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五金件铆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0097阅读:921来源:国知局
一种五金件铆接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铆接工艺,尤其是一种五金件铆接工艺。



背景技术:

传统工艺中,若要将两个五金件铆接在一起,首先需要在第一个五金件的铆接位置冲出一个圆形通孔;然后在第二个五金件的铆接位置冲出一个较小的圆形通孔;再将该较小的圆形通孔冲压成翻边孔,该翻边孔的翻边外径小于第一个五金件上圆形通孔的内径;最后将两个五金件相对应地放置在一起并通过模具将翻边冲压,从而使得两个五金件能可靠地铆接在一起。该传统五金件铆接工艺至少需要上述4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需要专用的模具。由此,该铆接工艺不仅工序繁琐,而且所需加工设备多,使得五金件的铆接成本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五金件铆接工艺。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五金件铆接工艺,

提供一种铆接模,包括上模装置和下模装置,所述上模装置设置有冲压柱,所述下模装置设置有模腔,该模腔为凹形结构,所述冲压柱的外径小于模腔的内径;

具体工艺步骤如下:

第一步,调节上模装置中冲压柱与上模装置下表面的距离,使得冲压柱突出于上模装置的下表面的部分与模腔相匹配;

第二步,将所述下板件放置在下模装置上与模腔相对应的位置,将上板件放置在下板件上与冲压柱相对应的位置;

第三步,所述上模装置下行,带动冲压柱下行,直至上模装置的下表面与上板件的上表面紧密接触,通过冲压柱与模腔的配合,使得下板件和上板件中与冲压柱相对应的位置被冲压柱冲压成紧实接触的凹陷的层叠结构,从而将下板件与上板件铆接在一起;

第四步,所述上模装置上行,带动冲压柱上行,铆接在一起的下板件与上板件取离铆接模,开始新的铆接工序。

本发明所述的五金件铆接工艺,其进一步设计在于,

所述下板件与上板件铆接在一起后,将在上板件的上表面形成一个凹槽,在凹槽的正下方,上板件的一部分结构形成第一圆柱体,所述第一圆柱体镶嵌在下板件中,在第一圆柱体的正下方,下板件的一部分结构形成第二圆柱体。

本发明所述的五金件铆接工艺,其进一步设计在于,

所述凹槽内径与第一圆柱体外径的距离为上板件厚度的50%~60%;

所述第一圆柱体外径与第二圆柱体外径的距离为下板件厚度的50%~60%;

所述第一圆柱体下表面与下板件上表面的距离为上板件厚度的80%;

所述第二圆柱体下表面与下模装置上表面的距离为下板件厚度的80%。

本发明所述的五金件铆接工艺,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下模装置设置有通孔,该通孔内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支撑座,该支撑座与通孔的内表面共同形成模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与传统五金件铆接工艺相比,在本工艺中,需要铆接在一起的两个五金件板材均无需冲孔和翻边;只需将两个板材放置到本发明专用的模具中经过一次冲压过程便能将其铆接在一起。相比于传统工艺需要4道工序相比,本工艺只需1道工序;相比于传统工艺需要4付模具相比,本工艺只需1付模具。由此,本发明不仅工序简单,而且所需设备数量大幅度降低,使得铆接五金件的成本大幅度下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铆接工艺中未冲压时各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铆接工艺的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铆接工艺中已冲压时各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铆接工艺中图3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铆接工艺中已铆接五金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铆接工艺,所用铆接模包括上模装置1和下模装置2。其中,上模装置1设置有冲压柱11;下模装置2设置有模腔21,该模腔21为凹形结构,冲压柱11的外径小于模腔21的内径。

上模装置1和下模装置2相配合,能够将放置在上模装置1和下模装置2之间的下板件3以及上板件4铆接在一起。

下板件3与上板件4铆接在一起后,将在上板件4的上表面形成一个凹槽a。在凹槽a的正下方,上板件4的一部分结构形成第一圆柱体b,第一圆柱体b镶嵌在下板件3中,在第一圆柱体b的正下方,下板件3的一部分结构形成第二圆柱体c。

具体工艺步骤如下:

如图1所示,图2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下模装置2设置有通孔,该通孔内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支撑座22,该支撑座22的下方设置有用于驱动支撑座22的驱动装置。该支撑座22与通孔的内表面共同形成凹形的模腔21。模腔21的结构不限于此,模腔21亦可设置成不可调节的与下模装置2一体化的结构。

第一步,调节支撑座22与下模装置2的上表面的距离,该距离为下板件3厚度的80%。

如图2所示,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上模装置1设置有圆柱形的模孔,该模孔内设置有能够调节凸出于上模装置1下表面一定高度的冲压柱11,该冲压柱11的上方设置有用于驱动冲压柱11的驱动装置。冲压柱11的结构不限于此,冲压柱11亦可设置成不可调节的与上模装置1一体化的结构。

第二步,调节冲压柱11与上模装置1的下表面的距离,使得冲压柱11与下模装置2上形成的模腔21相匹配。

第三步,将待铆接的下板件3放置在下模装置2上与模腔21相对应的位置,将上板件4放置在下板件3上与冲压柱11相对应的位置。

第四步,上模装置1下行,带动冲压柱11下行,直至上模装置1的下表面与上板件4的上表面紧密接触。通过冲压柱11与模腔21的配合,使得下板件3和上板件4中与冲压柱11相对应的位置被冲压柱11冲压成紧实接触的凹陷的层叠结构,从而将下板件3和上板件4铆接在一起。

第五步,上模装置1上行,带动冲压柱11上行,由取件设备将铆接在一起的下板件3与上板件4取离铆接模,开始新的铆接工序。

若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所需铆接的五金件具有相同的规格,则后续的环节中,无需再执行第一步和第二步,只需不断重复第三步到第五步的工序即可。

为了保证铆接后的五金件具有良好的连接性以及较强的受力性,已铆接在一起的下板件3与上板件4的结构中,凹槽a的内径与第一圆柱体b外径的距离需为上板件4厚度的50%~60%。第一圆柱体b的外径与第二圆柱体c外径的距离为下板件3厚度的50%~60%。第一圆柱体b下表面与下板件3上表面的距离为上板件4厚度的80%。第二圆柱体c下表面与下模装置2上表面的距离为下板件3厚度的8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