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套管下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8757阅读:609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属套管下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套管下管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完成不同长度的套管制造、工作效率高的金属套管下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民展,汽车年销售量的快速增长,汽车零配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中大量使用钢丝拉线,比如:油门拉线,手刹拉线,玻璃升降拉线,换档拉线。整根拉线由钢丝,拉线套管,端护等部件组成。拉线套管是整根拉线中处理工艺最多,要求最高的部件。传统方法制造方法为机器或者人工切割套管,人工来处理切割端头,品质难以保证另外效率低下;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企业的品质得不到提高,生产成本难以下降,企业综合竞争力就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金属套管下管装置,具有自动完成不同长度的套管制造、工作效率高的特点。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金属套管下管装置,其创新点在于:所述下管装置包括沿钢丝拉线前进方向设置的拉索放线支撑架、送料传动机构、定长裁切装置、裁切倒角压紧装置、倒角装置,所述拉索放线支撑架上设置有两个进料通道,所述两个进料通道平行于所述钢丝拉线前进方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送料传动机构为对称在钢丝拉线上下两侧设置的上传动辊组和下传动辊组,钢丝拉线从所述上传动辊组和所述下传动辊组中穿过。

优选的,所述上传动辊组和下传动辊组包含一一对应的若干传动辊,且若干传动辊中至少设置有一个张紧辊。

优选的,所述定长裁切装置设置在机架上,且所述定长裁切装置可沿钢丝拉线前进方向在所述机架上相对运动。

优选的,所述定长裁切装置上设置有位移检测传感装置,该位移检测传感装置的信号反馈端与驱动所述定长裁切装置左右运动的驱动装置信号接收端相连。

优选的,所述下管装置上倒角装置后方设置有传输装置,所述传输装置上设置有供钢丝拉线通过的双出料通道,所述双出料通道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料通道在同一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传输装置的下方设置有驱动所述传输装置上下运动的拉索升降装置。

优选的,所述送料传动机构上设置有用户界面显示装置,所述用户界面显示装置显示检测数据的反馈数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不同于以往加工方式,有以下几项优点,自动处理端头切割,倒角,去毛刺等自动完成,大大提升产品品质;设备为双通道作业,设备产能增加一倍;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能够自动完成不同长度的套管制造包括切割,倒角,去毛刺等,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减少作业人员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金属套管下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金属套管下管装置中拉索放线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拉索放线支撑架、11-进料通道、2-送料传动机构、3-定长裁切装置、4-裁切倒角压紧装置、5-倒角装置、6-传输装置、7-拉索升降装置、8-用户界面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金属套管下管装置,下管装置包括沿钢丝拉线前进方向设置的拉索放线支撑架1、送料传动机构2、定长裁切装置3、裁切倒角压紧装置4、倒角装置5,拉索放线支撑架1上设置有两个进料通道11,两个进料通道11平行于钢丝拉线前进方向设置。本发明不同于以往加工方式,有以下几项优点,自动处理端头切割,倒角,去毛刺等自动完成,大大提升产品品质;设备为双通道作业,设备产能增加一倍;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能够自动完成不同长度的套管制造包括切割,倒角,去毛刺等,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减少作业人员劳动强度。

为了实现钢丝拉线的导料,送料传动机构2为对称在钢丝拉线上下两侧设置的上传动辊组和下传动辊组,钢丝拉线从上传动辊组和下传动辊组中穿过。为了适时调整送料传动机构2与钢丝拉丝之间的距离,上传动辊 组和下传动辊组包含一一对应的若干传动辊,且若干传动辊中至少设置有一个张紧辊。上述的定长裁切装置3设置在机架上,且定长裁切装置3可沿钢丝拉线前进方向在机架上相对运动,为了实现精确制导,定长裁切装置3上设置有位移检测传感装置,该位移检测传感装置的信号反馈端与驱动定长裁切装置3左右运动的驱动装置信号接收端相连。为了便于后续操作,下管装置上倒角装置5后方设置有传输装置6,传输装置6上设置有供钢丝拉线通过的双出料通道,双出料通道分别与两个进料通道11在同一直线上。为了实现将传输装置6与倒角装置5和后续装置之间的高低位差的衔接,传输装置6的下方设置有驱动传输装置6上下运动的拉索升降装置7。为了实现用户体验,所述送料传动机构2上设置有用户界面显示装置8,所述用户界面显示装置8显示检测数据的反馈数据。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