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体表面包覆不锈钢套管用包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5851发布日期:2019-02-12 22:16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杆体表面包覆不锈钢套管用包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不锈钢包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杆体表面包覆不锈钢套管用包覆设备。



背景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钢管需要承担载荷,为了提高钢管的强度,通常在钢管的外表面包覆不锈钢套管。目前所使用的不锈钢套管挤压和包覆设备在生产时需要多个工人共同操作,费时费力,增加了生产成本。并且生产连续性差,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杆体表面包覆不锈钢套管用包覆设备,易于操作,节省人工,省时省力,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杆体表面包覆不锈钢套管用包覆设备,包括三个依次间隔设置的基座,基座包括竖直矩形板和用于支撑竖直矩形板的底座,三个基座的三个竖直矩形板之间呈平行设置,相邻两个竖直矩形板之间通过四个支撑连接轴连接,三个基座中位于两端的两个基座上均设置有顶压千斤顶,两个顶压千斤顶的两个活塞杆相对设置且顶压千斤顶的活塞杆穿过相应一端的竖直矩形板上的拉拔模孔设置,两个活塞杆通过往复带动相互套设在一起的待包覆杆体与不锈钢套管沿位于中间的竖直矩形板上的拉拔模孔移动,从而使不锈钢套管包覆在杆体上,所述顶压千斤顶的活塞杆的自由端处设置有滑动轮支撑机构,两个顶压千斤顶中的一个顶压千斤顶的活塞杆下方设置有两个行走小车,另一个顶压千斤顶的活塞杆下方设置有线性导轨支撑组件,所述行走小车在小车导轨上行走,所述滑动轮支撑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顶压千斤顶的活塞杆两侧的滑动轮组件,所述滑动轮组件包括支撑杆、套设在支撑杆上的压力弹簧和分别设置在压力弹簧两端的固定帽和轮座,轮座与压力弹簧之间设置有套设在支撑杆上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与轮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压力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压力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帽固定连接,所述轮座上转动设置有滑动轮,所述滑动轮在压力弹簧的压力下压在相对应的支撑连接轴上并可沿支撑连接轴轴向滑动,所述支撑杆靠近固定帽的一端与顶压千斤顶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行走小车包括车架、设置在车架下部的车轮、通过顶升千斤顶设置在车架上部的托板和设置在托板上方的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承载板、两个固定设置在第一承载板两端的第一端板和设置在两个第一端板之间的第一滚动轮,两个第一滚动轮均转动设置在第一滚动轮支座上,所述第一端板上设置有第一螺纹通孔,第一螺纹通孔中穿设有第一螺杆,第一螺杆穿过第一端板上的第一螺纹通孔后与固定安装在第一滚动轮支座上的第一螺母螺纹连接,所述托板上穿设有第二套筒,第二套筒中穿设有第四螺杆,第二套筒内壁设置有螺纹,第四螺杆下部与第二套筒螺纹连接,第四螺杆上部与第一承载板固定连接,所述线性导轨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床身、设置在支撑床身上的线性导轨、可沿线性导轨移动的移动座、设置在移动座上的第三套筒和穿设在第三套筒中的第三螺杆,第三套筒内壁设置有与第三螺杆相匹配的螺纹,所述第三螺杆上方设置有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承载板、两个固定设置在第二承载板两端的第二端板和设置在两个第二端板之间的第二滚动轮,两个第二滚动轮均转动设置在第二滚动轮支座上,所述第二端板上设置有第二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中穿设有第二螺杆,第二螺杆穿过第二端板上的第二螺纹通孔后与固定安装在第二滚动轮支座上的第二螺母螺纹连接,所述第三螺杆的上部与第二承载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承载板与第一端板垂直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承载板与第二端板垂直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杆体表面包覆不锈钢套管用包覆设备,易于操作,节省人工,省时省力,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易于调节,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滑动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行走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线性导轨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7所示,杆体表面包覆不锈钢套管用包覆设备,包括三个依次间隔设置的基座2,基座2包括竖直矩形板201和用于支撑竖直矩形板201的底座202,三个基座2的三个竖直矩形板201之间呈平行设置,相邻两个竖直矩形板201之间通过四个支撑连接轴3连接,四个支撑连接轴3的端部分别设置在相对应的竖直矩形板201的四角处。

三个基座2中位于两端的两个基座2上均设置有顶压千斤顶1,两个顶压千斤顶1的两个活塞杆相对设置且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穿过相应一端的竖直矩形板201上的拉拔模孔203设置,两个活塞杆通过往复带动相互套设在一起的待包覆杆体与不锈钢套管沿位于中间的竖直矩形板201上的拉拔模孔203移动,从而使不锈钢套管包覆在杆体上。

