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内圈轴向退出拆卸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59589发布日期:2019-11-06 01:3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承内圈轴向退出拆卸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轴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承内圈轴向退出拆卸工装。



背景技术:

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已得到广泛使用。

在机械上涉及旋转运动的场合常常需要借助转轴和电机,以通过电机的输出扭矩带动转轴进行高速旋转。转轴是一种需要高精加工的回转件,其自身的加工精度会影响旋转运动过程中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在保证转轴的高精度加工的基础上,若要进一步提高转轴旋转运动过程中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则需要依靠轴承以及其余相关附件的作用。

目前,转轴上一般都套设有轴承,同时轴承又安装在轴承座上,由于轴承的润滑特性和滚动摩擦特性,转轴的运行工况能够保持长期稳定良好。为保证轴承与转轴之间的安装稳定,防止因机械振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松动,轴承的内圈一般与转轴的外壁之间形成过盈配合,即将轴承的内圈牢牢地固定在转轴的外壁上。转轴在旋转时,即可带动轴承的内圈相对于其外圈进行旋转运动。

转轴使用年限较长时,需要定期维修,更换轴承等。其中,轴承的外圈与钢球等比较容易拆卸,但轴承的内圈长期与转轴的外壁配合,预紧力较大,比较难以拆卸。在现有技术中,轴承内圈的常用拆卸方法有敲击法、推压法和热拆法等。其中,敲击法适用于配合过盈量较小的轴承,但在敲击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轴承。推压法一般需要使用油压机将轴承压装,要求具有设备条件,成本较高。热拆法一般有感应加热、油加热、火焰加热等方式,但加热温度不容易控制,超过一定温度时可能会对轴承性能造成影响,且不适用在禁火环境下使用。

因此,如何简单方便地实现对轴承内圈在转轴上的拆卸,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轻拆卸过程中对转轴或轴承内圈造成的损伤,提高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承内圈轴向退出拆卸工装,能够简单方便地实现对轴承内圈在转轴上的拆卸,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轻拆卸过程中对转轴或轴承内圈造成的损伤,提高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内圈轴向退出拆卸工装,包括:

装夹部件,用于套设在轴承内圈的外壁上并与其外环挡边的端面抵接;

施力部件,与所述装夹部件相连、用于沿转轴的轴向对所述装夹部件施力以使所述轴承内圈在所述转轴上滑动。

优选地,所述装夹部件的内壁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轴承内圈的环板卡接的第一安装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槽具体为横截面呈矩形的环形凹槽。

优选地,所述装夹部件包括两个可拆卸合围的半圆环管。

优选地,各所述半圆环管的外壁上均设置有安装位置互相对应的安装孔,以通过紧固件将两个所述半圆环管拉紧固定。

优选地,还包括中间连接管,所述中间连接管的后端内壁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施力部件的外壁上,所述中间连接管的前端内壁套设在所述转轴的外壁上,且中间连接管的前端外壁与所述装夹部件的内壁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中间连接管的前端外壁上设置有凸台环边,且所述装夹部件的内壁上还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凸台环边卡接的第二安装槽。

优选地,还包括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中间连接管的前端内腔中、用于在所述施力部件的输出轴的推动下与所述转轴的端面抵接的垫板。

优选地,所述中间连接管的后端内壁与所述施力部件的外壁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施力部件具体为气压缸、液压缸或驱动电机。

本发明所提供的轴承内圈轴向退出拆卸工装,主要包括装夹部件和施力部件。其中,装夹部件主要用于套设在轴承内圈的外壁上,同时与轴承内圈的外壁上所设置的环板的端面抵接,以方便通过对环板端面的抵接来对环板及轴承内环施加作用力。施力部件与装夹部件相连,主要用于沿着转轴的轴向方向对装夹部件进行施力,进而使得装夹部件沿着轴向方向对环板施力,最终使得作用力传递到轴承内圈上,对轴承内圈起到驱动力作用,驱动轴承内圈在转轴的外壁上沿其轴向方向滑动。当轴承内圈滑动到转轴的末端时,轴承内圈即可从转轴上退出并取下。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轴承内圈轴向退出拆卸工装,通过装夹部件装夹在轴承内圈的外壁上,再通过施力部件对装夹部件的轴向施力,使得轴承内圈逐渐在转轴上进行滑动,最终从转轴上退出,完成拆卸。相比于现有技术,整个拆卸过程简单易行,步骤简洁,并且无需使用专用设备,操作成本较低,同时对转轴或轴承内圈的损伤较小,对工作环境无特殊要求,适应性较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装夹部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a截面剖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中间连接管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4中:

转轴—1,轴承内圈—2,装夹部件—3,施力部件—4,紧固件—5,中间连接管—6,垫板—7,油封环—8;

半圆环管—31;

环板—201,第一安装槽—301,第二安装槽—302,安装孔—311,输出轴—401,凸台环边—6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轴承内圈轴向退出拆卸工装主要包括装夹部件3和施力部件4。

其中,装夹部件3主要用于套设在轴承内圈2的外壁上,同时与轴承内圈2的外壁上所设置的环板201的端面抵接,以方便通过对环板201端面的抵接来对环板201及轴承内环施加作用力。一般的,在转轴1上还套设有油封环8,该装夹部件3的端面还可同时与油封环8的端面抵接。

