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头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773502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钻头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钻头结构,特别是一种使钻刃部的两切屑排出沟部分重叠且重叠的区域渐变的钻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印刷电路板的电子线路朝高密度与高精度的线细化发展,其钻孔加工已大量使用超小直径的钻头,且在市场对印刷电路板的高品质、高需求量和快速供应的竞争下,要求钻头达到高精度、高进给速率、良好的孔壁品质及作业中不折断的加工条件,已是普遍的期望和需求;其中为了提升作业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对于在印刷电路板上的贯穿孔钻凿加工,乃是采用多片重叠印刷电路板进行贯穿孔钻凿加工,因此需使用越长的钻头,且钻头需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快速的排屑功能。如图1及图2所示,在传统钻头结构10中,是于钻刃部12上螺旋形成有两切屑排出沟14、14’,其中,为了改善钻刃部12的刚性强度与排屑能力,使得邻近钻柄部16的两切屑排出沟14、14’相互重叠在一起,如图2所示,两切屑排出沟14、14’为等长的设计,两切屑排出沟14、14’的重叠区域18朝钻柄部16方向维持等量,且重叠区域18延伸至两切屑排出沟14、14’的末端,但是此种设计的钻头结构10仍然具有刚性强度不足的缺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钻头结构,通过调整两切屑排出沟的螺旋倾角的角度及长度,使得两切屑排出沟由对称双沟逐渐局部重叠,且两切屑排出沟的重叠的区域为渐变而非维持一致地,借以于钻刃部的邻近钻柄部的末端减少切屑排出沟的分布区域而保留较多的实体圆柱,可大幅提升钻头的刚性强度,而具有较佳的切削品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钻头结构包含:一钻柄部;以及一钻刃部连接钻柄部,钻刃部的外表面由一钻尖端往钻柄部方向螺旋设置一第一切屑排出沟及一第二切屑排出沟以形成一第一螺旋侧刃及一第二螺旋侧刃,第一切屑排出沟至少包含一第一前沟部及一第一后沟部,第一前沟部邻近钻尖端且具有一第一前螺旋倾角,第一后沟部邻近钻柄部且具有相异于第一前螺旋倾角的一第一后螺旋倾角,第二切屑排出沟包含一第二前沟部及一第二后沟部,第二前沟部邻近钻尖端且具有一第二前螺旋倾角,第二后沟部邻近钻柄部且具有相异于第二前螺旋倾角的一第二后螺旋倾角,其中,第二前螺旋倾角与第一前螺旋倾角一致,且第二前沟部及该第一前沟部呈对称分离,第二后螺旋倾角相异于第一后螺旋倾角,且第二后沟部的邻近钻柄部的一第二尾端区域与第一后沟部局部重叠,且重叠区域为渐变地。如上所述的钻头结构,其中,该第一切屑排出沟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该第二切屑排出沟的长度。如上所述的钻头结构,其中,该第二后螺旋倾角大于该第一后螺旋倾角,该第二尾端区域与部分该第一后沟部的重叠区域渐变。如上所述的钻头结构,其中,该第一后沟部更分为一第一中间沟部及一第一尾端部,该第一中间沟部邻近该第一前沟部且具有一第一中间螺旋倾角,该第一尾端部邻近该钻柄部且具有该第一后螺旋倾角,其中该第一中间螺旋倾角相异于该第一后螺旋倾角,且该第一中间螺旋倾角小于该第二后螺旋倾角,该第二尾端区域与该第一中间沟部的重叠区域渐变。如上所述的钻头结构,其中,该第一前沟部、该第一中间沟部及该第一尾端部的总长度大于该第二前沟部及该第二后沟部的总长度。如上所述的钻头结构,其中,该钻刃部区分为一头部段及一身部段,该头部段的最前端为该钻尖端,位于该头部段的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及该第二切屑排出沟分别具有该第一前螺旋倾角及该第二前螺旋倾角,该身部段的外径小于该头部段的外径。如上所述的钻头结构,其中,该第一螺旋侧刃及该第二螺旋侧刃的邻近该钻尖端的一部分分别形成一第一切沟及一第二切沟,该第一切沟与该第一前沟部部分重叠,该第二切沟与该第二前沟部部分重叠。如上所述的钻头结构,其中,该重叠区域是朝着该钻柄部方向逐渐变大的。本实用新型的钻头结构的特点和优点是:其包含一钻柄部及一钻刃部,钻刃部上形成有两螺旋的切屑排出沟,且两切屑排出沟的长度不同,通过调整两切屑排出沟的螺旋倾角的角度及长度,使得两切屑排出沟由对称双沟而逐渐局部重叠,且两切屑排出沟的重叠的区域为渐变而非维持一致地,并仅由其中一切屑排出沟单独螺旋至钻刃部的靠近钻柄部的末端,借以于钻刃部的末端减少切屑排出沟的分布区域而保留较多的实体圆柱。