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模式辊式滚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55090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滚弯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靠模式辊式滚弯机。



背景技术:

型材弯曲过程中一些外观上的缺陷影响着弯曲件的弯曲成形质量。这些缺陷的出现与弯曲件的弯曲能力有关。弯曲能力是指弯曲件被加工成没有缺陷、具有一定曲率的难易程度,它是由弯曲件的几何尺寸、弯曲程度和材料性能所决定的。但弯曲件,尤其是封闭和半封闭的弯曲零件,在弯曲成形中会出现多种缺陷,影响了加工成形和型材零件的使用质量。这些缺陷主要是拉裂、内层起皱、截面变形和扭转、型材壁厚变化等。这些缺陷若超出要求地出现在加工零件中,零件就已经报废,因此以上缺陷要严格杜绝。而回弹是在弯曲过程不可避免的缺陷,是影响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靠模式辊式滚弯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靠模式辊式滚弯机,包括压轮、第一滚轮、第一滚轮轴、第二滚轮和第二滚轮轴,所述第一滚轮安装在第一滚轮轴的顶端,所述第二滚轮安装在第二滚轮轴的顶端,所述压轮一侧设置有摩擦靠轮,摩擦靠轮与一链轮I共轴,链轮I通过链条连接链轮II,链轮II与链轮III共轴,链轮III通过链条与链轮IV连接,链轮IV轴上连接靠模,靠模与一顶杆底面相抵,顶杆安装在一导轨上,所述第一、第二滚轮轴上均设有随动阀,随动阀与顶杆上表面接触。

作为优选地,所述靠模与顶杆之间设有滚柱。

作为优选地,所述链轮IV的直径大于链轮III的直径,链轮III的直径小于链轮II的直径,链轮II的直径大于链轮I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滚弯不间断,采用机械传动,为可加工变曲率零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展开平面示意图。

图中1.压轮,2.第一滚轮,3.第一滚轮轴,4.第二滚轮,5.第二滚轮轴,6.摩擦靠轮,7.链轮I,8.链轮II,9.链轮III,10.链轮IV,11.靠模,12.顶杆,13.导轨,14.随动阀,15.滚柱。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一种靠模式辊式滚弯机,包括压轮1、第一滚轮2、第一滚轮轴3、第二滚轮4和第二滚轮轴5,第一滚轮2安装在第一滚轮轴3的顶端,第二滚轮4安装在第二滚轮轴5的顶端,压轮1一侧设置有摩擦靠轮6,摩擦靠轮6与一链轮I7共轴,链轮I7通过链条连接链轮II8,链轮II8与链轮III9共轴,链轮III9通过链条与链轮IV10连接,链轮IV10轴上连接靠模11,靠模11与一顶杆12底面相抵,顶杆12安装在一导轨13上,第一、第二滚轮轴3、5上均设有随动阀14,随动阀14与顶杆12上表面接触。

其中,靠模11与顶杆12之间设有滚柱15。链轮IV10的直径大于链轮III9的直径,链轮III9的直径小于链轮II8的直径,链轮II8的直径大于链轮I7的直径。

压轮1位于待加工工件的一侧,第一、二滚轮2、4位于代加工工件的另一侧,顶板12沿导轨13向前移动,顶杆12上表面接触随动阀14,第一、第二滚轮2、4转动,同时,链轮IV10轴带动链轮IV10及靠模11转动,继而带动链轮III9转动,链轮III9带动链轮II8转动,链轮II8带动链轮I7,链轮I7最后带动摩擦靠轮6转动,通过靠模11外周面的结构实现待加工工件需求的弯曲。

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