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2823发布日期:2018-09-07 23:06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线拉丝润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拉丝机由拉丝机构和卷取机构构成,拉丝机主要应用在对铜丝、不锈钢丝、合金丝等金属线缆材料的加工,是线缆制造行业极为重要的加工设备。金属拉丝机的拉丝机构主由拉丝轮和模具固定架、拉伸模具等组成,线材穿过拉伸模具后,在拉丝轮上绕卷,当拉丝轮和卷取轮运转时,卷取轮运转提供线材的牵引张力,在牵引张力作用下,线材通过拉丝轮卷绕使线材通过拉丝模具,使线材不断从粗到细,在常温下通过拉伸模具对金属材料进行压力加工,从而得到不同线规的线材。

但金属线材在通过拉伸模具时,由于摩擦力,使拉伸模具的接口温度快速升高,因此在金属拉丝过程中通过润滑油进行冷却和润滑,一种是通过淋浴方式从高处往低处流动对拉丝模具、金属线材进行冷却和润滑,但由于润滑油难以达到拉丝模具内,润滑效果不理想,且模具损耗;另外,由于传统的润滑装置与拉丝装置的控制机构多为单独控制,使得在拉丝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造成润滑装置并不能够同时进行起到,导致拉丝过程中部分铜杆无法达到润滑的需求,造成产品品质降低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拉丝模具在对铜线进行拉丝过程中,由于润滑油难以到达拉丝模具内,使得润滑效果不理想,另外由于拉丝装置和润滑装置不能够同时启动,造成拉丝品质下降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该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可以在拉丝之后迅速对铜杆表面进行润滑冷却处理,并且,润滑装置能够根据铜杆的运动而启动,保证铜杆的拉丝和润滑同时进行,既满足铜线的润滑需求,也能够达到节省润滑油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包括壳体、拉丝模、气缸和滚轮,所述壳体的一端安装有端盖,所述端盖中心表面位置设置有所述拉丝模,所述拉丝模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压块进行固定,所述压块和所述拉丝模中心有同心设置通孔,铜杆贯穿设置在所述通孔内,所述壳体内部安装有两个滚轮,铜杆设置在两个所述滚轮的间隙之间,每个所述滚轮均通过销轴安装在伸缩杆的末端,所述伸缩杆与设在所述壳体外侧的所述气缸相连接,所述气缸上安装有电磁阀,其中一个所述滚轮的圆周边缘处设置有绕所述滚轮中心均匀分布的叶片,所述叶片与所述滚轮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内壁安装有一光电开关,所述光电开关与所述叶片对应安装,所述壳体的外侧安装有控制器,所述端盖的外侧设置有润滑组件,所述润滑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端盖上的润滑箱体、安装在润滑箱体外侧的油泵和与所述油泵相连接的润滑套管,所述润滑套管内径处设置有多个出口方向面向铜杆外径表面的喷嘴。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所述光电开关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所述油泵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油泵与大拉机的润滑油箱相连接。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所述润滑箱体下端安装有出油管,所述出油管末端连接在大拉机的润滑油箱内。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所述气缸为直线式气缸,所述气缸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侧面,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所述滚轮外径处设置有截面形状为V字型的用以对铜杆进行限位的V型槽,所述V型槽的角度为60°-120°。