本实用新型的钻头结构可大幅提升钻头的刚性强度,而具有较佳的切削品质。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图1所示为传统一种钻头结构的外观示意图。图2所示为传统一种钻头结构的第一切屑排出沟及第二切屑排出沟的概略展开图。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钻头结构的外观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钻头结构的第一切屑排出沟及第二切屑排出沟的概略展开图,且图4a所示为与概略展开图对应的钻刃部概要图。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钻头结构的第一切屑排出沟及第二切屑排出沟的概略展开图,且图5a所示为与概略展开图对应的钻刃部概要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0钻头结构12钻刃部14、14’切屑排出沟16钻柄部18重叠区域20钻头结构22钻柄部24钻刃部26钻尖端28头部段30身部段32切削刃34第一螺旋侧刃36第二螺旋侧刃38第一切屑排出沟381第一前沟部382第一后沟部383中段部分384第一中间沟部385第一尾端部40第二切屑排出沟401第二前沟部402第二后沟部403第二尾端区域θ1第一前螺旋倾角θ2第一后螺旋倾角θ3第二前螺旋倾角θ4第二后螺旋倾角θ5第一中间螺旋倾角42重叠区域44第一切沟46第二切沟L1、L2长度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钻头结构的外观示意图,如图所示,钻头结构20包含一钻柄部22及一钻刃部24连接钻柄部22,又钻刃部24依序包含一钻尖端26、一头部段28及一身部段30,身部段30的外径小于头部段28的外径,钻刃部24的钻尖端26具有两斜向对称的切削刃32,且两切削刃32顺着钻刃部的外表面朝钻柄部22方向延伸旋绕以形成两螺旋侧刃及两螺旋的切屑排出沟,两螺旋侧刃分别为第一螺旋侧刃34及第二螺旋侧刃36,两切屑排出沟分别为第一切屑排出沟38及第二切屑排出沟40,且第一切屑排出沟38的长度L1大于第二切屑排出沟40的长度L2。请同时参阅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钻头结构的第一切屑排出沟及第二切屑排出沟的概略展开图,且图4a所示为与概略展开图对应的钻刃部概要图,借以说明第一切屑排出沟、第二切屑排出沟各部位于钻刃部的相对位置。如图4及图4a所示,第一切屑排出沟38包含一第一前沟部381及一第一后沟部382,第一前沟部381邻近钻尖端26且具有一第一前螺旋倾角θ1,第一后沟部382邻近钻柄部22(示于图3)且具有一第一后螺旋倾角θ2相异于第一前螺旋倾角θ1;又第二切屑排出沟40包含一第二前沟部401及一第二后沟部402,第二前沟部401邻近钻尖端26且具有一第二前螺旋倾角θ3,第二后沟部402邻近钻柄部22且具有一第二后螺旋倾角θ4相异于第二前螺旋倾角θ3。其中,如图4及图4a所示,第二前螺旋倾角θ3与第一前螺旋倾角θ1一致,且第二前沟部401及第一前沟部381相对于钻尖端26呈对称分离,第二后螺旋倾角θ4相异于第一后螺旋倾角θ2,且第二后沟部402的邻近钻柄部22的一第二尾端区域403与第一后沟部382局部重叠,且重叠区域42为渐变地。于一实施例中,重叠区域42是朝着钻柄部22方向逐渐变大的。请继续参阅图4及图4a,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前沟部381及第二前沟部401螺旋于钻刃部24的头部段28,且略螺旋延伸至身部段30,又第一切屑排出沟38的由第一前螺旋倾角θ1改变为第一后螺旋倾角θ2的位置、以及第二切屑排出沟40的由第二前螺旋倾角θ3改变为第二后螺旋倾角θ4的位置是选择位于钻刃部24的身部段30。又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后沟部402的第二后螺旋倾角θ4大于第一后沟部382的第一后螺旋倾角θ2,使得第二后沟部402的第二尾端区域403与第一后沟部382的中段部分383局部重叠,且重叠区域渐变。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切屑排出沟38及第二切削排出沟40的长度可为相同或不同地,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切屑排出沟40的总长度略短于第一切屑排出沟38的总长度,使得第一切屑排出沟38的尾端部仍单独螺旋至钻刃部24的靠近钻柄部22的末端。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钻头结构的第一切屑排出沟及第二切屑排出沟的概略展开图,且图5a所示为与概略展开图对应的钻刃部概要图,借以说明第一切屑排出沟、第二切屑排出沟各部位于钻刃部的相对位置。