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压机压余框的开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2918发布日期:2018-07-07 10:15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挤压机压余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挤压机压余框的开门结构。



背景技术:

铝型材在挤压生产中常常会留有压余,其目的在于防止挤压后期的脏物进入制品内部,也可防止挤压垫片和挤压模发生接触冲撞。传统的压余框设置在挤压机下方的地底下进行压余料的收集,压余框上部设置有凸出地面的门,需要时,通过手动掀开这个门来取出压余料,既费时又费力,而且工作人员在厂房内行走时,很容易会踢到压余框的门而发生意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挤压机压余框的开门结构,将框门设置与地面平齐,并采用自动化控制门的打开和闭合,节省时间和人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挤压机压余框的开门结构,包括带有开口的固定框、能覆盖在所述开口上的上面板和设置在所述上面板底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该上面板移动,该固定框两侧分别设置有滑槽,该上面板底部两侧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设置在所述滑槽内并能来回移动,该滑槽包括设置在其端部的第一止挡部和平移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和平移部之间通过一倾斜向上的上升部固定连接,该滚轮沿着该滑槽移动,带动该上面板相对该固定框来回移动,以实现该开口的开合。

进一步,所述滑槽可设置为至少四个,平均分布在所述固定框的两内侧,同一侧的两个所述滑槽呈一前一后布置。

进一步,所述滚轮为二级阶梯状的圆柱体,包括第一阶梯部和第二阶梯部,所述第一阶梯部与所述第二阶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二止挡部的端面与所述滑槽槽口下侧端面紧密贴合;所述第二阶梯部为圆台状,其弧形侧面与滑槽滚动贴合。

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缸和拉杆,所述气缸前端通过联接头与所述拉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拉杆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上面板底部的凸起部连接。

进一步,所述固定框还设置有盖板部,所述盖板部和开口分设在该固定框的两端。

进一步,在所述开口闭合状态下,所述盖板部与所述上面板齐平。

进一步,所述上面板在靠近所述盖板部的一端上设置有用于导引的倾斜面。

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辅助气缸,所述辅助气缸设置在所述固定框的下方,与所述气缸分设在开口的两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挤压机压余框的开门结构在闭合状态时与地面平齐,能最低限度地减少了工作人员发生意外的机会,保障了其人身安全。

2.本实用新型采用自动化控制,既节省人力,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3.本实用新型在打开时,框门与固定框的盖板部重叠,既节省了空间,又能使压余框的开口最大化。

4.本实用新型的滚轮与滑槽之间采用点接触,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力,使滚轮在滑槽中能灵活运动,防止发生卡阻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闭合状态下的结构仰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滑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滚轮与滑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一种挤压机压余框的开门结构,包括带有开口的固定框1、能覆盖在所述开口上的上面板2和设置在所述上面板2底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该上面板2相对所述固定框1移动,该固定框1两侧分别设置有滑槽3,该上面板2底部两侧设置有滚轮4,所述滚轮4设置在所述滑槽3内并能来回移动,该滑槽3包括设置在其端部的第一止挡部31和平移部32,所述第一止挡部31和平移部32之间通过一倾斜向上的上升部33固定连接,该滚轮4沿着该滑槽3移动,带动该上面板2相对该固定框1来回移动,以实现该开口的开合。

所述上面板2底部设置有向下凸出的耳座23,所述耳座23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滚轮4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连接轴固定连接在该耳座23上。

所述固定框1上还设置有盖板部11,所述盖板部11设置在所述开口的一侧,该盖板部11上设置有与所述耳座23相适配的避让槽111与该开口连通,所述避让槽111呈矩形,其长度略大于所述上面板2的位移量。

如图2所示,所述滑槽3的平移部32所在的水平高度比所述第一止挡部31的水平高度高,两者之间通过所述上升部33连接,所述滚轮4在所述滑槽3内滚动时,沿着该上升部33爬升至该平移部32,带动所述上面板2也随之在水平移动的同时也具有一定高度抬升,最后整个该上面板2覆盖在该固定框1的盖板部11上方,使所述开口完全打开。

为了保证所述上面板2在移动过程中保持稳定,所述滑槽3可设置为至少四个,平均分布在所述固定框1的两内侧,同一侧的两个所述滑槽3呈一前一后布置。对应地,所述滚轮4设置为四个。