所述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的自由端处设置有滑动轮支撑机构6,两个顶压千斤顶1中的一个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下方设置有两个行走小车5,另一个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下方设置有线性导轨支撑组件7,所述行走小车5在小车导轨4上行走。

所述滑动轮支撑机构6包括对称设置在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两侧的滑动轮组件601,所述滑动轮组件601包括支撑杆6011、套设在支撑杆6011上的压力弹簧6013和分别设置在压力弹簧6013两端的固定帽6012和轮座6015,轮座6015与压力弹簧6013之间设置有套设在支撑杆6011上的第一套筒6014,所述第一套筒6014的一端与轮座601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压力弹簧6013的一端固定连接,压力弹簧6013的另一端与固定帽6012固定连接,所述轮座6015上转动设置有滑动轮6016,所述滑动轮6016在压力弹簧6013的压力下压在相对应的支撑连接轴3上并可沿支撑连接轴3轴向滑动,所述支撑杆6011靠近固定帽6012的一端与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滑动轮支撑机构6随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的移动而移动,对活塞杆自由端起到支撑作用,保证活塞杆轴线与顶压千斤顶1缸体的轴线始终平行,有效防止活塞杆自由端向下倾斜。

所述行走小车5包括车架501、设置在车架501下部的车轮502、通过顶升千斤顶505设置在车架501上部的托板503和设置在托板503上方的第一调节组件504,所述第一调节组件504包括第一承载板5041、两个固定设置在第一承载板5041两端的第一端板5042和设置在两个第一端板5042之间的第一滚动轮5043,两个第一滚动轮5043均转动设置在第一滚动轮支座5044上,包覆时,待包覆杆体与不锈钢套管的一端位于两个第一滚动轮5043之间,两个第一滚动轮5043起到支撑作用,行走小车5可沿小车导轨4移动,从而适用于多种不同长度的待包覆杆体和不锈钢套管。

顶升千斤顶505可带动第一调节组件504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一端板5042上设置有第一螺纹通孔,第一螺纹通孔中穿设有第一螺杆5045,第一螺杆5045穿过第一端板5042上的第一螺纹通孔后与固定安装在第一滚动轮支座5044上的第一螺母5046螺纹连接,通过转动第一螺杆5045从而带动第一滚动轮支座5044,进而调节两个第一滚动轮5043之间的距离,从而适用不同直径的待包覆杆体和不锈钢套管。

所述托板503上穿设有第二套筒506,第二套筒506中穿设有第四螺杆507,第二套筒506内壁设置有螺纹,第四螺杆507下部与第二套筒506螺纹连接,第四螺杆507上部与第一承载板5041固定连接。

所述线性导轨支撑组件7包括支撑床身701、设置在支撑床身701上的线性导轨702、可沿线性导轨702移动的移动座703、设置在移动座703上的第三套筒704和穿设在第三套筒704中的第三螺杆705,第三套筒704内壁设置有与第三螺杆705相匹配的螺纹,所述第三螺杆705上方设置有第二调节组件706,所述第二调节组件706包括第二承载板7061、两个固定设置在第二承载板7061两端的第二端板7062和设置在两个第二端板7062之间的第二滚动轮7063,两个第二滚动轮7063均转动设置在第二滚动轮支座7064上,所述第二端板7062上设置有第二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中穿设有第二螺杆7065,第二螺杆7065穿过第二端板7062上的第二螺纹通孔后与固定安装在第二滚动轮支座7064上的第二螺母7066螺纹连接,所述第三螺杆705的上部与第二承载板7061固定连接。移动座703用于支撑待包覆杆体与不锈钢套管的一端,移动座703可沿线性导轨702移动,从而适用于多种不同长度的待包覆杆体和不锈钢套管。通过转动第二螺杆7065从而带动第二滚动轮7063移动,进而调节两个第二滚动轮7063之间的距离,从而适用于多种不同直径的待包覆杆体与不锈钢套管。通过转动第三螺杆705从而带动第二调节组件706上升或下降,使得线性导轨支撑组件7适用性更广泛。

所述第一承载板5041与第一端板5042垂直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承载板7061与第二端板7062垂直固定连接。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7所示,杆体表面包覆不锈钢套管用包覆设备,包括三个依次间隔设置的基座2,基座2包括竖直矩形板201和用于支撑竖直矩形板201的底座202,三个基座2的三个竖直矩形板201之间呈平行设置,相邻两个竖直矩形板201之间通过四个支撑连接轴3连接,四个支撑连接轴3的端部分别设置在相对应的竖直矩形板201的四角处。