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不同地,于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切屑排出沟38的第一后沟部382更分为一第一中间沟部384及一第一尾端部385,第一中间沟部384邻近第一前沟部381且具有一第一中间螺旋倾角θ5,第一尾端部385邻近钻柄部22(示于图3)且具有第一后螺旋倾角θ2,其中第一中间螺旋倾角θ5相异于第一后螺旋倾角θ2及第一前螺旋倾角θ1,且第一中间螺旋倾角θ5小于第二后螺旋倾角θ4,使第二后沟部402的第二尾端区域403与第一中间沟部384局部重叠,且重叠区域渐变。于一实施例中,重叠区域是朝着钻柄部22方向逐渐变大的。又第二尾端区域403亦可同时与第一后沟部382的第一中间沟部384及第一尾端部385局部重叠。请继续参阅图5及图5a,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前沟部381及第二前沟部401螺旋于钻刃部24的头部段28,且略螺旋延伸至身部段30。第一切屑排出沟38具有三种螺旋倾角,其中由第一前螺旋倾角θ1改变为第一中间螺旋倾角θ5的位置位于身部段30邻近头部段28处,而由第一中间螺旋倾角θ5改变为第一后螺旋倾角θ2的位置选择性的位于身部段的中间或后端区域;第二切屑排出沟40具有两种螺旋倾角,其中由第二前螺旋倾角θ3改变为第二后螺旋倾角θ4的位置选择位于钻刃部24的身部段30,但不限于此。于一实施例中,由第一前沟部381、第一中间沟部384及第一尾端部385所构成的第一切屑排出沟38的总长度大于由第二前沟部401及第二后沟部402所构成的第二切屑排出沟40的总长度,又如图5所示,第一切屑排出沟38及第二切屑排出沟40是通过第一中间螺旋倾角θ5小于第二后螺旋倾角θ4,而使得第一中间沟部384与第二后沟部402的第二尾端区域403局部重叠,又通过第一切屑排出沟38长于第二切屑排出沟40的设计,第一切屑排出沟38的第一尾端部385仍单独螺旋至钻刃部24的靠近钻柄部22的末端,其中第一尾端部385的第一后螺旋倾角θ2可相异或相同于第二后螺旋倾角θ4。其中,请继续参阅图3,第一螺旋侧刃34及第二螺旋侧刃36的邻近的钻尖端26的一部分分别形成一第一切沟44及一第二切沟46,且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切沟44与第一前沟部381部分重叠,第二切沟46与第二前沟部401部分重叠。在上述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后沟部402是通过第二后螺旋倾角θ4的变大而与第一后沟部382重叠在一起;而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后沟部382是通过第一中间沟部384的第一中间螺旋倾角θ5的变小而与第二后沟部402重叠在一起。而无论是图4或图5所示的实施例,其中第一切屑排出沟38在部分第一后沟部382与第二后沟部402局部重叠后仍然单独螺旋至钻刃部24的靠近钻柄部22的末端,此种减少其中一切屑排出沟的分布区域可保留较多的实体圆柱,进而大幅提升钻头的刚性强度。又相较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而言,图5所示的重叠区域的设计更具有较高的刚性强度。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调整第一切屑排出沟及第二切屑排出沟的螺旋倾角与形状的方式,使得第一切屑排出沟及第二切屑排出沟由对称双沟局部重叠为单一切屑排出沟,且双沟重叠的区域为渐变而非维持一致地,并仅由其中一切屑排出沟单独螺旋至钻刃部的靠近钻柄部的末端,相较于传统双沟重叠区域皆为固定所导致的刚性强度不足而言,本实用新型于钻刃部的邻近钻柄部的末端减少切屑排出沟的分布区域而保留较多的实体圆柱,进而可大幅提升钻头的刚性强度,而具有较佳的切削品质。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组成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整体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各技术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项单独采用或选择多项组合起来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理所当然地涵盖了与本案发明点有关的其它组合及具体应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