应用上述结构时:将铜杆依次穿过压块和拉丝模上的孔,并启动气缸,利用铜杆两侧的滚轮对铜杆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铜杆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减少拉丝过程中的摩擦阻力,在拉丝的过程中,由于滚轮与铜杆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滚轮可以在铜杆移动的过程中发生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安装在滚轮上的叶片同时产生旋转,可以利用安装在壳体内壁上的光电开关对滚轮旋转时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若叶片不断产生转动,光电开关即检测处滚轮处于旋转状态,即铜杆处于移动状态,此时,控制器可以驱动油泵工作,油泵将润滑油通过喷嘴喷出,实现对铜杆冷却与润滑的目的,当叶片停止不动,即滚轮和铜杆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光电开关将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油泵停止工作,润滑停止,可以降低润滑油的消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在铜杆拉丝之后迅速的对铜杆进行冷却和润滑处理,减少铜杆的磨损和变形,有利于丝线质量的提高,利用光电开关使得润滑工作和拉丝工作同时启动与停止,实现同步运行,既能够减少工作人员因疏忽造成的润滑不及时,也能够降低润滑油的损耗,降低企业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的滚轮侧面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的滚轮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壳体;2、压块;3、拉丝模;4、端盖;5、出油管;6、润滑箱体;7、喷嘴;8、润滑套管;9、油泵;10、控制器;11、电磁阀;12、气缸;13、伸缩杆;14、光电开关;15、销轴;16、滚轮;17、V型槽;18、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包括壳体1、拉丝模3、气缸12和滚轮16,所述壳体1的一端安装有端盖4,所述端盖4中心表面位置设置有所述拉丝模3,所述拉丝模3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部的压块2进行固定,所述压块2和所述拉丝模3中心有同心设置通孔,铜杆贯穿设置在所述通孔内,所述壳体1内部安装有两个滚轮16,铜杆设置在两个所述滚轮16的间隙之间,每个所述滚轮16均通过销轴15安装在伸缩杆13的末端,所述伸缩杆13与设在所述壳体1外侧的所述气缸12相连接,所述气缸12上安装有电磁阀11,其中一个所述滚轮16的圆周边缘处设置有绕所述滚轮16中心均匀分布的叶片18,所述叶片18与所述滚轮16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内壁安装有一光电开关14,所述光电开关14与所述叶片18对应安装,所述壳体1的外侧安装有控制器10,所述端盖4的外侧设置有润滑组件,所述润滑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端盖4上的润滑箱体6、安装在润滑箱体6外侧的油泵9和与所述油泵9相连接的润滑套管8,所述润滑套管8内径处设置有多个出口方向面向铜杆外径表面的喷嘴7。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所述光电开关14与所述控制器10电连接,所述控制器10为PLC控制器10,光电开关14可以实时监测到滚轮16的旋转状态,以判断滚轮16是否处于转动模式,以便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10,可以实现信号的快速传输。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所述油泵9与所述控制器10电连接,所述油泵9与大拉机的润滑油箱相连接,控制器10可以控制油泵9进行启动,有利于提高该装置的自动化控制能力,减少人工辅助操作的步骤,降低成本。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所述润滑箱体6下端安装有出油管5,所述出油管5末端连接在大拉机的润滑油箱内,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将润滑箱体6内储存的润滑油导出至润滑油箱内,在导出的过程中对润滑油进行过滤,减少润滑箱体6内的杂质数量,保持润滑油的清洁。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所述气缸12为直线式气缸12,所述气缸12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1侧面,所述电磁阀11与所述控制器10电连接,利用气缸12可以实现对铜杆的限位操作,替代原有螺纹调节的方式,工作安全可靠,效率高。

优化的,上述的一种制作铜线的拉丝润滑装置,所述滚轮16外径处设置有截面形状为V字型的用以对铜杆进行限位的V型槽17V,所述V型槽17V的角度为60°-120°,这样设置是为了满足不同直径铜杆的限位工作,同时实现对铜杆限位可靠性的提高。

应用上述结构时:将铜杆依次穿过压块2和拉丝模3上的孔,并启动气缸12,利用铜杆两侧的滚轮16对铜杆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铜杆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减少拉丝过程中的摩擦阻力,在拉丝的过程中,由于滚轮16与铜杆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滚轮16可以在铜杆移动的过程中发生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安装在滚轮16上的叶片18同时产生旋转,可以利用安装在壳体1内壁上的光电开关14对滚轮16旋转时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若叶片18不断产生转动,光电开关14即检测处滚轮16处于旋转状态,即铜杆处于移动状态,此时,控制器10可以驱动油泵9工作,油泵9将润滑油通过喷嘴7喷出,实现对铜杆冷却与润滑的目的,当叶片18停止不动,即滚轮16和铜杆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光电开关14将信号发送至控制器10,控制器10控制油泵9停止工作,润滑停止,可以降低润滑油的消耗。

其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在铜杆拉丝之后迅速的对铜杆进行冷却和润滑处理,减少铜杆的磨损和变形,有利于丝线质量的提高,利用光电开关14使得润滑工作和拉丝工作同时启动与停止,实现同步运行,既能够减少工作人员因疏忽造成的润滑不及时,也能够降低润滑油的损耗,降低企业的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