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机床的电主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5084发布日期:2018-06-22 22:09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机床的电主轴。



背景技术:

电主轴是机床在加工时的驱动装置,在切割时,需要驱动电机带动主轴高速旋转,而由于电主轴是精密部件,在高速运行情况下,任何微尘进入主轴轴承,均可能引起主轴振动,甚至使主轴轴承咬死,所以驱动电机和主轴在旋转时产生的热量封闭在电主轴内,无法散出,驱动电机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容易烧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机床的电主轴,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使驱动电机在高温环境下工作,造成驱动电机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机床的电主轴。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于机床的电主轴,包括壳体、驱动电机、主轴本体、外壳、冷却装置,外壳呈“凹”字形结构设置,外壳包覆于壳体的外侧,驱动电机设置于壳体内,主轴本体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主轴本体的一端延伸至壳体外,主轴本体与壳体由轴承转动连接,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机、冷却管道以及排风装置,冷却管道设置于外壳的内侧的上部,冷却管的一端与冷却机的进液端连接,冷却管的另一端与冷却机的出液端向连接,壳体上设置有多个开口,每一开口处分别设置有一排风装置。

进一步的,冷却管道呈蛇形设置于外壳内。

进一步的,排风装置为排风扇。

进一步的,壳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壳体的外侧设置有温度显示装置,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显示装置电信号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机床的电主轴,在使用时,通过驱动电机带动主轴本体转动,通过冷却机使冷却液由出液端进入到冷却管内,然后再由冷却机的进液端回到冷却机内,实现冷却液在冷却管内的循环,同时,排风装置工作将壳体内高温的气体排到外壳内,通过冷却管内冷却液的作用对热气进行降温,通过外壳的作用提高了容纳热气的体积,通过排风装置快速的将热气排出壳体,达到迅速降低壳体内的温度,从而避免驱动电机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延长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驱动电机;3、主轴本体;5、外壳;6、冷却装置;61、冷却机;62、冷却管;63、排风装置;64、开口;7、温度传感器;8、温度显示装置;9、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应用于机床的电主轴,包括壳体1、驱动电机2、主轴本体3、外壳5、冷却装置6,外壳5呈“凹”字形结构设置,外壳5包覆于壳体1的外侧,驱动电机 2设置于壳体1内,主轴本体3与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主轴本体3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外,主轴本体3与壳体1由轴承9转动连接,冷却装置6包括冷却机61、冷却管62道以及排风装置63,冷却管62道设置于外壳5的内侧的上部,冷却管62的一端与冷却机61 的进液端连接,冷却管62的另一端与冷却机61的出液端向连接,壳体1上设置有多个开口64,每一开口64处分别设置有一排风装置63,在使用时,通过驱动电机2带动主轴本体3转动,通过冷却机61使冷却液由出液端进入到冷却管62内,然后再由冷却机61的进液端回到冷却机61内,实现冷却液在冷却管62内的循环,同时,排风装置63工作将壳体1内高温的气体排到外壳5内,通过冷却管62内冷却液的作用对热气进行降温,通过外壳5的作用提高了容纳热气的体积,通过排风装置63快速的将热气排出壳体1,达到迅速降低壳体1内的温度,从而避免驱动电机2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延长驱动电机2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冷却管62道呈蛇形设置于外壳5内,这样设置可增冷却管62的长度,提高冷却管62在外壳5内的体积,提高降温的速度,优选的,排风装置63为排风扇,排风扇能迅速的将壳体1内的热气抽出,且成本低,优选的,壳体1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壳体1的外侧设置有温度显示装置8,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显示装置8电信号连接,通过温度传感器的作用检测出壳体1内的温度,并将温度实时传输到温度显示装置8进行显示。

上面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