三个基座2中位于两端的两个基座2上均设置有顶压千斤顶1,两个顶压千斤顶1的两个活塞杆相对设置且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穿过相应一端的竖直矩形板201上的拉拔模孔203设置,两个活塞杆通过往复带动相互套设在一起的待包覆杆体与不锈钢套管沿位于中间的竖直矩形板201上的拉拔模孔203移动,从而使不锈钢套管包覆在杆体上。

所述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的自由端处设置有滑动轮支撑机构6,两个顶压千斤顶1中的一个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下方设置有两个行走小车5,另一个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下方设置有线性导轨支撑组件7,所述行走小车5在小车导轨4上行走。

所述滑动轮支撑机构6包括对称设置在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两侧的滑动轮组件601,所述滑动轮组件601包括支撑杆6011、套设在支撑杆6011上的压力弹簧6013和分别设置在压力弹簧6013两端的固定帽6012和轮座6015,轮座6015与压力弹簧6013之间设置有套设在支撑杆6011上的第一套筒6014,所述第一套筒6014的一端与轮座601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压力弹簧6013的一端固定连接,压力弹簧6013的另一端与固定帽6012固定连接,所述轮座6015上转动设置有滑动轮6016,所述滑动轮6016在压力弹簧6013的压力下压在相对应的支撑连接轴3上并可沿支撑连接轴3轴向滑动,所述支撑杆6011靠近固定帽6012的一端与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滑动轮支撑机构6随顶压千斤顶1的活塞杆的移动而移动,对活塞杆自由端起到支撑作用,保证活塞杆轴线与顶压千斤顶1缸体的轴线始终平行,有效防止活塞杆自由端向下倾斜。

所述行走小车5包括车架501、设置在车架501下部的车轮502、通过顶升千斤顶505设置在车架501上部的托板503和设置在托板503上方的第一调节组件504,所述第一调节组件504包括第一承载板5041、两个固定设置在第一承载板5041两端的第一端板5042和设置在两个第一端板5042之间的第一滚动轮5043,两个第一滚动轮5043均转动设置在第一滚动轮支座5044上,包覆时,待包覆杆体与不锈钢套管的一端位于两个第一滚动轮5043之间,两个第一滚动轮5043起到支撑作用,行走小车5可沿小车导轨4移动,从而适用于多种不同长度的待包覆杆体和不锈钢套管。

顶升千斤顶505可带动第一调节组件504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一端板5042上设置有第一螺纹通孔,第一螺纹通孔中穿设有第一螺杆5045,第一螺杆5045穿过第一端板5042上的第一螺纹通孔后与固定安装在第一滚动轮支座5044上的第一螺母5046螺纹连接,通过转动第一螺杆5045从而带动第一滚动轮支座5044,进而调节两个第一滚动轮5043之间的距离,从而适用不同直径的待包覆杆体和不锈钢套管。

所述托板503上穿设有第二套筒506,第二套筒506中穿设有第四螺杆507,第二套筒506内壁设置有螺纹,第四螺杆507下部与第二套筒506螺纹连接,第四螺杆507上部与第一承载板5041固定连接。

所述线性导轨支撑组件7包括支撑床身701、设置在支撑床身701上的线性导轨702、可沿线性导轨702移动的移动座703、设置在移动座703上的第三套筒704和穿设在第三套筒704中的第三螺杆705,第三套筒704内壁设置有与第三螺杆705相匹配的螺纹,所述第三螺杆705上方设置有第二调节组件706,所述第二调节组件706包括第二承载板7061、两个固定设置在第二承载板7061两端的第二端板7062和设置在两个第二端板7062之间的第二滚动轮7063,两个第二滚动轮7063均转动设置在第二滚动轮支座7064上,所述第二端板7062上设置有第二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中穿设有第二螺杆7065,第二螺杆7065穿过第二端板7062上的第二螺纹通孔后与固定安装在第二滚动轮支座7064上的第二螺母7066螺纹连接,所述第三螺杆705的上部与第二承载板7061固定连接。移动座703用于支撑待包覆杆体与不锈钢套管的一端,移动座703可沿线性导轨702移动,从而适用于多种不同长度的待包覆杆体和不锈钢套管。通过转动第二螺杆7065从而带动第二滚动轮7063移动,进而调节两个第二滚动轮7063之间的距离,从而适用于多种不同直径的待包覆杆体与不锈钢套管。通过转动第三螺杆705从而带动第二调节组件706上升或下降,使得线性导轨支撑组件7适用性更广泛。

所述第一承载板5041与第一端板5042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承载板5041呈矩形,第一端板5042呈矩形,使得行走小车5结构更加稳定。

所述第二承载板7061与第二端板7062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承载板7061呈矩形,第二端板7062呈矩形,使得线性导轨支撑组件7结构更加稳定。

上述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