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系及弯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3578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系及弯辊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系及弯辊系统,大辊径辊系包括大辊径上工作辊装配、大辊径下工作辊装配、大辊径上中间辊装配、大辊径下中间辊装配,小辊径辊系包括小辊径上工作辊装配、小辊径下工作辊装配、小辊径上中间辊装配、小辊径下中间辊装配,工作辊弯辊系统包括上工作辊弯辊块、下工作辊弯辊块、上工作辊正弯缸、上工作辊负弯缸、下工作辊正弯缸、下工作辊负弯缸、上工作辊侧推缸及下工作辊侧推缸。本实用新型系统不仅能满足平整所用大辊径的需求,提高轧制刚度和轧制稳定性,又可适应0.12mm甚至更薄规格的二次冷轧镀锡板的轧制,降低单位轧制力,降低可轧厚度。
【专利说明】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系及弯辊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系及弯辊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主要用于冷轧镀锡原板的生产。除了用于平整一次材Tl?T5料外,还可以用于二次材DR7?DRlO的轧制。传统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主要用于平整一次材Tl?T5和普冷板,少量用于二次材DR7?DRlO的生产。机组辊系和弯辊系统的设计主要考虑满足镀锡板平整的生产需求,兼顾部分较厚规格(兰0.15mm) 二次材的生产,机组普遍采用双机架4-Hi的结构形式,工作辊直径范围为400?550mm。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冷轧带钢的生产逐渐向极薄、高强的方向发展。二次冷轧镀锡板的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产品规格越来越薄,开发生产0.12mm甚至更薄规格的二次冷轧镀锡板已是大势所趋。
[0003]工作辊辊径越大,可轧厚度就越大,传统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工作辊辊径范围已不适合0.12mm甚至更薄规格的二次冷轧镀锡板的生产。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径辊系及弯辊系统,该系统不仅能满足平整所用大辊径的需求,提高轧制刚度和轧制稳定性,又可适应0.12mm甚至更薄规格的二次冷轧镀锡板的轧制,降低单位轧制力,降低可轧厚度。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1、一种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系及弯辊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大辊径辊系、小辊径辊系、工作辊弯辊系统和中间辊弯辊系统;
[0006]大辊径辊系包括大辊径上工作辊装配、大辊径下工作辊装配、大辊径上中间辊装配、大辊径下中间辊装配、上支承辊、下支承辊,所述上工作辊装配、大辊径下工作辊装配、大辊径上中间辊装配、大辊径下中间辊装配均包括轧辊及支承所述轧辊的轴承座;
[0007]小辊径辊系包括小辊径上工作辊装配、小辊径下工作辊装配、小辊径上中间辊装配、小辊径下中间辊装配、上支承辊、下支承辊,所述上工作辊装配、小辊径下工作辊装配、小辊径上中间辊装配、小辊径下中间辊装配均包括轧辊及支承所述轧辊的轴承座;
[0008]工作辊弯辊系统包括上工作辊弯辊块、下工作辊弯辊块、上工作辊正弯缸、上工作辊负弯缸、下工作辊正弯缸、下工作辊负弯缸、上工作辊侧推缸及下工作辊侧推缸;所述上工作辊正弯缸、上工作辊负弯缸安装在上工作辊弯辊块上,下工作辊正弯缸、下工作辊负弯缸安装在下工作辊弯辊块;上工作辊正弯缸和下工作辊正弯辊作用在工作辊轴承座上,出口侧上工作辊弯辊块上装有上工作辊侧推缸、下工作辊弯辊块上装有下工作辊侧推缸;
[0009]中间辊弯辊系统包括上中间辊弯辊串辊块、上中间辊正弯缸、下中间辊弯辊串辊块、下中间辊正弯缸、支承辊平衡块、下工作辊换辊轨道、下中间辊支承块和中间辊换辊轨道;上中间辊正弯缸安装在上中间辊辊弯辊串辊块上,下中间辊正弯缸安装在下中间辊辊弯辊串辊块上,用于实现中间辊的正弯辊;上中间辊正弯缸和下中间辊正弯缸作用在中间辊轴承座上。