如图3所示,所述滚轮4为二级阶梯状的圆柱体,包括第一阶梯部41和第二阶梯部42,所述第一阶梯部41与所述第二阶梯部42之间形成有第二止挡部43,所述第二止挡部43的端面与所述滑槽3槽口下侧端面紧密贴合,以限制该滚轮4一端与该滑槽3槽底(即与槽口相对的面)之间始终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因其互相贴合而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所述第二阶梯部42为圆台状,在越靠近该第一阶梯部41的位置,该圆台的直径越大,采用该种设计使得该滚轮4与该滑槽3始终保持点接触,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该滚轮4与该滑槽3的接触面积,使得该滚轮4在该滑槽3中灵活运动,不会发生卡阻现象。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缸5和拉杆6,所述气缸5前端通过联接头51与所述拉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拉杆6的另一端设置夹持状的连接部61,所述连接部61上设置第二安装孔,所述连接部61通过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的销轴与设置在所述上面板2底部的凸起部21固定连接。在打开时,该气缸5压缩,拉动拉杆6向着该气缸5的方向移动,以打开所述上面板2;为了更快地打开该上面板2,在所述开口的一端(即远离所述避让槽的一端)设置有辅助气缸,所述辅助气缸设置在所述固定框1的下方,与所述气缸5分设在开口的两端,用于在开门时给设置在该上面板2底部的受力部一个推力,帮助该上面板2快速打开;在关门时,该辅助气缸还能减缓该上面板2对该固定框1的冲击力。所述受力部设置在该上面板2的远离所述倾斜面22的一端的底部。

所述气缸5优选采用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来控制,所述辅助气缸优选采用二位三通气动换向阀来控制。在开门时,该气缸5驱动其活塞杆带动拉杆6拉动该上面板2的同时,该辅助气缸活塞端通气,辅助气缸的活塞杆前推,推动设置在上面板2底部的受力部,将上面板2推开;在关门时,该气缸5驱动其活塞杆带动拉杆6往辅助气缸方向推,在该上面板2的受力部与该辅助气缸活塞杆接触时,设置在该辅助气缸排气管上的节流阀能控制其排气量,使该辅助气缸活塞杆缓慢缩回,使该上面板2关门速度减缓,直至门完全闭合。

所述上面板2在靠近所述盖板部11的一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导引的倾斜面22,使得该上面板2在打开或闭合时能顺利滑移,不受阻挡。为了保证在闭合时,该上面板2一定能完全落入所述开口中,该开口的长度大于该上面板2的长度。在闭合状态时,该上面板2带有倾斜面22的一端与该盖板部11之间留有适当间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挤压机压余框的开门结构,在闭合状态时,盖板部11与上面板2齐平,且上面板2和盖板部11的顶部均与地面平齐,在打开时,上面板2与盖板部11重叠在一起。所述压余框上部设置有导引滑槽,所述导引滑槽设置在地面下,其上部用于承接挤压机的压余料,下部与该压余框连通,以便压余料的收集。压余料从该导引滑槽落入该压余框中,在需要时,可以打开上面板2,从所述开口处直接取出所述压余料。

本实用新型采用自动化控制,在开门时,按下驱动装置的开门开关,气缸5拉动拉杆6,滚轮4在滑槽3内沿着上升部33滚动爬升至平移部32,然后在平移部32中沿水平方向滚动,带动上面板2向着盖板部11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上面板2在水平移动的同时也具有一定高度提升,直至上面板2整体覆盖在固定框1的盖板部11上,驱动装置停止驱动,开口完全打开;在闭合时,按下驱动装置的闭门开关,气缸5推动拉杆6,滚轮4在滑槽3内先沿水平方向滚动至上升部33,然后顺着上升部33滚动下降,带动上面板2向着开口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上面板2在水平移动的同时也具有一定高度下降,直至设置在上面板2端面上的倾斜面22也完全落入开口上,驱动装置停止驱动,开口完全闭合。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固定框1的下方设置有检测装置和报警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压余框内的压余料是否装满。该检测装置优选采用红外线检测,其设置在压余框一侧壁上部、低于该固定框1的位置,当框内压余料堆积超过红外线检测高度时,该报警装置发出警报,通知工作人员及时清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挤压机压余框的开门结构在闭合状态时其整体与地面平齐,能最低限度地减少了工作人员发生意外的机会,保障了其人身安全;在需要时,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气缸打开上面板即可取出压余料,既节省人力,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在打开状态时,框门与固定框的盖板部重叠,既节省了空间,又能使压余框的开口最大化。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滚轮与滑槽之间采用点接触,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力,使滚轮在滑槽中能灵活运动,防止发生卡阻现象。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