施力部件4与装夹部件3相连,主要用于沿着转轴1的轴向方向对装夹部件3进行施力,进而使得装夹部件3沿着轴向方向对环板201施力,最终使得作用力传递到轴承内圈2上,对轴承内圈2起到驱动力作用,驱动轴承内圈2在转轴1的外壁上沿其轴向方向滑动。当轴承内圈2滑动到转轴1的末端时,轴承内圈2即可从转轴1上退出并取下。

因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轴承内圈轴向退出拆卸工装,通过装夹部件3装夹在轴承内圈2的外壁上,再通过施力部件4对装夹部件3的轴向施力,使得轴承内圈2逐渐在转轴1上进行滑动,最终从转轴1上退出,完成拆卸。相比于现有技术,整个拆卸过程简单易行,步骤简洁,并且无需使用专用设备,操作成本较低,同时对转轴1或轴承内圈2的损伤较小,对工作环境无特殊要求,适应性较强。

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图1中所示的装夹部件3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a-a截面剖视图。

在关于装夹部件3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该装夹部件3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301。其中,该第一安装槽301主要用于与轴承内圈2的环板201形成卡接,以便形成稳定安装和方便拆卸。具体的,该第一安装槽301具体可为横截面呈矩形的环形凹槽。第一安装槽301的槽宽可与轴承内圈2的环板201的厚度相当,以便两者在卡接时端面能够贴合地更紧。同时,第一安装槽301的槽深可略大于环板201的外径,如此可使环板201的大部分主体均嵌合到第一安装槽301的槽内空间中,提高两者间的连接稳定性,并且,在装夹部件3受到施力部件4施加的作用力时,能够稳定地将作用力通过第一安装槽301与环板201的卡接传递给轴承内圈2。当然,第一安装槽301的横截面形状并不仅限于矩形,其余比如u型或半圆形等也可行。

进一步的,为方便本工装与工件的装夹,本实施例中,装夹部件3具体为分体式结构,主要包括两个半圆环管31。其中,该两个半圆环管31可周向合围成完整的装夹部件3,并且两者可以通过紧固件5实现可拆卸连接。如此,在对工件进行装夹时,可首先将其中一个半圆环管31套设在轴承内圈2上,并使半个第一安装槽301与半个环板201卡接,然后再将另一个半圆环管31套设在轴承内圈2上,并使另外半个第一安装槽301与环板201的剩下半部分卡接,最后再通过紧固件5将两个半圆环管31拉紧、固定。

为方便拆装,本实施例在两个半圆环管31的外壁上均开设了安装孔311。具体的,在两个半圆环管31的分割面处所对应的外壁上可沿径向设置延长部,再在该延长部上打孔,两个延长部上打的孔互相对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安装孔311。一般的,该安装孔311可为螺纹孔或半部分螺纹孔与半部分光孔的结合,可与紧固件5(如螺栓、铆钉)等稳定结合。

此外,为使施力部件4的作用力能够稳定地传递到装夹部件3上,本实施例中增设了中间连接管6。如图4所示,图4为图1中所示的中间连接管6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该中间连接管6整体呈长管状,并且其后端(图示右端)内壁可拆卸地套设在施力部件4的外壁上,其前端(图示左端)内壁套设在转轴1的外壁上,其前端外壁与装夹部件3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如此,中间连接管6整体位于施力部件4与装夹部件3之间,作为施力部件4至装夹部件3的中间传动链。当施力部件4的输出端施加压力时,其输出轴401向前伸,并与转轴1的末端端面相抵接,之后施力部件4的输出端继续施加压力,在来自转轴1的反作用力推动下,施力部件4的壳体、中间连接管6、装夹部件3与轴承内圈2均反向移动,从而将轴承内圈2从转轴1上退出。

为提高中间连接管6与装夹部件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本实施例在中间连接管6的前端外壁上设置了凸台环边601,同时在装夹部件3的内壁上还开设有第二安装槽302。该第二安装槽302主要用于与中间连接管6上的凸台环边601形成卡接,从而实现中间连接管6与装夹部件3的稳定连接和稳定作用力传递。具体的,第二安装槽302与凸台环边601的连接结构与前述第一安装槽301与环板201的连接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同时,为方便实现中间连接管6与施力部件4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在施力部件4的外壁上开设了外螺纹,同时在中间连接管6的后端内壁上开设了内螺纹,如此,中间连接管6即可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施力部件4上。

不仅如此,考虑到施力部件4的输出轴401对转轴1前端面的施加作用力可能较大,为减小两者间的表面摩擦和表面磨损,本实施例还在中间连接管6的前端内腔中设置了垫板7。具体的,该垫板7壳体扁平的圆板,其外径可与中间连接管6的前端内腔的内径相当,并且表面光滑,可在中间连接管6的前端内腔中进行滑动,主要用于在施力部件4的输出轴401开始对转轴1的末端端面施加压力时,作为转轴1末端端面的受力部件和防护层。并且,该垫板7的材料具有一定弹性,可有效减小施力部件4的输出轴401对转轴1末端端面形成的压强,降低表面摩擦和磨损。

在关于施力部件4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该施力部件4具体可为气压缸、液压缸或驱动电机等,本实施例中采用千斤顶。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