[00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系及弯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工作辊换辊轨道安装在下中间辊弯辊串辊块上,入、出口各有一根,下中间辊换辊轨道安装在下中间辊支承块上,入、出各有一根。
[0011]上述方案中,大辊径辊系的工作辊直径为410?460mm。
[0012]上述方案中,小辊径辊系的工作辊直径为300?340mm。
[0013]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系及弯辊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在平整模式时,机组使用大辊径工作辊进行生产,提高轧制刚度和轧制稳定性;在二次冷轧模式下,机组使用小辊径工作辊进行生产,降低单位轧制力,降低可轧厚度。新型弯辊系统能满足大、小不同辊系的工作辊和中间辊弯辊功能,根据实测板形数据手动或自动分配、调节工作辊、中间辊的弯辊力,精确控制出口带钢板形。机组运行时,工作辊侧推缸使工作辊轴承座贴紧入口工作辊弯辊块,防止轧制过程中轧辊交叉或水平移动,提高轧制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有较强的通用性,可用于平整兼冷轧多功能机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6]图1是大、小辊径工作辊辊系装配图;
[0017]图2a是工作辊、中间辊弯辊系统从上工作辊弯辊块处剖开的示意图;
[0018]图2b是工作辊、中间辊弯辊系统从上工作辊侧推缸处剖开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图2a、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系及弯辊系统采用大、小辊径两种辊系。在平整模式时,机组使用大辊径工作辊(辊径410?460mm)进行生产,提高轧制刚度和轧制稳定性;在二次冷轧模式下,机组使用小辊径工作辊(辊径300?340_)进行生产,降低单位轧制力,降低可轧厚度。见图1,大、小辊径工作辊辊系装配图。图1左边为大辊径工作辊的辊系装配,右边为小辊径工作辊的辊系装配。小辊径工作辊辊系除了工作辊辊径与大辊径工作辊辊系不一样外,工作辊、中间辊轴承座的结构也有差异。两种辊系状态下,弯辊块、支承辊、机架、压上缸等相关设备的结构与工作模式完全一样。机组采用二次冷轧模式进行生产时,机组使用小辊径工作辊(见图1右图),降低单位轧制力,降低可轧厚度,适用于0.15mm及以下极薄带钢的生产。
[0021]大、小辊径辊系及弯辊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大辊径辊系、小辊径辊系、工作辊弯辊系统和中间辊弯辊系统等。
[0022]大辊径辊系由大辊径上工作辊装配104、大辊径下工作辊装配103、大辊径上中间辊装配105、大辊径下中间辊装配102、上支承辊装配106、下支承辊装配101等组成。每个轧辊装配由轧辊及轴承座组成。大辊径辊系用于平整模式下的生产,工作辊直径为Φ410?460mm、中间棍棍径为Φ440?490mm、支承棍棍径为Φ 1050?1150mm。轴承座用于固定和支承轧辊并传递弯辊力和串辊力。
[0023]小辊径辊系由小辊径上工作辊装配108、小辊径下工作辊装配109、小辊径上中间辊装配107、小辊径下中间辊装配110、上支承辊装配106、下支承辊装配101等组成。每个轧辊装配由轧辊及轴承座组成。小辊径辊系用于轧制模式下的生产,工作辊直径为Φ300?340mm、中间棍棍径为Φ440?490mm、支承棍棍径为Φ 1050?1150mm。轴承座用于固定和支承轧辊并传递弯辊力和串辊力。
[0024]工作辊弯辊系统由上工作辊弯辊块204、下工作辊弯辊块203、上工作辊正弯缸215、上工作辊负弯缸213、下工作辊正弯缸210、下工作辊负弯缸212上工作辊侧推缸214及下工作辊侧推缸211等组成。上工作辊正弯缸215、上工作辊负弯缸213安装在上工作辊弯辊块204上,下工作辊正弯缸210、下工作辊负弯缸212安装在下工作辊弯辊203块上,用于实现工作辊的正、负弯辊。上工作辊正弯缸215和下工作辊正弯辊210作用在工作辊轴承座上,每个轴承座四个,共计提供最大约392kN的弯辊力,上工作辊负弯缸213和下工作辊负弯缸212每个轴承座2个,共计提供最大约172kN的弯辊力。出口侧上工作辊弯辊块204上装有上工作辊侧推缸214、下工作辊弯辊块203上装有下工作辊侧推缸211。
