液压胀形模具的型腔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件液压胀形模具的型腔结构,具体讲是一种多通管件液压胀形模具的型腔结构,属于模具设计与加工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多通管是工程管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管件生产的份额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不仅可以改变管路中介质流动的方向,而且可以提高管路柔顺性,缓解管件振动和约束力,补偿热膨胀所带来的负效应,从而对提高整个管路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能有效的采用多通管,不仅可以减少管道的流动损失,有效的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且可以缩短管道的长度,降低管道设备投资。目前,制备尺寸精确、力学性能优越的金属多通管一般采用液压胀形的工艺,而在此工艺中,加载路径、摩擦系数、液体内压力和模具型腔结构等对液压胀形的结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模具型腔结构的优化一直没有受到相应地重视。
[0003]现有用以制造多通管件的模具型腔结构主要采取主管和支管以相贯的方式接通,并辅助以打磨的方式光滑相贯线,采用此工艺制造出来的模具在主管与支管过渡区不能做到完全的圆滑过渡,同时在型腔背面存在尖角,导致以下缺点:(I)、在支管与主管的过渡区阻力较大,材料流动不畅、堆积,导致背部褶皱、裂纹、凹陷等缺陷产生。(2)、其制备出来的多通管件壁厚不均匀,支管高度不够,性能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通管件液压胀形模具型腔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模具型腔结构中过渡区阻力较大,材料流动不畅,用其制造的多通管件壁厚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通管件液压胀形模具型腔结构,包括上模型腔曲面和下模型腔曲面组成的主管与支管,所述主管与支管间的过渡区域采用圆角直接过渡,所述上模型腔曲面和下模型腔曲面的背面均形成为平面区域。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实用新型模具型腔结构可以使成品管件流线完整且分布合理、壁厚均匀,支管胀形高度增高,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褶皱、裂纹等缺陷的产生,明显提高了成形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可广泛应用于正三通、斜三通、四通等多通管件的加工。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斜三通液压胀形模具型腔结构立体示意图;
[0008]图2为本实用新型斜三通液压胀形模具型腔结构正视图;
[0009]图3为现有斜三通液压胀形模具型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1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0011]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通管件液压胀形模具型腔结构,包括上模型腔曲面5和下模型腔曲面6组成主管I与支管2,主管I与支管2间的过渡区域3采用圆角直接过渡,上模型腔曲面5和下模型腔曲面6的背面均形成为平面区域4。
[0012]使用过程中当管坯放入型腔,管段在左右冲头向中心挤压的压力和管坯内油液的压力下,开始胀出支管,由于模具主管I与支管2间的过渡区域3处采用圆角直接过渡,并且上模型腔曲面5和下模型腔曲面6的背面均形成为平面区域4,保证了材料流动性增强,支管胀形的高度增长,壁厚均匀,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精确度较高。
[0013]如图3所示,现有的斜三通液压胀形模具型腔结构图,采用主管与支管之间以相贯的形式接通,随后对主管与支管之间连接处7相贯线进行打磨的工艺制成。当管坯液压胀形,随着左右冲头不断进给,在液压的共同作用下,支管沿着主管不断的突起,由于支管与主管的过渡区背部存在尖角区域8,过渡区域阻力较大,材料流动不畅堆积,导致背部褶皱、裂纹、凹陷等缺陷产生。
[0014]以上以斜三通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胀形模具型腔结构进行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及原理也同样可以应用正三通、四通等多通管件液压胀形模具型腔结构,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001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多通管件液压胀形模具型腔结构,包括上模型腔曲面(5)和下模型腔曲面(6)组成的主管(I)与支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I)与支管(2)间的过渡区域(3)采用圆角直接过渡,所述上模型腔曲面(5)和下模型腔曲面(6)的背面均形成为平面区域(4)。
【文档编号】B21D26/047GK203678987SQ201320856992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4日
【发明者】陶杰, 郭训忠, 崔圣强 申请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