[0025]中间辊弯辊系统由上中间辊弯辊串辊块205、上中间辊正弯缸216、下中间辊弯辊串辊块202、下中间辊正弯缸208、支承辊平衡块206、下工作辊换辊轨道209、下中间辊支承块201和中间辊换辊轨道207等组成。上中间辊正弯缸216安装在上中间辊辊弯辊串辊块205上,下中间辊正弯缸208安装在下中间辊辊弯辊串辊块202上,用于实现中间辊的正弯辊。上中间辊正弯缸216和下中间辊正弯缸208作用在中间辊轴承座上,每个轴承座四个,共计提供最大约480kN的弯辊力。下工作辊换辊轨道209安装在下中间辊弯辊串辊块202上,入、出口各有一根。换辊时,下工作辊轴承座103 (或109)下方的车轮落到下工作辊换辊轨道209上,沿换辊轨道进、出机架。下中间辊换辊轨道207安装在下中间辊支承块201上,入、出各有一根。换辊时,下中间辊202(或210)轴承座下方的车轮落到下中间辊换辊轨道207上,沿换辊轨道进、出机架。
[0026]本实用新型实用方法的流程如下:在平整模式时,机组使用大辊径工作辊(辊径410?460mm,图1左图)进行生产,提高轧制刚度和轧制稳定性;在二次冷轧模式下,机组使用小辊径工作辊(辊径300?340mm,图1右图)进行生产,降低单位轧制力,降低可轧厚度。新型弯辊系统(图2a、图2b)能满足大、小不同辊系的工作辊中间辊弯辊功能,根据实际板形状况人工或自动分配调节工作辊103、104 (或108、109)、中间辊102、105 (或107、1010)的弯辊力,精确控制出口带钢板形。机组运行时,工作辊侧推缸211、213活塞杆伸出,使工作辊103、104 (或108、109)的轴承座贴紧入口工作辊弯辊块203、204,防止轧制过程中轧辊交叉或水平移动,提高轧制稳定性。
[002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系及弯辊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大辊径辊系、小辊径辊系、工作辊弯辊系统和中间辊弯辊系统; 大辊径辊系包括大辊径上工作辊装配、大辊径下工作辊装配、大辊径上中间辊装配、大辊径下中间辊装配、上支承辊、下支承辊,所述上工作辊装配、大辊径下工作辊装配、大辊径上中间辊装配、大辊径下中间辊装配均包括轧辊及支承所述轧辊的轴承座; 小辊径辊系包括小辊径上工作辊装配、小辊径下工作辊装配、小辊径上中间辊装配、小辊径下中间辊装配、上支承辊、下支承辊,所述上工作辊装配、小辊径下工作辊装配、小辊径上中间辊装配、小辊径下中间辊装配均包括轧辊及支承所述轧辊的轴承座; 工作辊弯辊系统包括上工作辊弯辊块、下工作辊弯辊块、上工作辊正弯缸、上工作辊负弯缸、下工作辊正弯缸、下工作辊负弯缸、上工作辊侧推缸及下工作辊侧推缸;所述上工作辊正弯缸、上工作辊负弯缸安装在上工作棍弯辊块上,下工作辊正弯缸、下工作辊负弯缸安装在下工作辊弯辊块;上工作辊正弯缸和下工作辊正弯辊作用在工作辊轴承座上,出口侧上工作辊弯辊块上装有上工作辊侧推缸、下工作辊弯辊块上装有下工作辊侧推缸; 中间辊弯辊系统包括上中间辊弯辊串辊块、上中间辊正弯缸、下中间辊弯辊串辊块、下中间辊正弯缸、支承辊平衡块、下工作辊换辊轨道、下中间辊支承块和中间辊换辊轨道;上中间辊正弯缸安装在上中间辊辊弯辊串辊块上,下中间辊正弯缸安装在下中间辊辊弯辊串辊块上,用于实现中间辊的正弯辊;上中间辊正弯缸和下中间辊正弯缸作用在中间辊轴承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系及弯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工作辊换辊轨道安装在下中间辊弯辊串辊块上,入、出口各有一根,下中间辊换辊轨道安装在下中间辊支承块上,入、出各有一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系及弯辊系统,其特征在于,大辊径辊系的工作辊直径为410?46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于双机架平整兼二次冷轧机组的大小辊系及弯辊系统,其特征在于,小辊径辊系的工作辊直径为300?340mm。
【文档编号】B21B27/02GK204182679SQ201420519139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0日
【发明者】夏军勇, 范志超, 丁文红 申请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